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 (四): 圣经的翻译
(文接上期)
(G) 圣经的翻译
上期我们讨论到圣经的原文. 旧约圣经主要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 小部分以亚兰文写成, 而整本新约圣经都是以希腊文写成. 由于圣经是神给全人类的启示, 内中含有关乎人灵魂生死祸福的信息, 所以有必要将之译成其他语言, 让各地的人能透过自己的母语明白神的话. 尤其是在主耶稣颁发大使命之后 — “去,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 宣传福音成为基督徒的要务, 翻译圣经自然成为当务之急.
葛林理(J. Harold Greenlee)正确指出: “古代文献很少会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但圣经却属例外! 若与任何古代经卷的译本相比, 新旧约圣经的译本之多简直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 无可否认, 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书. 根据《世界年度报告》(World Annual Report, 1995, 第280页), 自从谷登堡(Johann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 单在过去500年里, 圣经总共被翻译成2,123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1] 现在, 我们将探讨从主耶稣降世之前直到如今的主要圣经译本.
(G.1) 主耶稣在世时已完成的主要译本
(1) 亚兰文《他尔根》(Aramaic Targums)
“他尔根”指各种希伯来文圣经的亚兰文译本; “他尔根”这亚兰文的意思是“翻译”或“解释”.[2] 被掳的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归回之后, 一般都说亚兰语, 不说希伯来语. 黄锡木写道: “自以色列亡国(公元前6世纪)后, 巴勒斯坦一带最通行的语言是亚兰文, 因此, 这个时期的崇拜诵经都必须口译成亚兰文, 称为‘他尔根’, 让不懂希伯来文的新一代犹太人能明白圣经. 这可能是最早期的圣经翻译.”[3] 这些在会堂诵经的亚兰文口译于较后产生了文字版本, 即《他尔根》. 殷保罗(Paul P. Enns)也表示, 他尔根(Targum)一字的意思是“译文”(translations), 或“译述”(paraphrases). 《他尔根》(Targum)是以自由方式复述圣经的记载, 它“除了作旧约经文的见证外, 更给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新约研究背景.”[4]
(2) 希腊文《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虽然最早期的圣经翻译极可能是《他尔根》(Targum), 可是第一部圣经译本则是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 —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这译本是给那些分散在各地, 不懂希伯来文的犹太人使用的. 按照传统说法, 曾约有70位希伯来学者将希伯来文圣经译成希腊文(英文名称“Septuagint”的意思是“70”, 这译本也简称为LXX, 即拉丁文的数字70). 这翻译工作于主前250-150年, 在埃及的亚历山太城(另译“亚历山大城”, Alexandria)分期进行.[5] “这个译本本身并不一致, 但因为它所依据的, 是比现存希伯来抄本早1千年前的版本, 所以《七十士译本》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 新约作者也经常引用《七十士译本》, 这译本能帮助我们明白旧约圣经.”[6]
(G.2) 主后第1至第6世纪的主要译本[7]
(1) 《拉丁文武加大译本》(Latin Vulgate)
在主后第4世纪时, 人们感到有需要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 因为拉丁文是当时西方国家的通用语言. 于是, 一位伟大的学者耶柔米(Jerome, 约主后345-419年)在主后382年, 受罗马会督大马士革(Damascus)之命, 开始了这项翻译工作. 耶柔米参照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圣经, 殷勤地工作了25年, 终于完成了《武加大译本》. “武加大”(Vulgate)一词从拉丁语而来, 是“通俗”之意(故《武加大译本》也称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一直到1611年, 在《英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出现之前, 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一直是公认的通行圣经, 流行了将近1,200年.
在1228年, 《武加大译本》被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大教主(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兰顿(另译“兰登”, Stephen Langton, 1155-1228)将之按章数划分. 到1551年, 斯蒂芬斯(另译“司提反”, Robert Stephens)再将之分成若干节, 最后在主后1571年左右, 再被孟他努(Montanus)将各节注上数字. 《武加大译本》也是谷登堡(另译“古腾堡”, Johan Gutenberg, 即欧洲首位发明活字印刷的人)于1455年所印刷的第一本圣经. 其中一本当时印制的《武加大译本》圣经, 现今收藏在美国国会的图书馆里, 价值超过35万美元.
(2) 《科普特译本》(Coptic Version)
在第2世纪的时候, 有一种新的语言产生, 是由埃及与希腊两国语言混合而成的, 人称它为“科普特语”(或译“科普替语”, Coptic). 《科普特译本》(Coptic Version)已在主后350年左右出现. 当时, 圣经已由希腊文翻译成好几种科普特文.
(3) 《埃塞俄比亚译本》(EthiopicVersion)
埃塞俄比亚(Ethiopia)位于非洲的埃及南部. 使徒行传8:26-39所记的那位埃提阿伯太监(“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亚”), 可能就是首位把基督信仰带到埃塞俄比亚的人. 《埃塞俄比亚译本》(EthiopicVersion)译成的时间大约是主后350年. 此译本将希腊文译成一种优美的口语, 非常流畅且易读, 对读者大有帮助.
(4) 《哥特译本》(Gothic Version)
哥特地(land of the Goths)位于欧洲多瑙河(Danube River)以北, 黑海(Black Sea)以西. 哥特族人是特别好战的民族. 某次入侵小亚细亚的时候, 他们掳来了一个青年人, 名叫乌尔斐拉斯(Ulfilas).[8] 他是一名基督徒, 也是一位学者, 他后来把圣经译成哥特文 — 除了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几卷以外. 他不翻译这些书卷的原因, 是因为这四卷旧约书卷记载了许多战争. 乌尔斐拉斯担心好战的哥特人断章取义地以这些战争事迹为开战或侵略的借口. 《哥特译本》(Gothic Version)大约在主后350年译好, 成为译成蛮族语言(barbarian language)的第一部圣经. 乌尔斐拉斯所译的圣经当中, 有一份到现今仍然存在, 被称为《白银抄本》(Codex Argentus). 它是用金、银字写在紫色皮卷上的, 现存于瑞典乌普萨拉的大学图书馆中(University Library at Upsala).
(5) 《亚美尼亚文译本》(Armenian Version)
亚美尼亚(Armenia)位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以北. 大约在主后406年, 一位伟大的宣道士兼作家名叫米士罗布(Mesrob), 他把亚美尼亚语简化成字母以后, 开始将圣经翻译成亚美尼亚文. 《亚美尼亚文译本》(Armenian Version)被冠上“译本之后”(the Queen of Versions)的美誉, 被认为是
“古代所有译本中, 文辞最美、最精确的一种.”
(G.3) 主后第7世纪至现今的英文和中文圣经译本
在研究主后第7世纪直到现今的译本时, 我们将把焦点放在英文和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和译本. 让我们先看看英文圣经的翻译发展史.
(G.3.1) 主后第7世纪至现今的英文圣经译本
历史家把英国语言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a)古代英语时期(Old English Period, 主后450-1100年); (b)中古时代英语时期(Middle English Period, 主后1100-1500年); (c)现代英语时期(Modern English Period, 主后1500直到现在). 我们将以这时间大纲来探讨英文圣经的翻译历史.[9]
(a) 古代英语时期(主后450-1100年)
根据威明顿, 这段时期中至少有10位知名的译者. 我们将看其中3位:
(1) 凯德蒙(Caedmon, 主后680年离世)
凯德蒙(另译“卡德梦”, Caedmon)乃是留下姓名的最早英国诗人. 他本是在英伦北部的一所修道院马房内工作的人, 但赋有作诗的天份. 他并没有将圣经的翻译记在纸上, 乃是将其中的大部分记在心中, 无论他往何处去, 都带着竖琴, 将他所译出来的经文, 配上美妙的凯尔特与撒克逊民族的(Celtic-Saxon)曲调, 将之吟唱出来. 他唱出创世记、出埃及记、但以理书的部分, 也唱到主基督复活、升天、他的再来, 以及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2) 比德(Bede, 主后672/674-735年)
比德(或称“圣比德”, St. Bede)是一位敬虔的修道者、历史家、神学家, 常被现代人称为“英国历史之父”. 对这位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神学家比德, 作家米勒(H. S. Miller)这样写道: “比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翻译约翰福音. 在他完成的时候, 也是他呼了最后一口气的当儿. 在735年, 主基督升天节那一天 … 他已经
病重垂危, 不能亲自执笔, 于是他口授, 由他的门徒笔录, 他说: ‘我不愿意在我离世以后, 因为圣经翻译的错误, 使后世的人读到一句谎话, 或者使人读了而得不到生活的意义.’
“第二天, 他的身体非常虚弱, 再难支持. 替他笔录的文士说: ‘亲爱的夫子(老师), 约翰福音还剩下一章没有译好, 但是你似乎已不容易发出声音来了.’ 比德却回答: ‘不要紧, 那并没有什么难事. 拿起笔来, 快点儿写.’ 这位文士隔着模糊的眼泪继续写下去. 过了某些时候, 比德说: ‘父啊, 现在剩下一句还没有译好.’ 比德继续口授, 吩咐他: ‘快点写.’ 最后, 这位文士说: ‘夫子. 已经全部写好了.’ 这位垂危的圣徒回应一声: ‘啊, 成了!’ 颤动着嘴唇, 竭力唱荣耀颂, 他就这样回到他所爱的、一生所事奉的、伟大的主基督身边.”(General Biblical Introduction, 第320页)
(3) 阿尔弗雷德(Alfred, 主后871-901作英格兰的君王)
阿尔弗雷德(另译“阿尔弗烈”, Alfred)是英格兰的君王. 米勒(H. S. Miller)论到他说: “阿尔弗雷德很爱圣经 … 他是君王、颁律法者、教师、作者, 又是译者. 他的意愿是: ‘在他国内一切享有自由的青年, 应当先孜孜不倦地读好英文圣经, 然后才去做其他的事.’ 他翻译十诫, 以及旧约之中的其他律法, 把圣经中的律法, 置于他本国(英国)法律之上, 列在法律条例之前. 他也翻译了诗篇和四福音…….”(General Biblical Introduction, 第321页)
(b) 中古时代英语时期(主后1100-1500年)
在这段时期, 我们只查看一位圣经学者, 就是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20-1384年)
这位牛津大学的著名教授常被人称为“改革运动的晨星”(The Morning Star of Reformation). 他不仅是大学教授、传道人、宗教改革者, 也是闻名的圣经翻译者. 威克里夫是将整本圣经译成英文的第一人. 他把圣经翻译成通俗常用的语言, 这对英国的贡献, 可比拟后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将圣经译成德文, 对德国人有伟大的贡献一样. 威克里夫所译的英文圣经是当时唯一的一种, 并且通行了145年. 他所译的和现代英语译本(特指《英王钦定本》)差别不大, 只是在拼音上稍有不同. 请看他翻译的主祷文(太6:9-13: “我们在天上的父 … 救我们脱离凶恶….”):
“Our Fadir that art in hevenes, halewid be thi name; Thi kingdom comme to, Be thi wille done in heven so in erthe; Gyve to us this dai oure breed over other substance, and forgive to us oure dettis as we forgyven to oure detouris; and leede us not into tempacioun, but delyvere us fro yvel. …” 试比较《英王钦定本》: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Hallowed be thy name. Thy kingdom come. Thy will be done i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forgive our debtors.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
(c) 现代英语时期(主后1500年直到现在)
这里所谓的“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并非用在狭义上, 指20或21世纪的现代英语, 而是用在广义上, 指主后1500年至今的英语. 在这段时期, 英文圣经的翻译工作非常兴旺, 尤其是在16世纪和20世纪.
(1) 《丁道尔译本》
(Tyndale’s Version; 1525年出版)
威克里夫离世后两百年, 英国语文(英文)本身出现了许多变迁, 需要新的英译本. 为此, 神兴起了杰出的译经者丁道尔(William Tyndale, 1484-1536). 他生于英格兰, 精通7种语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文、荷兰文); 当他以其中一种语言说话时, 别人总是以为他在讲自己的家乡话. 丁道尔将全本希腊文新约圣经直接译成现代英文, 再把部分希伯来文旧约圣经译成英文. 据说他所译的新约圣经乃根据伊拉斯姆(Erasmus)的希腊文版本(1516年3月1日初版)来翻译, 但旧约经文则部分根据1488年出版的希伯来文圣经. 同时, 他也参考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和马丁路德所译的德文圣经. 现今仍然使用的《英王钦定本》(KJV)实际上就是丁道尔译本的第五次修订版, 其中保存了原文的许多用字、特质、文体、形式等类. 丁道尔于1525年印刷了第一版的英文新约圣经, 那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文新约圣经, 使圣经得以大量生产.
丁道尔一生最大的抱负, 或可从他在1521年所说的话里看出: “我反抗教皇和他的一切律法; 假如神仍然存留我的生命, 那不用多少年, 我要使一个耕田的童子都能明白…圣经.” 丁道尔翻译圣经的时候, 生命处于旦夕危险之中, 因为那时的英国君主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查理五世(Charles V). 在他的统治下, 任何人阅读、购买、及拥有任何的新
约圣经, 皆算为有罪, 并要受可怕的严刑拷打, 或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或被活埋, 丁道尔也为翻译圣经之故而被勒死烧尸. 不过按照估计, 在他殉道(1536年10月6日被烧死)之前, 已有5万本新约圣经被丁道尔带往英国发行. 在1526年初, 丁道尔新约圣经译本, 已被人藏在货品箱、酒桶、衣服布匹内, 面粉或杂粮袋, 以及凡可想出的其他物件中, 大量地运到英国发行. 有者说得好: “魔鬼每次使用人烧毁一本新约, 神就会让丁道尔再添印三本来补充!”
(2) 《科弗达尔译本》
(Coverdale Version; 1535年译成)
科弗达尔(另译“科威戴尔”, Miles Coverdale, 1488-1569)生于1488年. 他本是英国奥斯定会托钵修士, 过后接受路德的教义, 反对拜偶像和作弥撒. 科弗达尔悔改归信主基督后, 逐渐对圣经产生了热爱. 他是丁道尔的朋友, 又因丁道尔没有完成旧约圣经的翻译, 所以他接续替他完成, 并且修正他的新约译本. 由于科弗达尔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并不熟识, 他只好依据已有的拉丁文、德文和英文圣经译本来翻译, 而非由原文直接翻译. 换言之, 他的译本是第二手的翻译. 在1535年10月4日, 《科弗达尔译本》终于出版了. “这实在是神真道(圣经)的一个里程碑, 因为这标志着全部圣经首次译成英文”(注: 这里所谓的英文是指主后1500至今的“现代英文”).
(3) 《大型圣经》
(The Great Bible; 1538年完成)
由于丁道尔和科弗达尔圣经译本的注释和序言引起很大的争论, 所以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授权准备一种新译本, 而其中必须没有引起争论的注释资料. 这新译本被称为《大型圣经》(The Great Bible), 只因为它体积巨大(它的版面长15英寸, 阔9英寸). 由于它的价值极其昂贵, 所以通常人们都用铁链把它锁在教会里的一个“阅读台”(Reading post)上, 供人诵读. 1538年, 英王下令全国各教会必须购买一本大型圣经, 价钱由会众与牧师共同支付. 《大型圣经》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英国国王下令全国各教会诵读的”第一部正式的英文圣经. 1611年的《英文钦定本》在实质上是这大型圣经的修订本.
(4) 《日内瓦译本》
(The Geneva Version; 1557年出版)
当信奉天主教的英国玛丽女王(或译“玛利女王”, Queen Mary Tudor)[10]对基督徒施以恶毒的逼害之际, 很多更正教徒(Protestants)逃往瑞士的日内瓦(Geneva), 在那里受到瑞士宗教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的保护. 加尔文的表兄魏汀罕(William Whittingham)就在此处把圣经译成《日内瓦译本》(Geneva Version). 这译本的重要性在于: (a)它是将圣经经文按章节分开的第一部译本; (b)它是第一部略去次经的译本; (c)它是英国伊利沙伯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英王亨利八世之女)登基时所亲吻的一部圣经; 后来, 英国历代的君王和女王都依循这个尊奉圣经的做法; (d)它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的作者约翰·班扬(John Bunyan)[11]所用的圣经译本; (e)它是前往美国的清教徒携带上“五月花号”(Mayflower)帆船的圣经; (f)直到它那个时代为止, 它是一部最受平民喜爱的圣经, 它继续再版了160次.
(5) 《会督圣经》
(The Bishops’ Bible; 1568年译成)
由于英国国教圣公会不喜欢《日内瓦译本》的注释, 同时《日内瓦译本》对《大型圣经》和会督的权威构成无形的损害, 所以《会督圣经》(The Bishop’s Bible)于1568年出版了. 它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帕克(Matthew Parker)在另外9位会督的协助下译成的, 所以被称为《会督圣经》. 《会督圣经》是教会的第二部“钦定”译本(authorized version), 但却从不被一般民众所认同. 实际上, 连英国女王伊利沙伯一世都不重视它. 随着时间的过去, 它变成古旧和无用, 且最不为人接受的译本, 至终被人遗忘.
(6) 《兰斯-杜埃圣经》
(Rheims-Douai Bible; 1582-1610年完成)
这译本的产生纯粹是天主教教皇的企图, 想把英国领回他的政权之下, 但结果完全失败. 它是由两名牛津大学的更正教变节者(Protestant turncoats)艾伦(William Allen)和马丁(Gregory Martin)为首从事翻译的. 《兰斯-杜埃圣经》(或译《拉英士-杜爱圣经》, Rheims-Douai Bible)取名于其新旧约译本所译完的两个地方 — 新约于1582年在兰斯(Rheims, 法国东北部城市)出版; 旧约于1610年在杜埃(Douay, 法国城市, 即今日的Douai)出版. 这译本是天主教的第一部英文圣经, 它几乎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直译而成, 内中的注释强烈攻击天主教所谓的“异端”, 并维护天主教的一切教义与措施.
(7) 《英文钦定本》
(The King James Version; 1611年完成)
詹姆斯一世(或译“雅各一世”, James I, 1566-1625)于17世纪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时, 首要任务就是把国内的各教派调和融洽. 他接受清教徒发言人 — 牛津大学的雷诺兹博士(另译“莱诺士”, Dr. Reynolds)的要求, 将圣经译成一种新译本. 詹姆斯一世认为极受大众欢迎的《日内瓦译本》有项缺点, 那就是它的脚注(footnotes, 指书页下方的注释). 他明白无论是《日内瓦译本》, 或是《大型圣经》, 或是《会督圣经》, 都不能被他用作号召基督徒的力量. 故此, 他授权组织新的翻译团体, 来翻译一部新的译本. 结果, 47名译者经过6年半的努力, 终于译成了通用至今的著名英译本 — 《英王钦定本》(The King James Version或称The Authorized Version).
论到《英王钦定本》, 米勒(H. S. Miller)写道: “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宣布, 他已经指派了54人作圣经翻译员. 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资格, 就是他们必须证实自己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圣经学者 … 其中有47名修订者(revisers, 指《英王钦定本》的翻译员)经审核后得以保留, 另外7人可能在这翻译工作正式开始前就已离世, 或已辞退. 这47名修订者分成六个小组: 其中两组在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开会, 两组在剑桥(Cambridge), 另外两组则在牛津(Oxford). 威斯敏斯特的其中一组负责翻译创世记至列王纪下各卷, 另一组负责罗马书至犹大书; 剑桥的一组由历代志上译至传道书, 另一组译次经; 牛津的一组译以赛亚书至玛拉基书, 另一组则由马太福音译至使徒行传与启示录. 这些翻译员都是当代杰出的希伯来文与希腊文学者.
“在翻译过程中, 每一位修订者都先做好自己的翻译, 然后传给他的组员看; 在每一组完成了其所负责的一卷以后, 再将这一份送给其他五组中的每一成员, 请他们提出独特的批评鉴定. 因此, 每一卷书皆经过整个修订
团体中每个人的翻阅. 当整个译本修正过之后, 再送给经拣选的六人委员会, 他们是从这三个地方的两组中, 每个地方选两个人组成, 他们先把最后的意见分歧点综合在一起将之消除, 再作最后修饰 … 然后准备印刷.
“修订者皆须遵守15项规则, 其中几项要旨如下: (1)尽量按圣经的原文真理, 对《会督圣经》应多依从, 减少更改; (2)应当保留古旧的教会用语; (3)如非特别需要, 不可改变其中的章次; (4)不可加上旁注, 除非遇到无法用简短的话表达其意的希伯来文字与希腊文字, 才可例外地加上旁注; (5)无论何时, 当《丁道尔译本》、《科弗达尔译本》、《大型圣经》, 或者是《日内瓦译本》, 与原文意思比《会督圣经》更为切合时, 便使用它们.”(General Biblical Introduction, 第363-364页)[12]
这《英王钦定本》是使用当时已出版的希伯来文旧约圣经, 以及伊拉斯姆(Erasmus)的第五版新约希腊文圣经作为参考. 威明顿评述道: “《钦定本圣经》之所以卓越, 有许多的理由. 最主要的, 它当然是历世以来空前最好、最通用, 也是最受人喜爱的一种译本. 参与翻译工作的成员, 也别无企图(除了译出经文的原意). 它就是唯一如此纯正的一种译本. 换句话说, 它是全国性勉力从事的工作, 大家除了尽力想译出最好的经文以外, 心中皆没有任何私利. … 不过, 我们也必须说明, 这部《钦定本》并非立刻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但是经过40年以后, 它终能超越《日内瓦译本》而普受欢迎, 并且从那时以后, 一直就保持这种地位, 胜过其他译本.”[13]
基于篇幅有限, 我们无法在此逐一述说《英王钦定本》以后至到如今的多种英文圣经新译本(注: 至2000年为止, 至少超过40种新译本). 我们只能简列一些主要的译本:[14]
(G.3.2) 主后第7世纪至现今的中文圣经译本[15]
更正教(有者译“基督新教”, Protestant)的中文圣经翻译史的序幕, 可说是由首位入华传道的更正教传道士(一般译作“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揭开的. 这位苏格兰传教士于1807年进入中国广东省工作. 不久, 各差会也陆续来到, 在中国各地传道, 建立教会, 并热心于翻译圣经的工作. 马礼逊的译本《神天圣书》于公元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16] 不过, 第一本中文圣经的译本却是在1822年完成的《马殊曼译本》, 由马殊曼(Joshua Marshman)和拉撒尔(Joannes Lassar)合译.[17] 自此以后, 许多新的中文译本陆续出版. 最受欢迎、流传最广且通行最久的中文译本是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
(a) 《和合本》(1919年)以前的中文圣经译本
在《和合本》出现之前, 许多传道士(传教士)已积极参与翻译圣经的工作, 并取得惊人的成果. 大致上, 19世纪的中文圣经译本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供全国或数省通行的译本; 第二类是各地方言的译本.
(一) 全国或数省通行的译本
关于全国或数省通行的译本, 在语法上可分为: (1)文言文(或称“文理”)译本; (2)浅近的文言文(或称“浅文理)译本; (3)白话文(或称“官话”)译本. 在《和合本》之前, 最少有31个译本是属于全国或数省通行的译本(当中最少有23个译本属于“文理译本”; 至少3个“浅文理译本”; 以及最少5个“官话译本”).[参本文附录: 全国或数省通行的译本]
(二) 地方语言的圣经译本
为了向不懂国语(普通话)的中国人传福音, 宣道士们把中文再改写成各地方言, 或用中文, 或用罗马字拼音的方法. 这些方言译本种类很多, 但每种只适用于某一地一省, 不像前述译本可以普及全国. 根据所得的资料, 19世纪至20世纪初, 所翻译的地方语言(方言)圣经至少有下列的译本:[18]
首次
出版日期
译本方言
译本内容
1847年
上海话
新约、旧约
1852年
厦门话
新约、旧约
1852年
福州话
新约、旧约
1852年
宁波话
新约、旧约
1860年
客家话
新约、旧约
1862年
广州话
新约、旧约
1879年
杭州话
马太福音、约翰福音、部分新约书卷
1880年
苏州话
新约、旧约
1880年
台州话
新约、旧约
1892年
兴化话
新约、旧约
1892年
温州话
新约、旧约
1896年
建宁话
新约、部分旧约书卷
1904年
三江话
四福音书
1925年
直隶话
路加福音
(b) 《和合本》(1919年)中文圣经译本
1890年, 上海的宣道士(宣教士)大会议决定出版一本全国通用的中文圣经, 务求做到文笔顺畅而又忠于原文. 隔年, 他们成立了三个委员会, 分别负责翻译三种不同文体的版本, 即文理、浅文理, 以及国语(官话). 全部翻译历时27年, 其中以《国语和合本》最受欢迎, 成为今日绝大多数教会采用的标准译本. 三个版本中, 《浅文理译本》最早完成, 于1904年出版, 但仅有新约部分, 由包约翰(John S. Burdon)、白汉理(Henry Blodget)等人主持翻译工作. 《文理译本》则由湛约翰(John Chalmers)、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人带领, 费时16年, 中间曾经历了“义和团之乱”, 直到1906年才得以出版.
《国语译本》于1906年动工, 直到1919年才出版, 费时13年, 此译本的翻译委员有: 白汉理(Henry Blodget)、杨格非(Griffith John)、文书田(George Owen)、狄考文(C. W. Mateer)、富善(Chauncey Goodrich)等16人. 这译本原名是《官话和合本》, 后来易名为《国语和合本》. 蔡锦图说道: “《官话和合本》的翻译小组由于推选译员的问题, 工作16年到1906年才先行出版新约, 以后又经订正, 再工作13年才完成旧约, 于1919年出版. 由全体译员于1891年初次聚会, 中间经历人事变动 … 至191
9年仍在世得见全本圣经出版的, 仅有富善牧师一人.”[19]
富善在中国传道前后60年之久, 其中29年用在译经工作上, 他在北京的私邸成为后期翻译工作的总部. 其他委员和他们的华籍助手也都以同样的热忱和耐力, 为这翻译伟业献身. 《国语译本》受到教会内外一致好评, 誉为最佳的白话文模范作品. 它不仅满足了近代中国教会的需要, 更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文艺复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先锋”. 《和合本译本》的出版是中外合作翻译圣经的辉煌成就. 参与翻译工作的中国同工数目不少, 可惜我们无法一一获知他们的名字, 但肯定的, 他们为主所付出的劳苦, 在天上必得奖赏.
蔡锦图写道: “翻译《国语和合本》的过程严谨而艰辛, 据说官话圣经翻译委员会的主席狄考文博士在翻译旧约时, 平均每节经文便须占半小时, 而中西译经者在每节经文平均共需要费数小时的工夫. 《国语和合本》的经文经过了多次的修订, 使其更清楚和优美, 为教会提供了一部比以前更准确、更适合大众阅读的译本. 《国语和合本》成为中国教会和信徒当中最受欢迎的圣经译本., 渐渐建立起典范的权威, 也为教会和信徒的语言系统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基督教词汇. 由于圣经的文字变得是一般人可以明白的, 所以销量大大增加, 流传遍及各省, 有些教会甚至用作为文盲信徒的识字课本. … 1919年之后, 虽然仍有其他圣经译本的出现, 然而至今仍未有比《国语和合本》流通更广的译本出现.[20]
(c) 《和合本》(1919年)以后的中文圣经译本
一般而言, 今日华人教会通行的中文圣经是《国语和合本》. 由于过去数10年间中文的语法和词汇已有一些变化, 新一代的华人信徒阅读《和合本》, 可能会遇到一些难懂和导致误解的地方. 因此, 多种新的中文圣经译本逐一推出, 希望以较为浅白和现代化的文字, 帮助信徒明白真道. 以下简列一些主要的译本:[21]
圣经名称
出版年代
译者/修订者/出版社
《国语新旧库译本: 新约全书》
1933-1958年
陆亨理(Heinrich Ruck)、郑寿麟
《吕振中译本》/《圣经》[22]
1946-1970年
吕振中
《现代中文译本》[23]
1973-1984年(1979年出版)
许牧世、骆维仁、周联华、焦明、王成章合译
《当代圣经》[24]
1973-1993年
(1979年出版)
国际新力出版社、国际圣经协会
《圣经新译本》[25]
1973-1992年
中文圣经新译委员会
《新约圣经恢复本》
1987年
李常受等主编
由于篇幅有限, 我们在上文只能谈论关于更正教(或称“新教”, Protestant)所从事的翻译事工. 事实上, 天主教也翻译了不少译本, 但天主教官方第一部完整的中文圣经译本是1968年面世的《思高圣经》, 全本皆由原文圣经直接译成, 附有注释(注: 此译本是由10多位“方济各会”(Franciscan)的教士合力译成, 于1961年出版, 共有11卷; 1968年重加修订, 出版合订本). 此外, 东正教的高理主教(Archimandrite Gauri)也在1864年着手将新约圣经由希腊原文译成中文. 有关天主教和东正教的译本方面, 请参《中文圣经启导本》(1994年), 第1884-1885页.
总括而言, 以中文翻译圣经的努力早在主后7世纪唐朝时代便开始了. 单在最近这两百年, 圣经翻译的成就, 中文译本之多, 绝对是世上任何古书都无法相比的. 1919年《国语和合本》的出版, 更是中文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使中国人能拥有一本普遍实用的圣经译本. 联合圣经公会也修订了《和合本》, 并于1988年以《新标点和合本》为名出版, 令《和合本》继续广受欢迎. 我们不肯定《和合本》能通行到什么时候, 但肯定的, 虽然时间巨轮不停转动, 语法词汇不断更新, 各种古书会被淘汰, 唯独圣经这本“书中之书”, 悠久古老却历久常新, 因为它有神奇妙的保守, 并神众仆人殷勤的翻译. 诚然, “草必枯乾, 花必凋残, 惟有我们神的话, 必永远立定!”(赛40:8)
(文接下期)
[1] World Annual Report 1995 (Reading, England), Bulletin Number 176/177, 271. 虽说圣经是当今世上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书, 但在译经工作上, 我们绝不可自满懈怠, 正如黄锡木指出: “据统计, 现今(2004年)世上所说的语言超过6,500种, 而至2000年为止, 圣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只翻译成2,233种现代语言, 因此, 圣经翻译的工作依然有很大的需要.” 罗庆才、黄锡木主编, 《圣经通识手册》(香港沙田: 基道出版社, 2005年), 第415页.
[2] 同上引, 第245页. 麦道卫(Josh McDowell)亦指出, “他尔根”(Targum)一字的基本意思是“诠释”. 他尔根是用亚兰语言来解述旧约. 麦道卫著, 《新铁证待判》(香港九龙: 福音证主协会, 2004年简体字版), 第149页.
[3] 罗庆才、黄锡木主编, 《圣经通识手册》, 第414页. 那些翻译者被称为“传译者”(methurgeman).
[4] 殷保罗著, 《慕迪神学手册》(香港九龙: 福音证主协会, 2003年五版), 第165页.
[5] 按照传统, 这70位犹太学者用了70天的时间译成这《七十士译本》.
[6] 殷保罗著, 《慕迪神学手册》, 第165页.
[7] 下文(G.2)主要参考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香港:
种籽出版社, 1986年), 第951-952页.
[8] 乌尔斐拉斯(Ulfilas或Wulfila, 约主后311-382年左右)是古代基督教的哥特主教(Gothic bishop), 创造哥特文(Gothic)字母和日耳曼语(German)基督教名词, 并将部分圣经译成哥特文.
[9] 下文(G.3.1)主要参考 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 第953-955页.
[10] 这位玛丽女王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一世(Mary I, 1518-1558). 她于1553-1558年任英国女王, 强行恢复天主教, 血腥镇压更正教徒(Protestants), 被称为“残忍的女王”(Bloody Mary).
[11] 另译“本仁约翰”(John Bunyan, 1628-1688).
[12] 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 第955页.
[13] 同上引.
[14] 下表改编自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II)》(香港: 福音证主协会, 1995年), 第1747-1748页.
[15] 下文(G.3.2)主要参考 海恩波著, 蔡锦图译, 《道在神州 —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与流传》(香港: 国际圣经协会, 2000年), 第239-248页; 也参“中文圣经是怎样来的?”, 载《中文圣经启导本》(红字版)(香港: 海天书楼, 1994年三版), 第1880-1885页.
[16] 马礼逊经过6年努力, 将新约翻译出来, 于1814年出版. 跟着, 他与米怜(William Milne)合作翻译旧约, 于1823至1824年间出版圣经全书, 名为《神天圣书》(据说其旧约在1819年已经译好, 因着种种困难而延迟到1823年才在马六甲出版).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与米怜同工来印刷此新译本的印书工人梁发, 后来成为第一位受按立的中国人宣教士. 《中文圣经启导本 》, 第1882页.
[17] 《马殊曼译本》于1822年在印度完成, 名为《新旧约全书》, 由马殊曼(Joshua Marshman)和拉撒尔(Joannes Lassar)合译, 前后花了16年. 同上引.
[18] 海恩波著, 蔡锦图译, 《道在神州》, 第244-245页.
[19] 同上引, 第247页.
[20] 同上引, 第248页.
[21] 同上引, 第262-263页.
[22] 1946年,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出版了吕振中的《新译的新约全书》. 此译本以英国牛津大学苏德尔(Alexandar Souter)所编的希腊译本(Souter’s Text)为根据, 以直译方法尽量表达原文每字所包含或代表的意思, 并尽量保持原文之结构. 吕振中于1952年修订新约译本, 并于1970年出版包括新旧约的圣经全书, 俗称《吕振中译本》.
[23] 《现代中文译本》是依据英文意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 (1976年出版, 之前称为Good News Bible), 及参照原文而译成的, 由“联合圣经公会”着手编译, 全书于1979年出版.
[24] 《当代圣经》是依据美国神学家戴肯尼(Kenneth Taylor)的英文意译本Living Bible (1976年出版)为蓝本翻译而成. 1974年完成新约, 名为《当代福音》出版, 1979年完成旧约, 名为《当代圣经》出版.
[25] 《圣经新译本》是由数10位不同宗派的华人圣经学者自译的中文圣经译本, 于1976年完成新约, 并于1992年译完旧约. 这译本的翻译蓝本, 新约是根据“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希腊文新约》第三版(Greek New Testament, 1966); 旧约则是根据“德国圣经公会”出版的《希伯来文圣经》(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1977).
Related
作者: 带子
刊登于2006年3&4月份第63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