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寻根 (三) : 宇宙学的证据: 从一次爆炸开始 (下)
编者注: 有人说: “科学使人不信神, 也使人相信神.” 此乃《为人类寻根》的作者史特博(Lee Strobel)的经历. 套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通往无神论的路是由科学铺筑的; 叫我啼笑皆非的是, 我后来通往神的路, 也是由科学铺筑的.”
史特博是耶鲁大学法律学院硕士, 美国著名日报《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兼法律版主编, 并在罗斯福大学任教. 在求学时期, 他深信科学已把基督信仰彻底击溃, 神或上帝只是过时的思想产品. 他带着这样的无神论信念进入《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和主编, 把童年信仰抛诸脑后. 过后其妻归信基督, 生命品行大大改变, 令他不得不重新面对基督信仰的挑战. 他以两年时间访查13位美国著名圣经学者, 向他们提出怀疑派常问的尖锐难题, 企图一举歼灭他所谓“不合理”的基督信仰. 结果, 他发现基督信仰既有历史证据, 更符合理性与科学事实, 在证据确凿、无懈可击的情况下, 他于1981年11月8日, 真诚地认罪悔改, 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 其后更把探索信仰的发现写成护道畅销书《重审耶稣》(The Case for Christ)和《为何说不》(The Case for Faith).
史特博以往认定科学与基督信仰水火不容, 这也似乎是世人的普遍想法; 然而, 这个思想趋势近年间已在默默转向. 晚近的科学发现, 不论在深度或广度上, 愈来愈指向一个铁一般的事实: 宇宙万有绝非偶然生出, 而是大智者设计创造! 同时, 达尔文主义(Darwinism)在云彩一般多的科学事实面前, 已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科学是否“发现”了上帝? 至少, 我们可以这样说: 科学发现了宇宙万有的复杂精巧程度, 叫人不得不摒弃“宇宙偶然而生”的可能, 进而思想“宇宙由神创造”的事实. 为了寻找答案, 史特博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走访八位权威学者, 从细胞生化学、DNA研究、宇宙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化学、生物资讯、人类意识研究等各个科学探究“智慧设计论”的理据, 写成这本《为人类寻根》(The Case for a Creator), 并在此书最后一章综合整理出一个结论: 宇宙万有由上帝创造, 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巅峰. 此书的八篇访谈经过改编后, 刊登在《家信》的“受造之颂”专栏, 信徒与非信徒都不容错过.
*****************************************
“万物从何而来?” 此乃2002年4月份《发现》(Discover)杂志封面的标题.[1] 几千年前, 希伯来人从圣经中已知道答案: “起初, 神创造天地!”(创1:1). 但宇宙学者 — 穷一生研究宇宙起源的科学家 — 又有什么高见? 为了考究事实与探索真相,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资深记者兼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史特博(Lee Strobel, 下文简称“史”)访问了精研宇宙论的专家威廉·克雷格(下文简称“克”, William Lane Craig).[2]
(文接上期)
(D) 大爆炸学说以外的模式
上期提到克雷格博士相信“大爆炸论”(Big Bang Theory),[3] 并以“凯拉姆宇宙学论据”(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作出合理的总结: 宇宙是一位有位格的创造主之杰作. 但史特博始终未能释怀, 他想知道除了大爆炸论和凯拉姆宇宙学论据, 有没有另一个解释可以否定宇宙有起点的吗? 若有的话, “大爆炸暗示必须有造物主”这一论据也就成为多余的了.
(D.1) 稳恒状态论(Steady State Theory)
事实上, 许多科学家为着“有起点就必须有创造者”一事感到烦扰.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另译“艾丁敦”, Arthur S. Eddington, 1882-1944)用“讨厌”来形容这个事实. 泽斯杜鲁(Robert Jastrow)解释说: “科学界流行着一种信仰: 宇宙是和谐有序的; 每项事情都可以用理性角度来解释, 每件事都是相连的; 有果必有因; … 科学家的这种信仰在发现世界竟能在已知的物理定律未能运作之时出现而大受冲击. 世界出现的背后力量和环境是我们仍未能窥探得到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 科学家手足无措. 假如他们坦诚面对其中的含义, 就会万分痛苦(因为其中的含义表明有一位超然的创造者, 而不信神的科学家面对这一事实便无话可说、痛苦万分, 编者按).”
史: “是不是这种态度令人千方百计避而不谈大爆炸的含义?”
克: “我认为是这样. 最好的例子, 是1948年提出来的稳恒态论(也称“稳恒状态论”, 简称“恒态论”, Steady State Theory). 这理论承认宇宙是不断向外扩张的, 却认为在星系互相远离的过程中, 新的物质从无变有, 补充空隙. 这样, 在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1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即是物质既不会被造, 也不会被毁)之下, 宇宙不断地得到新物质的补充.”
史: “这有根据吗?”
克: “一点也没有! 一点的实验证据也没有. 它的目的纯粹在于回避大爆炸论说宇宙有一个绝对的起点这回事. 事实上, 霍伊尔爵士(另译“贺尔爵士”, Sir Fred Hoyle, 这理论的倡导者之一)说得坦白, 他要提出另一个在过去永恒中已存在的模式(另译“模型”, model), 旨在抗衡大爆炸论的‘形而上学’[4]及神学含义(metaphysical and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史: “请稍等! 你是否同意那些理论背后的动机其实与科学价值无关.”
克: “同意, 同意, 我完全同意. 而稳恒态论连一点科学数据的支持也没有. 可见科学家并不是纯思想机器(thinking machines), 他们也是会受哲学立场和情绪影响的.”
(D.2) 摇摆宇宙论(Oscillating Model)
史特博认为与其揣测宇宙学者的动机, 不如请教克雷格几个近年来较受欢迎的无神论解释. 第一个就是“摇摆宇宙论”(Oscillating Model of the Universe), 这是萨根(另译“沙根”, Carl Sagan)在他的《宇宙》(Cosmos)电视节目中所推崇的, 主张宇宙其实不需要有特定的一个起点, 而是周而复始地扩张、塌陷、扩张、塌陷. 令人惊讶的是, 萨根竟然引用印度教经典, 显示他的理论与其中的轮回思想互相吻合. 史特博请克雷格解释此事.
克: “这是1960年代俄罗斯宇宙学者的流行看法. 1968年, 我在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注: 此城是德意志[Germany]联邦共和国西部城士)出席世界哲学大会听见苏联宇宙学者讲这个理论, 因为他们只接受唯物辩证论. 他们不能不接受物质永恒的立场, 因为那是马克思主义(Marxist philosophy)的一部分, 所以, 证据虽摆在眼前, 他们还是要替摇摆的理论撑腰.”
史: “今天, 这模式仍然受到相当大的支持啊! 近至2003年, 布赖逊(Bill Bryson)的畅销书《万物简史》(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还在说, 科学家的一种 ‘看法’认为, ‘我们只是周而复始的宇宙扩张塌陷循环的一部分, 好像呼吸机器的气袋一样.’ ”
克: “但这模式的疑难在这几十年来无人不知. 其中一点是, 它与已知的物理定律相违. 霍敬(另译“霍金”, Stephen Hawking)和宾路士(Roger Penrose)的定理已经显明, 只要宇宙一直受广义相对论主宰, 它就必须有一个初态点(initial singularity) — 起点, 要越过初态点进入其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在已知的物理学中, 正在收缩的宇宙不可能忽然在达到初态点之前, 又膨胀起来. 整个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概念, 没有物理学的任何支持.
“还有一个疑难, 若宇宙要收放不息, 就必须有收的一点, 即是它的密度要足以产生极大引力使它停止膨胀下去, 然后又越来越快的使它缩作一团, 但一直以来所有的估计都稳定地显示: 宇宙密度不足以令它收缩, 连宇宙光体以及黑暗物质加在一起, 都不够那密度. 在1998年, 有五个实验室分别做了测试, 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肯定程度说宇宙不会收缩, 反而会不断膨胀. 他们还出乎意料地发现, 宇宙膨胀速度不但没有慢下来, 而是在加快速度. 所以收放模式可以‘收’起来了.
“再一个问题, 即使物理定律支持宇宙收缩, 科学研究却显示一个循环的‘熵’(entropy)[5]会累积到下一个循环去, 以至每次的暴胀会比上一次更剧烈. 好, 回到过去, 情况会怎样? 宇宙越缩越小直到最小的一圈 — 回到起点. 施尔克(Joseph Silk)在《大爆炸》里推断说, 即使宇宙不断真的收放, 它在过去顶多收放不超过100次.”
史: “萨根本身是‘不可知论者’(agnostic), 最爱说宇宙‘昔在、今在、永在’, 你却说证据显示 — ”
克: “— 连收放模式也显示宇宙有起点, 但提出这模式的人所希望回避的正是这一点, 你没看错.”
史: “可是, 这理论的新版本却不断出现, 直到今日仍然如此.”
(D.3) 循环宇宙论(Theory of Cyclic Universe)
接着, 史特博从公事包里拿出一份报纸文章, 念出了标题: “普林斯顿物理学家提出循环宇宙论”(Princeton Physicist Offers Theory of Cyclic Universe).
史: “这位学者说大爆炸不是时间的起点, 而是通往过去的一道桥梁. 他说宇宙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直到成为一团, 又在大爆炸中扩张起来, 其间经过亿兆年的进化. 他又说, 最先是神秘的‘黑暗能量’把宇宙推向四方, 越来越快, 然后改变了特性, 导致宇宙收缩, 再周而复始地收放.”
克: “其实这模式是以某种弦论(string theory)为基础的, 与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式(quark model)[6]迥异. 它以我们的三度空间的宇宙为置身五度空间的一块立体薄膜, 面对着一块不断向它逼近以至相撞的立体薄膜. 当两块膜碰在一起, 我们的宇宙马上就膨胀起来, 然后又再收缩. 这样的循环不断持续下去. 按这理念来看, 五度空间的宇宙是永恒的、没有起点的. 这样, 我们的宇宙乃是不断循环扩张的, 然而, 整个五度空间的宇宙却是永恒不变的.”
史: “要消化这观念其实不容易, 但它颇为动听. 你对于这个模式又怎样看?”
克: “嗯, 这个还算不上是什么模式, 充其量只是描述了一个场景(scenario)而已. 弦论的方程式还没有全部写成, 更遑论算出答案. 因此, 这种讲法纯属臆测. 让我们根据它所说的判断一下. 循环不息的场景问题多多, 最糟的是, 它与弦论根本不接轨 ! 这难度至今无人能解决. 说到底, 这只不过是三度空间收放论的五度空间版本. 旧的模式所有的问题都在它身上出现.
“更有趣的是, 膨胀理论家古斯(或译“古思”, Alan Guth)与两位物理学家撰文说宇宙的膨胀没有永恒的过去. 他们将所得的结果广泛地应用后, 证明多维模式(multidimensional models)也合用, 连报纸文章所提的模式也不例外. 这样, 就连五度空间的循环模式(cyclical model)也必须有一个起点. 奇怪的是, 这一切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下场. 为了回避宇宙起点而撰的理论, 结果不是站不住脚, 如稳恒态论, 就是弄巧反拙地显示宇宙是有起点的.”
史: “那么, 循环论(cyclic scenario)前景如何?”
克: “也许是为将来的探索铺路吧. 还有, 另一位著名的膨胀论者(inflation theorist)林德(Andre Linde)说, 记者很喜欢这个理论, 宇宙学者很讨厌它.”
史: “提起林德, 他提出另一个理论: 混乱膨胀论(chaotic inflation), 将起点的必须性(指宇宙必须有起点, 笔者按)抹掉了.”
克: “说得对, 他推断说宇宙的膨胀 — 迅速扩张 — 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说也许宇宙像个气球, 扩张到某程度就突然暴胀 (spawned off), 接下来又再扩张, 然后又再暴胀, 即是暴胀产生暴胀又暴胀, 循环不息. 明显的问题是: 在过去的永恒里, 暴胀(inflation)是永恒的吗? 宇宙有可能是借着持续的暴胀生生不息来的吗?”
史: “可能吗?”
克: “恐怕不能. 正如我说过的, 向前不断暴胀的宇宙不可能有永恒的过去. 早在1994年, 有两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说明了这一点. 在过去的永恒中, 宇宙有一个起点. 林德当时承认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
(D.4) 量子模式宇宙论(Quantum Model)
史特博又想到另一个颇受欢迎的理论: “量子模式的宇宙”(quantum models of the universe). 这是特利安(Edward Tryon)所提出来的理论. 它有好几个版本, 但基本上它说的不外乎是: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子宇宙”(baby universe), 是量子真空构成的母宇宙的一部分. 量子真空内的起伏产生了许多的子宇宙出来 . 即使子宇宙不断扩张, 母宇宙却永恒不变. 但史特博一提出这理论, 克雷格立刻指出它的两个死穴.
克: “这理论有两大死穴. 第一, 还记得我们说过量子真空不是真的空洞无物, 而是波涛汹涌的能量海洋吗? 它从哪儿跑出来也需要解释. 到底它是怎样来的? 第二, 能量起伏而产生宇宙的或然率是个正数(a positive) — 即非零(a non-zero) — 意味在量子真空中, 时刻都会造出新的宇宙来. 假如母宇宙是永恒的, 始终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宇宙生出来. 想想看, 终于这些宇宙会撞作一团, 直到母宇宙的整个量子真空被一个无限老的宇宙填满为止 — 这却不是我们观察所得的. 这个模式因此不成气候(意即不能成立, 编者按).”
(D.5) 量子引力宇宙论(Quantum Gravity)
虽然克雷格成功地逐一揭穿上述理论的真相和破绽, 但史特博仍不放松, 继续提出著名科学家霍敬(另译“霍金”, 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理论. 霍敬是剑桥大学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Lucasian Professor). 他所著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销量超过百万册. 患有慢性神经肌肉萎缩症的霍敬要坐轮椅, 说话要用合成器, 但阻不了他致力研究相当飘忽的“万物论”(Theory of Everything), 力求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 其间, 他提出了量子引力(quantum gravity)的宇宙模式, 认为这就可以排除起点的必须性, 即是不需要大爆炸.
霍敬曾被问及是否相信神创造宇宙, 他直言: “不信!” 他对英国广播公司说: “我们只是亿万计的星系外围一个平凡恒星的附属行星上微不足道的生物, 要相信一位顾念我们的上帝, 或认为他在乎(重视)我们的存在, 实在困难.” 在《时间简史》的“宇宙始终”一章, 霍敬写道: “只要宇宙有起点, 我们就得假设它有创造者; 但宇宙若是完全自给自足, 无边无际, 它当然也是无始无终, 只是这样而已, 何来需要创造者?”
克: “听起来, 他终于叫上帝关门大吉了.”
克: “还没有哩. 我用两幅图画来解释(克雷格拿出一张纸, 开始作画, 先是画出一个圆锥形). 圆锥形代表标准的大爆炸论(接着克雷格在圆锥形旁边画出一个雪糕筒来). 尖底代表宇宙的起点, 是大爆炸的一点, 边沿是清晰的. 宇宙越老, 扩张范围也越大, 形状与圆锥形相似. 霍敬的模式也是圆锥形的, 只是没有尖底(克雷格所画的看来像一个羽毛球, 底部是圆的). 你看, 没有起点, 没有边沿, 如果你从圆锥底追溯到过去(克雷格拿铅笔沿着圆锥底画过去), 你不会回到一个起点, 你只会随着弧形, 又在往未来而去, 一直往前去.”
几个霍敬传记作者也是这样理解他的理论. 他们说, 情形就如往北走, 一直走到北极, 然后, 突然之间, 假如你还是往前去, 你就开始往南拐. 一位作者解释说: “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昔在、今在、以后永在.”
史: “好哇! 无始、无终、无大爆炸 — 不需要神!”
克: “且慢作结论, 我们再仔细点思想其中的含义.”
史: “霍敬搞错了吧?”
克: “我相信他犯了哲学上的错误, 以为有开始(beginning)等于有起点(beginning point). 事实不是这样. 即使没有单一起点, 但注意这个: 宇宙的过去仍是有限的, 它还是有开始的, 意思是它有一个有限的过去. 换句话说, 随便选一个计算时间的单位: 秒、分、年, 你选一个有限的时段, 在那时段之前, 只可能有限定数目的相等时段.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霍敬的模式也需要一个开始, 纵使他说宇宙从无而有, 意即在宇宙之前是绝对什么也没有的. 这样一个有开始但没有起点的模式, 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 因为物理定律就可以一路通行无阻, 不必卡在一个初态点(initial singularity, 指宇宙最初的起点). 这样较合科学家(即那些不愿接受宇宙是被神创造而开始的, 编译者按)的胃口. 到目前为止, 我只是从表面看霍敬的主张, 但同样重要的, 是要注意他的理论能够讲得过去, 是由于他用‘幻想数字’(imaginary numbers)代替了他的方程式中的真实数字.”
史: “幻想数字是什么?”
克: “就是负数(negative)的平方根的倍数! 在霍敬的模式里, 幻想数字可将时间转为空间. 问题是, 幻想数字不过是数学家手中用以理顺方程式(grease the equations)的计算工具, 使他可以得心应手, 在数学上这行得通, 但要用它来达到真实的结果, 你当然必须把真实的数字带进去才行. 可惜霍敬不肯, 他宁愿一切都留在幻想的领域里.”
史: “将幻想数字转为真实数字会如何?”
克: “立刻出现起点(singularity)! 其实起点一直存在, 只是被所谓幻想时间遮盖起来罢了. 这个事实霍敬在后来与宾路士(Roger Penrose)合著的书中也承认了. 他说自己没有佯称他描述的是真实世界, 因为他不知道‘真实’是什么. 霍敬承认他的模式讲的不是真实的宇宙和宇宙的来源, 而是一个显示宇宙有开始但没有起点的数学模式.”
史特博写道: “我十分惊讶! 霍敬的网站虽然说宇宙‘完全由科学的定律所支配’, 但他还是不能叫上帝消失.”
克: “诚然, 这形势与10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 基督徒要面对似乎不利的证据来持守圣经信仰, 坚持宇宙不是永恒的, 而是在某个既定时间, 由无变成有的, 今天却已经时移势易了. 今天要面对不利证据而持守信仰的是无神论者! 坚持宇宙不曾在既定时间开始, 乃是永恒存在, 只是原因不明! 形势改变了! 基督徒稳站圣经真理上, 深知所信的得着主流天文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支持. 今天坐立不安的, 是无神论者.”
史特博坐在克雷格的办公室里, 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把凯拉姆论据(kalam argument)驳倒的合理论点. 他写道: “时下宇宙学的哲学和科学证据, 全部指向极具说服力的结论说: 确有一位有位格的创造主. 这些证据实在有力.”
(E) 物理定律与属灵定律
宇宙学者或物理学者会怎样回应克雷格呢? 史特博一边想、一边问克雷格: “凯拉姆论据固然有力, 但是否足以叫科学家改辕易辙呢? 还是火上加油, 使他们更具创意? 或像有些人说的逼虎跳墙, 使他们大力反驳?” 史特博请克雷格作进一步的陈述, 以帮助人进一步倾向相信有神. 克雷格沉吟一会, 说了一个关于博士论文、自制小书、生命改变的动人故事.
故事提到克雷格到德国念第二个博士学位时, 与妻子一同出席了“哈姆布特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的大会. 此基金会甚具威望, 专门支持国际学者合作研究. 他们与别的科学家交谈之间, 碰上一位著名的东欧物理学家, 此人说物理学毁掉了她对神的信仰.
克: “她说, 在她眼中, 世界里里外外都是一片漆黑. 我还记得这句话的震憾力. 这是对现代世界非常贴切的描述 — 失去意义, 灰暗绝望. 突然间, 内子(我妻子)开口讲话: ‘你该看看外子(我丈夫)的博士论文, 他借物理学证明神的存在.’ 我第一个念头是: ‘糟了, 简直是班门弄斧!’ 但那学者竟说很想一读. 我们于是送她一册讲凯拉姆宇宙学论据的论文, 所讲的正是今天我刚才跟你讨论的. 接下来几天, 她一直在看, 愈看愈入神. 她对我说: ‘你引述的人我都认识, 他们是我的同事!’ 当她把论文送还时, 说: ‘我相信有神了! 谢谢你们帮助我恢复对神的信心.’
“我们雀跃不已, 问她说: ‘你要不要亲身认识他呢?’ 她迟疑了一会儿, 说: ‘嗯, 这个当然.’ 我们请她当晚在餐馆会面. 下午, 我们夫妇两人合制了一本手写的书《属灵四定律》(Four Spiritual Laws), 是学园传道会(Campus Crusade)创办人布赖特(Bill Bright)所推广的传福音模式.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 我们打开第一行念出来: ‘物质宇宙由物理定律管理; 你与神的关系则由属灵定律管理.’ 她兴奋地说: ‘噢! 物理定律! 属灵定律! 这个我懂! 这个非常适合我!’
“我们终于讲到神在人生命之外, 抑或坐在人生命宝座上, 她紧紧抓住小册子, 说: ‘这太私人了, 我现在不能回答这问题.’ 我们说: ‘没问题, 让我们告诉你可以怎样接受基督作个人救主吧.’ 我们于是讲了怎样亲自求神赦免过失、怎样接受耶稣作救主. 我们也把小书送了给他. 第二天, 我们看见她容光焕发, 充满喜乐! 她说回家后当晚, 就在屋子里祷告接受基督, 然后把镇静剂和酒全丢到马桶里! 我们送她一本新约圣经就分手了. 几个月后, 我们在另一个会议上见面, 挂念她灵命的发展, 但她还是那样容光焕发, 满有喜乐, 也热诚地向我们问安, 说她如今最宝贵的财产, 就是圣经和属灵四定律.
“你说神能不能用宇宙学改变科学家呢? 我亲自看见了. 我见过不同性格的不信者被说服. 某次, 我在加拿大一所大学讲凯拉姆论据, 会后一位学生说: ‘我一向是不可知论者(agnostic), 你说的是我前所未闻的, 现在我信有神了! 我急不及待要把这消息传给我那无神论的兄弟.’ ”
克雷格眺望窗外, 想想还该说什么. 他回望史特博说: “从前某些历史时期, 曾经也颇接纳基督信仰. 但我相信, 毫无疑问, 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那么多支持神存在的科学证据.”
史特博俯身按停了录音机. 他过后写道当时的心情: “我想不到有什么更能激发我赶快开始下一个访问了. 既然克雷格已经有力地为神的存在作了见证, 是时候考虑物理定律及其规范了. 我在想, 有人说这些定律与规范是经过难以想像的微调, 为要叫人类可以得着宜居(适于居住)的环境 — 这话可信吗?” 为了找出答案, 史特博将探访另一位闻名的物理学博士科林斯(Robin Collins), 请勿错过下期.[7]
*****************************************
附录(1): 基督徒对大爆炸论的两种立场(续)
对于“大爆炸论”(Big Bang Theory), 基督徒的科学家或圣经学者基本上有两种立场, 一方赞同, 另一方则反对. 赞同的一方认为神以大爆炸来开始万物的创造. 上文的克雷格(William L. Craig)可代表这一方的学者, 他认为宇宙论是“证明神存在的最有力论证”. 这论证的根据, 在于宇宙不是永恒的, 而是有起点的, 那起点就是所谓的“大爆炸”(Big Bang).[8] 其他持有这立场的基督徒学者有: 著名神学家兰姆教授(Prof. Bernard Ramm)、前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长波尔金霍恩教授(Prof. John Polkinghorne)等等. 罗马天主教也接受大爆炸论.
另有一方虽承认神创造宇宙万物, 但弃绝“大爆炸论”, 认为它根本无法合理解释神开始创造的情景. 马有藻指出, 不少科学家不接受大爆炸论, 因为它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大爆炸产生无序, 无法产生精致无比、运行畅顺的宇宙. 这也导致先前支持大爆炸论的著名英国太空物理学家霍伊尔(Fred Hoyle)过后放弃大爆炸论, 转向创造论. 连首个命名那爆炸为“大爆炸”(Big Bang)的美籍俄国人核能物理学家伽莫夫(George Gamov, 或作Gamow)后来也怀疑大爆炸论的可靠性. 此外, 大爆炸论说宇宙有200至300亿年之久, 这也是许多基督徒科学家或圣经学者著书反对的,[9] 请参法励德博士(Dr. Farid Abou-Rahme)所著的《科学与圣经》和马有藻的《鲜为人知的宇宙龄》, 也请参本文附录(2): 大爆炸论与“失缺之环”.
无论如何, 大爆炸论至少指向一个事实, 宇宙在过去并非是永恒无尽的, 而是有起点的. 然而, “大爆炸论”不过是人有限头脑所推想、所臆测出来的一个理论, 当然有其弱点和缺陷, 也不断因着新的发现而被修改纠正. 感谢神, 对于宇宙的起始, 基督徒的信念并非建立在人那摇动不定的学说理论上, 而是神那永恒不变的圣经真理上. “草必枯乾, 花必凋谢;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1:24-25).
到底是什么使宇宙突然出现? 到底宇宙的成因(所谓的“第一因”)是什么? 科学家对此肯定颇须诸般臆测, 并且众说纷纭! 然而, 那“永存的道” — 圣经 — 开宗明义的宣告: “起初, 神创造天地!”(创1:1). 神正是万有背后的神秘成因. 除他以外, 其他一切的臆测和学说都难以成立. 爱德华·米尔恩(另译“米尼”, Edward Milne)在他关于相对论的数学专门论文(treatise)中贴切说道: “至于宇宙的第一因是什么… 恐怕要读者自行补充了; 然而, 没有他(指创造万物的神), 我们的图像是不完整的.”[10] 是的, 创造万物的神, 正是宇宙起源的答案! 如圣经所言: “起初, 神创造天地.”
*****************************************
附录(2): 大爆炸论与“失缺之环”
马有藻在所著的《鲜为人知的宇宙龄》一书中写道: “大爆炸论是一个‘无目的’、‘因机缘’而‘凑合’发生爆炸的理论, 但大爆炸本身却走在数个(摇摇欲坠的)基本假设之上, 称为大爆炸之‘失缺之环’.” 这些“失缺之环”是:
1) 失缺起源(missing origin): 大爆炸建于假设始于原子聚集而生爆炸, 但原子聚合的能源(energy)从何而来? 这些原子又从何而来?
2) 失缺导火线(missing fuse): 大爆炸是怎样引起爆炸的? 是什么“导火线”引致原始元素产生爆炸? 原始气体主要是氢(H, 即Hydrogen)和氦(He, 即Helium), 它们本身不能化合, 即使若有结合亦不可产生爆炸, 爆炸的导火管是什么?
3) 失缺结合力(missing mass): 气体成固体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产生, 大爆炸是没有这些环境因素, 故此气质变成固质的可能性是一个大疑问.
4) 失缺重聚力(missing formation): 大爆炸是气体由多次的结集、散开、再结集, 周而复始循环式的进行, 至终凝聚力加强至极度而生爆炸, 但所推测的整个过程是个“假设进行曲”.
5) 失缺生命(missing life): 大爆炸是气体隆然大爆, 原子四散遥远各方, 更难再凝聚, 原子元素大散开, 势难组成可以产生生命的原始汤. 若然, 宇宙应遍布生命于群星中, 但如今除地球外, 没有任何星体(已被证实)有生命的存在.[11]
综合上述几点, 宇宙由大爆炸形成实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连英国天文物理学家霍敬(另译“霍金”, Stephen Hawking)在其名著《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中也说: “宇宙从大爆炸形成太不可思议, 因为大爆炸的力量若太大, 星河星体必不能形成(散开太远及太乱); 力量若太小, 宇宙必收缩, 星体亦不成形. 爆炸的分秒时间要非常准确, 恰到好处, 否则宇宙同样爆不成, 这实在是难以想像可造成出来的.” 马有藻评述道: “霍敬言下之意是宇宙大爆炸的机缘率正是‘恰到好处’, 绝妙无朋, 在亿万不可能下却竟然发生了. … 这股信心的力量可能比大爆炸之力度还大.”[12]
试想想大爆炸论的可能性: 原始宇宙的中子、光子、离子、核子和其他化学微粒(从何而来还是个谜), 经千万年的聚合及互相碰撞, 达到极高温度1010K度时旋即爆炸, 爆炸历时数个阶段(阶段间相隔千万年), 宇宙风、太阳风突然产生, 将不同物质播散不同地方, 安顿在不同轨道上, 它们之间的万有吸力(万有引力)极其均衡, 繁星各有自己独特性质与状况(如金星寸草不生、火星椭形、地球有水等等), 再另有最后阶段出现, 生命孢子生出, 降落地球, 地球表面形成原始生命汤, 最后孕育出生命来. 以上不是科学神话, 而是大爆炸的“基本短篇故事”. 如果大爆炸的理论是真的, 为何今天许多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如 C.J. Lada、A. Loeb、F.H. Shu、R.A. Windhorst、D. Stevenson、R.A. Kerr、R. Taylor等)仍然著书立说, 大力反对大爆炸论呢?[13]
如果大爆炸是真的, 那是神迹的彰显, 是“无中生有”的神迹, 因大爆炸的爆炸力是按先存的化学定律进行, 没有大自然的化学定律, 何来大爆炸? 而且, 大爆炸如何成爆炸也是个谜, 这岂非神迹吗? 此外, 大爆炸的后果应是混乱, 不是秩序, 但为何会有井然有序的宇宙恒星呢? 还有, 大爆炸后所分布宇宙间的“宇宙材料”、“化学材料”、“生命材料”等极其均匀, 恰到好处, 神奇无比, 若用“神迹”形容它也不为过! 难怪英国天文物理学家戴维斯(Paul Davies)在其名著《无边的边缘》(The Edge of Infinity)里写道: “大爆炸论是先入为主论, 先有爆炸, 才有自然律的诞生, 唯有神迹才可解释一切.”[14] 诚然, 只有靠着神那神迹性的创造, 才能解释一切!
马有藻在总结时指出, 大爆炸不仅有许多“失缺之环”, 还甚难通过以下七方面的理据:
1) 大爆炸论必须接受“物质永恒论”, 因为在大爆炸之前, 早有物质存在, 但物质永恒论在物理学原理下, 是不能存在的, 况且物质不能自生.
2) 大爆炸与物理学第二热能律(或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理相反, 亦与常理不合. 大爆炸产生无序, 热的熵律不能产生秩序, 更不能产生复杂无比、运行畅顺的秩序.
3) 大爆炸是大燃烧, 宇宙背景辐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是大燃烧后的“馀烟”, 但大燃烧不能产生更多的原子, 给下一代连接的爆炸, 继而产生其他的固体如繁星来.
4) 大爆炸后产生“生命原籽”是个幻想, 机概率(另称“或然率”, probability)已否决这可能性, 而漫长时间产生“青蛙再变成王子”, 只能在神话故事里才会发生.
5) 大爆炸产生亿亿计的宇宙尘, 纷纷四散, 降落在不同星体上, 人类可踏足的唯一星球是月亮, 在月球表面上所堆积的宇宙尘, 非如想像中或计算里那么厚, 因为没有那么长久时间给宇宙尘堆积起来. 月球表面上的尘埃, 非来自大爆炸, 而是来自创造它的神. 神造月球时, 在表面铺上尘埃, 正如他造地球时, 在表面铺上山水树木百兽生物, 只是月球尘亦可加上彗星碰撞后, 而尘埃散布其上.
6) 大爆炸后另一“产品”是太阳. 长久以来, 科学家早已密切注意太阳的体积逐渐缩小, 照此比率, 在20my (2千万年; my = million years, 即百万年)前. 太阳与地球是“碰口碰面”的太空现象了, 何况太阳据大爆炸论发生(产生)于4.5by (45亿年; by = billion years, 即十亿年)前, 地球早已被太阳“熔化”了!
7) 近代科学家发现, “光的速度并不恒常” [参本文附录(3)]. 光在太空的“走态”是偏弯曲形的(故此光进入太空黑洞里, 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光的速度与在地球层面不同. 自从热能律第二律生效后, 光的速度也减弱了. 挪亚大洪水又再次影响在每秒186,000哩(mps)的常数.[15] 正因光的速度古今非一致, 计算法也变作适当的调合, 例如神创造“光”的第一日, 那光速迅即(instantaneous)来到地球, 非如大爆炸论说需要多少光年才来到.[16] 宇宙的年龄也不是大爆炸论所说200-300亿年前, 之后太阳系在45-46亿年前出现的.[17]
总而言之, 从以上可见, 大爆炸论是一个不合科学的幻想理论, 不符合种种科学的事实. 不少科学家对大爆炸论大表不满, 因为这理论缺乏太多理据, 天文学家达令(David Darling)便是其中一个. 在他所著的《无中生有》(On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一篇学术性文章内, 他有点揶揄嘲弄大爆炸论, 说: “第一, 这里没有东西, 接着有东西出现. 忽然间, 你在惊魂未定时, 他们从量子力学的魔术帽里(quantum hats), 拿出上亿的银河系来.” 斯拉希尔(Harold Slusher)也评述道, 大爆炸论是幻想氢气生氢气, 氦气生氦气的理论, 是一种变相“无中生有”的理论, 是前后自相矛盾的概念.[18] 是的, 没有神的创造, 大爆炸论的“无中生有”不过是个幻想的假设、前后矛盾的概念, 正如爱德华·米尔恩(Edward Milne)在其数学专门论文(treatise)中所言: “至于宇宙的第一因是什么… 恐怕要读者自行补充了; 然而, 没有他(指创造万物的神), 我们的图像是不完整的.”[19]
*****************************************
附录(3): 光速古今非一致
光是肉眼看不到的电子物质, 称为光子(photon), 透过三棱镜可测到它的波段. 但光有不同的波段, 如紫外光、微波光、红外线、X光、Gamma光等等. 肉眼所见的光是因背景反照, 太黑看不见光是因没有反照. 若我们的肉眼可见到光, 整个太空是绚丽无伦的.
世上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意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1609年, 他运用新发明的望远镜, 点算天上繁星, 并用钟摆法测度光的速度. 1675年, 丹麦天文学家罗默(Olaus Roemer)也用钟摆法测度木星(Jupiter)绕行的速度, 进而计算光速. 到了1905年, 光的恒常速度才由科学大师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20]定准为每秒186,330哩.
1979年, 美国科学家兼神学家史德狄(P. M. Steidi)在其名著《地球、群星、圣经》(The Earth, the Stars and the Bible)中, 率先提倡“光速在古代比现今快速多倍”的概念. 但当时这概念太新颖, 并未受人普遍注意. 1987年, 澳州光学权威塞特费(Barry Setterfield)对光速作广泛探讨, 详研163种测试光速法. 他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获得启发, 发现光速非如俗称“恒常不变”, 而是古今非一致.
古代的光速比现今快速得多. 根据塞特费的研究, 光在太空里的射向呈弯形, 是基于星河系以弯形状旋转, 时速50万里(500,000 mph), 表示光子前进速度受阻. 所以从5万光年外之太阳系中心发出的光, 只需3.2秒便达到地球. 因此, 宇宙并非一般认为是数百亿年前从大爆炸而来的“产品”.
1992年, 物理学家查芬(Kenneth Chaffin)在第四届国际科学创造论大会中, 提出一份详细研究光速的报告. 再次鉴实光速实是古今非一致. 美国核能物理专家兼“白洞(White Hole)宇宙论”的创始人汉弗莱斯博士(Russell Humphreys)说, 时间(即光速)受一些地理及物理因素所影响, 所以计算法的准确性要视乎这些因素是否存在才能定夺, 例如: 宇宙的膨胀、大气层的强弱、大气层的云雾也影响光的快慢. 在万有引力范围内, 万物的活动也较慢, 如血液流得较缓慢、脑神经活动也慢些. 在没有地心吸力的太空与在具有地心吸力的地球表面, 光速便截然不同, 因地心吸力影响时间, 如在高山峻岭与平地海滨常有差异, 正如格林威治(Greenwich)的标准时间, 与美国国立标准局(位于Boulder, Colorado)所定的时间也有丝微的差别, 因为两地的水平线高低有1里之差异.[21]
[1] 其英文是“Where Did Everything Come From?”
[2] 编者注: 编者坚信学位和神学院绝非真理的保证和权威, 因世上有许多由著名神学院毕业的闻名神学博士, 竟是不信圣经的“现代主义者”(或称“自由主义者”). 然而,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非信徒)对受访者有些认识, 以下列出他的的学历和专长: 威廉·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 University)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Munich University)取得神学博士学位, 目前在塔尔伯特神学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任哲学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他是9个专业学会的会员, 其中包括美国宗教学院、圣经文献学会与美国哲学会. 他的论文散见《新约研究》、《新约研究杂志》、《美国科学联会杂志》、《福音观点》、《哲学季刊》与其他学术期刊和出版物. 克雷格写了不少有关神迹, 尤其是有关主耶稣复活的书籍, 其中包括《合理的信仰》、《耶稣复活真相》、《耶稣复活的历史论据》、《为耶稣复活的历史性评估新约证据》. 他还给《为神迹辩护》、《上帝存在吗?》、《受到攻击的耶稣》, 及《知识分子为神仗义直言》等专题著作撰稿.
[3] 有关大爆炸的理论, 请参本文附录(1)“基督徒对大爆炸论的两种立场(续)”.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al)是: (a) 哲学的一种派别, 谈论存在(物)的性质(nature of existence)和真理或知识的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s); (b) 任何种类的抽象讨论, 可指在写作方面或思想方面; 参 Chambers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 (1994), 第810页.
[5] “熵”(entropy)是为了衡量热力体系中不能利用的热能, 用“温度”除“热能”所得的商.
[6] 夸克(quark)是基本粒子之一, 由美国物理学家M. Gell-Man(1969年诺贝尔奖得主)用作核物理名词.
[7] 上文改编自 史特博著, 陈恩明译, 《为人类寻根》(香港荃湾: 海天书楼, 2007年), 第105-115页. 编者也按此书原版(英文版) The Case for a Creator作出少许修正和补充.
[8] 同上引, 第92-93页.
[9] 马有藻著, 《鲜为人知的宇宙龄》(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4年), 第17-18, 90-94页.
[10] 上文附录改编自 史特博著, 陈恩明译, 《为人类寻根》(香港荃湾: 海天书楼, 2007年), 第90-91页.
[11] 马有藻著, 《鲜为人知的宇宙龄》(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4年), 第50-52页.
[12] 同上引, 第53页.
[13] 同上引, 第54-56页.
[14] 同上引, 第56页.
[15] mps = miles per second, 即每秒多少哩. 光的速度准确来说是186,330哩/英里(即299,805公里).
[16] 光年(light years) = 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 = 58,800亿哩/英里(miles, 即 94,609亿公里). 马有藻指出, 1光年大约是由地球至月球来回1千2百万次(12 million). 科学家认为, 宇宙有50亿光年(5 billion ly)的辽阔(即3×1021哩), 而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半人马座”(alpha Centaurus)也有4.3光年. 马有藻著, 《鲜为人知的宇宙龄》, 第72页.
[17] 同上引, 第90-94页.
[18] 同上引, 第57页.
[19] 史特博著, 陈恩明译, 《为人类寻根》(香港荃湾: 海天书楼, 2007年), 第91页.
[20]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是美籍德国理论物理学家, 创立“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1905)和“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1916), 提出光子概念(1905), 创立光电效应定律, 曾参加反战, 反对使用核武器, 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相信圣经所说, 宇宙是神所创造的.
[21] 以上附录(3)主要改编自 马有藻著, 《鲜为人知的宇宙龄》(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4年), 第72-75页.
Related
作者: 百合
刊登于2011年1-3月份,第88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