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洗礼到底是滴礼还是浸礼?


在基督教世界中, 几乎所有的宗派或公会都承认洗礼的重要性, 也为信徒施洗. 可是洗礼的方式却有不同, 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是洒水式(把水洒在头上或身上)的“滴礼”, 另一种是全身浸在水中的“浸礼”. 到底那一种方式才是合乎圣经所教导的洗礼方式? 让我们以各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A)        洗礼一词的原义

根据彼得·马斯特斯博士(Dr. Peter Masters), 英文“baptism”(洗礼)是音译自希腊文 baptizô {G:907}, 意即完全浸入(to dip entirely)、浸没/沉浸(immerse)、覆盖/淹没(whelm)、吞没/淹没(engulf)、淹死(drown). 这字也有“染色”(to dye)的意思, 因为染色的方法是“浸染” —  把织品浸入染料(dye)中. 可惜的是, 早期的圣经译者不以实义译出 baptizô 这希腊文字, 为了避免让当代普遍受洒水或倒水式洗礼的人感到尴尬; 例如1611年的《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 AV或作KJV)虽是一部好的译本 , 但其译者受到当时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1566-1625)的命令, 不可搅乱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的一般洗礼做法(即滴礼), 所以没有按原义把 baptizô 直译成immerse (施浸), 只把它音译作 baptize (动词)和 baptism (名词).

范氏(William E. Vine)把洗礼解释为“包含了浸在水中、没入水中、走出水中的过程”(consisting of the processes of immersion, submersion and emergence), 并举出希腊人如何使用这字的动词为证: 普卢塔克斯(Plutarchus)用它表示把杯子浸入碗中汲取(舀取)葡萄酒(Alexis, 67); 这字也被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Plato)隐喻般地用来指被问题所覆盖或淹没(overwhelmed) (Euthydemus, 277D).

(B)        洗礼的圣经方式

美国著名神学家霍奇博士(Dr. Charles Hodge)在《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 第3册, 第536页)中说: “新约没有一个例子证明洗礼必需指浸入水中.” 但这论点并不正确. 徒8:36-39清楚解明如何施洗. “二人正往前走, 到了(unto; 希腊文: epi , 徒8:36)有水的地方. … 腓利和太监二人下水里 (into; 希腊文: eis , 徒8:38), 腓利就给他施洗. 从 (out of; 希腊文: ek , 徒8:39)水里上来….” 这里用了3个希腊文介词(prepositions): (1) epi {G:1909}(unto; 临近、洗礼1在…面前); (2) eis {G:1519}(into; 进入); (3) ek {G:1537}(out of; 从…出来). 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简称LXX)帮助我们更清楚看见这些字表明洗礼的正确方式就是浸礼. epi 意谓“到达(特别是河流等的)边沿”(to the brink of), 比如 王下2:7,13是指河边. “二人在约但河边 ( epi )站住… 回去站在约但河边 ( epi )”(王下2:7,13).[1]

至于 eis 和 ek , 书4:5记载12人“下约但河中”(into [ LXX: eis ] the midst of Jordan), 然后“从约但河中取了12块石头”(书4:8). 这节应译成“从约但河中取出”(out of [ LXX: ek ] the midst of Jordon). 因此, 主耶稣“在约但河里(in or into; eis )受了约翰的洗”(可1:9). 可1:10所说的“他从水里一上来”在原文也有“从水里出来”之意, 所以英文《钦定本》将之译作: coming up out of [希腊文: apo {G:575}; “从…离开”] the water. 由此可见, 我们受洗时必须下到水里, 然后从水里上来.

英文中的施洗一词  —  baptize  —  是音译自希腊文 baptizô . Baptizô 的字源是 baptô {G:911}, 意即“浸入或淹没”(to dip). Baptô 在 路16:24被译作“蘸”(dip); “打发拉撒路来, 用指头尖蘸点水.”[2] 论到这点, 斯科特(Frank Scott)既风趣且正确地指出, 用指头尖蘸点水来洒水在婴儿身上(此乃滴礼的做法), 其实是为指头施洗, 而非婴孩(因为浸入水中的乃是指头而非婴孩).

Baptizô baptô的意思更强烈, 意谓“彻底地浸入(to dip thoroughly). 这动词在新约中出现至少76次; 而它的中性名词 baptisma {G:908}出现20次, 在中文圣经《和合本》里译为“洗礼(10次)、洗(8次)、施洗(1次)、受洗(1次)”; 阳性名词 baptismos {G:909}则出现3次, 译作“洗礼(1次)、洗濯(1次)、洗(1次)”. 这些字的意思是“浸入、覆盖、沉浸、陷入”(dip, whelm, immerse, plunge). 在《七十士译本》, baptizô 只出现两次: (1) 王下5:14: “于是乃缦下去, 照着神人的话, 在约但河里沐浴baptizô ; KJV: dipped)七回”, 指浸入约但河里七回; (2) 赛21:4: “惊恐威吓( baptizô ; KJV: affrighted)我”, 意即惊恐淹没我(overwhelms me).[3] 显然, 受洗是“浸入(水中)”或“(被水)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 从前支持婴儿洗礼的人也承认 baptizô 意谓浸没或沉浸(immersion). 圣公会的旧版《公祷文》(Book of Common Prayer)表示祭司(priest)在为孩童施洗时, “将他格外谨慎和小心翼翼地浸在水中… 不过他们倘若证实孩童身体虚弱, 倒水在他们身上便可.”[4] 司布真(C. H. Spurgeon)观察了圣公会圣职人员一般的做法, 便评论说他那时代有相当多体质虚弱的孩童. 无论如何, 圣公会礼拜仪式(Anglican liturgy)的博学作者都知道 baptizô 意谓浸入(to dip).[5] 圣公会的杰出学者兼牛津大学教授阿瑟·斯坦利(Arthur P. Stanley, 1815-1881, Dean of Westminster)说道: “它是全面地浸在深水中. 这字的意思是: 那些受洗者是没入水里, 沉浸水中.” 苏格兰长老会的查尔默尔斯博士 (Dr. Chalmers)亦表示: “洗礼一词的原义是沉浸. 使徒时代执行洗礼的普遍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身体浸没在水下.” 连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解释罗马书第6章时也说: “这里暗指古时的洗礼方式乃是沉浸.”[6]

(C)        反对浸礼的理由

(C.1)        洗礼原义有“浸入”以外的意思!

(C.1.1)   旧约的洁净礼和洒水礼

许多反对浸礼者认为 baptizô 除了“浸入”(dip)之外, 还有其他意思. 伯阔福教授(Prof. Louis Berkhof)可说是这个看法的代表人物. 可是当他列出所谓的“事实”来证明这字有伸缩性的意思时, 我们发现他的论点缺乏说服力.首先, 他举出旧约的洁净礼(washing)和洒水礼(sprinkling), 列出很多有关旧约礼仪的经文, 但其中没有一处使用 baptizô 一词. 换言之, 它没有帮助我们对洗礼一词有新的亮光.

马斯特斯(Peter Masters)说道: “反对浸礼者常表示基督徒的洗礼只是旧约时代的改制物; 例如犹太人为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施行礼仪上的洁净礼(ceremonial washing). 皈依者首先行割礼, 然后以仪式性沐浴(ritual bath)来洗净. 无论如何, 这从未被称为‘洗礼’(baptism). … 新约的洗礼是由施洗约翰所引进的全新礼仪. 他所施洗的对象, 只是那些承认相信他所传的信息, 诚心悔改和公开承认他们盼望弥赛亚来临的人.”

实际上, 就算旧约犹太人的洁净礼是用baptizô 一词或相关的用词,[7] 这也不足以证实基督徒的洗礼方式必须采纳犹太人洁净礼的方式, 因为两者在本质、对象、意义上完全不同; 譬如基督徒的洗礼强调‘与基督认同’的真理(同死、同埋葬、同复活, 罗6:3-8), 但犹太人的洁净礼完全没有与基督认同的观念, 所以他们的洁净礼没有浸入水中也无妨. 基督徒的洗礼是新约时代才设立的, 施洗方式应当根据神在新约圣经所指示的形式, 而非效法旧约犹太人的传统仪式.

(C.1.2)   新约圣经的论据

洗礼2

伯阔福教授也引证 可7:3-4: “…从市上来, 若不洗浴( baptizô ), 也不吃饭, 还有好些别的规矩, 他们历代拘守, 就是洗杯(cups)、罐(pots)、铜器(brasen vessels)、等物(and of tables)”(4节). 这节有 baptizô 一词, 指犹太人在吃饭前洗手和洗其他物件. 伯阔福教授说: “我们不可能想到是浸在水中.” 但事实上, 这正是犹太人洗手时所做的, 把手浸入水中. 这节所提到的其他物件也为礼仪性的洗洁而浸入水中. 可是这节中的“等物”在英文是“tables”(桌子). 清洗时岂能把整个桌子浸入水中呢? 事实上, 这字在希腊文是 klinê {G:2825},[8] 意谓“床、睡椅”(couches), 即他们用餐时斜倚躺靠的床褥(couches)或垫子(cushions). 它是用布披盖着, 所以洗的是那块布, 即把布浸在水中清洗.

伯阔福教授又列出许多有关“圣灵的洗”的经文. 但它们都可表示“被圣灵覆盖或淹没”(overwhelmed by the Spirit). 总之, 伯阔福教授所列举的一切经文和例子都无法否定 baptizô 就是“浸入”的意思. 他所提出的论点往往也是反对浸礼者所引用的. 伯阔福教授与这些人都无法从圣经证实 baptizô 除了“浸入”之外, 还有“洒水”或“倒水”的意思.

(C.1.3)          古典希腊文的论据

伯阔福教授和其他看法相同的学者常说在古典希腊文中(classical Greek), baptizô 的名词和动词用途广泛, 包括形容清洗和礼仪性的洁净. 然而, 美国著名神学家科南特教授(Prof. Thomas Jefferson Conant, 1802-1891)的杰出研究证实这看法是错误的. 这位神学家兼圣经译者(科南特教授是1901年的《美国标准译本》[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的翻译委员会主席, 亦是当代美国主要的希伯来文学者)也是一位卓越的古典希腊文学者. 在他名为“Baptizein”的论文里, 他检查希腊文学中(从最早期至新约时代, 甚至到他的时代)每一处提到浸礼一字的用法. 他的主要目的是要看看这字是否含有“浸入”(dipping)以外的意思.

科南特教授引证希腊文学中出现这字的每一个例子, 结果发现没有一处的用法是离开一般标准字典里所列出的意思  —  “浸入-沉浸-陷入-覆盖”(dip-immerse-plunge-whelm). 就算在修辞方面的使用, 这字的隐喻意思也不例外; 例如作者述说某人浸没在醉酒或债务中, 意思是他被这些事所覆盖或淹没(being overwhelmed), 而非被这些事洒几滴水或用部分的水来洗净(being sprinkled or washed by the partial application of water). 因此, 反对浸礼者无法诉诸古典希腊文来支持滴礼式的洗礼.[9]

如果圣灵要我们采纳洒水或倒水式的洗礼, 祂倒可用另外两个希腊文字来描述洗礼. 正如斯科特(Frank Scott)确切指出, 希腊文有三个不同的字, 可各别代表“浸”(dip)、“洒”(sprinkle)和“倒”(pour). 在《七十士译本》中, 这三个字同时出现在利未记里: “(祭司)把指头蘸(即“浸”, dip; 希腊文: baptô )于血中, 在耶和华面前对着圣所的幔子弹(sprinkle; 希腊文: prosrainô )血七次. …再把公牛所有的血倒(pour; 希腊文: ekcheô )在会幕门口…”(利4:6-7). 我们不能以“洒”(sprinkle)或“倒”(pour)取代“浸”(dip), 不然这节经文就成为: 祭司“把指头洒(sprinkle)于血中”或“把指头倒(pour)于血中”, 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此外,  baptizô 这动词后面在原文有 eis (进入, into)或 en (在…内, in)的介词. 这对浸在水里(immersing)是正确的, 对洒水(sprinkling)或倒水(pouring)却不然. 比方说, 可1:9“耶稣… 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可译成“…被约翰浸在约但河里”; 却不能译成“…被约翰洒或倒在约但河里.” 显然, baptizô 是圣灵为洗礼而特别挑选的用词, 意谓“浸入”(to dip), 为要清楚表明洗礼的方式是浸礼  —  整个身体浸入水中.

(C.2)        没有河水或大量的水来施浸!

约3:23说: “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 因为那里水多.” 当我们的主为门徒洗脚时, 圣经提到盛水的盆(basin, 约13:5), 但论到受洗方面, 我们没读到任何滴礼时用来盛水的盆或器皿, 而是“水多”之处(约3:23)、“河”(太3:6,13; 可1:9)、“有水的地方”(徒8:36). 圣经从没有记载把水带到人面前, 而是人去到水那里. “因为那里水多”成了选择洗礼的地方和洗礼的方式之关键. 连赞成婴儿洗礼(滴礼)的加尔文(John Calvin)也肯定这节(约3:23)是指浸礼. 他说: “我们可以从这话作出推论, 约翰和基督施行的洗礼是把整个身体陷入水中…. 我们在此看出怎样执行洗礼 …他们把整个身体浸在水中.”[10]洗礼4

一些学者如麦克凯博士(Dr. W. A. MacKay)引证腓立比的狱卒(禁卒)不可能在三更半夜到河里受浸(徒16:25-34), 在家中受洗的保罗不可能浸入河水中受洗(徒9:17-19), 还有极可能在屋内受洗的哥尼流和他的家属亲友也不可能领受浸入水中的洗礼(徒10:24-27,44-48).[11] 斯科特(Frank Scott)解开这谜, 说道: “使徒行传16章的狱卒把保罗和西拉‘带去(这字在希腊文中意味着地点的变换), 洗他们的伤. 他和属乎他的人, 立时都受了洗’(徒16:33).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家中, 浴缸是普遍的. 一些权威学者认为他们可能使用在监狱范围内的游泳池(swimming bath).”[12] 因此, 借着家中的浴缸或水池, 在屋内受浸并非不可能的事. 这也解开了保罗和哥尼流受浸的难题.[13]

(C.3)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多人施浸!

反对浸礼者的另一个论点是: 浸礼比滴礼需要更长的时间; 施洗约翰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为这么多的犹太人施浸(太3:5-6), 所以他所采用的洗礼方式一定是滴礼. 这样的论点忽视一个事实: 主耶稣在更短的时间内“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约4:1). 祂怎么能做到这点呢? 下一节说: “其事不是耶稣亲自施洗, 乃是祂的门徒施洗”(约4:2). 以此推论, 我们可合理地认为约翰除了本身亲自施浸之外, 还透过他的众门徒为人施浸. 所以要在短时间内为众多的犹太人施浸, 绝非不可能的事.

(C.4)        洗礼主要是表明披戴基督而非埋葬!

近期, 默里教授(Prof. John Murray)辩驳说洗礼主要是表明披戴基督, 而非埋葬与复活的画像. 他引证 加3:27: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 都是披戴基督了.” 我们不否定洗礼表明披戴基督(即指披戴基督的圣洁, 穿上新生命的衣裳), 可是我们更不可忽略 罗6:3-5和 西2:12这两处经文如何强有力地证明洗礼象征埋葬与复活. 这也是大部分支持为婴儿施滴礼的解经家所赞同的.

按照马斯特斯(Peter Masters)的解释, 保罗在 加3:27可能联想到一件事  —  受了浸入水中的洗礼后, 信徒立刻披戴或穿上干的袍子, 此举恰当地象征信徒披戴基督(编者注: 受浸者在浸礼后脱去湿的衣, 穿上干的衣,表明脱去行为上的旧人, 穿上在基督里的新人, 弗4:22-24).[14] 此外, 加3:27可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支持浸礼  —  信徒“受洗归入基督, 是披戴基督”. 浸礼的过程令那位从水里上来的受浸者全身被水浸透, 仿佛全身被包在基督里. 换言之, 浸礼象征我们以最全面的方法披戴基督.[15] 洒几滴水的滴礼无法表达这些经文的意思.

(D)        结论

洗礼5

牛津大学教授斯坦利(Arthur P. Stanley, 1815-1881)说道: “在公元后的前13个世纪, 洗礼的做法几乎普遍上是我们在新约所读到的, 即浸入水中(immersion). 这也是洗礼一词的真正意思.”[16] 以英国而言, 约翰·理祈(John Ritchie)写道: “1,300年之久, 滴礼(sprinkling)的方式是不为人知的. 它是于1559年, 由诺克斯(John Knox)[17]从日内瓦(Geneva, 瑞士西南部城市)归回时才引进苏格兰. 从苏格兰, 它在伊丽莎白女皇(Queen Elizabeth)的时代走进英格兰. 它如何在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占一席位呢? 按照历史记载, 威斯敏斯特大会(Westminster Assembly)在1643年讨论洗礼的问题. 24人投票赞成浸礼; 24人投票支持滴礼. 主席赖富特博士(Dr. Lightfoot)把他的票投给滴礼. 因此, 滴礼按照威斯敏斯特的标准成为洗礼方式, 人们接受和实行它, 仿佛它是直接从天而来的命令; 实际上它是靠人的投票, 且靠仅仅多出的一票.”[18]

总括而言, 根据洗礼一字在原文的用法(无论是在旧约圣经、新约圣经或古典希腊文学中), 以及洗礼所要表达的意义(特别是与基督认同  —  同死、同埋葬、同复活, 罗6:3-8), 洗礼的正确方式只有一个, 也只能是这一个, 即浸入水中的浸礼. 洒水式的滴礼或倒水式的洗礼只是人为了方便而自创的, 没有圣经的根据和权威. 我们应当遵照神所设立的洗礼方式, 因为正如彼得和众使徒所说: 顺从神, 不顺从人, 是应当的!(徒5:29). 简之, 洗礼的意义是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

1.   浸入水中 (immersion) —  死!

2.   没入水中 (submersion) —  埋葬!

3.   走出水中 (emergence) —  复活!

附录:   根据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 “用水浇灌或洒在人的身上乃是合宜的施洗方式.” 改革宗的著名神学家唐崇荣也赞同这点, 认为既然主耶稣没有被埋在泥土里(主被埋葬其实是被放进一个山洞中), 所以要浸入水里表示埋葬, 便是“多此一举, 而且是强词夺理”. [参 《唐崇荣问题解答类编 (下册) 》(台北: 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  第475页 ]

但唐崇荣忽略一点: 主的埋葬  —  被放入洞中, 洞口用石头堵住  —  确实是整个人不见了(看不到了), 这正是浸入水中的情景和意义, 整个人不见了, 象征旧人被埋葬; 然后再以从水中出来, 象征复活的新人, 以此表明圣经所教导的洗礼真意  —  与主同死、同葬、同复活(罗6:3-8; 西2:12). 上文已清楚证明正确的“洗礼”其实是“浸礼”, 换句话说, 如今的挑战是: 我是否愿意遵行神的话, 还是遵循人为的信条、宗派的传统和属人的教训? 我是要讨神喜悦, 还是讨人喜悦? 我们应当遵照神在圣经中所设立的洗礼方式, 因顺从神, 不顺从人, 是应当的.(徒5:29)


[1]        王下2:7,13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列王四书2:7,13(4 Kings 2:7,13), 因为在《七十士译本》中, 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等于列王一书和二书, 而列王纪上和列王纪下则等于列王三书和四书.

[2]        Baptô在新约中出现4次, 除了 路16:24, 另两次是在约13:26 (皆译为“蘸”), 最后一次在启19:13 (译作“溅”).

[3]         《七十士译本》将“惊恐”(KJV: fearfulness)译作“过犯”(transgression).

[4]        斯科特(Frank Scott)记载, 卫斯理(John Wesley)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玛丽·威尔士 (Mary Welsh)在出生后11天, 按着第一个教会的习俗(custum)和圣公会的条规(rule), 受了浸入水中(immersion)的洗礼. Frank Scott, Arise and Be Baptized (Belfast: Frank Scott), 第29页. 上述这点表示从前支持婴儿洗礼的人也承认浸礼是正确的做法.

[5]        Peter Masters, Baptism: The Picture and its Purpose, 第17-19页.

[6]        John Ritchie, The Truth about Baptism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imited), 第13页.

 [7]        有者认为 来6:2的“洗礼”和 来9:10的“洗濯” (两者在希腊文都是 baptismos {G:909})是指犹太人的洁净礼仪(ceremonial washing) (参 可7:2-4; 利8:6; 民19:7-8; 11-13; 18-19).

[8]        klinê 一词意即“床褥、床、褥子”, 在新约中出现至少10次, 译作“床”(6次, 例如 可4:21; 7:30; 启2:22; 路17:34)、“褥子”(3次, 太9:2,6; 路5:18)和“等物”(可7:4).

[9]        上文(C.1.1)至(C.1.3)主要改编自Peter Masters, Baptism: The Picture and its Purpose, 第18-21页.

[10]        Peter Masters, Baptism: The Picture and its Purpose, 第17页.

[11]        Ergatees, The Scripturalness of Infant Baptism and of Sprinkling in Baptism (Gisborne: Westminster Standard Publication), 第25-26页.

[12]        Frank Scott, Arise and Be Baptized, 第25页.

[13]        哥尼流是罗马百夫长(徒10:1), 家中极可能有浴缸或水池. 此外, 保罗当时所住的家也很可能有浴缸.

[14]        有些反对浸礼者辩驳说圣经论及洗礼时没有提到洗礼前脱去外衣, 所以洗礼不是浸在水中. 我们的答案是: 乃缦在约但河里“沐浴”(原意是“浸在水中”, 王下5:14), 圣经也没提及他先脱去外衣(但我们肯定他有这样做). 反对浸礼者的这种论点难以令人信服.    

[15]        Peter Masters, Baptism: The Picture and its Purpose, 第21页.

[16]        Frank Scott, Arise and Be Baptized, 第29页.

[17]        诺克斯(John Knox, 1514-1572)是苏格兰宗教改革家和史学家, 创立苏格兰长老会(1560), 与别人合写的《苏格兰教会信仰声明》被定为苏格兰国教纲领.

[18]        John Ritchie, The Truth about Baptism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imited), 第14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