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者的八大质疑(二下) “说耶稣基督是唯一通往上帝的道路,过于唐突!”


史特博 (Lee Strobel)

编者注:  这一系列文章是改编自 李.史特博(Lee Strobel)所著的《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史特博是耶鲁大学法学硕士, 美国著名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和编辑, 并在罗斯福大学任教. 他曾是个不信神的怀疑者, 极力反对基督信仰. 但他因着妻子1979年信主后人品和性格的改变而对基督信仰开始改观. 他要找出有没有可靠的证据, 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 为了证实四福音的可靠性, 并主耶稣受死和复活的真实性, 他以两年时间访查13位美国著名圣经学者, 向他们提出怀疑派常问的尖锐问题. 结果是: 在证据确凿, 无懈可击的情况下, 他于1981年11月8日, 真诚地认罪悔改, 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他的救主. 他把访查实录写于《重审耶稣》(The Case for Christ)一书中.

信主后的史特博读了不少质疑基督信仰的书籍和文章, 包括一本题为《告别上帝: 我摒弃基督信仰的理由》的书. 此书作者坦布尔顿(Charles Templeton)本是葛培理布道团的原始同工, 后来因看见《生活画报》里一张母亲手抱死去婴儿望天求雨的照片, 开始怀疑世上是否真有一位关心人类的造物主. 他终于放弃多年所信, 转而攻击基督信仰. 史特博在未信主前也曾是一位彻底的怀疑论者, 坦布尔顿所质疑的事也曾是他所面对的质疑. 此外,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他还遇到其他问题, 归纳起来共有八个, 他称之为“八大质疑”.

因此, 史特博决定为自己也为他人寻觅这八大问题的答案. 他用了至少一年时间, 先从坦布尔顿开始, 过后又访查9位圣经学者. 他所获的结论是: “信心途中的八个障碍都引起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我访问过的专家多数希奇地提供了满意的答复.” 以致于他在总结时说: “今天回想起来, 我对1981年那次相信(信主)的决定, 现在更加巩固了. 提出一些听了不舒服的问题, 非但没有冲淡我的信心, 反而把它加强了. 本拟探索基督信仰的‘薄弱之处’, 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基督信仰基本上的正确性和逻辑上的完整性. 我的信心经过严格的理智审查的锤炼, 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 更加深刻, 更加富有活力, 更加确实了.”

史特博把访查实录写于《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他在此书中, 对基督信仰说“不”的八大怀疑理由逐一检验, 为那些说“不”的人解惑. 这些实录经过改编后, 将刊登在《家信》的“护道战场”专栏, 请别错过.

质疑:    “假如耶稣基督是通向天堂的唯一道路, 那么, 千百万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人的命运又如何呢?”

受访者:  拉维.扎卡赖亚斯(Ravi Zacharias, 另译“撒迦利亚”或“扎查里阿斯”).[1]

Ravi Zacharias

(文接上期)

许多人认为基督信仰主张“唯一见神之道必须通过耶稣基督”是傲慢无礼、心地狭窄、妄自尊大的. 但我们在上期看到, 印度出生的圣经学者拉维.扎卡赖亚斯(Ravi Zacharias)清楚表明基督信仰不是唯一主张排他性的信仰, 因为回教、佛教、印度教和其他诸多宗教也是如此. 他也指出基督如何圆满地解答了所有宗教所寻求答案的四大问题 —起源、意义、道德、命运. 最后, 他反驳“所有宗教都一样”的谬论. 本期, 我们将探讨人可否靠本身善行或功德上天堂的问题.

(D)       德行好不比信仰更重要?      

史: “世界上有过着道德生活的穆斯林、犹太人、基督徒、摩门教徒和印度教徒. 一个人怎样生活, 怎样对待他的邻人, 不是比他信什么更重要吗?”

扎: “一个人怎样生活, 怎样对待他的邻人当然很重要. 但是这不比他信什么更重要, 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反映的是他所信的东西. 不管他有没有签过一张教义宣言, 他真正和他实际所信的, 终于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不过, 这个问题使我们假定道德是人生追求的东西.”

史: “如果人生不追求道德, 那么人生追求什么呢?”

扎: “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 不是为了要把坏人变成好人, 他来是要令对神已死的人能成为对神活着的人(参弗2:1,5). 如果人的这一生仅只为了道德, 尽管道德仍然和你信什么有关联, 你怎样生活反成为最重要的事了. 这就误解了基督信仰的教导: 不管你活得多好, 你怎样也达不到神的标准和品格. ‘罪’这个字的意思是矢不中的(指射箭时射不中目标), 失去标准.[2] 如果这个定义正确, 那么神的恩典成了最重要的真理. 离开他, 我们甚至不能相信什么是对的, 不要说正确的生活了. 因之, 如果只是为了生存, 度良善与道德的好生活极其重要. 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 直到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4] 甚至都不能给道德下个定义. 最后, 他们只能把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告诉我们. 我曾研究过其他的出路, 说是照着这些道路走, 人们能过好的生活. 我把他们减少到六七个, 如弗莱彻(Joseph Fletcher, 另译“约瑟夫·福莱彻”)的‘道德观应变论’,[5] 艾恩·兰德(Ayn Rand)的自我主义的‘人文主义’[6]和康德的‘责任观’等等. 但是它们相互抵触得相当厉害, 原因是没有一个超越的、不容你不接受的道德理由, 一切都沦为只求生存. 所以我认为用好或坏做(人生论的)起点是错误的, 灵性的生和死才是你开始的地方.”

史: “不过你承认人们怎样生活是重要的. 人们说甘地(Mohandas K. Gandhi)[7]在德行上生活得比大多数基督徒都好, 为什么只因为他不是耶稣的信徒, 就把他打入地狱呢?”

扎: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但是圣经对回答这个问题作了些指示. 重要的是, 首先要知道, 没有谁能把人送入天堂或打入地狱. 事实上, 神本身也不把任何人送入天堂或打入地狱;[8] 由人自己回应(接受)神的恩典, 或是拒绝神的恩典, 尽管这个自由

的决定也是由于神的恩典. 其次, 亚伯拉罕向神问到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事, 神是不是让义人与不义的人一同死去, 你看亚伯拉罕怎样回答他自己的问题. 他说‘审判全地的主, 岂不行公义吗?’(创18:25) 这就意味着, 我们能绝对相信, 不管神对甘地或别的人做什么, 他做的都会合乎公义. 现在你想想这个: 圣经说人在天上得享永生是由于耶稣基督的恩典和预备, 因为他相信并且接受这恩典. 如果那人拒绝了, 那么他是好人还是恶人?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因为圣经告诉我们, 没有人是真正良善的(罗3:10-11), 除非他或她得到救赎.”

史: “请道其详.”

扎:   “出埃及记的模式是三重的: 神把人从埃及拯救出来, 给了他们应守的道德规律, 然后把会幕给了他们. 换句话说, 神给了他们救赎、义和敬拜. 你不能违反这个顺序. 除非你得到救赎, 否则你就不能得到义. 除非你得到救赎和义, 你就不能敬拜. 因为圣经说,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 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就是手洁心清, 不向虚妄, 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3-4) 所以救赎是走向称义的最重要步骤. 如果我想靠自己成为良善, 那等于说我不需要神的救赎, 我能救赎我自己. 任何人, 不论在我们心目中是好人或是坏人, 若说这样的话, 等于违犯了神启示的一个重要原则, 那就是救赎是第一步.”

(E)       好人下地狱, 坏人上天堂?    

史: “甘地没有跟随耶稣, 所以我认为你会说他没有得到救赎.”

扎: “这事由神决定. 可是甘地信的是什么? 他把它总结成一句话, ‘神是真理, 真理是神.’ 我若向他提出问题, 我会问,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坐在一间房里; 这讲的是一个事实,这和这间房是好或坏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那只证实我刚才说过的一个事实. 有神存在 — 这是不是一个事实的陈述? 如果是, 这位神是谁?”

史: “可是这里有个人如甘地, 他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是个良善的人, 而一个连续杀人犯如萨姆之子戴维德.贝科威茨, 他谋杀了几个无辜的人, 现在说他作了祷告要成为基督徒.基督徒会说贝科威茨将上天堂, 但甘地就进不了. 这里有什么公平?”

扎: “因为我们是有道德感的人类, 我们要看见公平. 但在我们把公平缩小到一个人怎样在一定的时限内行动的问题时, 我们就失掉了公平的整体概念. 我们是从我们的系统观点判断这件事. 如果上帝真的要照我们应得的给予每个人, 我们当中, 谁也进不了天堂. 有个笑话, 说两兄弟过的是可耻的生活, 后来其中一个突然死了, 活着的一个去找牧师,问他是否愿意在葬礼上讲道. 他说, ‘我只有一个请求: 请你说我的兄弟是个圣人.’ 牧师说他会尽力按照他的话去做. 葬礼举行那天, 牧师致悼词. ‘我要你们知道这个人是个诈骗者、说谎者、骗子和窃贼. 但是比起他的兄弟来, 他是个圣人!’ 你看, 这个故事很尖刻. 我们拼命说我们是好人, 拿自己去和别人比较. 贝科威茨可以说, ‘别忙, 我不是希特勒! 我没有杀数以百万计的人. 我只杀了几个.’ 或者说, ‘我不是杰佛莱.达谟, 我没有吃我的受害者.’ 我们喜欢作这一类的比较, 使我们永远看起来比别人好些, 于是我们认为我们很好. 但是用上帝完美的标准来衡量, 我们就都不成气候(坏得不得了). 我们都需要神的饶恕和恩典. 对, 贝科威茨干的都是暴行和坏事, 我们对这点没有问题. 可是我们得按照神的整个计划来看此事. 你要知道, 还有比死和谋杀更坏的事.”

史: “比如什么?”

扎: “虽然这很难理解, 最坏的事情是对神说你不需要他. 为什么? 神能使一个人复活, 一个失去亲人的人能从神那里找到平安, 一个被强暴的人能得到神的支持和力量, 甚至能看见神战胜黑暗的邪恶. 换言之, 他在经历这些暴行和悲剧时, 还有个依靠. 但一个人说他或她不需要神, 他还有什么依靠呢? 绝对没有. 所以问题不是我是不是贝科威茨、甘地、希特勒或德兰修女. 问题是: ‘我(是否)已经认识到我不符合神完美的标准, 因之除了靠神的恩典, 我没有可能在天上和他同住?’ 老实说, 如果我做人好到我认为已经不需要神, 但由于我的无知和自信, 居然看不见贝科威茨却能找到的最高真理, 这是何等可笑. 什么是地狱? 因为那里没有上帝. 要我过没有上帝的生活, 等于我已踏上了前往地狱的道路.”

史: “但是, 像贝科威茨那样的杀人犯, 让他逍遥法外, 难道是公平的吗?”

扎: “我不能肯定他能逍遥法外. 对, 如果他认罪、悔悟, 请求神的怜悯, 神会饶恕他. 不过他对基督认识得越深, 他对自己所作所为会越感到痛苦.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如你在开车, 心神恍惚了片刻, 突然间有个孩子冲到你的车前, 你把他撞倒在地. 你越和这个悲剧接近, 你有生之年对此事的心理负担便越深. 你不能在看见另外一个孩子时心里不想, ‘我怎么会做出那样的事? 我怎么会做出那样的事?’ 我们可能认为贝科威茨逍遥法外, 是因为他没有给上吊(处死), 可是人的心里也有个绞架, 沉重得像地狱. 我不认为一个真正归主的人, 会坐在囚室里想, ‘我认识了基督, 所以我卸脱了责任.’ 不是的. 有时藏在内心的那个地狱可能很深、很痛苦. 我认为迟延的得救如同地狱, 因为一个人流出的眼泪, 是他为认识神以前所失去的东西而流的. 神饶恕了你的过去吗? 是的, 不过有时你难以忘记.”

扎卡赖亚斯说到这里, 停顿下来, 在椅子上向后一靠.

扎: “任何时候恩典的意义被误解, 总会引致和他人作比较、嫉妒或不满, 控诉不公平. 有趣的是, 耶稣就谈过这个问题. 他讲过一个比喻, 说到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 看见最后一刻才来工作的人, 也得了园主同样的恩赏, 心里很不平(太20:1-16). 圣经指出一个惊人的真理, 要我们明白赢得上天堂之路, 并非我们有什么功劳. 我们也在圣经里读到那个声名狼藉的女人, 得到耶稣接纳的故事. 那个自义的法利赛人瞧不起耶稣所作的, 嘲笑神的仁慈(路7:36-50). 人的工作当然有它的地位(价值) — 但只能作为(已)取得神宽恕的证明, 不能靠人的功劳来得到神恩典的宽恕.”[9]

(F)       没听过主耶稣的又如何?      

连续杀人的贝科威茨很幸运, 他住在一个可以自由谈论基督信仰的国家. 有人告诉他基督能赦罪, 结果他说他已认罪, 并且相信了耶稣. 可是有些人住在并不时常谈论福音, 甚至视传福音为非法行为的国家里, 这些人又该如何呢?

史: “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耶稣, 只是遵从他们父母的宗教传统. 如果就这样去定他们有罪, 不是很不公平吗?

扎: “圣经说, 首先, 没有人能来到上帝面前, 只有借着基督和他的功劳才有可能. 基督为此付出了代价: 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 承受了我们应得的刑罚. 不错, 对于人出生在这个或那个文化里, 使徒保罗在他跟雅典人讲话时, 对此说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 住在全地上, 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 和所住的疆界; 要叫他们寻求神, 或者可以揣摩而得, 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徒17:26-27). 这个很重要, 因为他指出创世主有个至高无上的计划, 给每一个人都指派了一个出生地. 神知道我们将在什么地方出生和长大, 他把我们放在可以寻找他的地位. 他清楚地让我们知道 — 不管我们住在什么地方, 生于什么文化, 在什么国家 —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他. 若有人跪在地上高声喊叫, ‘神啊, 救救我吧!’ 如果有这样的事发生, 神总有办法照顾他们, 这些办法都十分奇妙.”

史: “例如?”

扎: “例如他可以派个人去和他分享福音. 让我告诉你一个穆斯林(回教徒)女人的故事. 她在她的国家里一个著名的机构里做事. 她告诉我, 一天下班后, 离开她的办公室, 觉得心里非常不快乐. 她走在路上咕哝着说, ‘我不明白为何以这样虚空,’ 此后她出乎意外地说, ‘耶稣, 你能帮助我吗?’ 她站在人行道上自言自语, ‘我为什么会提到他的名来呢?’ 不用说, 那个女人后来成为基督徒. 在这件事中, 我认为神看到了一颗渴求他的心, 但在她生存的环境里, 不知道怎样寻求他. 我认为这是神打破了她环境的樊篱, 因为她已打破了她内心生活的樊篱寻找他. 就这样, 神为了回应想认识他的任何人, 能深入(介入)任何文化环境.”

扎: “另外一个看这个问题的办法来自罗马书. 在这部书里, 保罗说, 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罗1:20). 随后保罗说, 神把律法放进我们的心里和良知里, 让我们去寻找他(罗2:14-15). 他又谈到基督的福音是一个要认识他的人所必需的(罗10:14-15). 我越来越认为基督的福音是可以进入不同文化的架构. 我在许多伊斯兰国家演讲过, 在那些国家讨论耶稣是非常困难的. 几乎每个跟随耶稣的穆斯林(回教徒), 都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首先借着一位基督徒向他表达基督的爱, 或者由于一个异象、一个梦,或其他超自然的干预. 没有别的宗教像伊斯兰的教义那样重视天使与异象, 我认为神使用这种对超自然世界的敏感是很了不起的, 他借着异象和梦对人说话, 显明他自己.”[10]

扎卡赖亚斯接着举出另一个例证.

扎: “印度最伟大的一位基督徒原来是个锡克教徒, 他就是森达·辛格. 有天夜里, 他梦见基督在他房里出现而信了主. 这对他的冲击力很大, 他成为基督徒. 所以神能用许多方法使自己显明, 这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如果上帝能在不同的环境里, 用我们甚至不能了解的方法传达基督真道的话 — 不管我们在哪里他都离我们不远. 他能通过天地造物来启示和通过我们的良知跟我们说话, 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我们不能推诿的事实(罗1:20; 2:15). 每个人若能知道一点真理, 足够他产生回应, 神就会对他显明更多的真理. 这是不是说, 一个人得到的真理, 必须和某人在别个环境里得到的真理等量呢? 我不认为如此.”

史: “你是说不管一个人住在世界什么地方, 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文化里, 一个人只要能回应他们确实已经具有的认识, 肯真心寻求神, 他就能循某种途径得到回应神的机会?”

扎: “我认为如此. 我们在这里必须加倍小心. 但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寻求神, 神有办法给这个人有机会去听到他的声音. 如果那个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回应神, 那么说不定是他不愿听到神的声音. 但是人人都能有足够的认识去责备自己; 他们无须听到(和拒绝)约3:16的话以后才灭亡. 他们灭亡是因为他们已经拒绝了上帝通过造物, 通过他们的良知或其他方法, 对他们说的话. 由于这点, 我们都必须在神面前作交代.”

史: “因之诚心非常重要?”

扎: “诚心不是拯救, 但是我认为诚心能让神向你显明他自己. 有些人看似真诚, 可是当基督来到他们面前的时候, 他们拒绝了他. 他们未能通过真理的测验.”

史: “那么你相信, 人得救需要具有关于基督的知识, 各人之间差别可能很大?”

扎: “是的, 我认为如此. 西方观点的危险在于认为什么东西如果包装得不够好, 它就不好. 不幸的是, 有些西方基督徒认为, 除非一个人念的信条跟他们的一模一样, 否则他就不算认识神. 但是一个婴孩怎样认识他的母亲呢? 他知道她给他喂奶, 给他换尿布, 她拥抱他, 亲吻他 — 她热切友善. 婴孩对母亲的认识不会像他长到18岁时那样深刻, 但是他对她的认识够令他爱她. 我认为在神显明自己时, 有一定的了解层次, 其程度一定会有不同.”[11]

(G)       为何多人拒绝耶稣基督?      

史: “如果耶稣是真理,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拒绝他? 如果基督信仰真实, 它不应该取得最后胜利吗? 统计数字并非如此. 基督信仰在争取其他主要世界性宗教人士改信基督方面进步不大. 基本上说, 各地人民趋向于接受他们父母所信的宗教. 你对这点有何解释?”

扎: “我为这些问题感到头痛, 可是这是有解释的. 从不同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 佛教何以今天在美国这样受人欢迎? 我的回答简单得很: 因为你没有神也能为善(此乃佛教所信的,编者按).[12] 假如你在下午3点到5点舒舒服服灵修一下, 然后再把你的生活一分为二, 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 啊,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这样的宗教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何以有人认为伊斯兰教颇有魅力? 因为地理(优势)上的考虑.[13] 为什么印度教信仰具有吸引力? 因为它富有哲学意味, 它敬事土地的教义, 今天会有一些吸引力.[14] 何以基督不是这样呢? 因为他要你牺牲自己. 任何时候, 一种真理若要求你完全交出, 要你完全顺服, 放下意志, 你一定会反抗. 基督‘破坏’了我们的主权和自主. 他要求我们圣洁. 施洗约翰来, 要人们遵行律法, 人们不喜欢. 基督来, 带给人们救恩的信息, 人们说, ‘你为什么不给我们严格的律法?’(这点足证人的矛盾, 编者按). 不管耶稣给文化带来什么, 文化总要把它改变. 他们所拒绝的, 其实是不接受他主张他是谁?[15] 佛教和其他宗教体系基本上告诉人怎样靠自己做个好人的力量去自救. 我在大多数情况中, 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从来没有发生过困难, 我缺少的是做事正确的意志. 这就是基督可以帮助我的地方(参罗7:18-25). 他说, 只要你把整个自己交给了他, 他不仅给你永生, 还要改变你一生要做的事.”

(H)       从死亡边缘入丰盛生命!      

史: “请你告诉我一点你是怎样信主的.”

扎: “在印度, 你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我的父母是名义上的基督徒; 事实上, 他们何以是基督徒的理由, 是因为他们不是佛教徒、穆斯林或印度教徒. 我不记得在我们的礼拜堂里听过福音, 他们是自由派. 在我认识基督以前, 我的姐姐们听了福音决志归信. 我的归信分两个步骤[16]: 第一个步骤是我17岁那年, 在一个礼堂里听人宣讲福音,我对自己说, 他讲的不无道理, 我要它.’ 我走到台前, 有人来陪谈, 但我不是真懂. 我的包袱太重了.

“当时在我的文化环境里压力太大, 学业成绩重于一切. 如果你在班上不能名列前茅, 你就不能成功. 我不能应付那个局面. 我还有个十分严厉的父亲, 这一方面我也得斗争. 我在身体上受到不少处罚. 于是过了几个月, 我决定结束我自己的生命. 我的情绪并不低落, 我的朋友如果听到我想自杀一定会大吃一惊. 但是对我而言, 生命已失去意义或目标. 有一天, 我去学校, 我用钥匙打开实验室的门, 拿了一些毒药出来. 我把毒药放在一杯水里, 把它喝了下去, 跪着倒在地上. 家里的仆人急急忙忙把我送进医院; 如果他不在那里, 我就死了. 他们给我洗胃. 我躺在病床上, 一个朋友拿着一本《新约全书》进来, 给我掀到约翰福音14章. 我拿不住那本书, 身体缺水过多. 我母亲得念给我听.

“她坐在那里, 念耶稣和多马对话时那段经文. 他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 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然后她念到18节, 耶稣告诉他的门徒, ‘因为我活着, 你们也要活着.’ 这节经文打动了我的灵魂. 我在祷告中说‘耶稣, 我不大知道你是谁, 不过你告诉我, 你是真正生命的创造者.’ 那时我不懂得什么是罪. 在那个文化里, 我不可能了解. 不过我确实了解的事情是, 基督愿意把他自己给我, 使我得到生命. 所以我说, ‘如果你把我带出这个医院病房, 我要尽我所能彻底追求真理.’ 5天后, 我走出病房,成为一个全新的人. 我开始研读圣经, 圣经剧烈地改变了我的生命. 我的兄弟们后来跟随了耶稣, 我的父母在去世以前也信了主.

“然而是在那个病房里, 基督告诉我 — 没有通过任何人向我解释 — 他能给我的人生真正的意义. 而且我从来没有后悔. 多年的研究, 只坚定了我跟随他的决心. 我在剑桥大学, 在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指导下学了一点哲学, 我记得我很惊异地思索, ‘这就是无神论者最好的论据吗? 它只证实了圣经的真理.”

史: “现在你和许许多多追求真理的人打过交道, 你要告诉他们什么?”

扎:   “圣经说, ‘你们寻求我, 若专心寻求我, 就必寻见’(耶29:13). 你想想看, 这是个惊人的许诺. 我鼓励他们把他们的心和意全部处于一个接受(真理)的状态, 竭尽才智去查考圣经的真理. 对一个不带成见的诚实者来说, 我信息他或她在离开时不能不说, 在地球上不能找到比这更好的东西. 我足迹遍世界, 到处寻找, 还没有发现谁比(主)耶稣更能满足我内心和灵魂的深深渴求. 他不仅是道路、真理、生命; 对我来说, 他是我个人的救主, 他是我的道路, 我的真理, 我的生命. 无论谁肯伸手去求他, (耶稣基督)也可以成为他个人的主.记住保罗对雅典人说的话, ‘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徒17:27), 离开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17]


[1] 编者注: 编者坚信学位和神学院绝非真理的保证和权威, 因世上有许多由著名神学院毕业的闻名神学博士, 竟是不信圣经的“现代主义者”(或称“自由主义者”). 然而,为了让读者(特别是非信徒)对受访者有些认识, 以下列出他的的学历和专长:  扎卡赖亚斯在圣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取得神学硕士学位, 并荣获霍顿(Wheaton)学院和丁代尔(Tyndale)神学院所颁给他的神学博士学位, 也在阿斯伯里(Asbury)学院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此外, 他是联合神学院福音与当代思潮讲座教授. 目前, 他主持“扎卡赖亚斯国际宣道会”, 在美国、 加拿大、 印度和英国设有办事处. 他曾在50个国家无数大学讲过基督信仰、哲学、世界宗教和宗派等课题. 他的著作包括《没有神, 人能生活吗?》、《粉碎的颜面: 无神论的真实面貌》、《把我们从罪恶中解救出来》、《内心的呼喊》、《诸神之间的耶稣》等. 他的第一本儿童书《商贾与窃贼》于1999年问世.

[2] 编者注: “罪”在新约原文(希腊文)是 hamartia {G:266}, 意谓“射不中、错失、违反神的律法”(王正中, 《圣经原文字典》, 第13页). 这字在新约中出现174次, 例如太1:21(罪恶); 约1:29(罪孽); 罗6:23(罪); 西1:14(罪过); 彼前3:18(罪); 约壹1:7(罪)等. 罗3:23说“世人都犯了罪”, “犯了罪”在希腊文是 hamartanô {G:264}), 是名词 harmatia 的动词,意谓“射不中目标”(也参罗2:12; 5:12).

[3] 编者注: 这三者都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主前384-322年)是柏拉图(Plato, 主前427-347年)的学生, 而柏拉图则是苏格拉底(Socrates, 主前469-399年)的学生.

[4] 编者注: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 主张自在之物不可知, 人类知识是有限度的, 提出星云假说, 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5] 编者注: 弗莱彻(Joseph Fletcher)的“道德观应变论”(situation ethics, 或称situationism)认为道德标准须依情况而定的, 参 Norman L. Geisler, Christian Ethics: Options and Issues (Leicester, England: Apollos, 1990), 第43-61页.

[6] 编者注: 人文主义(Humanism, 亦称“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认为宇宙间人是最高价值的信念. 这主义强调万事以人为本, 一切以人为主. 它是欧洲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之一种学风.

[7] 编者注: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领袖, 有“圣雄”之称, 印度国大党主席(1925-1934),首倡“非暴力抵抗”, 多次发动反英“不合作运动”, 领导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 印度独立(1947)后, 却被印度教极右分子暗杀.

[8] 编者注:   有关神让人在地狱受苦的问题, 请参下期(2003年10月份, 第47期)《家信》的“护道战场: 怀疑者的八大质疑(三上)”.

[9] 编者注: 根据圣经教导, 信心是得救之因(弗2:8-9), 善行是得救之果(弗2:10). 有关这点, 请参本期(2003年9月份, 第46期)《家信》的“圣经问答: 雅各的‘因行为称义’与保罗的‘因信称义’互相冲突?”

[10] 编者绝对相信神在今日仍然能行神迹, 透过异象或异梦向人说话, 但编者要强调一点, 按圣经的教导和原则, “异象或异梦”不是神现今所使用的一般拯救方式, 特别是在那些有自由传福音的国家中或环境下.因此, 若过分倚靠异象或异梦为“神今日启示的方式”(这种现象在灵恩派中极为普遍), 便很容易给魔鬼留地步, 受其迷惑. 有关这方面的例子, 可参 John F. MacArthur, Charismatic Chao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第55-59, 192-193页; 以及 吴主光著, 《灵恩运动全面研究》(香港九龙: 角声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年增订版), 第150-160页. 有关神迹奇事, 也请参2002年11月份, 第36期《家信》的“原文解经:神迹、奇事、异能”; 以及“圣经问答: 主耶稣为何禁止人传扬他所行的神迹?”

[11] 编者注: 有关没听过基督的福音之人是否得救的课题, 请参 William V. Crockett & James G. Sigountos ( ed. ),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The Fate of Those Who Have Never Hear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1).

[12] 编者注: 佛教说: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参《大涅盘经》). 佛教认为人性原本清净无秽, 人皆具有悟知佛理的佛性, 具有行善自救的能力, 所以说没有神(不必靠神)也能行善. 但圣经指出人里头本没有良善(罗7:18), 因为人性已经堕落, 无清净可言, 只有靠着耶稣基督, 人方可脱离里头的罪和死的律(罗7:25; 8:2). 参龚天民著, 《佛教常识问答集》(台北: 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4年), 第15-16页.

[13] 编者注: 因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在石油丰富的阿拉伯国家, 即钱财富足的国家.

[14] 编者注: 特别是吸引那些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他们当中多有相信“泛神论”的, 即万物 — 包括动植物和天地 — 都是神明的化身).

[15] 编者注: 主耶稣基督主张或宣称自己是神(约10:30,33), 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这点正是许多人所不愿接受的.

[16] 编者注: 扎卡赖亚斯显然在第一个步骤时还未真正重生得救, 因为对于赎罪和救恩的问题, 他较后承认说“我不是真懂”.

[17] 编者注: 上文改编自 L.史特博著, 李伯明译, 《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香港荃湾: 海天书楼, 2002年), 第139-159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