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69: “最后的晚餐”有谁出席? 达芬奇(另译“达文西”)所画的“最后的晚餐”是否正确?
解答: 我们把上述问题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a)解答谁出席最后的晚餐,
第二部分(b)探讨出席者的坐姿和排列法, 以比较达文奇画中的情景.
(A) 最后的晚餐有谁出席?
圣经记载主耶稣与祂的十二使徒同吃逾越节的筵席(太26:17-25; 可14:12-21; 路22:7-18; 约13:1-30), 筵席过后, 祂亲自设立了所谓“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 太26:26-30; 可14:22-26; 路22:19-39). 主耶稣有许多门徒, 例如 路10:1,7记载主耶稣曾差遣70个门徒出去传道, 但与祂常在一起生活的共有十二位, 俗称“十二门徒”, 或称“十二使徒”. 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皆有记载这十二使徒的名字, 让我们先看看这四份名单(注: 有怀疑或反对圣经的人说这四份名单的名字有些不同, 表示圣经彼此矛盾, 但其实不然, 请参以下解释):
- 第一份名单 (马太福音10:2-4)
2节: 这十二使徒的名: 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 还有他兄弟安得烈,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3节: 腓力和巴多罗买, 多马和税吏马太,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和达太,
4节: 奋锐党的西门,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 第二份名单 (马可福音3:16-19)
16节: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
17节: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个两人起名叫半尼其, 就是雷子的意思),
18节: 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并奋锐党的西门;
19节: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 第三份名单 (路加福音6:14-16)
14节: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 还有他兄弟安得烈, 又有雅各和约翰, 腓力和巴多罗买.
15节: 马太和多马,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
16节: 雅各的儿子(或作: 兄弟)犹大, 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 第四份名单 (使徒行传1:13,26)
13节: 进了城, 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 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 兄弟)犹大.
26节: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 摇出马提亚来; 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我们把这四份名单顺序垂直地排列在下表, 方便简介和分析(包括解释十二门徒或使徒名字的意思和他们的背景). 这也有助我们更容易比较彼此间的不同(共分三组, 每组四人):
马太福音 10:2-4 |
马可福音 3:16-19 |
路加福音 6:14-16 |
使徒行传 1:13,26 |
|
第一组 | ||||
1 | 彼得 Peter |
西门 Simon |
西门 Simon |
彼得 Peter |
|
||||
2 | 安得烈 Andrew |
安得烈 Andrew |
安得烈 Andrew |
安得烈 Andrew |
|
||||
3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
||||
4 | 约翰 John |
约翰 John |
约翰 John |
约翰 John |
|
||||
第二组 | ||||
5 | 腓力 Phillip |
腓力 Phillip |
腓力 Phillip |
腓力 Phillip |
|
||||
6 | 巴多罗买 Bartholomew |
巴多罗买 Bartholomew |
巴多罗买 Bartholomew |
巴多罗买 Bartholomew |
|
||||
7 | 多马 Thomas |
多马 Thomas |
多马 Thomas |
多马 Thomas |
|
||||
8 | 马太 Matthew |
马太 Matthew |
马太 Matthew |
马太 Matthew |
|
||||
第三组 | ||||
9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雅各 James |
雅各意即“抓住” 他是亚勒腓的儿子, 马太(又名利未)的兄弟 圣经学者称之为“小雅各”, 来区分其他雅各 |
||||
10 | 达太 Thaddaeus |
达太 Thaddaeus |
犹大 Judah |
犹大 Judah |
达太意即“怀中之子” 又名犹大(意即“赞美”) 亚勒腓的儿子, 亦是“小雅各”的兄弟(可3:18) |
||||
11 | 西门 Simon |
西门 Simon |
西门 Simon |
西门 Simon |
|
||||
12 | 犹大 Judah |
犹大 Judah |
犹大 Judah |
没提犹大 因他已死 |
|
||||
|
洪鼎翀正确指出, 根据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及使徒行传所排列的次序, 上述三组的组长次序不变, 组员的先后次序却因需要和时间而有所改变. 三组的组长是: (1) 西门彼得(第一组); (2) 腓力(第二组); (3) 亚勒腓之子雅各(第三组). 此外, 我们也留意到以上十二使徒中, 有两个名叫“西门”, 两个称为“雅各”, 另外两个同名为“犹大”.[2] 使徒行传的十二使徒名单没有记载出卖主的加略人犹大(徒1:13); 因他上吊自杀了, 其位由马提亚(Matthias)代替 [注: 马提亚一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两次(徒1:23,26), 所以许多圣经学者认为, 按神真正的心意, 替补犹大的应该是使徒保罗, 林前15:9-10].
回到我们首个问题, 最后的晚餐有谁出席? 答案是主耶稣和祂的十二使徒, “时候到了(指吃逾越节筵席的时候到了), 耶稣坐席, 使徒也和他同坐”(路22:14); “使徒”在原文是复数, 应译作“使徒们”, 并且根据许多希腊文手抄卷, 其原文是“十二使徒”.[3] 再者, “使徒”一字原文是 apostolos {G:652}, 特指主耶稣亲自拣选的十二个门徒(太10:2: “这十二使徒的名, 头一个叫西门…”). 换言之, 即使原文在此没有声明“十二”使徒, 我们单凭“使徒”一字就可知道 路22:14所指的“使徒们”是上文所谓的十二门徒.
尽管如此, 一些圣经教师或学者指出: 加略人犹大虽有出席逾越节的筵席, 但他并没出席主的晚餐, 因为他在主耶稣设立晚餐前已经离席. 按约翰福音的记载, 主耶稣蘸一点饼给犹大后, “犹大受了那点饼, 立刻就出去”(约13:26,30). 根据马太和马可福音的记载, 主是在指出犹大是出卖祂的人, 或蘸一点饼给犹大过后, 才设立主的晚餐(比较 太26:25-26; 可14:20-22). 既然犹大受了饼“立刻就出去”, 所以较后主设立晚餐时, 他应该不在场了.
然而, 路22:21记载主设立晚餐后, 说: “看哪! 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 这又怎么解释? 克劳福德(Norman Crawford)指出, “当主耶稣说‘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时, 这句话的形态(form)不需要犹大在场.[4] 这句话是表明犹大在逾越节筵席上很靠近主. 马太和马可福音把这句话放在设立主的晚餐之前, 而非之后, 他们在次序上可能是对的. 路加把它放在之后, 为要将此事联于门徒之间的争论(争论谁为大, 路22:24), 借此突出主耶稣这‘完美的人’与祂那些‘非常不完美的跟从者’之间的鲜明对比.”[5] 根据 约13:26-30, 克劳福德认为“犹大在领受主递给他的饼之后, 就立刻出去, 所以当主耶稣拿起饼祝谢, 擘开递给门徒时, 犹大并不在场.” 这也表示只有主耶稣和十一使徒出席主的晚餐.
(B) 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是否正确?
意大利的画家达芬奇(或译“达·芬奇、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6]在1498年画了一幅举世名画, 题为“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被喻为世界十二幅名画之一. 在这幅画中, 主耶稣是在中间, 门徒分别坐在祂的两旁, 六个在左, 六个在右.
“最后的晚餐”画中的人物名字如下
事实上,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与主耶稣和使徒当晚的坐姿和座席次序皆有极大出入. 犹太文化专家丘恩处指出, 按照犹太人逾越节筵席的习俗, 达文奇这幅画最少有三大错误:
- 错误的桌子: 主耶稣时代犹太人在逾越节筵席所用的是“ㄩ”字形的矮枱[7](或转过来看是“ㄇ”型的矮桌), 而不是画中的长高餐桌; [注: “ㄇ”型的缺口是方便佣人或幼辈前来为主人或长辈补充桌上食物]
-
错误的姿势: 主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享用逾越节筵席时, 是以“半躺卧的姿势”, 横卧沿枱(矮桌)外边的褥垫上, 头向桌边, 以左手托腮, 右手取食, 而不像画中那样坐在椅子上用餐.[8]
- 错误的座席次序: 画中主耶稣和众门徒座位的安排, 不单不合习俗, 也显然与福音书所记载的不符. 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晚的座席次序(清楚示意图的13个位席).
以右图“ㄇ”型的矮桌(矮枱)来看, 按照习例, 主人(或家长)是坐在“ㄇ”型矮桌左翼的第二席位; 最尊贵的客人(或受宠的家人)坐在主人座的右边, 第二尊贵者则坐在主人座左边, 其余的人顺时针、由尊至卑依序排列下去, 直到“ㄇ” 型矮桌右边的最后一个席位. 因此, 我们肯定主耶稣是坐在“ㄇ”型矮桌左翼的第二席位(即主人座). 丘恩处写道: “约翰则坐在最尊贵的右边第一位, 所以他用左手托腮而能‘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约13:25). 犹大必然是坐在耶稣的左边, 因此他能同耶稣‘蘸手在盘子里’(太26:23; 可14:20).” 至于彼得, 丘恩处认为他的座位是在席位12, 即最后也最卑微的席位.[9]
**************************************************
附录: “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
洪鼎翀在《圣经中的矛盾》(第二集, 第285-286页)中叙述主耶稣和众门徒过逾越节, 而当晚筵席的情景如下(编者对其文稍加修饰):
- 主耶稣和祂的众门徒半躺着, 边谈边吃.
- 主耶稣说有人要出卖祂. 约翰顺势挨近主耶稣的胸膛, 问祂说: “主啊, 是谁呢?”(约13:25; 也请参阅 可14:20).
- 门徒就甚忧愁, 一个一个的问他说: “主, 是我吗?”(太26:22).
- 主耶稣说: “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 就是他要卖我”(请参阅 太26:23; 可14:20);
注: 在筵席上, “主人座”面前会有一碟酱, 用来蘸饼吃的. 按座位距离和礼貌而言, 只有主人两旁的人能蘸同一碟酱. 换言之, 出卖主的犹大肯定是坐在主耶稣左边或右边的席位.
- 主耶稣恐怕他们不明白, 又继续说: “我蘸一点饼给谁, 就是谁.”(约13:26; 也请参阅 路22:21).
- 耶稣就蘸了一点饼, 递给加略人犹大(约13:26), 犹大吃完这饼后, 就立刻出去(约13:30).
洪鼎翀指出, 主人席两旁是“上宾席”(guests of honor). 当晚, 约翰和犹大都是主耶稣的座上嘉宾(honored guest). 约翰是在主耶稣的右边, 因为当众人问是谁要出卖祂时, 约翰的头挨近主耶稣的胸膛(约13:25; 注: 以左倾躺卧的姿势判断, 约翰是在主耶稣右边才容易做到这点). 另一方面, 犹大则在主耶稣左边, 是主耶稣另一位座上贵宾. 当他伸手往盘里拿饼时, 主耶稣蘸了饼, 递给他. 换句话说, 整晚主耶稣的头部是最靠近犹大, 祂是想挽回犹大的心意, 给他最后一个悔改的机会! 此外, 彼得是坐在另一边的尾端, 最靠近大门, 可见他当晚是为每一个进门的门徒洗脚, 并服事他们穿上宴会的礼服. 从他的座位, 对厅内所发生的事情一目了然, 没有一位的动作可以逃得出他的视线. 故此, 当主说有人要出卖祂时, 彼得就指示对面的约翰问主耶稣是谁要买祂(约13:23-25).
[1] 注: 可3:18在《和合本》译作“奋锐党的西门”, 但英文圣经如KJV、NKJV和YLT则译作Simon the Canaanite (意谓“迦南人西门”); 因为希腊文 Zêlôtês (奋锐)也就是希伯来文的“迦南人”.
[2] 洪鼎翀著, 《圣经中的矛盾: 第一集》(柔佛新山: 人人书楼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 第131-134页.
[3] 正因此故, 一些英文圣经如KJV、NKJV、Young (杨氏译本)、Darby (达秘译本)都译作“twelve apostles”(直译为“十二使徒们”). 中文圣经《当代圣经》(英文名为 The Living Bible)译作“十二个门徒”(注: “门徒”在原文是 apostolos , 正确译作“使徒”, 几乎所有中英文译本都把 apostolos 译作“使徒”而非“门徒”).
[4] 这句话在希腊原文没有表明此事(指犹大的手与主耶稣一同在桌上)正发生在主耶稣说此话的时刻. KJV: “But, behold, the hand of him that betrayeth me is with me on the table.” 注: 英文is字在译本中是斜体字, 表明原文没有这字的意思, 是译者为读通顺而加上去的.
[5] Norman Crawford, “Luke”,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vol. 7), edited by T. Wilson and K. Stapley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89), 第353, 351页.
[6] 达芬奇(或译“达·芬奇、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工程师, 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均有创造性见解和成就, 代表作有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下圣母》及肖像画《蒙娜·丽莎》等, 著有《绘画论》.
[7] “枱”是由一个平面和支架组成, 用来放物件的傢私(桌子), 如饭枱(吃饭之用)、书枱(读书之用). 丘恩处用“枱”一字, 但本文改为本地人较易明白的“矮桌”.
[8] 洪鼎翀写道: “桌子的三边围放着沙发型的躺椅, 倾斜10度, 主人和宾客可以用左手托着头斜躺着, 一边谈天, 一边以右手取食物, 悠哉游哉慢慢地享受美食. 这样的斜躺进食方式, 据说可以让胃部不必承受太大的压力, 就算太饱还可以再多装下一些…” 洪鼎翀著, 《圣经中的矛盾: 第二集》(柔佛新山: 人人书楼出版有限公司, 2010年), 第285-287页.
[9] 丘恩处著, 《犹太文化传统与圣经》(纽约: 纽约神学教育中心, 2000年二版), 第315, 318-319页; 也参考许慕琴所写的文章“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 载于 www.cctrcus.org/Communication/Volumn12/Vol12-P10.htm .
Related
作者: 棱镜
刊登于2018年7-9月份,第118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