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诗篇”里的耶稣基督: 诗篇 第102篇


(A)       序言

诗篇第102篇是其中一首“求告诗”, 也有学者认为它属于“忏悔诗”(the Penitential Psalms), 但无可置疑的, 它是其中一首“弥赛亚诗篇”(the Messianic Psalms),[1] 因为第25和26节被新约的希伯来书1:10-12引述, 指向弥赛亚主耶稣基督.[2] 威尔逊(另译“卫恩礼”, T. Ernest Wilson)[3]写道: “希伯来书1:10-12是我们的典据, 以说明诗篇第102篇是弥赛亚的诗篇. ‘主啊, 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 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天地都要灭没, 你却要长存. 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 你要将天地卷起来, 像一件外衣, 天地就都改变了. 惟有你永不改变; 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这段论到神爱子的话, 节录自诗篇102篇(25-27节).”[4] 此外, 这篇诗前部分(第1至11节)的经文论述诗人的孤单和忧伤, 这点贴切地描述耶稣基督这位“忧伤之人”的光景. 无疑的, 此诗是一篇伟大的弥赛亚诗篇.

 

(B)       诗篇第102篇的简介

诗篇第102篇的题注是“困苦人发昏的时候, 在耶和华面前吐露苦情的祷告”. 这题注关乎此诗的写作目的(purpose)多于此诗的写作时期(period), 表明此诗是给那些受苦遭难之人所用. 弗拉尼根(Jim Flanigan)写道: “这篇诗的悲伤题注简略地表明它的主题, 或至少此诗前部分经文的主题. 它诚然是一个受苦者的祷告, 他被忧伤重担所压, 所以在主面前哀哭苦求. 但他的忧伤痛苦最终在此诗的后半部得到解除, 因为他记念到耶和华的永恒及荣耀.”[5]

 

这题注所谓的“祷告”(KJV和NIV皆译作: Prayer)[6]在希伯来原文是 tephillah[7] {H:8605}[8], 意即“代祷(intercession)或祈求(supplication)”, 亦可用来指诗歌(a hymn). 此诗被称为“祷告”(a Prayer), 因为内中许多经节是向神祈求(petition), 正如英国圣经教师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所指出, 此诗三大部分中的两大部分, 即第一和第三部分(1-11节和23-28节), 都是属于祷告(第23节是例外).[9]

 

关于诗篇第102篇的作者和写作日期, 弗拉尼根指出, 解经家对此有几个不同的看法. 不少学者认为第13至16节是想像耶路撒冷被毁荒凉的光景, 因而把此诗归纳在被掳时期, 是一位爱国诗人渴望重建耶路撒冷城和以色列国民而写下此诗. 有者认为它可能是在以色列余民随同以斯拉归回重建圣殿时写的. 另有一些著名圣经学者(如苏格兰的麦克拉伦, Alexander Maclaren)看见此诗介于大卫所写的诗篇101篇与103篇之间, 所以认为诗篇102篇也是出自大卫的手笔. 他表示此诗具有“一般大卫的特征”(general Davidic character), 而这诗篇题注里的许多词字, 都能在大卫其他的诗中找到. 无论如何, 弗拉尼根评述道: “此诗的作者和原本的环境被神刻意地隐藏起来, 好叫所有世代和所有环境的圣徒都能借用它的言词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思绪.”[10]

 

慕迪函授学校及以马忤斯函授学校总监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对此诗的作者另有独特的见解. 他指出许多圣经学者赞同诗篇102篇是在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的后期写的. 罗瑟勒姆(Rotherham)认为此诗由四人合著而成. 他指出第一段(第1-11节)是由希西家王所作, 因它与希西家在以赛亚书第38章的祷告极其相似. 到了被掳时期的末期, 另一位作者加了第二段(第12-17节). 此人看见希西家的苦难与以色列国民的苦难有相似之处, 便使用此诗并加上这段来描述这新的环境. 再过些时候, 被掳的以色列人归回了, 有者看见第二段的盼望(指锡安重建, 恢复荣耀)只有在小程度上成就, 所以便加上第三段(第18-22节), 把这盼望指向将来的世代. 最后, 以斯拉加上第四段(第23-28节)为结束, 然后把诗篇102篇纳入希伯来诗篇集.[11]

 

菲利普斯继续写道: “依此看来, 诗篇102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 但此诗可以是在被掳至巴比伦的后期写的, 而写这诗的人可以是先知但以理, 而他也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写出某段, 然后集成一诗. 有谁像但以理一样地认同于以色列国民的罪而忏悔祷告呢?(参但以理的祷告, 但9:-20, 笔者按)[12] 有谁像但以理领受先知的异象, 看见时代的进展和以色列较近与极远的未来呢? 诗人在此诗中为自己年日短少易逝而悲哀, 并暗示本身受到某些病痛所困扰, 这两方面也发生在但以理身上. 我们知道但以理的性命常处在危险之中. 圣经在尼布甲尼撒王后期便没有记载但以理, 直到他以一个年老者身分重现在伯沙撒王面前的时刻(参 但4:19和5:11-13). 极可能但以理在这段期间患上严重的病痛.[13] 简言之, 但以理可能是此诗的作者, 但我们不可过于武断. 无论如何, 既然以某人的生活来解释此诗会有帮助, 我们将以但以理为作者来解读它.”[14]

 

(C)       诗篇第102篇的内容

几乎所有解经家都将此诗归类为“忏悔诗”(the Penitential Psalms),[15] 但它有特殊之处, 诚如菲利普斯所言: “此诗是其中一篇忏悔诗, 却与其他忏悔诗有所不同. 此诗的诗人看来没有什么个人的罪过(personal guilt)需要承认与忏悔. 若真的有需要忏悔之处, 也只是属于国民性而非个人性的过错. 此诗主要是为以色列国民的情况而哀恸.”[16]

 

诗篇102篇的结构是清晰可见的. 它以诗人的自述来开始第一段(第1-11节), 我们在那里看见第一人称“我”不断出现, 述说诗人本身的悲惨情况. 接着, 诗人把意念转向以色列国民, 论及它堕落荒凉的光景, 并神应许恢复它的荣耀, 这是第二段(第12-22节). 到了最后一段(第23-28节), 诗人重新使用第一人称“我”. 此段先是描述诗人的惧怕, 但神那永恒不变的特性使诗人重见希望的曙光.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形容整篇诗的发展时说, 它先是犹如阴暗的天空(第1-11节), 然后阳光突破厚云而出(第12-22节), 接着再被黑云覆盖, 最后又被日光驱散(第23-28节).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把诗篇第109篇命题为“这短暂易逝的今生和永恒不变的主”(This Transient Life and the Abiding Lord), 并把此诗分成三大段:[17]

1) 1-11节: 个人性(Personal): 一个祷告(Prayer)

诗人的诉苦(Complaint): 人的脆弱(Frailty)

·   1-2节: 他迫切的哭求(Importunate Cry)

·   3-11节: 他可怜的光景(Pathetic Condition)

2) 12-22节: 国民性(National): 一个凯歌(Paean)

诗人的安慰(Consolation)

·   12-17节: 较近的指望(The Near Prospect)

·   18-22节: 较远的指望(The Far Prospect)

3) 23-28节: 个人性(Personal): 一个祷告(Prayer)

诗人的确信(Confidence): 神的永恒(Eternity)

·   23-24a节: 他徘徊不去的惧怕(Lingering Fear)

·   24b-28节: 他坚定不移的信心(Steadying Faith)

 

著名的美国解经家魏斯比(Warren Wiersbe)也同样把诗篇102篇分成三段如下:

1)  1-11节: 生命不断改变的环境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of Life)

2)  12-22节: 真神绝不改变的盟约

(The Unchanged Covenant of God)

3)  23-28节: 真神永不改变的特性

(The Changeless Character of God)[18]

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亦把此诗分成三大部分, 而本篇文章采纳他以下的分段:  

1) 1-11节: 真正阴郁的情景

(A Really Gloomy Situation)

·   1-2节: 诗人的哭求(Psalmist’s Cry)

·   3-11节: 诗人的光景(Psalmist’s Condition)

i. 他的忍耐难存(His Endurance is Gone, v.3-5)

ii. 他的环境很糟(His Environment is Wrong, v.6-7)

iii. 他的仇敌强盛(His Enemy is Strong, v.8-11)

2) 12-22节: 异常金黄的日光

(A Remarkably Golden Sunbeam)

·   12-17节: 黎明渐露的盼望(A Dawning Hope)

i. 神会记念锡安(God will Remember Zion, v.12-14)

ii. 神会重建锡安(God will Rebuild Zion, 15-17)

·   18-22节: 久远隐约的盼望(A Distant Hope)

i. 将来的百姓(A Future People, v.18-20)

ii. 将来的展望(A Future Prospect, v.21-22)

3) 23-28节: 转回阴暗的天空

(A Returning Gray Sky)

·   23-24a节: 他仍存的惧怕(His Remaining Fear)

·   24b-28节: 他渐升的信心(His Rising Faith)

i. 神是超越时间的神(A Timeless God, v.24b)

ii. 神是伟大不变的神(A Tremendous God, v.25-27)

iii.  神是全然可信的神(A Trustworthy God, v.28)[19]

 

 

(C.1)    真正阴郁的情景 (1-11节)

(A Really Gloomy Situation)

诗人落在苦难中, 他看似遭受病痛的袭击, 甚至临近死亡, 所以他向神哀哭苦求.

 

(a)   诗人的哭求(Psalmist’s Cry, 1-2节)

诗人哭求说: “1耶和华啊, 求你听我的祷告, 容我的呼求达到你面前! 2我在急难的日子, 求你向我侧耳; 不要向我掩面! 我呼求的日子, 求你快快应允我!”(诗102:1-2).

 

柯尔帕特里克(A. F. Kirkpatrick)说此诗充满“回声”(echoes). 在首两节, 我们看见诗人引述或引喻自诗篇39:12; 18:6; 27:9; 59:16; 31:2; 56:9和69:17. 这位诗人(菲利普斯认为极可能是但以理)已把他的心灵沉浸在诗篇里. 当他落在患难, 面对个人需要的时刻, 他回到诗篇里寻求帮助.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他生命面对黑暗的时刻也是如此. 即使在十架上, 最黑暗痛苦之际, 弥赛亚主耶稣的心思回到诗篇里, 甚至用诗篇的言词呐喊道: “我的神, 我的神! 为什麽离弃我”(诗22:1; 参 太27:46; 可15:34; 路24:44). 我们也岂非如此吗? 当我们遭遇病痛、悲伤或患难时, 也不是常翻开诗篇, 从中支取属天的安慰和力量吗?

 

(b)   诗人的光景(Psalmist’s Condition, 3-11节)

诗人正在经历一个痛苦难忍的情景. 他的身、心、灵正受尽熬煎, 倍感孤单, 受敌辱骂, 泪水倾流, 深觉生命苦短将逝.

 

(i)   他的忍耐难存 (第3-5节)

诗人倾诉自己的苦情说: “3因为, 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 我的骨头如火把烧著. 4我的心被伤, 如草枯乾, 甚至我忘记吃饭. 5因我唉哼的声音, 我的肉紧贴骨头”(诗102:3-5). 如果诗人是在病倒的情况下写此诗, 那么“我的骨头如火把烧著”可用来比喻一个发高烧的人. 至于“我的心被伤… 甚至我忘记吃饭”贴切形容人因患病伤心而失去胃口.

 

菲利普斯指出, 当先知但以理领受了有关公山羊和公绵羊的异象后, 就病倒了, 正如 但8:27所言: “于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 病了数日, 然後起来办理王的事务. 我因这异象惊奇….” 但以理在这之前的一两年领受了关乎四兽的异象后, 也有类似情况, 他“心中甚是惊惶, 脸色也改变了”(但7:28). 换言之, 从但以理书中, 我们看见这位先知曾因属灵的敏感和异象所引发的忧伤而病倒. 这可能正是此篇的诗人所经历的.[20]

 

主耶稣基督也经历如此般的痛苦. 当他被钉在残酷的十字架上, 在烈日暴晒的痛苦中, 他“骨头如火把烧著”、“心被伤, 如草枯乾”、“唉哼的声音… 肉紧贴骨头”. 在如此难挨的干渴下, 主耶稣说道: “我渴了!”(约19:28) 诚然, 主耶稣的“年日如烟云消灭”.

 

另有解经家认为, 这段经文是暗喻主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与父神对话的一幕. 威尔逊(T. Ernest Wilson)把诗篇102:1-24这段经文命题为“那位被拒绝、孤单之人的祷告”(注:  此人即是弥赛亚主耶稣). 威尔逊认为第1至5节可指主耶稣的哀伤  —  这是神子与父神的对话. 有者认为这是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与父神对话的情景. 希伯来书5:7-8告诉我们:“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 既大声哀哭, 流泪祷告, 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 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基督的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他所忍受的痛苦是何等的深啊! 这是我们无法测透的. 但这属他个人与父神之间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 首11节共28次用了第一人称代名词, 他还五次提到“我是” (以英文译本计算).[21]

 

(ii)   他的环境很糟(第6-7节)

诗人接着形容自己处在非常糟糕的环境中. 他说: “6我如同旷野的鹈鹕; 我好像荒场的号鸟 鸟. 7我警醒不睡; 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诗人引用三个生动的例子: 旷野的鹈鹕, 荒场的号鸟 鸟、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根据威尔逊, 旷野的鹈鹕(KJV: a pelican of the wilderness)正好描写那忧愁哀痛之情, 此鸟常站在沼泽旁, 以头捶胸. 在以色列, 它们只在加利利北部(Upper Galilee)的赫拉湖(或译“赫力湖”, Lake Hulah)出没, 所以若它们出现在旷野, 便是到了既陌生又悲惨的异境. 汤姆森博士(Dr. Thomson)在他所著的书《圣地与圣书》(The Land and the Book)中说:“鹈鹕是我所见的雀鸟中, 最忧愁、最严肃的一类.”

 

诗人接着提到“荒场的号鸟 鸟”(KJV: an owl of the desert). 菲利普斯指出, 这词给圣经译者不少困难. “号鸟 鸟”在KJV译作“owl”(猫头鹰), 但“owl”一字在KJV中共出现16次, 用来翻译5个不同的希伯来字. 诗篇102:6的“owl”, 其希伯来文是kekos {H:3563}, 意即“好像猫头鹰”(like an owl). 德莱弗教授(Prof. Driver)把这字译作“黄褐猫头鹰”(tawny owl). 自然学家告诉我们, 这类黄褐猫头鹰是居住在森林而非 诗102:6中所谓的“荒场”(KJV: desert). 在荒场的黄褐猫头鹰是处在错透的环境中.[22] 威尔逊写道: “此鸟悲惨的叫声, 响遍毁坏的荒场. 它在废堆、瓦碟和墓地间郁郁不乐, 正好描写哀恸者的形象.”

 

最后是“房顶上孤单的麻雀”(KJV: a sparrow alone upon the house top). 麻雀是群居的雀鸟, 不过当它失去同伴, 就凄凉忧郁, 独自在房顶上哀恸. 威尔逊总结道: “这三种鸟都是完全被遗弃和孤单的象徵. 一个人可能在人群中仍觉孤单; 即使是大城市, 也可能是全地最孤寂的地方.”

 

福音书里强调基督在地上的生活是孤单寂寞的, 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

 

1)      他的家庭生活: 主耶稣最少有四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可6:3) , 但希奇的是:“因为连他的弟兄… 不信他”(约7:5). 先知也曾预言说:“我的弟兄看我为外路人, 我的同胞看我为外邦人”(诗69:8). 似乎在主耶稣复活后, 他们才信靠他(徒1:14).

2)       他的祷告生活: 他常独自在旷野祷告, 这是马可福音多次强调的(1:35; 6:46; 14:32) . 他至少两次整夜独自祷告: 他拣选十二使徒之前(路6:12), 以及施洗约翰被杀之后(太14:23). 这是他独自与父神相交同在的时刻.

3)      他的最后一夜: 在客西马尼园里, 他与门徒共分为三组. 首先是八个门徒; 跟着是三个: 彼得、雅各和约翰. 然后他走远一些, 与门徒有扔一块石头的距离(路22:41), 跪下祷告. 他独自忍受伤痛.

4)      他的孤苦十架: 他在楼房上对门徒说:“你们要分散… 留下我独自一人, 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 因为有父与我同在”(约16:32; 8:16,29). 那时, 犹大把他出卖, 彼得已不认他, 其他门徒也都离他而去. 但在十字架上, 他经历最后最可怕的孤单! 他被钉时, 他首先说:“父阿, 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做的, 他们不晓得”(路23:34). 最后, 他说:“父阿,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 但在黑暗中, 他说:“我的神, 我的神, 为什么离弃我?” 他在十架上独自忍受(太27:46).

 

(iii)             他的仇敌强盛(第8-11节)

诗人论到敌人的攻击, 说: “8我的仇敌终日辱骂我; 向我猖狂的人指著我赌咒. 9我吃过炉灰, 如同吃饭; 我所喝的与眼泪搀杂. 10这都因你的恼恨和忿怒; 你把我拾起来, 又把我摔下去. 11我的年日如日影偏斜; 我也如草枯乾”(诗102:8-11). 我们可想到但以理的处境, 他在波斯帝国统治的初期, 就受到敌人虎视眈眈, 千方百计要将他置于死地. 他们以他的信仰设下陷阱, 要把他丢进狮子坑中, 但神却拯救了他(参 但以理书第6章).

 

耶稣基督也受到仇敌(犹太教领袖如祭司和文士)的辱骂和围攻(参 太26:65-68). 当主耶稣被钉十架时, 他们在十架下仍然辱骂和讥笑他(太27:41-44). 罗15:3也见证说: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 如经上所记: ‘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

 

 

(C.2)    异常金黄的日光 (12-22节)

(A Remarkably Golden Sunbeam)

接着, 诗人的目光从他个人身上的苦难转移到神给他选民以色列人的计划和应许上. 此刻, 神的应许仿佛金黄灿烂的日光, 直射入诗人幽暗的心房, 给他带来光明的盼望.

 

(a)   黎明渐露的盼望(A Dawning Hope, 12-17节)

当诗人想起耶和华神的预言和应许, 他便能弹琴高唱, 歌颂耶和华的永存和怜悯. 永生的神会因他的信实而重建锡安, 并因他的怜悯而帮助耶路撒冷. 诚如麦克拉伦(Alexander Maclaren)所妙喻的:“锡安不会死, 因为锡安的神活着.”[23]

 

(i)   神会记念锡安(第12-14节)

诗人写道: “12惟你耶和华必存到永远; 你可记念的名也存到万代. 13你必起来怜恤锡安, 因现在是可怜她的时候, 日期已经到了. 14你的仆人原来喜悦她的石头, 可怜她的尘土”(诗102:12-14直译). 诗人首先想起神是超越时间的主, 他的国权永远长存. 人的帝国纵然看似强盛一时, 但都因着时间的过去而走进历史. 但以理领受启示, 知道人的帝国如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 都会倾覆, 可是“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 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 永不败坏, 也不归别国的人, 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这国必存到永远”(但2:44).

 

在圣经中, 锡安常被用作耶路撒冷城的代号, 或作以色列的同义词. 虽然巴比伦大军毁掉了耶路撒冷, 不过那领受了“七十个七”之启示的但以理, 深知“正在艰难的时候, 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但9:25). 但以理清楚知道神在这方面所预定的时间, 所以他能说: “你必起来怜恤锡安, 因现在是可怜她的时候, 日期已经到了”(诗102:13). 耶路撒冷曾因被毁而成为废墟尘埃, 不过但以理常为耶路撒冷祷告, 他深爱这座神所立名的圣城, 所以说道: “你的仆人原来喜悦她的石头, 可怜她的尘土”(诗102:14). 但以理肯定赞同 诗137:5所说的: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记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主耶稣也岂不是如此吗? 他的心深爱耶路撒冷城, 曾为这拒绝他的圣城哀叹道: “耶路撒冷啊, 耶路撒冷啊, 你常杀害先知, 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 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 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 只是你们不愿意. 看哪,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23:37-38).

 

(ii)   神会重建锡安(第15-17节)

诗人继续说道: “15列国要敬畏耶和华的名; 世上诸王都敬畏你的荣耀. 16因为耶和华建造了锡安, 在他荣耀里显现. 17他垂听穷人的祷告, 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诗102:15-17).

 

诗人深信耶和华必为自己的“圣名”和“荣耀”而重建锡安. 以色列余民将从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城. 这件荣耀的事件证明耶和华是信实守约的神. 连外邦诸王都要承认此事, “列国要敬畏耶和华的名; 世上诸王都敬畏你的荣耀, 因为耶和华建造了锡安”. 神要垂听他子民的祷告. 菲利普斯贴切指出, 诗人看见异常金黄灿烂的日光. 他抓住了这个黎明渐露的盼望(a dawning hope). 然后, 突然之间, 他的诗歌跃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他看见那久远隐约的盼望(a distant hope).[24]

 

(b)          久远隐约的盼望(A Distant Hope, 18-22节)

我们知道历史的转变. 巴比伦帝国倾覆后, 波斯帝国上了政治舞台. 神预言的时钟终于到了这极其重要的时刻! 波斯帝国的古列王(Cyrus)下令允准犹太人归回应许之地重建圣城. 神的应许看来要完全实现了.

 

然而, 只有一小部分的余民归回! 其余的犹太人只给精神和财物上的支持, 本身却不愿冒着各种危险和艰难归回耶路撒冷. 他们安舒于巴比伦的生活. 这对年老的但以理而言是何等大的打击啊! 他看到许多犹太人仍然留在被掳之地巴比伦生活, 所以他把目光从较近的盼望移开, 转向那久远隐约的盼望.

 

柯尔帕特里克(Kirkpatrick)说得好: “圣经预言经常把较近和较远的未来给合为一景, 并描绘最终的结局, 却不说明它如何逐步成就.” 麦克拉伦(Alexander Maclaren)则解释说: “诗人相信耶和华会荣耀的临到并重建锡安, 这将令全世界对他大大敬畏. 此论点全然正确, 但他不知道它们在时间上的正确
位置, 他也不晓得在他所想像到耶路撒冷城的重建与神圣城真实的被造, 其间还要经过很多受苦之年….[25] 无论如何, 这异象是真确的. 随着耶和华在荣耀里显现, 世人都要承认它的光辉.”[26]

 

(i)   将来的百姓(第18-20节)

诗人的思想飞跃时空, 进入时代的末期, 想到那时人必赞美耶和华, 所以他写道: “18这必为後代的人记下, 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19因为, 他从至高的圣所垂看; 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 20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 要释放将要死的人”(诗102:18-20). 菲利普斯写道: “但以理从神那里得知将来的大灾难. 诗人现在把所有希望转移到神的预言在时代末期的最终应验. 他预见耶和华拯救那世代的属神之百姓脱离最糟的危险. 亚述和巴比伦侵略及俘掳以色列人, 都不比这将来的患难更为可怕, 那时只有耶和华会拯救他们. 但以理这位先知兼诗人预见了这群将来的百姓.”[27]

 

(ii)   将来的展望(第21-22节)

诗人继续说道: “21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 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他的话, 22就是在万民和列国聚会事奉耶和华的时候”(诗102:12-22). 这样的光景并没发生在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之后. 所以先知但以理是看见了遥远未来的时代, 即在千禧年时代, 万民和列国将与以色列国一同归向神, 它们每年到耶路撒冷守节, 同心敬拜和事奉万军之耶和华神(参 亚14:9-21).

 

 

(C.3)    转回阴暗的天空 (23-28节)

(A Returning Gray Sky)

能思想到这遥远未来的光景, 犹如灿烂阳光充满天空, 为大地涂上金光闪耀的色彩, 那是多么美好的光景啊! 但现今又如何呢? 诗人回到他个人阴暗的情景.

 

(a)   他仍存的惧怕(His Remaining Fear, 23-24a节)

诗人说: “23他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 使我的年日短少. 24我说: 我的神啊, 不要使我中年去世”(诗102:23-24a). 如果诗篇102篇的作者是但以理, 而他写此诗应该是在年老时期(因为这样他才看到上述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的情景), 那么这节说“不要使我中年去世”就解不通了. 无论如何, 罗瑟勒姆(Rotherham)指出,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是如此翻译: “他按照他的力量回答他: 告诉我关于我年日的短少. 不要把我取去”[28] 菲利普斯解释道: “若但以理是此诗的作者, 而若我们采纳以上这个译法, 那么先知但以理是以他短暂有限的生命(虽说可能已有80岁高龄)比较神永恒无限的年日. 此外, 我们亦可想像年老的但以理为以色列人那属世的行为而担忧… 所以他情愿留在他当时的高位, 来给予他们属灵的支持和帮助. 当时是何等消魂夺魄, 充斥着令人担忧的事件, 他恐怕自己在未见一切妥当以前就已死了.”[29] 故此, 他求神不要早日取去他的性命.

 

无论如何, 神要我们更加注意的是这段经文的“弥赛亚特性”(Messianic nature). 正如威尔逊所指出, 诗人在此诗末段的祷告贴切指向耶稣基督. 首先是论到基督的年数. 诗人用三种比喻描述人生的短暂: 烟云 (3节)、草 (4,11节)和日影偏斜(11节). 跟着, 他祷告说 (24节) :“我的神阿, 不要使我中年去世.”  而神的答复就在第27节:“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祷告和答允清楚的提醒我们旧约的两段经文:“过了62个七, 那受膏者必被剪除, 一无所有”(但9:26). “至于他同世的人 (或作: 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呢? 徒8:33), 谁想他受鞭打, 从活人之地被剪除, 是因我百姓的罪过呢?”(赛53:8). 但同一章里, 我们看到神的应许:“他必看见后裔, 并且延长年日, 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的手中亨通”(赛53:10). 耶稣基督没有活到70岁(诗90:10), 却在中年33岁去世. 但他父神的回答, 却指明基督按其神性而言是永恒的, 比较今世幻灭的梦, 更实在、更持久.[30]

 

(b)           他渐升的信心(His Rising Faith, 24b-28节)

诗人把心眼望向永生神, 顿时, 一切都改观了. 他的希望重燃, 信心渐升.

 

(i)   神是超越时间的神(第24b节)

面对永生神, 诗人赞叹说: “你的年数世世无穷!”(诗102:24b). 诗人明白即使他不能留在地上继续帮助神的选民以色列人, 但神是超越时间的, 不受短暂的今生所限, 他能掌控以色列的未来, 帮助他们度过一切难关.

 

(ii)   神是伟大不变的神(第25-27节)

想到这位永生神就是伟大不变的造物主, 诗人不禁写道: “25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 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26天地都要灭没, 你却要长存; 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 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 天地就改变了. 27惟有你永不改变; 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5-27).

 

诗人回到大地被造之初, 甚至是千千万万的星系形成之际, 他知道这是神的手所做的工. 诗人在圣灵的启示下深知天地都要废去和改变, 惟有神永不改变, 年数没有穷尽. 使徒约翰也看见这点, 所以他写道: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 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启21:1), 但论到主耶稣基督和他的国, 约翰记载众天使所宣告的: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作王, 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

 

论及诗篇102:25-28这段伟大的经文, 威尔逊将之命题为“全能的神给永生之子的回答”. 威尔逊指出, 诗102:25-27这番庄严的话被新约的希伯来书1:12所引用, 来论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这段与本篇前一段谈到那孤单、被离弃并中年去世的人, 截然不同. 当我们仰观神所造的天地, 必看到其中的万物似乎都永恒不变. 人类一代一代的过去, 人的寿命比起银河系众星宿的光年短之又短. 有些树木,如加州的大红杉树, 生长千年以上, 但至终仍要枯死. 山岭海洋延绵不断, 似乎永远长存, 但事实并非如此. 神的话说它们如“一件外衣渐渐旧了”, 总有一天要改变, 并要被丢掉.

 

现代的科学也有相同的论调. 按照热力学的定律说, 宇宙间的事物正迅速减弱. 太阳每秒烧毁数以吨计的分子, 逐渐会烧尽, 变得冰冷死寂.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人口膨胀, 物质渐渐短缺. 煤、油和树木消耗无数; 河流、湖泊、海洋遭受化学废料严重污染; 甚至维持生命的空气, 都被人的发明侵害.

 

然而, 圣经告诉我们, 将来有一个新天新地, 有公义居在其中(赛65:17; 启21:1). 使徒彼得曾惊人的描述事情的发生:“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 那日, 天必大有响声废去, 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 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 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 怎样敬虔,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 在那日, 天被火烧就销化了, 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但我们照他的应许, 盼望新天新地, 有义居在其中”(彼后3:10-13).[31]

 

永生之神向永生之子所说的话, 与将亡的世界截然不同.“唯有你永不改变, 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使徒彼得曾在天父的指示下, 正确地宣称主耶稣“是基督, 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 诚然, 从亘古以来, 他就是父神的永生之子, 拥有神的形像(腓2:6), 直到永永远远仍是永生之子. “永不改变”是神的属性之一, 父神向子说:“惟有你永不改变”, 因为“耶稣昨日、今日, 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iii)   神是全然可信的神(第28节)

诗人最后写道: “28你仆人的子孙要长存; 他们的後裔要坚立在你面前”(诗102:28). 由于永生神的年数没有穷尽, 诗人可以用喜乐的音调来总结, 指明永生的神将赐他百姓永生的福分. 他们要“长存”, 他的仆人和他们的子孙及他们的后裔要永远“坚立在神面前”, 就是他们所敬爱与事奉的永生神面前.

 

菲利普斯总结时写道: “以色列的未来毕竟不是全赖但以理这位年高望重的圣徒. 它也并不倚靠外邦帝王的恩惠. 它也不是倚赖所罗巴伯或以斯拉的智慧, 也不是酒政尼希米的权力. 它也非倚赖先知哈该或撒迦利亚的异象, 或玛拉基的劝勉. 以色列的未来完全是在全能神的手中! 他有能力创造宇宙万物, 有无限永恒存到万代, 有无比信实向他的选民守约施恩. 诗人领悟到他不会活到可目睹众先知所预言的一切都逐一应验. 但肯定的, 这一切都必应验, 因为它们是在信实守约之神的看管下. 但以理的神就是这样的伟大! 我们的神也是如此.”[32]

 

感谢神, “耶稣基督,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 是一样的”(来13:8). 他是神, 是世世代代永不改变的永生神! 世上领袖来了又去, 城市出现又灭没, 但耶稣基督永远长存. 魏斯比(Warren Wiersbe)写道: “基督的永恒性提醒我们关于我们世人的脆弱、我们生命的短暂, 但同时亦提醒我们关乎他的应许和旨意终必成就. 诗人结束他的祷告时, 提醒将来的世代, 虽然他没有在有生之年见到他的祷告蒙神应允, 但他深知神的应允终必临到. 愿我们今日关心神在地上的工作, 以及那些在我们离世以后继续事奉他的未来世代.”[33]

 

(D)       结语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对此诗的结尾评述极其适切, 值得引述.  他写道: “第25-27节(根据《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经节)被希伯来书1:10-12所引用来指向基督. 旧约的耶和华是新约的耶稣.仔细聆听这两个祷告的音乐(第1-11节 和 第23-28节); 前者是悲伤的, 后者是喜乐的; 对于作者而言, 前者是被自己所占据, 后者则被神占据; 前者受时间所限, 后者迈向永恒; 诗人在前者是陷入泥沼, 但在后者则飞向星空. 这篇诗的范围很广, 从个人方面到普世方面. 它沉落又回升. 它悲叹又高唱. 它哭泣又欢笑. 如司布真(C. H. Spurgeon)所说: ‘整篇诗可喻为一日的情景, 以大风暴雨开始早晨, 中午转为晴朗, 接着被阳光晒热, 又被阵雨介入, 最后以辉煌的日落结束.’ ”[34]

 


 

[1]               有关“弥赛亚诗篇”的简介, 请参 2008年7/8月份, 第77期《家信》的“弥赛亚诗篇里的耶稣基督: 诗篇第2篇”之附录“弥赛亚诗篇简介”.

[2]               “基督”一词原意为“受膏者”(the anointed one), 希伯来文是Messiah (音译“弥赛亚”), 希腊文则是 christos (音译“基督”). 在旧约, 先知、祭司和君王都是受膏者, 而主耶稣基督正是具备这三重职分  —  先知、祭司和君王. 他过去来到地上时是先知(传达神的话语, 来1:1-2), 现今在天上是祭司(为我们代求, 来7:24-25), 将来再回到地上作君王(统管万有, 启19:16; 路1:31-33). 主耶稣也被称为“弥赛亚君”(意即“受膏的君王”, the anointed king), 与 但9:25的“受膏君”(KJV: the Messiah the Prince, 指主耶稣基督)意义相同.

[3]               威尔逊(T. Ernest Wilson)这位奉主名聚会的弟兄于1902年出生在北爱尔兰. 21岁时, 他便到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Angola)事奉主将近半个世纪. 1960年代初, 他被逼离开非洲, 到美国居住, 继续事奉主. 他所著的《弥赛亚诗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4]               卫恩礼著, 岑德华译, 《弥赛亚诗篇》(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92年), 第139页.

[5]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edited by W. S. Stevely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2001), 第427页.

[6]               《家信》之前常引用的“AV”(或称“KJV”)是指英文圣经《钦定本》/《英王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 或称King James Version). 由于现今较普遍采纳“KJV”一词, 所以《家信》改称这译本为“KJV”而非“AV”; “NIV”是《新国际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KJV”则是New King James Version.

[7]               在《家信》的文章中, 论到希伯来原文或希腊原文时会采用“粗体”(bold)或“斜体”(italic)的字体. “粗体字体”(例如希伯来文 ĕlôhîym )是严谨地根据《家信》自行编制的“圣经原文字母音译表”、属于“词典编辑式”(lexical form)的写法. “斜体字体”(例如希伯来文 elohim 或 Elohim )则是一般作者所用的新旧约原文或其他外语(如拉丁文、德文等)的写法, 不按照《家信》自行编制的“圣经原文字母音译表”来写. 此外, “斜体字体”也用来代表某字是文本(text)中的写法, 即经过词形变化而呈现在古卷或抄本中的字. 例如希腊文粗体字poieô (意即“做、行”)是“词典编辑式”的写法(在编辑希腊字典时所采用的词形), 但希腊文斜体字poiei 则是希腊文本或抄本在约壹3:9所用的字形. 在这方面, 粗体字犹如英文do字, 是编辑词典时所采用的; 而斜体字就如英文的did、done之类的字, 是do字的词形变化. 总括而言, “粗体字体”代表某字是”词典编辑式”的写法, 同时按照《家信》自行编制的“圣经原文字母音译表”; 除此之外, 其他作者所用的原文词字写法、各种外语词字、原文抄本的字形等等, 在《家信》中都一律采用“斜体字体”的写法.

[8]               {  }括号内的编号是采用百年前司特隆(James Strong)制定的原文编号. 这编号最先使用于他1890年的经典著作《司特隆圣经汇编》(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他将圣经原文的每一个字, 按字母顺序编上数字号码, 以方便不识原文的读者作参考之用. 此编号现今为世界各著名原文工具书籍所通用. 在《家信》的文章中, {  } 括号内编号前的“H”指希伯来文字(Hebrew), “G”则指希腊文字(Greek), 但有极小部分的“H”字指亚兰文字(Aramaic).

[9]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 1995), 第13页.

[10]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427页.

[11]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New Jersey: Loizeauz Brothers, 1988), 第115页.

[12]             但9:20: “我说话, 祷告, 承认我的罪和本国之民以色列的罪, 为我神的圣山, 在耶和华我神面前恳求.”

[13]             但以理曾因领受关于玛代波斯王和希腊王的异象而病倒数日(但8:27), 所以他也很可能因领受其他异象而经历严重病痛, 甚至临近死亡之苦, 这与 诗102:2-3, 23-24诗人恳求神拯救他的性命之情况相符.

[14]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第115-116页.

[15]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指出, 整本诗篇共有七篇“忏悔诗”(Penitential Psalms), 它们是: 诗篇6、32、38、51、102、130、143篇.

[16]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 第114-115页.

[17]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第14页.

[18]            War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OT): Wisdom and Poetry (Colorado: Cook 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2003), 第274页.

[19]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14页.

[20]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17页.

[21]             卫恩礼著, 《弥赛亚诗篇》, 第145-146页.

[22]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17页.

[23]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430页.

[24]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20页.

[25]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贴切比喻说, 在“预言的地形”(prophetic landscape)上, 有一座较近的低山和一座较远的高山, 两山之间隔着一个深谷, 那是先知的眼睛所看不到的. 从远处眺望, 两山似乎只是一座高山, 但历史告诉我们, 那是两座山(喻指两个不同时期的盼望, 笔者按): 一座是在近的, 另一座则在久远的未来(两山之间有深谷, 即两个盼望的应验有时间上的差距, 那是当时作者所未看清的事实, 笔者按).”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第17页.

[26]             同上引, 第17页.

[27]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20页.

[28]             《七十士译本》的英文译法是: He answered him in the way of his strength: tell me the shortness of my days. Do not take me away.” 比较英文圣经KJV的译法: “He weakened my strength in the way; he shortened my days. I said, O my God, take me not away in the midst of my days.”

[29]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21页.

[30]             卫恩礼著, 《弥赛亚诗篇》, 第147页.

[31]             卫恩礼著, 《弥赛亚诗篇》, 第148-149页.

[32]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122页.

[33]             War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OT): Wisdom and Poetry, 第276页.

[34]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第18-19页. 上文主要参考 卫恩礼著, 岑德华译, 《弥赛亚诗篇》(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92年), 第143-149页; 以及其他在本文脚注中所注明的参考书.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