初期教会历史(三): 初期教会的错谬(中)


译者注:   异端常有死灰复燃的倾向! 现代的异端往往是古代异端的伪装, 所以研究初期教会的异端错谬, 能帮助我们认清和应付现代的异端邪说. 上期我们提到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错谬 — 物质是邪恶的, 以及马吉安(Marcion)反犹太色彩的圣经版本 — 任意决定何谓圣经. 本期, 我们将继续探讨另外两个错谬异端.

(文接上期)

 

错谬(三):   耶稣不是神!

在主后318年, 有位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n)的传道人亚流(Arius, 另译“阿里乌”, 主后256-336年)宣称只有圣父是真正的神. 基督或“洛格斯”(Logos, 这字在希腊文意谓“道”[word])只是一位受造物, 虽说他是神所造之物中, 最先被造和最伟大的一位[译者注: 有关亚流的基督论, 见本文附录(一): 亚流主义]. 这看法部分来自对俄利根(Origen)的教导之回应. 俄利根教导说在神本性(Godhead)里, 有不同程度的神性(degrees of divinity), 而圣父是最高的神性[译者注: 有关俄利根对“洛格斯”的见解, 见本文附录(二): 俄利根与“洛格斯”].[1]

亚流的异端很快传遍东方的教会. 为了确保教会保有当时的样子, 以致罗马帝国完整无缺,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于主后325年, 在尼西亚(Nicaea)召开一个由300位主教出席的会议. 会议最终草拟了一个信经(creed), 坚持圣子与圣父共有相同的神性本质(same nature and being)[译者注: 有关这个在尼西亚举行的会议, 见本文附录(三): 尼西亚会议]. 只有亚流和两位支持者拒绝签署, 结果君士坦丁把他们驱逐出境. 当然, 这并没结束纷争(强制手段很少能结束纠纷), 因它继续引发有关基督本性的争论. 这教义争论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 这点可从尼斯(Nyssa, 另译“女撒”)的主教格列高利(Gregory, 另译“贵格利”)[2]所写的一段话中看出, 他说:

“如果你向某人换零钱, 他的答复是‘父不同于子, 因他并非受生(begotten)’. 如果你进到店里买面包, 店员会严肃地告诉你‘父比子大’. 如果你问仆人洗澡的水够热了吗? 你必须满足于这样的保证‘子是从无中生有’.”

显然, 亚流派的争论并没在第一至第四世纪终止, 而在今日的“守望台”(Watchtower, 或称“耶和华见证人”)运动中死灰复燃.[3] 我们可从初期教会的辩论中获益, 看到圣经中许多经文教导有关基督的“神性”(deity)并“与父同等”(equality), 例如约1:1; 1:18; 10:30; 14:9; 提前3:16; 来1:3; 约壹5:20等.

 

错谬(四):   耶稣的本性有两个分开的部分!

亚流派的争论没有成功地解答一切有关基督本性的问题. 耶稣基督怎么会同时是人又是神? 全能的神怎么会是软弱或有限? 这类争论结果形成两大阵营: (1)安提阿学派(Antiochenes, 来自安提阿城)强调基督的双重本性, 人性和神性; (2)亚历山大学派(Alexandrians, 来自亚历山大城)则大力强调基督的神性 — 他的人性只是个“工具”(tool).

经过一场政治阴谋, 在主后450-457年成为罗马皇帝的马喜安(Emperor Marcian)在迦克墩(Chalcedon, 另译“加尔西顿”)[4]召开一个由400位主教出席的会议. 他们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后, 订出一个信经来表明圣经对基督的正确评价(appreciation)[译者注: 有关迦克墩信经, 见本文附录(四); 有关这个在迦克墩举行的会议, 见本文附录(五): 迦克墩会议]. 这信经郑重声明:

“基督、子、主、独生子, 具有二性, 并不混乱、并不改变、并不分开、并不离散; 这二性的区别绝对不会因为结合而抹煞, 反而各性的特征因此得到保存, 并且联合为一位格(person)与一性质(hypostasis). 并不分开或分裂为两个位格.”

有时我们听到一些传道人说: “耶稣人性的部分(the human part of Jesus)……”. 这是错误的, 我希望你明白为什么! (译者注: 对主耶稣而言, 他并无某些部分只有人性, 或某些部分只有神性, 因为他绝无人性或神性的部分, 他所有部分是人亦是神).[5]

(文接下期)

 

*********************************************************

 

附录(一):        亚流主义[6]

亚流(Arius)是第4世纪初期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教会的长老. 在这段时期有两大神学派系, 分别出自亚历山大城和安提阿城. 亚流原是在安提阿一位著名学者路迦诺(Lucian)门下受教, 此一门派很看重基督的人性方面的真理. 这一种的强调也是为了纠正当代错误学说, 例如诺斯底主义以及相关的看法, 他们否认基督道成肉身.[7] 由于安提阿和亚历山大两派的看法有相当的差距, 当亚流在主后318年到了亚历山大城, 他就与当地主教的神学观念发生冲突.[8] 亚流指控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否认耶稣基督的真实人性, 及促销撒伯流(Sabellius)的异端.[9] 亚流对这种极端的反应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 因为他教导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徒说, 洛格斯(或神的儿子)是一个受造者, 与神并不平等, 使这问题更形恶化. 他说, 子与父神之间的重要差别在于, 父是永恒与不变的, 但洛格斯却是在创世以前受造的, 可以改变和受苦.[10]

亚流对于子与父之关系的典型叙述是这样: “并且基督并非真神, 但借着参与…甚至他也变成神. …这个子并未确实地认识神, 洛格斯(logos)也没有完全了解神…; 因为他不是父神真的与唯一的洛格斯, 而是根据名分, 他被名为洛格斯与智慧, 并根据恩典, 他被称为子与能力.”[11] 亚流也使用使徒(约翰)所说的“生”(希腊字为 gennêtos {G:1084}),[12] 来描写耶稣基督为神的儿子. 因此, 他认为那位变成耶稣基督的神子是受“生”, 他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 由于起点不是神永恒的性质(他是无始无终的), 那么, 神的儿子应该是伟大的受造者, 而非神本身. 此乃亚流于西元(主后)320年在放逐中, 所作的信仰告白中强调的区别, 神是“非受生的”(希腊文: agennêtos ), 而神的儿子(洛格斯, 耶稣基督)则是受生的.

在一封写给亚历山大以及其他反对亚流者的信中, 亚流与他的同事(即亚流主义者)断然主张由三种“神圣”存有(父、子与圣灵)所组成的一种“三一神论”(三位一体论), 其中只有一位真的是神. 亚流继续表示只有父神“没有开始”, 子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受造者, 具有许多神的属性, 但是在神“生”他之前, 子并不存在.

奥尔森(Roger E. Olson)指出, 在解释神与洛格斯的关系上, 亚流的观念具有两个主要元素: (1)神的本性与受造物迥然不同, 如果洛格斯化身为耶稣基督, 他必定是一个受造物; (2)救恩是借着恩典与自由意志与神联合的过程; 如果耶稣基督把救恩传给我们, 这救恩就是透过我们可以模仿的方式, 借着恩典与自由意志所成就的; 但如果他是神, 救恩就不是由他(人、受造者)来成就的事. 在这两种观念的压力下, 亚流与他的徒众, 把父神与耶稣基督的关系隔离得更远. 难怪他们的对手觉得他们否认基督具有任何的神性, 并且完全拒绝三一神(三位一体)的教义.

 

********************************************************************

 

附录(二):        俄利根与“洛格斯”[13]

埃及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 或译“亚历山太城”)的俄利根(Origen, 另译“奥利金”, 主后185-254年)是古代闻名希腊教父之一.[14] 在早期教会中, 他是第一位具有相当著名传记的教父和神学家, 曾编订《六种经文合璧》(Hexapla), 主要著作有《原理》(De Principiis)、《驳克理索》(Contra Celsus)等.[15] 要了解俄利根对于神的教义, 以及他的教义对于教会为何变成混乱的遗产, 开始的地方就是, 查验他对于神本性与属性的观点. 俄利根认为, 神是灵和智慧、单纯(不复杂)、无形体、不变与不可知的. 神是“单质”, 没有躯体、成分或激情. 这些看法足已显示中期柏拉图主义(Platoism, 注: 如果不是新柏拉图主义)对于他思想的影响.

罗马哲学家克理索(Celsus, 另译“塞尔苏斯”)反对基督信仰的主要理由是: 道成肉身必定会使神变成不完美. 假如神“降临”人类之中, 他必然会改变, 且变得比较差! 克理索以及所有其他的希腊思想家(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者)都认为, 神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改变, 无论是变好或是变坏. 但俄利根不肯弃守基督信仰教义的两个重要主张: (1)神是独一的神, 并在每一方面都完美完美无瑕(他甚至使用柏拉图的哲学来强调这一点); (2)耶稣基督是神. 少数没受过良好训练的俄利根诠释者, 会说俄利根没有教导子(耶稣基督)完全且真正的神性, 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所有的作品中, 俄利根常把耶稣基督称为“神圣的道, 他就是神”. 他在《论第一原理》(De Principiis, Book 1)中清楚说道: “神性本质的一切, 乃是父神与神子所共有的.” 那么, 俄利根如何回答克理索及其同路人的问题与控告呢?

首先, 俄利根想要把洛格斯的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便解决神论以及道成肉身的谜团. 第二, 俄利根否认, 在道成肉身的过程中, 其神性有任何本体上的真实改变, 即使在洛格斯里面也同样. 对俄利根而言, 洛格斯是了解基督信仰对于神以及神道成肉身为耶稣基督的关键. 洛格斯是“无瑕无疵的镜子”(完美的形象)与“流出物”(好像太阳的光线), 他永远都与父同在, 并在父里面作为他的道(表达). 俄利根认为, 洛格斯从父神永恒发出或者永恒生出, 并且在父神与道之间并无任何不同.

俄利根不断强调, “洛格斯”或者“道”是神的儿子, 并不是在时间里创造或生出来的. 第4世纪, “三一神”(Trinity, 三位一体)教义的主要敌人亚流(Arius)宣称, 俄利根是他信子“次位论”的源头; 这很讽刺, 因为亚流说: “子有不存在的时期.” 但任何仔细读过俄利根作品之人, 都不可能遗漏俄利根的强烈宣告 — 洛格斯, 亦即子神, 永远都与父神同在. 论到子从父神的“产生”或“生出”, 俄利根写道, 子与父神同等, “因为如同太阳发出阳光, 这种‘生出’是永恒并持续到永远的. 因为他并不是借着外面的行动, 接受生命的气息而成为子, 而是借着他的本性.” 并且, 俄利根又宣告: 洛格斯“并没有任何他(子)不存在的时间.” 关于“三一神”的整个教义, 以及它里面的三个位格, 俄利根写道: “在三一神里, 并没有哪一位比较大或者比较小, 因为惟有神性的源头, 借着他的道与理性包含万有, 并借着他口里所出的圣灵, 使配得成圣的人都成为圣洁.”

另一方面, 俄利根认为洛格斯虽然永恒并与父神同等, 无论如何都必须次于父神. 俄利根把很强烈的“次位论”色彩, 加到三一神的第二位与第三位身上 — 甚至在创世之前“固有的三一神”里面; 他主张, 父神是所有神性的源头, 因此子与圣灵都从父神得到神圣的存在与良善. 这个洛格斯与圣灵的永恒次位论, 有一个极佳的例子, 因为俄利根写道: “我们说, 救主与圣灵完全超越所有受造, 根本就无可比拟; 但父神超越他们, 比起他们之超越万物, 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俄利根相信, 神预备了一个灵质, 介于神性与人的肉体之间, 并在耶稣出生于伯利恒之前, 使这灵质与洛格斯结合起来. 这个思想的重点与目的, 在于解释为何一个神圣的存有(being, 存在物), 甚至不知为什么次于神, 可以跟血肉之躯联合, 也不至于受到不完美所污染. 俄利根假定, 引入这个先存的居间现实, 使希腊思想的架构可以了解和接受这点. 洛格斯与人类的灵魂合而为一, 这两者在先存的状态中一同成长, 然后这个结合经由童贞女马利亚, 变成在耶稣基督里面的“神人”(God-man). 换言之, 这个“居间媒介”, 乃是神圣的洛格斯(永恒的存有, 但不知何故小于父神)与耶稣先存的理智灵魂, 混合而成的实体. 两者结合得如此紧密, 如同水乳交融. 这个魂是圣化的, 但仍旧是受造物, 因此是道降临人间却不改变的最佳器皿.

俄利根的神论引发许多问题. 一个迫切的问题是, 俄利根是否把耶稣基督视为“真神与真人”呢? 在一方面, 他毫无疑问地认为, 洛格斯 — 神的儿子 — 在耶稣基督里面道成肉身, 是神圣的, 即使在某种意义下, 他在永恒里次于神. 在另一方面, 俄利根是否认为, 耶稣基督在地上的存在是神? 他说耶稣基督是一个人, “与永恒的道具有亲密的交通, 与其他所有的世人迥然不同”, 但他是神吗? 这点俄利根没有清楚交代.

俄利根受希腊神性的观念所影响, 相信神性是单纯、不变、无感情的, 并且不会受到时间与情绪( apatheia )的干扰. 这希腊神性观念已先入为主, 成为俄利根完全而且清楚确信耶稣基督之神性的障碍. 这个神观甚受欢迎, 并且在正统与大公教会中, 实际上变为“基督教一神论”的同意词. 奥尔森(Roger E. Olson)总结道: “在许多方面, 俄利根是基督教(基督信仰)伟大的知识分子之典型, 尽其一生为信仰而活. 在另一方面, 他关于神、三位一体与耶稣基督的暧昧教导, 留下问题重重的遗产, 最终引发教会的内战. 尽管我们不应该为此谴责俄利根, 但是却可以批评, 他没有看到他的(解释)系统显然不一致的地方, 大致上都是因为, 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希腊的神性与受造物不完美的见解.”[16]

 

********************************************************************

 

附录(三):        尼西亚会议(主后325年)[17]

尼西亚会议是教会历史上一个意义深长的重要会议. 它是由罗马帝国多年来最强势的一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所召开的. 这位皇帝命令所有基督教主教前来开会, 允诺支付他们参加开会的费用, 提供保护, 并且他要亲自主持会议. 大多数东方的主教都出席参加, 但因为交通状况不良与语言困难, 迫使许多西方的主教无法出席. 虽然如此, 东方与西方两大派系, 即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双方都承认, 西元(主后)325年在尼西亚举行的会议(即“尼西亚会议”), 是教会历史上第一次的基督教全体大会. 后来虽有其他大会照章办理, 但在重要性上, 并无出其右者.

共有318位主教参加开幕典礼. 皇帝君士坦丁显然高高在上, 坐在主教会议大厅的宝座上. 皇帝旁边坐着他的私人牧师何修(Hosius), 他常在皇帝耳边说悄悄话, 当作会议仲裁者, 以及皇帝与参加者之间的传话人. 有些出席的主教想要反对皇帝这种监视行为, 但在皇帝和他的守卫制止下都变得鸦雀无声. 君士坦丁在开幕致词中, 清楚表明他要作“众主教的主教”, 并指导和指挥此会议, 使其达致完满结论.

这个会议长达两个月之久, 涉及许多教会面临的问题. 皇帝与主教们共同颁布了大约20个“教规”或者“谕令”, 主题从革除背道者主教职务, 到阉人的按立都包罗在内. 然而, 皇帝招聚主教的主要目的, 是解决亚流主义的争端. 出席开幕典礼的318位主教中, 只有28位从开始就是亚流主义者. 由于亚流本人并非主教, 不准参加此大会, 所以便由尼哥米底亚的优西比乌斯(Eusebius of Nicomedia)和尼西亚的狄奥格尼斯(Theognis of Nicaea)为其代表. 亚历山大城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是主要原告, 辅以他的年轻助手, 亦即几年之后, 继承他担任亚历山大城主教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 共同指控亚流与亚流主义者.

根据一个报导, 大会开始不久之后, 有人要求举办亚流立场的听证会, 好让人确实知道争论的内容. 尼哥米底亚的优西比乌斯, 在大会中站起来, 朗读一个否认神儿子之神性的大胆声明, 强调神的儿子是一位受造者, 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父神不等. 在优西比乌斯读完之前, 有些主教举手捂耳, 呼叫人来阻止这种亵渎的话. 有一位接近优西比乌斯的主教, 冲到他面前, 抢走他的手稿, 丢到地上踩得粉碎. 于是双方发生暴动, 等到皇帝下令后, 才停下来. 皇帝把秩序恢复过后, 大会改变方向, 想要另找一个答案.

经过, 一个尽可能用最少字数, 写成一份具有团结统一并强制力的信经(creed), 以扼要叙述“教会古老信仰”的观念, 逐渐地在大会中浮现并流行起来. 皇帝赞同这个看法, 并要求他的私人牧师何修, 与其他各主教在大会中计划一个详细的办法去执行此事. 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与鲜少共识之后, 君士坦丁本人提议说, 新的信经要包括子与父 homoousios (本体相同)的叙述. 这可能是何修向他建议使用的词汇, 而何修可能已受亚历山大所影响.

homoousios 这个复合字, 是由希腊字的“一”与“实体”两个字所组成, 获得多数主教的青睐(悦纳), 用来描写神子与父神的关系是“一体”或“一存在”. 可是, 亚流主义者听了大惊失色. 亚流主义的主教与他们的同情者指出, 因为希腊字 ousia 可以指一个单独的存在物, 例如人, 若说父与子是 homoousios , 即本体相同, 就可以解释为: 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一样, 包括同一人的两种装扮. 此乃形态论与撒伯流主义了. 然而, ousia 比较常用的意义是“实体”或“存有”, 因此声称父神与神子 homoousios (本体相同), 对大多数主教来说, 只是指, 父神与神子共有相同的基本神性. 换言之, 如果父是永恒的, 子也是永恒的; 如果子是全能的, 那么父也是全能的, 以此类推. 但皇帝与大多数主教对此区别并不很在乎, 因此没有特别定义其区别.

最后, 皇帝钦定一个主教委员会来撰写这个信经, 给所有主教包括无法出席大会的主教签名. 这个成果就是第一个尼西亚信经, 里面并无与圣灵和教会有关的第三个信条. 直到主后381年, 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举办的第二次基督教全体大会时, 才把上述信条加进去. 这个尼西亚信经(简称为“尼西亚”), 以“使徒信经”的书写方式为师, 但增加一些词汇, 来宣告亚流主义是错误的教导:

我们相信一神, 全能的父神, 一切有形与无形之物的创造者; 我们相信一主耶稣基督, 神的儿子, 从父神受生, 只是受生, 也就是从父的实体受生, 神从神、光从光、真神从真神受生, 受生而不是受造, 与父神本体相同(英文译为 of one substance, 希腊字是 homoousios ). 透过他, 天上的万物与地上的万物因而得以存在, 他为了我们人类与我们的救恩降临, 道成肉身, 成为人类, 受死, 第三日复活, 升到天上, 并且会回来审判死人与活人; 我们相信圣灵.

这个信经后面附加一个“咒逐”( anathema, 咒诅、逐出教门), 一个谴责异端的简单声明: “但是, 至于说下面这种话的人: 他(神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不存在, 并且出生之前他不存在, 以及他从无到有而存在, 或者武断地说, 神的儿子出自不同质或不同实体, 或是被造的, 或会更动与改变 — 这些都是大公教会所咒诅的行为.” 皇帝清楚表明, 这个咒逐代表亚流被解职, 且被谴责为异端. 他与支持他的主教同时被放逐.

皇帝要求所有主教签署这个新的信经, 否则就要从教区革职, 并且放逐. 好几位亚流主义的主教, 心不甘情不愿地签署了这个信经, 只有优西比乌斯和狄奥格尼斯二人拒绝签名. 他们的拒绝对皇帝和其他主教打击重大, 因为他们被公认为非常有影响力之人, 大家都知道, 除非他们肯签署这个信经, 否则这个争议就没有如此容易解决. 因此, 在大会结束后, 这件事仍旧无法解决. 奥尔森(Roger E. Olson)总结道: “这一个信经的写作目的, 就是要把东方两位重要主教所支持的教义谴责为异端, 但是它也开门揖盗, 让另一个异端, 即撒伯流主义可以横行无阻, 竟把实际支持这种异端的主教捧为英雄之一.” 这点足见撰写信经方面的有限和危机.

 

********************************************************************

附录(四):        迦克墩信经 [18]

主后451年的迦克墩会议对基督的神性人性有了以下的结论(俗称“迦克墩信经”或“迦克墩定义”):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既是真神, 也是真人, 他与父共质而为神, 与我们共质而为人. 为人则百事与人皆同, 惟无罪; 为神则早于创世之先即为父神所生(或译: 在神性上, 他于万世以前从父神受生).[19] 他为拯救世人乃投胎圣母(或译: 神之母)[20]童贞马利亚而降生为人. 他是基督、神的独生子、我们的主, 有神、人两性. 此两性不可混同, 不可互易, 不可割裂, 不可分化; 两性合一却又各自存在, 两性的特质仍自保留, 而两者共存于一个位格、一个实体存在之中. 我们相信圣子不是分为两个位格, 只有一位子、神的独生子、神的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迦克墩的基督论虽未解决道成肉身的奥秘, 却把对基督位格的信念范围, 说得一清二楚. 上述迦克墩信经中有两个关键词语(观念), 应当加以说明. 其一是“性(质)”, 教父所指者并非是外在或物质性的存在, 那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而是一种与外在相对的存在或真体. 由此可知, 说耶稣基督禀有神性, 便是肯定神的一切属性、特点、品质, (主)耶稣也都具备. 简言之, 耶稣基督就是神, 不是“像神”. 同样, 说基督禀有人的属性, 不是说他化身为人, 他的确是人. 他不仅是神, 又不仅是人, 他是一个成为人的神. 他成为人并不是说他不再是神, 他不是把神性换了人性. 他取了人性, 他既是神, 又是人.

第二个关键词语是“位格”. 当年教父借此指(主)耶稣是一自觉、自主的本体. (主)耶稣自称“我”, 其对称便是“你”, 这是他自我意识的流露. 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 兼禀神、人两性. 没有“性(质)”就没有位格; 但并不是说两词毫无区别, 因为有“性(质)”的并不一定有“位格”. 举例来说, 一件物体可能具有石头的“性(质)”或特性, 如灰色、坚硬、圆形、光滑等, 但没有位格, 因它不能自觉、自主.

我们说道成肉身的基督是一个位格, 而兼有神、人两个本性, 意思是基督既具有神的一切本性, 也具有人的本性. 但我们不能说他有两个位格. 他有神的位格, 又取了人的本性, 却非取了人的位格. 所有人都有其生命的起点, … 然而, “拿撒勒人耶稣”却在这一点上与人不同(还有一点不同, 就是主耶稣没有罪性, 编者按). … 他是永恒的, … 山未造、海未成的时候, 他早已存在(甚至是在“未有世界以先”, 参约17:4-5). … 所有尝试用理性解释这奥秘, 即教会所谓“道成肉身”的奥秘, 都有偏离真理的危险. 例如有些人理解基督是神幻化为人(或称“幻影说”), 另有人认为(主)耶稣这个人获得了神的位分(即“嗣子论”), 或与神相等的价值(即“立敕尔派”).

 

********************************************************************

 

附录(五):        迦克墩会议(主后451年)[21]

在尼西亚会议的50年间, 罗马皇帝另外召开过好几个基督教全体大会, 但是后来, 皇帝和教会领袖又异口同声地否定, 因为这些会议大体上都是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 换言之, 哪些大会是属于教会大传统之真确且具有权威的部分, 决定因素是在于其神学问题本身的条件. 直到西元(主后)451年在迦克墩(Chalcedon)举办的大会, 教会才终于斩钉截铁地决定, 尼西亚大会(325年)和君士坦丁堡大会(381年), 确实是最初两个真正的基督教全体大会, 并把其他好几个大会剔除在外. 迦克墩大会也宣告, 在它之前不久举办的所有主教大会为“强盗的主教大会”, 并非真正的大会.

迦克墩大会决定, 它本身是第四个基督教全体大会, 并宣告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全体大会中, 所撰写的尼西亚信经版本, 对整个罗马帝国的所有神职人员, 都具有权威与约束力. 虽然通常称为“尼西亚信经”, 但是它比较正确的名称是“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简而言之, 对于基督信仰教义特别具有权威的四个基督教其他大会是: (1)尼西亚第一次大会(325年); (2)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大会(381年); (3)以弗所第一次大会(431年); (4)迦克墩大会(451年).

许多更正教(Protestant, 或译“基督教新派”)的教派, 很少注意或完全不在乎所有的基督教全体大会. 许多高举“唯独圣经”与不接受信经的更正教派, 把这类将所有主教招聚在一起, 由皇帝主持的基督教全体大会, 斥责为“君士坦丁主义”(Constantinianism)的症状, 也就是让世俗与异教统治者操纵教会事务, 并干涉圣经与神学解释的病症. 奥尔森(Roger E. Olson)总结道: “这些教派, 包括许多浸信会、五旬节派、门诺派、基督的教会, 及为数更多的所谓自由教会传统, 认为在第一世纪使徒去世的某段时间内, 教会已经堕落、偏离了她的真实本性. 这些教派认为, 第四世纪的基督教主教, 对于异教皇帝君士坦丁表现的敬意, 是基督教国度从使徒基督教(基督信仰), 退化为近于异教的罗马宗教(即罗马天主教)过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在君士坦丁及后来皇帝之下的大公教会这种态度, 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程度和色彩, 但大体来说, 自由教会的更正派都不理第四世纪的基督教全体大会与信经, 并且后来都赞成‘归回圣经’和‘与国教分离’的原则.”

 


[1]               译者注: 俄利根与亚流的不同是: 虽然俄利根相信子(耶稣基督)必须“次于”父神(即“次位论”), 但他相信在神性方面, 子与父同等, 且没有任何不存在的时间(即“子非受造者”); 不过, 亚流却进到极端, 教导说子(耶稣基督)是位伟大的受造者而非真神, 虽然子具有许多神的属性, 但是在神“生”他之前, 子并不存在. 详述请参本文附录(一)和(二).

[2]               译者注: 格列高利(Gregory, 另译“贵格利”, 主后330-395年)是基督教哲学神学家、尼斯城主教、反亚流派的神学家领袖, 系统地阐述“三而一”(Trinity, 三位一体)教义, 将柏拉图主义(Platoism)与基督信仰的思想融成一体.

[3]               译者注: 有关耶和华见证人的错谬, 请参 2001年5至9月份, 第18至22期《家信》的“揭开真相: 耶和华见证人: (一)至(五)”.

[4]               译者注: 迦克墩是古希腊的一座城市.

[5]               译者注: 上文乃译自 Keith Bintley, “Early Church History (3): Error in the Early Church” in Precious Seed (Vol.57, No.3, August, 2002), 第69页. 译者在文章内另加注解, 阐明混淆难明之处, 并编入附录以补充资料, 解说背景.

[6]               编者注: 此附录改编自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台北: 校园书房出版社, 2002年), 第167-169页.

[7]               编者注: 有关诺斯底主义, 请参上期(2003年9月份, 第46期)《家信》的“历史走廊: 初期教会历史(三) — 初期教会的错谬(上)”之附录(一)和(二).

[8]               约翰·甘乃迪著, 刘志雄编译, 《见证的火炬》(台湾: 提比哩亚出版社, 1997年二版), 第79-80页.

[9]               编者注: 约翰·甘乃迪(John Kennedy)指出, 亚历山大主教的看法原属于“神格唯一论派”(Monarchianism)的一支, 称为“撒伯流派”(Sabellianism). 此派认为子以及圣灵不过是父神在不同期间所采取向人启示他自己的方式. 他们认为父、子、圣灵不过是一位神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性格而已, 正如在戏剧中, 一位演员在三个不同部分扮演不同的角色. 约翰·甘乃迪著, 刘志雄编译, 《见证的火炬》, 第80页.

[10]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 第165-166页.

[11]            Robert C. Gregg & Dennis E. Groh, Early Arianism: A View of Salvatio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1), 第8页.

[12]             编者注: 这形容词意谓“被生的、所生的”, 在新约中出现2次, 即太11:11和路7:28(都译作“所生的”).

[13]             编者注: 此附录改编自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 第125-130页.

[14]             编者注: 俄利根(主后185-254年)在他敬虔父母忠实的带领下, 自幼就经历到福音. 他的父亲利欧尼达斯(Leonidas)是第一个教导他圣经的人, 但在他不到12岁时就因信仰而殉道. 后来俄利根曾有段时期担任亚历山大的神学院院长. 他是亚历山大教会的长老, 是所谓的“平信徒”而非“神职人员”, 但他对圣经的熟悉赢得信徒的尊重, 被承认为是极有恩赐的圣经教师. 可是, 他的教导并不被神职人员所接受, 因为神职人员自以为只有他们才有教导的权利, 并感到俄利根夺取了他们应有的尊重. 俄利根的成功激起了亚历山大的主教底米丢(Demetrius, 另译“底米特里斯”)的嫉妒, 结果在主后231年左右被他开除长老职分, 逐出教会. 他余生的23年岁月在就在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过着放逐的日子. 自主后250-254年, 在罗马皇帝德修(Decius)受教唆下, 俄利根受逼迫遭拷问而死. 约翰·甘乃迪著, 刘志雄编译, 《见证的火炬》, 第93-94页; 也参 J.D. Douglas(gen.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8), 第733页.

[15]             编者注: 《六种经文合璧》(Hexapla)是由六种经文排列成六行的圣经对照版本[注: 这六种经文是: (1)希伯来文旧约圣经; (2)希腊文旧约圣经; (3)Aquila译本; (4)Symmachus译本; (5)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6)Theodotion译本. 至于《原理》(De Principiis)则有4本书: 第1本书论及父、道(子)、圣灵的属天等次(Heavenly Hierarchy)以及他们对地上存在物的关系; 第2本书讨论物质的世界, 包括人的地位、堕落和救赎; 第3本书谈到(人的)自由意志和它对善恶力量的挣扎; 第4本书论及圣经的释经学(hermenuetics), 以及实义(literal)、道义(moral)和灵意(allegorical)解经. 参 J.D. Douglas(gen.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第733页.

[16]             编者注: 虽然俄利根在神论方面解得不完美, 但他对教会的本质有着特别清晰和正确的概念. 他认定教会的根基是属灵的, 所有接受神圣生命之人都属于教会(指宇宙性的教会), 所以教会不可任意与属人的组织相提并论. 约翰·甘乃迪著, 刘志雄编译, 《见证的火炬》, 第94页.

[17]             编者注: 此附录改编自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 第175-180页.

[18]             编者注: 此附录改编自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卷一》(香港: 福音证主协会, 1995年), 第580-581页.

[19]             编者注: 有关主后451年10月25日签署的“迦克墩信经/定义/条款”的译文, 请参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 第272-273页.

[20]             编者注: 把马利亚称为“圣母”或“神之母”是不合乎圣经的教导, 此乃“迦克墩信经”一大错误.

[21]             编者注: 此附录改编自 奥尔森著, 吴瑞诚、徐成德译, 《神学的故事》, 第181-183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