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与巨蟒的故事 — 永远是赤字的帐


阿育王与巨蟒的故事是一个佛教寓言故事. 阿育王是一位古印度的国王, 他杀了所有的同父异母兄弟, 只留下他的一个亲兄弟而得到王位. 阿育王后来成为一位佛教徒. 他的名字佛教徒大都知道, 因为他在佛祖入灭后200年把佛教发扬光大. 他的名字在巴利梵文是 Asoka 或“没有哀痛” 之意. 师智迪指出, 他在泰语全名是 Praya-Asoke-Maha-Raj , 也许可以译作“愉快伟大的法老王”. 阿育王在佛教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以下是一个有关他的传奇故事.

 

当阿育王的父亲还在世时, 他持守所有戒律, 是一个好人, 他时常祈祷, 也未曾停止布施贫寒. 他在寻求逃脱“罪业”以达致“涅槃”(nirvana)的方法.[1] 他恳切地崇敬佛祖, 同时自己也严格地持守佛祖的所有戒律. 他一生也多次向僧侣和寺庙捐赠施舍.

 

一天, 他抄近路穿过一个农场前往寺庙. 无意中, 他看见水坑里有许多小鱼. 他心里想: “如果我捉些鱼, 就可以做出一盘美味的腌鱼了.” 但他并没有照心里的想法弄一盘腌鱼, 只不过在心里动了此念而已.

 

他过后因年老去世了. 他的灵魂到达天堂门口的时候, 天堂的守卫说: “你必须先赎你的罪, 不然不能进天堂.” 于是, 阿育王的父亲变成一条大蟒蛇, 生活在兴玛攀(Himmapan)的密林中, 靠吃鱼和其他动物为生.

 

阿育王成为一位佛教徒后, 也忠实地持守所有戒律. 他死后离世上到天堂, 因渴望见到父亲, 便向天堂门的守卫询问他父亲的去向. 守卫回答: “你的父亲去偿还他的罪债, 他犯了戒律, 现在是一条大蟒蛇, 居住在兴玛攀密林, 靠吃鱼和其他动物为生. 如果你想要看望你的父亲, 你必须回去兴玛攀密林找他.”

 

阿育王来到兴玛攀密林, 终于找到了父亲. 看见儿子的时候, 巨蟒没有认出他来, 反而对自己说: “这是我的食物!”(这故事假设阿育王不再是以人的样式, 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式出现) 在它准备吃掉阿育王之际, 阿育王大声对它说: “您还是人的时候, 我是您的儿子,” 巨蟒向他提出挑战: “如果你真是我的儿子, 就踩在我背上从头走到尾. 如果你能不掉下来, 那你就真的是我的儿子. 但是, 如果你跌下来, 我会把你一口吞下, 因为你是我的食物.”

 

阿育王在蛇背上走动多次而没跌下来, 证实他真的是巨蟒的儿子. 父子相认后, 阿育王问道: “怎么会这样呢? 您在世为人的时候, 守了所有的戒律, 而且慷慨地捐助穷人, 为什么您没得到任何功德作为回报呢?”

 

父亲告诉儿子说: “你的父亲我犯了‘不杀生的戒’, 我只是在心里想到杀生, 并没有行动. 为了那思想上所犯的罪, 我必须变成蟒蛇, 住在兴玛攀的丛林, 赎回我的罪.” 阿育王问父亲: “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还清您的罪债?” 父亲回复道: “儿子, 如果你想要知道, 就数数我背上的鳞片. 鳞片的数量, 就是我必须回来受苦和赎罪的次数!”

 

师智迪评述道: “每个鳞片代表一次轮回. 这足以说明佛祖如何看待罪的严重性, 以及他对此所提出的警告. 佛祖如此的教导让人以为他是在传扬轮回论, 但是我认为 … 他所教导的是: 就算一个人尽其一生行善, 避免坏行为, 还是不能抹去所犯的罪.”

 

你若是相信轮回的佛教徒, 师智迪的话值得你一再反思: “如果你与阿育王的父亲一样地良善, 说实在你很难超越他, 你还是必须一次一次地轮回, 其次数就如蛇背上的鳞片那么多次, 那鳞片的数目何其之多啊! 我没有数过, 但肯定是数以百计的. 那会有多痛苦啊!”

 

轮回真的能解决罪的问题吗? 绝对不能! 师智迪写道: “正如我们在阿育王与蟒蛇的寓言所看见的, 无论多少善行都不可能偿还我们的业报. 你要用好几辈子来偿还. 这种想法(指轮回的观念)的症结是, 每次转世你都会继续犯罪, 所以罪业不断地累积. 这笔帐永远是赤字.”  师智迪一针见血地指出, “试用财政术语来了解: 有些人欠债的利息超出了他们偿还的能力, 利上加利, 他们还清债务的日子遥遥无期. 欠债的数额增长的速度比他赚钱的速度还快, 甚至做两份工作或加班加点也无法赶上. 因此他们的生活往往就是为了还债而奔波. 佛祖教导说罪就像债务. 你能一辈子劳苦赎罪, 为的就是偿还业报, 但是你在这场追逐赛中肯定会输. 你被困在罪和惩罚的恶性循环中.”

 

师智迪贴切写道: “对于罪, 佛祖有这么深刻的领悟, 不明白什么是罪的人很难了解他. … 公元前500年, 佛祖时代的一位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洞见. 他就是苏格拉底.[2] 他曾对柏拉图说: ‘也许神明能赦免罪, 但是我看不出他如何能做得到! 正义的上帝怎能忽略公义, 怎能允许我们的罪逍遥法外? 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偿还我们的罪? 谁付得起公正的代价?’ 那些最有智慧的人都曾寻求这个答案, 但是一无所得.”

 

亲爱的朋友, “轮回”根本无法解决你罪的问题, 所以上帝不用“轮回”之法来处理罪的问题. 上帝在圣经中清楚告诉我们, 我们只有“来生”, 却没有“前世”, 因为“按着定命, 人人都有一死, 死後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 我们的肉身只有“一死”(只死一次), 死后便要面对罪的审判, 犯罪者将在地狱的硫磺火湖里永远受苦(启20:11-15), 没有“轮回赎罪”的机会.

 

那创造人类的神是公义的审判官, 必不能把有罪的我们当作无罪来释放. 但祂同时亦是慈爱的神, 不愿看到世人因罪永受地狱之火的苦刑, 所以祂差遣主耶稣来作拯救世人的工作, “基督耶稣降世, 为要拯救罪人”(提摩太前书1:15); 如何拯救呢? 圣经明示: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 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 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3:18). 神的方法就是以仁义无罪的基督为“代罪的羔羊”, 替我们承受罪的刑罚, 偿还一切罪的代价, 如今我们只要信靠主耶稣, 接受祂作我们的救主, 就必得救. 感谢神, 因“神爱世人, 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叫一切信祂的, 不至灭亡, 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3] 亲爱的朋友, 何苦自己背负永远都还不清的罪债呢?

 

 


[1]               “罪业”就如“罪债”一样, 需要透过受苦来偿还.佛教有十项严重的罪业,即“身业”三项、”口业”四项和“意业”三项.师智迪著,《从佛祖到耶稣》(Sweet Life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10), 第98页.

[2]               苏格拉底(Socrates): 古希腊有三大著名哲学家,即: (1)苏格拉底(Socrates, 主前469-399年); (2)柏拉图(Plato, 主前427-347年);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主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而柏拉图则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3]               上文主要参考师智迪著, 《从佛祖到耶稣》(Sweet Life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10), 第98-104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