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己积德”与“靠主蒙恩” — 信佛与信主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 我们若在今世努力修行正果, 慈济行善, 累积功德, 死后便能“积德登天”, 或可往“西方极乐世界”. 然而, 我们需要慎重思考这个问题: “靠己积德可行吗?” “信佛积德的人真的在这方面有绝对的把握吗?” 让我们先听听曾是虔诚佛教徒的曹永杉和郑丽津怎么说. 这两者非一般的佛教徒: 前者曾是台湾佛光山的五品功德主, 后者曾是出家23年的法师兼佛学院讲师、监学和教务长; 前者是男性, 后者是女性. 所以他们两人的见证极具代表性, 不容任何佛教徒所忽视.

 

 

(A)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第一届法制长  —  曹永杉

曹永杉是台湾商场名人, 曾任国籍青年商会员林分会会长, 现任普民土地重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普民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于1983年皈依台湾佛光山著名的星云法师, 并在1992年担任星云法师创办的国籍佛光会世界总会第一届法制长, 协助星云法师完成国籍佛光会世界总会章程的起草和定稿. 1998年, 他与星云法师、吴伯雄、丁守中、罗福助等人, 一同搭乘佛光山的专机, 由台北飞到泰国曼谷去“迎佛牙”, 将之接回台湾. 像这样一位笃信佛教的曹永杉, 竟然在2001年1月6日决志皈信基督, 并于2001年6月24日在台湾员林和平长老教会受洗. 他并非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严谨思考后才决定离弃他多年信奉的佛教, 悔改归信耶稣基督.

 

(A.1)   为消业障而行善积德

对于人类生命的来源与归宿, 曹永杉在其所著的《蜕变人生百问》一书中写道: “以前我还是佛教徒时, 与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七的华人非基督徒一样, 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灵魂的来源是前世因果循环. 是因为互相欠债, 这辈子才成为夫妻、父子、母女、同事等关系, 一切生活现况均以宿命论来认定及需独自承担. 根据佛教徒的观点, 认为人要靠自己用心积功德, 改善灵魂的‘阿赖耶识’(alaya)记载, 人的功德增减, 将随着人的灵魂生生世世参与六道轮回, 真是辛苦!”[1] 他解释道: “佛教的八识是指: 眼、耳、鼻、舌、身、意、未那识, 及阿赖耶识(alaya), 存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八种有感觉、有意识力的器官. 各种器官具有不同功能来帮助人的生命存活在世间, 其中借着每一个人的所做所为, 经过‘未那识’, 而记载于‘阿赖耶识’中, 好像今生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记载每一个人的因果, 随着每一生、每一世所积功德的增减, 来决定每个人一生的命运和来世的轮回, 借以约束每一个人, 为消业障而多做功德, 行善积德.”[2]

 

论到因果轮回, 曹永杉写道: “佛教的六道轮回是说, 每一个人如念的佛经不足, 修行的正果不足, 累积的功德不足, 则今生死后, 其灵魂必随着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进入天道、人道、阿修罢道、畜生道、饿恩道、地狱(道)的六道轮回中,[3] 永难超生. 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 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佛教没有给人确定的标准, 令人确信可以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 进入无生无灭涅盘的境界.”[4] 他补充道: “佛教是用因果论来约束每一位信徒. 佛教教义强调人的灵魂 … 会随着今世所修业力(梵文: Karma), 转换六种不同形式的生命, 不断地轮回. 为了使每一个人的灵魂不受六道轮回承受出生入死的痛苦, 必须不断的修行, 因积功德, 才能有一世往生极乐世界, 佛国净土, 不再落入六道轮回.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5] 他解释这难成的事: “佛教徒为了涅盘及进往生佛国净土, 必须修行三千万的八次方兆年. 这是一般人永远做不到的.”[6]

 

为了靠自我修行以得解脱, 曹永杉说佛教徒“必须在今世活着的时候, 透过各种法门苦修, 深入经藏, 勤读三藏十二部经, 不但要法布施、财布施兼顾, 更要八宗兼弘, 才能如愿以偿, 真是苦海无边永难断.”[7] 更可悲的是, 即使是全心信佛积德的人, 临终前还是没有绝对得到解脱的把握. 曹永杉说道: “在我还是佛教徒时, 总认为是用八识学中的‘阿赖耶识’记载每个人的功德增减, 借以决定灵魂的六道轮回层次, 但对于每个人的功德达到何种程度, 无人可确定下辈子会当人还是牲畜, 只是尽全力的积功德、修菩萨道为目标, 所以对于死亡永远没有信心. 每个人到死时还要更多的法会仪式来助念助行, 为下一站的轮回做预备. 对于个人功德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只好毫无目标的一辈子做财布施、法布施、口布施, 靠自己积永远的功德, 死亡对人而言是永远的恐惧.”[8]

 

(A.2)   因信基督而得着自由

然而, 这一切在曹永杉信靠了主耶稣后全改变了. 他写道: “感谢主! 让我明确了解 … 每一个人生命的来源是由上帝所赏赐.” 因着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成为基督徒的他表示: “当我成为基督徒后, 很清楚知道每一个人只有一生一世, 人死了以后, 灵魂不是到天堂就是到地狱, 审判在于上帝. … 只要成为基督徒, 又能依圣经的真理来生活, 则死后都可以到天堂的. 每一个基督徒都清楚死了以后要去哪里, 因而不会紧张.”[9] 他补充道: “基督徒不受八识学中的‘阿赖耶识’记载的诱惑或恐惧, 只要因信称义(即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 永不再被定罪, 参罗马书8:1,33-34), 因信得以成为上帝的儿女(参约翰福音1:12), 不必害怕前世因果的恐惧, 把握今生即得永生(参约翰福音3:16). 基督徒因有主耶稣的生命在其中, 而有永生的盼望, 终极的目标(是), 死后与上帝同在乐园里, 所以临终的时候都能含笑而终. 不害怕轮回投胎转世, 而心惊胆战.”[10]

 

佛教所强调的修行积德绝非易事. 曹永杉曾是台湾佛光山的五品功德主, 是美国西来寺的的三品功德主, 他们夫妇到全世界佛光山的道场, 必受到一定位阶的接待. 可是积德多年的他感叹道: “多年来, 作为一个佛教徒, 因为受到轮回观念、因果报应的束缚, 凡事须靠自己修持戒律、行善、捐献布施、积功德, 完全要靠自己的行为能力来换取果报. 有时为了要获得更多的保佑, 往往一年中还要参与无数的法会, 此外, 财布施和法布施更是不能少, 这对一个没有足够时间、金钱的人来说, 是很难得到的信仰依靠.” 相比之下, 他说: “然而, 自从我成为基督徒后, 每天我都可以感觉上帝的同在, 随时随地我都能向他发出真诚的祷告, 可以将每件事拿来与他商量、求助、求引导, 我觉得基督信仰与我的生活是完全连结在一起, 不会有时空的限制, 使我有一种自由自在、得到真实信靠的感觉.”[11]

 

(A.3)   “信佛积德”与“信主蒙恩”

“信佛积德”与“信主蒙恩”的生活方式有显著的不同. 曹永杉分析说: “以前我们是佛教徒, 每天早晚要到佛堂礼佛诵经上香、点烛, 要固定时间, 固定仪式. 现在是基督徒, 只要随时随地视个人需要, 诚心向上帝祷告即可, 并无特别规定的祭拜仪式. … 以前信佛, 每三餐谢饭时要口念供养介、供餐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其意义乃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希望人人都有饭吃, 殊不知, 真正有能力供养众生的, 只有独一的真神上帝, 所以基督徒在谢饭时均以诚心感谢上帝赐我们食物, 同时向上帝祷告呼求个人所需, 不但谢饭还要求助, 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是否能得到供养, 主权在上帝, 而不是(如佛教徒所信所行的)每个人呼求供养, 别人就能得到应允.”[12]

 

“佛教徒一切所做所为, 不管是诵经、念介、做慈善、乐捐、积功德, 为的都是要在‘阿赖耶识’记载的功过中减轻业障, 以求来世能成佛, 不用落入六道轮回, 为最终诉求, 但是每个佛教徒均没有自信, 自己做的功德是否已足够, 永远是一个‘问号’, 因而得不到平安喜乐.” 但圣经应许每位基督徒死后都能进天堂, 因此曹永杉表示基督徒不再惧怕死亡, 基督徒在今生“一切所做所为都是为了要建立与上帝良好的关系. 只要尽心、尽力、尽性去做, 不要担心做得够不够, 所以每天都能平安喜乐. 在圣经提摩太后书1章9节说: ‘神救了我们, 以圣召召我们, 不是按着我们的行为, 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 这恩典是万古之先, 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13]

 

问及佛教与基督信仰的伦理观有何不同时, 曹永杉说道: “佛教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累积功德, 免于六道轮回之苦, 是属于有目的而被动的. 而基督教(基督信仰)的伦理道德, 是出于爱心, 是主动的, 例如圣经路加福音6章27节记载: ‘你们的仇敌, 要爱他! 恨你们的, 要待他好!’”[14] 虽然佛教常提倡的“慈悲”与基督信仰所强调的“爱”看似相同, 但曹永杉指出这两者对“爱的关怀”实有以下的不同:

 

  1. 对生命的爱: 佛教对生命主张缘生, 凭业力而来, 靠修行、积功德来经营生命, 佛教的爱是靠自己累积修来的福, 来爱需要帮助的人, 是以人爱人, 是有限的. 而基督信仰, 是因信称义, 基督的爱是以神爱人, 是无限的.
  2. 对临终的爱: 佛教对临终的爱主张缘灭, 凭累积功德论去处, 还要在告别的事上加上人为的法会, 帮助亡者去他希望去的地方, 这是属于人的爱. 而基督信仰强调每一个信主得救的人便有永生, “不是因个人的行为, 乃是神的旨意和恩典.”[15]

 

佛教对生命主张缘生, 对临终主张缘灭, 所论及的“爱”是人的爱, 是短暂、无常及有限的. 反观基督信仰所论到的爱是以神的爱为根基, 是无限的, 是“永不止息”的(哥林多前书13:8). 此外, 佛教的因缘法导致佛教徒以缘生缘灭来看待生命与死亡, 这是消极的. 曹永杉贴切指出: “在佛教, 一切讲求缘起缘灭, 一切随缘而不临求, 是一种消极而没有自信的观念. 尤其从无明、行、名色, 六入: 触、识、爱、取、有、生老、病、死苦等的十二缘起中, 道尽人类的各种感觉. 要调适每一种心情的修行应对方法, 真是麻烦、痛苦.” 相比之下, “基督徒只要凡事借着祷告和祈求, 将一切忧虑卸给上帝, 就不用再担重担了. 如彼得前书5章7节所说: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 因为他顾念你们.’ 又如腓立比书4章6节: ‘应当一无挂虑, 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 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 以上这两种调适人的心情起伏, 是一种积极、靠神外加的力量, 而不是靠自己内修的忍耐, 这是基督徒与佛教徒最大的不同.[16]

 

除了对爱与生活方面采取不同的态度, 佛教徒与基督徒在面对困境时亦有不同的心境. 曹永杉解释佛教徒“功德的累积是经年累月的, 碰到困难时只能求佛祖保佑, 让自己生欢喜心、忍耐心, 把痛苦减到最低, 最后还是得靠自己解决困难, 不敢也无法请佛祖逢凶化吉, 迎刃而解当时的困境.” 基督徒则不同. 曹永杉继续表示: “上帝是生命的源头, 是造物主, 是万王之王, 是全能的神, 在他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所以, 一个基督徒在碰到生命的任何困难时, 只要完全信靠、完全仰望、完全交托, 愿意照着神的旨意行, 即能因信得救, … 过着平安喜乐的生活. 这人类生命真正依靠的无形力量来自真神  —  上帝. 诗篇23篇1节记载: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17] 换言之, 基督徒不是以随缘无奈的态度面对困难, 因知每一个困难都有上帝的美意和恩典, 如圣经所说: “万事都互相效力, 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8); 主耶稣也必赐下足够的恩典, 使信靠他的人能面对与胜过困境, 因为他应许道: “我的恩典够你用的, 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

 

再者, 佛教徒与基督徒在奉献财物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首先是目的的不同. 曹永杉说道: “佛教的财布施是为了积功德、消业障、免于六道轮回为主要目的, 有一种银货两讫的商业现实行为(即以“利己”为目的, 编者按). 而基督徒的十一奉献完全是一种感恩的行为, 不求任何回报, 因为圣经说: 人得救乃是本乎恩, 也因着信, 不是因个人行为, 乃是上帝所赐, 也不是个人成就, 免得有人自夸(参以弗所书2:8-9).” 其次, 方式的不同. 他继续指出: “佛教的财布施大部分是公开式, 具名式, 容易造成个人之骄傲与自夸, 习惯生活在掌声中, 而迷失了自己; 但基督徒的奉献大部分都是在聚会时放在奉献袋(或奉献箱)中, 没有人知道放了多少钱, 完全是一种暗中的感恩奉献.”[18]

 

在问及基督信仰家庭与传统信仰家庭(指佛教家庭)有何不同时, 曹永杉的太太写道: “我未信主前是嫁给一个传统拜拜的大家庭, 拜佛25年, 现在我们改为信靠上帝来生活, 而我女儿是嫁给一个第三代的基督徒, 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方式, 述说如下:

 

  1. 传统拜拜的家庭: 我信主前的25年, 每年过年从大年初一拜到十五, 拜的庙、寺、宫, 越多越好, 平常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再加上祖先冥诞, 道场法会, 均要准备祭品、贡品、清香, 定时、定点去拜拜, 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平安及盼望, 每年花在拜拜的时间及金钱不计其数! 但永远都感到无法满足及喜乐.
  2. 基督信仰的家庭: 我女儿结婚后只要每星期日穿戴整齐, 与先生、小孩、长辈去教堂作礼拜, 加上随时随地、以诚心向上帝祷告, 即可得到因信称义的平安与喜乐, 与我过去25年来四处拜拜, 可说省下一笔可观的时间与金钱.[19]

 

从一位虔诚佛教徒转变成基督徒时, 曹永杉遭到不少朋友的批评, 但他靠主一一将之克服. 他说: “我原来又是佛光山星云法师创办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第一届的法制长, 更认识全世界华人社会中,不少佛教徒的干部, 在我们刚蜕变为基督徒的第一年中, 确实遭遇到不少异样的眼光及观望式的批评. 大部分的人总是认为我们一定受到精神的压力, 才会如此大胆地改变. 如何克服呢? 其实我们是因为受到上帝拯救, 亲身经历上帝的大能. 看到如今我们靠着每天勤读圣经, 谨守十诫(除了守安息日之外,编者按), 在待人处世各方面, 都比以前更能原谅、包容不容, 因此就不在乎别人怎样批评了. 只要我们现在活得比以前有进步,更平安、喜乐, 让人‘读人’, 将一切荣耀归于神就可以了.”[20]

 

 

(B)     出家23年的道清法师 — 郑丽津

读过郑丽津姐妹《从空门到教堂》的见证, 都会被她归主的奇妙经历, 以及她寻求真理的曲折旅程所吸引. 她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外文系, 却出家23年, 法名为“道清法师”, 在佛教界曾任佛教支会总干事, 亦曾任职佛学院讲师、监学和教务长. 然而, 1997年10月, 她在美国纽约的一个教会中第一次听到福音后, 竟恍然大悟, 悔改信主, 并于同年11月16日受洗. 在23年岁月, 她经历自力修行, 体验了人的软弱虚伪, 人类能力的有限及人的无知. 终于, 接触基督之福音的她觉知了一个真理: 人必须认罪、悔改, 信靠耶稣基督和他宝血的救赎; 信主的人必重生, 得永生. 因之, 她坦然接受基督的救恩, 走出空门, 进入丰盛. 2000年, 她写了《基督徒vs.佛教徒》一书, 对圣经与佛教的教导作一经典性的比较及对话, 道出她从信佛转为信主的缘由, 下文便是摘自此书.

 

(B.1)   “因果报应”与“活在当下”

“中国, 自西汉末年以降,” 郑丽津写道, “西域佛法不断地传入, 并大量地与中华文化杂揉融合, 长久以来, ‘因果报应’的思想, 已然根深蒂固运行为民间的语言. 凡事但说一个‘缘’字, 不假思索地回答, 除了报以无奈, 也封闭了人积极为生命寻求出路的意志力. 试想, 当人与人之间的结识, 是个不知‘恶缘’或‘善缘’的不定、未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会因未知的变数, 起了颤惊而变为冷漠. 纵然教导要‘转恶为善’, 但是对一个‘力争上游’, 却一直遭遇挫败的人来说, 就当事人而言, 感受的不过是‘隔岸观火的风凉话罢了.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兑现的事实, 也很不如人意, 只好说‘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 佛教就用‘三世因果’说, 来补足这样的‘因缘果报成熟论’. 可是渐渐地, 人不再信服这样的说辞, 有智慧的人提出了‘活在当下’的见地, 可称是人类回复人道本源的生命的迈入.”

 

“是的, ‘活在当下’, 确实很受多人的赞同,” 郑丽津继续表示, “但我们真知道如何是‘活在当下’吗? 不至于又只是一句口号吧! ‘活在当下’, 将心安住在今时今刻, 过去的不再缅怀或懊恼, 未来的不必担心, 心中能常存喜乐的心. 多美好的建议, 如何美梦成真, 没有人敢给你保证. 但如今喜贺的是, 唯有主耶稣基督为我们作了这样的承诺. (主耶稣说:) ‘所以我告诉你们,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 喝什么; …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 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 也不种, 也不收, 也不积蓄在仓里, 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 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 所以, 不要忧虑说: 吃什么? 喝什么? 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 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所以, 不要为明天忧虑, 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25-34)

 

“人类的可悲, 是心中有太多生活劳苦的重担, 为何如此? 佛教的因果解说, 认为人(生活)的好与坏是报应, ‘自作还自受’, 叫人遭苦要用还债的心, 一昧地只能忍让、承受, 长久下来, 生命就会变得很晦暗, 不免生活得很消极. 但是观看圣经的启示, 却要叫人从现今起有更新、有建造, 对生命有盼望.” 接着, 郑丽津指出人劳苦和死亡的缘由是“因”人类始祖亚当犯罪、不顺服上帝(创世记3:17-19). 人虽‘因’罪尝到罪的恶果   — 死, 但神赐下另一个‘因’使人蒙福(罗马书6:23). 她强调说: “神的爱从来没有离弃我们, 特别还赐下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帮助我们; 不但帮助我们卸下生活劳苦的重担, 并且让我们得有‘永生’, 有神的赐福. 这盼望的‘果报’, 就从今时起, ‘因’耶稣基督引领我们走真理、生命的道路, 重点是如何‘灵的更新’, 唯有如此才能落实真实的‘活在当下’.

 

“我们真愿意‘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好种结好果子. 现实生活中人的聪明才智无法判定的, 相信必有神的公义、神的审判, 不必推到遥远不可知的未来, 更不必被过去生(指前世)假定的罪业控告、捆绑. 就从现在起, 借着圣灵跟随主耶稣, 常‘保守’在神的爱中, 常有‘喜乐’的心, 就是真正地‘活在当下’了. 靠着主耶稣基督的宝血的遮盖, 为我们洗净, 有了‘叫人活的灵’…” 总结因果论时, 郑丽津总括说: “人肯屈服在那万能的神之下, 人人谨守他的本分, 发挥他的自神、天赋的恩赐, 这样就能全备把好种撒在好地, 结好果实. 愿人人都来回归这样的‘因果’, 就能同享天赋生命的荣光.”[21]

 

(B.2)   “靠己自救”与“靠主得救”

“‘相信主耶稣基督的救恩’会比‘人只能靠自己自救’的信念更好.” 这是曾出家23年的道清法师   — 郑丽津的肺腑之言. 她指出, 相信主耶稣基督的救恩, 从此是接受完全的义, 完全无罪的主耶稣基督的掌权, “不再是我, 乃是基督”; 有耶稣基督的心, 才可能出离“有罪的人心”, 完全抛弃“我执”. 圣经说: “他(耶稣基督)虽为儿子, 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他既得以完全, 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希伯来书5:8-9). 主耶稣基督已为信从他的人立下了永远得救的根基.

 

“既承认人有罪,” 郑丽津说道, “人就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洗净罪业; 试想一盆污水怎能自己变成清水? 佛法说: ‘念一句佛号, 如清珠投于污水, 污水不得不清’, 听来似乎有理, 好比放置一块明矾于污水之中, 水中杂质沉淀, 上头可见清水. 但这盆水得保持不动状态, 否则盆子一动, 水就要再混浊了. 生命应当是有交流、有互动, 不是死寂的. 佛法的最高境界‘寂寞能忍’、‘如如不动’, 只给予‘人的价值’一个‘空’字而已. 所以我们‘人’这盆污水定要靠从神来的、神的独生子   — 主耶稣基督宝血为我们遮盖、洗净我们的罪, 叫我们得以重生.”[22]

 

比起蒙主救赎的福气, 郑丽津写道: “‘佛性的觉悟’, 自我期许成佛, 壮志可嘉, 却是要求分分秒秒的‘观照’、‘觉醒’, 整日提吊着这个心, 真是太辛苦了, 是根本没有人能作得到的. ‘无常’是不合于人的‘安居’(指对安定的需求), … 人内心实质的需求, 仍是要求得安定的.” 佛法并没给予佛教徒“安定”的基础, 只有圣经赋予基督徒“安定”的根基. 郑丽津继续写道: “诚如希伯来书11章13-16节所言, 我们现在是客旅、寄居的, 表示我们盼望有可去的、人人羡慕的‘家乡’; 我们是天父的儿女, 我们盼望将来要回去的‘天家’, 是一个美好、永生的‘新天新地’; 终会常保守在天父的爱里, 有一个永远‘安住’的日子.”[23]

 

她还引述道: “‘神使那无罪(无罪: 原文是不知罪)的, 替我们成为罪, 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18-21) 这就是主耶稣基督叫我们从今世立时都能得救, 就在这一生一世, 千万不要再受‘生生世世, 不断轮回转世’之说的迷惑, 赶紧转为珍惜我们现在既有的人生. … 有了‘信’, 能接受而归主, 就能领会神的恩典, 也真实明白圣经   — 神的话语, 确实给我们太多合于人道的教导, 是我们该作、也作得到的. 尤其领导的, 是不偏私的神; 佛教徒所祈求的‘常乐我净’[24]的世界, 要在人间预约净土, 除非能有这样一位真神的同在, 真正永生才可能存在; 我们不必要求人要成为神或人以外的, 但就在人道上, 跟随着主耶稣基督, 向成圣的方向迈进.”[25]

 

(B.3)   “佛法的封闭”与“圣经的真理”

曾钻研佛法多年, 亦是佛学院讲师及教务长的郑丽津感叹道: “佛法或许提供了一些哲理、思辩的智慧. 从前我不认识上帝, 在佛法浩瀚的学海里浸淫, 以为没有比这更大、更高的了. 如今在主耶稣的引导、开导, 有了新的亮光、发现了过去的‘依教奉行’, 竟有很多是思想的封闭: 以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为例: 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小世界, 是以‘须弥山’为中心 … 须弥山外有‘香水海’, 其外又有‘咸水海’, 海上有四大部洲, 我们这样的人(平均寿数一百岁)住在其中之一的‘南瞻部洲’.

 

“身为佛教徒, 不敢对‘佛说的’有任何的怀疑; 佛如是说, 就如是相信. 今日走出佛法‘如是我闻, 一时 … 佛说 …’的框框, 思想‘人类是住在四围环绕咸水海洋的陆地是没错, 但以全人类来看, 人所住的, 以科技的证明, 却应是说人类地球是在太空的某一银河星系中. 所以释迦牟尼佛[26]的人类宇宙观是偏狭的; 也仅止于如同一般知识未开的人一样, 不知道有太空, 不知道有地球, 不知道有很多印度以外的人种. 单凭这一点, 可说释迦牟尼佛不是‘无所不知’的.”[27]

 

相比之下, 那称为真理的圣经却道出许多当带圣经作者所不知的科学事实, 例如地球是圆形的   —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以赛亚书40:22; 作者以赛亚是大约公元前7世纪的人, 当时一般的人认为地球是扁平的); 地球是悬在太空中   — “神 … 将大地悬在虚空”(约伯记26:7; 此书约伯记极可能写于公元前1,500年, 根据那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性”理论, 人类所住的地球是扁平的, 安放在一只大龟的背上), 圣经中还有很多关于科学与历史事实的记载, 因它是那位创造万物的神所默示的话语(提摩太后书3:16), 透过人的手写下(参彼得后书1:21), 所以内容真确可靠, 不像佛经只不过是人有限的思想之产物. 难怪大科学家牛顿对圣经的评语是: “神的圣经是最卓越的哲学. 我发觉圣经较任何普通历史更具确实可信的标记.”[28]借着圣经, 人得知真理与基督的救赎, 得着罪的赦免和心灵的释放. 正因此故, 郑丽津写道:     “感谢上帝的选召, 更帮助我思想的释放, 走出(佛教或佛经)那‘愚民政策’的捆绑, 恶灵的辖制. 原来真是有从神来的道路, 是唯要靠神差派来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引导, 圣灵的交通, 让我们知道神, 走向神的真理与永生.”[29]

 

 

(C)     结语

结束前, 我们让上述两位曾是多年信佛的虔诚佛教徒作最后的见证. “从1岁至25岁,” 曹永杉见证说, “(我)是无神论, 懵懂的随从父母信仰, 25岁至50岁是跟随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所推广的人间佛教之正信佛教; 50岁以后, 因认识基督真理, 而蒙上帝救恩, 如今我已完全改变成为基督徒.”[30]他喜乐地表示: “一个人信仰基督以后, 旧的一切都不再记念, 上帝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命(参哥林多后书5:17). … 从此我们便过着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 以前那种五光十色的生活不再吸引我, 我们依靠圣灵来生活, 做每一件事, 不再贪图虚名, 一心向往上帝国的事, 生命自然就会结出圣灵的果子, 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参加拉太书5:22-23).[31]

 

在某次访谈中, 问及曹永杉改信基督后有何感觉, 他坦然说道: “信耶稣之后, 我有三种感觉: 第一是认祖归宗, 其次是投奔自由, 第三是如鱼得水.” 在其所著的《蜕变人生百问》一书中, 他解说这三种感觉:

 

  1. 认祖归宗的感觉: 在圣经诗篇139:16记载: “我未成形的体质, 你的眼早已看见了; 你所定的日子, 我尚未度一日, 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 可见每一个人不管是否信主, 都是上帝创造而来, 所以我们信主后, 回到这个人类的大家庭, 获得重生, 依靠天父的带领走前面人生的道路.
  2. 投奔自由的感觉: 因为追求平安、喜乐的方式与仪式, 均与我们以前深信的佛教大大不同, 不用准备花、果、香、烛 … 等祭品, 也不用亲临尊前跪拜诵经, 免去旅途劳累以及乐捐、慈善行为, 也没有永不间断的不乐之捐. 一切在信仰上的生活方式均感到非常自由, 所以有投奔自由的感觉.
  3. 如鱼得水的感觉: 当我的经济压力蒙上帝的拯救后, 开始过正常的生活, 继续从事土地开发事业, 又在信仰上完全改变, 重新出发, 一切有真神的依靠, 又加上我们开发公司名字叫“普民开发”, 和圣经上所记说: “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不谋而合, 真是有如鱼得水的感觉.[32]

 

至于郑丽津, 她见证说: “的确, 笔者信主已近二年, 这期间, 生活上作息, 抛开佛法法门的一切应用, 重新学习顺服、祷告在主前的寻求, 经历了属灵的争战. 回首再看走过的日子, 惊讶自己被主拆毁旧有的老我, 并要重新建造一个新我, 发现原来那可拆毁的包装, 是曾经自以为是的修行, 只是外表的庄严. 感谢主, 这层包装拆毁了, 原来我自己里头的灵是空虚的; 原以为可以‘借假修真’; 以为修好庄严的外表, 可以成就内心的圣洁. 但如今, 因主耶稣的帮助, 叫我看清这事实; 若我们没有与神恢复关系, 今生借‘主基督的心’来经历生命, 所作的一切, 是徒劳无功的, 都会随着肉体的死亡, 化为尘土、成为乌有.

 

“或许有人因为某基督徒的表现不好,而拒绝了神. 这在任何宗教里, 同样是犯了‘看人解释’的毛病. 宗教的实质意义, 当看其教义的向上道路与真实、可行性. 否则, 因人而绊倒, 阻断了福音恩赐, 隔绝了与神的关系, 那真是失却了好大的福分. 因为人的罪, 人必要死; 如今主耶稣来, 上十字架作牺牲, 为我们献上了永远的祭(赎罪祭, 希伯来书10:12), 成为我们的中保, 使我们与天父的关系恢复了. …  因为神‘他愿意万人得救, 明白真道. 因为只有一位神, 在神和人中间, 只有一位中保, 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 到了时候, 这事必证明出来.’(提摩太前书2:4)[33]

 

 


[1]                    曹永杉著, 《蜕变人生百问》(台北: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 2004年), 第32页.

[2]                    同上引, 第104-105页.

[3]                    这六道也可称为: 天道、人间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前三道是善道, 后三道则是恶道.

[4]                    曹永杉著, 《蜕变人生百问》, 第103-104页.

[5]                    同上引, 第102页.

[6]                    同上引, 第115页.

[7]                    同上引, 第117页.

[8]                    同上引, 第35页.

[9]                    同上引.

[10]                  同上引, 第105页.

[11]                   卢邦贤著, 《蜕变的人生       — 从迎佛牙到信基督的曹永杉》(台北: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 2002年), 第3-4页.

[12]                  曹永杉著, 《蜕变人生百问》, 第119-120页.

[13]                  同上引, 第120-121页.

[14]                  同上引, 第97页.

[15]                  同上引, 第115页.

[16]                  同上引, 第106页.

[17]                  同上引, 第33-34页.

[18]                  同上引, 第111页.

[19]                  同上引, 第127-128页.

[20]                 同上引, 第57-58页.

[21]                  郑丽津著, 《基督徒vs.佛教徒》(台北: 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 2000年), 第140-146页.

[22]                  同上引, 第152页.

[23]                  同上引, 第153页.

[24]                  常乐我净: 常者, 达涅盘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之觉悟, 谓之常; 乐者, 其境界无苦而安乐, 谓之乐; 我者, 自由自在, 毫无拘束, 谓之我; 无烦恼之染污, 谓之净.

[25]                  郑丽津著, 《基督徒vs.佛教徒》, 第159页.

[26]                  释迦牟尼(公元前566-486年)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本是印度其中一个诸侯国的王子, 他因目睹人间生老病死的悲苦, 而出家寻求解脱之道. 最终在菩提树下闭关静坐49日后, 恍然大悟, 想通灭绝痛苦之法, 成为“觉者”(Buddha, 即 “佛”或“佛陀”一字之义).

[27]                  郑丽津著, 《基督徒vs.佛教徒》, 第198-199页.

[28]                 余国亮著, 《物理学家看圣经》(香港: 道声出版社, 1998年修订版), 第180页.

[29]                  郑丽津著, 《基督徒vs.佛教徒》, 第199页.

[30]                  曹永杉著, 《蜕变人生百问》, 第46页.

[31]                   同上引, 第38-39页.

[32]                   同上引, 第56-57页.

[33]                   郑丽津著, 《基督徒vs.佛教徒》, 第195-196,198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