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四)
(文接上期)
C. 安息日会的错误教义
(C.1) 有关守安息日 (参前三期的《家信》)
(C.2) 否定基督无罪
安息日会的“女先知”怀特夫人(Mrs. Ellen Gould White, 1827-1915)写道: “基督在他的人性上取了我们那有罪、堕落的本性(sinful, fallen nature). 不然, 他便不是‘与他的弟兄相同’(笔者注:参来2:17)… 在他的人性方面, 基督继承每一个亚当子孙所继承的 — 有罪的本性.” 另一位安息日会的作者威尔科克斯(L.A. Wilcox)进一步说: “他血管里是梦魔般的玷污遗传(incubus of a tainted heredity)… 败坏的血和继承性的卑劣(bad blood and inherited meanness).”[1] 这是何等违反圣经的教导, 因为来7:26形容耶稣基督为“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指不与罪人“同流合污”, 笔者按)、高过诸天的大祭司”, 圣经也表明基督是“没有犯罪(原文作“没有罪”)”(来4:14); “无罪(原文作“不知罪”, 林后5:21)”; “在他里面并没有罪”(原文直译, 约壹3:5). 虽然圣经明说“在他里面(指他的内在本性)没有罪”, 安息日会的先知怀特夫人却硬指基督继承有罪的本性.
(C.3) 否定救赎完备
安息日会教徒相信从1844年10月22日, 基督进入他事奉中的“审判阶段”(judgment phase), 来除去罪. 怀特夫人宣称她领受“启示”, 说基督并非在升天时进入至圣所, 而是在1844年才进入(参《善恶之争》[The Great Controversy], 第362-373).[2] 她指出直到1844年(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宣告基督再临的第二个日期),[3] 基督是在圣所外为罪人代求, “但他们的罪仍然保留在记录册上”. 到了1844年, 基督才开始他在圣所内的事奉 — 洁净罪恶. 这所谓“查案审判”(investigative judgment)[4]是要显示“那些悔改和信靠基督的人, 有资格获得赎罪(atonement)的好处”.[5]
基思.皮普尔(Keith Piper)指出: “按安息日会的教导, 信徒的罪被基督转移到天上的圣所. 这些罪至终将在‘查案审判’结束时, 即他们所谓的‘赎罪日’时被洁净. 怀特夫人在《列祖与先知》(Patriarchs and Prophets)第357页中表示: ‘虽然基督的血是叫悔改的罪人从律法的定罪中得释放, 但它并不除罪. 罪仍留在圣所的记录册上, 直到最后的赎罪(即查案审判结束时的赎罪日,笔者按)’. 因此, 安息日会教徒的罪还未被除去, 尚未获得赦免. 这是何等令人担忧. 难怪他们没有救恩的保证, 直到那虚构的查案审判结束为止.” 基思.皮普尔(Keith Piper)继续表示: “安息日会教徒不被允许获得救恩的保证, 不然, 他们便不感到有必要按怀特夫人所解释的, 去遵守旧约律法和安息日.”[6] 沃尔特.马丁(Walter R. Martin)也赞同这点, 说道: “我相信, 这是一种独特的阿米尼乌斯派(Arminian)[7]典型理论, 用审判和定罪的威胁, 管束信徒.”[8]
安息日会认为救赎工作必须等到基督在天上圣所查案审判的工作结束后, 才算完成. 换言之, 安息日会否定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完成了全备的救赎, 他们表示: “我们不同意一般人所认为‘救赎在十架上完成’的看法”, “(基督)在十架上完成全备的救赎工作, 这是不可能的结论… 救赎工作必须继续做下去, 直到缓刑中的时间(probationary time, 指查案审判的时间, 笔者按)结束.”又说: “基督在十架上流血, 并非在赎罪”.[9]
这一切与圣经的教导相违, 圣经清楚表明主耶稣在十架上, 完成了救赎工作, 例如他在十架凯旋地呼喊道: “成了”(约19:30), 即完成了救赎大工. 希伯来书也教导说: “…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他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即在十架献上自己为祭, 约1:29), 就把这事(指赎罪的事)成全了”(来7:27), 又说: “用自己的血, 只一次进入圣所, 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来9:12). 这些经节中的“成全了”、“进(入)”和“成了”, 在原文都是指“过去已发生的事”,[10] 即在第1世纪的希伯来书作者写此书时, 这“永远赎罪的事已经成了”, 不必等到1844年才“开始在天上圣所内进行”赎罪的工作.
自从第1世纪时, 主耶稣在十架流血舍身, 凯旋升天, 进入天上的圣所后, 一切信主之人的罪已被除去, 赎罪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此外, 圣经说: “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 把自己献为祭(指基督在十架流血, 将自己献为祭), 好除掉罪”(来9:26), 安息日会却大胆地宣称“基督在十架上流血, 并非在赎罪”. 再者, 安息日会虽表面上宣称他们相信“靠信心称义”, 事实却非如此. 他们表示:“今日, 永生的条件与向来的条件相同… 完全顺从神的律法(perfect obedience to the law of God).” 这表示他们认为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并非完备, 他们还需靠自己的努力(努力守律法)来得救. 但圣经反驳道: “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 这是明显的. 因为经上说: ‘义人必因信得生’”(加3:11). 弗2:8-9也指明人“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着信… 也不是出于行为.”
(C.4) 撒但担当罪孽
怀特夫人在《善恶之争》(The Great Controversy)第422页中表示: “当基督在天上圣所的事奉结束后(指查案审判结束后, 笔者按), 他便借着他自己的血, 从天上圣所除去他百姓的罪孽.他将把这些罪孽放在撒但身上, 因在执行审判时, 撒但必须担当最终的刑罚(final penalty).”[11] 在赎罪日时, 以色列人要预备两只公山羊, 代表神以两方面来对付他们的罪孽(利16:7-10): (1)借着献上为祭的第一只公山羊, 赦免他们的罪行(利16:15-19); (2)借着放到旷野去的第二只公山羊, 除去他们的罪, 叫罪远离他们(利16:20-22). 按怀特夫人的解释, 撒但就是利未记16章的第二只公山羊(注: 《和合本》译作“阿撒泻勒”[scapegoat, 利16:10], 意即“离去的公山羊”[goat of departure][12]), 担当人的罪孽, 把罪带到远方(利16:22).
安息日会的创始人(怀特夫人)的看法, 使许多安息日会信徒感到为难和尴尬, 导致他们近期宣布说: “我们不相信撒但在赎罪方面扮演任何角色.” 然而, 他们的先知怀特夫人明明表示她所领受的“启示”是: “我们看到赎罪祭预表作为祭物的基督, 大祭司代表作为中保的基督, ‘阿撒泻勒’(即离去的公山羊, scapegoat)则预表罪的创作者(author) — 撒但. 真正忏悔者的罪都归在撒但身上. 撒但要担当他叫神百姓所犯的一切罪… 他最终将承当全部罪的刑罚, 在那毁灭一切恶者的火中受苦.” (参《善恶之争》(The Great Controversy), 第419, 422, 485, 486页)[13]
实际上, 利16:10的第二只公山羊, 即背负罪孽的公山羊, 是预表耶稣基督, “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耶稣基督)身上”(赛53:6); 施洗约翰也指着耶稣基督说: “看哪, 神的羔羊, 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约1:29). 怀特夫人指这公山羊是预表撒但, 显然是大错特错, 连现代的安息日会教徒也不支持他们创始人所领受的这项“启示”. 先知所领受的启示是绝对无误的, 不可能与圣经的话语有所冲突, 否则便是假先知. 因此, 我们可以断言, 如果这位安息日会的权威先知被公认在这件事上说错了, 那么她便是假先知, 她的其他“启示”也该被质疑.
(C.5) 否定永远刑罚
怀特夫人相信没有永远的刑罚. 她教导说将来有一日, 罪人会被烧在真实的火海里(literal sea of fire), 最终, 当撒但完成了最后的赎罪工作时, 他将同样地被消灭(annihilated), 火也将熄灭,因为没有燃料了.[14] 她表示那些相信有关永远刑罚的人, 是“受撒但的诡辩(sophistry)所欺骗. 撒但领他们误解圣经的强烈表达方式… 永远刑罚的理论是其中一个形成巴比伦可憎之酒的错误教义… 他们(指基督徒)从罗马领受这错误教义, 正如他们领受那假安息日一般.”[15] 请留意, 怀特夫人承认圣经采用“强烈表达方式”, 因圣经强调这刑罚是“永远的”(希腊文名词: aiôn {G:165};希腊文形容词: aiônios {G:166}), 例如:
(1) 那些拜兽和兽像的人“受痛苦的烟往上冒, 直到永永远远(希腊文名词: aiôn )”(启14:11);
(2) 魔鬼、兽和假先知“必昼夜受痛苦, 直到永永远远(希腊文名词: aiôn )”(启20:10);
(3) 那些不听从福音的人“要受刑罚, 就是永远(希腊文形容词: aiônios )沉沦”(帖后1:9)
(4) 那些行淫, 随从逆性情欲者“就受永(希腊文形容词: aiônios )火的刑罚”(犹7);
(5) 那些不善待主“受苦的弟兄”之人将进到“永(希腊文形容词: aiônios )火里去”(太25:41); “要往永(希腊文形容词: aiônios )刑里去”(太25:46).
安息日会教徒狡辩说这永远(希腊文 aiôn 和 aiônios )只是夸张式的强烈表达方式, 不能照字面来解, 不意味着“持续不断、毫无止境的永远”. 然而, 当 aiôn 和 aiônios 用来指永生时, 他们却承认这生命必须照字面解释, 指“持续不断、毫无止境的永远”(例如约3:16; 5:24; 10:28; 罗6:23等的“永[希腊文: aiônios ]生”; 约10:28的“永[希腊文: aiôn ]不灭亡”), 他们相信太25:46的“永(希腊文: aiônios )生”是“持续不断、毫无止境的永恒生命”, 却反对同一节的“永(希腊文: aiônios )刑”有“ 持续不断、毫无止境的永恒性”. 显然, 他们是在“强解”圣经, “自取沉沦”(彼后3:16).
(C.6) 否定灵魂不灭
如果永远的刑罚是正确的, 那么人的灵魂一定永远不灭(immortal). 然而, 安息日会教徒不仅否定永远的刑罚, 他们还否定灵魂不灭. 他们相信人的灵魂会消灭(annihilation), 不会永远受刑.他们引证提前6:16说只有神是“独一不死”(英文《钦定本》译作 immortality, 即“不灭”), 所以除了神以外, 其他的受造物就必定是会灭的(mortal). 关于这点, 波洛克(A.J. Pollock)解释道: “此节清楚证实‘不灭性’是与生俱来地(inherently, 即内在或固有地)属于神, 其他经文则清楚教导说人有由神而来(derivately)的不灭性. 如果只有神拥有不灭性, 如安息日会教徒所强调的, 那么天上的天使也会死, 可是那些没犯罪的天使怎么会死呢?…”[16] 再者, 上文讨论过, 圣经多处提及有关“永远的”生命和刑罚, 这些经文足以证明人死后, 灵魂是不灭的. 倘若人的灵魂会消灭, 不再感受到痛苦, 永远的刑罚又怎样实行呢?
事实上, 此节的“不死”和“不灭”是有细微的区别. 艾伦(Jim Allen)指出, 这“不死”(希腊文: athanasia {G:110})[17]一词包含了与死亡对比的生命性质(quality). 这是神在本质上固有(即生来就有)的性质. 他是不可能也不能死. 他把这等性质赐给复活的信徒(林前15:53-54), 但分别是信徒不死的性质乃源出于神, 所以是依赖性的(dependent); 而神的不死性质却无源出性(underived), 所以是绝对性的(absolute).”[18] 虽然圣经只论到信徒有这不死的生命(林前15:53-54), 但这不表示非信徒就会消灭. 这‘不死’并不仅是指‘灵魂不会死’(deathlessness), 更是强调神所固有和信徒所获得的, 是上等丰盛的生命性质. 换言之, “不灭”只强调所有人(信与不信者)灵魂的存在, “不死”则强调神与信徒不但生命不灭, 且有性质丰盛的生命; 神与信徒享有这上好的生命, 而不信者虽然死后灵魂不灭, 却永远沉沦在受苦的生命里, 无法享有这上等生命.
(C.7) 提倡灵魂沉睡
曾与米勒同工的菲奇(Charles Fitch)和司托勒斯(George Storrs)把人死后“毫无知觉”的教义渗入安息日会的信仰中.[19] 怀特夫人也表示: “…停留在灵魂不灭的基要错误上的, 是‘死后仍有意识’(consciousness in death)的教义. 这教义与‘永远刑罚’的教义一般, 违背了圣经的教导, 不合理智的支配和人性的感受.”[20] 然而, 违背圣经教导的, 是怀特夫人所得的“启示”, 因为圣经从未教导这所谓“灵魂沉睡”(soul-sleep, 即死后灵魂没有意识或知觉)的道理. 与死有关的睡, 是指身体沉睡(而非灵魂沉睡), 例如“已睡圣徒的身体, 多有起来的”(太27:52). 主耶稣在临死前, 对同钉十架的强盗说: “我实在告诉你, 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 他的身体过后被埋葬, 但就在那日他那有知觉(而非沉睡)的灵魂却与主同在乐园里. 保罗也写道: “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3). 这节完全没有暗示离世后灵魂将要沉睡, 反倒清楚表示离世后, 灵魂是立刻喜乐地与主同在.
其他经文也证实死后灵魂是有知觉的:
(1) 信徒方面: 为主殉道的灵魂求神伸冤, “大声喊着说…”(启6:10). 沉睡灵魂岂能如此? (也参林后5:8; 来12:1).[21]
(2) 非信徒方面: 路16:19-31的财主死后仍然能够“望见”(23节), 能够“喊”(24节), 能够感到“痛苦”(24节), 能够“回想”(25节)等[22](也参赛14:9,10).
总而言之, 圣经清楚表明不信主之人必受到审判和永刑(来9:27; 约3:18; 太25:46). 灵魂消失(annihilation)是避开 ¾ 而非承受 ¾ 审判和刑罚. 此外, 在字义上, 受痛苦肯定是指有知觉或意识的伤痛苦恼(conscious distress). 不被感觉或意识到的刑罚, 就不是刑罚. 圣经所教导的, 是恶人必受可意识到的永远痛苦(太25:46). 因此, 灵魂沉睡或消失皆违反圣经教导.[23]
结论
为了客观地研究安息日会的教义, 我们在结束前应该思考罗锡为在《剖析异端邪教》的见解. 他指出“查案审判”很容易惹人误会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赎的完备性. 或许, 曾经有个别安息日会的人士, 如瓦戈纳(J.H. Waggoner)和史密斯(Uriah Smith)的言论被人引用, 以指出安息日会中有人不信圣经的救赎教义. 但就安息日会正式的立场而言, 安息日会的救赎论与复原派的主张是相同的, 只不过在“救赎论”与“成圣论”的关系上, 安息日会过分强调遵守律法的“外显工夫”(即外在明显可见的工作), 以证明内在信仰的真实性, 结果堕入阿米尼乌斯主义(Arminianism)和律法主义的罗网中.
我们对于以上这点不感到希奇. 安息日会的成形时期约在1844至1865年左右. 经过1百多年后, 安息日会的教徒已看清一些错误, 并作出一些教义上的纠正. 无论如何, 他们强调基督徒要守安息日, 认为守主日者就是有“兽的印记”之人, 否定永远刑罚和灵魂不灭的圣经教义, 高举怀特夫人为“女先知”, 接受她那些不合乎圣经的“启示”和“异象”等等, 却是铁一般不变的事实. 对于这样的教派, 我们岂能掉以轻心, 认为它的教义同于基督信仰呢?
(文接下期)
[1] J. Oswald Sanders & J. Stafford Wright, Some Modern Religions (London: The Tyndale Press, 1956), 第16页.
[2] http://www.users.on.net/mec/answers/68_7th.htm .
[3] 1816年, 美国人威廉.米勒(或译为“威廉.密勒”, Willliam Miller, 1782-1849)热心传扬当时流行的基督复临(即基督第二次再来)的道理, 较后逐渐形成了“将临会”(Advent Church, 或称“复临会”). 米勒在研究但以理书后, 宣告基督将于1843年3月21日至1844年3月21日之间再临, 但结果是“大失所望”; 米勒较后将基督再临的日子改正为1844年10月22日, 但同样是“大失所望”.
[4] “查案审判”的教义最先源自爱德生(Hiram Edson). 他声称在“大失望”(即威廉.米勒对基督复临之日的预言[指1844年复临]落空过后的失望)的次日, 获得神直接的启示, 宣布基督确实临到了, 但不是到地上, 而是进入了“天上的至圣所”. 这个自圆其说的新见解, 后来发展成为“查案审判”的教义. 参 罗锡为著, 《剖析异端邪教》, (香港九龙: 道声出版社, 1993年三版), 第45-46页. “查案审判”的教义可能是出自利16:1-34的“赎罪日”, 或引自但8:14的“到2千3百日圣所就必洁净”, 或曲解来9:23的意思. 按此教义, 人类一切行为都记录在神的书卷(册)上, 如同那些接受基督为救主者的名字被记录了一样. 自从1844年, 基督便在(天上圣所)调查生命册上每一个曾在世上活过的人, 对于一切因着耶稣基督的血而得救的人, 基督将涂抹他们被记录在天上的罪案. 因此,信徒所体验到的罪得赦免, 与他们的罪从宇宙中除掉, 两者之间在时间上是有差别. 参 赖瑞仁著, 《面对异端》 (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1997年五版), 第146-147页.
[5] J. Oswald Sanders & J. Stafford Wright, 16-17页.
[6] http://www.users.on.net/mec/answers/68_7th.htm .
[7] 阿米尼乌斯派(Arminian)是跟从荷兰神学家阿米尼乌斯(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的教义, 强调救恩只是给予那些信靠基督并在信仰上恒心顺服的人. 这类看法反对加尔文派(Calvinism)的预定论.
[8] Walter R. Martin, The Kingdom of the Cults (Minnesota: Bethany Fellowship Inc. Publishers, 1974), 第404页.
[9] J. Oswald Sanders & J. Stafford Wright, 第17页.
[10] 来7:27的“成全了”和来9:12的“进”在希腊文法上是“过去不定时直说式”(Aorist Indicative), 即表明已在过去发生的动作或行为(an action in the past), 参George Aristotle Hadjiantoniou, A Basic Grammar of N.T. Greek (Chattanooga, TN: AMG Publishers, 1985), 第107页;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第555页.注: “过去不定时时态”(Aorist Tense)主要是表达在过去时间里, 某个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它只着重这个发生了的行为本身, 而不涉及该行为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像快镜拍摄某个动作一样). “直说语气”(Indicative Mood, 或称“陈述语气”)则是把动作或行为当作事实表达出来.
[11] http://www.users.on.net/mec/answers/68_7th.htm .
[12] 这“离去的公山羊”(goat of departure, 利16:10)在原文是 ‛ăzâ’zêl {H:5799}; 《和合本》直接把这希伯来文字音译成“阿撒泻勒”. 此字在英文是scapegoat, 赖瑞仁将之译作“替罪羊”.
[13] J. Oswald Sanders & J. Stafford Wright, 第17-18页.
[14] 安息日会教徒相信, 基督复临时, 要把不朽(的生命)赏给义人, 于是那些算为“忠心的人”就变成不朽. 那些不悔改者, 包括撒但, 要被末日的火化为乌有, 这样, 神就把罪和罪人从宇宙中清除了. 参赖瑞仁著, 《面对异端》, 第146页.
[15] A.J. Pollock, Seventh-Day Adventism (8th.) (London: The Central Bible Truth Depot), 第19-20页.
[16] A.J. Pollock, Seventh-Day Adventism (8th.), 第21页.
[17] Athanasia 这希腊名词在新约中只出现3次, 即林前15:53,54; 提前6:16.
[18] Tom Wilson & Keith Stapley (gen. eds.), What the Bible Teaches (vol. 3)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83), 第289-290页.
[19] 罗锡为著, 《剖析异端邪教》, 第47页.
[20] A.J. Pollock, Seventh-Day Adventism (8th.), 第23页.
[21] 来12:1说“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指希伯来1书11章那些已死的旧约圣徒), 如同云彩围着我们”(指他们从天上看着我们).
[22] 许多学者认为路16:19-31这段经文只是比喻, 不是历史事实. 但这是所有比喻中, 唯一引用真实人名之处. 若只是一个假设, 圣灵倒可用“义人”一词取代亚伯拉罕, “讨饭的乞丐”一词取代拉撒路这两个专有名词. 此外, 如果这故事不是事实, 将来有一日, 当人见到亚伯拉罕, 问他是否有说过路16:25-26,29-31的话语时, 亚伯拉罕岂不是要坦白承认其实他并没说过那些话? 若亚伯拉罕根本没说过这些话, 主耶稣或圣经却告诉我们他如此说, 那么这岂不是撒谎吗? 既然我们相信主耶稣和圣经是绝不会撒谎的, 我们就必须相信路16:19-23这段比喻, 是取自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23] 有关灵魂沉睡的错谬, 请参 Keith Piper, “The Error of Soul Sleep”, in http://www.users.on.net/mec/answers/70_sou.htm . 至于灵与魂的区别和谬论, 请参 2001年7月份, 第20期《家信》的“圣经问答: 灵与魂的定义、来源、归宿、区别和谬论”
Related
作者: 带子
刊登于2002年10月份第35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