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佳肴宴客篇 (一): 读讲章抑或口语化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请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之前的十期《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用了三期谈到“不同菜色篇”. 本期我们来到新的一部  —  “佳肴宴客篇”, 先谈“读讲章抑或口语化”.

 

(文接上期)

 

(E)   佳肴宴客篇

(E.1)  方式: 读讲章抑或口语化

 

“无论采用哪种讲道方式, 讲道者在讲道生涯的前十年  —  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应该将讲章完全地写下, 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这项锻练的了.” 此乃赖若瀚的忠告. “不过,” 赖若瀚也指出, “讲章最终是要讲出来让人听的, 因此不能像写文章般, 只知运用华丽的词藻、复杂的语法, 这样的讲章听者会跟不上, 即或有深刻隽永的内容, 也会像食物煮得太硬或味道太浓, 难以下咽或无法消化.”[2]

 

John S. Piper

派博(另译: 皮帕尔, John Piper)论到自己的经验时表示, 若引用较熟悉的经文讲道, 他习惯在星期五才开始预备. 但这种“急就章”的讲道方式, 必须有深厚的底子与经验才能掌握, 不是一般同工可以仿效. 提前拟妥讲章, 对于大多数讲道者来说还是必须的.

 

赖若瀚在他所写的《食经讲道》一书中, 讨论了讲道方式  —  读讲章抑或口语化.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加以编辑, 并简略讲解:[3]

赖若瀚 (Johann Lai)

 

  1. 写出讲章的好处
  2. 运用讲章的途径
  3. 预备讲章口语化
  4. 使用讲章的守则
  5. 传讲老旧的讲章
  6. 传讲别人的讲章

 

 

(一)     写出讲章的好处

古代中国人注重所谓的“文房四宝”, 即纸、笔、墨和砚. 这“四宝”非常重要, 因它把作者的思想用文笔写在纸上, 借着记录得以保存. 詹森(Irving L. Jensen)又说: “笔是读经时最好的眼睛, 纸是最佳的记录工具”(pen is best seeing eye, paper is best retaining machine).[4] 换言之, 笔助留意和记忆, 纸助记录和传递. 因此, 在讲道前写出讲章(包括用笔和纸或电脑写出讲章), 往往能帮助讲道者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Irving L. Jensen

 

(a)   思维严紧周密

写讲章可以操练逻辑思维, 对讲道中要表达的圣经教义或思想观念, 揣摩得更精准、更透彻. 若不下工夫将字句写下, 思想会像脱缰的野马, 无法控制. 编写讲章有助于使讲稿层次分明, 思路清晰, 有条不紊.

 

赖若瀚见证说, 在他40年的讲道之中, 都尽量将讲章全部写出来. 他发现将讲章写下来, 才有空间去思想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且写讲章时, 文思与心得会不断涌现, 很多灵感都是在电脑前记录时(指用电脑把讲章写下时)才出来的.

 

(b)   用词精确贴切

Francis Bacon

正如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兼散文作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5]所言: “交谈使人学习; 阅读使人完备; 写作使人精确.” 写下讲章, 可以让讲道者的信息更精确简洁, 除去不必要的材料, 简化容易重复引述的例证, 用正确的语言将传讲的概念连接起来. 写下讲章也有助于讲道者不落入陈腔滥调, 因为书写过程可以提供我们空间去思想怎样用新方法来表达熟悉的真理, 用较多时间来推敲修辞, 留意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调、简化句子, 使之明快、有力、易记.

 

事实上, 除非是文学造诣深加上语言天才, 才可以出口成章, 不然每个人都必须多方练习, 才可以用最好的词句来适切地表达信息. 要让讲章的花朵盛开之前, 必须除去杂草, 并要花点心思去浇灌.

 

写下讲章是为了有更精确的思想, 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 讲员已沉浸在讲章的思想中一段时间, 并在遣词用字方面做过一番推敲, 讲章的内容便能渐渐内在化了, 就好比钢琴演奏家经过多番练习, 熟记了乐谱, 演出时便可以不看乐谱而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讲道者也要先熟悉讲章, 讲道时就不再需要倚重它, 只全心全情投入传讲之中.

 

写下讲章还有一个好处, 是日后可以将之变成小品文章与人分享, 在自己的网志(指网上杂志)发表, 在召会的刊物上发表, 又或投稿到基督徒杂志刊登.

 

(c)   各部均衡发展

讲章像一幅地图, 预先告诉我们路程的长短, 能对整篇讲道有个鸟瞰, 看到各部分是否均衡, 有无偏颇忽略. 讲道就像远足旅行, 若没有地图在手, 有时会受路旁美景吸引, 盘桓改道(意即逗留徘徊和改变路线), 以致在限定时间内无法到达目的地.

 

有完整的讲章在手边, 可以减少讲道时随意的即兴发挥, 不致让整篇信息“头重脚轻”或失去方向.

 

(d)   传讲更有把握

一篇尽心预备并逐句写下的讲章, 能给讲道者更大的把握与信心, 因为要讲的内容都已清晰地记录下来, 有助于讲道者有力地传讲信息, 让会众更容易被神的道感动和吸引. 若怕临时怯场, 表达不佳, 不妨将各转折点的连接语句也写出来.

 

讲员若能提早写好讲章, 就不用担心突发事情, 即使必须分心处理, 只要在讲道前再温习一下便可以了. 不然, 应付了突发的情况或需要, 到主日讲道前感到预备不足, 心中便惶惶不安, 必然影响讲道的素质.

 

写讲章是一种锻练, 开始时不一定能得心应手, 有时可能搜索枯肠(指苦思苦想)仍然难以完全. 但若能持久操练, 必有一天左右逢源, 更见果效.

 

 

(二)     运用讲章的途径

讲道没有一定的格式. 有的人只打好腹稿, 上台张嘴就讲, 一气呵成, 讲完才将讲章记录下来. 另一些讲道者习惯将讲章逐字写下(或用电脑打出), 但因为常被书写的内容所困, 难以释放, 所以改为只写大纲, 然后尽情发挥. 更有讲道者将讲道预先录音储存, 讲道前再听一遍, 然后上台. 讲员不是传声筒, 不同性格的讲道者或传道人可以有不同的准备途径, 最重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a)   诵读讲章法

诵读讲章法的基本方式是将讲章逐字写下, 经过练习, 然后在讲台上完全照读, 或照读九成以上.

 

(a.1)   优点: 由于用词经过细心琢磨与挑选, 而且逐字逐句读出, 内容比较精确, 时间把握精准, 适用于重要场合的演说, 或专门的演讲. 又因为所讲的内容重要, 不能出错, 故逐字写下, 照稿宣读, 可以避免误解或错误引用.

 

(a.2)   缺点: 因为注重言词, 咬文嚼字, 使人感觉呆板无趣, 讲员若一直看讲稿, 缺少与会众眼神的接触, 就缺乏生命力, 无法与会众打成一片. 在一些神学会议中, 有的讲者只宣读其讲稿, 而参加者往往可以取得完整的讲稿, 听起来就格外沉闷, 难怪有人拿了讲稿就离开.

 

事实上, 宣读讲章虽然能达到精准的效果, 却让人感到讲员只像一位学究(多指迂腐的读书人)[6]或“现代文士”. 在神学会议上逐字宣读神学论文或许适用, 但逐字诵读绝不适用于讲道. 即或是演说, 若只按稿宣读, 仍会让人认为讲道者没有信心, 加上缺乏与会众眼神的接触, 更会留下不够真诚、缺乏信念的印象.

 

Jonathan Edwards

有人反对上述观点, 并指出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的那篇“罪人在忿怒的神手中”的讲章是在台上照读的, 却产生空前的果效. 但赖若瀚提醒道: “若是没有当时‘大醒觉运动’的气候, 没有讲员会前禁食的祷告, 加上他丰富的生命, 最好不要效法.”

 

多年前, 英国有位年青议员在餐会上发表演说. 冗长的演讲过后, 他请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英国首相兼历史学家)[7]评估一下. 邱吉尔坦诚地回答他: “第一, 你将讲稿照读; 第二, 你读得很差劲; 最后, 那是一篇不值得一读的讲稿.”

Winston Churchill

 

如果讲道者未察觉会众对他讲道的反应, 就十分可悲了. 很多讲道者在会众日渐离开后, 仍不知道问题所在(其实问题出在讲道者和他那生硬沉闷的宣读上). 这类讲道者只提供资料, 没有把握到讲道的真义, 若会众不愿意再听下去, 讲道者也该停止他的传讲了. 

 

 

(b)   背诵讲章法

为弥补按稿照读过分生硬的缺少, 有些讲道者会尝试背诵讲章, 站上讲台后, 将整篇讲章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给会众听.

 

(b.1)   优点: 用这种背诵讲章法可以较活泼地传讲, 与会众有眼神的接触, 减低沉闷枯燥的感觉, 而且内容精确.

 

(b.2)   缺点: 对于每星期都要讲道, 甚至多于一篇道的人来说, 背诵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而且不是每个讲道者的记忆力都那么好, 能轻易记住整篇讲稿. 而讲道时如果偶有走神或忘记, 便会难于应变, 反而不妙.

 

事实上, 讲道者单单记诵一篇讲章而在台上讲出来, 跟面向会众, 从内心深处传讲一篇信息是不一样的. 讲道者传讲一篇信息, 不单是传讲当中的思想意念, 更带着个人从神领受的热诚和负担, 针对人内心深处的需要, 让人能透过所传的信息回应神, 得着亮光和指引去面对日常的生活, 并激发人作出行动, 改变生命.

 

如果整篇讲道只是将写下来的内容背诵出来, 其效果就等于重播一段录下来的讲话, 跟现场的会众并没有互动, 很难达到讲道的效果. 讲道其实就像一段旅程, 要讲道者带着会众一同走过, 体会经文向会众发出的信息, 所以需要与会众有紧密的互动.

 

(c)   口语讲道法

Alex Montoya

口语化的讲道法是将讲章预备妥当, 练习用平常讲话的方式来传讲. 亚历克斯·蒙托雅(Alex Montoya)评述道: “口语化的讲道, 是讲员对一个题目作了深入研究, 然后根本不用讲稿, 或以最少的文字辅助, 然后面向会众, 跟他们作互动式地传讲. 这方法可以让讲员与会众有眼神的交流, 而不是盯着看讲稿.”[8]

 

若使用这个方法, 讲员传讲时, 可以浏览讲章的重点, 并且不排除使用浮现出来的新词语, 让宣讲更有活力.

 

(c.1)   优点: 口语化的讲道平易近人, 使人乐于接受. 因讲员的目的不是传讲百分之百完美精准的内容, 所以不用刻意咬文嚼字, 而特意着眼于生动有力地把神的道传递给会众. 曾霖芳曾说: “受感而讲的话是‘活’的话语, 用这种活泼的话语去讲‘生命之道’是最有效的言语.”[9]

 

口语化的讲道能带着丰富的情感. 属灵伟人的讲章, 使用的字词都十分简单, 再加上他们的情感, 就极为有力. 因此, 写讲章时, 在注重修辞之余, 不要忽略该在哪里投放情感, 到了传讲的时候, 便要留意将它展现. 

 

(c.2)   缺点: 口语化讲道也有它的缺点, 就是容易忘记讲章内容. 而且因为自由发挥, 部分地方会较为通俗, 让人觉得肤浅. 因此, 最好是先将讲章全部写出来, 熟习后经过内化的过程, 将大纲与重点词句加上记号(也可用荧光笔标注), 免得不记得要说什么或转接不过来. 此外, 口语化的讲道也容易暴露各人的语病或口头禅, 是讲道者要留意并加以改善的.

           

再评口语讲道法

讲道与写文章大不相同. 文章是写给人阅读的, 让人有时间仔细思想. 即使一下子看不明白, 还可以回头再看. 但讲道是讲给人听的. 若一下子接收不到, 无法立刻回去再听. 这就是为什么以简单的言词, 用口语化的方式传讲, 要比宣读讲章更好.

 

至于讲章要详细到什么程度, 却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只要有大纲, 就能在台上挥洒自如. 有些人必须把全篇讲道字字句句都写出来, 才有把握顺畅地传讲. 最理想的或许是先详细写下讲章, 然后总结成大纲带到讲台上, 然后按着神的感动, 带着感情, 与会众互动地传讲. 主耶稣讲道是十分口语化的, 而且常常因所看见的景物或周围发生的事情, 而引发祂开口教导人. 祂的教导被群众公认为带着满满的能力, 不像当时的文士, 虽然满腹经纶, 却没有能力.

 

Nicolo Paganini

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有一次在演奏会上, 在大声喝彩的听众面前, 忽然发现手中的小提琴不是他平日珍爱惯用的那把. 他呆了一会儿, 最后告诉听众他拿错了琴. 他退回幕后, 沉思良久, 相信是有人偷换了他的琴. 他沮丧了一阵子, 最后走出来对听众说: “诸位来宾, 今天我要证明给大家看, 音乐并不是在乐器里, 乃是在人心里.” 他开始用心地演奏, 从那破旧的乐器里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 听众深受感动, 最后喝彩声振动了整个演奏场地.

 

同样的, 我们要讲的道不在讲章里, 乃在每个受感动在讲台上服事的人心里. 赖若瀚分享一个类似的经验. 某次, 他受邀到某召会的退休会讲道, 因为路途遥远, 先开车到牧师的家, 然后转乘牧师的车一同去聚会. 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会场, 他才发现行李中少了存放讲章的手提包, 因为在换车时将它遗留在自己的车里, 忘了拿. 晚堂快要开始了, 而且整个退休会中要讲五堂, 一篇讲稿都没有, 心中实在有点沉重.

 

还能怎么办呢? 赖若瀚先安静下来默祷, 决心不再忧虑, 然后尽量默写讲道大纲. 写完再拼命祈祷, 随之上台. 第二天早堂也是这样预备和经历. 他感到讲道当中十分释放. 事后有位姐妹说, 没有讲章的部分比有讲章的更生动与释放.

 

赖若瀚评论道: “我曾经不带讲章上台, 但内容都是预先熟知的, 心中早有准备. 这次的经历, 却让我体会到‘失去了讲章, 却找着了听众.’ 从那次开始, 我便略为改变以往的习惯, 虽然仍带讲章上台, 却不再那么倚重它, 或在有需要的时候才看. 在神学院中, 讲道法的教授要求我们不看讲章, 那是很好的操练. 但在忙碌的实际牧养生涯中, 预备好讲章之后, 根本没有时间可以熟读, 因此, 多年来, 我建立了边讲边看的方式, 亦十分有效.”

 

米勒(Calvin Miller)的提醒值得留意: “传道者在讲道时, 应相信他们所传讲的信息, 不是单将所写下的照读出来. 无论讲章要求会众如何回应, 随机应变与热诚都是传讲(指讲道)有效的推动力.”

 

 

(三)     预备讲章口语化

我们在之前的《家信》中刊登过一篇关于“针对会众需求”的文章, 并在文中强调讲道者必须了解会众(听众)的需要, 所以他在预备讲章时, 脑海中要浮现着不同的会众, 才不至打空气, 闭门造车.

 

Reinhold Niebuhr

虽然写讲章也用得上一些写文章的技巧, 但好的讲章不一定是好文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讲道集读起来简单而肤浅, 但在现场传讲出来时, 讲员的情感与会众的互动, 带出极大的感染力, 成为激励人心的讲道. 在另一方面, 一些辞藻华丽的讲章却没有半点生命力.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曾提醒我们: “不需要写出‘漂亮’的讲章, 以免这些华丽的词藻使人眩目(指光线或色彩强烈, 令人眼花), 却无法领受到措词背后的任何信息. 那些词藻华丽的讲章, 吸引人崇拜它, 却忘记遵从它.”

 

写讲章有什么技巧或窍门, 能有助讲道时发挥得更好? 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a)   用一听就懂得的用语

写讲章的用语必须为耳朵而写. 赖若瀚指出讲道与写作很不一样. 写作要尽量详细, 需要交代出处, 又加上注释. 但讲道是为了让人听得明白, 所以要尽量用短句, 用主动动词及直接用语. 引述别人的作品时, 不宜动辄引用一大段, 免得听众难以掌握主要的意思.

 

(b)   用一看就明白的格式

以电脑打印讲章时, 宜尽量采用大一点的字体, 以便在讲台时容易看见. 也可考虑把平板电脑或手提电脑带上讲台, 就不必列印讲章, 字体可以随时放大. 将字体放大, 讲章看得清楚, 放心之余, 讲起来也就更有把握.

 

讲章不要写满整页. 不妨只用每张纸面的一半, 留下半页空间, 可以加注或加入临时想到的信息或应用. 重要的段落、诗句或嘉言, 可以每句一行, 更容易看到.

 

可用不同颜色、字体、粗体或斜体等, 或放大、缩入等方式, 凸显重要的或转折的地方. 段落之间要有空行. 每个段落前面, 可以加上标题或转接语. 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方便自己阅读.

 

简明的大纲会易于记忆, 会众也容易掌握. 尽量只用一层的标题, 而不要琐碎繁复. 若真有小段落的话, 也要十分清晰合宜. 将引用的经文也全部印出来, 可以减少读经时翻查经文的时间.

 

不过, 尽管今日很多人都使用电子版本的圣经, 但一些年长的会众观念较保守, 认为讲员必须带着圣经上讲台才合宜. 讲道者在这方面可斟酌留意, 若在较正式的场合或年长的会众中, 要带着圣经上讲台. 甚至在读经时捧着圣经来读, 用以代替从讲章中读出.  

 

 

(四)     使用讲章的守则

 论完如何预备讲章后, 接下来就要谈如何使用它. 使用讲章有四个重要的守则, 除了熟习讲章和倚赖祷告, 也要注意讲章的重点, 并在传讲时注视在场的会众.

 

(a)   熟习讲章

写完讲章之后, 要留一段时间消化, 多读几遍, 不通顺的地方加以更正与修改, 免得讲起来生硬拗口. 初学讲道者, 可以对着镜子练习, 或在教堂空着时上台练习. 耳朵是最好的编辑, 凡是听起来不通顺或累赘的句子, 就要改写或简化. 若能将讲章的起承转合也记住, 熟悉转折与加强重要的地方, 并知道如何带往高潮等, 将会让讲道者挥洒自如, 且能巧妙变化.  

 

(b)   倚赖祷告

讲道者要常为自己祷告, 也要为听道的会众祷告. 在这方面, 神所重用的某位仆人曾给讲道者一个适切的忠告: 他为所要讲的信息祷告,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神; 他准备所要讲的信息,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他本身; 他传讲信息,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听众.[10] 这三件事当中, 首要就是: 讲道者为所要讲的信息祷告,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神.

 

步上讲台之前要为自己祷告, 求神让你可以掌握讲章的神髓, 将所领受的感动百分之百地传讲出来. 祷告有一种整合的效用, 将理论与感情连结在一起, 使讲出来的信息不至于太理论, 而且将讲道者的生命带进信息当中.

 

此外, 也要为听道的人切切祷告, 求神的灵亲自在他们中间动工, 给他们敞开的心灵, 聆听神要向他们所讲的话. 事实上, 即使我们准备得再好, 会众的心没有预备好, 信息就如泥牛入海一般(比喻一去不复返, 没有下落). 相反的, 有时我们预备得不怎么样, 但圣灵动工, 也会让听道者有所领受. 毕竟, 讲道是属灵的工作, 不是靠人的努力和技巧可以完全掌控的. 因此, 由始至终我们都得倚靠祷告, 仰赖圣灵的工作.  

 

(c)   注意重点

虽然我们殷勤地预备讲章, 但在讲台上, 却不要受讲章的规限. 在预备好讲章后, 可再花些时间抽出重点, 作为带上讲台的大纲. 但若不想花这额外的工夫, 则可把讲章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标示.

 

(d)   注视会众

赖若瀚虽然鼓励讲道者带讲章上台, 但他提醒讲员不要老是看着讲章. 重要的是, 偶尔看讲章之余, 仍不忘要时时注视会众.

 

有些人会把大纲印在召会聚会的程序单上, 预备这种大纲时, 可预留一些填写空间. 这样, 讲道时可邀请会众填写, 同时就可争取一点时间看讲章. 此外, 若是讲章采用一目了然的格式, 就不至于经常低下头寻寻觅觅, 失去与会众的眼神接触.

 

上台之前需要仔细检查讲章页数的顺序, 不要在传讲时才发现次序错乱. 讲章也不宜装订在一起, 免得翻阅的动作与声音影响会众,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用平板电脑储存讲章, 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但要用得熟练, 尽量减少传讲时不必要的障碍.

 

 

(五)     传讲老旧的讲章

有传道者认为, 某些信息十分重要, 需要对同一批会众多讲一次. 让之前没有来的可以听到, 或来了却没有听好的会众可以温习. 这便涉及一个问题, 传道者的讲章可否重复使用?

 

针对这个问题, 赖若瀚分享他的一个经验. 他牧养某个教会大概10年之后, 重复讲了一篇讲章. 散会后, 竟有两位信徒来对他说: “牧师, 我还记得你刚到教会时, 讲过这篇道啊! 不过, 多听一次也无妨.” 赖若瀚评论道: “10年后仍有人记得你讲过的道, 或许是好事. 但‘开罐头’(指用旧的讲章)被人识破, 还是蛮尴尬的. 我立志, 从那天起, 不再随便重复讲道了.” (特指向同一批会众重复讲之前讲过的那篇道)

 

(a)   尽量避免

为什么最好不要用旧的讲章呢? 赖若瀚解释道: “因为用旧的讲章, 一旦被发现, 给人的印象是传道者没有好好预备. 若是讲道者没有感动, 怎能叫别人得到感动呢? 

 

“听道与听歌不一样. 诗歌可以百听不厌, 但听道则不然. 重复地听, 往往再没有第一次的感动或是新鲜感. 所以在同一个教会中, 除非万不得已或确有必要, 否则, 最好不要重复讲同一篇道. 免得会众觉得收到剩菜残羹, 没有属灵上的喂养.

 

(b)   旧酒新瓶

 

麦希真

赖若瀚也相信, 有些讲章经过精心钻研, 值得一讲再讲. 不过, 即使这样, 讲员也必须重新读过经文, 领受新的感动, 如同将新鲜的配料加入旧菜中, 把讲章加添修补过, 才可以再使用. 但对同一处的会众, 传讲的年日不同, 要留意更换例证. 在不同的场合, 则要留意不同会众的需要.

 

Chuck Swindoll

麦希真(1930-2021)在某次教牧同工的聚会中曾说: “炒冷饭”虽然不是什么好事, 但可以加一个鸡蛋去炒, 仍然会是很香、很好吃的. 就像在百年老卤中加点配料, 就可以做出更多的卤菜. 司蕴道(Charles R. Swindoll)说: “旧讲章若是一幢房子, 我会更换旧的建材, 把过时的物料拆走, 只保留房子的结构, 而用全新的材料去建造… .”

 

 

(六)     传讲别人的讲章

使用别人的讲章就像以罐头食物或微波炉食品给家人做晚餐, 虽然在忙碌生活中会偶尔这样做, 但要明白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不高(可能高盐和高防腐剂?!), 为了家人的健康, 还是应当到市场采购新鲜食材, 亲自下厨.

 

(a)   融会贯通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引用了别人的心得或见解, 成为自己讲道内容的一部分, 人类本来就共享文化与智慧, 这是无可厚非的. 以下三点表明此事:

  1. 从字典、词典、注释得到基本资料, 这正是这类参考书存在的目的与价值.
  2. 从别人的文章或讲章得到灵感和启发, 整理并承继他人讲章的精髓, 形成自己讲道中的意念, 甚至专心听“讲道大师们”的讲道, 学习他们表达的能力与风格.
  3. 引用别人讲过的话(名言语录), 不仅帮助说明或解释, 也有助于加强此话的权威.

 

许多伟大的讲道家都会采用他人的心血结晶(指他们的著作名言), 这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别有天地. 没有人会认为他讲的道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但讲道者必须有自己的研究与默想, 经过吸收与消化, 才可以有新鲜的见解与活泼的果效.

 

(b)   不可越分

引用多少是可以接受而不算抄袭呢? 这个问题很难界定. 有人说: “天下文章(也包括讲章)一大抄”(此俗语可意谓“天底下的文章都有抄袭之嫌”), 还有人说: “抄一个人是抄袭, 抄五个人是研究, 抄十个人就近乎创作了.” 然而, 使用别人的东西, 仍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 因为这是偷窃的行为. 在智慧财产权的领域, 我们可以运用别人的东西, 但必须用得合宜, 才不至于被指控抄袭剽窃(注: “剽窃”是指把别人的作品窃为己有).

 

(b.1)   不可复述整篇讲章

在这个时代抄袭十分容易, 因为网上资料繁多, 可以很快找到不少合用的东西. 赖若瀚指出, 他曾在一间神学院讲授“释经讲道法”课程, 要求同学交两篇讲章. 有位同学交来的两篇, 竟然都是从网上找来的, 只稍微改动了引言, 其余内容一字不变, 完全一样. 这是十分严重的事, 因为剽窃在学术界是非常严重的罪.

 

别人的讲章不是你的, 你全盘接收, 搬上讲台, 让人以为是你的, 这是诚信上的问题. 即使将别人的讲道大纲原封不动地使用而没有说明出处, 同样不妥. 若整篇讲道的大纲是借用别人的, 最好事先告诉会众. 但这样做不免引起会众质疑: “为什么讲员不能好好预备一篇讲道?” “为什么要借用别人的呢?”

 

当然, 有些讲章是特别公开出来, 让人任意引用的. 从前杨牧谷出版《道材》, 目的是帮助一些年轻而讲道经验尚浅的同工, 从别人的讲章, 举一反三地学习讲道.[11] 他认为若是偏远地区的传道人欠缺资源, 即或是将这些讲章全篇搬上讲台, 也比没有供应好.

 

今日在北美, 有些教会或机构的网站出售讲章, 只要付一些钱, 就可以解决版权问题. 虽然如此, 将别人的讲章原封不动地搬上讲台, 总有不适当之处. 例如原作者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见证、某时某地发生的事件等, 引用者没有见闻经历, 总不能一下子就全盘接收.

 

(b.2)   经消化与琢磨, 用自己的话来传讲

借用别人的讲章, 必须经过消化吸收, 思考琢磨, 务必引发出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赖若瀚曾经录制一套名为《真爱人生》的录音带, 是讲论 林前13:4-8的五篇讲道. 有传道者告诉赖若瀚他重复听了又听, 直到滚瓜烂熟, 然后用自己的例证补充, 会众的反应非常好. 赖若瀚评论道: “这就相等于‘开罐头’. 但罐头食物若能佐以一些新鲜材料, 虽然不是最理想, 却亦比只开罐头来得好.”

 

(b.3)   在适当时候说明出处

诚实负责的讲道者会清楚告诉别人讲道材料的出处. 若是聚会后有人想要参考, 可以让人知道详情. 不过, 讲道与写作不同, 写作必须写出附注, 讲道则注重当时的领受, 不必列出某解经家说这个, 某学者说那个, 只要在适当以及重要的地方指明出处便可以. 可以简单地介绍说: “以下这一段所讲的, 主要是受某某学者(可以讲出名字)的启发…”、“慕迪(D. L. Moody)曾讲过一个感人的故事…”、“司蕴道(C. R. Swindoll)在他的书中写着…”、“陶恕博士(A. W. Tozer)说得好…”等等.

 

(b.4)   不可以抄袭为可取的

赖若瀚指出, 圣经说: “不可偷盗”(出20:15), 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智慧财产权. 抄袭了别人的东西, 千万不要还振振有词, 说: “其实这些都是神给他们的恩赐, 他们应该为天国的缘故, 乐意与人分享.” 因为未经作者或原创者本人的许可, 就是一种盗窃的行为, 任何遁词都不足以推诿责任.

 

赖若瀚对讲道者的提醒值得深思: “十分可惜的是, 不少传道者因为不懂运用时间, 到星期五、六才临阵磨枪, 最后还是因为来不及预备讲道, 就陷进挪用或抄袭别人讲章的试探中. 其实, 作为一位牧者, 为何不多花心思, 为自己会友的需要, 从神领受信息, 转而喂养群羊呢? 神对传道者的基本要求, 是为群羊警醒, 并且让别人看出自己的长进, 从而受到激励, 由听道而行道.”[12]

 

 

结语

米勒(Calvin Miller)曾写道: “传道者在讲道时, 应相信他们所传讲的信息, 不是单将所写下的照读出来. 无论讲章要求会众如何回应, 随机应变与热诚都是传讲有效的推动力.”

Calvin Miller

 

结束前, 让我们引述赖若瀚对讲道者的忠告: “传道者只有将神的信息融会在心中, 并时时沉浸在神的话语中, 才能从腹中流出活水. … 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只是一潭死水, 而应该是丰盛活水的泉源.”[13]

 

(文接下期)

 

*******************************************

附录一: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4]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5]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注: 上述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521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521-537页.

[4]               马有藻著,《读经乐 — 实用读经攻略》(台北:天恩出版社, 2004年), 第14-15页.

[5]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 英语语言大师、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等. 他是一位坚信圣经的人.

[6]               “学究”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 原指科举中的一个科目(注: 唐代有“学究一经”, 专门研究一种儒家经典), 但过后“学究”一词被引申指读书人(多指迂腐的读书人).

[7]               温斯顿·邱吉尔(Winston L. S. Churchill, 1874-1965)是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以及第61、63任英国首相(1940年-1945年, 1951年-1955年). 除了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他还是英国重要的历史学家, 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并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8]               Alex Montoya, Preaching with Passion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2000年), 第123页.

[9]               曾霖芳著, 《讲道学》(香港: 种籽出版社, 1990), 第203页.

[10]             这句话在英文是: “He PRAY over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God. He PREPARE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him. He PREACH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the listeners.”

[11]             参网上《道材使用手册》, 内中指出使用守则. 参 http://www.ymkfund.org/index_topic.php?did=217289&didpath=/217289 ; 浏览于2013年7月30日.

[1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536 页.

[13]             同上引, 第537页. 注: 赖若瀚在这番话中引证主耶稣所说的: “信我的人… 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8). 赖若瀚对讲道者所说的这番劝勉之言是对的,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 赖若瀚所引证的经文(约7:38), 即“从他腹中”的“他”一词按原文意思是指着主耶稣, 而非信徒. 参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0/02/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他是指谁/ .

[14]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上引书, 第xvi页.

[15]             同上引, 第439页.

[16]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