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释经法简介(中): 量体裁衣(三): 预表的解释


编者注: 我们在上期开始介绍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此法强调若要正确地解释经文, 必须由观察经文开始, 然后解释  —  采纳正确的解经原则, 最后也不可忘记应用  —  写下实用的原则和细节加以实践. 由于整个“观察 + 解释 + 应用”共有十大步骤, 故赖若瀚把原本1994年出版的书名《实用释经法》改称为《十步释经法》, 于2008年出版. 我们在上期《家信》已讨论了“观察”和“解释”的部分. 本期, 我们将探讨“解释”部分的“注意体裁”  —  研究圣经不同“文体”(如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等)和运用“释经学原理”来正确解读这些不同文体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和经文意义.[1]

 (D.5) 量体裁衣

(a)     圣经中的文体

中国文学里有诗、词、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分别, 圣经也有不同的文体. 所谓的“文体”(genre, 或译“体裁”)是指写作所采用的不同体裁, 在内容规格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1. 叙事文(记叙文, Narrative): 讲述一个故事.
  2. 说明文(Description): 论述或解释一个观念.
  3. 比喻: 借着一次生活的经历或一个故事来衬托出一项真理.
  4. 诗篇: 借着抒发感情的文字来描述或解释.
  5. 预表: 指出神在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或一项制度中所预先置放的意义.
  6. 预言: 预指神在将来所要成就的事.

(b)     量体裁衣的需要

赖若瀚 (Johann Lai)

赖若瀚正确指出, 解经原则的应用必须承认文体(体裁)不同所带来的分别. 虽然释经的普遍原则(指本文附录一的“10项释经学原则”)[2]可以普遍地适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中, 但在解释的时候, 各种文体的特征仍需要特别留意, 有时候甚至要采用不同体裁的解释原则.

认识“文体”或“体裁”的特征, 就如注意裁剪衣服的方式一般; 例如某人到百货商场选购衣服, 不一定会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因为现成的衣服是大批制作, 为普通身材而制作的. 但若请裁缝师来为他量身定做, 做出来的衣服就会比较称心如意. “文体”也属同样道理, 圣经作者借着不同体裁去表达信息, 所以知道文体独特的写作技巧, 将会带来更准确的解经. 现在就让我们探讨四种不同圣经文体的第三种  —  预表的解释.[3]

(D.5.3)   预表的解释

“预表”是圣经中独有的文体, 是其他文学著作所没有的, 因为圣经是无所不知的圣灵之启示, 可以借着多年前所写下的人、事、物作为预指(预先指示, 或称“预示”)日后要发生的事物.

历代以来, 预表的解释可谓多姿多彩、千奇百怪. 有学者大量应用预表, 认为这是找出圣经信息的一种最佳途径. 但因为没有划清范围、订定原则, 导致一些人在解释时有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的情况出现; 例如, 用以利沙从河里捞上来的“斧头”预表主耶稣的十字架, 又用睚鲁“十二岁”的女儿预表病入膏亡(比喻病情或事态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的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等, 都是信口开河的“预表解释” (注: 他们不过是以“预表”的名义胡乱解释, 而不是真正的预表解释).

另一方面, 有者为了避免陷入这种主观性的危机中, 就完全摒弃预表的解释, 认为它毫无根据, 不足为训, 不能用来作为合理解经的原则. 事实上, 这两种态度都是极端的情况. 其实只要得法, 预表的解释是可以采用的, 可丰富我们的解经和深化我们的灵命.

(一) 解释预表的重要

早期的教父们大多数将“预表”(type)与“寓言”(allegory)二者混在一起, 认为“预表”与希腊神话里的寓意故事一样, 含有隐藏的属灵意义在其中. 这看似有“灵意解经”的危险令许多福音派学者望之却步, 不敢采用预表来解经. 然而, 最近几十年来, “预表解释”已获众多福音派学者所接纳与承认.

预表解释的重要性可归纳如下:

1)   它是新约作者引用旧约圣经所具特色的解经方法.

  • 贝克(David L. Baker)说: “预表是新约引用旧约圣经时最明显又最具特色的解经方法.”
  • 因此, 要明白圣经两约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它们的合一性, 必须了解新约作者如何引用旧约圣经, 而预表解释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它可以帮助研经者认识神在救赎历史中的作为(指工作)的奇妙一致性.

  • 因为我们承认神是掌管历史的主, 所以在祂所计划的救赎历史的过程中, 每个时代与之前的时代在信息上都有递进性的意义.
  • 新约作者们认定神可以用旧约的人、事、物所带出的属灵原则, 重复地应用在新约时代. 这正是预表解释的基本意义.

(二) 预表的正名与定义

(I) “预表”的意义

“预表”一词源自希腊文 tupos {G:5179}, 这字在新约中出现15次, 有多种译法如下:

  1. 可见的“痕迹”如钉痕, 约20:25: “我非看见祂手上的钉 (KJV: print), 用指头探入那钉..”
  2. 用物质制成的“像”, 徒7:43: “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 (images; KJV: figures)…”
  3. 道理的“模范”, 可解作“标准”, 罗6:17: “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 (KJV: form)”
  4. 工艺品的“模式”或“模型”, 徒7:44: “…帐幕, 是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见的样式 (pattern; KJV: fashion)作的”; 来8:5: “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KJV: pattern).”
  5. 生活的“榜样”或“模范”, 提前4:12: “都作信徒的榜样 (KJV: example)”; 多2:7: “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 (KJV: pattern)”; 彼前5:3: “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KJV: ensamples).”
  6. 不值得效法的坏榜样  —  “鉴戒”, 林前10:6: “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 (KJV: examples).”
  7. “预表”或“预像”, 罗5:14: “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指耶稣)的预像 (pattern; KJV: figure).”

Roy B. Zuck

苏克(Roy B. Zuck)指出: “上述字词的共通概念是对应相似. 那些人物、事物被塑造成与另一人物、事物相似, 又或是在某方面相对应, 一样事物与另一样事物相配. 腓立比信徒的生命应与保罗的生命相似(腓3:7), 信徒应效法提摩太的榜样(提前4:12), 帐幕与摩西看见的样式相似(来8:15), 即使基督手上的钉痕也与钉子本身相似. 一样事物与另一事物对应. 偶像反映出敬拜者心中假神的形状(徒7:43). 保罗说罗
马信徒顺服所传给他们“道理的模范”(罗6:17), 他是指他们要遵行他教导的教义, 将它视为标准及模范. 换言之, 他们的生命与教义相对应.”[4]

值得留意的是, 希腊字 tupos 不是专门术语, 也不是每次都用来指同一件事或某一个神学上的预表. 严格来说, 新约里只有 来8:5和 罗5:14清楚用来指旧约的预表. Tupos 可能源自动词 tupô , 有“击打”之意. 因此, tupos 原意为击打的结果或用压印留下印迹, 因而演绎出印记、标记、样式、模样、模范、轮廓、草图等概念.

(II) “预表”的派别

福音派的学者在解释预表时, 有两个较为主流的派别. 奥斯邦(Grant Osborne)指出它们之间的分别: “对于今日有关预表的争论, 可说是‘实质性预表’(innate types)与‘引申性预表’(inferred types)之间的分别. ‘实质性预表’是新约圣经清楚记述的预表; 而‘引申性预表’虽没有那么清楚, 却是新约圣经整体教导所引申出来的类同, 例如, 希伯来书正是用预表作为它最基本解释的进路. 不少人反对后者的原因, 是它倾向于带人进入随意或主观性解经的危机中.”

赖若瀚、苏克和一些圣经学者用另外的名称分述这两派的不同, 即预指法和历史类同法.

(a) 预指法(Predictive Prefiguration)

“预指法”所谓的预表是“实质性预表”. 这派别认为, 预表是神在旧约的人物、事件、物件或制度中预先指定要在新约中实现的意义. 这观点强调, 除非新约圣经明显地指出某人、事或物是预表, 解经者不可随意用预表法去处理. “预指派”的学者有薛弗尔(Lewis Perry Chafer)、苏克(Roy B. Zuck)和坎贝尔(Donald K. Campbell)等.

苏克(Roy B. Zuck) 认为真正的预表必须包括下列六项基本要素:

  1. 类同相似(resemblance): 这是预表与被预表的事物两者之间所具有的共通点, 但这只是第一步, 因为仅有类同的地方并不足以构成预表性的关系.
  2. 历史真实(historical reality): 作为预表的某个人、事、物必须在历史中具有真实性, 他(它)们是真有其人, 确有其事, 并非虚构出来的.
  3. 预先指示(prefiguring): 预表必须是神预先在人、事或物中所定下要实现的意义. “预言”是借着文字或言语来预告神的心意, 而“预表”则是借着历史性的人、事或物来预告.
  4. 提升超越(或译“引出高潮”, heightening): 预表的实体(真体)比预表的影儿更重要、更优越, 有增加、提升、超越的成分; 例如基督(预表的实体或真体)超越麦基洗德(预表的影儿). 许多旧约的事物说明新约的真理, 但没有这方面的提升超越性, 因此不是预表.
  5. 神的设计(divine design): 预表必须具有神特意放在预表的人、事或物中的意义, 是神所设计而非偶然的巧合.
  6. 新约肯定(confirmed by New Testament): 只有当某人、事或物被新约作者明确指定为预表时, 方能成立(才算为预表).

(b) 历史类同法(Historical Correspondence)

“历史类同法”所谓的预表是“引申性预表”. 采用这方法的学者认为历史是借着回顾神救赎的历史事实而看见神前后一贯的作为. 根据此派的学者, 预表的解释建基于神是管理历史的神, 祂做事有一贯的法则. 祂在历史中所留下的足迹, 是后世信徒可以追寻的.

神在数千年前所做过的事, 借着祂的能力与设计, 可以在数千年后同样的过程中发生. 预表解经的目的, 正是找出神在不同的人物、事物、事件或制度之中神圣的类同. 采纳“历史类同法”的学者计有兰帕(G.  W. H. Lampe)、米克尔森(A. Berkeley Mickelson)、费尔拜恩(Patrick Fairbairn)和伍迩康(K. J. Woolcombe)等.

(III) “预表”的定义

预表的定义要按以上两种不同观点而定. 根据“预指法”(即“实质性预表”)的立论, “预表”是旧约的人物、物件、事件或制度, 因着神预先订下的设计, 不仅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更指向将来在新约的另外一个人物、物件、事件或制度. 从这个定义看来, “预表”不只是“比方”或“实例”而已, 它更包括了神特意指定的目的和意义在内.

另一方面, 根据“历史类同法”(即“引申性预表”), 不单有预先指定、新约指明的预表, 也有意义类同的预表. 而这意义的类同不一定是新约作者清楚指明的, 乃是要解经者根据神做事的大原则之下去找出这种类同点.

(IV) “预表”与它的“本体”或“原型”

与英文字“types” (预表)相对应的“antitypes” (俗称“本体、真体、原型”), 源自其希腊文 antitupos {G:499}, 意即与某个样式或模型相对应(相似)的物件, 或是某物的相似物. 这字在新约中出现2次, 被译作“表明”(彼前3:21)和“影像”(来9:24). 当 彼前3:21说: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时, 它的意思是指挪亚时代的洪水是“预表”(type), 而洗礼则是洪水所预表的“本体”或“真体”(antitype), 是这预表的对应, 是预表的相似物. 换言之, 洪水是洗礼的预表, 洗礼则是洪水所预表的本体. 共通点是: 两者均用水代表审判和死亡; 洪水意味着神审判所带来的死亡, 而洗礼则表示基督(为罪人)受神审判而死, 以及信徒与基督同死. 我们在此看到两者相似的概念.

值得留意的是, “antitype”基本意义是指与某事物有相对应的事物, 所以也可泛指某原型的对应之物, 而不一定专指所预表的本体或原型, 例如 来9:24说: “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 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 乃是进了天堂.” 这节表明地上会幕(或译“帐幕”)里的圣所是天上真会幕圣所(指天堂)的影像. 范氏(W. E. Vine)把这节的“影像”解释为“原型的复制品”(a copy of an archetype). 因此, 会幕是天上实体(reality)在地上的对应之物(counterpart). 基督是真光(约1:9), 是真葡萄树(约15:1), 祂所事奉的领域是真帐幕(来8:2). 这真帐幕(指天堂)是实体, 地上的会幕不过是它的复制品. 换言之, 后者(地上的帐幕)对应前者(天上真帐幕), 是前者的相似物.

(三)   历史类同法作为解经的原则

以“预指法”对预表所下的定义看来, “历史类同法”不能作为预表的正确解释方法, 因为它不包含所有苏克(Roy B. Zuck)指出的预表基本要素(即不包括第3至第6项). 虽然如此, 正如赖若瀚指出, 只要用得适中, 历史类同法仍可以是一项适合的解经原则(可归类在“比较经文”之法).

例一 :   挪亚方舟与基督的救赎

有人解释挪亚的方舟预表基督的救赎, 但其实在本质上, 它也可说是“历史性的类同”. 它是神在旧约的救赎历史中所留下的足迹, 并在新约的基督救赎工作中再次重现:

挪亚的方舟 基督的救赎
1. 当时地上充满罪恶(创6:1-6)
2. 是神所指定的救法(创6:13-16)
3. 是神为救人脱离罪的审判而设立的(创6:17-21)
4. 是坚固的  —  用最坚固的歌斐木制成(创6:14)
5. 有一段恩典的时期让人可以回应(创6:3)
6. 必须用信心接受神的话, 才能得救(创6:22; 参 彼后2:5)
7. 神断定这恩典的时期有多长  —  方舟的门是神关上的(创7:16)
8.只有少数的人进入方舟, 得着这救恩(创7:13)
9. 只有在方舟里的人才能逃脱神的审判(创7:21)  
1. 世人都犯了罪(罗3:23; 也参 罗3:10)
2. 是神所指定的救法(徒4:12; 约14:6)
3. 是神为救人脱离罪的审判而设立的(罗6:23; 8:1; 来9:27-28)
4. 是坚固的  —  凡靠着基督进到神面前的人, 祂都能拯救到底(来7:25)
5. 有一段恩典的时期让人可以回应, 即悔改信主而得救(彼后3:8-10; 林后6:2)
6. 必须用信心接受神的话(“神的话”或“神的道”也可指主耶稣), 才能得救(约3:34-36)
7. 神断定这恩典的时期有多长  —  神决定何时关上恩典的门(彼后3:8-10)
8. 虽然救恩是给所有愿意接受的人, 但至终只有少数的人得着, 如进窄门得永生的人是少的(太7:13-14)
9. 只有在基督里的人才能脱离神对罪的审判(约5:24; 罗8:1)

例二 :   旧约的约瑟与新约的基督

有人曾用约瑟与基督的生平作一对比, 发现其中多有类同之处, 以此归纳说约瑟是基督的预表. 下列图表可说明这预表的比较:

约瑟与基督卑微之时 约瑟与基督高举之时
1. 父的爱子(创37:3; 太3:17)
2.憎恶罪恶(创37:2; 太23章)
3. 被父看重(创37:3; 太17:5)
4. 弟兄恨恶(创37:4; 路4:28-29)
5. 弟兄不信(创37:5; 约7:5)
6. 传主启示(创37:6-9; 约8:27-28)
7. 弟兄弃绝(创37:8; 路19:14)
8. 被父差遣(创37:13; 路20:13)
9. 决不推辞(创37:13; 诗40:7-8)
10. 弟兄谋害(创37:18; 约5:18; 可14:1)
11. 剥脱衣服(创37:23; 太27:28)
12. 犹大设计(创37:26-27; 太26:14-15)
13. 卖给外人(创37:28; 太20:19; 26:15)
14. 带往埃及(创37:36; 太2:14-15)
15. 成为奴隶(创39:1; 腓2:7)
16. 有神同在(创39:2; 约8:29)
17. 大有权柄(创39:4,8; 约3:35)
18. 人所喜爱(创39:6; 路2:52)
19. 胜过试探(创39:9; 路4:1-13)
20. 被人诬告(创39:17; 路23:1-15)
21. 无故定罪(创39:19-20; 徒2:23)
22. 被人捆绑(创39:20; 太27:2)
23. 犯人同处(创40:2-3; 路23:32)
24. 愿人记念(创40:14; 林前11:24)
25. 要人提说(创40:14; 太10:32-33)  
1. 得以释放(创41:14; 徒2:24)
2. 圣灵充满(创41:38; 启3:1; 约3:34)
3. 升为至高(创41:40; 腓2:9)
4. 治理全家(创41:40; 来3:6)
5. 万人跪拜(创41:43; 腓2:10)
6. 作救世者(创41:45; 徒5:31)
7. 人须听从(创41:55; 太17:5; 约2:5)
8. 开仓卖粮(创41:56; 约6:51-56)
9. 各国来买(创41:57; 赛49:6)
10. 认其兄弟(创42:7-8; 约2:24-25)
11. 兄弟不认(创42:8; 约1:10-11)
12. 寻讨其罪(创42:22; 徒5:28)
13. 哭了一场(创42:24; 路19:41)
14. 恩上加恩(创42:25; 约1:16)
15. 路上供食(创42:25; 腓4:19)
16. 弟兄相认(创45:1-4; 路24:31)
17. 天父差我(创45:5-8; 约3:16-17)
18. 救雅各家(创45:7; 约11:50-52; 罗11:26)
19. 约瑟还在(创45:26-28; 来7:25; 启1:18)

还有一事: 雅各(又名: 以色列)的众子必须先认罪(后悔当年卖了约瑟, 创42:21-22; 44:16), 才能得到赦免与福气(创45章; 47:5-6);[5] 照样, 以色列人必须先认罪(承认他们之前拒绝基督, 亚12:7,10-14), 才能得到赦免和福气(亚13:1).

其实, 约瑟的生平与主耶稣的生平有许多类同之处, 大可运用“历史类同法”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 看神在他们身上之作为的异同.

旧约的约瑟 新约的主耶稣基督
1. 被至亲的哥哥们出卖, 交在外人手里.
2. 受主母多次试探, 仍能坚持到底, 没有犯罪.
3. 无辜被主母诬告, 被定罪下到监里.
4. 由尊贵的身分(父亲的至爱)被降为奴仆, 最后成为囚犯.
5. 因顺服神而胜过一切逆境, 最后成为全埃及的宰相,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6. 成为宰相之后不念旧恶, 饶恕他兄长们的罪过(创45:1-15).
7. 饶恕了认罪的兄长们之后, 接他们到埃及共享福乐.

*********************************

1. 被至亲的门徒犹大出卖, 交在外人手里.
2. 曾多次受试探, 却没有犯罪(来4:15).
3. 无辜被人诬告, 被定罪钉在十架上.
4. 由尊贵的身分(天父的至爱)被降为奴仆, 最后成为死囚(腓2:6-8).
5. 因顺服神而胜过一切逆境, 最后被升为至高, 获神赐予那称呼万名之上的名(腓2:9-11).
6. 赦免那些有分把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路23:34).
7. 饶恕了认罪悔改的人之后, 应许接他们到荣耀和福乐里(约14:1-2).

*********************************

(四) 解释预表的原则

  1. 预表多以基督和祂所成就的救赎为中心.
  2. 在预备与被预表的事物两者之间, 通常都有一项普遍性的共通点, 而这共通点必须具有神学性(指符合圣经真理或教义)的意义.
  3. 注意新约圣经如何指出预表的共通点: 若是这样, 这是属于“预指法”的预表.
  4. 不能用预表来断定教义(除非有其他圣经经文明确的支持或教导才能成立).

注: 根据赖若瀚, 还有一个原则: “一个恶人、一件坏事或一项犯罪的行动, 不能用来作预表.” 不少学者对这点有所保留, 因为有者认为恶者也可以有预表性的意义, 例如歌利亚与大卫的交战也可预表撒但与耶稣基督的交战, 而大卫用歌利亚的刀砍下他的头, 可预表主耶稣用撒但的武器  —  死亡  —  来败坏他, 来2:14).

(五) 研究预表的步骤

  1. 因为预表是一项较为独特的文体, 研究的重点应从大处着眼. 当然仍可采纳“观察”、“解释”和“应用”来进行, 但可以不必跟随“十步释经法”的十步骤之架构.
  2. 先找出金文的历史性意义, 然后才作预表的解释. 换言之, 在没有弄清楚用来预表的人物、物件、事件或制度的意义之前, 任何预表的解释都不能定准.【即下图例证一的 (一): 经文的分析】
  3. 然后找出预表与被预表的人事物(即“影像/影儿”与“实体/真体”)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如亚当[预表]与主耶稣[被预表]两者之间的共通点), 意即“新约圣经作者如何诠释两者关系”的大前提.【即例证一的 (二): 两段经文的共通点】
  4. 最后根据这大前提来比较及解释其他较为重要的细节.【即下图例证一的 (三): 归纳总意(预表性意义)】

例证一: 摩西举铜蛇预表基督被钉十架 (民21:4-9; 约3:14-15)

(一)   经文的分析

A. 事件的历史性:
它记载以色列人在旷野路程上被火蛇所咬的事迹.  

B. 事件的发生:
1. 以色列人对绕道而行感到不耐烦.
2. 他们埋怨摩西领他们出埃及.
3. 神使火蛇进到他们中间咬他们, 死了许多人.
4. 百姓认罪, 摩西为他们代求.
5. 神吩咐摩西做一条铜蛇, 挂在杆子上.
6. 凡被铜蛇所咬的, 一望铜蛇就活了.  

C. 经文的主题:
摩西照神的吩咐将铜蛇举起, 使凡被蛇咬的人一望而活.  

*********************************

A. 经文的上下文:
这段经文出现在主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真理之后(约3:1-13); 同时在“伟大的福音宣告”(约3:16)之前.  

B. 经文的重点:
1. 摩西在旷野怎样将铜蛇举起, 主耶稣也将要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约3:14).
2. 叫一切信祂的人都得永生(约3:16).
 
C. 经文的主题:
主耶稣借着在十字架上被举起而完成救恩的举动, 叫信祂的人得着永生, 与旧约摩西举铜蛇的事件相似.  

*********************************

(二)   两段经文的共通点

经文 民21:4-9 约3:14-15
困境 被火蛇咬 被罪压害(推论而来)
救法 望被举起的铜蛇 信靠被举起的主耶稣
结果 就活了(得生命) 得永生
强调 : 两段经文都强调的共通点 = 人要信靠神所预备的救恩!

(三)   归纳总意 (预表性意义)[6]

1) 约翰只用一句话将举铜蛇的事件总括起来, 别的细节都没有讨论, 因为他所强调的只是“举铜蛇与主耶稣被钉十架”两者之间主要的共通点.

2) 借着引述旧约摩西举铜蛇事件, 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清楚和丰富.

3) 以色列人怎样因望(凭信心仰望)铜蛇而活, 世人也同样可以因信主耶稣而得永生.

4) 预表的总意: 神在旷野借着举铜蛇所完成的救恩, 预指主耶稣(被高举)在十字架上的救赎行动.

 除了上述以“两段经文”作分析和比较共通点来找出预表性意义之外,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以旧约的一个人、事、物或制度来预表新约的人、事、物或制度, 并且所涉及的经文不止两段而是很多处的经文, 我们可以采纳以下方法:

例证二: 旷野中的会幕与耶稣基督 (出25-40章; 约1:14; 太1:23 等等)

(一)   经文的分析

A. 会幕的介绍: (其重要性)
1. 会幕是神在旷野吩咐摩西建造的, 是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 
2. 它建造的细节在出埃及记中出现了两次, 首次是神吩咐要建造的蓝图(出25-30章), 其次是实际的建造(出35-40章), 共占圣经中12章的篇幅, 足见会幕在神计划中的重要性. 
3. 神只用6日创造天地, 却用了40日的时间吩咐摩西建造会幕的细节; 整本圣经只用2章篇幅记载整个宇宙万物的结构, 却用了6章记述会幕的结构.  
B. 会幕的历史性意义: (其历史性)
1. 基于圣经的记载和考古学的发现, 会幕在历史中确实存在过. 根据考古学, 西乃山附近曾经发现一些旷野中流动的“圣坛”, 与会幕的结构十分相近(参NIV Study Bible在出埃及记25章的附注).
2. 会幕记载于出埃及记后半部, 占全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整本出埃及记可分为三大部分: (a) 救赎(1-18章); (b) 训诲(19-24章); (c) 敬拜(25-40章).
3. 以经文安排的次序看来, 会幕是为着蒙救赎的以色列人而设立的, 为要他们敬拜神.会幕也是神为自己的名所设立的圣所, 使祂可以住在赎民中间(出25:8), 它是神同在的表征.  
C. 会幕的整体信息: (其主要意义)
1. 神记念祂与亚伯拉罕、雅各、以撒所立的约(参 利26:9-12), 借着可见的形式住在以色列人中间, 证明祂是他们的神, 他们是祂的子民(参 出29:43-46).
2. 会幕也是神预备给他们敬拜神的地方.  

(二)   两者的共通点

  会幕的 圣器或物件 预表耶稣基督 的位格或工作
1 约柜(出25:10-22; 37:1-9): 神的同在 基督是“神与我们同在” (太1:23)
2 陈设饼(出25:23-30; 37:10-16): 提供粮食 基督是生命的粮 (约6:35)
3 金灯台(出25:31-40; 37:17-24): 提供亮光 基督是世界的光 (约8:12)
4 铜祭坛(出27:1-8; 36:37-38): 赎罪敬拜 基督为信徒赎罪 (来9:11-15)
5 金香坛(出30:1-10; 37:25-29): 烧香祈祷 基督为信徒代祷 (来7:25)
6 洗濯盆(出30:17-21): 敬拜前的洗濯 基督洗濯洁净信徒 (弗5:26)
7 幔子(出26:31-37) [指隔开圣所与至圣所之间的幔子] 基督的身体为信徒“裂开”受创舍身, 使人得以通过祂(通过幔子)直接进到神面前(来10:20)

(三)   归纳总意 (预表性意义)

* 预表性的意义可归纳如下:

1)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间(约1:14): 约翰在此所使用的字眼使人联想起旧约的会幕(或称“帐幕”, 希腊文: skênê {G:4633} ); 因为 约1:14的动词“住”(希腊文: skênoô{G:4637} )一字在希腊文中原义是“支搭帐幕在中间”, 叫人联想到神在旷野中借着“支搭会幕在人间”, 与人同在, 实现“以马内利”(即“神与我们同在”)的意义(太1:23).

2) 会幕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敬拜的中心; 它预表耶稣基督是敬拜的中心(太2:2:2,11; 28:9; 启19:10).

3) 人能借着会幕进到神面前, 与神亲近; 这预表人能借着基督进到神面前, 与神亲近(约14:6; 来7:25).

4) 在会幕里有献祭赎罪的事; 这预表在基督里, 人能获得赎罪和赦免(弗1:7; 罗8:1; 林后5:19), 因为基督已为罪人献祭赎罪(来9:12,26; 10:12).

5) 会幕也预表主耶稣在天上的事奉: 来8:5-6说: “他们(祭司)供奉的事, 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 正如祂作更美之约的中保….” 当主耶稣复活升天后,祂“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 乃是进了天堂, 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来9:24), 为信徒不断地祈求(来7:25).

6) 会幕与基督的不同点是: “会幕”是旧约的影儿, “基督”是新约的实体. 会幕只是一个暂时的表征, 显出神的同在, 过后被圣殿取代, 而圣殿在主后70年被毁; 但主耶稣却是永存(“直活到永永远远”, 启1:18), 且永远与信徒同在(“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帖前4:17).

解释会幕的预表时, 赖若瀚写道: “预表的解释必须从大处着眼, 不能要求在每个细节中都有预表的意义. 会幕的各项建筑材料、方位布置, 或是颜色数字等, 都不能与主耶稣牵强地拉在一起, 因为没有经文客观的根据. 若是硬要找出预表的意义, 就会容易陷入灵意解经的错谬中.”

赖若瀚的忠言确有可取之处, 尤其是许多传道人以“预表解经”的名义来寓意化或灵意解经, 忽视经文的历史真实性. 尽管如此, 只要谨慎地以经解经, 编者深信会幕的一些建筑材料或颜色数字等是有预表性的意义, 因它们也以整体圣经教导为根据(请参《家信》里有关会幕的文章).

让我们以理祈(John Ritchie)的话作为会幕预表的总结: “会幕是预表, 指向基督. 诗29:9告诉我们,[7] 圣殿(指会幕, 因大卫写这篇诗时圣殿[神在地上的居所]还未被建, 当时神在地上的居所是会幕)的每一部分都述说祂(主)的荣耀. 基督是一切, 从幔内的约柜至外院至细微的一钉一线(都预表基督); 祂位格(person)和作为(work)的荣耀都印证在这每一个预表中.”[8] 总言之, 以预表的观点来研究旧约的会幕将富化我们对基督位格与工作的认识, 深化我们对此的赏识. 

对于预表, 弗莱明(Don Fleming)贴切写道: “神的性格和祂处事待人都是相符一致的(不会朝令夕改, 使人无所适从). 旧约和新约都呈现相同的伟大真理, 因为神救恩的原则是不改变的. 在基督还未降世和显示这救恩以前, 对于较少被光照的旧约百姓, 神用他们比较容易明白的方式(即旧约的预表)来教导他们… 例如为罪所献的祭牲(利4:1-12; 16:1-28)和祭物, 就是象征基督的死(来9:11-14)… 整个旧约的启示是为基督作好准备.” (摘自 World’s Bible Dictionary, 第448-449页)

编者注: 在2020年1-3月份, 第124期的《家信》中, “读经解经”专栏是用同一篇文章探讨四种不同的文体 —  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 但为了方便读者按题目阅读, 我们在《家信》文库中把这四种不同的圣经文体分成四篇上载.


[1]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343-423页; 但也有一些资料和例证是取自其他书籍或编者自己的查经笔记.

[2]               这十项主要释经学原则是: (1) 实义解释; (2) 上文下理; (3) 历史背景; (4) 语法结构; (5) 词的意义; (6) 以经解经; (7) 比较经文; (8) 化解象喻; (9) 逻辑推理; (10) 对照注解.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十步释经法》, 第343-423页; 有四大部分: (a) 第344-360页: 量体裁衣(一): 比喻的解释; (b) 第361-382页: 量体裁衣(二): 诗篇的解释; (c) 第383-400页: 量体裁衣(三): 预表的解释; (d) 第401-423页: 量体裁衣(四): 预言的解释.

[4]               苏克著, 《基础解经法》(香港九龙: 宣道出版社, 1996年), 第210-211页.

[5]               还有一事值得思考, 就是便雅悯. 创35:18记载“便雅悯”之前的名原是“便俄尼”. 根据王正中编辑的《圣经原文字典》, “便俄尼”(Benoni)一名意思是“忧患之子”(son of sorrow), 而“便雅悯”(Benjamin)一名意即“右手之子”(son of the right hand). 拉结因生便雅悯而死, 所以给他取名为“便俄尼”, 强调忧伤患难; 但雅各给他改名为“便雅悯”, 强调这是我所重视和高举的儿子. 汤姆森(Robert Thomson)指出, 拉结所生的这两个儿子都可代表(预表)耶稣基督. 便雅悯可代表基督的两大方面  —  在地上为人经历忧患(赛53:4), 在天上被神高举在神的右边(来1:3,13; 即 彼前1:11所谓的“基督受苦难, 后来得荣耀”). 至于约瑟, 他代表基督将会再临, 在世界上(注: 埃及预表世界)成为满有荣耀和权能之人(太25:31; 比较 创45:13). 此外, 创世记告诉我们, 约瑟最后探测众弟兄(雅各众子)对便雅悯的看法, 当发现他们认真重视便雅悯时(创43:33-44:34), 约瑟才与他们相认, 让他们得享福气. 这点也可预表雅各家(以色列人)必须重视和承认“便雅悯”的意义  —  基督受苦后得荣耀! 他们必须如此行, 才能获得基督统治全地所带来的福气. John Bennett (ed.), Day by Day Paradise to the Promised Land (Fareham, UK: Precious Seed Publications, 2007), 第102-103页. 再者, 他们最终将向基督下拜, 正如约瑟故事中所预表的(众弟兄向约瑟下拜, 创37:5-11; 创42:6;  43:26,28;  44:14).

[6]               赖若瀚将这部分命名为“结语”(参《十步释经法》, 第392页), 但此部分主要是总结其预表性的总意, 故编者将之称为“归纳总意 (预表性意义)”.

[7]               诗29:9在英文圣经《钦定本》(KJV)是“and in his temple doth every one speak of his glory”; 按《钦定本》的旁注, “doth every one speak”也可译作“every whit of it uttereth” (每一点滴都述说); 表明会幕里的一切物件都述说基督荣耀的位格与工作. 《钦定本》正文的翻译(every one speak, 每一个人述说)指的是人, 而其旁注(every whit of it)指的则是物件; 也有其他英文译本表明所指的乃是“物件”, 例如ASV (And in his temple everything saith, Glory.)、NASB (And in His temple everything says, “Glory!”)和RV (and in his temple every thing saith, Glory). 《和合本》将这节译作“… 凡在祂殿中的, 都称说祂的荣耀”, 《新译本》也译作“… 凡是在祂殿中的都说: ‘荣耀啊!’ ”, 皆可指凡在会幕里的“物件”; 同此译法的英文圣经有: NIV (And in his temple all cry, “Glory!”)、RSV (and in his temple all cry, “Glory!”)、NRSV (and in his temple all say, “Glory!”)等等.

[8]               约翰·理祁著, 姚光贤译, 《旷野中的会幕》(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89年), 第10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