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A)       “教会出现在旧约时代?

改革宗神学家伯克富 (Louis Berkhof)

美国改革宗神学家(Reformed theologion)伯克富(另译: 伯阔福, Louis Berkhof, 1873-1957)在其所著的《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一书中, 论到“教会”(Church, 召会)[1]的本质时, 提到教会出现在不同的时代, 即: (1) 列祖时代(Patriachal Period); (2) 摩西时代(Mosaic Period); (3) 新约时代(New Testament). 伯克富接着解释道:

 

新约的教会本质上与旧约的教会是一体的(essentially one). 就其本质而言, 它们都由真正的信徒组成, 而且只由真正的信徒组成. 在它们的外部组织(external organization)中, 它们两者都代表着好人与恶人的混合. 然而, 耶稣基督所完成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教会脱离了以色列的国家生活(national life of Israel), 获得了一个独立的组织(obtained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与此相关的是, 教会的国家界限(national boundaries)被除去了. 迄今为止, 教会一直是一个国家教会(national Church),[2] 现在具有了普世性(universal character). 为了实现向全球范围扩展的理想, 它必须成为一个宣道的教会(missionary Church), 将救恩的福音传给世界所有国民. 此外, 过去(指旧约)的仪式敬拜让位给一种更属灵的敬拜(指新约的敬拜), 这与新约的更大特权是相符一致的.

 

以上的陈述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教会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存在, 尽管两者被公认在制度和管理上存有差异, 但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essentially the same). 这与我们的信条标准教义(teachings of our confessional standards)相符一致. 例如:《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 Confession)[3]在第二十七条(Art. XXVII)中说: “这个教会从世界开始便有, 并要存到末日; 因为基督是永远的王, 祂若没有国民, 便不能为王.”[4]

 

与此完全一致的是, 《海德堡要理问答》(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年)[5]在“主日第二十一”(Lord’s Day XXI)中说: “(我认为神圣而大公的基督教会就是:) 神的儿子借着祂的灵和祂的话, 从世界开始到末了, 在全人类当中为自己招聚、护卫、保守一群以真信心联合的选民, 使他们得着永生.”[6]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 教会本质上是信徒的团体(community), 而这个团体从旧约时代开始一直存在到现在, 并将一直存在于地球上, 直到世界的末了(the end of the world). 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能同意那些“前千禧年派”(Premillenarians)的观点, 他们在分裂性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的影响下, 声称教会是新约独有的群体, 只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才出现, 并将在千禧年开始之前, 从地球上消失. 他们喜欢将教会定义为“基督的身体”, 这是一个典型的新约名称, 但他们似乎忘记教会也被称为“神的殿”和“耶路撒冷”, 这些名字很显然带有旧约色彩, 参 林前3:16-17;  林后6:16;  弗2:21;  加4:26;  来12:22.[7]

 

从以上所言, 我们看见改革宗神学家伯克富的解释, 可代表或反映出改革宗教会或神学家普遍的立场, 就是任何的解释都要与他们的信条标准教义(teachings of our confessional standards)相符一致, 而这些信条认为教会在旧约时代已经出现, 以色列就是旧约的教会.

 

 

(B)       旧约的以色列是神的教会?

伯克富接着解释为何他认为旧约的以色列是神的教会. 他评论道:

Louis Berkhof

 

“教会”(Church, 希伯来文: gahal , 《七十士译本》将gahal 译作 ekklêsia )在旧约中多次用来指以色列, 参 书8:35;  拉2:64;[8]  珥2:16; 我们不应该对这个明显事实视而不见. 在我们的圣经译本(指英文圣经译本)中, 旧约原文的译法是gathering (聚会)、assembly (集会)或congregation (会众), 而新约译法则是Church (教会), 这一事实可能引起人对这一点的误解; 但事实是, 在旧约和新约中, 原文的词( gahal )都表示神子民的“会众”或“集会”, 以此用来指教会的本体(essence).

 

耶稣一方面说祂将在未来创立教会(太16:18), 但也承认教会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机构或团体(institution) (太18:17). 司提反谈到“旷野中的教会”(徒7:38; 注: 《和合本》译作“旷野会”, KJV: the church in the wilderness). 保罗在罗马书11:17-21和以弗所书2:11-16中清楚地证明了以色列和教会在属灵方面的合一(spiritual unity). 从本质上讲, 以色列构成了旧约中的神的教会, 尽管其外部机构(external institution)与新约中​​的教会大不相同.[9]

 

 

(C)       以圣经来查验伯克富的论据

基本上, 伯克富提出六个论据, 来证明教会在旧约时代已经出现, 以色列就是神在旧约中的教会, 而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让我们以“庇哩亚人”(Berean)的态度来查验他的论点是否正确(参 徒17:10-11).[10]

 

论点一 :   教会也被称为“神的殿”和“耶路撒冷”, 而这些名字很显然带有旧约色彩, 所以教会在旧约时代已经出现了.

 

这个论据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新约的保罗也称为“扫罗”(徒13:9; 也参 徒9:1,3等), 而“扫罗”一名有旧约色彩(出现在旧约时代),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保罗”在旧约时代已经出现了. 这个新约的“扫罗”与旧约的“扫罗”是不同的.

 

所罗门建造的圣殿

再举另一个例证: 我们知道“神的殿”(或经常可以直译为: 神的家; KJV: House of God, 代上22:2; 代下3:3; 代下7:5)[11]是指所罗门在耶路撒冷所建的圣殿(建于大约主前960年), 而早在这圣殿被造的一千年前左右, 雅各在逃往哈兰的路途中(约主前1929年), 曾在伯特利惊讶的说: “这地方何等可畏! 这不是别的, 乃是神的殿”(原文: 神的家; 创28:17).[12] 我们不能因为那地方被称为“神的殿”, 便断言说在耶路撒冷的“神的殿”(圣殿)早在主前1929年就已经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两者虽有同样的称号(神的殿), 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  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原文: 神的家)是属物质的, 而在伯特利的圣殿(原文: 神的家)是属灵的; 两者虽都象征神同在之处, 不过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13]

 

 

论点二 :   在《七十士译本》常将旧约的希伯来文 gahal 译作 ekklêsia (教会). 既然旧约已出现ekklêsia 一词, 多次用来指以色列, 所以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essentially the same).

 

希伯来字 gahal {H:6951}在旧约圣经中出现123次, 英文圣经常译为congregation , 而中文圣经常译作“会众”,[14] 也常指神在旧约的百姓以色列民(出12:6译作“会众”). 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确实多次将希伯来字 gahal 译作 ekklêsia ,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旧约以色列的 ekklêsia (中文译作“会众、大会、会”等等)与新约的 ekklêsia (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为 ekklêsia 在圣经中可以含有几个意思, 或指不同群体.

 

根据被公认为研究新约词字最标准的《新约希腊文辞典》(简称),[15] ekklêsia在新约圣经中可指:

  1. 定期召集的政治团体(regularly summoned political body) (徒19:39);
  2. 任何的集合、聚集或聚会(assemblage, gathering, meeting geners) (徒19:32,40);
  3. 以色列的会众(congregation of the Israelites) (徒7:38);
  4. 关于基督徒教会(Christian church): (a) 教会的聚会(a church meeting) (林前14:19, 28, 35); (b) 住在某个地方的整体基督徒(the church… as the totality of Christian living in one place) (徒8:1; 林前1:2等等) 【指地方性的召会, 编者按】; (c) 包含了所有信徒的普世性的教会(the church universal, to which all believers belong) (太16:18;  弗1:22;  3:10) 【指宇宙性/普世性的召会, 编者按】[16]

 

美国圣经学者约瑟·塞耶(Joseph H. Thayer)在其所著的希腊文词典中, 对 ekklêsia 一词也有大同小异的解释: (1) 人民在公共场所召开的集会, 目的是为了商议某些事(徒19:39); (2) 通常相等于gahal , 以色列人的集会(士21:8 [译作: 会众] ), 尤其是为神圣的目的聚集在一起(申31:30; 书8:35 [ gahal在这两处经文皆译作“会众”] ), 而 徒7:38的ekklêsia 就是这个意思(指以色列的会众); (3) 偶然或喧闹地聚集的任何聚会或人群(徒19:32,40); (4) 基督徒的群体(徒5:11)或基督徒聚集做礼拜的集会(林前14:19,35).[17]

 

总括而言, 在新约圣经中, ekklêsia 这字出现大约115次, 1次用来指以弗所城内的市政集会(徒19:39), 2次指以弗所城内喧闹聚集的聚会或群众(徒19:32,40); 1次指以色列的会众(徒7:38), 其余111次都可指基督徒的群体或聚会. 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 ekklêsia 一词在某段经文的意思是什么, 是指哪一类的群体. 换句话说, 我们不能因为旧约的以色列会众被称为ekklêsia (徒7:38), 就断言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essentially the same),[18] 不然, 按此推理, 我们也能说, 既然以弗所城内的市政集会被称为 ekklêsia (徒19:39), 那么这个定期召集的政治团体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当然, 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论点. 至于 徒7:38的正确解释, 请参以下第三项的解析.

 

 

论点三 :   司提反谈到“旷野中的教会”(徒7:38; KJV: the church in the wilderness). 这点表明旧约以色列会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从本质上讲, 以色列构成了旧约中的神的教会.

 

司提反在 徒7:38论到摩西时, 说: “这人曾在旷野会 (KJV: the church in the wilderness)中和西乃山上, 与那对他说话的天使同在, 又与我们的祖宗同在, 并且领受活泼的圣言传给我们.” 这节的“旷野会”的“会”一词, 在英文是 church,[19] 在希腊原文是 ekklêsia , 可直译为“在旷野的教会(召会)”.

旷野中的会幕和以色列的会众

 

然而, 正如上文所解释的, ekklêsia 一词在新约中有至少有四个意思, 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它是指什么. 我们不能断言说, 既然旧约以色列会众被称为ekklêsia , 它就一定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过, 为何圣灵称以色列会众为 ekklêsia 呢? 那是因为 ekklêsia 一词按字面意思是“呼召出来的一群人”(call-out company),[20] 而新约的教会(基督徒群体)与旧约的以色列(会众)都有这方面的共同特征, 所以都被称为 ekklêsia . 新约的教会(基督徒群体)是“被神从世界或罪恶的世代中呼召出来 (介词ek [出, out] + 名词klêsia [呼召, call] )的一群人”; 彼得形容这个呼召为“召(希腊文动词: kaleô {G:2564})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2:9); 而“出黑暗”可指“脱离罪恶的世界或世代”, 正如保罗所说的  —  “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加1:4).

 

同样地, 以色列会众被称为ekklêsia (召会), 因为 何11:1记载: “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 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换言之, 以色列被称为“在旷野的召会”(即被呼召出来的会众), 因为以色列是被神呼召出来, 成为分别为圣归于神的百姓(出19:3-6; 33:16;  民23:9;  申7:6;  拉9:1-3). 但这在旧约中被呼召出来的以色列会众, 与新约被呼召出来的“召会”(教会)是不同的群体.[21] 最强的证据是: 主耶稣和新约书信中所谓的教会(指基督徒群体)是在五旬节才成立的(参下文).

 

总括而言, 徒7:38的“旷野会”的“会”一词, 虽在希腊原文是 ekklêsia , 但应该像旧约对希伯来字 gahal 一词的最常译法, 将 徒7:38的 ekklêsia 译为“会众”(申31:30; 书8:35等等), 而不是“教会”【注: 一些英文圣经(如NKJV、NASB、NRSV) 根据 gahal 一词最常的英文译法, 将 徒7:38的 ekklêsia 译作 congregation (会众)】; 换言之, 徒7:38是论到以色列为“在旷野的会众”, 而不是“在旷野的教会”.

 

 

论点四 :   耶稣一方面说祂将在未来创立教会(太16:18), 但祂也承认教会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机构(institution) (太18:17). 这证明主耶稣所说的“教会”在旧约已经存在.

 

新约圣经第一次论到“教会”, 是在马太福音16:18. 主耶稣说: “我还告诉你, 你是彼得,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 不能胜过她.”(原文直译).

 

这节的“建造”在希腊原文是 oikodomeô {G:3618}, 主耶稣论到“建造”时采用了希腊字  oikodomêsô , 这在希腊文法上是属“未来时态”(future tense)和“直说语气”(indicative mood), 表明主“建造”教会的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未来的时间. 所以几乎所有英文圣经都正确地译作: “I will build my church”(KJV、NIV、NKJV、NASB、ASV、NRSV等等)[22] 换言之, 主耶稣是说: “我将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原文直译, 太16:18), 这点清楚表明主耶稣降生之前的旧约时代, 教会(神的家)还未被建造起来【注: 主耶稣用“建造”这建筑的词汇, 因为教会在圣经中被喻为“神的家”(提前3:15: “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 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

 

教会何时被建造? 答案是: 在五旬节! 林前12:13给这答案提供线索. 圣经称教会为“基督的身体”(弗1:22-23).[23] 这身体何时出现? 保罗在 林前12:13说: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 是希腊人, 是为奴的, 是自主的, 都从一位圣灵受洗, 成了(原文作“归入”)一个身体…” 圣灵的洗(或译: 圣灵的浸)表明圣灵把犹太人和希腊人(喻指外邦人)归入一个身体(指基督的身体), 即成立了教会(召会). 换言之, 教会的出现(成为一个身体)是要靠“圣灵的洗”, 而“圣灵的洗”是在五旬节才发生的(比较 徒1:5: “…不多几日, 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和 徒2:1-4: “五旬节到了, 门徒都聚集在一处…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

五旬节时圣灵降临, 成立了召会(教会)

 

因此, 我们可以合理地总结说: 既然教会(基督的身体)在使徒行传第2章的五旬节才诞生, 所以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国民(或作: 以色列会众)肯定不是主耶稣和新约书信所说的教会.

 

但是, 伯克富强调说主耶稣“也承认教会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机构”, 并引证 太18:17: “若是不听他们, 就告诉教会; 若是不听教会, 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KJV: And if he shall neglect to hear them, tell it unto the church: but if he neglect to hear the church, let him be unto thee as an heathen man and a publican).

 

主耶稣告诉门徒, 若弟兄之间有争执, 两三个人见证和劝勉下还无法让那冒犯(得罪人)的弟兄承认错误, 就要告诉教会, 若是不听教会, 就视他为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指不与他交往). 若单看英文, 这节里的动词如“neglect to hear”(不听)、“tell”(告诉)、“let him be”(看他像), 在英文的文法上都是“现在时态”(present tense), 意味着主耶稣说这句话时, 教会已经存在了(present at the time of speech). 然而, 这句话的希腊原文却不是这样的. 请留意:

  1. “若是不听”: “听”(hear)在原文(即希腊原文)是 parakousê , 文法上是 aorist subjunctive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
  2. “告诉教会”: “告诉”(tell)在希腊原文是 eipon , 文法上是aorist imperative (过去不定时态-命令语气);
  3. “若是不听教会”: “听”(hear)在希腊原文是 parakousê , 文法上是 aorist subjunctive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
  4. “就看他像…”: “就看”(let…be)在希腊原文是 estô , 文法上是present imperative (现在时态-命令语气).

 

值得留意的是, 在神的默示下, 作者马太写这经节时, 其动词“听”采用了aorist subjunctive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24] “告诉”一词采用了aorist imperative (过去不定时态-命令语气). 圣灵采用 aorist (过去不定式, 或译作“简单过去式”)的时态(tense) 和nonindicative (非直说)的语气(mood)是要带出什么意思呢?

 

著名的希腊文文法(Greek grammar)和新约经文批判学(textual criticism)专家华莱士教授(Prof. Daniel B. Wallace)给于这方面的解释. 他在1996年出版的希腊文文法著作《中级希腊文文法》(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解释动词的语气(mood)与时间(time)的关系,[25] 谈到假设语气(Subjunctive)和命令语气(Imperative)时, 他分析道:

除了间接讲述(indirect discourse)之外, 这些语气中是看不到时间的(time) 【笔者注: 意指无法从这些语气中看出时间的意义; 换言之, 无法从语气中判断这动词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 因此,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aorist subjunctive)会具有未来(或潜在)的意味, 而在“直说语气”(indicative)中, 它会具有已经过去的观念(past idea).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间接(oblique, 非直说 [nonindicative] )的语气中,[26] 在大部分情况下, 时间是无关紧要的, 或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 一般来说, 时间(指时间概念或意义)在直说语气(indicative)中是绝对的(absolute), 在分词(participle)中是相对的(relative), 在其他语气中是不存在的(nonexistent, 笔者注: 意指不含有时间的意义, 因而无法断定那动作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未来).[27]

 

Daniel B. Wallace

以上希腊文文法专家华莱士教授的解释, 让我们明白了圣灵所要教导的真理.[28] 论到直接与教会相关的动词  —  “告诉教会”和“不听教会”  —  神的灵所选用的动词在文法上各别是aorist imperative (过去不定时态-命令语气)和aorist subjunctive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 而华莱士教授解释说, “这些语气中是看不到时间的(time)”, 意指无法从这些语气中看出这动作在时间上有何意义; 换言之, 我们无法从语气中判断这动词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29] 【即使有一丁点的时间意义, 华莱士指出 aorist subjunctive 有的也是未来的意味, 而非过去或现在】因此, 太18:17根本无法证明主耶稣承认教会在当时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机构或团体.

 

或许有者辩驳说, 太18:17的最后一个希腊文动词 estô (译作: “就看”, let…be)在文法上是present imperative (现在时态-命令语气), 这个“现在时态”(present tense)岂不证明主耶稣说这句话时, 教会已经存在了吗? 不然如何进行这一系列的行动(指“听… 告诉… 听… 就看”)呢? 不过, 这样的看法其实是不明白present imperative在希腊文文法上的意义.

 

我们看见这节有两个imperative (命令语气)的动词  —  “告诉”(tell)和“就看”(let…be)  —  所选用的动词在文法上各别是aorist imperative (过去不定时态-命令语气)和present imperative (现在时态-命令语气). 华莱士指出, imperative (命令语气)经常与 aorist (过去不定时态)和present (现在时态)同时出现. 这两者的不同是:

  1. aorist imperative (过去不定时态-命令语气)通常是强调命令整个动作(to command the action as a whole), 而不关注这动作的持续时间(duration)、重复(repetition)等;
  2. present imperative (现在时态-命令语气)通常是强调命令动作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to command the action as an ongoing process). 这是与“现在式”的型态(present’s aspect)[30]的时态相符一致.[31]

 

希腊裔圣经学者哈詹妥纽博士(Dr. George Aristotle Hadjiantoniou, 1943-2013)在其所著的文法书中, 也同样解释道: “关于这种语气(指imperative, 命令语气)中的现在时态(present)和过去不定时态(aorist), 两者区别在于: 前者(present imperative)的命令或请求可能指持续或重复的动作(a continuous or repeated action), … 后者(aorist imperative)则指单个非持续的动作(a single non-continuous action)…”[32]

 

由此可见, 太18:17采用present imperative的用意是要表明一个持续或重复的动作: 换言之, 对于那不听教会的犯错者, “就看”(present imperative)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意即与他断绝交通, 不与他交往(注: 犹太人一般上不与外邦人和税吏交往, 不与他们一同用餐等), 而这断绝交往的行动是要持续进行的(不是做一次就够了). 但之前的“告诉教会”(aorist imperative)则是单个动作, 不用持续或重复的“告诉教会”.

 

总之, 虽然马太福音18:17的subjunctive 和imperative的语气无法表明时间意义, 但在四福音书还有一处(也是唯一的另一处)提到“教会”时(即马太福音16:18), 神就借此给于我们清楚的答案. 主耶稣在这节清楚说道: “我将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原文直译, 太16:18).

 

事实上, 神的灵早就知道自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以来, 直到如今, 许多人(包括改革宗圈子里许许多多真诚爱主、愿守主道的基督徒)会误解甚至曲解主耶稣所说的“教会”在旧约中就存在了, 而以色列正是神在旧约的“教会”. 为了避免人犯上这个错误, 或要纠正如此误解或曲解之人, 所以神的灵论到教会的建立时, 就在 太16:18特别采用希腊字 oikodomêsô【文法上是future indicative [未来的时态-直说的语气], 意思是明确的“我将要建造”(I will build )】, 以此清清楚楚地在希腊原文表明主耶稣说这句话时, 教会(神的家)还未被建造起来(“我将要…建造”).

 

综合以上所述, 主耶稣所谓的“教会”在旧约中肯定还未出现, 我们要用清楚的经文(太16:18)来解释不清楚或令人质疑的经文(太18:17和 徒7:38),[33] 此乃公认的正确解经之重要原则.

 

 

论点五 :   保罗在罗马书11:17-21和以弗所书2:11-16中清楚地证明了以色列和教会在属灵方面的合一(spiritual unity). 从本质上讲, 以色列构成了旧约中的神的教会.

 

(a)   罗马书11:17-21

让我们查考保罗在罗马书11:17-21所说有关橄榄树枝子的比方:

  • 罗11:17: 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 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 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 罗11:18: 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 若是夸口, 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 乃是根托着你.
  • 罗11:19: 你若说, 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
  • 罗11:20: 不错! 他们因为不信, 所以被折下来; 你因为信, 所以立得住; 你不可自高, 反要惧怕.
  • 罗11:21: 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 也必不爱惜你.

 

马唐纳 (William MacDonald)

对于上述经文, 我们引述美国注释家威廉·马唐纳(William MacDonald)对这个“树根和枝子的比方”(metaphor of the root and the branches)的正确解释:

(第17节): 那些被折下来的枝子, 象征十二支派中不信的以色列人. 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 于是失去了作神选民特权的身分. 但只有一些枝子被折下来(其余的得以保留在橄榄树上). 这以色列民中只有余数(或译“余民”, remnant, 意即剩余的少数人)接受了主, 而这余民当中包括了保罗在内.

野橄榄指外邦人, 被视为一个整体. 他们得接在橄榄树上. 外邦人一同从根部得着橄榄的肥汁. 外邦人分得本来给以色列人的蒙恩身分(position of favor), 而信主的以色列余民现在仍享有这身分.

有一点必须留意, 就是这比喻中的橄榄的主干(main trunk)不是指以色列人, 而是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God’s line of privilege). 如果以色列人是主干, 就会出现很奇怪的现象: “以色列人”从“以色列人”中被折下来, 然后又接在“以色列人”上.

另一个必须留意的重点, 就是野橄榄并不是教会, 而是整体的外邦人【注: 教会不单有外邦人, 也有犹太人(或以色列人), 因为教会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的, 林前12:13】. 否则论到野橄榄可能会被折下来(参 罗11:20-21), 真信徒就有可能遭到隔绝而不得神的恩惠(cut off from God’s favor). 但保罗已经说明这是不可能的事(罗8:38-39).[34]

当我们说树干指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时, 所谓“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line of privilege)是什么意思呢? 神已经决定, 将一群人分别出来, 可以得着特殊的身分前来亲近衪. 他们会从世人中分别出来, 蒙赐特别的权利(special privileges). 他们所享有的, 就像今天所谓的“最惠国待遇”(favored-nation status). 在历史的不同时代里, 衪总有一群心腹密友(special inner circle, 指一群与神特别亲近的信徒).

以色列人首先加入这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 他们是在古时蒙神拣选在地上属衪的子民. 由于他们拒绝弥赛亚, 以致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 使他们失落了作为“蒙恩宠的儿子”(favorite son)之身分地位. 外邦人得接在橄榄树上, 可以与信主的犹太人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橄榄根指亚伯拉罕, 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是由他开始衍生的. 橄榄树的肥汁(fatness)指生产能力(productivity), 即其丰盛的果实和所出的橄榄油. 在这里, 肥汁指着因与橄榄连合而得着的各种特权.

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 外邦人被接上

(第19节): 保罗料到, 所假设与他对话的外邦人会说, 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和其他外邦人的枝子接上. 保罗承认这句话部分是对的. 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 外邦人被接上. 但这只是因为以色列人不信, 而不是因神对外邦人有什么特别的承诺. 外邦人得接上, 是因为整体上他们是因为信而站立.

(第20节): 保罗说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一句, 似是表明他在向真信徒说话. 但这不一定就是保罗的意思. 外邦人因为信而站立, 唯一可取之处是, 他们比犹太人表现得更有信心. 所以, 耶稣对百夫长说: “这么大的信心, 就是在以色列中, 我也没有遇见过.” 保罗也曾对在罗马的犹太人说: “所以你们当知道, 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 他们也必听受”(徒28:28); 留意“他们也必听受”, 整体上说, 现今外邦人比以色列人更愿意接受福音. 这里站立得住(stand), 是与跌倒(fall)相对比. 以色列人已从蒙恩的地位跌下来了, 外邦人却得接在这位置上. 然而, 凡站立得住的要谨慎, 以免跌倒(林前10:12). 外邦人不应骄傲自大, 反要惧怕.[35]

 

正如马唐纳正确指出的, 这比喻的橄榄树是象征历世历代蒙神赐特权的一系人(God’s line of privilege), 而橄榄的枝子(branches)可指以色列或犹太人, 他们当中有的因不信而被折下的. 另一方面, 过后被接上的野橄榄并不是教会, 而是整体的外邦人. 有鉴于此, 罗马书11:17-21是论到以色列人与外邦人在蒙神赐特权的关系方面和现今情况. 简而言之, 上述比喻是论到以色列(或犹太人)与外邦人(而不是教会, 因教会包含了犹太人或以色列人)之间的对比和情况. 换言之, 这比喻严格上不是论到教会, 更没证明以色列就是旧约中的神的教会.

 

我们必须正确明白亚伯拉罕与以色列和教会这两者的关系. 旧约的以色列国民是亚伯拉罕肉身的的后裔(seed, 或译: 子孙)  —  以色列人是按着肉体血缘而与亚伯拉罕有关系, 成为他的子孙(约8:33,37; 太3:9); 教会则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seed, 或译: 子孙)  —  教会(绝大部分由外邦人组成)是按着因信称义的原则而与“因信称义之父”亚伯拉罕有关, 成为他的子孙(加3:6-9).[36]

 

神曾应许要赐福给亚伯拉罕的后裔或子孙, 这当然包括了以色列国民和教会(注: 谨记教会是由少数的犹太人和绝大多数的外邦人所组成). 神拣选以色列国民成为神属地的子民, 并应许给他们属地和属物质的福气(出19:5: “作属我的子民, 因为全地都是我的”; 也参 申28:1-14). 至于教会, 神拣选教会成为神属天的子民, 要承受的是属天和属灵的福气(弗1:3: “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 基于篇幅有限, 我们只能简单地总结说: 以色列国民与教会在神的计划中, 有不同的起源、身分、地位和前景,[37] 故此不能混为一谈, 两者之间也没有伯克富所谓的“在属灵方面的合一”(spiritual unity).[38]

 

(b)   以弗所书2:11-16

我们继续查考伯克富在上文所引证的另一段经文, 并明白这段经文要表达的正意:

  • 弗2:11: 所以你们应当记念: 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 是称为没受割礼的; 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
  • 弗2:12: 那时, 你们与基督无关, 在以色列国民以外, 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 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 没有神.
  • 弗2:13: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 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 靠着祂的血, 已经得亲近了.
  • 弗2:14: 因祂使我们和睦(原文: 因祂是我们的和睦), 将两下合而为一, 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
  • 弗2:15: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 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 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new man), 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 弗2:16: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 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 与神和好了.

 

保罗在 弗2:1-10论到个别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救恩(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必须靠着神的恩和人的信来得到灵魂的拯救, 弗2:8). 接着, 他在 弗2:11-16论到犹太人和外邦人从前的各种分歧(如在割礼方面、属神的国民、神所应许的诸约等等)已“在基督里”废去(弗2:11-13), 并在“基督里”两者得以合而为一(弗2:14), 成为一个“新人”(弗2:15), 归为一体(弗2:16).

 

对于这段经文, 威廉·马唐纳(William MacDonald)有以下的评述:

耶稣不但使他们得亲近, 还创造出一个新群体, 在其中, 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古老仇恨从此了结. 在新约时代出现之前, 世人分为两类  —  犹太人与外邦人. 现在, 我们的主加添第三类  —  神的教会(林前10:32).[39] 在以下几节(指以弗所书2:14-16), 我们看见信主的犹太人, 和信主的外邦人, 现今如何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进入这新群体里, 那里既无犹太人也无外邦人之分. …

一个犹太人相信主耶稣, 他就失去国籍, 从此是“在基督里”了. 同样, 一个外邦人接受救主, 便不再是外邦人, 而是“在基督里”了. 换言之, 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曾因仇恨而分隔, 现今在基督里两下合而为一了. 他们与基督联合了, 必然也使他们彼此合一. …

衪把两下, 就是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衪自己里面造成一个新人(new man)  —  教会. 借着与主联合, 从前的仇敌今在新的相交里合而为一. 教会的“新”(new)在于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有机体”(另译: 生物体, organism). 我们必须看见这点. 新约的教会不是旧约以色列的延续, 是全然与先前的事物有别的, 甚至有别于将来的. 这可从以下各点清楚看出:

  1. 教会是新的, 因外邦人要与犹太人共享相同的特权.
  2. 教会是新的, 因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失去原有国籍, 成为基督徒.
  3. 教会是新的, 因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的身体里同作肢体.
  4. 教会是新的, 因犹太人不仅成为在基督的国度里作子民, 更盼望与衪一同作王.
  5. 教会是新的, 因犹太人不再在律法之下.

教会显然是个新创造, 有独特的呼召、独特的安排, 且在神旨意里有独特的地位. … 主耶稣使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联合, 归为一体, 成为教会.[40]

 

诚然, 一个常被人所忽略的事实是: 自主耶稣完成救赎, 教会在五旬节成立后, 神就把世人分为三大类: 犹太人、外邦人和神的教会(林前10:32: “不拘是犹太人, 是希腊人[或译: 希利尼人, 喻指外邦人], 是神的教会, 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 这第三类  —  神的教会  —  是完全与以色列国民不同的群体, 因教会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 这是一个奥秘, “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 借着福音, 得以同为后嗣, 同为一体, 同蒙应许”(弗3:6). 保罗在这前一节中表明, 这奥秘是旧约时代所不知道的, “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 像如今借着圣灵启示祂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弗3:5). 神的教会是新约时代全新的群体!

 

因此, 我们可以总结说, 弗2:11-16并没有证明旧约的以色列和新约的教会在属灵方面的合一(spiritual unity), 反倒证明两者的不同. 如以上所述, 新约的教会不是旧约以色列的延续, 而是全然与先前的事物有别的, 是一个“新人”(弗2:15), 是一个“全新的生物体”(参 弗2:16; 林前12:13). 换言之, 伯克富所谓“以色列构成了旧约中的神的教会”, 这一说法完全违反圣经在以弗所书的教导.[41]

 

 

论点六 :   伯克富引述《比利时信条》和《海德堡要理问答》来证明教会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存在, 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Louis Berkhof

论到“教会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存在, 并且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伯克富引述《比利时信条》和《海德堡要理问答》, 来支持他的论点.

  1. 《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 Confession)在第二十七条(Art. XXVII)中记载: “这个教会从世界开始便有, 并要存到末日; 因为基督是永远的王, 祂若没有国民, 便不能为王.”
  2. 《海德堡要理问答》(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年)在“主日第二十一” (Lord’s Day XXI)中记载: “(我认为神圣而大公的基督教会就是:) 神的儿子借着祂的灵和祂的话, 从世界开始到末了, 在全人类当中为自己招聚、护卫、保守一群以真信心联合的选民, 使他们得着永生.”

 

改革宗所承认的另一信条《威斯敏斯特公认信条》(另译:《韦敏斯德公认信条》,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646)[42]在第二十五章(论教会)中也如此声明: “有形的教会(visible church)在福音时期(在律法时期仅限于一个国家, 在福音时期则不限于一个国家)也是大公的、普世的, 由一切承认真实宗教者, 以及彼等之子女[意即: 他们的子女]所构成. 这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国度、神的家, 在此以外, 通常没有得救的可能.”[43]

 

值得留意的事, 以上斜体字  —  在律法时期仅限于一个国家, 在福音时期则不限于一个国家  —  在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的《历代教会信条精选》中是有的(虽可能是这信条完成后附加上去作解释的), 说明改革宗承认教会在旧约律法时代已经存在, 并且只限于一个国家(nation, 注: 有别的译文将之译作“民族”).[44] 不过, 如果这有形的教会在旧约律法时代“仅限于一个国家 (指以色列国)或一个民族 (指以色列民)”, 并且“这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国度、神的家, 在此以外, 通常没有得救的可能”, 那么旧约真信主或投靠神的外邦人, 如耶利哥城的外邦人喇合(约书亚记第2章)、摩押的路得(得2:12)、亚兰国的乃缦(列王纪下第5章)等等, 他们不是以色列国民, 难道他们没有得救?

 

我们承认历代以来许多信经的教义, 其中一些声明是合乎圣经的, 是有参考的价值. 但无可否认的, 信经当中也有许多声明与圣经教导有所冲突, 单看以上三个信经(即《比利时信条》、《海德堡要理问答》和《威斯敏斯特公认信条》), 它们声明或表明主耶稣和新约书信所谓的“教会”在旧约就已存在, 这一点就显然违反了圣经的教导, 我们已在上文给于足够证据, 就不在此多说.[45]

 

 

(D)       结语

很多改革宗神学家的“圣经论”(Bibliology)是很纯正的, 值得尊重.[46] 但很可惜, 大部分的改革宗神学家都喜欢引证所谓的“信条标准教义”(teachings of confessional standards), 作为判断其他教义或道理的标准, 甚至有者“以信条或信经来解释圣经”. 他们忘了圣经, 也唯独圣经(而不是教会的信经或信条, 亦不是某某神学家的看法), 才是基督徒在信仰、教义、生活和行为方面的最高与唯一权威和准则!

 

愿主帮助我们不忘宗教改革的初衷  —  Sola Scriptura  —  唯独圣经![47] 更求主帮助我们学习“庇哩亚人”, 以“查考圣经”来验证其他教义或道理的真伪和是非(徒17:11),[48] 因“唯独圣经”才是神所默示的真理(提后3:16).

 

 

 


[1]               中文圣经的“教会”一词在希腊原文是 ekklêsia {G:1577}, 按其字面意思可解说成“被呼召出来”的一群人, 所以译作“召会”更贴近原意. 但此篇文章论到的改革宗文献是采用“教会”一词, 故本文也多采用这词.

[2]               伯克富的意思是: 在旧约的律法时代, 以色列国民就是神在旧约中的教会, 所以那时的教会是一个国家教会.

[3]               《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 Confession)最先是在1561年用法文写成, 加以校正后, 于1562年呈给腓利二世, 最后于1566年正式出版, 后译成荷兰文、德文、拉丁文.

[4]               此译文摘自“比利时信条, 第二十七条: 论大公基督教会”, 载 汤清编译, 章文新编辑, 《历代基督教信条》(香港九龙: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99年五版), 第145页.

[5]               《海德堡要理问答》(the Heidelberg Catechism)于1563年1月, 在海德堡的议会中接受评检并被采用, 故被称为《海德堡要理问答》.

[6]               此译文摘自“海德堡要理问答, 主日第二十一”, 载赵天恩主编, 赵中辉等译, 《历代教会信条精选》(台湾: 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 2002年修订版), 第31页.

[7]               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58), 第571页.

[8]               注: 伯克富在书中引证的经文是 拉2:65 (注: 但这节没有ekklêsia一字), 正确经文应该是 拉2:64.

[9]               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58), 第571-572页.

[10]             徒17:10-11: “… 往庇哩亚去… 这地方(庇哩亚)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 甘心领受这道, 天天考查圣经, 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11]             代上22:2: “大卫吩咐聚集住以色列地的外邦人, 从其中派石匠凿石头, 要建造神的殿 (原文: 神的家, KJV: the house of God)”; 代下3:3: “所罗门建筑神殿 (原文: 神的家, KJV: the house of God)的根基”; 代下7:5: “所罗门王用牛二万二千, 羊十二万献祭. 这样, 王和众民为神的殿 (原文: 神的家, KJV: the house of God)行奉献之礼.”

[12]             创28:17: “就惧怕, 说: ‘这地方何等可畏! 这不是别的, 乃是神的殿 (原文: 神的家, KJV: the house of God), 也是天的门.” 注: 圣经第一次出现“神的家”, 就在这一节!

[13]             只因新约的教会被称为“神的殿”, 而“神的殿”在旧约就存在, 所以教会也在旧约就存在了. 这样的推理是犯了两种“逻辑上的错谬”(Logical Fallacies)【请参 (B.2) 疏于辨识二者间的区别, 以及 (B.4)不当的三段论法(syllogisms)】,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2/11/再思解经错谬三-逻辑上的错谬上/ .

[14]             希伯来字 gahal {H:6951}在旧约圣经中出现123次, 英文《钦定本》(KJV)译为congregation (86次)、assembly (17次)、company (17次)、multitude (3). 中文圣经《和合本》将 gahal 译作: 会众(出12:6; 16:3; 利4:13; 民10:7; 申5:22)、大会(申9:10; 18:16)、会(申23:1)、众人(撒上17:47)、民(创35:11)、多(创28:3; 注: 此处是 gahal 第一次在圣经中的出现)等等. 值得留意的是: gahal 一词不仅仅用来指以色列的群体, 也用来指外邦人, 例如: 结32:3( “多国的人民[gahal]…”); 结32:22(“亚述和他的众民[gahal]…”); 结38:13( “你聚集军队[gahal]…”).

[15]             《新约希腊文辞典》原为Walter Bauer所著, 其第五版(1958年)被 William F. Arndt 和 F. Wilbur Gingrich 于1975年所翻译; 也被 F. Wilbur Gingrich 和 Frederick W. Danker 于1979年所修订, 简称BAGD, 是属于新约和同时期的通俗希腊文辞典, 也是研究新约圣经的经文时, 所该优先考虑或查考的标准辞典.

[16]             W. Bauer, W. Arndt, & F. W.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Revised Edition by F. W. Gingrich & F. W. Dank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第240-241页.

[17]             Joseph H. Thayer, The New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81), 第196页.

[18]             此乃犯了“字义或字汇研究上的错谬”(Word-Study Fallacies)之一【请参 (A.12) 不当地限制语意范围】,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2/09/再思解经错谬二-字义研究上的错谬下/ .

[19]             徒7:38的“旷野会 ”的“会”(ekklêsia)一词在英文圣经如KJV、RV和ASV中译作 church , 但在其他英文译本也译作 congregation (NKJV、NASB、NRSV)、assembly (NIV、NLT、Darby、Young’s Literal Translation).

[20]             有学者【参《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第二册)》第293页】认为ekklêsia 一词在新约中没有“被呼召出来”的含义, 但这些人忽略了一点, 即圣灵特别选用 ekklêsia 一词来指基督徒群体, 因为他们有 “被(神)呼召出来”的特征  —  他们是被神从世界中呼召出来(加1:4)、不再属于这世界(约17:14), 而永属于主的一群信徒(约17:6; 10:28-29), 所以 彼前2:9形容基督徒的这个呼召为“召(希腊文: kaleô {G:2564})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

[21]             只因以色列的会众被称为 ekklêsia, 就断言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这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谬”(Logical Fallacies)之一【请参 (B.2) 疏于辨识二者间的区别】,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2/11/再思解经错谬三-逻辑上的错谬上/ .

[22]             《达秘圣经》(Darby Bible)译作: “I will build my assembly.” 【注: 达秘通常将church译作assembly】

[23]             弗1:22-23: “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 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 教会是祂的身体, 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24]             有者认为, 主耶稣对犹太人讲道或谈论时, 很可能采用当时犹太人普遍使用的亚兰文, 不过当福音书的作者(例如马太)记述主耶稣所说的话时, 是用希腊文写下. 虽然如此, 这些作者书写时所选用的每一个希腊文词字、句子或用词, 都得蒙神的保守和引领, 能以精准地表达其意.

[25]             论到希腊文的“时态”(tense)、语气(mood)和语态(voice), 请参“再思解经错谬(七): 文法上的错谬(上)”, 网址: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3/10/再思解经错谬七-文法上的错谬上/ 【特参此篇文章的附录三】

[26]             “间接语气”(oblique mood), 意指“非直说语气” (nonindicative mood), 意即假设语气(Subjunctive)、命令语气(Imperative)、祈愿语气(Optative)和不定语气(Infinitive).

[27]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第498页. 这段话在英文是: “Except in indirect discourse, time is not seen with these moods. Thus an aorist subjunctive would have a futuristic (or potential) flavor, while in the indicative it would have a past idea. We can say, then, that for the most part time is irrelevant or nonexistent in the oblique (nonindicative) moods. To sum up: In general, time is absolute in the indicative, relative in the participle, and nonexistent in the other moods.”

[28]             约14:26: “但保惠师, 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 祂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 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注: 圣灵叫马太想起主耶稣所说的话)

[29]             在一些情况下, 华莱士指出, “过去不定时态-假设语气”(aorist subjunctive)会具有未来(或潜在)的意味 .

[30]             一些学者强调, 希腊文动词的时态(tense)主要是表达型态(aspect), 而不是表达时间(time). 在直说语气(indicative)里, 动词时态或许还带有一些时间性; 一离开直说语气, 动词时态就绝对与时间无关, 只表达型态了, 参 www.chioulaoshi.org/BGreek/Paradigms/aspect.html . 按型态来看, 动作可分为: (1) 点型 (punctiliar / unitary, 符号是 · ): 指在刹那间发生的简单动作, 或只有一次的动作; (2) 直线型 (linear, 符号是 — ): 指连续进行的动作; (3) 完成型 (Perfective, 符号是 · — ): 指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或结果.

[31]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第485页.

[32]             George A. Hadjiantoniou, A Basic Grammar of N.T. Greek (Chattanooga, TN: AMG Publishers, 1985), 第107页

[33]             徒7:38常被人用来指旧约时代已有“教会”, 就是以色列的会众, 但这说法令人质疑, 且是错误的. 我们在上文第三项已解释这方面的错误.

[34]             罗8:38-39: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 是生, 是天使, 是掌权的, 是有能的, 是现在的事, 是将来的事,  是高处的, 是低处的, 是别的受造之物, 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35]             马唐纳著,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香港尖沙咀: 活石福音书室, 2007年), 第627-628页. 也根据其英文版作出少许修饰: William MacDonald, The Believer’s Bible Commentary on New Testament (rev. ed.)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0), 第541-542页.

[36]             加3:7-9: “所以, 你们要知道: 那以信为本的人, 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 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 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 说: ‘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

[37]             例如在身分地位方面: 教会是基督的“新妇(新娘)”(启19:7)、基督的“妻子”(弗5:24-25; 31-32; 参 启21:9 “羔羊的妻”), 这意味着教会在千禧年国(即天国)是“天国之王”耶稣基督的妻子, 可说是“天国的王后”. 至于天国时代的以色列国民(指那些在七年灾难中悔改归主而得救的以色列人, 罗11:25-29), 他们是“天国的子民”  —  有着特殊地位蒙神恩宠的天国子民, 要带领世上列国认识和敬拜神(参 亚8:23). 【注: 太8:11说: “将有许多人来, 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有者认为, 这里可能意味着羔羊娶妻的筵席在天国(指一千年的千禧年国)里进行, 而旧约的圣徒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大卫和众先知等等, 是“新郎的朋友”(参 约3:29), 是被请来“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之人(参 启19:9)】

[38]             有关以色列和教会的不同, 请参《家信》文章: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5/05/新约的召会是否取代了旧约的以色列 .

[39]             林前10:32: “不拘是犹太人, 是希腊人(喻指外邦人), 是神的教会, 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

[40]             马唐纳著,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第855-857页.

[41]             看到 弗2:16的“使两下归为一体”, 就断言说“以色列和教会在属灵方面是合一的, 这种说法是犯了解经方面“逻辑上的错谬”(Logical Fallacies)之一【请参 (B.11) 不当的联想跳跃】,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3/01/再思解经错谬四-逻辑上的错谬下/ .

[42]             《威斯敏斯特公认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是在英国召开的“威斯敏斯特会议”经过两年多的讨论, 于1646年12月初次出版, 并于1647年4月29日完成附加的圣经引证和章节. 汤清编译,《历代基督教信条》, 第324-325页.【故有者将此信条的成立日期定于1647年】

[43]             赵天恩主编,《历代教会信条精选》, 第151页.

[44]             例如汤清所编译的《历代基督教信条》, 第362页.

[45]             诉诸信条的权威而忽视圣经的教导, 此乃犯了解经时“逻辑上的错谬”(Logical Fallacies)之一【参 (B.18) 轻易的诉诸权威】,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3/01/再思解经错谬四-逻辑上的错谬下/ .

[46]             他们相信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是“完全字句默示论”(另译: 完全逐字默示论, Verbal Plenary Inspiration), 也相信圣经原稿的绝对无误(inerrancy).

[47]             Sola Scriptura, 其拉丁文意思是“唯靠圣经”(by scripture alone). 宗教改革(Reformation)在信仰上强调“五个唯独”(Five Solas): (1) Sola Scriptura (Scripture Alone): 唯独圣经; (2) Solus Christus (Christ Alone): 唯独基督; (3) Sola Gratia (Grace Alone): 唯独恩典; (4) Sola Fide (Faith Alone): 唯独信心; (5) Soli Deo Gloria (Glory to God Alone): 荣耀唯独归神.

[48]              徒17:11: “这地方(庇哩亚)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 甘心领受这道, 天天考查圣经, 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