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大使命”的正意和宝贵


(A)     希腊文分词的简介

“分词”(participle)是希腊文动词的一种形式, 同时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特性, 所以被称为“动词性形容词”(verbal adjective, 或译“动形容词”). 分词可以有副词用法及形容词用法: (a) 当分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 就展现其“副词用法”(adverbial participle); (b) 当分词用于修饰名词时, 就展现其“形容词用法”(adjectival participle).[1]

分词的“副词用法”十分多样, 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动词之间的从属或主次关系.[2]中文没有分词, 所以翻译过程保留大体意思的同时, 在相应的细节上难免有失原义. 我们在下文要举出一个分词作“副词用法”的例子  —  马太福音28:18-20.

 

 

(B)     副词性分词的典型例子

马太福音28:18-20是我们基督徒所熟悉的“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 它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副词性分词”(adverbial participle)的例子:   

  • 太 28:18: 耶稣进前来, 对他们说: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 太 28:19: 所以, 你们要去,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希腊原文: baptizô {G:907}意思是“施浸”, 即浸在水里).
  • 太 28:20: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 都教训他们遵守,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 直到世界的末了.”

首先, 在第19至20节, 主耶稣给于门徒的命令中, 有以下四个动词:

  1. “要去”(go…)
  2. “使…作…门徒”(make disciples)
  3. “给…施洗”(baptizing…)
  4. “教训… 遵守”(teaching…)

 

罗羚在《原文读经好处多》一书中指出, 根据中文圣经《和合本》(也包括《新译本》和《吕振中》)的译文, 这四个动词互相平行, 没有主次或从属之分. 这样一来, “要去使门徒”(go and make disciples) 与 “施洗教训遵守”(baptizing…teaching)之间的关联就不太强. 似乎是先去使人作门徒, 然后给人施洗, 过后是教导(教训)他们遵守主的吩咐. 也就是说, 后三个动词是指三件不同的事【即“使门徒”(make disciples)与经文较后提到的两件事  —  “施洗”和“教训”(baptizing…teaching)  —  无直接关联, 是完全分开来谈的事】.

 

然而, 在多个英译本中(如 Darby、NIV、NASB、ESV等等),[3] 头两个动词是平行的, 第一是“要去”, 第二是“使门徒”(go and make disciples), 而后两个动词是从属于“使门徒”, 即动词“施洗”(baptizing)和动词“教训”(teaching)是包含在“作门徒”(make disciples)这一概念之内. 这样翻译, 使第二个动词(作门徒)与第三、第四个动词的关联增强, 因为“施洗”(baptizing, 第三个动词)和“教训”(teaching, 第四个动词)成为“门徒”(make disciples)的具体内容, 即解释什么是“作门徒”, 就是叫人受洗和教训人遵守主的一切吩咐. 换句话说, 要使人作主的门徒, 就要涉及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1) “施洗”; (2) “教训遵守” (简之, 要作门徒就必须履行两件事  —  受浸礼和遵守所教训的吩咐).

 

表面看来, 这两种理解没有什么大区别. 中文圣经的理解似乎是先让人作门徒, 然后给他们施洗, 再教导他们遵守主的吩咐. 这不是自然而然的理解吗? 岂不与英文圣经的理解  —  也就是借着给人施洗和教导人遵守主的话来使人作门徒  —  大同小异吗?

 

“仔细想来, 并非如此简单.” 罗羚指出, “中、英译本对此处经文有不同理解, 而实际上这‘不同’是基于译者对‘门徒’一词有不同的定义. 按中文的理解, 门徒的定义似乎较松, 口里相信(指口里承认相信)就是主的门徒了. 按英文的定义, 这信不仅是口头的承认, 也有外显行为表现: 奉三一神的名受洗, 并遵守主一切的教导之人, 才是主的门徒.”[4] 若是如此, 问题似乎就严重了, 因为“作门徒”的定义比“作信徒”更高更严格了.

 

这时, 有者可能会问, 哪一种译文更准确呢? 若去查考更多的译文, 只能让我们看到翻译上的不同, 不能帮助我们评估译文的准确. 要得着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我们必须求助于新约圣经的原文  —  希腊文圣经的原文.

 

 

(C)     副词性分词的意义

罗羚指出, 在希腊文的新约圣经里, 这四个动词中只有“使门徒”这个动词是命令语气(imperative), 其他三个动词全是分词,[5] 而最后两个都是“副词性现在分词”(adverbial present participle), 修饰动词“使门徒”(make disciples). 换句话说, 在主耶稣给门徒的命令中, 核心动词是“使门徒”, 其他三个动词(或称为“副词性分词”)的作用是修饰这个核心动词. 也就是说, 使人作主的门徒, 涉及奉三一神的名给他们施洗,[6] 并教导他们遵守主所吩咐的一切话.[7] 著名的希腊文学者华莱士教授(Daniel B. Wallace)也指出这两个分词(即为信徒施行浸礼和教导信徒遵守主的吩咐)是“显然有好理由被视为用作方法或手段的分词(participles of means), 意思是说, 要使人作门徒的方法, 就是为他施浸, 然后教导他.”[8]

 

值得注意的是: 给人施洗是以“信主”为前提的, 因为 可16:15-16: “你们往普天下去, 传福音给万民听. 信而受洗的, 必然得救; 不信的, 必被定罪.” 综合 太28:19-20与 可16:15的记载, 我们可安全合理的总结为: “使人作门徒”有三个步骤: (1) 要传福音使人信主得救; (2) 要为信主得救者施浸(是整个人浸入水中的浸礼, 而非滴礼或洒水礼的洗礼); (3) 要教导信主受浸后的信徒遵守一切主所吩咐的话.

 

换句话说, 若要忠心地履行主的大使命  —  “使人作门徒”, 我们就必须顾及和执行这三件事: (1) 传福音; (2) 使人受浸; (3) 教导人遵守主的一切吩咐. 但很可惜, 今天许多人提到大使命时, 只想到要传福音或宣道, 至于受浸礼和守主道这两方面, 却认为是次要的, 不加以重视. 事实上, 主的大使命中有三个托付, 有要求我们履行的三大责任, 若我们只做到第一个, 忽视了第二与第三个, 我们岂能算是忠心尽责的好仆人, 将来在基督审判台前岂能见主无愧?

 

另一方面, 有者可能会问: 那动词“要去”呢? 这个动词虽是分词, 但因位于命令语气的主要动词 “使门徒”之前, 也就随之带上命令语气的分量. 所以成了“要去使门徒”. 而另外两个分词位于命令语气的主要动词“使门徒”之后, 就没有这个功效, 而是附属于主要动词(指作门徒). 如此看来, 一般英文圣经译本对这段经文的翻译比中文圣经如《和合本》、 《新译本》和《吕振中》翻译得更准确.[9]   

 

 

(D)     重复使用的希腊字

除了分词的使用, 这段经文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有一个重复使用的希腊字  —  pas {G:3956}, 意思是“所有、一切、凡”.[10] 中文译本使用不同的字眼来翻译这个字. 让我们再次来看这段经文:

  • 太28:18: 耶稣进前来, 对他们说: “天上地下所有 (希腊文: pas )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 太28:19: 所以, 你们要去, 使 (希腊文: pas ; 意即“所有的”)民作我的门徒, 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原文作“施浸”).
  • 太28:20: (希腊文: pas )我所吩咐你们的, 都教训他们遵守, 我就 (希腊文: pas )与你们同在, 直到世界的末了.”

 

《和合本》圣经用了“所有、万、凡、常”来翻译同一个希腊字 pas . 中文圣经这样做, 可能是为了语言的习惯用法和用词的多样化(注: 英文圣经则用“all、always”来翻译). 但这样做, 虽然意思正确, 却失去原文用词重复的特性.

 

不仅如此, 马太福音第20节应译作: “所有的日子, 我都与你们同在”(Darby: And behold, I am with you all the days), 但中文圣经在第20节的译文有欠准确, 例如《和合本》译作“我就与你们同在”, 《新译本》也译作“这样, 我就常常与你们同在”.【注: 但《吕振中》译本正确译为: “一切日子, 我都和你们同在, 直到今世的完结”】

 

罗羚指出, 《和合本》(以及《新译本》)这样的译法是“为句子加添了主同在的条件, 又失去了主同在的恒久.” 首先, “我就…与你们同在”似乎在说, 主的门徒要先履行大使命, 主才与他们同在, 这点强调事情发生的条件. 然而, 这并非希腊原文所强调的. 原文是“看哪, 我…与你们同在…”, 强调“我”, 也就是说, 经文强调的是复活的主, 是有大权柄之主的同在这个事实, 而非主同在需有的条件.

 

其次, 因为中文的“常”这个副词只是描述一般、经常的动作, 是允许有例外的. 而这段经文在原文所讲的“神同在”是不间断的同在, 从主颁布大使命, 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主没有一天不同在, 没有例外  —  “所有的日子都同在”, 每一天都同在! 这是多么宝贵的事实啊!

 

现在, 让我们暂时放下中文语言的美感和自然用法, 恢复原文用词的重复, 好帮助我们看清原文所强调的事. 请参以下语法结构分析图:

 

18节

耶稣进前来, 对他们说: “天上地下一切 (或“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宣告

(原因)

19节

所以你们要去使一切 (或“所有”)的民作我的门徒, 给他们施洗(“施浸”), 归于父、子、圣灵的名.

命令

(结果)

20节

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 (或“所有”), 看哪, 我一切 (或“所有”)的日子都与你们同在, 直到世界的末了.

应许

(福气)

 

正因为复活之主的权柄涵盖一切 (天上地下所有权柄), 所以地上一切 (或“所有”)的人都是“使…成为主门徒”的对象, 主所吩咐的一切 (或“所有”)都要教导他们遵守. 主不仅有至高的权柄, 也在一切日子  —  每日从不间断地  —  与门徒(传道者)同在, 使祂的大使命可以因主的权柄和同在得以实施. 认识到主统管一切的权柄, 和祂从不间断的同在, 主的门徒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执行主的命令(大使命).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作战, 也不是靠己力执行大使命, 乃是有复活得胜之主与他们同在, 他们一定会得胜.

 

 

(E)     结语

因此, 在这段有关大使命的经文中, 无论是原文中“分词”的使用, 还是“重复字词”的意义, 都使我们更清楚明白神的话, 及其中所强调的重点, 也指引我们, 鼓励我们, 使我们更有信心、更好地执行主所托付的大使命. 不仅使人受浸归在三一神的名下(或作: 归入三一神的名), 也教导他们遵守主一切的吩咐, 直到主来.[11]  

 

 


[1]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2017年), 第100-101页.

[2]               从属关系(Subordinate Relationship)是指一事物全部包含在另一事物之内; 例如“中学生”与“学生”这两个概念是从属关系, 意即“中学生”是包含在“学生”的概念之内. 从属关系也可表达“附属”或“依附”之意. 至于主次关系(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 意思是“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表明某一事物比较重要(主要), 先于另一事物(次要). 希腊文分词的“副词用法”可表达上述的两种关系.

[3]               Darby: “Go therefore and make disciples… baptising them… teaching them to observe…”

[4]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 第102页.

[5]               必须留意的是: 第一个动词(“去”, Go)虽是分词(participle), 却是“过去不定时态-分词”(aorist participle), 最后两个则是“现在时态-分词”(present participle), 故有不同.

[6]               “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在希腊原文可直译为“给他们施浸, 归于父、子、圣灵的名”.

[7]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 第103页.

[8]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第645页.

[9]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 第103页.

[10]             这同一个字以不同文法形式出现在 太28:18-20这段经文, 最先是“主格阴性单数”的形式 = pasa (太28:18); 然后有2次是“直接受格中性复数” = panta (太28:19,20); 最后1次是“直接受格阴性复数” = pasas (太28:20).

[11]             上文D部分主要改编自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 第105-108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