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鸟儿
世上的许多生物具有奇妙的本能. 进化论的先祖达尔文(Charles Darwin), 在他的著作《品种的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写道: “许多本能如此奇妙, 读者很可能会觉得它们的形成, 是足以把我的整个理论推翻过来的障碍… 我不妨在这里预先声明: 我对于智力的起源, 甚至对于生命本身的起源, 都无可奈何.”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进化论“无可奈何”, 无法辩解的其中两件事 — 移栖鸟能移栖求存的奇妙本能, 及啄木鸟的结构和钻洞觅食的本领.
(1) 移栖鸟的移栖本能
近至中世纪, 许多人仍旧质疑鸟类普遍移栖的事实. 但早在主前第6世纪, 圣经记述了这件事实: “空中的鹳鸟, 知道来去的定期. 班鸠燕子与白鹤, 也守候当来的时令…”(耶8:7). 对于移栖的本能, 彼得森(Roger Tory Peterson)在他所著的书《鸟》(The Birds)第106页中说: “这个过程是进化出来的: 原于和暖地带的鸟雀很可能向外伸展, 找寻食物.” 若细读下文, 我们将承认以上如此过分简单的答案, 是无法解释许多移栖鸟的奇妙移栖本能, 更证实进化的不可能!
(1.1)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是移栖鸟中的冠军. 它们在北极圈以北筑巢, 夏天末期就飞往南方, 在南极附近的积冰上度过夏天. 它们在飞回北极以前, 可能先环绕整个南极洲一次. 如此, 它们便完成了一年一度全长3万5千公里的移栖旅程. 两极地带都有丰富的食物来源, 所以一位科学家问道: “它们到底怎么发现, 相隔如此遥远的地方有这样的食物来源呢?” 进化论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
(1.2) 黑头森莺
黑头森莺只重20多克. 不过一到秋天, 它就由阿拉斯加飞到加拿大或新英格兰东岸, 拼命吃饱, 积存脂肪, 等到冷锋(cold front)[1]来临. 冷锋一到, 它就起飞, 前往最终的目的地 — 南美洲. 不过, 它先会朝着非洲的方向飞去. 当他飞到大西洋, 在6,000米高空, 它会迎着一股盛行风, 乘风转向南美洲.
让我们仔细思考, 黑头森莺怎会懂得吃饱等候冷锋的来临呢? 一般飞鸟会避免飞到空气寒冷稀薄的层面, 但黑头森莺怎会知道要越飞越高, 至飞到这层空气寒冷稀薄、含氧量减半的高空时, 才会有逆风把它送往南美洲呢? 此外, 它怎会知道先要朝着非洲飞行, 以便能应付或遇上这股风的西南偏流呢? 黑头森莺三至四天昼夜不停的飞行, 飞越全程3,800公里的旅途, 横渡无轨可寻的海洋, 任何丝毫错误的尝试或估计, 必使它葬身于一望无迹的海洋, 绝无机会回去“警告、劝诫或教导”其他未起程的同类, 所以这飞越海洋的移栖本领, 绝不是进化论所假设的“不断尝试, 逐渐学习, 或意外突变的进化过程”, 而是神赋于它 那“一生下来就有的本能”.
(1.3) 其他移栖鸟
此外, 还有许多进化论无法解释的移栖鸟, 例如夏天在欧洲, 冬天却飞到南非(全程至少1万3千公里)的“白鹳”; 由北极冻原直飞到阿根廷的南美大草原的“金彳亍鸟”(“彳亍鸟”读作“恒”)等等. 再者, 某些矶鹬还多飞1,600公里, 越过南美大草原, 抵达南美洲末端. 腿上长硬毛的杓鹬, 由阿拉斯加飞到大溪地和别的岛屿, 全程大约1万公里, 沿途尽是茫无陆地的海洋. 更令人惊讶的, 是重仅两三克、脖子鲜红的蜂鸟. 它定期横跨墨西哥湾, 以连续25小时每秒钟拍翼75下, 飞越1,000公里的旅程. 全程等于不停地拍翼至少6百万下.
(1.4) 雏鸟的本能
移栖的本领绝不是从环境所逼及不断地学习下改良或“进化”出来的, 因为移栖活动有不少是雏鸟(年幼的小鸟)首航, 并没成年鸟陪伴. 纽西兰长尾杜鹃的雏鸟要远涉6,400公里, 到太平洋岛屿与较早启航的原亲团聚. 曼克斯海鸥由英国威尔斯移栖到巴西, 遗下雏鸟, 而小鸟一学会飞翔, 就会追随同一航线. 观察显示, 有一只雏鸟在16天内飞完全程, 平均每日飞了740公里. 也有例子证实, 一只曼克斯海鸥被人由威尔斯带到美国波士顿, 远离正常的移栖路线. 不过, 它在12天半之后飞回了5,200公里以外的威尔斯巢穴.
(1.5) 通信鸽和企鹅
通信鸽如果被人带到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 不管此处在原地的任何方向, 它都能在一天之内飞回本来栖息的鸽房去. 还有一种有趣的鸟儿, 那就是不会飞行、只会走路和游泳的企鹅. 观察显示, 阿德利企鹅被人搬到远离集体栖居处1,900公里的地方释放时, 它们立刻能辨明方向, 直线前进, 但不是朝向原居地, 而是直趋大海找寻食物. 过后, 它们从海上回到原居地. 它们在海里度过几乎完全黑暗的冬季. 这些企鹅如何能在黑暗的冬季保持定向呢? 它们这方面的“进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进化论的学者无法解释.
(1.6) 精密的设计
鸟类移栖和航行的本领如此惊人, 它们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实验显示, 它们可能利用太阳和星辰. 它们似乎具有内在时钟, 可以抵消或应对这些天体的移动. 但是天色阴暗又如何呢? 至少某些鸟具备内装的磁性罗盘, 可以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 不过单靠罗盘指示方向还不够, 它们还需要在脑袋里有“地图”, 标明起点和终点. 地图上还须标上路线, 因为航道往往不是直行的. 不过有了这些工具也没用, 除非它们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 例如那只曼克斯海鸥在美国波斯顿被人放走时, 它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 方可确定英国威尔斯的方向. 那只通信鸽必须知道被人带到什么地方, 方可断定返回鸽房的航道. 它们如何知道这一切呢? 进化论无能为力, 无从解释.
(2) 啄木鸟的特殊结构
另一个进化论者的困惑, 就是用进化论来解释啄木鸟特殊的结构和钻洞觅食的本领. 啄木鸟的构造奇特, 有如一台小型冲击钻. 我们常看到, 工人用冲击钻在混凝土上打洞时, 本身也被猛烈地反弹回来. 啄木鸟为何在一分钟内几千次将嘴敲入树中, 却不震碎大脑呢? 它在树身上钻完洞后, 又如何将树干里拉出虫子作食物呢? 要做到这点, 啄木鸟必须同时具备几种“精心设计”的特点.
首先, 啄木鸟的喙非常坚硬且锋利. 它也靠着它那非常坚硬的尾羽, 将身体支撑在树上(它不是单靠双脚栖息在树上). 它的每只脚上长着4个钩状的脚趾(两个脚趾向前或向上伸, 另两个脚趾向后或向下伸). 这种结构使它能很稳地紧紧抓住树身. 另外, 啄木鸟的头上长着减震器, 能减弱了猛烈钻洞敲击时的可怕冲击, 使它的骨头和大脑不被震坏或损伤. 更奇妙的是啄木鸟的舌头. 为了抓到虫子, 它有很长的舌头能够伸到树洞的深处, 并且它的舌头上长着能够分泌粘液的特殊腺体. 所以它能够将虫子粘在舌头上, 再将虫子拉出树洞, 收回长舌头, 把虫子刮到嘴里.
可是, 啄木鸟把这么长的舌头放在那里呢? 它不能把舌头卷起来藏在嘴里 — 这样会被舌头噎死. 造物主已为这难题设计了解决妙方. 普通鸟类的舌头根长在喙的后部, 但啄木鸟的舌头根是长在右鼻孔中! 实际上, 它的舌头分为两半. 从右鼻孔出来后, 它分成两股, 每一股从皮肤下面经过头骨的一侧, 再绕过来到达喙的下面, 从喙下的一个孔中进入嘴里, 在此两股舌头二合为一. 这样, 当啄木鸟不用到自己的长舌时, 就把它卷起来放在右鼻孔中.
吉施博士(Duane T. Gish)针对啄木鸟的结构, 发出进化论无法回答的几个实际问题: “如果从前, 像一只普通小鸟一样, 啄木鸟的舌头根长在啄的后部, 那么它是如何进化成现在这种特殊的结构呢? 它是怎样把舌头搬到右鼻孔的? 如果舌根是突然从喙的后部跳到右鼻孔中, 那么舌头就太短了; 或者说, 它难道能够缓慢地从喙的后部搬到右鼻孔中吗? 而且, 在这一过程的所有中间阶段, 舌头会不会一直够长, 可以抓到树里的虫子, 使啄木鸟不致饿死?
“设想有这样一只鸟, 它已经进化出长在右鼻孔的长舌头, 可是却没有进化出坚固而锋利的喙, 或者强而有力的颈部肌肉、减震器, 还有特殊的脚趾和爪子. 如果没有啄木鸟身上其他所有互相配合的结构, 单长着一只长长的舌头又能有什么用? 另一方面, 如果一只鸟有着在树上挖洞所需的一切, 却没有长舌头, … 辛辛苦苦挖好洞后, 却抓不着那虫子. 在此, 你又一次看到, 在一切都完备前, 什么都不起作用. 啄木鸟不是, 也不可能是进化来的. 只有神才能创造出啄木鸟.”[2]
(3) 神创造的明确证据
移栖鸟移栖所需的本能, 及啄木鸟钻洞觅食所需的结构, 是如何进化而来? 今日的科学家在解释本能方面, 与达尔文同样无能为力. 科学家们知道, 任何试探性质的漫游和后天形成的行为, 都不能纳入遗传密码内, 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3] 换言之, 移栖鸟的本能, 是与过去(上一代)的努力尝试和学习经历全无关系. 它们必须一生下来就具有先天制定的智慧和本能. 此外, 啄木鸟若要钻木觅食来生存, 它必须一开始就同时具备身上现有的特殊结构, 而非靠长时间的进化, 不然啄木鸟早就绝种了.
事实证明, 进化论无法解释以上种种他们所谓的“进化”过程, 但这一切显然易见的“精心设计”, 足证其背后有一位“智慧无比”的设计师. 圣经中的约伯告诉我们: “你且问走兽, 走兽必指教你. 又问空中的飞鸟, 飞鸟必告诉你… 看这一切, 谁不知道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伯12:7,9). 是的, 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就是耶和华, 创造天地万物的真神(创2:1-2). 他在鸟儿身上彰显他的神性和永能, 为要叫不信神之人, 对他的存在无可推诿!(罗1:20)
参考书目
麦可琳, 奥克兰, 和麦可琳著, 晚苏译,《创造论的明证》, 香港九龙: 宣道出版社, 1999年.
______ ,《生命 ¾ 从何而来?》, Brooklyn, New York: Watch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1985.[4]
Gish, Duane T. 《创造论的奇妙故事》.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4.
[1] 一股与热风之流相对, 或行在这热流以下的冷风之流的前端.
[2] Duane T. Gish, 《创造论的奇妙故事》(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4), 第101-102页.
[3] ______ ,《生命 ¾ 从何而来?》(Brooklyn, New York: Watch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1985年), 第160-161页.
[4] 此书是耶和华见证人的守望台所出版的书, 从223至251页有耶和华见证人的错误教义, 务须弃绝; 但其他部分的资料主要取自创造论的科学论点, 所以值得参考.
Related
作者: 百合
刊登于2001年9月份第22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