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 (二): 解释经文


编者注: 史托得(John Stott)曾说过: “教会最大的需要莫过于恢复释经讲道的事奉.” 诚然, “释经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教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一). 我们在上期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步骤  —  选取经文.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第二步骤  —  解释经文.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 骤 二 :   解 释 经 文            

宣信(A. B. Simpson)写道: “神已将许多宝物藏起来, 作为勤奋者和专注者的奖赏, 懒人则可望而不可即… 核桃藏在荆棘丛中, 珍珠在深海里; 黄金埋藏在山上, 宝石被坚硬的岩石包覆着. 勤劳的农夫, 必得着从土地而来的奖赏. 而神的真理, 亦必须付上努力才能掌握.”[2]

 

在预备讲道的过程中, 第一个步骤就是以经文为本选取讲道的范围与主题, 接下来是找出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诚如宣信所言, 圣经里埋藏着神丰富启示的珍宝, 只有勤奋者才能掌握. 要怎样挖宝呢? 这就得找出经文的确切意义.

 

要找出经文的确切意义, 就要回到“释经学”(Hermeneutics)的“解经”(Exegesis)和“诠释”(Exposition), 然后才可以正确地“释经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有关这些专有名词的意思与差别, 请参本文附录二】优质的释经讲道必须先对经文有深入与正确的解经或诠释.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详细讨论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的第二步骤  —  解释经文.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述介绍:[3]

  1. 加强道的部分
  2. 避免随意解经
  3. 正意切割真道
  4. 观察勤发问题
  5. 运用解经原则

 

 

(一)     加强的部分

 (1)   让圣言被准确解开

讲道与普通演讲不同之处, 在于讲道的信息必须从经文而出, 不是现有一套主张, 然后才找经文作支持或装饰. 我们必须“解经”(解开经文), 因为没有解开的经文, 如同一盏放在斗底下的灯, 无法展现光芒. 但神的话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 使愚人通达”(诗119:130).

好的解经操练是好的讲道基础. 要孕育出一篇优质讲道, 必须从细心的读经与研经开始, 立志花时间去挖掘, 一点不得马虎. 但经文经过基本的解释后, 主题与大纲就会浮现. 信息的雏形虽然呈现, 但并未透彻, 这时候要加强“道”的部分, 即提出经文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见解, 澄清一些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经文中的信息.

 

(2)   作吃力但讨好的事

赖若瀚指出, 深入钻研圣经似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有时花了不少时间, 仍未掌握重点. 反观有些传道者用几个故事与见证, 作为讲道的主要部分, 适时地在几处洒上经文作为“圣经粉末”, 串连起来的讲道却博得好评. 有鉴于此, 某些“神学生”在神学毕业后, 不久就停止研读圣经, 指凭着一些小聪明、小伎俩来讲道. 这不过是夏甲的“一皮袋水”, 与从神活水的泉源中取水的那种丰富, 实在无法相比, 日子一久, 总不免江郎才尽, 无法供应会众深切属灵的需要!

说吃力不讨好, 那就得问到底是要讨好谁? 若最终是要讨好神、讨主喜悦, 那么, 多花一点时间和努力也是值得的, 是作吃力但讨好主的事.

 

(3)   化奢侈品为日用品

赖若瀚贴切评述说, 今日在讲台上, “道”的分量变得越来越少, 传道者本人经常是削弱讲道力量的主要因素. 不少传道人认为, 研读圣经是圣经学者或神学院老师的任务. 所以传道人不肯花时间在圣经上, 只希望找捷径.

奎克(Michael J. Quicke)说, 今日不少传道人“不再全人投入去认识圣经”. 他解释道: “所谓全人投入去认识圣经, 就是用全人的四肢五官对圣经作出回应, 让圣经‘攫夺’我们的脑袋与心灵、智力与想象力、感情与意志.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路10:27). 这个吩咐理应用在我们对祂话语的态度上. 这样, 我们不仅要明白圣经, 抓紧内容, 也要沉浸在其间, 被它的力量攫住心灵, 进入故事当中, 感受扎心的能力. 讲道者与圣经的关系是互动的, 要用尽这些词汇才可以描述得宜: 沉浸、聆听、发问、看见、进入、亲尝、经历、爱慕、顺从.”[4]

许多教会(召会)都奉行不合圣经的“一人事奉”, 由一个传道人来牧养教会, 教会各样事务都要他一手包办, 每个主日讲道也由他负责, 所以要腾出大量时间来研究圣经, 实在有点近乎“奢求”. 另有一些教会的讲道虽由不同信徒负责(这点合乎圣经的“多人事奉”), 但这些讲道的人都有各自的职业或工作, 不是全时间事奉的传道人, 抽出大量时间来研经对于他们而言也同样是“奢侈品”.

讲道者在忙碌的事奉中如何能抽空沉浸在经文里? 如何能将那如“奢侈品”的研经一事变成每日都有的“日用品”呢? 赖若瀚的话值得一提: “我相信若出于一份爱, 一份热情, 看重圣经是讲道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么, 无论如何都找得出时间, 竭尽所能地将明白圣经作为自己最优先的任务, 进而提升讲道的要素.” 除了自己多付代价之外, 其他的事奉, 不妨训练别人去分担(参 徒6:1-6); 无论如何, 要定下优先次序, 把讲道视为首要的任务.[5]

 

 

(二)     避免随意解经

要按正意分解圣经, 不是按私意分解(不照自己的意思强解), 也不是按人意分解(不照别人的意思曲解). 在这方面, 彼得就曾提醒信徒要防备假师傅用私意来曲解神的话(彼后1:20-21).

不少传道者“讲对了道, 却解错了经”! 讲出来的结论可能没有错, 却不是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讲道者要谨记一句很有意义的话: “圣经说了的, 你没有看到, 很可惜; 圣经没说的, 你看到了, 很可怕!” 对解经这项神圣的任务, 传道者该持有的态度是: “圣经明说的, 我就说; 圣经没说的, 我要保留.” “圣经看是绝对的, 我不敢看为相对; 圣经看是相对的, 我不敢看为绝对.”

撒但会让我们认为每次讲道都要有新鲜的东西, 要标新立异, 危言耸听. 若我们真的专门在圣经中找奇怪的、新颖的, 从没有人讲过的“隐藏”的意思, 那么, 我们错解圣经的机率就会十分的高.

曾霖芳说得好: “有个独特的想法和见地, 只是初步, 犹如胚芽, 不过是开端而已, 需要时间孕育, 要反复思想. 最重要的是揣摩这想法有没有想错? 讲道的好, 不在于古怪. 很多古灵精怪的论调是错的, 或是片面的、偏激的, 都该摒弃. 要反复思想使看法更准确、更完整. 思前顾后才不会漏洞百出.” 现举出两种比较常犯的解经错误:

 

(1)     撇开实义, 寻找隐意[6]

解经常见的问题之一, 是完全不顾文词语句要表达的作者原意, 只硬将一些经文没有的意思加进去, 引用圣经来传讲自己要讲的话. 这种解经是“曲解”圣经, 将神的话语扭曲,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下举出一些例证:

  • 例证一: 用诗篇第一篇来讲解洗礼的重要, 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毫不相干.
  • 例证二: 两个女人推磨(路17:35)是指新旧约圣经, 因为磨可分两部分: 上下分别是旧约与新约.
  • 例证三: 有个传道者说: “拉耶稣上十字架的那群鬼正是格拉森入到猪群的那群鬼”. 他用拆字的方法来解释: “格”是“各”加上“木”, 意即“各各他山的木架”; “拉”是指他们把耶稣拉去钉十字架; “森”由三个“木”组成, 正好是各各他山上的三个十字架, 而主耶稣被钉在中间.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传道者的创意, 但那绝对不是经文的“格拉森”所要表达的意思.
  • 例证四: 解释“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
  • “童女”是信徒(教会信徒, 林后11:2).[7]
  • “新郎”是耶稣基督.
  • “油”是圣灵.
  • “半夜有人”是天使.
  • “聪明的童女”是得胜的信徒, 他们倚靠圣灵, 渴慕追求.
  • “愚拙的童女”是失败的信徒, 他们生活败坏, 圣灵的力量消失却不自知.

不过, 这样的解释会产生两个问题:

  1. 林后11:2是直接指“教会”(这节的“你们”是指“哥林多的教会”), 不是指“个别的信徒”. 教会如同新妇(新娘), 而新妇只有一位, 但比喻中的“童女”是多人, 她们不是新妇, 只是陪伴新妇的“伴娘”而已.[8]
  2. 若“油”代表圣灵, 那么圣灵岂是可以购买的吗?(太25:9-10) 难道圣灵可以分给别人用吗?(太25:7)

因此, 解释比喻要从大处着眼, 留意整体的意思是否合情合理, 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小节上. 【参《十步释经法》, 第344-356页】

 

(2)     随意对号, 因果谬误

解经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是在逻辑推理上出现“缺口”, 连接不上, 又或者张冠李戴, 乱点鸳鸯. 这事的发生有时是因为自己读经的盲点, 或是一直以来所领受的传统所致, 又或是因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就生硬地引用圣经来支持他的偏颇观念. 其实, 他们不见得没有理据与逻辑, 只是他们的逻辑不合乎圣经的逻辑.

例证:   保罗承认在雅典讲道犯错了(徒17:22-31)

有者认为保罗在雅典讲道没有引证旧约圣经, 没有题述耶稣基督的代赎. 后来在哥林多前书他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 立志从此以后只传耶稣基督和祂被钉十字架(林前2:2).

卡森(D. A. Carson)认为, 以上的论点, 严重误解了保罗在亚略巴古的信息和作者路加记载那篇短讲章的用意, 是把两份不同文献中记载的事件, 在没有证据支持二者之间有任何因果关系之下, 就总结说: 因为保罗在雅典的传道是失败的, 所以他决意照以前的老方式传福音.[9]

事实上, 这两件事在地理和时间上虽有先后关系(保罗确实从雅典下到哥林多, 徒17:15-34; 18:1),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丝毫因果关系. 最合适与正确的解释是: 这些雅典人早知道保罗传讲耶稣(徒17:18),[10] 但保罗运用的传福音策略是:

  • 先建立接触点(22-23节): 从“肯定”他们对神的追求开始(22节: “…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 引进对真神的认识(24-27节): 说明他们所追求要认识的神, 正是万物的创造主.
  • 引用例证(28节): 引述希腊诗人的词句作例证.
  • 劝导悔改(29-31节): 劝他们要与创造主建立个人关系(29节), 并因着即将临近的审判而悔改, 且强调审判者正是从死里复活的主耶稣(30-31节).

* 评语: 这种讲道方式与保罗在会堂里对犹太人辩证主耶稣是弥赛亚, 两者完全不同. 这是保罗刻意采取的策略, 正好回应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22所言: “向什么样的人, 我就作什么样的人. 无论如何, 总要救些人.”[11]

 

 

(三)     正意切割真道

“道”是从何而来的呢? “道”是从正确解经来的. 传道者不是传自己的话语, 不是发表自己的意见, 乃要根据神的话语, 传神的信息.

保罗称神的话语为“正道”, 即“健全的道理”, 与 提前1:3的“假道”互相对立. 假师傅所传的道含有毒素、不健康, 不单是垃圾食物, 更是黑心食物、致癌食物、危害属灵健康的事物. “正道”这词只在教牧书信出现(参 提后4:3; 多1:9; 2:1, 2, 8), 可见保罗在教牧书信中强调的是传讲纯正、使人灵命健康的道.

“正道”为何必须按正意分解? 保罗劝勉提摩太作无愧的工人, 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这节经文全句可翻译为: “你当尽心竭力, 将自己献给神, 显明自己是被神验中、无愧于主, 不偏不倚地正解神的真道.” 作“无愧的工人”, 可以分目标、态度与途径三方面来讨论.

  1. 目标 —  被神验中: 这是“在神面前得蒙喜悦”的意思. 这词若用在提炼金银的事上, 是指把杂质炼净, 只将纯金纯银保留下来的过程. “验中”这词也有祭牲被判定为合格, 适用于献祭的意思. “被神验中”整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必须是一生的工夫.
  2. 态度 —  尽心竭力: “你当竭力”这片语可译为“让它成为最高的优先”或“埋头苦干在其中”. 我们经常说要“竭力作工”、“竭力事奉”等, 岂不知“讨神喜悦”也要竭力!
  3. 途径 —  技巧卓越: 作一个被神验中的工人, 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 (a) 工人本身要无愧; (b) 工人技巧要精确.
  1. 工人本身要无愧: “无愧”是不至于羞耻, 指不会因为自己的缺欠或疏忽, 或因为所做的不合规格, 更不会因为道德或信仰上的缺陷, 而感到羞耻. 这部分是工人属灵生命的装备.
  2. 工人技巧要精确: 除了属灵上应有的特质外, 工人也必须在训练和技巧上具备适当的条件.  保罗劝勉提摩太要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分解”有“切凿而使之正直”的意思. 这词可指工匠切凿石头, 使其形状适于建造建筑物, 又如切割宝石的技师, 用技巧精准地切割宝石, 使其大放异彩. 这词用于解释圣经方面, 就显明“无愧的工人”必须将神的话语处理得恰当, 使作者的意义(原意)每部分都被解说得清楚而准确.

有者说得好: “一颗钻石必须切割得好, 才能显现出它的美感, 如果切割不良, 则钻石不但没有美感, 而且会变得黯然无光. … 切割得好的钻石, 光线射进钻石后, 会由钻面闪亮地完全反射出去; 但切割得太薄或太深的钻石, 光线就会由钻底折射出去, 使钻石顿失光辉.”[12]

这里其实不单说明技巧, 同时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 因为尊重神的话, 不敢随意轻慢对待它! “无愧的工人”会将这种戒慎恐惧的态度用于解释圣经, 不仅将神话语的每一部分解释得正确, 更使它们相互联合呼应, 成为一篇整体的信息.[13]

我们传讲的“道”, 是否忠于圣经的“正意”? 会不会加添很多自己的想法? 会不会让自己“过度的想像”或“自以为是”, 导致解释经文出现偏差呢? 以上是我们应当常常自问的问题.

 

 

(四)     观察勤发问题

在此要简介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此“十步释经法”乃揉合“归纳式查经法”与“释经学”原理在一起而设计的研经法. 它采用归纳法的架构: 观察 + 解释 + 应用, 并将久经试验的释经学原理注入“解释”部分, 而在“应用”的部分中制定了“神学性原则应用法”的模式. 若要明白十步释经法的操作, 请参赖若瀚《十步释经法》一书, 内有详尽的介绍.【参本期《家信》的“读经解经”】

“十步释经法”的步骤计有:[14]

1

观察部分

1. 细察事实  2. 认清关系  3. 注意结构

2

解释部分

4. 勤发问题  5. 逐题解答     

6. 归纳总意  7. 找出主题

3

应用部分

8. 写下原则  9. 列出细节  10. 身体力行

 

(1)   细心观察

观察的起步要观察“事实”与“关系”, 在此可使用不同的标签, 在观察时贴上, 以辨认经文的基本资料. 在众多的标签里(共39项), 有些比较重要, 有些则属次要; 有些经常出现, 有些偶尔出现. 这些标签如同工具箱里的工作, 有需要用的时候才拿出来, 否则就让它们留在箱里.

观察经文时要特别注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连接词、上文下理、重复用语、因果关系、语法结构与神学用语等. 除此之外, 观察时也可先参照不同译本, 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特别相异之处. 对于欠缺原文训练的传道者, 对照好的译本可相当程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若在观察时遇见不明白之处, 不必立刻动手找答案, 可先贴上“难解用语”的标签, 留到解释部分的第五和第六步骤才解答.

读经时若能多加观察, 解释的时间可以省却许多. 当然, 观察的结果不一定在解释时全都派上用场, 但总有一些是有用的. 在观察过后, 传道者会对经文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变得十分熟悉.[15]

 

(2)   跟进发问

研读圣经的一个好习惯, 是将观察贴标签得来的“原料”, 送到解释的工厂里加以“提炼”, 将它们转化成“问题”. 勤发问题是解释部分的第一步. 可以先问一些听众感兴趣的问题, 然后再问一些比较刁钻难解的问题.

以下简单举出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察与跟进问题, 并会在下文讨论“解释部分”时解答:[16]

  • 例证一: 提摩太后书4:6-8

 

细心观察

跟进问题

1

有三个时间上的副词, 或称“时间短语”: 第6节的“我现在…”; 第7节的三个“已经”; 以及第8节的“从此以后”

这三个时间短语让我们对经文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

2

“离世”和“浇奠”是象征性用语.

保罗用这些字词形容他的死亡, 有何意义?

3

使徒保罗在第7节宣告他三方面的“得胜凯歌”: “打过美好的仗”、“跑完当跑的路”和“守住所信的道”.

保罗宣告他得胜的凯歌, 与他在提摩太后书的劝勉有什么关联?

 

  • 例证二: 马太福音14:22-33

 

细心观察

跟进问题

1

主耶稣履海, 然后彼得履海(注: 履海 = 走在海上). 可清晰地分为两段(注意结构).

彼得在这次海面上行走, 是否好出风头、属乎肉体的行动?

2

这段经文对主耶稣的行动与描述有独特之处. 祂先是行走在海面上(第25节), 后对门徒说: “放心, 是我!”(第27节), 最后经文说: “船上的人都拜祂说: ‘祢真是神的儿子.’ ”(第33节)

这段经文对主耶稣的行动与描述让我们看见主耶稣哪方面的身分与属性?

 

 

(五)     运用解经原则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指出, 在提出各样问题之后, 必须针对问题的中心, 按正意回答. 解答问题的法则, 属于释经学的范围, 而释经的原则复杂众多, 所以赖若瀚只简单扼要地介绍几个重要法则.

“十步释经法”采用十个久经试验的解经原则, 首先是“雨伞原则”: 实义解经. 在“雨伞”的大原则下, 有八个常用的解经原则, 分别是: 上文下理、历史背景、词的研究、语法结构、以经解经、比较经文、化解象喻、逻辑推理. 最后是补充原则: 对照注释.

(1)   雨伞原则  —  实义释经

为何称“实义解经”是雨伞原则呢? 因为它像“雨伞”涵盖了其他的原则在内. 简言之, 实义解经是“以文字语句最自然、最正常、最通用的意义去解释经文.”

 

(2)   八大常用原则

在“雨伞原则”下的八个常用解经原则是:[17]

  1. 上文下理: “根据经文的文理而察觉出文词之间的关系, 再按照这种紧密的文思关联去解释经文.”
  2. 历史背景: “认定每段经文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时代、对某些制定的读者传递的信息. 因此, 解经者必须借着了解当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推敲经文的意义.”
  3. 词的研究: “研读经文个别字词本身的可能意义, 并断定它们在经文中的特定意义.”
  4. 语法结构: “了解作者如何借着字词、片语与句子这些基本材料, 配合在文法架构中而产生的意义.”
  5. 以经解经: “将一处或多处类似的真理或事件, 放在一起予以比较, 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经文的意义.”
  6. 比较经文: “以经解经法的另一种形式, 主要是将两段类似的经文或事件放在一起, 比较哪些是相同的, 哪些又是不同的.”
  7. 化解象喻: “采取正确的释经原理, 解释经文中的修辞法或象征性的用语.”
  8. 逻辑推理: “遵照文字沟通正常的思维过程, 找出经文的意义.”

请注意, 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完全用上以上全部的解释原则, 然而, 问题的答案通常不会超出这八个原则所订定的范围.

 

 (3)   补充原则  —  对照注解

无论运用上列各种原则是否能找出答案, 在最后都可以对照注解. 对照注解是“在研经得着初步的结论之后, 参照其他学者的看法, 衡量比较, 然后选取最切合经文原意的解释作为最后结论”.

为何要到最后才对照注解呢? 因为研经者必须先下功夫查考钻研, 在做好基本功课之后, 才不会先入为主, 被其他人所影响. 最后参看圣经学者的意见, 可以衡量对照自己所找出的意义是否最切合作者的原意.[18]

一般的注释书比较注重经文细节的分析与推敲, 对于忙碌的传道者来说, 可能花了许多时间而不得要领. 有一些注释书可以提供归纳与应用的建议, 如《国际释经应用系列》(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还有一些专门为讲道信息而写, 如《圣经信息系列》等, 是比较直接可用的参考书.[19]

 现在让我们针对以上的“勤发问题”【四: 观察勤发问题】进行“逐题解答”:[20]

 

例证一:   提摩太后书4:6-8

 

勤发问题1: 提后4:6-8的三个时间短语让我们对经文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

这段经文可以按照三个时间短语分为三段:

1) 第6节说“我现在…” : 对现在  —  无求(6节)

2) 第7节的三个“已经” : 对过去  —  无悔(7节)

3) 第8节的“从此以后” : 对将来  —  无惧(8节)

* 以上是采用“语法结构”的解经原则

 

勤发问题2:  保罗用“离世”与“浇奠”形容他的死亡, 有何意义?

  1. a) “浇奠”(希腊文: spendô {G:4689})是“倒出来”之意, 保罗曾在 腓2:17用过这词. 不论是犹太人、外邦人, 甚至是中国人, 都有将酒倾倒在祭牲上或是祭坛前的仪式, 表示完全奉献给神之意(参 民15:5,7,10; 28:7; 王下16:13;  耶7:18;  何9:4).

保罗看自己将要离世这件事犹如祭牲被杀, 人将其血洒在祭坛前, 是全然奉献之意. 保罗把自己将要为主、为福音牺牲的事, 暗喻作对神的献祭; 将这一般人看为悲剧的事件, 转化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 b) “离世”(希腊文: analusis {G:359})是“解开绳索”或“松绑”的意思. 它可有几方面的用法:
  2. “解开”动物的绳索, 让它可以休息;
  3. “解除”帐棚的绳索, 预备起行;
  4. 船只“解缆扬帆”或“启航”.

保罗以这词来描绘他的离世, 特别是第三个比方, 好像船只“解缆扬帆”, 暗喻他是潇潇洒洒地向这个花花世界说一声“再见”.

* 以上是采用了“词的研究”与“化解象喻”的解经原则.

 

勤发问题3:  保罗宣告他得胜的凯歌, 与他在提摩太后书的劝勉有什么关联?

保罗说他“美好的仗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已经守住了”. 他是回应自己对提摩太所作的劝勉, 让这些劝勉借自己的生命产生回响. 保罗劝勉提摩太做好以下三个角色: (1) 作精兵(提后2:3; 要打美仗); (2) 作竞赛者/运动员(提后2:4-6; 要跑完路); (3) 作管家(提后1:12-14; 要守住所托付的).

* 以上是采用了“上文下理”与“词的研究”之解经原则.

 

 

例证二:  马太福音14:22-33

 

勤发问题1:  彼得在这次海面上行走, 是否好出风头、属乎肉体的行动?

仔细研读经文的上文下理, 不难发现有三个证据, 证明彼得履海是得到主耶稣的许可, 并非鲁莽或僭越的行动:

1) 彼得行动之先, 问过主: “主, 如果是祢, 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祢那里去.”

2) 主回答他说: “你来吧.” 所以他的行动得到主的许可, 是主所允准的.

3) 彼得要沉下去时, 主把他拉上来, 说: “你这小信的人哪, 为什么疑惑呢?” 言外之意是: “你若有足够的信心, 就可以行完全程. 为什么疑惑呢?”

* 由此可见, 彼得绝非鲁莽行事. 他是基于主耶稣的允准, 才尝试踏足在加利利海中汹涌的波涛之上. 经文足够作正面的佐证.

* 以上是采用了“上文下理”与“逻辑推理”两种解经原则.

 

勤发问题2:  这段经文对主耶稣的行动与描述让我们看见主耶稣哪方面的身分与属性?

主耶稣说: “是我”(KJV: it is I), 其希腊原文是 egô eimi , 直译为“我是”( I AM )【注:《杨氏英文直译本》(Young’s Literal Translation) 将之译作: I am he 】. 这句话与神在旧约时自称为“我是”(出3:14; KJV: I AM )十分相近【注: I AM 是自有永有的真神的称号之一】, 而且与整个事件结束时众人承认说“祢真是神的儿子”并敬拜祂(太14:33)遥相呼应. 经文要强调神子耶稣基督的权柄, 祂不单自己履海, 更帮助彼得履海.

* 以上是采用了“词的研究”和“以经解经”之解经原则.

 

 

(六)     掌握经文主旨

 

赖若瀚表示, 没有经过解经而来的信息, 往往只是按私意揣摩出来的世界观, 与神的旨意会有所偏差. 就如有些讲道只是掌握经文的一些支流意思, 或仅是“树皮”般的心得, 便以此大做文章. 但释经讲道的首要任务, 是要向会众阐明经文的主旨.

            以下列举一些以偏概全的讲道主题:

  • 例证一: 挪亚造方舟(创6章): 有传道者用挪亚造方舟的事迹说明信徒要未雨绸缪, 在患难来临前做好准备, 免得到时捉襟见肘.

*评语: 话虽没错(可作为“应用”方面的原则或教训), 但并不是创世记第6章那段经文的主旨(主题是: 神以公义审判罪, 以恩典拯救人).

  • 例证二: 有人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经文, 提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作丈夫的弟兄们作出重大决定时, 可以不必与妻子商量”. 然而, 这样的结论面对的主要难题是: 圣经虽没有记载亚伯拉罕与妻子撒拉商量献儿子一事(注: 亚伯拉罕很大可能没与妻子商量, 免得受到妻子的反对或拦阻), 但圣经没有讲的(没有清楚指示的教训), 不等于是圣经的教导.

 

以下例证三和例证四, 指出整理经文之后, 写出合乎圣经教训的主旨与主题.

  • 例证三: 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 这比喻的主旨是什么? 是说明“信徒要警醒等候主的再来”吗? 赖若瀚评论道: “细心研读经文之后, 会发现也许‘并不尽然’. 准确来说, 那五个聪明的童女同样打盹睡着了(太25:5), 所以比喻的主旨似乎不是警醒, 而是预备. 聪明和愚拙的童女之间的分别, 在于有预备和没有预备(太25:3-4,10). 至于主耶稣在结论时说‘所以, 你们要警醒’(太25:13上), 是指‘因为那日子, 那时辰, 你们不知道’(太25:13下), 意思是要他们提高警觉, 先做好准备, 因为主什么时候来, 他们不知道.”
  • 例证四: 主耶稣平静风浪(可4:35-41). 不少传道者认为这平静风浪的事件, 主题不外乎是“主耶稣既可平静加利利的海浪, 祂当然可以平静你人生中所遭遇的风浪.” 这主题看似顺理成章. 赖若瀚写道, “若是细读经文, 不难发现经文的重点乃在耶稣身上. 耶稣与众不同, 在风浪中竟能安然睡觉. 再看上文与下文, 以及留意这段经文最重要的‘结尾重点’. 耶稣‘斥责风, 向海说: 住了吧! 静了吧! 风就止住, 大大的平静了’, 门徒看见这一切, ‘就大大的惧怕, 彼此说: 这到底是谁, 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可4:41). 本段经文较合乎经训的主题原则, 不是耶稣平静我们人生的种种波浪. 乃是在人生的风浪猛烈冲击之下, 信徒要认识耶稣基督乃是天国的主、是掌管自然界的主、是大能的主.” [21]

 

 

            结语

赖若瀚 (Johann Lai)

赖若瀚总结时指出, 若是用料理食物来说明料理神的话语, 那么, 料理的人对食物的处理不能掉以轻心. 神的话语本身已具备充分的营养, 厨师的责任是保存食物的营养素, 不折不扣地将它做出一道美味又可口的佳肴. 不可能用污秽的手、肮脏的器皿, 或是将神的话语暴露在“不卫生的环境”中. 简言之, 神的话语“要小心料理”(handle with care).[22]  

 

 

*****************************************

附录一: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23]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24]

 

预备讲章十大步骤

1

选取经文

选择一段完整单元的经文, 然后用默读、诵读、读重点、读译本、默想、祷读和背诵来初步处理经文.

2

解释经文

先观察经文, 再勤发问题, 然后采用一些久经试验的解经原则去解释, 务求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3

找出主题

找出经文的主题, 并将经文主题经过处理, 先看它是否有受到文化因素所规限, 确定没有了, 再找出神学主题, 并看它是否与圣经的教导相符, 然后可以作为讲道主题, 预备讲章.

4

写下大纲

根据主题, 写出忠于经文的讲道大纲.

5

加插例证

可以采用辅助材料, 如解释与辩证、故事与例证、幽默与谐趣来丰富讲章的内容.

6

遣词用字

在遣词用字上要下一点功夫. 多用简单的、精确的、分量较重的、重叠或同义的、具体的描述, 最好用一些能触及五官, 以及带画像等用语.

7

会众情况

在预备讲章时, 要特别注意会众的情况. 认识他们的性别、年龄、语言、文化、职业与背景; 又了解他们的需要、忧虑与灵命情况等.[25]

8

列出应用

透过多种设计, 用需要实践原则作大纲、建立实用性张力、多采用应用例证, 建议实践的方案, 发出挑战与感召, 并设立讨论回应小组等来让会众应用信息.

9

结论归纳

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应用, 将信息带到高潮, 让会众留下深刻印象.

10

引论题目

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引言及题目, 使会众一开始听便产生兴趣, 进而打开心门, 继续聆听.

 

 

*****************************************

附录二:   有关解经的专有名词

餐馆料理食物, 在卫生与处理食物方面都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日本料理, 对鱼生(或生鱼片)的料理有严格规定, 若是料理得好, 食物就色、香、味俱全, 必然吸引食客光顾. 讲道如同料理神的话, 也要尽心求好, 根据释经学的原理, 才能吸引人. 赖若瀚举出几个有关解经的专有名词, 并以处理或烹调食物作比喻.

  • “释经学”(Hermeneutics): 是解释经文的基本原理. 释经学好比处理食物的原理, 以及烹调菜肴的守则.
  • “解经”(Exegesis)是运用以上的原理去解释经文. 相当于预备食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清洗、切割、调味、腌制等功夫.
  • “诠释”(Exposition)是将经文的意义讲解清楚. 正如食物烹煮的重要过程.
  • “释经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是将经文的信息以现代人能明白的言词, 运用传播学的技巧来表达. “释经讲道”如同在美食煮好后, 端出来给宾客品尝.

释经讲道在“解释经文”方面有几项基本功夫: 明白和解释重要字词的用意, 分析经文的结构, 归纳总意, 及找出经文主要的信息. 优质的释经讲道必须先对经文有深入与正确的诠释.[26]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157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157-183页.

[4]               奎克著, 陈恩明译, 《讲道360  —  上帝的道必不徒然返回》(香港: 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2011年), 第51页.

[5]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58-161页.

[6]               这“隐意”可指“灵意”. 不过, 赖若瀚解释道: “笔者避开用‘灵意’一词. 因为有人认为‘灵意’是‘圣灵的意思’, 没有什么不好. 当然, 若是解经者能找出圣灵在经文中的原意, 那是美事. 其实有些‘灵意解经’只不过是‘应用性解经’、‘反映性解经’或‘象征性解经’的变相运用. 【注: 请参上一期《家信》的“解经释经(三): 灵意解经法和实义解经法”】‘灵意’(spiritualization)一词在西方已沿用已久, 都属贬意, 而且已经定了型, 试图要平反, 过程会是十分崎岖难行, 最好是避而不用. 因此, 在这里用‘隐意’来表达.”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84-185页.

[7]               林后11:2: “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 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 献给基督.”

[8]               教会(召会)只是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 都被洁净了, 没有一人是失丧或失落的(林前12:13; 弗1:23; 5:25-27). 圣经也表明, 真召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的羊, 是主所认识的, 已蒙主赐下永生(约10:26-29). 不过, 太25:12表明童女当中有人是主“所不认识的”(没有永生). 因此, 这里的“童女”指神的属地子民“以色列人”更为适当与正确. 请参本期《家信》的“神的十二个奥秘(四)”, 附录三.

[9]               卡森著, 余德林、郭秀娟译, 《再思解经错谬》(台北: 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8年), 第175-176页.

[10]             徒17:18: “还有以彼古罗(Epicureans)和斯多亚(Stoicks)两门的学士, 与他争论. 有的说: ‘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 有的说: ‘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 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复活的道.”

[11]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61-165页.

[12]             参 http://www.wowdiamond.com/diamond_cut.html ; 浏览于2013年8月11日.

[13]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65-167页.

[14]             这“十步骤”有一个简单口诀, 方便记忆: “事关己, 问答易提, 仔细行” = 事、关、结 (事关己); 问、答、意、题 (问答易提); 则、细、行 (仔细行).

[15]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68-169页.

[16]             同上引, 第171-172页.

[17]             请参赖若瀚所著的《十步释经法》一书, 第14至21章, 八个解经原则在其中有详细论述, 并列出例证说明.

[18]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72-174页.

[19]             在这方面的英文作品则有 Warren Wiersbe的Be Series (今已汇集成六大册的Warren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和Charles Swindoll的Swindoll’s New Testament Insights系列等, 同上引, 第185页.

[20]             同上引, 第178-180页.

[21]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80-183页.

[22]             同上引, 第183页.

[23]             罗宾森的十步骤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同上引, 第xvi页.

[24]             同上引, 第439页.

[25]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

[26]             附录二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157-158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5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