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圣经的合一 (二)
(文接上期)
(B) 合一的基本原则
我们如何才能促进合一? 怎样实现这理想? 怎样才能促进神子民当中的属灵和谐, 叫人得益, 叫神得荣呢? 我想对于这一类问题, 最适当的答案是从圣经中指出一些基本原则, 以及提出一些对基督徒合一方面有利的实际劝勉.
(B.1) 合一是结果而非目标
首先, 对于外在可见的实际合一, 圣经视之为正确的内在状况所产生的结果. 它不是机械化的, 也不是联邦同盟. 它无法靠着人为的方式去制造出来. 它并非纯粹的统一(uniformity), 虽说有了真合一, 就会在一切主要事上产生统一的结果. 此外, 它也不靠属人的中央集权而立, 也不靠谨守特定的规则条例来维持, 不管这些规则是否合乎圣经与否. 这些规则条例往往发自一个试图操控的理事会或团体.
考德威尔(J. R. Caldwell)说得好: “合一是一种结果(result), 而非目标(aim). 在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墙时, 每一个人和他的家人都对着自己的房屋修造城墙(尼3:10,23,28-30), 且是造在旧的根基上. 这样做, 就不需要担心合一的问题了. 当修造城墙的工程取得进展后, 城墙的每一部分就联于另一部分. 等到完工时, 就看见合一的结果了(指整座城墙联合为一).” 是的, 合一就是这样. 只要内在的状况正确, 潜在的圣徒合一、和谐相处等等情况就会自然显露, 并且显而易见. 除此之外, 没有别的办法达致合一.
这个原则贯穿整本圣经. 麦基洗德头一个名是“仁义王”, 他又名“平安王”(来7:2). 所罗门在世的日子, “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王上4:25). 这种平安状况是大卫公平统治的成果. 在新约里,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 先是清洁, 後是和平…”(雅3:17). 我们看见“和平”是“清洁”的结果. 上述这些经文清楚表明, 神子民的合一、和平、安然居住等等, 都是“正确的内在状态”(right internal state)之自然流露或直接成果.
千禧年的时候也是如此. “公义的果效必是平安; 公义的效验必是平稳, 直到永远”(赛32:17). 真正的合一是不能强迫的. 支持错误的事, 或建在错误的根据上, 都无法换取真合一. 为了合一而牺牲圣洁与公义, 便是不敬不虔的联合, 主必在适当时候显明祂的不悦. 此外, 不受对付的麻风病虽被暂时遮盖, 却会以更严重的形式重现, 使那些本该采取行动对付之人措手不及. 简而言之, 一个纯正健康的内在状态才是合一的重要先决条件.
(B.2) 竭力保守合一的心
在上一章, 我们论到那些敌对与破坏合一的种种因素. 显然地, 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 去保守合一.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 既然蒙召, 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用和平彼此联络, 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1-3). 英文圣经《修订本》(Revised Version)把第3节译作“勤奋地保守合一”(giving diligence to keep the unity). 这译法比《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的译法更强烈.[1] 我们不该自满地坐着, 双手交叉在胸膛上, 幻想合一会自动得着保守. 反之, 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 去保守圣灵已经赐下的合一. 如果这方面的努力受到拦阻, 我们就有责任尽最大力量将它挪移; 例如, 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感受、看法和权利. 我们说话行事必须谦和有理, 节制适中. 我们必须彼此认错, 控制情绪, 真实地向“自我”死去(治死“老我”). 简之, 作为基督的精兵, 我们必须并肩作战, 以圣灵的大能来武装自己, 一同面对我们共同的仇敌 — 分裂(division).
亲爱的圣徒, 保守属灵的合一与和谐绝非易事, 但世上一切高尚的事都不易行, 并且达到合一的目的之后,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让我们此时此刻停下脚步,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把保守合一当作我们的目标? 还是在神的子民当中引起骚动, 制造纷争? 我们若要竭力使圣徒在爱中结合, 岂可散布谣言破坏合一呢? 我们若要竭力保守合一, 岂可因一个犯罪者是我们的好友或亲属, 就不顾及甚至否认召会的纪律管教? 如果一位来自其他召会的弟兄因不按规矩行事, 或与他的召会发生争执, 当他来到我们的召会, 长老们却欢迎他进入交通, 这样做岂能维持召会之间的美好关系呢? 肯定的, 如果我们全都“竭力保守合一”, 就应该避免做出这类破坏合一的事情.
(B.3) 促进合一的精神
以弗所书第4章指明促进合一的性情或精神. 保罗劝勉我们要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 用爱心互相宽容”(弗4:1-2). 值得留意的是,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至第三章表明我们属天呼召的荣耀和顶点后, 第四章论到我们“行事为人”时的第一个字, 竟然是要我们自取最卑微的地位, 甘愿在我们众弟兄眼中成为微不足道的人. “谦虚”是思想上的谦卑, 既然“骄傲只启争竞”(箴13:10), 那么如果没有骄傲, 就没有争竞.
“温柔”是甘心顺从神的安排, 并以他人为重. 它与“自私自利”和“自信独断”相对. 温柔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权利争斗, 也更不求地位或权势. “忍耐”是指在被误解下, 仍然显出耐心的容忍. 它容忍那些令人厌烦的事, 不被激怒, 与仓促冲动的性情相反. “宽容”的特质是克制自己, 检讨自己, 这里强调用爱心互相宽容. 诚然, 有者说得好: “爱是一切促进合一的要素及总和.”
若培养了上述美德, 许多召会将会有何等良好的转变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表现上述美德呢? 即使我的弟兄在一些教义的要点、经文的解释, 或处理召会事务的做法方面不能与我持有相同看法, 为什么我们就要因此彼此敌对, 无礼相待呢? 可悲的是, 许多召会中不少基督徒, 包括那些最常讲论宽容与爱心的基督徒, 却常显出仇恨与苦毒的心态. 一个备受敬重的年长弟兄, 他近来为了一些真理而采取坚定与恩慈的立场, 他说: “我做梦都没想到, 基督徒会沉迷在这样的谩骂中 — 我听到的这些谩骂即使是俗人(属世之人)都会感到羞耻 — 基督徒岂不是处理神圣事物的人吗?” 有时为了争辩自己的看法, 一些主所爱的百姓(基督徒)竟然沦落到如此卑鄙可耻的地步.
以上四方面的美德丰丰满满和淋漓尽致地彰显在我们那位可称颂之主的生命中. 我们若多与主亲近相处, 就会不知不觉地更多彰显同样的美德; 或以反面的话来说, 与这些美德相对的, 就在以弗所书第四章结尾时所列举的六种邪恶 —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 并一切的恶毒, 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第31节). 这些恶行“叫神的圣灵担忧”(第30节), 并破坏我们的合一, 就是所谓“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倘若这种“苦毒的根”存在心里, 让我们把它移到光中, 在神面前诚恳地对付它. 不管我们的圣经知识有多渊博, 不管我们的恩赐有多巨大, 如果我们骄傲, 心怀成见、妒嫉、厌恶和怨恨, 我们就不走在光中. 如果我们心灵刚硬, 不愿宽恕, 心想报复, 心胸狭窄, 并结党争吵, 我们就不是与那位名为“爱”的主耶稣有交通. 现今迫切需要的, 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彰显基督的心(the mind of Christ, 直译“基督的心思”) — 以真诚无伪和永久忠实的爱来对待所有圣徒. 让我们面对这点, 让我们恳切祷告, 求主的爱重燃在我们心中, 因为 “没有爱, 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13:2).
在我们还未进入下一个重点之前, 让我们跪下, 虚心阅读歌罗西书所说的, 因那里所说的与我们已读过的以弗所书是前呼后应的. 保罗在西3:12-15劝勉我们说: “所以, 你们既是神的选民, 圣洁蒙爱的人, 就要存(原文作“穿”)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 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 总要彼此包容, 彼此饶恕; 主怎样饶恕了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在这一切之外, 要存着爱心, 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 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 你们也为此蒙召, 归为一体; 且要存感谢的心.”
主啊, 把我们召回以往甜蜜的日子,
那时, 万众一心, 紧紧相系,
那时, 祷告犹如 生命气息;
在我们还未分裂瓦解、丢人现眼以前,
在我们还未卷入永无止境的纷争以前,
为着祢的儿子耶稣的缘故,
主啊, 把祢的子民召回.
(B.4) 全体一致的判断或看法
对神的子民而言, 不同的看法往往都是潜在的危险. 对一些议题持有不同看法, 往往导致分门结党, 双方各因固执地维护本身看法而互不相让. 这样的不满情绪若持久下去, 肯定产生更多误会, 使事情更复杂化, 个人怨恨加深, 人的过错被人夸大. 紧张局势逐渐加剧, 令人担心它会严重危害召会的见证.
为了让召会信徒能和谐同工, 在基要的事上持有全体一致的判断或看法是不可缺少的. “弟兄们, 我借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 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 只要一心一意, 彼此相合”(林前1:10). 这节“一心”(KJV: same mind)的“心思”(mind)是指我们内在的思想或理解力; “一意”原文是“同样的判断”(KJV: same judgment), 而这“判断”(judgment)是由上述思想所形成的意念; “说一样的话”(KJV: speak the same things)中的“说”(speak)是这两者的外在表现. 我们需要在这三方面“彼此相合” — 有同样的心思、同样的判断、说同样的话.
“彼此相合”在希腊原文只有一个字( katartizô {G:2675}), 此字在新约中出现大约13次, 意即彻底地调整、紧密地结合、完全地合一(to adjust thoroughly, to knit together, to unite completely). 据说这字可用作“进行手术”的专门用词, 指调正断了的骨头或脱臼的肢体. 它首次出现在新约的经文是很有意义的, 即太4:21, 我们在那里读到雅各和约翰在“补网”. 西庇太的这两个儿子在补网, 无数的网线交织地编织在一起, 犹如蜘蛛网一般. 这幅图像贴切地表达召会所该拥有的特征 — 一群圣徒靠圣灵彼此相合在一个共同的目标里 — 成为一个群体, “一心一口荣耀神”(罗15:6). 这群体中不该有任何破洞或分裂. “同心合意”是耶路撒冷召会在她最佳时期的特征(徒1:14; 2:1,46; 4:24; 5:12) — 那时她展现了起初的爱心; 这正是神理想中的召会.
为了达致全体一致的判断, 保罗恳求哥林多的信徒同心合意. 他也向着末日时代的我们发出这样的恳求. 他不以使徒的权柄发出命令, 虽然他可以如此行, 反倒他“劝”我们 — 以主宝血救赎所立的关系(“弟兄们”), 并借着那卓越无双的圣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来劝我们(林前1:10). 我们若有良心, 岂能拒绝不听这样的劝勉? 考德威尔(J. R. Caldwell)说: “这劝勉的忠告证明神的儿女应该‘说一样的话’. 神的心意肯定不是要我们‘说不一样的话’, 彼此冲突, 各人坚持己见, 宣传自己的看法.”
神的理想如何实现? 我们如何能有一样的心思, 一样的言语?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解决方案却看似简单 — 肯定是以“基督的心为心”(林前2:16).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 如果我们都深深地饮于祂的灵, 我们就会想同样的事, 说同样的话. 考德威尔又说: “有者认为最好的方法, 是我们要同意彼此会有不同意见; 这看法是普遍被人接受的, 可能出自好的动机, 但绝不是出于神. 我们岂敢同意在神所说明的事上持不同看法? 祂说: “要有同样的心意”. 我们是否愿意跪在神面前, 诚心向神说道: “主啊, 我不要有自我的意念, 我要倒空我自己的想法; 求用祢的话, 指示我有关祢的意念.”
弟兄们, 我们经常不愿放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困难不就是因为此事吗? 我们的心灵太过骄傲, 以致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 简言之, 我们充满自我的意愿. 这顽固的自我意愿把混乱带到神的子民当中. 有个看似愚蠢的人, 向一个自夸满有学识的人说: “你知道哪三个字是最难说出口的吗?” 那人承认自己不知, 并问答案是什么. 那头脑简单的人答道: “这三个字是 — 我错了!” 那人说得对, 人就是很难承认自己有错. 无论如何, 为了以基督的心为心(原义作: 以基督的思想为思想), 属灵的人会欣然放弃自己的看法.
(B.5) 如何面对不同的判断或看法
然而, 召会的信徒们若对主的心意持有不同看法, 又该如何是好? 让我们假设一宗该受纪律管教的事发生了. 一些信徒认为应该采取严厉行动对付他, 另一些则认为斥责他就够了. 当缺乏合一的相同看法,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在一切属于这类的情况之下, 众圣徒应该诚恳地寻求神的面, 恳求祂指引当行的事, 同时把决定暂搁一旁. 特别是长老们必须等候祂, 直到全体一致同意, 才能带领羊群前行. 我们深信若以正确心态行事, 真正谦卑在神面前等候, 神会向祂子民显明祂的旨意. 无一问题是复杂到祂不能解决的, 神的原则是: “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 就必晓得这教训, 或是出于神, 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7:17). “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 神也必以此指示你们”(腓3:15).
在困难的时刻, 一百年前的敬虔长老们以禁食祷告来寻求神的指引, 直到烟消云散, 神的心意显明. 今天多少长老这样做? 这样做岂不是好过仓促作出决定? 轻率的决定可能无视甚至践踏一些信徒的良心, 降低召会的属灵气氛, 使心灵遭受多年后也无法治好的创伤! 与黑克(Wm. Hake)多年的交往, 卓曼(R. C. Chapman)写道: “我们彼此的交通不断增长, 在这59年间, 我们之间从未发生过争吵或怨恨… 对于我们脚步的指引, 我们道路的安排, 我们总是一起等候神显明祂的心意… 我们若持有不同的判断, 我们就等候神赐我们合一的心思; 我们两人从未采取行动来反对彼此间的判断 — 因此没有争吵, 也没有怨恨!”
赖特(Jas. Wright)写到在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的伯赛大召会(the Bethesda assembly), 论到那里的两位长老慕勒(George Muller)和克雷克(Henry Craik). 赖特见证说“那里的召会事务是奉行一个属灵的原则: 在未作任何决定前, 先等候神的指引, 直到全体一致同意.” 其结果是“60年从不间断的平安与和谐… 成为了这召会的特征.” 如果这些弟兄们可以彼此宽容, 同心合意地等候神, 直到祂的心意显明, 我们现今为何不能够这样做呢? 我们的心思是否太顽固冷酷, 太刚愎自负, 或者是神已经改变了? 我们是否愿意让祂“在我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参来13:21). 早期圣徒常存谦卑的心思, 并耐心等候永生的神. 可悲的是, 我们太少效法他们这种美德! 那些顽强的人带来无法言喻的悲痛. 他们不管各方的反对和规劝, 也不顾后果, 正如他们的范例丢特腓(约叁9), 只固持己见, 与他们的弟兄背道而驰.
(B.6) 彼此间要互相信任
思考一下此事, 任何会削弱弟兄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的事, 我们都该避免去做. 因为弟兄之间若失去了信任, 彼此怀疑, 又怎能达致全体一致的判断? 例如, 若负责召会财务的信徒没有全面报告财务状况, 或者奉献给主的款项只由一两位长老分配, 从未参考信徒们的意见, 这样下去肯定产生不满情绪, 加剧互不信任的危机.
再者, 假设一些重要事项需在长老会议上讨论才作出决定, 但在长老会议之前, 一小派系的弟兄们已在家中或公司里私下达成协议, 那么其他人对这些弟兄们的信任岂不动摇吗? 无疑的, 关乎神圣的事, 我们应该寻求大家的益处, 绝不容人进行任何的阴谋策划、私通勾结, 或采纳属世的手段. 让我们说话行事坦白真诚、光明正大, 如同那些敬畏神的人, 这样我们就“在主里同心合意”的道路上跨进一步.
(B.7) 少数服从多数
有人反对, 并指出林后2:6的话: “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 英文圣经《修订本》译作“这责罚是由多人施加的”(this punishment which was inflicted by the many), 似乎意味着(在作决定时)少数需服从多数(rule by the majority). 这译作“众人”或“多人”一词出现在新约中超过10次. 让我们思考一些例子. 在徒19:32和 27:12皆译作“the more part”(“大半、多半”), 这里无疑是指多数人(the majority)的意思. 在林前9:19和来7:23各译作“the more”(众人)和“many”(数目…多), 其意思显然是“比本来的情况更多”. 我们认为这才是林后2:6的意思.
保罗说他因某人犯罪而深感忧愁(林后2:5), “我身子虽不在你们那里, 心却在你们那里, 好像我亲自与你们同在, 已经判断了行这事的人”(林前5:3). 现在哥林多的信徒也忧愁(林后2:4-5), 并按使徒的指示去解决召会里的问题. 因此, 这里是指“这样的人受了更多的责罚” — “更多”在此表明比先前更重的责罚, 因哥林多的信徒已认同和巩固保罗的审判.
安德森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过去时常说: “字的意思是由文中的上下文来决定的.” 我们在此有一个例证, 可解释他的上述格言. 因为在第6节的“众人”若是指“多数人”, 我们又如何明白第5节: “若有叫人忧愁的, 他不但叫我忧愁, 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 我说几分, 恐怕说得太重.” 我们要补充一点: 我们在新约圣经中找不到少数服从多数的例子, 即在没有获得其他信徒合作的情况下, 强制进行某种事物. 以投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召会事务, 这点全然不是圣经的教导.
若全体信徒一致同意, 除了一个信徒不同意, 那个信徒若是敬虔的人, 就不会强行己见, 反对召会所有的人. 他会站在一旁, 把此事交托给神, 相信神会按祂的时间显明当做的正确之事. 一个弟兄若认为应该照他的意思去做, 不理整体召会的判断, 这样做无疑是引进了“一人治理”的横行霸道. “少数服从多数”是错的, “少数治理多数”也是错的(编译者注: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大家同心合意). 如保罗所言: “还有末了的话: 愿弟兄们都喜乐. 要作完全人; 要受安慰; 要同心合意; 要彼此和睦. 如此, 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林后13:11).[2]
(文接下期)
[1] 英文圣经《钦定本》译作 “尽力(或竭力)保守合一”(Endeavouring to keep the unity). 此乃我们的中文圣经《和合本》的译法.
[2] 上文编译自William Bunting, Unity (Belfast: the Northern Publishing Office Belfast Limited), 第7-16页.
Related
作者: 威廉•曼丁(W. Bunting)
刊登于2014年10-12月份,第103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