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杀的羔羊之特写镜头


(A)       天上的景象

启示录第4章是对天上“坐宝座者”(指父神或圣父)和其周围景象的描述, 也记载了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对坐在宝座上的神的敬拜. 紧接第4章, 第5章引入对被杀的羔羊(主耶稣基督)的敬拜, 以及颂赞那位坐宝座的父神与被杀的羔羊.

 

启示录中封上七印的书卷

第5章借着坐宝座者手中的小书卷, 开始引入羔羊. 这书卷用七印封严了, 其中记载着神对宇宙、人类的旨意和计划, 关乎建立神的天国和人类前途的命运. 然而, 这书卷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没有一者配展开和观看, 以致于无人得知神的旨意和神的计划. 约翰看到这样的光景, 心里难过得大哭. 一位长老安慰他, 告诉他好消息说: “不要哭! 看哪, 犹大支派中的狮子, 大卫的根, 祂已得胜, 能以展开那书卷, 揭开那七印”(启5:5). 接着, 焦点转向天上的另一位主角, 那位被杀的羔羊主耶稣基督. 约翰写道:

  • 启 5: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 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 像是被杀过的, 有七角七眼, 就是神的七灵, 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 启 5:7: 这羔羊前来(came), 从坐宝座的右手里拿了(took)书卷.
  • 启 5:8: 祂既拿了(had taken)书卷, 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fell down)在羔羊面前, 各拿着琴和盛满了香的金炉; 这香就是众圣徒的祈祷.

罗羚在《原文读经好处多》一书写道: “简短地描述羔羊之后, 启示录5章7至8节连续出现四个主要动词, 三个是羔羊的动作, 一个是二十四位长老的动作. 羔羊‘前来’(启5:7)、‘拿了’(启5:7)、‘既拿了’(启5:8), 长老们就‘俯伏’(启5:8).[1] 这几个动词按着事件发生的顺序出现, 一环扣一环, 生动地记载了羔羊拿书卷的过程. 按理说这些动词(verbs)应该在时态(tenses)上一致. 英译本都把它们翻译成过去式(另译: 过去时态, past tense).[2] 虽然未能在中译本的翻译看到动词的时态, 但上下文告诉我们约翰是在记载他过去看见的事, 所以应为过去式. 然而这节经文的希腊文除了用过去式, 还用了一个现在完成式(或译: 现在完成时态, perfect tense), 就是第二个动词‘拿了’. 值得注意的是, 第二个动词‘拿了’和第三个动词‘既拿了’原是同一个动词, 只不过前者是现在完成式, 后者是过去式, 这不寻常的时态变化有特别的意义吗?

 

“希腊文的记叙文一般都用动词的不定过去式(另译: 过去不定时态, aorist)来记载事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所以不定过去式可说是记叙文的背景时态. 在这个不定过去式(过去不定时态)的背景之中, 如果突然出现时态的变化, 我们就要注意留神, 因为这改变有可能是作者想要读者特别注意的地方.

 

“根据希腊文动词的观点理论(verbal aspect theory), 不定过去式(过去不定时态)强调从远处看动作的整体, 而现在完成式则是在近处看动作的细节.[3] 第7至8节从不定过去式(过去不定时态)转成现在完成式, 又从现在完成式转成不定过去式(过去不定时态), 就好像摄影师开始从远处拍摄站在四活物和众长老之中的羔羊开始走到神宝座前的过程, 然后将镜头聚焦于羔羊, 近镜拍下祂从坐宝座的神(父神)手里拿书卷的动作, 在祂拿到书卷后, 又从远镜拍下宝座周围的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的俯伏敬拜. 这样, 就突出羔羊从坐宝座的神(父神)手里拿书卷的动作, 成为这两节经文四个动作中的特写镜头.”[4]

坐在宝座上的父神把书卷交给“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兼“神的羔羊”(耶稣基督)

 

事实上, 我们从上下文也能看出作者反复强调“羔羊从坐宝座者手里拿书卷”这个动作. 在启示录5章2至5节中, 约翰连续四次提到打开书卷、揭开七印的事, 例如“有谁配展开那书卷, 揭开那七印呢?”(启5:2)、“没有能展开、能观看那书卷的”(启5:3)、“没有配展开、配观看那书卷的”(启5:4)、“犹大支派中的狮子, 大卫的根, 祂已得胜, 能以展开那书卷, 揭开那七印”(启5:5). 当然, 要展开书卷、揭开七印, 首先要“拿”书卷.

 

当羔羊完成“拿”的动作, 就证实了长老所说的话  —  “祂已得胜, 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换言之, 祂是配得的, 从而引发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对羔羊的俯伏敬拜和歌颂, 还有千万天使对羔羊的颂赞, 以及宇宙中一切被造之物对坐宝座的神(圣父)和羔羊(圣子)的赞美. 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所唱的新歌的第一句歌词, 就是“你配书卷, 配揭开七印”(启5:9).

揭开启示录中的七个封印

 

诚然, 揭开七印是“拿”的目的, 而开印的动作到第6和第8章才开始进行. 不过在第5章, 作者借着时态的改变特别强调“拿了”这个动作, 使之成为整个第5章异象的高潮. “拿了”说明被杀的羔羊是“配拿”的. 祂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救赎人来归向神(启5:9), 因而成为神救赎计划的中心; 祂也是神对宇宙计划的实施者, 人类前途命运的掌管者. 诚愿所有被羔羊宝血救赎的人, 都加入天上对坐宝座者和被杀的羔羊的颂赞和敬拜, 因祂是配得的! 阿们![5]

*****************************************

附录一: 现在完成时态的果效特征

 

William D. Mounce (另称: Bill Mounce)

著名希腊文学者孟恩思(William D. Mounce)写道: “希腊文的‘现在完成式’(perfect tense, 现在完成时态)是比较有趣的时态之一. 常常用来表达重要的神学真理. 希腊文的现在完成式描写已经完成的动作, 其果效迄今(直到如今)仍然感受得到.”[6]

 

举个例子, 耶稣基督在十架上说“成了”(希腊文: tetelestai ; 约19:30). 孟恩思指出, 这个字的意思是“使完整”、“使完全”. 主耶稣完全成就了父神差遣祂来要作的工作. 但是, 这个动词的时态  —  “现在完成式”时态, 更充分地表达了主耶稣所说的话. 现在完成式形容一个动作, 是已经充分完成, 而且其后果在说话的时候依然存在. 主耶稣可以使用“不定过去式”(aorist tense, 或作: 过去不定时态)的“成了”  —  希腊文 etelestê  —  只是表明“工作已成”. 但主耶稣说: “tetelestai”(现在完成时态), 强调不仅工作已成, 其果效迄今仍存(即对我们而言是富有“现在”的意义). 孟恩思解释: “你我是有盼望的. 因为耶稣完全完成了祂的工作, 持续的果效是你我可以白白得着救恩的礼物, 还叫我们可以永远与祂同在.赞美主, tetelestai .”[7]


[1]               按中文圣经, 启5:8还有一个动词, 即“各着…”, 但这节的“拿”不是主要动词(main verbs), 乃是“分词” (participle), 是用来修饰主要动词“俯伏”.

[2]               许多英译本(例如KJV、NKJV、NIV、NASB)把“既拿了”翻译成“过去完成式”(past perfect, 即“had taken”), 因为发生在“俯伏”之前(注: 但Darby和Young译作“took”).

[3]               现在完成式(或译: 现在完成时态, perfect tense)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 强调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action), 其果效迄今(直到如今)仍然感受得到. 请参本文附录一.

[4]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2017年), 第229-230页. 此题目是参考 David L. Mathewson的文章而来, 即David L. Mathewson, “Focusing Attention on Christ”, in Devotions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第145-147页.

[5]               上文改编自 罗羚、罗达理著, 《原文读经好处多》(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2017年), 第228-231页.

[6]               孟恩思提醒道: “要记得, 动词的时间是从讲话的人/作者的观点说的, 而不是从读者的观点. 对于圣经作者而言是‘现在’, 对我们(读者)而言可能是‘现在’, 也可能不是.”

[7]               以上附录改编自 孟恩思著, 潘秋松译, 《圣经希腊文基础: 课本》(美国: 美国麦种传道会, 2006年), 第256-257页; 也请参: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7/08/新约希腊文的现在完成时态/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