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灵恩运动” (一): 灵恩运动的历史和发展 (上)


(A) 导论

“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这一中文名词是由中国教会的神学家贾玉铭提出, 指出当时在中国山东十分风行的基督教运动. “灵恩”这名词, 其意义相等于英文的Charismatic, 源于希腊文 Charisma {G:5486}一字, 意即中文的“恩赐”. 灵恩运动中的这个“灵”, 指的是基督信仰中三一神的第三个位格  —  圣灵. 一般灵恩运动强调“圣灵的充满”或“圣灵的洗”, 又多以“方言”作为得着那种经历的证据.[1]

Walter J. Hollenweger

灵恩运动的信徒增长率相当惊人. 研究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ism)的专家兼瑞士神学家贺伦华特(Walter J. Hollenweger)将西方的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的信徒人数, 再加上第三世界一些本色化而又类似灵恩派的教会信徒, 估计80年代的总数有1亿, 在公元2000年人数更将达至2亿5千万.[2]

根据《维基百科》, 目前灵恩派信徒有5亿2300万, 估计到了2025年, 至少会达到8亿3000万. 截至2011年的统计: 灵恩派信徒最多的是分布在拉丁美洲(1亿6000万)、非洲(1亿3000万)和亚洲(1亿3000万). 至于天主教中的“灵恩更新运动”之人数约有1亿2000万, 约占天主教的百分之十.

单从灵恩运动的信徒增长率, 就足以叫我们不能忽视这运动对现今教会的影响. 事实上, 笔者有不少朋友在灵恩派里; 他们当中有些是真诚爱主的信徒, 对事奉非常热心, 多方献与宣道事工, 或私下积极传福音给人. 他们的爱心和热心令我敬佩, 是我要虚心学习的. 尽管如此, 我们不可忽略的是, 灵恩运动所重视和高举的教义或活动, 诸如“圣灵的浸”(或称“圣灵的洗”)、“圣灵击倒”、说方言、预言、知识言语、神医、赶鬼、权能布道、神迹奇事、对付“地域邪灵”的祈祷布道等等; 当中有很多不仅缺乏圣经根据, 更是抵触圣经明确的教导. 故此, 我们有需要“再思灵恩运动”  —  以圣经的亮光来察验这些教义和活动, 正如保罗在 帖前5:21-22提醒我们的: “要凡事察验, 善美的要持守, 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

 

C. Peter Wagner

(B) 灵恩运动的阶段

张慕皑在他所写的《近代灵恩运动》一书中表示, 灵恩运动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波. 灵恩运动第一、二、三波的名称, 最初是由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会增长学教授瓦格纳(或译“韦拿”, C. Peter Wagner)所提出的.

  1. 灵恩运动第一波: 1901年开始的“五旬节运动Paul”(Pentecostal Movement)
  2. 灵恩运动第二波: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 亦称“新五旬节运动”.
  3. 灵恩运动第三波: 1980年代初的“葡萄园运动”(Vineyard Movement), 亦称“神迹奇事运动”或“权能布道运动”(Power Evangelism).

张慕皑指出, 有三件事是必须留意的:

  1. 我们必须弹性地运用这些名词, 我们一般所称“灵恩运动”, 有时是概指第一、二、三波各阶段的灵恩运动, 而不独是指第二波的“灵恩运动”.
  2. 第一波的灵恩运动(即五旬节运动)受当时基要派所奉行的“分离主义”所影响, 所以当这些灵恩派教会的信徒彼此意见不合的时候, 就从原来的派系分别出来, 导致灵恩派也有不同宗派, 持不同的信仰立场.[3] 因此, 在判断灵恩派时, 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免“以偏概全”的倾向.
  3. 灵恩运动在思想上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有许多变化, 不同的领导人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灵恩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及颇具争论性的运动, 但一般而言, 灵恩运动的信徒着重属灵经历多于真理分析, 以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轻视或曲解圣经的真理.

David Pawson

另外, 英国圣经释经家大卫·鲍森(David Pawson)于1993年出版《第四波》一书(Fourth Wave: Charismatics and Evangelicals – Are We Ready to Come Together?). 他认为灵恩派与“福音派”的合一, 可能定义为新一波的灵恩运动. 按鲍森所谓的《第四波》, 灵恩运动第三波已从两派事工的合一层面提升到思想和神学层面上的合一. 这是何等令人担忧的趋势. 要了解灵恩运动, 我们必须先追溯这运动的根源, 明白其历史背景和发展.

(C) 灵恩运动的根源

(C.1)      美国历史的背景

灵恩运动的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在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正适合灵恩运动的开始:

  1. 移民的心态: 美国立国之后, 很多人从欧洲、非洲、亚洲涌入美国.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这些移民对传统的美国基督教派不是那么向往, 反而对一些新兴宗教感到兴趣.
  2. 宗教的自由: 20世纪初相当着重宗教自由, 任何人都可以出来创立一个新的宗教.
  3. 社会工业化: 当时美国社会急剧的工业化令很多人从乡村迁移至城市, 以致当时的社会结构失去稳定. 人心彷徨不安, 迫切寻找宗教信仰的帮助和安慰.
  4. 宗派的会友: 当时美国各大宗派主要由中上层人士所控制, 不太吸引实践简朴生活的低下层普罗大众. 因此, 灵恩运动便应运而生, 成为低下层人士所喜爱的宗教表达方式.

 

(C.2)    神学思想的影响

在神学思想上, 以下五种思想对近代灵恩运动影响最深:

John Wesley

  1. 卫斯理的成圣观: 卫理公会(循道会)的创办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强调信徒应该追求突破性和全然成圣的属灵经历, 他的理论对19世纪的“圣洁运动”影响很大. 他颇为欣赏天主教一些灵修神学家的灵修方法, 包括意大利的史高柏利(另译“史高柏提”, Lorenzo Scopuli, 或作Lorenzo Scupoli, 1530-1610)、西班牙的加士坦尼沙(Benedictine Juan de Castaniza)和鲁柏斯(Gregor Lopez)等, 并翻译他们所著的书籍给予他所训练的传道人. 因此, 有些人认为第一波的五旬节运动, 间接是天主教独特的灵修观念结合了美国黑人的属灵经验而产生的.
  2. 更高生命运动: 所谓的“更高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乃长老会一些作家如芬尼(Charles Finney)和英国19世纪著名的布道家所倡导. 这运动和圣洁运动很相似, 乃追求更有属灵能力的生活和事奉. 这种突破性的属灵经历逐渐被定名为“圣灵的浸”(Baptism of the Holy Spirit).
  3. 前千禧年观: 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是一个合乎圣经的时代分类法. 其中所提倡的“前千禧年观”(Premillennialism)强调主将随时和突然地降临(第二次再来). 这样的信念使信徒儆醒过圣洁生活, 等候主的回来, 努力传扬福音及追求更高的属灵经历.

    A. B. Simpson

  4. 神医运动: 很多人相信基督的救赎能够带来灵魂和身体的医治, 于是提倡追求神迹医治, 结果产生了神医运动(Hea ling Movement). 提倡追求神迹医治的人, 包括宣道会的创办人宣信(Albert B. Simpson)和一些神医传道者, 如道威约翰(John Alexander Dowie)和胡域艾达(Maria B. Woodworth-Etter). 无论如何, 当灵恩运动兴起时, 宣信曾派人去观察他们的聚会情况, 并认为当时的五旬节运动不合圣经原则, 故此决定不投入参与该运动.
  5. 一般对末世灵恩大降的期望: 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中, 引用先知约珥的预言(徒2:17-21; 珥2:28-29). 很多人认为这预言并未在使徒时代完全应验, 主再来之前应有比五旬节时代更大的灵恩降临. 今日的灵恩运动信徒对此有很大的期望.

(D) 灵恩运动的三波

C. F. Parham

为了更有系统地明白灵恩运动的历史发展, 我们将按照瓦格纳(C. P. Wagner)提出的灵恩运动之“三波”, 来分三个阶段简介其历史发展. (注: 本期文章只是略述此三大阶段的主要人物和重点, 下期才对各个阶段作详述与评论)

(D.1)    第一波灵恩运动

五旬节运动

  1. 柏涵(Charles Fox Parham, 1873-1929): 他是一位圣洁运动之巡回讲道者, 强调神医. 1900年12月, 他的学生在一次聚会中经历他所谓的“灵浸”和讲方言. 1901年1月1日, 据说他的一名学生经他按手祷告后说方言.

    W. J. Seymour

  2. 西摩(William James Seymour, 1870-1923): 他是一位单眼和奴隶出身的黑人学生. 他接受了柏涵有关灵浸的道理. 他在1906年的第一篇讲道中, 强调方言乃灵浸的明证. 他在亚苏撒街312号(312 Azusa Street)租地方开始聚会, 五旬节运动正式在这地点轰轰烈烈地展开, 全世界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到此地方.

(D.2)    第二波灵恩运动

灵恩运动/新五旬节运动

  1. 柏斯(David du Plessis): 他成功向“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推介“五旬节运动”, 被称为“五旬节先生”. 灵恩运动逐渐变成教会的一种合一运动, 借灵恩的经历把不同宗派的人连接起来.
  2. 撒加林(Demos Shakarian): 他曾参加西摩的聚会, 本身也有讲方言的经历, 在创立“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Full Gospel Business Men’s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后, 透过各地分会的活动和《全备福音商人之声》(Full Gospel Business Men’s Voice)的刊物, 宣传“灵浸”的经历, 会员多属于中上阶级的人. 灵恩派的形象开始改变, 不再属于低下层阶层的宗教.

    Dennis Bennett

  3. 班纳德(Dennis Bennett): 本是美国加州的圣公会牧师, 1959年11月得到他所谓的“灵浸”之经历, 4个月后, 教区中共有8位牧师和近100位会友得到所谓的“灵浸”经历. 他带领灵恩运动在美国加州的公理会、路德会和长老会等大宗派中发展.
  4. 克毅弗(另译基化”, Ralph Keifer): 他是天主教的神学讲师. 1967年期间, 他在一个灵恩派祈祷会中, 请求会众为他按手祷告, 并“立刻讲起方言来”. 天主教中的灵恩运动由此便如火如荼地展开, 迅速蔓延到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天主教教授和学生当中, 其他各地纷纷成立祈祷小组, 传播灵恩消息和追求灵浸经历.

    Kenn Gullikson

(D.3)    第三波灵恩运动

葡萄园运动/神迹奇事运动/权能布道运动

John Wimber

  1. 温约翰(John Wimber): 葡萄园教会于1973年由一位南加州灵恩派的布道家格利森(另译“加力信”, Kenn Gullikson)所成立. 他也开始另一个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ineyard Christian Fellowship). 1977年, 在约柏连达加略山教堂(Yorba Linda Calvary Chapel)开始了第一次灵恩聚会. 5年后, 参加者达2千人. 这时, 温约翰便投入集中于“神迹奇事运动”(signs and wonders), 并向“葡萄园教会”的创办人格利森(K. Gullikson)建议将其教会改为“葡萄园”, 格利森不但同意, 并将整个“葡萄园运动”交给他, 温约翰自此成为葡萄园运动的领袖. 1994年, 美国和加拿大已有超过300个葡萄园教会, 并已经训练至少500位葡萄园运动的传道人, 并计划将全世界的葡萄园教会增至1万间.

    Peter Wagner

  2. 瓦格纳(Peter Wagner): 他是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宣教学院的著名教授. 他因灵恩的经历而投入灵恩运动, 也曾与温约翰同工. 他称自己的特长是专医长短脚, 对其他疾病则无能为力.
  3. 韦约翰(John White): 他曾是加拿大一所大学的精神科医生, 退休后写了一些畅销的属灵书籍. 后来他到了美国加州研究温约翰的神医个案, 开始认同及投入灵恩运动. 他也常与温约翰主持聚会和讲座.

    Jack Deere

  4. 狄积奇(Jkac Deere): 他可说是温约翰所推动的“第三波灵恩运动”神学思想的发言人. 他本是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旧约圣经的教授, 精通很多种古代语文. 他是这运动中一位受正规神学训练比较深的人, 亦是温约翰的神学顾问.

(E)       结论

            对于第三波灵恩运动, 张慕皑评述道: “这种‘第三波’的定义和简介, 注重在教会里对神医的追求, 作为运动的特点. 但在实际的情况里, ‘第三波’还注重其他一些追求, 包括配合神医的知识言语内在医治赶鬼预言, 作为神透过特选的人在今天向教会发出新的启示. 而被圣灵击倒方言在‘第三波’圈子中也是常见的, 由此可见, ‘第三波’虽有其特点, 但从其信仰和这运动的特点看来, 只可算是近代灵恩运动的一个分歧, 就如哈津(或译“希坚”, Kenneth Hagin)和科普兰德(另译 “确能”, Kenneth Copeland)的信心运动(Faith Movement, 又被称为Health and Wealth Gospel [健康和财富福音] ), 也应被看作近代灵恩运动的一个支流.”[4]

Kenneth Hagin

在接下来的几期,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有关灵恩运动第一、第二、第三波的重要事件, 并研究它们背后的世俗理论和神学思想, 以及这些神迹奇事背后的“灵”, 如使徒约翰所言: “亲爱的弟兄啊, 一切的灵, 你们不可都信, 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 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 从此我们可以认出真理的灵和谬妄的灵来”(约壹4:1,6).

(文接下期)


[1]              摘自互联网的《维基百科》.

[2]              张慕皑著, 《近代灵恩运动: 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香港长州: 建道神学院, 1999年增订版), 第15页.

[3]              黄彼得指出, 灵恩运动可归纳为下列几种类型:

  • 双重救赎的灵恩派: 此派教导先是悔改重生的救赎, 后是受圣灵之洗的救赎. 多数灵恩派是属这类教导的, 例如英国的以琳五旬节教会、德国的基督教五旬节会、巴西的基督教会、意大利的神召会、法国的神召会、印尼的神召会等;
  • 三重救赎的灵恩派: 此派教导悔改重生的救赎, 成圣的救赎和受圣灵之洗的救赎. 这种教导始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Cleveland, Ohio)的“神的教会”, 后由该教会到各国设立分会, 如在德国的“神的教会 ”、英美“五旬节圣洁教会”等;
  • 通常被称为唯独耶稣”(Jesus Only)的灵恩派: 此派只奉耶稣的名施洗, 例如美国联合五旬节教会、美国黑人的国际五旬节教会、印尼的五旬节教会等. 黄彼得著, 《近代灵恩运动的探讨》(印尼玛琅: 东南亚圣道神学院, 1991年), 第11-12页.       

[4]              张慕皑著, 《近代灵恩运动》, 第34页. 上文(B)至(E)的资料主要参考上引书, 第16-34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