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anatha!  我们的主-来! (林前16:22)


(A)       引言

新约圣经中, 有些词字虽是用希腊文字来写, 却是源自亚兰文(Aramaic)【请参本文附录一】.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信徒的书信中, 在结束的问安前, 说道: “若有人不爱主, 这人可诅可咒. 主必要来!”(林前16:22). “主必要来”在中文有四个字, 但在新约圣经的原文是一个希腊字, 即 Maranatha {G:3134}, 而这字是“音译”自亚兰语(意思是把亚兰语的 מָרְנָא תָא [ Mâranâ-tha ]按照其读音来译成希腊文字μαράνα θά [ Marana-tha ], 参下文解释).

 

在未进一步解释这词以前, 让我们先明白以上所述: 犹太基督徒的母语是亚兰语(亚兰话, Aramaic), 而保罗写作是用希腊文. 在这经文中, 他把这亚兰语给“音译出来”,[1] 这过程往往会造成一些混淆; 加上以上的古文中, 字与字之间并没有间隔, 是连起来的, 而Maranatha 在原文是两个字, 故此, 可以有不同方法去分析这词(而不同的分析法会引致不同的解释).[2]

 

 

(B)       Maranatha的字义

Maranatha这词语只出现在哥林多前书的结尾部分, 即 林前16:22: τις οὐ φιλεῖ τὸν κύριον, ἤτω ἀνάθεμα. μαράνα θά , 按其字面意思可译成: “若有人不爱主, 让他可诅可咒(KJV: Anathema). 我们的主必要来! (KJV: Maranatha)”

 

Maranatha 这个词语的第一部分是亚兰文 מַר ( mar )或 מָר ( mâr ), 意思是“主 (lord)、主人 (master)”, 前面用第一人称和复数, 变成“我们的主”(our lord, 亚兰文写法: מָרַנָא [ mâranâ’ ] ).[3] 第二部分或许是第二人称和命令语气的亚兰文动词 אָתָא ( âthâ ), 而亚兰文 תָא ( thâ )意谓“来! (come!)”.[4]

 

论到上述第二部分的亚兰文动词“来”, 莫里斯(Leon L. Morris)指出, 这动词可以是一个祷告(命令式“tha”, 即“来!”[come!] ), 又可以是一个声明(完成式“atha”, 即“已经来临”[has come] ). 因此, 这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5]

 

根据标准的《新约希腊文辞典》(简称BAGD),[6] Maranatha 这一字基本上有以下主要两个可能的意思:[7]

  1. Marana tha (希腊文写法: μαράνα θά ; 源自亚兰文: מָרְנָא תָא ): “我們的主,來!” (our Lord, come!)[8]
  2. Maran atha (希腊文写法: μαρὰν ἀθά ; 源自亚兰文: מָרַן אֲתָא): “我们的主来了/已经来临”(our Lord has come)[9]

 

使徒保罗的意思究竟是要表明“我們的主, 來吧!”(our Lord, come!), 还是“我们的主已经来了”(our Lord has come)? 前者是 imperative  —  祈使或命令语气, 即所谓的“请求或有礼貌的命令”(imperative in the sense of request  or polite command),[10] 后者则是perfect  —  完成式, 即“我们的主已经来到”.

 

 

(C)       Maranatha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圣经学者对 林前16:22的Maranatha 有以下不同的解析:

 

()     表明主耶稣在圣餐中的临在  

第一个看法认为, 这字应该写成Maran atha (希腊文写法: μαρὰν ἀθά ; 源自亚兰文: מָרַן אֲתָא), 表明“我们的主已经来到”(our Lord has come), 指的是道成肉身或耶稣基督在“圣餐中临在”.[11] Maranatha 这个短语也出现在《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10:6与圣餐有关的祷告中,[12] 紧跟在悔改的呼吁之后.[13]

 

教父通常是这样理解的,[14] 但毫无疑问, 这隐含着“主就在此”之意(有些人认为 腓4:5的“主已经近了”[希腊文: ὁ κύριος ἐγγὺς ]可能影射maranatha这个用语).[15] 若是这样, 林前16:22的maranatha 是一个警告: 通过谈到主的临近(presence)而进一步强调先前的咒诅(指林前16:22的“这人可诅可咒”).[16]

 

 

()     说明主耶稣必要快来的应许

也有学者认为, maranatha这个用语的命令语气(imperative mood)更像是个说明. 我们可以看 启22:20, 当主耶稣重申祂必快来的应许之后, 作者(约翰)这样回应: “阿们! 主耶稣啊, 我愿祢来!”

 

Maranatha这一类亚兰文的词语可能是自由地翻译原本在亚兰文祷告中的用语. 例如 Abba (阿爸; 希腊文写作 ἀββά , 出现在 可14:36; 罗8:15; 加4:6)[17]像是从主耶稣的母语亚兰文流传下来, 也同样是突然随兴的祷告(指祷告中的用词). 我们可以理解的是: 这些简短的祷告用词要以它们原本的形式(如保留MaranathaAbba的亚兰语形式)传递下去, 而没有必要与上下文直接连系(意即只纯粹表达主必快来的意愿, 与之前的Anathema [可诅可咒]或上下文无关, 编者按).[18]

 

 

()     强调主耶稣再临的荣耀盼望

由于在《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10:6中, maranatha 一词出现在记念主的圣餐上, 它可看作已经用在圣餐礼仪, 甚至从一开始就使用了,[19] 纵然这点无法确切地证明.

 

尽管如此, 林前11:26叙述: “你们每逢吃这饼, 喝这杯, 是表明主的死, 直等到祂来.” 这叙述显示从一开始(指初期召会信徒擘饼记念主时), 就已期待主耶稣的再来. 此外, 太26:29及其平行经文(类似经文, parallel verse)如 可14:25论到设立圣餐的经文, 也指向主再来的最终实现. 在《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中的祷告与圣餐的连接(第9和10章)显示“主再来”这个盼望多么活泼有力地存续着, 甚至在较晚的时期仍是如此.[20] 因此, 根据 启22:20,  maranatha 一词要被理解为祈求主在末世再临, 即最后的基督降临【编者注: 按照圣经的教导, 主再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主为圣徒而来”(召会被提), 这是随时可以发生的, 不必等到多个世纪以后; 第二阶段则是“主同圣徒而来”(主向世人荣耀显现), 是在七年灾难后, 主降临地上设立天国, 进行一千年的统治】.[21]

 

不过, 这不必是唯一的想法, 因为如 约14:18谈到复活的基督必到属祂之人这里来, 而maranatha 或许也把这个想法包括在它的范畴里, 并且无论何时教会举行圣餐礼, 这样的祷告实际上得到了部分的回应. 早期的基督教会熟悉向主耶稣直接祷告的观念.[22]

 

 

()     祈求主快来以便在审判中纠正错误

一些圣经学者认为maranatha 一词原本与圣餐无关, 而是祈求主的快来, 以纠正错误(例如 Erik Peterson持此看法).[23] 根据这个观点, maranatha 一词的语境是咒诅, 而恳求基督临在于圣餐的想法属于较后期的教会历史, 而不是新约时期(指新约召会的初期). 有者留意到这个惯用语(指maranatha 一词)与古代异教的咒诅惯用语极其相似(参阅脚注文献),[24] 还有maranatha 一词在早期教会的文本中连同另一词 anathema (咒诅)一起出现.[25] 这项证据表明, maranatha 这词语原本最初的想法是祈求主快来, 以便在审判中纠正错误, 并建立对的(参阅 C. F. D. Moule在《新约研究》中的文章).[26]

 

布莱克(Matthew Black)留意到maranatha 一词和犹大书14-15节的相似之处.[27] 犹大书的这两节经文显然引自《以诺一书》1.9, 预言主和祂的无数天军(使徒)一起来到, 以便对所有人施行审判.[28] 布莱克写道:

在《以诺一书》1:9, maranatha 这个惯用语的原始场景, 提到神对邪恶者的审判, 它不只支持新约有关耶稣会再来的说法, 也可解释它(指maranatha 一词)强化anathema (咒诅)的用法: 没有哪个公式更适合成为咒诅或禁令的目的(编者注: 意即“主必要来”为了叫恶者受咒诅, 或成为禁止人行恶的动力). 同时, 它也同样适用于圣餐礼的场合, 因为(maranatha 一词所表明的主再来)是圣餐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圣餐礼包含宣告主的死, ‘直等到祂来’(林前11:26).[29]

 

布莱克(M. Black)倾向于把maranatha 一词原来的时态“未来完成式”(future perfect)[30]等同于预言性的完成式: “ ‘主将(很快、确实)来临’(亦即在基督再来时).” 但由于这希腊文的词性可以是命令语气(imperative), 布莱克写道: “或许( maranatha )这个惯用语的流行是因为它可作不同解释而导致的灵活性: 它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在圣餐礼中, 它可作为咒诅也可作为认信.”[31]

 

 

()     祈求在聚会中有主的临在

亨特(A. M. Hunter)把注意力移到另一节经文. 他认为maranatha 一词可能是基督徒的最初祷告(祈求主的临在). 这可回溯到 太18:20: “因为无论在哪里, 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 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亨特把这个概念与圣餐连系起来, 回顾第一个复活节, 祈求主的临在(参照 路24:35; 徒10:41), 并恳求主在荣耀中来到.

 

不过马太福音(太18:20)的语境显然不是在守圣餐, 反之, 它明确提到(在教会的信徒群体内)门徒的纷争和纪律管教(太18:15-17)、捆绑和释放(太18:18), 以及主的应许说: “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 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太18:19), 而maranatha 一词可被认为是用来强化这样的认可.[32] 无论如何, 假如这里有任何的类同, 它证实了maranatha 一词的原本语境是关于主的再来, 并在审判中纠正错误, 建立正确的事.[33]

 

综上所述, 尼科尔(R. Nicole)指出, 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了解maranatha 中的“来”这一动词, maranatha 这一陈述都适合于圣餐, 并且可以用以下其中一种方式来解释:

  1. “我们的主已经来了”, 在道成肉身, 降生为人时已经成就, 而我们应当如此行, 为的是记念祂(林前11:24-25).
  2. “我们的主已经来了”, 在祂的桌前与我们同在, 并鉴察领受主餐者的心怀意念. 这与 林前16:22的前一部分很有关联, “若有人不爱主, 这人可诅可咒.”
  3. “我们的主, 请来!” 因为我们切慕祢的大能和审判, 并且我们领受饼和杯, “直等到祂来”(林前11:26).

 

尼科尔总结道: “这些不同的含义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 maranatha 一词可能暗示它们巧妙适当的结合(felicitous combination of them).” 接着, 尼科尔评论主的晚餐与 maranatha 一词应该密切相关: “若写信给一群说希腊语的信徒(指哥林多的信徒), 却用maranatha 这个亚兰文的词语, 岂不显得很奇怪吗? 除非这词语已经在最初的基督徒群体  —  即耶路撒冷教会  —  的敬拜中普遍使用. 这样一来, 所有基督徒, 无论他们的母语是什么, 都会熟悉这样的用词(就如熟悉“阿们”或“哈利路亚”一样). 换言之, 主的晚餐很容易符合这一图景.”[34]

 

由此可见, maranatha 一词的最初用法可能与主的晚餐直接相关, 不过后来这亚兰文的词语逐渐普遍化(如希伯来语的“哈利路亚”[希腊文写法: Allelouia ]一词逐渐普遍化, 被多处说不同语言的信徒使用), 就可用在不同的场景使用, 并带有不同的意义.

 

 

(D)       总结

简之, “可诅可咒. 主必要来”这两句话, 原文是 Anathema. Maranatha. 苏佐扬评述道: “这是当时人人皆知的俗语, 特别流行在罗马贵族家庭中的管家与奴仆社会中, 因为奴仆、工人与管家在大家庭中一同为主人服务时, 或有奴仆与工人不忠心, 别的忠心奴仆便说这两句话作为警告或提醒. 好像中国家庭的女佣带领小孩时, 如小孩不听话, 女佣会恐吓着说: ‘妈妈回来了!’ 或说‘妈妈回来就要打你了!’ ”[35]

苏佐扬(John Su)

 

苏佐扬指出, Maranatha原是迦勒底语(也可说是“亚兰语”; 注: 在巴勒斯坦广泛使用的亚兰语本是源自迦勒底语), 由犹太人传到罗马帝国社会中, 慢慢变成一般的俗语. “该语是‘主必要来!’, 而且带着‘审判’意味, 即主人要来审判. 今日许多人贪爱世界, 并不爱主, 许多属世的事物使基督徒对属灵的事失了兴趣, 许多事奉主的人对所负的责任不够忠心, 或欺负一同事奉主的其他仆人, 这些人在主耶稣再来时一定要受审判.”[36]

 

愿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存有“Maranatha 的心态”(the mindset of Maranatha). 愿我们忠心与殷勤地事奉, 儆醒等候主的再临, 并从内心深处向主说道: “Maranatha  —  我们的主, 请来吧!”

 

*****************************************

附录一: 亚兰文简介

 

虽然旧约圣经大部分篇幅事用希伯来文写成, 但这种语言从来都不是一种非常通行的语言. 在以色列国南北分裂时期, 基本上, 希伯来文只有希伯来民族或以色列人使用. 随着南北以色列国相继灭亡(公元前8和6世纪), 希伯来文便更少人用; 而在巴勒斯坦一带, 一般人所用的语言均是亚兰文(Aramaic). 新一代的犹太人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成长, 自然以亚兰文为母语.

 

在新约时代, 希伯来文对于犹太人, 就如拉丁文对于罗马天主教一样, 主要是一种宗教用语, 只有在圣殿或会堂里才会使用(如在诗歌和祷文中). 不过, 在保守的群体中, 希伯来文依然是很重要的语言; 《死海古卷》中有很多文献, 以及早期的拉比文献, 都是用希伯来文写的.

 

亚兰文与希伯来文颇为相近, 所采用的字母完全相同(编者注: 亚兰文也有另一种写法与希伯来文不同), 语法也相似.[37] 亚兰文起初主要为叙利亚以北的“亚兰”人所用, 也可能是亚伯拉罕等族长的语言(创28:2-5), 自公元前9世纪亚述帝国统领亚兰人之后, 这语言便成为古代世界最通行的语言, 也是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 旧约圣经也有一些篇幅是以亚兰文撰写的(如 创31:47;  拉4:8-6:18;  7:12-26;  耶10:11; 但2:7-7:28).

 

主耶稣在十架上呼喊的那句话, 是引自旧约诗篇22篇的开首,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分别记下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版本对称呼神, 即“以利! 以利!”(太27:46)和“以罗伊! 以罗伊!”(可15:34)【注: “以利”是希伯来文, 而“以罗伊”则是亚兰文】,意即“我的神! 我的神!”; 随后的“拉马撒巴各大尼”是亚兰文, 意即“为什么离弃我”.

 

虽然新约圣经有多处提及“希伯来文”(如 路23:38; 约5:2;[38] 注:《和合本》在这两处经文都将之译作“希伯来文”), 但一般认为, 这其实是指亚兰文.[39]

 

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使用时期之比较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1]               例如“北京”是汉语, 但要写成英文时, 就需要“音译”(transliterate)成为“Beijing”.

[2]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香港: 福音证主协会, 1995年), 第16页.

[3]               这个用亚兰语称耶稣为“主”的惯用语可追溯到最早的基督教会, 他们讲亚兰语, 并承认复活的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 因此, 大多数的解经者仍然认为maranatha 一词 最有可能的来源是耶路撒冷教会. 换言之, 我们不能从融合宗教背景来理解或解释maranatha 这个术语(编者注: 因有学者如Heitmüller和 Bousset认为, 在希腊化融合的异教中, 许多神祇广泛被称为“主”[参 林前8:5], 所以 maranatha 本是异教徒的用词, 过后才转换到主耶稣基督身上. 但这理论没有获得证实, 因最初的耶路撒冷基督徒已承认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  —   מָרַנָא [ mâranâ’ ] ).

[4]               Moises Silva编, 沈纺缎、邱昭文、陈家勋、邬霈霖合译,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新北市: 华神出版社, 2022年), 第396-397页.

[5]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 第16页.

[6]               《新约希腊文辞典》原为Walter Bauer所著, 其第五版(1958年)被 William F. Arndt 和 F. Wilbur Gingrich 于1975年所翻译; 也被 F. Wilbur Gingrich 和 Frederick W. Danker 于1979年所修订, 简称BAGD, 是属于新约和同时期的通俗希腊文辞典, 也是研究新约圣经的经文时, 所该优先考虑或查考的标准辞典.

[7]               W. Bauer, W. Arndt, & F. W.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Revised Edition by F. W. Gingrich & F. W. Dank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第491页.

[8]               《多数文本》(Majority Text)的经文是Mαρανα θα (Marana-tha). 参 Arthur L. Farstad, et al., The NKJV Greek-English Interlinear New Testament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4), 第625页. 值得留意的是, 《少数文本》(Minority Text)如UBS3和NA26的经文也是写成Mαρανα θα (Marana-tha).

[9]               一些加上了“标点符号”(punctuation)和“重音符号”(accent)的希腊文本是写成μαρὰν ἀθά (Maran-atha).

[10]             必须留意的是: “命令语气”(imperative mood)在希腊文法中除了有“命令”的意思(command), 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有“请求”的意思, 尤其是说话者对神或上级、长辈(superior)说话, 例如: 太6:10就正确译作“你的国降临; 你的旨意在地上…”, 这节的“愿…降临”和“愿…行”在希腊文法是 imperative mood (命令语气),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第487-488页.

[11]             这里所谓的“圣餐”特指擘饼聚会(或这聚会的饼和杯), 圣经的用语是“主的晚餐”, 但基于引述之故, 上文一贯保留“圣餐”一词.

[12]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是可能写于公元1世纪或2世纪初关于基督徒道德和行为的论文, 也称为《十二使徒教义》(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

[13]             在《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中, 圣餐祷文的结语是: “和散那(Hossana )归于大卫的神! 人若圣洁, 就让他来; 人若不洁, 就让他悔改. 主必要来, 阿们.”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 第16页. 这句话在英文是: Hosanna to the God (Son) of David! If any one is holy, let him come (to the Eucharist); if any one is not so, let him repent. Maranatha. Amen.

[14]             早期教父一般上都把它理解成一个声明(完成式“atha”), 即“已经来临”(has come). 但莫里斯(Leon L. Morris)指出, “然而, 今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解释与上下文不符. 把它看作一个祷告, 反而可以与其他经文相连(腓4:5下; 彼前4:7上; 特别是 启22:20下, 这节也可译作“主必要来”). 陈惠荣主编,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 第16页.

[15]             “影射”指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 有两种作用: 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二是借喻的作用.

[16]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397页.

[17]             可14:36: “祂说: ‘阿爸! 父啊! 在祢凡事都能; 求祢将这杯撤去. 然而, 不要从我的意思, 只要从祢的意思’ ”; 罗8:15: “你们所受的, 不是奴仆的心, 仍旧害怕; 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 因此我们呼叫: ‘阿爸! 父!’ ”; 加4:6: “你们既为儿子, 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 呼叫: ‘阿爸! 父!’ ”

[18]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397页.

[19]             F. Hahn, The Titles of Jesus in Christology: Their History in Early Christianity (1969), 第96页.

[20]             初期召会(教会)就是热切期待主的再临, 以此得着无比的安慰和力量去传福音, 积极事奉, 克服万难. 请参《家信》文章: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4/06/召会的荣耀盼望/ .

[21]             我们必须认清这两个阶段的区别, 请参《家信》文章: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4/06/主降临的两大阶段/ .

[22]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398页.

[23]             Erik Peterson, Εἷς θεός (Eis Theos): Epigraphische, formgeschichtliche und religion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26).

[24]             参阅 R. Wünsch, Antike Fluchtafeln (1907), 13, 25; K. Preisendanz, Papyri graecae magicae: Die griechischen Zauberpapyri, 2 vols. (1928-31), 1:89-90; A.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1927).

[25]             例如出现在《拉丁教父著作》(Patrologia Latina) 87:1274; Tertullian, De Pudicitia 14.13; 以及 Canon 75 of the Fourth Council of Toledo (AD 633).

[26]             C. F. D. Moul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ext of Maranatha,” New Testament Studies 6 (1959-60): 307-10.

[27]             犹14-15: “亚当的七世孙以诺, 曾预言这些人说: ‘看哪, 主带着祂的千万圣者降临, 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 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 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 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祂的刚愎话.”

[28]             M. Black, “The Maranatha Invocation and Jude 14, 15 (I Enoch 1:9),” in Christ and Spirit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Honour of Charles Francis Digby Moule, ed. B. Lindars and S. S. Small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第189-196页.

[29]             同上引, 第195页. 林前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 喝这杯, 是表明主的死, 直等到祂来.”

[30]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第399页)把这句话错误译作: “…以文字的原来语态未来完成式… .” 因为“未来完成式”是“时态”(tense)而不是“语态”. 在希腊文法中, “语态”(voice)是指: (1) 主动语态(active voice); (2) 关身语态(middle voice); 或 (3) 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

[31]             M. Black, “The Maranatha Invocation and Jude 14, 15 (I Enoch 1:9),” 第196页.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398-299页.

[32]             A. M. Hunter, Exploring the New Testament (1971), 第98页.

[33]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399页.

[34]             Merill C. Tenney (gen. ed.), The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ol.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5), 第70页.

[35]             苏佐扬著,《原文解经: 全集》(香港尖沙咀: 基督教天人社, 1993年), 第231页.

[36]             苏佐扬著,《原文解经: 全集》, 第231页.

[37]            有关这两种语言的区别, 请参“希伯来语和阿拉姆语有什么区别”: https://christianpure.com/zh/learn/hebrew-vs-aramaic/# (注: 希伯来文的宗教和灵性概念的词汇量更丰富, 而亚兰文的行政、法律和商业词汇量更大).

[38]             路23:38: “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有古卷加: 用希利尼、罗马、希伯来的文字)写着: ‘这是犹太人的王.’ ”; 约5:2: “在耶路撒冷, 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 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 旁边有五个廊子.”

[39]             罗庆才、黄锡木主编, 《圣经通识手册》(香港沙田: 基道出版社, 2005年), 第239-240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