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雷克 (Henry Craik, 1805-1866)


h craik(A)    希腊文奖的得主[1]

亨利·克雷克[2](Henry Craik), 这位与信心伟人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同工40年左右的伙伴, 于1805年8月8日出生在(英国苏格兰)东洛锡安郡的普雷斯顿庞斯(Prestonpans, East Lothian). 在肯诺威教会学校(Parochial School of Kennoway)求学后, 他于1820年进入圣安得烈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深造, 且在著名的学者亚历山大教授(Professor Alexander)和亨特博士(Dr. Hunter)门下受教.

由于有过人的天智和名师的开导, 克雷克很快掌新约原文, 成为一位杰出的希腊文学生. 在一本备忘录中, 克雷克亲笔记载: “1823-1824年 — 学习希腊文、拉丁文、自然哲学, 上查尔默尔斯博士(Dr. Chalmers)的讲课. 荣获一项拉丁文优异奖, 两项希腊文优异奖, 这是历来最高的荣誉. 这结束了我的哲学课程, 使我有资格进入圣马利亚学院(St. Mary’s College)或神学院(Divinity Hall). 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年日, 我的生命中没有神. 虽然我有阅读圣经, 也有形式上的祷告, 但我的快乐主要是建立在友谊上; 要回想当时的心境如何, 我感到有些困难, 但我清楚晓得, 我并不爱慕神的事.” 从克雷克本身的日记中, 我们得知他在年少时, 花了极大的努力和许多的时间, 去追求学术的卓越成就, 可是当他荣获这些优异奖之后, 心灵仍然空虚, 因他尚未寻获生命的意义.

(B)    寻获生命的意义

1826年, 在他21岁时, 他在灵性上经历莫大的改变, 使他把自己横溢的才华和在世馀下的光阴, 完全奉献于主和主的圣工上. 他本身认为这等转变是受他的学院同学约翰·乌尔库哈特(John Urquhart)所影响. 在同一年(1826年), 他去了爱丁堡(Edinburgh), 在那里一面深造, 一面从事助教的工作. 在1826年7月, 他收到邀请, 去当葛若弗斯(Anthony Norris Groves)的家庭教师. 那时, 葛若弗斯住在埃克塞特(Exeter). 他接受此建议, 就在葛若弗斯的家中住了两年. 他非常欣赏葛若弗斯这位真诚爱主、并在较后到远方的巴格达(Baghdad, 现今伊拉克的首都)和印度宣道, 成为奉主名聚会的第一位海外宣道士(Missionary, 或译: 宣教士).

memoir of anthony norris groves与葛若弗斯相处的日子给克雷克留下深远的影响, 为他带来日后的福气. 克雷克较后承认说: “有关完全倚靠主, 以及我所追求实践(与信徒之间)的广泛交通(catholic fellowship),[3] 这些功课不是我在圣安得烈大学, 也非在普里茅斯(Plymouth), 而是在埃克塞特(Exeter)的时候, 主教导我的.” 在那些日子, 除了当葛若弗斯的私人家庭教师, 克雷克也在亥维特理(Heavitree)的学校课室内, 开始向人讲解圣经. 在这几年中, 他勤学古典文学, 尤其是钻研圣经原文, 为日后在解经和讲道的事奉上, 奠下稳固的基础.

(C)    归回圣经的样式

1829年7月, 克雷克在(英格兰)德文郡的提恩茅斯(Teignmouth, Devonshire)第一次会见虔诚的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4]开始了俩人一生之久的友谊. 1830年夏季, 慕勒遵照查经所得的亮光, 在提恩茅斯(Teignmouth)开始擘饼记念主, 且愿意按照圣经的教导, 让圣灵在召会中自由带领所有信徒来事奉.[5]克雷克则于1831年被请到德文郡的沙尔顿(Shaldon, Devonshire), 当那里浸信会的牧师. 可是不久, 克雷克看清“所有信徒皆祭司”的真理过后, 也弃绝错误的牧师制度. 换言之, 借着圣灵的带领, 克雷克和慕勒俩人在德文郡(Devonshire), 开始在敬拜和事奉上回到圣经的样式, 因而弃绝宗派中“一人事奉”(one-man ministry)和“固定薪金”的制度.[6] 1831年, 克雷克与马利亚·安德森(Miss Mary Anderson)结婚, 但婚后数月, 她竟然于1832年初离世. 失去爱妻给克雷克带来很大打击. 虽然经历如此痛苦和考验, 克雷克仍坚心倚靠主.

1832年3月, 克雷克收到邀请, 去布里斯多的基甸堂(Gideon Chapel, Bristol)传道. 一大群人拥入基甸堂听他传道, 甚至到了第二个主日, 基甸堂内挤得水泄不通. 一星期后, 慕勒前来帮助, 两人轮流在基甸堂, 并布里斯多的其他教堂(chapels)传道. 在圣灵的大能和感动下, 许多人悔改归主. 1832年5月1日, 克雷克和慕勒回到德文郡 (Devonshire)事奉神. 不久, 他们受邀再次回到基甸堂, 并留在那里带领信徒. 这两位神的仆人开出以下的条件: (1) 那里的信徒只能把他们当作是在神百姓中间事奉, 而不可把他们当作是担任固定的牧养之职(fixed pastoral relationship); (2) 教堂座位费或教堂包厢的包租金(pew rents)必须废除; (3) 在供应生活需用方面, 信徒必须效法他们俩在德文郡所做的(即由信徒自由的奉献, 而非固定的薪金制度). 基甸堂的信徒答应这些条件后, 他们便来到布里斯多的基甸堂事奉神.

george muller论到这两位主仆的到来, 一位写克雷克传记的作者如此描述: “我们合理地认为, 天使们若知道将来事情发展的结果, 他们必然以无比欢乐的心情来见证克雷克和他的同伴慕勒, 来到布里斯多这古老的城市; 因为前者(克雷克)被注定再过几年, 要成为这城中最杰出的主仆之一; 且成为神国中一些最有才干和学识者的朋友和通信者. 他不仅在宗教信仰、圣经批判学(或称: 圣经评鉴学, Biblical criticism)和新教教义(Protestantism)方面, 是闻名的作者, 更是上百位男女基督徒的属灵之父; 至于后者慕勒, 他不单借着写作和讲道, 来传扬和持守圣经的真理, 更重要的是, 他将成为布里斯多的“新孤儿之家”(New Orphan Houses, on Ashley Down, Bristol)和“国内海外圣经知识机构”(The Scriptural Knowledge Institution for Home and Abroad)[7]的创办人和主任.” 来到布里斯多后, 克雷克第二次结婚, 娶了霍兰小姐(Miss Howland)为妻.

在基甸堂事奉了一段时日后, 克雷克和慕勒租用了毕士大堂(Bethesda Chapel), 与其他5位信徒一起聚会. 1832年8月13日是个富有纪念性的日子, 因为在那晚间, 克雷克、慕勒、另一位弟兄, 和4位姐妹, 一共7人, 聚集在毕士大堂, 遵守使徒的教训, 彼此交接(参 徒2:42). 他们没有设立任何规条, 只愿意绝对遵照主在他的话语中所赐的亮光而行. 克雷克当时的意愿和心境, 可从慕勒的见证中看出, “自始大家明白, 靠着主的帮助, 我们(包括克雷克)要用神的话语试验一切的事, 而且只实行遵守那经过圣经所验证的事. 当我们在1832年8月13日这样决定的时候, 我们十分软弱, 然而我们的心却是正直无伪的.”[8]不久, 这个小小的聚会蒙主大大赐福, 人数不断增加, 多年以后, 在交通里的信徒人数竟然从开始的7人增至1千2百人.

(D)    丰富实用的讲道

有位作者如此描述克雷克: “能认识他和听他讲道, 是我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他的讲道信息不会深奥难明, 但绝对扎实精深. 他在神的话语上大有能力, 他的讲道信息充满丰富的解经. 他一次的讲道能使人看到圣经多处的亮光. 他在主日早晨的讲道, 往往长达一个小时. 可是听众们并不因这长时间的讲道而感到烦闷厌倦, 以致埋怨, 反倒因聚会时间将快结束而感到可惜. 由于他面容粗犷, 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常会首先感到失望, 不过这样的感觉很快消失, 因为他讲道时, 他那流利的口才和洋溢的热诚将扣人心弦, 使人对他改观.”

此外, 克雷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就是随时准备好, 以神的话语来帮助遇到属灵难题的信徒. 有位信徒见证说, 某次他遇到一个特别的难题, 克雷克不但写信为他解答, 更在两个接续的讲道中, 以此问题为讲道主题. 今日, 许多聚会讲台充斥着神学论文或哲学理论, 而克雷克却是善用讲道的机会, 以神的话语来帮助信徒去应对实际的属灵难题, 这点值得讲道者们留心效法.

(E)     慕勒属灵的密友

克雷克是位敬虔、谦虚、常为别人着想的人. 他的仁慈关怀, 亲切友善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他有属灵的远见和关怀的爱心, 所以在属灵的事工上, 连信心的伟人慕勒也经常向他倾心吐意, 寻求他的意见或印证; 例如在开办孤儿院的事上, 克雷克是慕勒首先倾吐此意的人. 当时慕勒虽深信神必供应, 但惟恐心中隐藏不正当的动机, 所以便向克雷克倾吐心情, 仰望神借着这位属灵的同工来纠正一切. 克雷克看出这是神的旨意, 也深信神必赐福, 因此便非常鼓励慕勒投入开办孤儿院的事工. 在克雷克大力的鼓励下, 慕勒才继续跨出信心的脚步, 走向这蒙福的事奉. 结果, 这孤儿院的事工发展成总共领养了超过1万名孤儿的圣工, 而克雷克在这圣工孕育的阶段, 可谓功不可没.[9]

orphan house一般人都熟悉那位靠信心开办孤儿院的信心伟人 — 慕勒, 却很少留意到克雷克这位慕勒的终身密友和事奉伙伴. 可是若细读慕勒的传记时, 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圣工和事情上, 慕勒常与克雷克讨论, 听取他的意见和征求他的代祷, 抓紧太18:19的应许. 慕勒给我们留下榜样, 虽我们在事奉上对神有十足的信心, 但我们也该借着属灵的密友来省察自己的内心, 纠正不当的意念, 更要借着代祷来彼此扶持.[10]传4:9-11的总结表明属灵同工的重要性: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 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若是孤身跌倒, 没有别人扶起他来, 这人就有祸了. 再者, 二人同睡, 就都暖和. 一人独睡, 怎能暖和呢?” 在事奉的道路上, 求神为我们兴起像克雷克一般的属灵密友, 也求神帮助我们成为克雷克一般的忠心同工!

(F)     归回天家的安息

rest在布里斯多, 克雷克是慕勒至亲的知己和终生的同工. 在他们俩人同心事奉和完美配搭之下, 毕士大堂的信徒蒙主赐福, 十分活跃, 为主多作善工, 多结善果, 显出实际的虔诚, 活出分别为圣的生命, 以致威革蓝(George Wigram)说道: “…毕士大(的召会)在品行上是拿细耳人(Nazarite),[11]被世人和持异议者嘲笑, 但我因与她的凌辱有交通而感到荣耀.”[12]在毕士大堂的召会确实因克雷克和慕勒而日愈壮大. 可是这点亦激怒撒但, 使他于1845-1850年间兴风作浪, 破坏这召会与其他召会的美好交通, 导致发生了前所未有、令人痛心的大分裂.[13] 对于被自己深爱的弟兄们所误解和攻击, 克雷克痛心不已. 但这一切并没摇动他对神的信心, 他仍是忠心地在布里斯多服事那爱他的主.

无论如何, 克雷克所经历的伤痛并不太久, 因1866年, 当他61岁时, 主把这位忠心的仆人带离世间的纷纭, 进入天家的安息. 对许多弟兄姐妹而言, 他的离开是莫大无比的损失. 在他的葬礼上, 许多的出席者流着依依不舍的眼泪, 向他致最后的敬意; 但肯定的, 在天堂那边也必有许多的天使和圣徒, 因他的到来而欢呼赞美神. 是的, 克雷克的离世虽是人间的损失, 却是天上的收获!

 


 

[1]          下文主要是参考Hy. Pickering (comp.), Chief Men Among the Brethren (New Jersey: Loizeaux Brothers, 1986), 第32-35页.

[2]           “克雷克”(Craik)也常译作“革拉克”, 参博饶本著, 梁素雅、王国显合译,《走天路的教会》 (香港尖沙咀: 晨星出版社, 1986年), 第313-319页.

[3]           在奉主名聚会的恢复之前, 普遍上只有宗派相同的信徒才有彼此交通, 互相来往; 克雷克所说的“广泛交通”, 是指离开宗派的制度, 不受宗派的限制, “广泛”地与任何重生得救、愿意顺服真理之人进行的交通.

[4]          有关慕勒的生平和事奉, 请参2000年9月份, 第10期《家信》的“属灵伟人: 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

[5]           江守道编译, 陈福中增订, 《慕勒小传》(香港九龙: 基督徒出版社, 1998年), 第32,35页.

[6]          参 H.A. Ironside,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Brethren Movement (New Jersey: Loizeaux Brothers, 1985年), 第58页.

[7]           此机构于1834年2月20日成立, 其目的是: (1) 接受和分发款项来协助一些圣经学校和主日学; (2) 廉价出售圣经; (3) 奉献款项给在海外传道的同工, 参江守道编译, 陈福中增订, 《慕勒小传》, 第40页.

[8]           同上引, 第37-38页.

[9]           同上引, 第41和79页.

[10]          笔者不否定在事奉的道路上, 主的旨意或许是要某人在某些时候孤身作战, 要他单单倚靠神而非依赖人, 但这点并非表示我们不必求神借着其他信徒给予帮助或纠正错误. 神喜悦看到互作肢体的信徒们同心合一、彼此同工(腓1:5,27; 2:2,25; 4:3). 神甚至为保罗预备许多同工(例如巴拿巴、西拉、提摩太等), 所以我们应求主“按照祂的旨意”, 为我们预备属灵的同工.

[11]          拿细耳人是在一生或一段特定的时间内, 把自己分别为圣归给神的人(民6:1-21).

[12]          H.A. Ironside,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Brethren Movement, 第58-59页.

[13]         有关分裂一事, 请参2001年12月份, 第25期《家信》的“真理战场: 教派主义的罪恶 — 交通的圈子”.



作者:

Leave a Reply

  1. […]             以上有关克雷克和慕勒的事迹是取自《家信》文章: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9/亨利克雷克/ […]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