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者的八大质疑(七中)“教会历史充满压迫与暴力”


编者注:  这一系列文章是改编自 李·史特博(Lee Strobel)所著的《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史特博是耶鲁大学法学硕士, 美国著名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和编辑, 并在罗斯福大学任教. 他曾是个不信神的怀疑者, 极力反对基督信仰. 但他因着妻子1979年信主后人品和性格的改变而对基督信仰开始改观. 他要找出有没有可靠的证据, 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 为了证实四福音的可靠性, 并主耶稣受死和复活的真实性, 他以两年时间访查13位美国著名圣经学者, 向他们提出怀疑派常问的尖锐问题. 结果是: 在证据确凿, 无懈可击的情况下, 他于1981年11月8日, 真诚地认罪悔改, 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他的救主. 他把访查实录写于《重审耶稣》(The Case for Christ)一书中.

信主后的史特博读了不少质疑基督信仰的书籍和文章, 包括一本题为《告别上帝: 我摒弃基督信仰的理由》的书. 此书作者坦布尔顿(Charles Templeton)本是葛培理布道团的原始同工, 后来因看见《生活画报》里一张母亲手抱死去婴儿望天求雨的照片, 开始怀疑世上是否真有一位关心人类的造物主. 他终于放弃多年所信, 转而攻击基督信仰. 史特博在未信主前也曾是一位彻底的怀疑论者, 坦布尔顿所质疑的事也曾是他所面对的质疑. 此外,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他还遇到其他问题, 归纳起来共有八个, 他称之为“八大质疑”.

因此, 史特博决定为自己也为他人寻觅这八大问题的答案. 他用了至少一年时间, 先从坦布尔顿开始, 过后又访查9位圣经学者. 他所获的结论是: “信心途中的八个障碍都引起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我访问过的专家多数希奇地提供了满意的答复.” 以致于他在总结时说: “今天回想起来, 我对1981年那次相信(信主)的决定, 现在更加巩固了. 提出一些听了不舒服的问题, 非但没有冲淡我的信心, 反而把它加强了. 本拟探索基督信仰的‘薄弱之处’, 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基督信仰基本上的正确性和逻辑上的完整性. 我的信心经过严格的理智审查的锤炼, 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 更加深刻, 更加富有活力, 更加确实了.”

史特博把访查实录写于《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他在此书中, 对基督信仰说“不”的八大怀疑理由逐一检验, 为那些说“不”的人解惑. 这些实录经过改编后, 刊登在《家信》的“护道战场”专栏, 请别错过.

质疑:    “假如上帝是教会的最高监察者, 为何他还让历代教会有那许多虚伪和残暴?”

受访者:  约翰·伍德布里奇(John D. Woodbridge)[1]

无神论者沙伊(Ken Schei)说: “有史以来, (某些人)常常利用基督信仰来进行人类所知道的最残暴、无情与愚蠢的暴行. 历史例证不难记取: 十字军(the Crusades)[2]、宗教裁判所(the Inquisitions)[3]、焚烧女巫(the witch-burnings)、大屠杀(the Holocaust) … 我在基督信仰中看不到什么我认为值得拥有的东西.”[4] 但甘雅各博士(Dr. D. James Kennedy, 长老会牧师)却说: “基督信仰对人是一件恩物 … 对人类也有积极的影响 …. 今天生活在盛行基督徒伦理思想环境里的人, 大多数不知道我们欠拿撒勒人耶稣的有多少 …, 世界上的美善与慈爱大都来自他那里.”[5] 到底基督信仰对人类而言是祸是福? 与基督信仰有关的上述暴行又该怎么解释? 本期, 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兼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史特博(Lee Strobel, 下文简称“史”)请闻名历史学家伍德布里奇(John D. Woodbridge, 下文简称“伍”)针对十字军的暴行逐一分析和解释.

 

(C)  罪行一: 十字军的屠杀

史: “让我们跨前一步, 基督教十字军(the Crusades)有两个世纪想把穆斯林(Muslims, 即“回教徒”或“伊斯兰教徒”)从圣地(指耶路撒冷)驱逐出去.”(史特博打开一本历史书)“这里有一段可怕的记载, 描述第一次十字军怎样进入耶路撒冷.”

我们的部下有些割了敌人的头, 有的用箭射敌人, 从城楼上掉下来, 还有人把他们丢到火焰里多受一点痛苦 … 你得在死尸和马匹之间择路而行. 但是和所罗门殿发生的事情比起来, 这些都是小事 … . 在那里, 你乘马得从高及膝部和马缰的血流里走过. 那真是神的公正而光荣的审判, 这地方应该充满不信基督者的血, 圣地受他们的亵渎实在太久了.[6]

史: “你同意十字军是‘公正而光荣的’吗?”

伍: “这样的杀戮当然令人憎恨, 无可忍受. 事情发生了吗? 是的, 发生了. 想起来让人心痛吗? 是的, 让人心痛. 我并不想原谅它, 也不想作什么合理的解释. 可是你的问题  —  十字军公正不公正  —  需要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 我认为多提供一点有关情况, 比较有用.”

史: “请吧!”

伍: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 1042-1099)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他作过一次出名的讲道, 群众回应时高呼, ‘上帝的旨意!’ 十字军东征继续进行, 直到1291年基督教在圣地的最后一个要塞陷落, 那时一个叫作阿克里(或译“阿卡”, Acre)的小镇又被穆斯林占领. 耶路撒冷是在1187年再度落入穆斯林手里的. 教皇于是号召贵族等人去圣地把耶路撒冷从穆斯林手里夺回来, 穆斯林被认为是基督的仇敌. 我们若能设身处地想, 我们就能了解那些早期十字军何以会认为是在给基督做彪炳千古的事业. 如果你研究实际的情况, 你就会深深地感到难过. 事实上,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 参加者并没有到达圣地. 他们只到了君士坦丁堡(另译“康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把它抢到手, 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其后发生过大量流血战争. 西方基督徒残杀东方基督徒.[7]

“除了暴力以外, 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是参加者中有些人的动机.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1161-1216)曾训令人民, 参加十字军就能得救; 找人替他们出征, 也能得救. 这个建议显然歪曲了真正的基督信仰(Christianity), 把圣经的教导当作儿戏, 无论如何也不符合历史上基督信仰的信念. 穆斯林夺回耶路撒冷之后, 对十字军动机的评估, 更加困难. 后来一些十字军东征, 牵涉到基督徒到圣地去拯救处于绝境的基督徒. 但是总的说来, 不管每人的用意如何, 说句公道话, 十字军的贪婪和屠杀, 给

基督信仰形成一大污点, 形象十分丑陋. 而且这不只是21世纪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在13世纪初叶, 就有若干基督徒表达了同样的意见.[8] 十字军理想破灭的一个原因, 是由于十字军对真理作了破天荒的歪曲. 历任教皇在回来几个世纪内试图发动十字军, 但是他们得不到政治上和民众的支持. 基督信仰的理想和十字军所作所为的报导, 其间有天壤之别, 因而大家对新的十字军远征丧失了兴趣和热心. 这就回到我们所说的假借基督之名做的事, 与真正代表耶稣教导的事之间的区别. 你把耶稣教导的与十字军东征的屠杀放在一起来看, 实在没有方法给十字军所为找出道理.”

史: “有个非基督徒, 说十字军东征证明基督徒想压迫别人, 和别人同样残暴, 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

伍: “我要说这种说法, 单从十字军的角度来看, 不无道理. 有些人假借基督之名做了他们决不应该做的事. 但我要指出, 不是每件假借基督之名做的事, 就事论事, 都应该算在基督信仰的账上[参附录:十字军东征与“基督信仰”和“基督徒”无关]. 不过我不想避开十字军东征期间出现过许多可怕的事. 他们应该忏悔, 因为那些事, 完全违反了十字军以为他们所追随的耶稣之教导. 重要的是, 要记住在这里出了毛病的, 不是耶稣的教导, 而是某些人的行动, 那些人无论为了什么理由, 大大乖离了耶稣那清清楚楚的教导  —  要我们爱我们的敌人(太5:44). 这个原则是主张发动‘正义战争’时必须考虑的. 在反对伪善和残暴上, 没有人比耶稣更能直言无隐了. 因之, 如果批评家认为十字军的种种行为应该被谴责为伪善和残暴  —  基督一定站在他们那边, 他们会得到他的首肯的.”[9]

(文接下期)

******************************************

附录:   十字军东征与“基督信仰”  和“基督徒”无关 

(A)  引言

自从2001年的911事件过后, 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袭击和反恐活动. 有者甚至建议所谓的基督教国家联合组织“十字军”, 来反抗和消灭极端回教徒的恐怖活动. 一般人认为历史上的“十字军”是由基督徒发起的, 与基督信仰关系密切. 其实不然, 因为十字军实际上是罗马天主教的暴行, 与基督徒或基督信仰完全无关.

 

(B)  基督信仰与天主教的差异

(B.1)   基督信仰的定义

“基督徒”(Christian)一词首见于徒11:26: “门徒称为基督徒, 是从安提阿起首.” 这里的门徒是指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 因此, 正如《简要牛津词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所定义的: “基督徒”意为“相信、承认、属于(耶稣)基督的人”; 而“基督信仰”(Christianity)则是指“基督徒所信的真道”(the Christian faith), 或指“基督和他使徒们的教义”(doctrines of Christ and His apostles).[10] “Christianity”一词在中文常被译作“基督教”, 但正确来说, 基督徒所信的不是一个宗教(religion), 而是一个人(person, 即耶稣基督), 且与世上所有的宗教有天渊之别(世上宗教都要求靠善行得救, 基督信仰却只要求靠信心得救), 为了避免与世上宗“教”混淆, 我们选择将之译作“基督信仰”.

有者称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或称“罗马大公教”)为“旧教”, 将 “基督信仰”(Christianity)称为“新教”或“更正教”. 但一般而言, 人对教会历史不大了解, 往往含糊地将基督信仰与天主教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 在广义上, 笼统地把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即希腊天主教)和其他所谓的新教教派都包括在“基督信仰”(Christianity)一词内, 把所有天主教徒所做的事, 统统算在基督徒的帐上, 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B.2)   天主教的起源

回顾历史, 主后30年左右, 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成立教会之后, 有许多人成为基督徒(参使徒行传地2章). 那时众使徒还在, 神也透过他们传递神的旨意, 写下了不少新约圣经书卷, 教会历史学家称之为“使徒时代”, 当时的教会被称为“初期教会”(也叫“古代大公教会”). 初期召会时代, 几乎所有异教徒的罗马皇帝都以残酷手段逼迫杀害基督徒. 经过大约300年之久(主后30-313年), 不但未能消灭基督信仰, 反而罗马境内有一半以上(有者认为三分之二)的人信主耶稣.[11] 主后313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主后274/280-337年)因见异象而“承认归主”, 接着下令宣布将基督信仰定为国教,[12] 并给予教会领袖(特别在首都罗马居住的人)在宗教及政治上极大的权柄和影响力.

主后440-461年间, 利奥一世(另译“利欧一世”, Leo I)曾被一些历史家称为第一任教皇. 他声称是奉神委派为众监督的大主教, 并于主后445年获得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I, 主后419-455年)的承认. 他自居为“全教会的主宰”, 掌有全球教皇的专权. 主后590-604年, 贵格利(或译“格列高利一世”, Gregory I, 主后540-604年)被正式认为是第一任教皇. 虽然他拒绝“万国主教”这称号, 但在实际上却已执行这称号所拥有的权柄, 手操宗教与政治大权.[13] 1054年,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大主教将罗马的教宗利奥九世(Leo IX)逐出教会, 故天主教便闹分裂, 分为西方教会(罗马天主教)和东方教会(东正教, 即希腊天主教). 陈润棠评述道:

“主后461年利奥一世(Leo I)自立为罗马教皇开始, 至主后590年的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断然宣布罗马的教皇为“普世之父”, 以后即形成了罗马天主教, 一直沿用至今. 其后天主教日渐背离圣经真道, 变质腐化下去, 整个欧洲落入著名的‘黑暗时代’, 以至后来有改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reformation)之发生.”[14]

由于罗马天主教在发展过程中, 加添了许多不合圣经的教义;[15] 直到1517年,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等人领导了一连串的宗教改革运动, 导致日后许多基督徒离开天主教, 成立了现今所见的各大宗派. 因此, 不是基督信仰从天主教而出, 乃是天主教从基督信仰而出; 天主教背离和败坏了初期(第一世纪)的基督信仰, 引致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改革的原先目的, 就是回到最初纯正的基督信仰.

 

(C)  十字军东征的历史

(C.1)   十字军的起源

十字军, 英文“Crusades”的“crux”是拉丁文“十字架”的意思. 十字军又叫“十字军运动”(Crusades Movement), 于1096至1291年间由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 目的为收复圣地或圣城耶路撒冷. 此十字军东征的战争前后共有8次,[16] 历时近2百年. 西方教会十字军制服的胸前或肩膀绣上十字徽号, 并举起印有十字形军旗, 故称“十字军”.

自基督升天后, 基督的福音从耶路撒冷、安提阿传向欧洲等西方地带, 建立了各地初期的教会. 起初基督徒普遍遭到逼迫, 但到了主后313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承认归主”, 且宣布基督信仰为国教, 逼迫便终止了. 由于信仰与政治的联合, 各种属人的制度和革新被引进教会, 导致教会逐渐变质与腐化, 成为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许多忠于神话语的基督徒只好脱离天主教, 私下聚会. 正因此故, 他们也遭到天主教的反对和迫害.

主后570年, 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出生于阿拉伯的麦加(Mecca)城. 他自称为“安拉(或称“阿拉”, Allah, 即上帝)的使者”, 并于610年在麦加城创立了伊斯兰教(或称“回教”), 过后于622年在麦地那(Medina)[17]建立神权国家, 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到了632年, 回教崛起, 并用武力征服各地, 传播其教义, 天主教及西方国家便遭到这个来自东方的威胁. 阿拉伯回教徒(或称“穆斯林”)于638年就征服和占领耶路撒冷、安提阿、叙利亚等基督信仰的要地. 到了750年, 回教版图更扩展东至印度, 西至埃及和西班牙, 跨越欧亚非三大洲. 无论如何, 阿拉伯回教徒仍允许西方天主教徒自由来往圣地耶路撒冷. 不过塞尔柱(Seljuk)王朝的土耳其回教徒于10世纪时兴起, 并吞各地. 1076年攻占了阿拉伯人400多年前占领的耶路撒冷, 即阻止西方朝圣者前来, 诸多刁难, 并抢劫天主教徒商人. .

主后1054年, 天主教的教会已因神学观点相异、政治重心、地理环境和言语文化等问题, 分裂成东方小亚细亚的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与西方拉丁教会(即“罗马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前者又名希腊东正教(Greek Orthodox)或希腊天主教(Greek Catholic Church), 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为总部, 后者仍以罗马城为中心.

由于回教势力的扩张, 局处于希腊和小亚细亚一带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 Byzantine)和东正教教会开始受到回教的威胁, 感到恐慌. 皇帝迈克尔七世(另译“米克尔七世”, Michael VII, 于1067-1078出任皇帝)向当时罗马教皇贵格利七世(Gregory VII, 1020-1085; 于1073-1085出任教皇)求救, 他认为这正是修补东西方教会裂痕的好机会, 亦是重新一统天下的良机, 便邀德国国王亨利四世(Henry IV, 1050-1106)出兵, 此乃十字军概念的萌生.

到东罗马阿历克塞一世(另译“亚勒克修一世”, Alexius I, 1048-1118)[18]出任国王期间(1081-1118), 又向当时法兰西籍的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 1042?-1099)求援. 乌尔班二世便于1095年,通过了关于整顿教会的法规, 并于同年在法国南部的克莱蒙(Clermont)向聚集在那里的教会显要和普通人民宣布: “从耶路撒冷边境和君士坦丁堡城内, 传来了可怕的信息 … 一个被诅咒的民族, 一个完全背离上帝的民族 … 攻入 … 那些基督徒居住的地方, 烧杀抢掠, 使人口大为减少.” 教皇说到这里, 开始列举土耳其人的暴行, 提到亵渎教堂, 强奸基督徒妇女, 拷打、杀戮男人, 他还用以下的言语打动法国人的自尊心: “想想查理曼(俗称“查理大帝”, Charlemagne)[19]的伟大. 最勇敢的士兵们 ! 你们都是神勇无畏的祖先的子孙, 不要消极落伍. 大家应忘记彼此间的仇恨, 结束所有争吵, 中止所有战争. 出发! 走上前往圣墓的道路, 把土地从那万恶的种族手里抢回来.”

讲话结束时, 群众中有人高呼: “Deus Vult! Deus Vult!”(意即“上帝所愿”或作“上帝的旨意”, 但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战争显然并非上帝的旨意, 笔者按). 乌尔班二世听到这种回应时很开心, 就把“Deus Vult”作为十字军的战争口号, 并建议每个战士的衣服缝上十字架的记号.[20] 就这样, 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 在克莱蒙(Clermont)所召开的“克莱蒙会议”上, 宣布组织十字军, 前往巴勒斯坦把圣地耶路撒冷从回教徒手中夺回, 他还宣布凡从军者罪可得赦, 战死者可得永生(圣经从未如此应许, 笔者按), 免去炼狱之苦(炼狱是不合圣经的谬论, 笔者按);[21] 他强调基督亲自为统帅, 基督徒应当响应这圣战! 在隐士彼得等的煽情宣传之下, 全面激起群众的宗教狂热, 使人感到若不加入十字军, 就是一件可耻的事 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许多人受感召参军, 发动一场不圣的圣战!

 

(C.2)   十字军的动机

陈润棠指出: “当时罗马教皇的声望如日中天, 教皇权势凌驾各地皇帝之上, 为向世人昭示他是基督教世界的真正元首, 并为扩张罗马大公教势力, 十字军终于应运而生. 初期十字军由不少颇守纪律的军旅组成, 其后参与者良莠不齐, 有武士、贪婪商人、雇佣兵、酒徒、无业游民、农奴、囚犯、土匪等龙蛇混杂乌合之众, 到处趁火打劫. 此外, 第10世纪罗马帝国经济不景气, 意大利开了两个港口, 需要与东方经商, 作为东西方中心的耶路撒冷仍在回教徒手中, 从中阻扰国际贸易, 所以应把圣城夺回, 打通东方商道.”

最初十字军东征的动机纯为宗教热诚, 为要夺回圣城耶路撒冷. 可是过后参杂了不少政治、经济、权力地盘及寻找“圣徒遗物”等复杂因素, 早已远离原先的目的. 另一方面, 由于参战者中有许多的囚犯、土匪、酒徒、贪婪商人等恶者, 十字军成为凶残的军团, 抢劫残暴事件便无可避免了.

 

(C.3)   十字军的东征

(1)     第一次的十字军(1096-1099)

第一次正式的十字军是在1096年出发, 全部有30万大军分成几支人马, 大部分是法国人(因当时的罗马教皇是法兰西籍的乌尔班二世), 沿途四处抢劫, 并杀害不少犹太人. 1097年5月攻打土耳其首都尼西亚(Nicea), 到8月中攻抵以哥念. 1098年6月3日攻克安提阿, 经大屠杀后, 发现所谓的“神圣长矛”(Holy Lance)而振奋十字军心. 1099年7月15日围攻耶路撒冷1个月, 终于成功收复圣地. 但可悲的是, 全城居民几乎尽遭杀戮, 据估计7万多人死于非命. 这些十字军后在安提阿与耶路撒冷间建立了4个拉丁小王国, 即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安提阿公国(principality of Antioch)、伊得撒郡(county of Edessa)和特里波利郡(或译“的黎波里郡”, county of Tripoli)、.

 

(2)     第二次的十字军(1147-1149)

伊得撒(Edessa)是十字军最早建立的一个国家. 1144年, 新回教势力冒起, 辛治(Emir Zengi)攻陷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伊得撒. 1146年, 教皇犹金三世(另译“尤金尼三世”, Eugenius III, 于1145-1153年出任意大利籍教皇)委任圣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22]呼召组织新十字军, 以防圣城落入回教徒手中. 第二次十字军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领导, 这两军于1148年6月在圣地相会, 并与耶路撒冷王国领袖们协商, 讨论先攻打大马色城(即现今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 Damascus). 当大军围困大马色城时, 他们为谁将取得这块土地而起争执.与此同时, 土耳其回教徒前来反攻. 在以后几个月, 由于疾病和土耳其人的游击战, 使十字军逐渐崩溃, 最终两人功亏一篑. 辛治的回教国勇将萨拉丁(或译“沙拉丁”, Saladin, 1137?-1193)[23]于1171年攻克了埃及, 1187年又占据了耶路撒冷. 圣城再次失陷, 引发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事件.

 

(3)     第三次的十字军(1189-1192)

罗马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1123-1190)[24]、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1165-1223)[25]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the Lion-Heart Richard, 1157-1199)[26]带领新十字军誓把耶路撒冷从萨拉丁手中夺回. 不过红胡子腓特勒力在北叙利亚途中小河溺毙. 法国国王因长期染病决定回国, 只剩下英王狮心理查坚持到底. 双方争执不下, 1192年, 狮心理查与萨拉丁订下5年和平协议, 使基督徒可以在巴勒斯坦沿海的走廊地带自由来往.

 

(4)     第四次的十字军(1202-1204)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1161-1216)梦想罗马教廷能够带领会众, 取得一次伟大的宗教胜利, 于是他组织另一次十字军去达成这梦想. 不过整个计划却演变成十字军向另一个“基督教国家”进攻的暴行. 这次十字军的原定目标是埃及, 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被废的国王说服十字军帮他进攻君士坦丁堡, 以助他登上皇位. 君士坦丁堡城破后遭奸淫掳掠, 城中最好的珍贵文物、艺术精品、文献图书等全被抢光, 给东正教人民留下极其惨痛和无法磨灭的印象, 加深了东方与西方教会的裂缝.

被废之王的儿子终于登上皇位, 但这皇帝拒绝报答所谓的“恩人”; 十字军于是再席卷君士坦丁堡, 尽掠一周之久, 废了这位所谓“忘恩负义”的王, 另立鲍德温(或译“百特威”, Baldwin of Flanders)为君士坦丁堡首位拉丁皇帝. 这个拉丁皇朝由1204年维持到1261年, 并且委任了一位拉丁大主教. 但西方教会对东方教会的影响力并不因此增加, 第四次十字军反倒加深东西方教会的不和. 这种自相残杀的伤痕, 形成东西方教会永不可修补的裂痕. 十字军毁掉君士坦丁堡也等于毁掉了那免受回教侵略的最后一道屏障, 反而为回教势力的扩张铺路.

 

(5)     童子十字军(1212)

这时发生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天主教中的一些狂热分子转而鼓吹只有天真纯洁的儿童才能收复圣城. 1212年, 法国牧童史蒂芬(Stephen?)和德国男孩尼古拉(Nicholas?)分别集合了两支儿童十字军, 参加者都是12岁左右的男女儿童, 德国儿童十字军约2至3万人. 他们既无组织, 又无供养, 散漫地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热那亚(Genoa, 意大利西北部港市)进发, 沿途多人死于饥饿、疾病, 成为野兽猎物. 少数到达热那亚后, 因无人照管, 生活无著, 最后一部分人逃回故乡, 一部分人流落在意大利. 法国儿童十字军的遭遇更为悲惨, 约有2万人, 抵达马赛港(Marseilles, 法国东南部港市)后, 被一些威尼斯(Venice, 意大利东北部港市)的奸商骗上了7只船, 其中两只船在前往地中海途中遇上风暴沉没, 另外5只船到达埃及后, 全被卖为奴隶.

 

(6)     第五次的十字军(1218-1221)

这是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再次发起组织十字军, 由匈牙利王安鲁率军前往埃及作战, 因耶路撒冷当时落在埃及回教王的掌控中. 安鲁虽然成功占领埃及的达米艾他(另译“达米伊塔”, Damietta), 但因内斗而复失败, 相传仅获得耶路撒冷“圣十字军”遗迹为战利品.

 

(7)     第六次的十字军(1228-1229)

1215年,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又再组织十字军时, 德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 1194-1250)[27]曾答应参加, 但后来却没参与. 教皇便把第五次十字军失败的原因推到他身上, 把他开除教籍. 1228年, 腓特烈二世为向东方扩张势力, 率十字军进行第六次东征. 教皇为了打击腓特烈二世的势力, 却下令禁止他东征, 并重申惩罚腓特烈. 腓特烈二世不予理睬, 他利用埃及苏丹与大马士革总督之间的矛盾, 于1229年与埃及缔结了为期10年的和平条约. 根据条约, 埃及交出了耶路撒冷等城市及从耶路撒冷到海岸的走廊. 可惜1244年, 埃及苏丹出兵成功重占耶路撒冷, 圣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被以色列收复.

 

(8)     第七次的十字军(1248-1250)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重新发动另一次十字军.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亲率法兰西骑士十字军进攻埃及, 此乃第七次十字军东征. 1249年攻占埃及一地区, 但于1250年进攻埃及首都开罗(Cairo)时兵败被俘, 后被部下用重金赎回. 他在阿克里(Acre)城住了4年, 试图呼吁欧洲一致对付伊斯兰国家, 但乏人响应, 遂于1254年返回法国, 第七次东征又以失败告终.

 

(9)     第八次的十字军(1270)

1270年, 法国国王为报1250年兵败之仇, 发动第八次东征. 此时欧洲人对东征已失去信心, 更加无人响应. 路易九世(Louis IX)不听法兰西贵族及近臣的劝阻, 带领雇佣骑兵进攻北非的突尼斯(Tunis). 在突尼斯登陆不久, 全军染上瘟疫, 大批死亡, 路易九世本人也死于瘟疫, 残部只好返回法国. 过后, 教皇曾多次号召组织十字军, 都未实现. 原为十字军占领的东方领土, 逐渐被回教徒先后收复. 1291年, 埃及攻占了耶路撒冷王国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里城, 屠杀了6万多信徒. 至此, 十字军东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连绵200年的战祸, 死伤数百万人之众.

 

(D)  十字军东征的得失

总括而言, 耶路撒冷于1071年被土耳其回教徒攻占, 但在1099年, 十字军(第一次的东征)成功占领耶路撒冷, 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四个十字军之邦. 可是, 自从1187年萨拉丁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之后,十字军多次东征都未能收复圣城. 十字军在13世纪被局限在沿海一个狭长地带, 以海港阿克里(Acre)代替耶路撒冷为他们的都城. 在13世纪, 十字军东征唯一成功的是德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在1128-1129年率领的东征, 他们通过交涉立约收复耶路撒冷, 但教皇拒不承认, 因为腓特烈二世已被革除教籍. 耶路撒冷于1244年再度失陷, 被埃及苏丹攻占, 落入回教徒手中, 直到世界第二次大战后才被英军攻占, 过后交给以色列. 1250年之后, 埃及王朝的苏丹们逐渐削弱那些十字军建立的王国. 1291年, 他们占领了阿克里, 结束了天主教徒在叙利亚的统治.

十字军没有达到他们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原先目标. 年深日久之后, 十字军运动逐渐离开圣地. 到了13世纪, 教皇们发起的十字军不仅针对欧洲的异端如亚尔比根派(Albigensians), 还针对公教(天主教)君主如上述的德王腓特烈二世. 无可置疑, 十字军东征显然偏离了耶稣基督和新约圣经的教义. 事实上, 早在13世纪就出现了反对十字军东征的批评, 例如卢尔(另译“卢勒”, Raymond Lull)[28]就主张采用和平布道团去带领回教徒归信基督, 而无须派遣大军去征服他们, 因为武力的压制无法真正的征服, 人类的历史不断证实了这个不变的事实!

 

(E)  结语

陈润棠贴切总结道: “十字军东征之后, 常有历史学家认为十字军无意中打通东西(方)路线, 促进贸易来往, 以及沟通东西(方)文化与经济,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 却种下血海深仇, 铸成大错, 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根与污点, 长久以来成为回教攻击基督教(基督信仰)的借口与把柄, 更成为宣教(宣道)工作无法清除的大绊脚石、最大的拦阻, 无辜的基督教(基督信仰)也牵连受累, 蒙受不白之冤, 倾地中海之水也洗不清. 今时今日, 若以‘反恐’为由, 妄用‘Crusade’(十字军)之词, 实在是愚不可及. 为此, 为基督的福音, 真正的基督徒应辩白是非, 勇敢起来表态澄清事实并严正的申明; 若有机会, 更应向回教的朋友表明讲个清楚, 以期拆除一切拦阻福音的藩篱.”[29]

 


[1]               编者注: 编者坚信学位和神学院绝非真理的保证和权威, 因世上有许多由著名神学院毕业的闻名神学博士, 竟是不信圣经的“现代主义者”(或称“自由主义者”). 然而,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非信徒)对受访者有些认识, 以下列出他的的学历和专长:  精通两国语言(法语和英语)的伍德布里奇是在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获取史学硕士学位, 过后到法国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若干非基督教大学任教, 包括巴黎法国大学研究院宗教部, 现任伊利诺斯州(Illinois)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研究教授. 他是美国与法国几个主要历史学会的会员, 包括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美国教会史学社、美国18世纪研究会、法国17世纪研究学会、法国近代与当代史研究会等. 伍德布里奇写过不少历史著作, 包括专题著作如《法国大革命前期叛乱》和比较通俗的书如《基督徒教会伟大领袖传》、《何只征服者》、《基督的大使》等. 他还出版过一些神学与圣经研究著作. 此外, 他出任过《今日基督教》月刊高级编辑两年. 敬请读者格外注意的是: 伍德布里奇是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Association)的会员, 所以极可能信奉天主教. 因此, 读他这编访谈和其他作品务须谨慎辨明, 提防天主教的错误教义, 或倾向天主教色彩的错误思想(有关天主教的错谬, 请参2001年2至4月份, 第15至17期《家信》的“揭开真相: 天主教同于基督信仰?”). 无论如何, 《家信》的“护道战场”专栏刊登了伍德布里奇的这篇访谈, 因为他精通“教会历史”, 且在“教会暴行”的课题上发表了富有洞察力的解析.

[2]               编者注: “the Crusades”指西方天主教徒所组织的反对穆斯林国家的几次军事东征行动.

[3]               编者注: “the Inquisition”是指中世纪天主教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

[4]               Ken Schei, “What is an Atheist for Jesus?”, 见网址: www.atheists-for-Jesus.com/about.htm [2000年1月10日].

[5]               D. James Kennedy, Why I Believe? (Dallas: Word, 1980), 第118, 121页.

[6]               Bruce L. Shelley,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Dallas: Word, 1982, 1995第二版), 第189页.

[7]               编者注: 更正确的说法是“西方天主教徒残杀东方天主教徒”. 有关这可悲的流血事件, 请参本文附录: 十字军东征与“基督信仰”和“基督徒”无关 [(B.3.4)第四次的十字军].

[8]               编者注: 例如西班牙哲学家和传教士卢尔(Raymond Lull, 或称Ramon Lull, 1235-1316)就主张采用和平布道团去带领回教徒归信基督, 而无须派遣大军去征服他们.

[9]               编者注: 上文改编自 史特博著, 李伯明译, 《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香港荃湾: 海天书楼, 2002年), 第191-195页. 上文中一切没有注名“编者注”的脚注(footnote)皆引自此书.

[10]             J. B. Sykes,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7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第164页.

[11]             参谢家树所著的有问有答 (台北: 永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0年), 第71页.

[12]             君士坦丁很可能未真正重生得救. 米勒(Andrew Miller)指出, 在君士坦丁“承认归主”的事上, 可能军事因素(为打胜战)多过个人需要(为使罪得赦免, 灵魂得救); 他定基督信仰为国教, 也可能政治因素(为使国民效忠政府, 安份守法)多过信主之故; 因为直到死时, 他都承认自己是“召会的元首”和“异教徒的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 参Andrew Miller, Miller’s Church History (Addison: Bible Truth Publishers, 1980), 第223-225页.

[13]             哈雷(Henry H. Halley)指出, 贵格利一世(Gregory I)是位秉公行义, 乐于施舍, 救济穷人的教皇. 可惜他之后的教皇们却非如此, 参Henry H. Halley, Halley’s Bible Handbook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5), 第771页.

[14]            陈润棠著, “还基督教一个清白: 十字军东征与基督教无关”. 载《金灯台》, 活页刊,  第101期, 2002年9月号(02.9), 第1页.

[15]             例如开始敬拜马利亚(431年); 开始引入炼狱的教义(593年); 开始崇拜遗物与偶像(787年); 开始守圣母升天节(819年); 售卖赎罪卷(1190年); 一般信徒不准阅读圣经(1229年); 宣布天主教是唯一的真教会, 在它里面才有救恩(1303年); 七种圣礼及炼狱被宣告为信条(1439年)等等. 余俊铨著, 《实用个人布道手册》(香港九龙: 宣道出版社, 1996年), 第132-133页.

[16]             十字军东征的数次一般说是七次或八次, 但有者认为应该把十字军当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战役运动, 除了几次大规模的远征以外, 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远征. 同上引, 第278-279页.

[17]             麦地那(Medina)是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西部的城市, 是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陵墓所在地, 亦是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18]             阿历克塞一世(Alexius I, 1048-1118)是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即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81-1118)和科穆宁王朝的创建者.

[19]             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即查理大帝, 法兰克国王(768-814)、查理帝国皇帝(800-814, 号称“查理一世”). 他扩展疆土, 建成庞大帝国, 加强集权统治, 鼓励学术发展, 兴建文化设施, 使其宫廷成为繁荣的学术中心.

[20]            陶理主编, 李伯明, 林牧野合译, 《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新界: 海天书楼, 2001年三版), 第276-277页.

[21]             罗马天主教教廷宣布参战者可以免税和豁免债务, 财产和家庭受到保护. 它保证十字军人获得“免罪”, 可进天堂, 减免他在炼狱停留的时间. 教皇也派出十字军布道员, 组织经济援助和设法提供运输, 这在12世纪初通常由海上供应. 同上引, 第278页.

[22]             圣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是法国天主教神学家、明谷隐修院的创建者和院长(1115). 这位神秘主义者著有《论恩宠与自由意志》、《致圣殿骑士团书》等.

[23]             萨拉丁(Saladin, 1137?-1193)的阿拉伯语姓名是Salah-ed-Din Yusuf ibn Ayyub. 他是埃及和叙利亚苏丹, 阿尤布王朝创建者, 促进伊斯兰教的发展, 击败十字军, 占领耶路撒冷(1187), 并抗击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24]             号称“红胡子”(red-beard)的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1123-1190)是德意志(German)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Holy Roman emperor, 1155-1190). 他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1159-1177)争权, 多次入侵意大利(1154-1186), 在莱尼亚诺战役中战败(1176), 最终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途中溺死(1190).

[25]             腓力二世(Philip II, 1165-1223)又称Philip Augustus, 是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180-1223). 他扩大王室领地, 加强王权, 与英王理查一世(Richard I, 1157-1199)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

[26]             号称“狮心王”(the Lion-Heart)的理查一世(Richard I, 1157-1199)是英格兰国王(1189-1199). 他因率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1)而成为后世传奇中的骑士楷模. 他在返国途中被奥地利的公爵(Duke of Austria)俘获(1192), 以重金赎身(1194)后再度加冕, 最后在反对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1165-1223)的战争中负重伤而死.

[27]             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 1194-1250)是西西里国王(1198-1250)、德意志国王(1212-1220)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1250). 他力图统治整个意大利, 与教皇发生冲突, 被教皇三次处绝罚(即开除教籍). 他发动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并成功占领耶路撒冷.

[28]             卢尔(Raymond Lull, 或称Ramon Lull, 1235-1316)是西班牙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传教士(宣道士, missionary), 遍游小亚细亚和北非, 劝说穆斯林(回教徒)归信基督. 他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离不开神学, 著有护道作品《伟大的艺术》等.

[29]            陈润棠著, “还基督教一个清白: 十字军东征与基督教无关”. 载《金灯台》, 活页刊,  第101期, 2002年9月号(02.9), 第2页. 以上附录主要参考上引书, 以及陶理主编, 李伯明, 林牧野合译,《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新界: 海天书楼, 2001年三版), 第276-281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