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天粮品尝篇(示范四): 专题人物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 我们已在之前的《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用了三期谈到“不同菜色篇”(即标题式、叙事文和第一人称的释经讲道). 过后我们再用四期谈论“佳肴宴客篇”(即讲道的方式、技巧、热诚和铺排). 接着, 我们用一篇谈到“餐后评估篇”, 以探讨讲道整体的评估. 本期, 我们来到“天粮品尝篇”, 本期是叙事文的讲章范文.
(文接上期)
(G) 天粮品尝篇
(G.4) 专题人物 释经讲道讲章
(A) 讲章内容
讲题: “劝慰学的探讨 — 巴拿巴生平”
(引言) 加州的一个辅导中心, 在快落成之前, 他们的主任与事务经理到一间家具店, 想要购买八个辅导室内的椅子. 在说明来意之后, 那位售货员就问他们: “你们要买15分钟的、30分钟的、又或是1个小时以上的椅子呢?” 他们二人听得如入五里云, 不明所以.
售货员继续说: “15分钟的椅子, 是特别为那些公司不想让客户久坐而设计的, 当客户坐下超过15分钟后, 他们会感到不舒服而自动离席.” 他又指着另一种椅子说: “这些30分钟的椅子, 则可以让客户多坐一阵子!”
最后看到的椅子, 从外观看来, 与前面两种似乎没有多大分别. 不同者是: 它的座位比较宽敞, 扶手的位置恰到好处, 倾斜度适中, 而且坐垫采用的材料比较优质. 当客户坐下时, 他们不会介意多坐一会, 甚至希望拿一杯咖啡或一本书, 坐在那里享受一番呢!
看完这篇短文后, 我不期然地问自己: “若我的生命像一张椅子, 我是属哪一类呢? 15分钟的? 30分钟的? 还是超过1小时的呢?” “当别人与我接触时, 他们是否感到欢愉? 还是希望早些摆脱我, 去作别的事情呢?” 这都是在与人相处或与人同工时, 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引言转接到本论) 新约圣经中有一位人物, 他在灵命操练与人际关系上都堪作典范. 原名叫“约瑟”的他, 生命中有一项非常独特的气质, 也可以说是他的恩赐吧! 他掌握了劝慰人和鼓励人的艺术, 不单是技巧上能帮助人, 更是生命上能感染人. 凡与他接触的人, 都好像坐在一张超过一小时的椅子上, 感到从他生命而来的热诚与温暖. 在他“人生大学”中专修“劝慰学”, 并且以优越的成绩毕业. 我们怎么知道呢? 因为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曾给他一个新名 — “巴拿巴”(意思是“劝慰之子”),[2] 取代他原本的名字. “劝慰”一词与圣灵“保惠师”(约14:16, 26)同一个字根.[3] 巴拿巴在教会中, 是早已显出劝慰人的恩赐, 才被各方公认.
霍尔姆(Celeste Holm)[4]曾说: 活在世上, 我们需要别人多方的肯定与鼓励. 缺少它, 我们将会慢慢地、愤怒地、而且悲哀地步向死亡.” 这是多么实在的描绘!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需要别人的鼓励、接纳与赞赏. 借着鼓励, 小孩子从父母处得到温暖; 夫妇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雇员会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 修读“劝慰学”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们在基督里领受神丰盛恩典的人, 岂不应该从我们新生命中散发出基督的爱与温暖吗?
让我们一同研读巴拿巴这位新约的人物, 从他身上学习“劝慰学”的四门功课.
(用演绎法, 先讲出第一段落的要点) 劝慰学的第一门功课是: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
经文记载在使徒行传4:36-37: “有一个利未人, 生在居比路, 名叫约瑟, 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他有田地, 也卖了, 把价银拿来, 放在使徒脚前.”
初期教会在开创初期, 生活并不富裕. 教会在两次“布道大会”中, 分别有三千和五千人悔改加入(徒2:41; 4:4),[5] 而且许多是远道而来朝圣守节的. 要应付着突发的需要实在不容易. 彼得向那瘸腿的人说: “金银我都没有!”(徒3:6). 正代表着他们的经济情况. 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 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资产 — 耶稣基督.
基于当时的需要, 有些信徒被圣灵感动, 将自己的田产变卖, 奉献给教会, 实行凡物公用的生活. 巴拿巴原住居比路, 他拥有田产, 也受感动将它变卖而奉献. 由此可见, 他为人十分慷慨. 爱自己与爱钱财都是人的本性, 要将自己的财物与别人分享并非易事. 然而巴拿巴却为了教会的需要, 献上自己的财物, 不是少数, 乃是将田产献上, 实属难能可贵.
巴拿巴的生命给我们学习到劝慰学的第一课: (重申第一门功课的重点)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
慷慨的人容易结交朋友. 请问: “当你在物质短缺的时候, 得到别人及时的援助, 你的心是否受到激励呢?” 这样的爱心与关顾, 不单能使人心存感激, 而且更令人难以忘怀. 反之, 吝啬的人经常交不到朋友.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6]的名著《圣诞佳音》(The Christmas Charol)中描述的男主角斯克鲁奇(Scrooge)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曾牧养的教会中有一位姐妹, 他学识不高、经济也不富裕, 却有一颗单纯爱主、爱人的心. 她愿意将自己有限的资源与别人分享; 她看见别人有需要就会伸手援助; 她喜欢烧菜给生病而不能下厨的人; 每当有神学生到附近神学院就读, 他到处为他们能找到家具而张罗(意即“料理、筹划”). 因此, 她结交了许多朋友, 多半都是受了她物质的资助而被鼓励的人.
(再重申第一门功课的重点) “劝慰学”的基本第一课是多关注周围的人的需要, 用爱心施予援助.
除此以外, (用演绎法, 先讲出第二门功课的要点) “劝慰学”的第二门功课是: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愿意伸出接纳的手.”
请大家听我读使徒行传9:26-30:
- 徒9:26: 扫罗(或称: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 想与门徒结交, 他们却都怕他, 不信他是门徒.
- 徒9: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 领去见使徒, 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 主怎么向他说话, 他在大马色(今译: 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 都述说出来.
- 徒9: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 徒9: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 并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 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
- 徒9: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该撒利亚, 打发他往大数去.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 想与门徒结交…”(徒9:26). 一个刚信主的人, 必定想要与具有同样生命的人分享交通, 扫罗也不另外. 这次回耶路撒冷, 是扫罗悔改后的第一趟. 他上次离开这地方, 身负着追杀信徒的使命. 想不到在前往大马色的途中, 遇到人生的重大改变. 他这次回耶路撒冷, 正是景物依旧, 生命却里外更新! 真是不可思议!
“扫罗悔改了!” 若是初期教会当时有报章或电视的话, 这必定是重要新闻. 扫罗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小, 而且他又是那么热衷追杀基督徒, 现在却一反常态, 竟然投奔“敌党”, 那不是大新闻才怪呢!
请问: “扫罗悔改了! 这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若从21世纪现在的观点看来, 这确实是天大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知道有关扫罗后来的事迹实在太多了: 他是伟大的使徒; 在各处建立教会; 大约半数的新约书卷都是他所写的.
但若设身处地了解当时耶路撒冷信徒的心情. “扫罗悔改了”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好消息. 为什么呢? 因为扫罗过去曾迫害教会、杀害信徒, 恶名昭彰, 众所周知. 他“悔改”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真的还是假的? 会不会存心来教会做“卧底”? 相信会有不少人无法相信他的悔改是真的, 也无法一下子便接纳他.
试想象你处身于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一次崇拜会中, 扫罗先生忽然出现在教会门前. 你若是当日的招待员, 你会伸手欢迎他吗? 你愿意与他同坐一处, 一同祈祷、敬拜与听道吗? 当聚会结束时, 你会接待他如同接待其他的新来宾吗? 相信在我们中间必定有人心存疑惑; 有人站在一旁观望; 有人避之则吉, 这是自然反应. 圣经说: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 想与门徒结交, 他们却都怕他, 不信他是门徒”(徒9:26). 我不责怪当时的门徒. 因为扫罗悔改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太传奇, 也太难以置信了! 他们心理上还未准备好去接受这样的事实.
然而, 黯淡的情况忽然出现了一线光明. 就在这时, “劝慰子”巴拿巴出现在扫罗身边. 巴拿巴采取一种出人意表的做法, 在众人都闪避、旁观、心存怀疑来判断扫罗的时候, 他愿意将这位“教会公敌”介绍给当时的使徒. 为什么巴拿巴竟有这样的胆量呢? 为什么 “连天使都不敢踏上的路, 他竟然敢走上去呢?”
对中国人来说, 要作中间人或介绍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像扫罗这样背景的人, 自然更难有人愿意为他出头. 不少人会明哲保身, 不愿负这样的责任. 万一扫罗真是个“间谍”, 存心不轨的话, 谁介绍他都会遭殃. 不单自己受害, 还会连累许多信徒因此而受害, 实在不堪设想!
巴拿巴虽然是个好人, 却不是糊涂人. 他没有随便将扫罗推介给使徒. 圣经记载: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 领去见使徒, 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 主怎么向他说话, 他在大马色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 都述说出来”(徒9:27). 可见他在介绍扫罗之前, 早已与他有深入的交通, 对他悔改的情况了如指掌.
从这节圣经看来, 巴拿巴拥有下列几项过人之处:
- 他有一颗宽大容人的心: 他没有立时定扫罗的罪. 他敢与别人不同, 抗衡当时一般人的看法, 用宽大敞开的心去接纳前科不好的扫罗.
- 他有一双愿聆听的耳朵: 他不用有色的眼镜去判断扫罗; 他花时间聆听扫罗悔改的经历, 听取客观的事实.
- 他有一双洞察人的眼睛: 他具有“识英雄”的“慧眼”, 不但听得清楚, 也看得仔细. 按他的观察与判断, 他认为扫罗的悔改是真诚的.
- 他有一个敢为朋友伸出来的脖子: 巴拿巴要作扫罗的推介人, 确实甘冒风险, 将自己的脖子伸出来.
后来怎样呢? 竟然带来神迹性的效果 —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徒9:28).
扫罗能有巴拿巴这样一位真诚的朋友, 实在是他的福气, 也是神国度的福气. 曾有人对“朋友”下定义: “真正的朋友是当众人都离开你, 他仍愿意就近(接近)你的人.” 虽然当时仍有人对扫罗起质疑, 但都因为看在巴拿巴的份上, 也会疑虑减退. 扫罗是巴拿巴的朋友, 就容易成为巴拿巴朋友们的朋友.
今日教会都有各式各样背景、文化与来历的信徒. 但十分可惜的是, 我们经常在还未深切认识别人之先, 就戴上有色眼镜去判断人. 我不是说要将坏人当好人看待, 我乃是说不要因着无知的偏见而定人家的罪, 或是用恶意去排斥别人. 这些人可能信主的方式不一样, 或是生活习惯不相同, 但只要是真诚相信主, 在基督身体里就互为肢体. 今日教会需要更多心胸广阔、独具慧眼、愿意接纳别人的巴拿巴.
当我们要离开菲律宾到美国读书牧会的时候, 有人送给我们一面牌子, 上面的照片有两只企鹅互相对望, 神情不甚友善, 牌子下面写着说: “向对方心存疑忌时, 要作出最友善的行动.”(“When in doubt, do the friendliest thing”) 我觉得十分有意思, 因此挂在两个小男孩的房间, 在他们成长的年日中作彼此相处的提醒.
巴拿巴在众人猜疑扫罗的时候, 作出最友善的行动. 他让扫罗有容身之处, 而且为他预备了一张十分舒适的椅子, 可以坐在其上, 感受到被接纳的温暖. 你愿意求神赐你这样愿意聆听的耳朵, 洞察人的眼睛, 宽大容人的心, 以及敢为朋友伸出来的脖子吗?
(重申第一门功课与第二门功课的重点) 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劝慰学”的前两门功课. 首先是: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 然后是: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愿意伸出接纳的手.”
接下来我们要从巴拿巴身上学习劝慰学的第三课. (用归纳法, 先不说第三课的重点是什么) 让我们先读使徒行传11:19-26:
- 徒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 并安提阿; 他们不向别人讲道, 只向犹太人讲.
- 徒11:20: 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 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 也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 徒11:21: 主与他们同在, 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 徒11:22: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 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 走到安提阿为止.
- 徒11:23: 他到了那里, 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 劝勉众人, 立定心志, 恒久靠主.
- 徒11:24: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 被圣灵充满, 大有信心. 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 徒11:25: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 徒11:26: 找着了, 就带他到安提阿去. 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 教训了许多人. 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在耶路撒冷教会以外, 神兴起了安提阿的教会. 因为许多外邦人信了主(徒11:22-24), 耶路撒冷教会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去. 巴拿巴看见神在他们身上的作为, 感到十分欣慰, 并且“劝勉”(正是使徒行传4:36 “劝慰子”[KJV: The son of consolation]的同一字根)众人“立定心志, 恒久靠主”(徒11:23). 巴拿巴劝慰的特性在此再次出现, 可见那是他生命的一项特质.
后来他又去大数找扫罗(徒11:25), 他不止一次为朋友的事效劳(徒9:27-28). 其实这次到大数找扫罗出来, 对巴拿巴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 但他关心别人的利益, 处处为他们设想, 他看出扫罗具有属灵的潜质, 所以用尽办法要提拔他.
巴拿巴两次带领扫罗, 让他可以有机会事奉, 扫罗可算是欠下巴拿巴极重的“人情债”了! 若没有巴拿巴, 扫罗能那么快速地被教会的领袖接纳吗? 若没有巴拿巴, 扫罗更没有机会参与巴拿巴所带领的布道团(徒13:1-3). 巴拿巴一心一意接纳扫罗、提拔扫罗, 后来扫罗他在布道团中崭露头角, 甚至逐渐取代巴拿巴在团中的领导地位.
请注意下列经文论及巴拿巴与扫罗的排名次序与事奉重点:
经文 | 排名次序与重点 | |
1 | 徒11:30; 12:25; 13:1-3,7 | “巴拿巴与扫罗” |
2 | 徒13:13 | “保罗与他的同人” |
3 | 徒13:16-41 | 保罗讲道 |
4 | 徒13:43,46,50; 15:2,22,35 | “保罗与巴拿巴” |
5 | 徒14:8-10 | 保罗行神迹 |
6 | 徒14:19-20 | 保罗被人用石头打, 被拖到城外去 |
从这些记述看来, 巴拿巴起初带领扫罗, 到后来次序慢慢转变, 路加将保罗的名字排在巴拿巴之前了. 当然, 我们不能因名字次序的更换而大做文章, 因为后来有些地方还是出现“巴拿巴和扫罗”(参 徒14:12,14; 15:12,25等节). 但从保罗后来讲道、行神迹与被石头打等情况看来, 布道团的领导地位确实转移了. 而且保罗日后的事奉, 无论在果效上或声誉上, 都凌驾于巴拿巴之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 巴拿巴虽然是当时教会的属灵领袖, 但在恩赐和学问上都逊于保罗(比保罗差). 随着时间过去, 巴拿巴变得处处在保罗的影子下事奉. 若你是巴拿巴, 会有何反应呢? 心中会否有酸溜溜的感觉? 是否觉得不公平, 要将保罗打压下去呢? 圣经完全没有记述巴拿巴有任何负面的反应, 反而他似乎是有意安排让扫罗的领导地位慢慢被确定.
使徒行传11章说巴拿巴是个“好人”(徒11:24). 何谓“好人”呢? 是指他心地善良, 有美好属灵生命. 他不单是个好人, 更被“圣灵充满”, 让圣灵掌控他的人生, 以神的事工放在最高优先.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圣灵的管治与带领之下, 巴拿巴将自己的荣辱得失放在次要地位. 他甘愿退而求其次, 只在幕后默默耕耘. 他愿意与扫罗合作, 完成神交托的事工.
生活在这个世代, 鲜少有人愿意屈居第二的. 人人都想出头, 都想争得一席位, 都想爬上成功的阶梯. 特别在领导地位本属自己的情况下, 就更难“放手”了. 有时或许清楚知道团队中有人比自己强、灵性比自己好、恩赐比自己多, 但因为人性的软弱, 就是不能退下来, 让别人坐第一把交椅. 当然我们须知道什么时候要“退位让贤”, 什么时候该“当仁不让”, 这是领袖智慧的抉择. 但无论如何, 求主让我们有广大的心胸, 看见所事奉的是主, 不是人, 团队的成就也即是我们个人的成就.
巴拿巴在“劝慰学”这门功课上, 给我们看见惊人的深度. (到现在才说出第三门功课的重点)
“劝慰学”的第三门功课是: “当别人的表现优越的时候, 愿意提拔退让.”
除此以外, “劝慰学”的最后一门功课是: (用演绎法, 先讲出第四门功课的要点) “当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愿意给予第二次的机会.”
经文记载在使徒行传15:36-41
- 徒15:36: 过了些日子, 保罗对巴拿巴说: ‘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 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 徒15: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 徒15:38: 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 不和他们同去做工, 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 徒15: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 甚至彼此分开. 巴拿巴带着马可, 坐船往居比路去;
- 徒15:40: 保罗拣选了西拉, 也出去, 蒙弟兄们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 徒15: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 坚固众教会.
每当读经到此处, 心中总有些无奈的感觉. 因为不愿意看到两位受尊重的属灵领袖起争执, 甚至最后分道扬镳. 而且这次“争论”(徒15:39)是十分激烈的争论(注: 英文圣经《新国际译本》译作: sharp disagreement; 《新译本》译作“各持己见”将情况淡化, 不太符合原意).[7] 我真希望这事从未发生过, 他们留下的只是完美无瑕的榜样, 可让我们毫无保留地学习. 然而, 圣经的作者(在圣灵的感动下)诚实地留下他们二人争论的真相, 没有半点隐瞒.
当基督徒领袖发生争论时, 你会有何感想? 当然有人想要知道事情发生的过程与背后的原因, 但路加只简单指出他们争论的重点在马可身上, 没有附加任何细节. 巴拿巴说要带马可一同去布道, 保罗却说他过去有不良记录, 坚持拒绝带他同去. 巴拿巴认为马可仍是可造之材, 保罗却说他是个累赘. 显然地, 巴拿巴是以人为重, 而保罗是以事为重. 在这次争论中, 有一事可让我们稍得安慰的: 他们并非为个人利益争辩, 只是对事奉各持不同的观点. 他们的心都是要推动神国度的事工, 只差在意见不同而已.
这事件到底谁是谁非, 我认为答案并不明确, 也无需深究. 巴拿巴再次显露他“劝慰子”的性格, 愿意给予马可第二次的机会. 当然, 巴拿巴信任马可, 再次带他去布道, 却不能确保马可不会再次失败. 马可后来果然成材, 是神的恩典. 他写下马可福音, 而且后来被保罗所推荐(西4:10), 他说“在传道的事上与我有益”(提后4:11).
从保罗后来对马可的夸奖, 可见下列两项事实:
- 保罗虽然是大使徒, 但也有跌破眼镜的时候. 他后来在人面前夸奖马可, 更证明保罗在这次争论上, 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
- 巴拿巴确是独具慧眼, 他以人为重, 他给马可再一次机会, 鼓励他成长, 使他后来成为神重用的器皿.
今日教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到底是造就(建立)人重要? 还是工作的成效重要? 今日华人教会中有不少“完美主义者”, 他们做事仔细, 要求别人的标准也甚高. 不错, “完美”是信徒在生活与事奉上当追求的目标: 事奉主不能马虎随便, 不要得过且过. 然而,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 不能忽略“人”的需要. 若只以事为重, 而置人的需要于不顾, 这违反了主的心意. 完美主义者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 要求别人一下子就达到真、善、美的地步, 却没有给予学习的机会与时间, 更不容许有失败的情况出现.
其实扪心自问, 在自己追求完美的过程中, 我们不知道曾经历过多少的失败与挫折. 为什么我们一跌一撞地爬到山顶后, 却要求下面的人要“飞奔”上山来呢?
让我们在教会中事奉的时候, 该注意下列的属灵原则:
- 在追求完美的同时, 容许别人有学习的机会 — 甚至有犯错的机会.
- 不要只强调成果, 而忽略别人灵命成长的需要.
- 在指责别人事奉上的瑕疵时, 得注意说话的技巧、语调与表情, 看是否能同时建立对方.
巴拿巴愿意为建立一位年青的同工而与多年的同工保罗分手, 所付出代价实在不小. 在今日的教会中, 其实有不少失败过一次、两次的“马可”, 同时也有“约拿”、“彼得”等人(指有软弱失败的人, 编者按), 他们需要别人接纳的双手, 将他们从冷宫中领出来. 不错! 这些人确实曾经失败, 他们不够完美, 然而, 在教会中是否有巴拿巴这样的劝慰子, (重申第四门功课的重点) 在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为神的缘故给予人“再造”的机会呢?
结论
(结论重复并接续引言的比方) 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始时所发的问题: “你的生命若是一张椅子, 会是哪一类的椅子? 是15分钟的? 30分钟的? 还是超过1小时以上的呢?” 你在“劝慰学”的功课上学习了多少? (重申全部四门功课的重点):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你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吗?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你愿意伸出接纳的手吗? 当别人的表现优越的时候, 你愿意提拔退让吗? 当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你愿意再给予第二次机会吗?
求主让我们成为一张可以让别人乐于亲近, 常觉可靠, 感到温暖, 并得激励的椅子.
(B) 讲章主题与大纲
- 主题: 劝慰学所涵盖的四门功课,
- 补语: 分别是… 补上大纲的四个重点.
- 问题句: 从巴拿巴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有关劝慰学的功课呢?
- 转接句: 让我们从巴拿巴的生命中学习劝慰学的四门功课, 分别是: …
- 复数名词: 功课…
- 大纲:
-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徒4:36-37)
-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愿意伸出接纳的手(徒9:26-30)
- 当别人的表现优越的时候, 愿意提拔退让(徒11:19-26; 13:1-3, 7, 13, 50)
- 当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愿意给予第二次机会(徒15:36-41)[8]
*****************************************
附录一: 用作带上讲台的大纲
“劝慰学的探讨 — 巴拿巴生平”
- 主题: 劝慰学所涵盖的四门功课,
- 补语: 分别是… 补上大纲的四个重点.
- 问题句: 从巴拿巴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有关劝慰学的功课呢?
- 转接句: 让我们从巴拿巴的生命中学习劝慰学的四门功课, 分别是: …
- 复数名词: 功课…
大纲:
-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徒4:36-37)
-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愿意伸出接纳的手(徒9:26-30)
- 当别人的表现优越的时候, 愿意提拔退让(徒11:19-26; 13:1-3, 7, 13, 50)
- 当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愿意给予第二次机会(徒15:36-41)
引言:
- 加州一辅导中心买椅子 — 15分钟、30分钟与1小时以上的椅子的分别。
- 请问: “若你的生命像一张椅子, 你是属哪一类呢?”
- 新约圣经中有一个人, 他在“人生大学”中专修“劝慰学”.
- “巴拿巴”名义是“劝慰子”.
- 霍尔姆(Celeste Holm)曾说, 我们活在世上需要别人的鼓励. 缺少它, 我们将会慢慢地、愤怒地、而且悲哀地离开世界.
劝慰学的四门功课:
(一) 劝慰学第一门功课: 当别人有欠缺的时候, 愿意与人分享物质的好处(徒4:36-37)
- 初期教会得救人多, 经济需要(参 徒3:6)
- 基于这需要, 和谐信徒将田产变卖, 奉献给教会, 实行凡物公用的生活.
- 巴拿巴是其中一人.
- 慷慨的人容易结交朋友.
- 例证: 在我曾牧养的教会中有一姐妹的见证.
(二) 劝慰学第二门功课: 当别人遭猜疑的时候, 愿意伸出接纳的手(徒9:26-30)
- 一个刚信主的人, 自然会想与同样生命的人交通, 扫罗也不例外(徒9:26).
- “扫罗悔改了!” 对耶路撒冷教会来说, 到底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 若是你处身于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崇拜招待员”(指在门口欢迎前来参加聚会的人), 你会欢迎扫罗来聚会吗?
-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门徒都怕扫罗(徒9:26).
- 在无人欢迎扫罗之际, “劝慰子”巴拿巴出现在他身旁. 带来神迹性的效果(徒9:28).
- 为什么巴拿巴竟有这样的胆量呢? 巴拿巴并不糊涂, 他没有随便推介扫罗.
- 按照 徒9:27, 巴拿巴拥有下列几项过人之处:
-
- 他有一颗宽大容人的心.
- 他有一双愿聆听的耳朵.
- 他有一双洞察人的眼睛.
- 他有一个敢为朋友伸出来的脖子
- 巴拿巴成为扫罗真诚的朋友.
- 今日教会都有各式各样背景、文化与来历的信徒, 你愿意成为别人的朋友吗?
- 例证: 在我们家中挂在两个男孩房间的一面牌子.
(三) 劝慰学第三门功课: 当别人的表现优越的时候, 愿意提拔退让(徒11:19-26; 13:1-3, 7, 13, 50)
- 在耶路撒冷教会以外, 神兴起了安提阿的教会(徒11:22-24)
- 巴拿巴看见神在安提阿教会身上的作为(徒11:23), 深感欣慰, 并且“劝勉”(正是 徒4:36 “劝慰子”的同一字根)众人.
- 后来他又去大数找扫罗(徒11:25), 他第二次为这位朋友效劳.
- 请注意下列这些经文论到巴拿巴与扫罗的排名次序:
经文 | 排名次序与重点 | |
1 | 徒11:30; 12:25; 13:1-3,7 | “巴拿巴与扫罗” |
2 | 徒13:13 | “保罗与他的同人” |
3 | 徒13:16-41 | 保罗讲道 |
4 | 徒13:43,46,50; 15:2,22,35 | “保罗与巴拿巴” |
5 | 徒14:8-10 | 保罗行神迹 |
6 | 徒14:19-20 | 保罗被人用石头打, 被拖到城外去 |
- 看见后来路加记载保罗的名字排在巴拿巴之先, 次序慢慢地被转换过来了.
- 当然我们不必要在名字次序的更换上大做文章(因后来也曾出现“巴拿巴和扫罗”的次序(参 徒14:12,14; 15:12,25等节). 但从实际的事奉看来, 布道团的领导地位确实已经从巴拿巴转移到保罗身上. 第14章保罗的讲道, 带来敌对者用石头攻击, 他们以为保罗死了, 然后拖他出城外.
- 巴拿巴虽然是当时教会属灵领袖之一, 但在才干、恩赐与学问上都不及保罗.
- 但巴拿巴是个“好人”, 而且被“圣灵充满”(徒11:24), 我十分相信, 若没有他的拱手相让, 保罗是无法担任布道团的领导地位的.
- 今日生活在这个世代的人, 很少人愿意推让的, 更少有人愿意屈居第二的, 因为人的本性都想出人头地.
- 当然我们也须知道什么时候要“退位让贤”, 什么时候要“当仁不让”.
(四) 劝慰学第四门功课: 当别人软弱失误的时候, 愿意给予第二次的机会(徒15:36-41)
- 读经读到这里, 让我心中感到十分无奈, 因为看见两位被尊重的领袖竟然“起了争论”(徒15:39).
- 这次的“争论”原意是“激烈的争论”(英文圣经《新国际译本》(NIV): sharp disagreement).
- 当属灵领袖发生争执时, 你有何感想?
- 这事件到底谁是谁非, 我认为答案并不明确, 因我们现时所知道的比较多, 所以会比较接纳巴拿巴的做法.
- 巴拿巴再次显露他“劝慰子”性格, 愿意给予马可第二次的机会.
- 马可后来果然成材, 写成马可福音, 而且后来被保罗在书信中推荐(西4:10); 并说他“在传道的事上与我有益”(提后4:11).
- 从这些评语中可见下列两项事实:
-
- 保罗虽是大使徒, 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 巴拿巴确是独具慧眼, 他以人为重, 给马可再受造就的机会.
- 今日教会也面临同样问题, 到底是造就人重要? 还是工作的成效重要?
- 若是扪心自问, 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 都曾经历过不少的失败与挫折. 为什么我们一跌一撞地爬到山顶后, 却要求下面的人要“飞奔”上来呢?
- 让我们在教会中事奉的时候, 注意下列的属灵原则:
-
- 在追求完美的同时, 也容让人有学习的机会 — 甚至是犯错的机会.
- 不要只强调成果, 而不顾念到人灵命成长的需要.
- 指出别人事奉上的瑕疵时, 得注意说话的技巧, 看能否建立对方.
结论:
请问: “你的生命若是一张椅子, 你是属哪一类? 是15分钟的? 30分钟的? 还是超过1小时以上的呢?” 你在劝慰学的功课上学习了多少?[9]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徒4:36的“劝慰子”在英文圣经被译作: The son of consolation (KJV)、son of encouragement (NIV、NKJV、NASB、NRSV、NLT)、son of exhortation (ASV).
[3] “劝慰”的希腊原文是 paraklêsis {G:3874}, 意即“鼓舞、勉励、安慰”; 而“保惠师”在希腊原文是 paraklêtos {G:3875}, 有“帮助者、代求者、中保”的意思.
[4] 霍尔姆(另译: 霍姆, Celeste Holm, 1917-2012)是美国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女演员. 她凭借《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中的出色表现荣获奥斯卡奖, 并凭借在《来到马厩》(Come to the Stable)和《关于夏娃的一切》(All About Eve)中的出色表现获得提名.
[5] 徒2: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 那一天, 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徒4:4: “但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 男丁数目约有五千.”
[6]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是一名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记者, 是那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7] 徒15:39的“争论”一词在原文是 paroxusmos {G:3948}. 这词在新约圣经仅出现两次, 另一次是在 来10:24 (译作: 激发): “又要彼此相顾, 激发爱心, 勉励行善.” 希腊文学者佐德亚特斯(Spiros Zodhiates)解释说, paroxusmos一词源自动词paroxunô {G:3947}, 意即“激起”(to stir up)、“挑起”(to provoke). 在褒义上(指带有赞许或美好的正面意义), 指磨砺(sharpening); 用作比喻, 意指鼓励某种行为或情感(希伯来书10:24). 在贬义上(指带有嘲弄或负面意义), 指激起愤怒、激烈争论、愤怒的争论等(使徒行传15:39). 在旧约的希腊文圣经《七十士译本》中, paroxusmos一词出现在申命记29:28 (译作: 恼恨); 耶利米书32:37 (译作: 恼恨). 英语中的“paroxysm”(意即“发作、爆发”)源于这字. 引自 Spiros Zodhiates, The Complete Word Study Dictionary: New Testament (Chattanooga, TN: AMG Publishers, 1992), 第1122页.
[8]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669-682页.
[9]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683-687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4年10-12月份 第143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