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西密码》的骗局!(二)


编者注:            丹·布朗所著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 或译《达·芬奇密码》)[1]自2003年4月出版以来已成为全球150个国家的畅销书, 售出3千6百万本, 被译成44种语文. 大导演霍华德(Ron Howard)看准这有利票房的时势, 请了著名演员(如Tom Hanks、Audrey Tautou、Jean Reno等)将之拍成电影, 并在2006年5月19日全球首映. 此书和电影将错误和故弄玄虚的数据当作史实, 刻意颠覆历史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严重曲解《圣经》及教会史实, 透过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 将谬论广泛推销给普世大众, 甚至不少基督徒也受误导和迷惑! 因此, 我们有必要辨别是非、揭开真相. 上期, 我们揭开书中所说的种种谎言谬误, 如君士坦丁编纂圣经新约正典、耶稣基督与马利亚结婚生子、在“最后晚餐”的画像中, 主耶稣身旁的约翰是马利亚等等. 本期, 我们进一步揭露丹·布朗的其他谬论.

 

(文接上期)

(D.6)   圣杯(Holy Grail)

丹·布朗(Dan Brown)在《达文西密码》中讲述在巴黎的卢浮宫内(Louvre Art Museum), 馆长索尼埃(Jacques Saunière)遭到神秘的谋杀. 宗教符号学大师罗伯特·兰登(Robert Langdon, 由Tom Hanks饰演)和警方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Sophie Neveu, 由Audrey Tautou饰演)联手调查此案, 发现索尼埃是历史上一个秘密宗教团体  —  锡安会(另译“锡安社团”, the Priory of Zion / Sion)  —  的领袖, 这个团体自从1099年成立以来, 就一直在保卫有关“圣杯”(Holy Grail)真正本质和下落的秘密.

丹·布朗(Dan Brown)利用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2]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作为主轴, 他大胆假设说基督右侧的人物并不是基督所爱的门徒, 而是抹大拉的马利亚.[3] 她不但是耶稣的妻子, 同时也为耶稣生下一个孩子. 抹大拉的马利亚因产下了耶稣的后裔而成为“圣杯”(Holy Grail); 同时耶稣要求她继续带领耶稣的门徒传承基督教. 不料, 官方教会(罗马天主教)压迫这个耶稣结婚生子的事实, 贬低抹大拉马利亚的地位, 将她抹黑成为妓女. 自从12世纪以来, 出现一个名为“锡安会”(the Priory of Zion / Sion)的秘密组织, 他们自称维护了耶稣真实的后嗣, 并揭露“圣杯”的秘密, 声称耶稣和抹大拉马利亚结婚生子, 真正的圣杯今天仍然存在. 上述这一切是史实吗? 让我们揭开“圣杯”的真相.

在《达文西密码》一书中, 丹·布朗把“圣杯”一字“Sangreal”(San + Greal)拆成“Sang”+“Real”, 又说“Sang”在法文意即英文blood (血), 而“Real”的意思是royal (王室), 所以“Sangreal”字面意思可以解作“王室血脉”. 丹·布朗真的发现了一个惊人密码吗? 事实上, 就文字来说, 他也只是说对了一半, “Sang”即是blood(血)是对的, 例如: sanguine是血红色. 但是royal(王室)的法文不是“Real”, 而是“Royale”. 故此, 正确的“王室血脉”在法文应该是: “le sang royale”. 换言之, 丹·布朗的解法错误, 论点不能成立.

另一方面, 明智的读者应该探求历史事实, 我们应该再仔细追问一下: 历史上真有“圣杯”之事吗? 还是仅仅为“神话”或“传说”呢? “圣杯”(Holy Grail), 或称为 “圣爵”(古代一种饮酒的器具), 原是凯尔特(Celtic西欧)神话中的一只具有魔法的大锅(Caldron), 名为“丰饶之锅”, 里面的食物永远食之不尽, 但只有勇者与具备高尚美德的人才能够使用它. 西欧另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 就是成立圆桌武士的亚瑟王(King Arthur), 曾3次驾驶他的魔船环绕死亡岛航行, 岛上有6000名士兵把守, 亚瑟王的武士与岛上的士兵争战, 最后只剩下亚瑟王与他的7名武士生还, 他们最终成功夺得那只大锅. 由于圆桌武士后来的堕落, 那只大锅从他们当中消失了. 直等到圆桌武士兰斯洛特(Lancelot)之子, 十全十美的加拉赫特爵士(Sir Galahad), 因著他的纯洁, 成功寻回圣物, 但故事来到这里大锅摇身一变, 成了“圣杯”. 加拉赫特把圣杯从“不列颠”(Britain, 英国)带到地中海的萨拉斯岛. 加拉赫特逝世时, 圣杯也升到天上去, 今后没有人再看见它.

第一个有关圣杯传说的故事是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 1160-1180)[4]在12世纪末写成的. 到了13世纪, 圣杯传说就与圣经中为耶稣安排殓葬的亚利马太的约瑟(Joseph of Arimathea)扯上关系. 话说亚利马太的约瑟与抹大拉马利亚, 用一个盘子盛载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宝血(但新约圣经从未有此记载), 结果这盘子具有神奇力量, 可使人从死里复活. 1218年, 德国诗人艾森巴克(Wolfram von Eschenbach)写德文版史诗《巴斯库》(Perceval), 又将“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加入其中, 成为圣杯守护人. 到了15世纪末, 英国作家马洛礼爵士(Sir Thomas Malory)写《亚瑟王之死》(La Morte d’Arthur), 也提及圣杯. 以上这些虚构故事虽是当代社会很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但肯定的一点是, 其用意不在描述历史史实.

到了20世纪, “圣杯传说”因著名导演史宾尔堡(或译“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一套《印第安纳琼斯·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电影, 重现江湖! 来到21世纪初, 丹·布朗将圣杯与骑士再度包装, 大洒中世纪与古代世界的玄秘典藉元素作为馅料, 烘制出一个令他名利双收的“丰饶之锅”.[5] 因此, 有关圣杯的各种说法不过是无凭无据的传说, 或作家笔下的虚构故事, 绝非可靠的历史事实. 论到圣杯一事, 唐崇荣也补充说, 在1982年, 有三个人合著了一本书《圣杯与圣血》, 书中表明圣杯指的是抹大拉马利亚的子宫,  而丹·布朗相信了这个理论, 并将理论呈现在《达文西密码》中.[6]

简而言之, “圣杯”本是神话中的一只具有魔法的大锅, 内中的食物永食不尽. 但到了13世纪, 在法国作家笔下就摇身一变, 成为主耶稣在最后晚餐所用的圣餐杯, 由亚利马太的约瑟所保存, 并用此杯盛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作纪念, 使之有叫死人复活的神奇力量. 到了20世纪, 圣杯又被描绘成抹大拉马利亚的子宫. 在神话和传说的渲染下, “圣杯”不断地一变再变, 到了下一个世纪, 不知又会变成什么? 所以明智的读者切莫把“传说”当作“史实”, 上了丹·布朗的大当!

 

(D.7)   锡安会(the Priory of Zion / Sion)

丹·布朗所写的小说《达文西密码》中有两个对立的组织  —  锡安会(另译“锡安社团”, Priory of Zion / Priory of Sion)和天主教主业会(Opus Dei). 根据小说的情节, 锡安会是一个欧洲的秘密组织, 由布雍的戈德弗鲁瓦· 德布荣(或译“哥菲”, Godefroy de Bouillon, 1060-1100)[7]于1099年成立
, 目的是为要保护耶稣和马利亚的血统. 书中说道: “现代的锡安会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他们必须要养育并保护基督的血统”. 小说也提到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档案’(Les Dossiers Secrets)的羊皮纸文献, 才知道牛顿(Newton)、雨果(Hugo)、波提切利(Botticelli)及达文西(DaVinci)均是锡安会成员. 可是这样的宣称有历史根据吗? 答案是: 完全没有!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锡安会”(The Priory of Sion)是由一名叫做普兰他特(Pierre Plantard)的法国男子发明出来的组织. 该组织在1956年7月20日在圣朱利安侬日内瓦(St. Julien-en-Genevois)注册登记, 登记时所用的全名是“天主教机构与法规暨独立与传统联盟骑士团”, 简称“锡安会”. 组织的成立宗旨是: “恢复古代骑士团精神, 追求知识, 奉行团结.”[8] 登记文件副本详参以下网址:[9]

rd1

丹·布朗在书中指出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等人都是锡安会的成员, 而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则是此会的首脑. 试想一想, 锡安会于1956年才创立, 那么上述这些名人已早在数百年前死去, 怎么可能成为此会的会员或首脑呢?

另有资料显示, 锡安会可能成立于1099年, 是隶属教会的服务组织, 但此会于1617年已经解散. 直到1956年, 普兰塔(Pierre Plantard)再发起锡安会. 无论如何, 丹·布朗的说法依然是错误的. 既然锡安会于1099年成立, 并于1617年解散, 那么牛顿(1642-1727)和雨果(1802-1885)在它解散(1617年)前还未出生, 又在它重新发起时(1956年)早已死去, 怎么可能成为此会的会员?

此外, 《纽约时报》揭发普兰塔犯了欺诈罪, 是一位反犹太人份子; 普兰塔在对一位法国法官的宣誓中承认, 他制造一系列伪造的文件(1961-1984), 是为了捏造一个有关耶稣和马利亚血统后裔的故事! 再者, 书中提到1975年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秘密档案》(Les Dossiers Secrets), 但事实上, 巴黎国家图书馆并没有所谓《秘密档案》这一羊皮纸文献. 结论是: 锡安会这一组织确实在历史中出现过, 但如今已不复存在, 近代出现的锡安会只是一场骗局, 而其中所谓牛顿、雨果、达文西等是此会会员的说法, 纯属虚构.

 

(D.8)   主业会(Opus Dei)

《达文西密码》中描写锡安会保存着千古秘密或文件, 目的是保护耶稣后人, 曾成立了圣殿骑士兵团, 不断有成员透过各种文学或艺术暗中宣扬着这天大秘密. 与它对立的, 是主业会. 它是替梵帝冈对付锡安会的组织, 要消灭耶稣后人. 《达文西密码》描写了主业会为找寻圣杯而四处追杀人的情节. 小说《达文西密码》在其序言中宣言, 人们所知的“主业会”(Opus Dei)是一个梵帝岗教派  —  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该教派近来引起了诸多争议, 因为有报道说它实施了洗脑、高压统治和一种称作“肉体苦行”的危险修行方法.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看看事情的真相.

“主业会”(Opus Dei, 这拉丁文字意即“天主的事业”)另译“天主事工会、神工会”. 它不是一个“秘密”组织, 而是罗马天主教会里的一个合法机构, 由西班牙籍神父圣若瑟马利亚·施礼华(Josemaria Escriva)于1928年创立, 以提倡回归保守的天主教徒价值观, 帮助信徒藉日常活动过圣洁的生活. 此会宗旨是帮助一般平信友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借着平日活动, 特别是透过工作来寻求圣德. 只有百分之二的主业会成员是神父; 其余的皆是平信友. 主业会中没有修道院, 因而更没有所谓的主业会隐修士.

有少数的主业会成员称为“numerary”会员, 他/她们选择独身的召唤, 以便完全自由地服务教会. 然而, 他们并不发愿、不穿任何会服、也不睡草席, 或整日祈祷或行身体克苦. 换言之, 他们的生活与《达文西密码》描绘的毫不相干. 他们从事世俗的工作和职业, 而非梵帝冈的“杀手”. 故此, 在电影“达文西密码”上映时, 美国“主业会”要求电影公司必须澄清电影情节只是虚构, 而非真实呈现历史原貌. 主业会成员表示“真正的主业会是一群平凡人为了接近上帝而在生活中励行修行.”

在看《达文西密码》时, 读者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 就是作者丹·布朗丢在你面前一大堆勉强可以归纳成“数据”的东西, 他没有告诉你哪些“数据”是他捏造的, 哪些是真实但无聊的, 哪些是真实但被他扭曲了来支持他虚构结论的. 因此, 作者对教会的误解或刻意曲解使他在《达文西密码》中创造了一个人物  —“albino”杀人犯西拉. 可怜的西拉还被冠上主业会(一个实际上没有隐修士的天主教组织)里的“隐修士”身份.

 

(D.9)   圣殿骑士团(The Knight Templar)

《达文西密码》也描述锡安会曾经成立了“圣殿骑士团”(The Knight Templar). 有关“圣殿骑士团”, 让我们来一次正本清源, 澄清圣殿骑士团的正史. 圣殿骑士团是在十字军(the Crusade)出现以后, 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军事化的修道院组织. 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圣殿与朝圣者, 并攻击回教徒. 历史上共有3个圣殿骑士团:

(1)         1113年成立的圣约翰骑士团(Knights of St. John), 是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属下的一支军事修道院组织, 因此它又称为“耶路撒冷骑士团”(Knights of Jerusalem)或“慈善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ers), 是十字军为保护有病患的朝圣者而设的. 所穿的服饰与纹章是黑袍, 袍上有白色十字, 所以又称为“白十字骑士团”(Knights of the White Cross).

(2)         1118年成立的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 又称为“所罗门圣殿骑士团”(Knights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 其成员须一生恪守“贞洁、贫穷、顺服”, 所以又称为“基督的贫苦骑士团”(Poor Knights of Christ), 所穿的服饰与纹章是白袍, 袍上有红色十字. 红色十字乃代表殉道, 所以又叫“红十字骑士团”(Knights of the Red Cross). 《达文西密码》书中所指的, 就是这个组织.

(3)         1190年驻耶路撒冷的日耳曼族条顿人(或译“丢顿人”, Teutons)所设立的“圣马利亚医院骑士团”(Knights of the Hospital of St. Mary of the Teutons in Jerusalem), 简称“条顿骑士团”(丢顿骑士团, Teutonic Knights). 所穿的服饰与纹章是白袍, 袍上有黑色十字.

主后1095年, 当时的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 1042?-1099)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誓要为重夺耶路撒冷圣墓堂而战, 十字军于1099年凯旋而归. 12世纪开始, 宗教观光业是当时耶路撒冷最大的税收来源. 1118年, 300名朝圣者在前往耶

路撒冷途中遭回教徒杀害. 之后一位来自法国香槟区的骑士, 巴勇(Hugh de Payens, 或称为“Yves de Faillon”)请求当时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成立宗教教团, 保护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 国王允准他的要求, 巴勇联同约30名骑士组成了第一批的“基督的贫苦骑士团”团员, 身份皆为武僧, 主要职务乃维持朝圣道路的安全. 鲍德温二世把他们安置在王宫的侧厅, 即圣殿区以前清真寺所在之处, 所以骑士团又被称为“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骑士团”.

初期的骑士都是真正的武士, 恪守一生为上帝效力, 以及对基督“贞洁、贫穷、顺服”的誓言, 大家对在圣殿骑士战场上的英勇赞美有加, 欧洲各地纷纷捐献, 支持圣殿骑士团在各地区组织分会. 过后, 骑士团因富有而变质, 他们拥有庞大地产, 成为法国及英国贵族的银行家. 他们变得骄横贪婪, 也不再照顾朝圣道路的安全.

据说1306年, 法皇腓力四世(另译“菲力四世”, Philip IV)因国库空虚, 垂涎圣殿骑士团的丰厚资产. 1307年10月13日, 腓力四世下令逮捕全法国境内的圣殿骑士团成员, 包括圣殿骑士团首领杰克·莫莱(Jacques de Molay). 1310年5月12日,54名圣殿骑士团成员被腓力四世判处火刑. 1314年3月18日, 杰克·莫莱在巴黎也遭火刑处死. 随著他的死, 圣殿骑士团也宣告结束.

丹·布朗在《达文西密码》一书中宣称教皇革利免五世(Clement V)压迫圣殿骑士团的原因, 是他们以“圣杯”(Holy Grail)的秘密来威胁他. 但事实上, 腓力四世(而非教皇革利免五世)于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下令逮捕圣殿骑士团, 不是为了什么“圣杯”的理由, 而是因为要没收他们庞大的财富与资产. 此外, 他们被控告是因为他们犯了异端的行为.

 

(E)       结论

作为小说家, 丹·布朗无疑是成功的. 他充分利用了人的猎奇心理, 以宗教背景为卖点, 有意识的炒作, 使他的作品引起了最广泛的关注. 根据最新消息,  迄今为止, 这部小说已经出售了将近5000万册. 无可否认, 电影导演和作家有能力影响公众情感, 转变公众思想. 假如他们为读者和观众创造的形象是错误的, 而人们不经查考研究就接受的话, 这意味着人们会误解历史的真相, 以虚构取代事实.

中国有句古话: “文以载道”. 丹·布朗写这本小说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否认主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 以作者的想象力(或美其名曰他对信仰的理解)重新塑造另一个不符历史事实的耶稣. 在他的世界里, 他将自己和他的同伴想象成持守着古老秘密的那群人, 并且相信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于天下(就如侦探找到圣杯一样), 是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强势所无法压制的. 在二千年的教会历史中, 想要作这同样事情的绝不止他一个. 他不是第一个,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然而, 主耶稣基督坚固的根基已经立定了, 是任何风吹、雨淋、水冲都无法破坏的.

丹·布朗和他的小说也正好印证了圣经对末世人心的写照: “因为时候要到, 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 耳朵发痒, 就随从自己的情欲, 增添好些师傅, 并且掩耳不听真道, 偏向荒谬的话”, 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们“务要传道, 无论得时不得时, 总要专心, 并用百般的忍耐, 各样的教训, 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 更“要凡事谨慎, 忍受苦难, 作传道的工夫, 尽你的职分”(参提后4:2-5).[10]

亲爱的天父, 我们不求你叫我们离开世界, 但求你保守我们脱离那恶者; 也求你用你的道, 就是真理使我们成圣; 更求你使我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并能分别是非, 作诚实无过的人. 如此祷告是奉靠主耶稣基督得胜的尊名, 阿们. 

******************************************

附录(1):   诺斯底主义的发展历史

第3点中所引用的对话中, 提及“埃及纳格哈马迪(Nag Hammadi)发现的《科普特古卷》(Coptic)”, 真的是早期基督教文献吗? 其中真有讲到所谓的“圣杯”故事和人性耶稣吗? 哈马迪藏书是经鉴定抄录于公元348年之后, 但写作年代最晚在公元2世纪, 共有46种不同的文章, 完全是被初期教会定为异端的诺斯底主义的作品, 或称“诺斯底教派福音书”, 其中包括《达文西密码》中常提及的《腓力福音》. 但即使这些“诺斯底教派福音书”中也丝毫没有提及所谓“圣杯”故事.

“诺斯底主义”是耶稣死里复活后, 第一个倡导耶稣是人不是神的群体. “诺斯底”(英文: Gnostic)是由希腊文 gnosis {G:1108}演变出来, 意思是“神圣的知识”. 第一世纪已萌芽的诺斯底主义认为: 神的全备丰盛流贯于天地间, 通过天使、星宿之灵等等来左右人类的命运, 控驭人的生命, 把守着天国的大门, 基督 (希腊文: Christos {G:5547}, 即“救世主”; 注: 在诺斯底主义里, Christos 仅是一种称号, 不一定指耶稣基督). 只是众神之一, 人类必须敬奉这些住在星宿中的诸神. 在初期教会, 诺斯底主义入侵了使徒保罗的歌罗西教会, 被保罗称之为“花言巧语”、“迷惑人的虚玄小学”. 歌罗西教会内有一些人, 本于对“知识”(希腊文: gnosis )和“智慧”(希腊文: sophia {G:4678})的特别解释, 否认保罗所传的真道, 认为世上还有更高深奥妙的道理,是保罗所不知道或没有传的, 从而为假使徒在信仰群体中开路, 在教会中制造混乱.

批判“诺斯底主义”最不遗余力的, 包括使徒时代的教父如伊格那丢(Ignatius)、波利卡普(另译“坡旅甲”, Polycarp)、第二世纪的基督徒作家特土良(Tertullian)和波利卡普的学生, 即当时的里昂(今日的法国)主教爱任纽 (Irenaeus). 爱任纽更是充分使用圣经来对抗诺斯底主义的第一人, 在神学上的贡献极其巨大, 他在主后180年写成合共5册的《力抗异端》(Against Heresies)是一部伟大的辩证神学著作, 特别驳斥当时跟随诺斯底主义的华伦泰党派 (Valentinians).

诺斯底主义不仅是主后一至三世纪期间最为活跃的异端, 所带来的影响亦最深远. 他们的信仰是本于一种二元论的世界观. 这主义的基本教导如下:

(1)         属灵的世界是神所在之地,是圣洁和纯净的.

(2)         另一个就是物质的世界,是人的居所,是邪恶和败坏的;假如神是圣洁和纯净的,他就不能跟我们这个邪恶和败坏的属物世界扯上任何关系.

(3)         对于肉体(或物质)与大地的信念乃是: 这个世界经由错误而出现, 因为创造者本来要这个世界不灭不朽, 但他又无能为力, 无法达成自己愿望. 这个所谓“创造者”是诺斯底教派所称的“工匠神” (demiurge; 注: 此字出自希腊文的 dêmiourgos {G:1217}, 由 dêmos {G:1218} [people] 和 ergon {G:2041} [worker]二字组成, 意思是“为人办事的工人”[one who works for the people]), 或称作“此世界的精灵”, 此精灵吹气时带来冬天, 吸气时夏天降临.

(4)         耶稣不是真神, 也不是救世主, 他是一个“启示者”, 是启示神奥秘的人.

(5)         救恩对此世的生活没有关系, 人唯一真正的希望, 乃是要透过隐藏于本性里的“神圣火花”, 来找出终极逃脱之路, 进到属灵的世界. 但之前人必须得到一种“天启的知识”( gnosis ), 这知识不是一般理性的知识, 而是属于一种神秘的顿悟.

这些观念并不符合圣经的基本教导. 基督信仰所教导的神并不是与世界毫无关系, 他是世界的创造者, 而这个属物世界是好的. 此外, 神也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 基督信仰所谓的“救恩”不是叫人逃避属物世界, 却是要在其中与神相遇. 基督信仰的救恩是建立在耶稣的生命、死亡与复活上, 他是真神成为人, 并且“住在我们中间, 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1:14).

要了解诺斯底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   教会初期的诺斯底主义

早期的诺斯底教派并不属于有组织的宗派, 也不隶属于某个教会, 他们中间可能有部分人是基督徒, 但占大部分的都是相信个人灵启和个人领悟的人.

 

            (b)   中古时期的诺斯底主义

来到中古时期, 第一个诺斯底教会于1890年在法国成立, 创办人名叫岱尼尔(Jules-Benoit Stanislaus Doinel de Val-Michel, 1842-1903), 他自称曾看见耶稣, 且获册封为诺斯底教会主教. 诺斯底教会的组织架构呈阶级系统: 最上是宗主教(Patriarch), 接下来是主教与“索菲娅”(或译“苏菲亚”, Sophia)、祭司及女祭司、助祭及女助祭, 最后是平信徒.  岱尼尔同时是共济会“大东方会”(Grand Orient Freemason)的成员, 因此诺斯底教会亦呈现共济会秘密结社性质: 入会仪式不公开, 又刻意营造神秘气氛.

诺斯底教会特别强调 “神圣女性信仰”(Sacred Feminine). 岱尼尔声称有灵魂接触他, 该灵魂自称为“索菲娅·阿卡密, 永恒的雌雄共同体”(Sophia-Achamoth, the Eternal Androgyne). 这个灵魂多次来访, 让岱尼尔渐渐相信, 他的使命就是要致力恢复圣灵在宗教上的女性属性地位.

岱尼尔自封为“华伦泰二世”(Valentin II), 他因阅读了第三世纪的诺斯底著作, 以及另一异端, 洁净派[11]的历史, 因而把诺斯底派及洁净派的信仰, 再加上《圣约翰福音》(Gospel of St. John)与19世纪的“通神论”(Theosophy)炒杂成军, 作为诺斯底教会的基本教义. 遵循诺斯底派与洁净派的传统, 把人分为三个级别: (a)最高乃“属灵者”(Gnostic, 或智者), 即追随阿卡密之光的人; (b)之下为“属魂者”(Psychics), 位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人; (c)再之下为“属物者”(Hylics; 此字源于希腊文的 hyle ; 意即“木头”), 完全属于物质世界, 臣属于撒旦.

 

            (c)   现今时代的诺斯底主义

诺斯底教会在20世纪分裂成好几派, 变得愈来愈玄秘, 但依然强调“女神崇拜”, 今日大部分的诺斯底教会实施男女平等, 有好几位女主教. 时至今日, 诺斯底教会在全球都有信奉者,它在美国的总部设在费城.

简而言之, 诺斯底主义自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 二千年来均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罩上五花八门的面纱: 由主后世纪初期出现的“幻影派”(主张耶稣不是真人)与“华伦泰党派”, 到中世纪的“法国洁净派”, 到19世纪美国的约瑟·史密夫 (Joseph Smith), 20世纪的新纪元运动和“天堂之门”(Heaven’s Gate)等等. 1982年Michael Baigent 与Richard Leigh联合出版了臆测小说《圣杯与圣血》, 当年销量不俗. 到了2001年, 丹·布朗开始撰写《达文西密码》的故事大纲, 书中的所谓“史实资料”大部分抄袭《圣杯与圣血》, 丹·布朗再抽取Elaine Pagels写的 《诺斯底福音书》、Lynn Picknett 与 Clive Prince的《圣殿骑士启示录》、Margaret Starbird的《抹大拉马利亚与圣杯》部分资料, 凑合成书. 《达文西密码》小说于2003年3月在美国出版.

丹·布朗要透过《达文西密码》光复中世纪诺斯底主义的意图可以讲得上是路人皆见的  —  他在书中的序里扬言: 这是一部“偏重描绘神圣女性的小说”. 书中女主角索菲 (Sophie)的祖母, 名叫玛丽·肖弗尼尔(另译“肖弗尔”, Mary Chauvignie), 在小说中虽然是个小角色 (身份是罗丝琳保存委员会会长), 但却对剧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肖弗尼尔(Chauvignie)的玛丽就是法国诺斯底教会(Gnostic Church of France)册封的第一任“索菲亚”(Sophia). 在小说的末章, 玛丽·肖弗尔对兰登(Robert Langdon, 男主角)说:“你看看四周,艺术、音乐和书籍里都在述说她(指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故事, 与日俱增. 世局动荡, 我们开始察觉到人类历史的危机 … 以及自我毁灭的危机. 我们开始感觉到有恢复神圣女性崇拜的必要.”

事实上, 人类确实有自我毁灭的危机, 恢复神圣女性崇拜只不过是加速自我毁灭. 我们在这末世时代所真正需要的, 是遵照神借着保罗所吩咐的话: “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 躲避世俗的虚谈, 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希腊文: gnosis ). 已经有人自称有这学问(希腊文: gnosis ), 就偏离了真道”(提摩太前书 6:20-21).[12]

******************************************

附录(2):   建议读者阅读的其他相关资料

 

为了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有关丹·布朗或《达文西密码》的种种错谬, 以下是值得参考的书籍或网址, 请读者下载, 并推荐给亲朋好友:

 

(a)        相关书籍:

1.   巴特·埃尔曼(Bart D.Ehrman)所著的《达文西密码的真实与虚构》;

2.   梁燕城所著的《批判达文西密码》;

3.   哈隆文所著的《读达文西密码》;

4.   John Ortberg所著的《耶稣与“达·芬奇密码”》, 参网址: http://www.mppc.org .

 

(b)        相关网址:

1.   有关《达文西密码》专题网站:

http://www.thetruthaboutdavinci.com/

2. 《达·芬奇密码真相》专题网站:

http://www.media.org.hk/davincicode/

3.   “心灵小憩:揭开达·芬奇密码的面纱”:

http://life.fhl.net/Culture/davincode/index.htm

4.   “达·芬奇密码之吊诡”(庄信德著):

http://bible.fhl.net/preach/preach31.html

5.   “似是而非:再谈《达文西密码》”(贺宗宁著):

http://www.cefocm.org/web/gb_txt/oc0075/2611.htm

6.   “似幻似真,评《达文西密码》”(曾思瀚著):

http://www.cefocm.org/web/gb_txt/oc0068/bookreviewthedavincicode-samueltsang.htm

7.   破解《达文西密码》(林行止著):

http://cclw.net/gospel/new/dfqmmbw/pjdfqmm.htm

8.   “驳斥《达·芬奇密码》”(马利著):

http://www.ccmhk.org.hk/ccmProclaim/Cp-2005/0508p8.htm

9.   《达·芬奇密码》 泉源网:

http://www.springofwater.net/springofwater/client/yuedu.aspx?wordID=19

10. 《达文西密码》评论专辑 :

http://www.godoor.net/jidianlinks/cd/dvc.htm

 

除了以上网址, 读者也可参阅美国“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网站: http://www.dts.edu/media/dialogue/davincicode/ .

 

(全文完)

 


[1]               香港、澳门、台湾将之译为《达文西密码》.

[2]               达·芬奇(或译“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工程师, 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均有创造性见解和成就, 代表作有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下圣母》及肖像画《蒙娜·丽莎》等, 著有《绘画论》.

[3]               丹·布朗还说在达文西“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有13个人物, 却只有12个杯子. 可是, 读者若能拨冗仔细看看那幅画, 上面明明有13个杯子, 可见丹·布朗的观察力不可靠.

[4]               克雷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 1160-1180)是法国诗人, 其作品多取材于中世纪历史人物和事件, 以5首亚瑟王传奇故事诗而闻名.

[5]               上述资料参考 (p.17, 40-41)

[6]                “不容真理根基被摇撼  —  唐崇荣批丹·布朗”, http://www.21sz.org/show.aspx?id=5464&cid=16 .

[7]               根据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缩印本), 戈德弗鲁瓦· 德布荣(Godefroy de Bouillon, 1060-1100)是法国下洛林公爵(1082-1100), 也是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将领(1096),即耶路撒冷王国王位, 但不用国王称号, 而称“圣墓保护人”.

[8]               也有资料表示“锡安会”是一个帮助那些需要廉价居所的人的协会.

[9]  www.21sz.org/show.aspx?page=3&id=5367&cid=16

[10]             上文主要参考 / 改编自以下网页资料:   www.21sz.org/show.aspx?page=3&id=5367&cid=16 ; http://www.21sz.org/show.aspx?id=5376&cid=16 ;http://www.21sz.org/show.aspx?id=5464&cid=16 ; http://www.21sz.org/show.aspx?id=5474&cid=16 ; http://www.21music.org/davincicode .

[11]             洁净派(Cathars, 源自希腊文字根 katharos  {G:2513}, 意即“洁净”[pure] )持二元对立观, 在13世纪初期权力很大, 尤其在法国南部.

[12]             以上附录改编自 “达·芬奇密码真相”, www.21sz.org/show.aspx?page=3&id=5367&cid=16 .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