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向基督 (下)


(文接上期)

(E)      信徒聚集归入主耶稣的名[1]

每一个细心的读者都会同意, 马太福音启示有关主耶稣作为他子民以色列人的王. 他来到地上, 是为了建立他的国度(王国). 马太福音的家谱显明他是大卫王的后裔(参 太1:1-17). 在马太福音第2章, 我们读到从东方来的几位博士, 正是以朝见君王的礼仪来朝拜他(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 太2:11).

虽然他的国度是建立在地上, 却称为“天国”, 因为在这国度里, 一切都是按照属天的原则来治理. 在马太福音4:17,25, 我们读到主耶稣大有权威的信息: “天国近了, 你们应当悔改.” 他也行了许多神迹奇事, 吸引许多人跟从他. 在登山宝训中(马太福音5-7章), 主把天国的法律和原则教训他们, 或说得更确切, 主界定了进入天国的人所需具备的特征. 可惜犹太人的骄傲心态正与这些原则相违.

在第13章, 我们随即读到关于这个国度的特征: 它是一个没有国王居守的国度.  在那里, 稗子跟麦子混种在一起; 食物也全都发酵(参看 林前5:6-8), 这个国度不再只是与以色列人相关了, 因为“田地”指的是“世界”(太13:38). 在第16章中, 我们读到一个即将来临的全新事物: 就是由基督建立的教会(译作“召会”更为确切, 因为按原文之意, 她是神从世界中拣选呼召出来的).

彼得不仅承认基督是“神的儿子”, 而且是“永生神的儿子”, 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命在基督里面, 赐生命的权能也是从主而来. 基督在复活时粉碎了阴间的门(权势),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4). 在这位永生神儿子的根基上, 他建立起永生神的召会(提前3:15). 从此, 一个全新的局面开始了, 所以马太福音第17章向我们显明了“人子有一天将在荣耀里建立他的国度.” 而在此事实现之前, 以色列人一直在地上见证神, 现在这职事(职任与事奉, ministry)却被神的召会所取代. 不过, 这不等于以色列人完全被排出这些美事之外, 只是由于他们拒绝了基督  —  他们的弥赛亚、受膏之君, 因而暂时失去了在地上作见证的特权.

马太福音18章更全面地发展这方面的启示. 有关信徒的管教纪律问题, 不再由犹太人会堂来决定(约9:22,34), 而是由召会来承担. 召会的权威来自一个事实: 她是聚集归入主耶稣基督的名, 主也亲自住在召会中间(太18:20: “因为无论在哪里, 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应译作“聚集归入我的名”],[2] 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主在这里所谈的, 显然是关于他升天以后的事; 他还在地上时, 凡事由他决定. 从马太福音第16章, 我们知道当时召会还未成形, 但必将被建立. 林前12:13及其他多处圣经教导我们, 主将在五旬节开始这项建立的工作(参 徒1:7-8; 徒2:1-42).

太18:20是新约中唯一提到主应许“与属他之人同在”的经文. 自古以来, 主就应许过要与信他之人同在, 但在这里的含义全然不同. 太18:20说明“主要亲自在他们中间”, 就如他曾在 诗22:23预言的那样: “在会(召会)中我要赞美你!” 这正是太18:20所说“奉我的名聚会”的原因(注: J. N. Darby译为“聚会归入我的名…”),[3] 这是他亲临会中的唯一条件. 他应许门徒说, 只要他们聚会归入他的名, 他就在他们中间.

由于这节经文不时被人误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上述正确的译文. 我们必须谨记, 只有连贯阅读上下文, 才能领会一节经文的实意. 任何一节经文若脱离了上下文的一贯性解释, 就可能被引用作与其原意无关的事, 成了不确实的强解和托词(pretext). 可悲的是, 这往往是那些引用圣经替自己强辩之人的手法.

在马太福音18章的整章中, 主教诲我们当如何在恩典中, 用谦卑的心待人处事. 从15节过后, 他举了被弟兄得罪之人为例. 如果以宽恕的心待人却得不到好的结果时, 该怎么办呢? 往哪里去求助呢? 主预备了一个去处, 就是主耶稣基督亲自建立的召会. 这个建立在基督耶稣的根基上之召会, 有权柄处理弟兄(信徒)之间的一切问题. 如果她在地上作出捆绑或释放的决定, 在天上就承认这个决定(太18:18). 如果她在地上以按照主心意, 行在恩慈和宽容中, 在天上的父就必应允她的一切祈求(太18:19). 因此, 对门徒而言, 清楚认识这个应许的基础是必要的, 因为主在这个应许背后又加上“因为无论在那里, 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或作: 聚集归入主的名), 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 若是召会聚集归入主的名, 主也在他们中间, 召会中的一切决定, 就都带着主耶稣的权柄了(参看 林前5:4-5).[4]

如果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两三个信徒, 一致同意在某一时间, 一起为某事同心合意的祷告, 太18:19的应许就不适用了. 当然, 神会垂听每个信徒的祷告, 也会垂听上述的祈求. 然而, 太18:19的应许与这个事例无关. 太18:19所说的是, 当有两三个或更多的信徒, 为了属灵的原因, 在一起聚会, 无论是敬拜聚会、讲道聚会、祷告聚会或是任何其他性质的聚会, 主耶稣必亲自在信徒中间. 但这些聚会都必须是“归入主的名”(奉主的名). 只有归入主名的聚会, 主才应许他必亲自在中间.

在此, 我们发现两个基本的条件:

(1)   凡如此聚会的召会, 在第17节称之为“召会”, 而非“任何一个聚会”(原文用“定冠词”[definite article, 在英语中为the 一字], 意即特指或指定的事物, 而非普遍性的事物). 只有这个召会, 就是“永生神的召会”(提前3:15). 在同一地方居住的所有信徒, 就是这“主的召会”在当地的合一体现. 是的, 这就是主所建立、归入他名的召会. 因此, 保罗的书信总是写给“在帖撒罗尼迦的召会”、“在哥林多神的召会”等等(编者注: 这些都是“地方召会” — 属地方性的召会).

圣经虽提到不同的地方召会, 却没有承认两个或多个“主的召会”的存在(注: 各地方的召会, 只是主独一的召会在那地方的体现). 基督的身子只有一个, 这就是主应许同在的唯一绝对之先决条件, 也就是每处的地方召会必须在“主的召会”的基础上聚集的原因. 或许属主的人, 不是每人都能参加聚会, 有者可能因身体软弱或生病而缺席, 有人或许因其他拦阻, 更有许多人因参加了其他宗派的聚会, 与地方召会不相往来. 因为他们以为召会的立场狭隘和诸多限制. 然而, 无论在那里, 有两三个人聚集归入主的名, 那里确是神的召会的体现; 尽管他们因人数稀少而心中悲伤, 可是他们信心的眼睛, 仍然将召会看成是基督身子上的一个肢体. 因为他们代表着主的召会.

(2)   第二个条件就是他们聚集归入主的名. 主耶稣基督的名必须是信徒聚集的唯一中心, 聚集归入主的名, 这意味着他是聚会的主人. 一切都是借着主的名而行, 也就是说聚会的形式和程序, 或者聚会的种类和进行, 都是由他作主. 简言之, 有关聚会的一切, 不是由聚会的人来决定, 乃是由聚会的主(即主耶稣)规定一切. 聚会归入主名的两三个人, 应该只向主求问: “主啊, 你要我们作什么?” 他们应当仔细阅读神的话, 不当以自己的意念去判断, 只应寻求遵行主的“律例和典章”(申12:1, AV: statutes and judgments).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 和盈馀的邪恶, 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 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只是你们要行道, 不要单单听道, 自己欺哄自己”(雅1:21-22).

若是信徒如此聚会, 哪怕人数稀少, 只要是聚会归入主的名, 主就在他们中间. 这是何等蒙福的地方, 何等的特权啊! 能如此聚会作主耶稣基督的贵宾实为有福! 同样, 信主的人都有责任作出抉择, 是要参加这亲近主耶稣的聚会呢? 还是到那没有主耶稣同在的聚会去呢?

太18:20不是叫我们立刻想到 申12:11那“主选择为立他名的居所”的地方吗? 在那里, 我们也同样读到“归入主名”聚会的经文. 永生神的儿子把死在罪恶过犯中的罪人改变为活石, 用他们建造他的召会(太16:18; 彼前2:4-5), 且要他的召会归入他的名, 并将自己与这个召会联系在一起, 更应许亲自来到聚会中间. 所以这个地方才是我们这些属主之人应当聚会的地方.

(F)       在灵里和真理中敬拜真神

若比较 太18:20与申命记第12章,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 这两处经文所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 在申命记中, 那个地方在地理上被称为耶路撒冷, 难道 太18:20指的也是这同一个地方吗? 我们可从 约4:20-26中找到答案. 那里有个撒玛利亚妇人, 她从主耶稣的话中认定他是一位先知, 因为主揭示了她生活道德上的真实情况. 她接着向主提出这个处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重大分歧: “敬拜神的地方是在锡安山(耶路撒冷)还是基利心山?”(约4:19-20; 编者注: 耶路撒冷城座落在锡安山上). 一般来说, 主总是用神的话来回答那些争议性的问题. “耶路撒冷”该是敬拜神的地方吧?!

但主耶稣却从旧约时代的敬拜讲起, 进而阐明敬拜的意义. 由于他已来到世上, 一切就都改变了; 又由于以色列人已拒绝了他, 所以当时要实现神应许犹太人在地上的福气已不可能了. 主将他的活动从犹太地扩大到全世界(太13:38), 并且从世界中选召出他的召会(太16:18). 这后来的福气不是属地的(物质的), 而是属灵的(属天的), 召会是一个属天属灵的实体. 召会是建立在那位死而复活并升入荣耀的主耶稣基督这永久的盘石上, 有神的灵居住其中(林前3:16). 那些属于召会的人不仅认识神是主(耶和华), 而且也认识他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他也是信主之人的父神. 在他们心中有儿子的灵, 借着这灵, 他们呼叫神为“阿爸, 父”! (弗1:17; 3:14; 约20:17; 罗8:15). 因此, 他们的敬拜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这就是在灵里和真理中敬拜神(注: 约4:23在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为: “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 但原文可译作: “在灵里和真理中敬拜神”).[5]

“在灵里”(in spirit)指出了性质的改变. 这种敬拜不再以属地的形式, 不再采用属地的人意, 也不是在一处地方, 用地上贵重的材料建筑殿宇, 献上从地上出产的祭物和供物; 敬拜不再是一种崇拜仪式, 在人的美妙音乐响声中进行, 也不用穿着最贵重的礼服来献上人认为最贵重、最美好的东西. 简言之, 属地的敬拜是属地的人将神看成具有属地意识的存在.

但从今以后, 那真正敬拜神的人是因认识神的全备而亲近他. “神是个灵”, 真诚敬拜他的人, 应该以重生而来的新生命之能力去亲近他(约3:5-8). 这种敬拜的实现, 不再用外在的方式, 而是用属灵的方式, 因为这些外表的事物至多不过是属天属灵事物的影像而已(来9:23-24).

“在真理中”(in truth)意味着这样的敬拜与神启示自己的方式一致. 所以灵里的敬拜, 不再像以色列人侍立在耶和华那位与他们立约的神面前, 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 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角声与说话的声音. 那些听见这声音的, 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来12:18-21); 在灵里敬拜的人, 乃是像儿子站在父亲面前; “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4:23; 罗8:15; 约壹3:1).

来13:10-16亦曾强调这个变化. 希伯来书的主旨是论律法与恩典之间的敬拜关系和区别, 说明耶稣基督是基督徒敬拜的实体和中心. 结果, 旧约(当中一切事奉的影像)都隐退了, 唯有主耶稣永远常存, 就如我们在该书最后一章所读到的: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来13:10正是从这里得出结论, 那些在第一层帐幕里事奉的人, 无权吃基督徒“祭坛上的祭物”, 因为在他们的事奉中尚未显明通向神的路. 只有那些“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的人(来10:19), 才能吃那坛上的祭物. 任何人想与主耶稣同在(圣灵也承认这是基督徒当得的福份), 他必然实际上已离世归回天家, 与主同在(来9:24; 腓1:23), 或者必须离开这“城”去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来13:12-13),[6] 意即从属地的敬拜体制中分别出来(来13:12). 对信主的犹太人来说, “营”是指耶路撒冷, “这城”在旧约体制中是指“主拣选为立他名的居所”, 这点不用置疑. 可是主耶稣现在成了属他之人聚会敬拜的中心, 这跟旧约的敬拜完全不同. 圣灵在 来13:10提及分享祭物的例子; 比如献的若是赎罪祭或祭牲, 祭物可由祭司和其家人食用; 若所献的是平安祭, 那么任何洁净的人都可以吃这祭(利6:18; 民7:38). 部分平安祭是专留给神, 叫做“耶和华的食物”(利3:11), 其余部分由祭司和献祭者或其他洁净的以色列人共同分享. 这献祭的坛被称为“主的桌子”(玛1:7,12; 编者注: AV: The table of the Lord ; 《和合本》译作“耶和华的桌子”).

很有意义的是, 基督徒的“祭坛”也称为“主的桌子”(林前10:21; 编者注: 《和合本》译为“吃主的筵席”, 但英文译为: Partaker of the Lord’s table, 而希腊原文也是“主的桌子”). 旧约中再没有比平安祭和燔祭的预表与哥林多前书第10章所论及“主的晚餐”更相吻合的了(出29:19-33; 利8:31). 在 林前11:17-22, 我们看到主自己阐明关于主的晚餐的第一个意义, 就是: 它是一个纯粹记念救主曾为我们死的记念性聚会. 正如主所说: “你们应当如此行, 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4,25). 因此, 在记念主的晚餐中, 一切都与参加者直接相关, 与他个人的责任和属灵状况有关(参看 林前11:27-29).

然而, 林前10:16-22则向我们陈明主的晚餐的另一面. 在此我们看到基督在“祭坛”受死, 而献祭者则从他获得滋养, 与神以及一同聚会的信徒彼此相交(交通). 这里首先提及的是主的血, 而且是仅有的一次, 要显明救赎(注: 血代表救赎)是信徒彼此相交的唯一基础. 因此, 首要提及的是共同领受, 没有包含半点个人责任的成份.

林前10:16指出, 每当我们喝这杯的时刻, 大家一起共享基督的血. 不是一人, 而是整体, 所有相信主的人一起共享. 擘饼也一样, 杯是我们一同祝福的杯, 饼也是我们一同擘开的饼. 所有参加擘饼聚会的信徒, 都是个人直接参与, 又是与大家共同分享. 林前10:17又一次强调这点, 重复提及此事, “我们虽多, 仍是一个饼, 一个身体, 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 所以当我们参加记念主的晚餐时, 虽是集体参与, 但借着所有信徒的参与, 一饼一杯, 基督的同一个身子和宝血, 便清楚表明了我们是一同与主的身子和宝血相交了(林前12:13).

以下我们要阐述圣洁与不洁混合一起的问题. 以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祭坛为例, 使徒保罗指出, 吃祭物的人就与祭坛有份, 也与所祭的神有关. 所以他加上一句严肃的警告: “你们不能喝主的杯, 又喝鬼的杯; 不能吃主的筵席, 又吃鬼的筵席(或译: 不能于主的桌子有份, 而又坐到鬼的桌子上去). 我们可惹主的愤恨吗? 我们比他还有能力吗?”(林前10:21-22) 这些严肃的话语和圣洁的敬畏应当充满我们的心, 叫我们能够领会一事: 保持主桌子的圣洁对父神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从神的话语中, 我们也看到记念主的晚餐必须在所有信徒彼此合一的精神下进行. 借着共同分享主的杯和饼, 我们清楚表明我们是基督的身子. 记念主必须在“主的桌子”(擘饼聚会)上举行, 更必须从一切与主召会真理不合的教训中分别出来. 环绕主桌子的会众不是太18:20的同一个聚会吗? 参与这种聚会的人, 是站在同一个立场, 也是坚持主的召会是合一的; 他们保持主桌子的圣洁, 并持定主是聚会的主人, 由他决定谁当参与, 聚会当如何进行; 他们坚持主是聚会的中心, 是召会心灵敬拜的对象, 所以, 召会聚集于一个指定的地方, 就是被主名召集的地方, 集体进行擘饼记念主(林前10:16-22; 11:18,20), 此外也有讲道和查考主的话语(林前14:23).

(G)      在败坏和背道时代的聚会

召会  —  神的家, 由主耶稣亲自用“活石”建造(太16:18; 彼前2:4-7), 是完美无瑕的. 试想, 神手所建造的怎可能有缺陷呢? 然而, 林前3:9-17也论及神的家, 在那里我们所读到的建造者不是基督, 而是使徒保罗. 他立下的根基, 是一个好根基. 以后别人在上面建造, 建造的人必须谨慎行事. 这是神托付给人的责任, 所以建造者都必须向神交帐. 神要用火来试验他们的工作. 我们已经看到了试验的结果: “基督教”这个建造物, 不全都由活石(由圣灵重生的信徒)建成; 其中大部分是用“无生命”的材料建筑的(徒有虚名的假基督徒). 甚至一些建造者竟攻击召会的根基(例如否定主耶稣的神性), 意图毁坏. 人总是辜负了神的托付, 毁坏了神交付给他们的一切, 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圣灵借着使徒保罗警戒他们说: “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林前3:10). 聪明的建造者已经打下了根基, 就是耶稣基督. 现在有别人在这根基上建造, 他们的工程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用贵重材料(像金银宝石)建造, 工程经得起试验. 这样的建造者必得奖赏.

2)     用不适合的材料, 如用草木禾楷来建造. 在试验中, 工程被火完全烧烬, 这些工程不仅丝毫无用, 更妨碍了属神工程的建造, 所以这样的建造者不但得不到奖赏, 且要受亏损, 但“自己却要得救, 虽然得救, 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3:15). 他的事奉毫无价值, 将两手空空站在神的面前.

3)     第三类建造者更加糟糕. 他们的工程根基腐蚀, 整个成了朽木粪墙, 甚至连前人建造的属神工程也遭破坏! 神可怕的审判要临到这些建造者身上! “若有人毁坏神的殿, 神必要毁坏那人, 因为神的殿是圣的, 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7).

在提摩太前书, 我们看到神的家在保罗和其他忠心建造者的经营下, 仍然享有初期教会的荣光, 虽然如此, 保罗亦已经预言和警告有关背道的危险(提前4:1). 可是, 召会仍被称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 并且保罗已教诲信徒, 要他们晓得在召会中行事为人的道理(保罗在 提前3:15强调说: “倘若我耽延日久, 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

在提摩太后书, 也即是保罗的最后一封信中, 情况就很不同了. 当时邪恶的事日渐严重, 神一方面容忍, 一方面教导信徒如何在这种劣境中行事为人. 哥林多前书第3章提到的那些进行破坏的建造者, 也在此出现了(提后2:16-18). 在 提后3:5(“有敬虔的外貌, 却背了敬虔的实意”), 我们读到有名无实的基督徒, 混进了召会; 提后1:5提到凡在亚西亚的人都离弃了保罗, 提后4:16也说到他第一次申诉时, 所有的人竟都离弃他, 无人前来帮助他.

在 徒2:42-47中, 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图像, 在那新生的召会中, 所有信徒聚在一起, 照着 徒5:13所说: “其馀的人, 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 百姓却尊重他们.” 当时, 大家都清楚知道谁是基督徒, 因为当时凡承认信主的人都是真基督徒. 可惜当保罗写提摩太后书时, 情况就不再是这样, 而是假基督徒混入召会. 那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信徒该怎样分辨谁是真正属主的人呢?

神的回答是: “主认识谁是他的人”(提后2:19). 人无法完全知道, 也无能力完全知道, 更无须完全知道那些自认是信主的人究竟是不是真正重生的基督徒; 人只须将这事交托神手里, 他是那鉴察人心和掌管人心的主(这种信靠交托的心将带给我们平安与安慰); 因为尽管我们不知那些自称基督徒的人是否真诚, 可是我们的主是无所不知的, 他从来没有忘记那属他的人.

这并非表示我们可以不用考虑或理会这已改变的恶劣情况. 败坏的事已渗入“基督教”,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当怎样行. 我们必须将这些自称属于他的人交由神去判别, 但圣灵也对我们如此说: “凡称呼主名的人, 总要离开不义”(提后2:19). 随后的经文又给我们解释何谓“离开不义”, 神的家在地上处于堕落败坏的光景, 被喻为一个大户人家. 在那里不仅有金器银器, 也有木器瓦器. 有贵重的, 也有卑贱的. 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家, 不然我们就要脱离基督的信仰, 或是回到犹太人的旧路去, 或是成为不信神的外邦人. 但要留在这个家中, 我们就必须自洁(洁净自己), 脱离卑贱的器皿, 成为贵重、圣洁、合乎主用的器皿, 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0-21). 先在外面洗去一切的不洁, 再从内心洗除所有的污秽. 先“逃避少年的私欲”, 然后“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2).

我们应该注意, 这里所说卑贱的器皿并非指那些有名无实的基督徒, 贵重的器皿也非指真正的信徒. 显然, 在卑贱或贵重的器皿中, 都有金器和银器. 辨别器皿尊卑的唯一标准不在于制作它们的材料, 乃在“人若自洁, 脱离卑贱的事, 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提后2:21) (约翰·达秘[J.N. Darby]译为: “所以人若从这些卑贱的事中出来, 使自己得以圣洁, 他就必成为贵重的器皿…”).

提摩太后书的主旨不在讨论信与不信者之间的区别, 而在忠心与不忠心的仆人之间的对比; 参阅 提后2:2“忠心的人”和 提后2:3的“精兵”, 又参 提后2:4-6, 11-13, 15-18等 (注: 在整个第2章里, 只两次提到“不信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第2章中的这两种“器皿”, 都是指信主的人.

提后2:16-18所提到的许米乃和腓理徒, 以及那些被他们的教训所玷污的人, 他们都是信主的. 由于他们所做的工对召会有害, 所以都成了不忠心的仆人, “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提前1:19), 也就是他们放弃了基督信仰的基本真理. 提后2:20-26所论及的, 也不是信与不信的人, 而是忠心与不忠心的仆人, 所以说成是贵重和卑贱的器皿. 判断器皿的尊卑, 关键不在作成器皿的物质或材料, 而在它是属于贵重还是卑贱的器皿. 一个不洁净的器皿是不会被用在尊贵的场合上, 那管它是金器或银器. 若金器肮脏或发出垃圾的臭气, 把它们陈设在家中, 绝不会给主人带来任何尊荣. 由于不洁净, 它们将给你的家带来耻辱, 你也不会将它们摆设厅中供人观赏. 贵重的器皿是洁净的器皿. 这里所谓的洁净也不是指圣灵在失丧罪人心中所做的洁净工作, 而是指那些自称基督徒的人应有的责任: “若有人从这些卑贱的事中出来, 使自己得以圣洁… ”, 他们便成为忠心的仆人, 借着他们主的名得荣耀, 他们就是这里所谓贵重的器皿了.

在那些不自洁的器皿当中, 有没有信主的人呢? 回答这问题不是我们的责任. 主自己必审判, 因为“主认识谁是他的人”(提后2:19). 我们可以相信, 在这些不洁净的器皿当中, 有不少真正信主的人. 我们为着他们是信主的人而感谢主; 同时我们又为他们伤心难过, 因为他们仍与那些卑贱的器皿混杂在一起, 以致羞辱他们的主. 神或许会使用他们做一些善工, 然而按 提后2:21的教导, 只有那些从卑贱的事中出来, 洁净自己的人, 才能行各样的善事.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在此首先提到的是外面(外在)的洁净, 然后才是里面(内在)的洁净. 我们往往会认为, 只要我们内心与邪恶脱离关系, 外表(外在)的分别并不重要. 可是, 神却将外面(外在)的洁净置于首位, 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若进一步思想, 就会明白这样的次序是正确的; 因为如果在外表可见的洁净上, 都不愿顺从神的话, 我们怎可能做到内心看不见的洁净呢? 人要在洁净的环境中保持洁净已非易事(亚当和夏娃在洁净无罪的乐园环境下犯罪已证实这点, 编者按), 要在不洁净的环境中洁身自爱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 圣经是平衡的  — “要逃避少年的私欲”; 只有外表的洁净而没有内心的洁净是何等可怕啊! 那是真正的假冒为善! 但在外面洁净之后, 我们便进入积极的一面, “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2). 圣经劝勉我们应当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 因它们都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当我们顺从主, 走上这条“窄路”, 我们并非孤身上路, 而是与那些清心祷告主的人同行. 从上文我们知道, 这些人就是从卑贱器皿中出来、洁净自己成为贵重器皿的人, 也即是里外都得洁净的人.

以这一点来看, 我们有责任作出判断: 一个没有神生命的人, 怎可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呢? 一个不信主的人不可能里外都得洁净. 用这方法衡量人, 我们就有责任作出相应的判断, 要知道他是否有神的生命. 有人否认我们具有这种判断的能力. 可是, 神岂会吩咐他的儿女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 显然不会! 若我们有新生命的信心, 借着这新生命的经验和圣灵的光照, 开启我们的悟性, 我们就完全有能力清楚地判别(辨别)生命和死亡(指有和没有属神生命的人, 编者按).

简之, 在这灵性败坏的时代, 仅仅自认信主, 是不足以证实他就是真正属于主的. 在这样的世代, 任何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 都必须向人表明他属主的真实性, 就像在以斯拉的时代, 那些在族谱中查不到自己名字的祭司, “这三家的人, 在族谱之中寻查自己的谱系, 却寻不着, 因此算为不洁, 不准供祭司的职任”(拉2:62). “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 我便借着我的行为, 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2:18). 若是口里的承认与信心的行为相符一致的话(有经验的基督徒能够分辨和察觉得到), 我们就可以肯定, 这人是有神生命的. 如果由于软弱, 看不到神生命的体现, 我们就当指定: “主认识谁是他的人.” 因此, 我们不能作出冒昧的判断, 说某人是真某人是假. 同时, 我们也不能把那人作为贵重的器皿来接待(拉2:59-62).

这样, 跟一切不洁净者分别出来, 同那些清心祷告主的人一起, 我们就可以顺从主的指引. 来13:13; 原文直译: “这样,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unto Him, 指往基督那里去], 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我们“出到营外, 就了他去”, 便能回到那原来的地方(约壹1:1; 2:7,24; 约贰:5-6).[7] 我们就能够借着圣灵的指引, 聚集归入主的名, 并享受他奇妙的同在, 哪怕只两三个人一起聚会(太18:20), 我们仍然能够表明他的死, 直到他来(林前11:26). 与信徒一同遵守他的道, 不弃绝他的名(启3:8-11). 他奇妙的应许是: “我必快来, 你要持守你所有的, 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启3:11).

在这个败坏堕落的时代中, 神儿女们聚会的地方, 就是那遵照神的召会真理而行的基督徒, “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 同那些清心祷告主的人一起”, 聚集在主的桌前, 就是主与他子民同在之处.[8]

(全文完)

*************************************

附录: “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

(A)       分别为圣归向主

神的目的是要他的圣徒分别出来归向他. 在圣经中, “分别”(separation)常是两方面的: 离开和归向(from and unto); 离开神所不喜悦的事, 及归向神本身. 当神应许把以色列从埃及分别出来时, 他说: “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 领他们出了那地, 进入美好宽阔流奶与密之地…”(原文直译, 出3:8). 神领他们“出了”(即离开)埃及, “进入”(即归向)迦南. 所以当他们进到迦南后, 神聚集他的百姓时, 也要他们“离开”迦南地的异教和拜偶像之处, “归向”神所选择立名之处来敬拜事奉神(申12:5,14),[9] 以表明他们是一群真正分别出来归向神百姓.

新约圣经也特别强调分别的真理(truth of separation). 林后6:17-18教导说: “…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 与他们分别, 不要沾不洁净的物, 我就收纳你们. 我要作你们的父, 你们要作我的儿女. 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在基督徒个人生活或整体召会见证的层面, 我们都要与非信徒、 不义的、黑暗的、彼列(即属撒但的), 及一切不洁的事分别出来, 使到神对我们而言能成为父神所愿意成为的一切; 而我们对父神而言能成为儿女所应当成为的一切(参林后6:14-18).

(B)       与教派分别出来

许多人忽略的是, 分别的真理也包括与一切教派主义的罪恶分别出来. 来13:13教导说: “这样,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unto Him, 指往基督那里去), 忍受他所受的凌辱”(原文直译). 在旧约, 当以色列人的营内散发了拜偶像(金牛犊)的罪时, “摩西素常[10]将帐棚支搭在营外, 离营却远, 他称这帐棚为会幕. 凡求问耶和华的, 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出33:7). 这会幕并非指神在 出26:1-37中指示摩西造的会幕(或称“帐幕”, 出25:9), 因为当时会幕还未被造好(出36-40章).

这会幕到底是指什么呢? 克毅俄(C.F. Keil)指出: “这会幕只是个暂时的圣所, 但因为云柱降在它那里, 耶和华在那里与摩西说话, 所以它必须以同一个名被称为‘会幕’. 由于耶和华在这会幕中显现, 所以凡寻求耶和华的人都到这营外的会幕去… 原因有二, 第一, 摩西要借此使百姓深觉他们与神分开了(因神已不在他们当中), 好使他们痛悔所犯的罪; 其次是要制造与神交往的机会(要恢复与神的关系).”[11] 利特普绕(J.R. Littleproud)也指出: “营外的位置把‘站在耶和华那一方的人’, 与营内的罪恶分别出来, 使他们认同于神(identified them with Himself).[12] 在这事件的亮光下, 圣经给予新约圣徒的劝勉是何等的贴切: ‘这样,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或译作“往他那里去”), 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来13:13).”[13]

“出到营外”是分别为圣的途径. 来13:12论到主耶稣在城门外受苦(来13:12), 这城是指耶路撒冷城(比较来13:14“那将来的城”). 耶路撒冷是当时的犹太教中心, 可代表人所设立的一切宗教制度,[14] 包括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15]的宗派制度和教派主义. 正如古时耶路撒冷所预表的犹太教, 如何弃绝耶稣基督作他们的主, 把他钉在城外, 今日的教派主义也同样地弃绝耶稣基督作他们的主, 并以人的制度和传统取代了主在圣经中的吩咐(特指有关新约召会的真理), 明明地羞辱主.[16] 纽威尔(William R. Newell)提醒我们: “这个“营”(camp)包括一切的宗教, 无论人如何称之. 虽然他们宣称是基督徒, 但实际上是“犹太教与异教的结合”(Judeo-pagan). 这不单指罗马天主教主义… 也指一切藐视神的话, 违背神的吩咐, 以教派主义分裂基督的人.”[17] 今日所谓的基督教世界充满了宗派制度和教派主义, 基督在圣经中的许多吩咐已被拒于门外,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这营, 分别出来, “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

(C)       总结

总括而言, 若要分别出来归向基督, 聚集在合乎圣经的根基上, 我们就要“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来13:13). 此营包括确确实实的犹太教主义, 和它现代的副本 — 那混合了犹太教主义和基督信仰的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神的召会是一群分别为圣的人, 被神的话所呼召, 从宗教世界和它的道路中分别出来. 她(神的召会)是“被呼召出来的人所组成的群众”(a company of called-out ones), 换言之, 她是由真实圣徒所组成, 就是那些因顺从福音的呼召而从世界中被取出来的人(约17:14-16; 林前14:33); 不但如此, 她更是“被呼召出来的群众”(a called-out company). 简之, 她的正确立场是集体站在宗教世界的营外.[18]

 

 


[1]               《归向基督》一书的译者把“gathered unto the name of the Lord Jesus”译作“聚集归于主耶稣的名”, 可是根据 太18:20的原意, 这句话译作“聚集归入主耶稣的名”更为确切. 请参下一个脚注的解释.

[2]               太18:20的“奉”字和林前12:13的“成了”在原文是同一个字— eis ; 希腊文eis 是个介词, 意谓“进入、往、到、归于”(into or unto), 译为“归入”最准确.

[3]              J.N. Darby的译本把 太18:20译为: For where two or three are gathered together unto my name, there am I in the midst of them. “Unto”这一介词(preposition)在希腊原文是 eis {G:1519}, 意思是“归入”或“归于”或“归向”(注: 本文采纳“归入”). 《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 )将这节的 eis 译作“in”是不够精确的, 因为严格来说, “in my name”(奉我的名)和“unto my name”(归入我的名)意思不同, 前者强调行事的权柄(authority), 后者强调进入的关系(association).

[4]               这实际上就是主在属他之人中间具有的权柄.

[5]               AV: “… shall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in truth”; Darby: “…shall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truth”; NIV / NKJV / YLT / NASB / NRSV: “… will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truth”.

[6]               来13:13原文直译: “这样,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unto Him, 指往基督那里去), 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7]               请参本文附录:“出到营外, 往他那里去”.

[8]               上文稍加修订自 韩易夫著, 《归向基督》(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92年), 第18-34页.

[9]               有关聚集在分别出来的地方献祭于神, 请参2001年10月份, 第23期《家信》的“召会真理: 地方召会的写照”(参B.2 分别的地方), 第41页.

[10]             上下文显示摩西如此行, 因为营中有罪的关系, 而他“素常”如此行, 表明他常与罪恶分别出来; 换言之, 一旦营中的百姓犯罪, 他就出到营外, 远离罪恶.

[11]             C.F. Keil & F. Delitzsch,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vol.1) (Gram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第233-234页.

[12]             “认同”(identify with)可指认识自己(或某物)与其他人物(或事物)的同一性; 此处的“使他们认同于神”乃是表示使他们与神在反对拜偶像的事上共有同样的立场或看法.

[13]             J.R. Littleproud, The Christian Assembly (3rd. ed.) (California: The Ralph E. Welch Foundation, 1962), 第38页. 侯司特(William Hoste)也认为来13:13的“出到营外”是论及或引用出33:7的背景; 参 W. Hoste & W. Rodgers, Bible Problems and Answers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57), 第397页.

[14]             新约的犹太教已不再属于神所设立的信仰, 因为它加添了许多属人的传统(即古人的遗传, 太15:2; 或称祖宗的遗传, 参加1:13-14), 甚至借着这些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太15:6; 参太5:23:16,-23). 今日, 在许多宗派里虽有许多真诚爱主的基督徒, 可是许多宗派的“制度”(例如主教制, 圣品人与平信徒之分等等), 都是人为的制度和属人的传统, 这些制度废和传统废了圣经中所教导的新约地方召会样式和原则, 犯上了犹太教所犯的错误  —  废了神在新约书信中所吩咐的命令.

[15]             吉布斯(Alfred P. Gibbs)解释道: “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是指一切以基督的名义为称(不论它们是好, 是坏, 或是中庸), 属于世上宗教那有组织的制度(organized systems of religion)之总成果(sum total).”参 Alfred P. Gibbs, Introduction to a Study of Church Truth, in http://www.iserv.net/~tkoets/church/gibbs1.htm.

[16]             关于引进人的传统和新的制度, 我们常听到的理由是: 圣经在那方面的教导只适用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 我们必须不断改善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但别忘了, 主耶稣要我们守着使徒的教训, 直到世界(原文作“时代”, 即召会时代)的末了(太28:20). 所以认为这些教训需要改善, 是等于认为我们的主耶稣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此等看法简直是羞辱了全知全能的主.

[17]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Iowa: World Bible Publishers, 1987), 第451页.

[18]             译者注: 有关“站在世界与宗教制度的营外”, 请参 2002年7月份, 第32期《家信》的“召会文库: 基督徒: 他的立场与工作”.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