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 (七): 会众情况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六期《家信》探讨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六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和遣词用字).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讨论第七步骤 — 会众情况.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骤七: 会众情况
讲道必须知道会众的需求(注: “会众”广义是指参加聚会的人, 但在本文特指在召会或聚会中听道的群众, 即英文所谓的“congregation”), 就如厨师要知道食客喜爱的口味一样. 赖若瀚在《释经讲道》一书中贴切指出, 不少信徒来听道, 仿佛“带着盛载饭菜的盒子, 心中渴望着能饱餐一顿, 还希望得到接下来一个礼拜的属天喂养.” 但问题是: 讲道者能让会众每次得到饱足吗? 作为讲道者, 必须敏锐于会众的需要, 让他们确实能得到生命的喂养.[2]
餐厅里以食客至上, 是不能得罪的. 不过, 此原则不能用在讲道方面, 因为“会众”或“听众”不是真的食客, 并且讲道者是“神的代言人”, 目的并非要讨听众的喜悦, 而是要传“神的圣言”. 传道者传递神的道, 时而安慰、时而提醒; 时而鼓励、时而责备, 为要带出神话语中不同的养分, 以供应会众多元的需要.
赖若瀚写道: “讲道要有效, 必须明白会众的真切需要. 在商场上, 这叫‘市场研究’, 在讲道事奉中, 不妨称为‘会众研究’(注: 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 医生不能不诊断病症就开列药方, 因为病人的体质有异, 不能一样药物医百样人. 讲道也必须留意会众的处境及接收能力等众多因素.
你若留意主耶稣与尼哥底母及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 你将发现它们的切入点与内容完全不同, 因为前者是宗教领袖, 在死板的宗教仪文里浸沉多年, 了无生气, 需要得“重生”. 后者则是犯罪的女人, 在世俗事物各方的追求中找不到真正的满足, 需要得“活水”. 主耶稣用不同的方法, 引领他们到达同一个目标: 认识主耶稣是弥赛亚, 并得到祂赐下的救恩. 由此可见, 主耶稣认识祂的会众.
此外, 新约圣经中包含十多卷保罗写作的书信, 各有不同的主题与重点. 保罗透析不同召会(教会)的需要, 他的信息都是对症下药, 乃具体而准确地针对各个召会和会众的需要, 带来强烈的震撼. 例如对于哥林多的召会, 他的信息是要解决信徒当中分门结党、淫乱、吃祭偶像之物、聚会时混乱等问题; 对于歌罗西的召会, 保罗提醒信徒弃绝“人的学理”和“人间的遗传”, 单单依靠基督的丰足性. “保罗不单知道修辞上希腊文的时态, 更知道会众的心态与动态”.
不少研究“讲道法”的学者, 都将“会众研究”或诠释文化与讲道的关系, 放在设计讲章之前, 一些学者却完全没有提述. 事实上, 对会众的评估和掌握, 是开始预备讲道时便要注意的事情, 若到了讲台上才来研究会众, 虽然想随机应变, 但分心之余, 可能也来不及了.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有关会众情况的研究,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述介绍:[3]
- 道成肉身, 了解需要
- 不同层面, 多方探究
- 运用想象, 活现眼前
- 训练会众, 听道行道
(一) 道成肉身, 了解需要
赖若瀚指出, 讲道者每次讲道面对的, 可能是不同的会众(听众), 所以须特别留神. 虽然圣经的真理是给于普罗大众的, 但在传讲时, 内容的选取与例证的运用, 都要具有针对性, 才有果效. 过于笼统或概括的信息往往缺乏力量, 容易成为毫无作用的过眼云烟.
美国的罗宾森(Dr. Haddon W. Robinson)写道: “一篇平淡普通的讲道, 不会打动任何人, 但出乎意料地, 越是直接切入和个人化的信息, 越能产生实际的果效.”[4]
(a) 闭门造车型
有些传道人, 给人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 他们讲的都是圣经真理, 而且对其有深入研究, 然而, 那些高深的道理不能落实在生活中. 究其原因, 有时是传道者性格内向, 以致社交圈子狭窄, 社会经验不够丰富, 不明白人间疾苦等; 又或者他根本没有兴趣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只想把自己关在理想世界的象牙塔中. 这样的讲道者, 纵然对圣经本身有深入的研究或理解, 却不能切入信徒的生活, 改变信徒的生命, 其实完全达不到讲道的目的.
杨牧谷说得好: “我常对神学生说, 无论在本地或海外著名学府读神学, 切记不要作个现代文士, 即只会旁征博引, 注注疏疏地啰嗦一轮; 要释经就一定要有具体对象, 不能只求满足释经家要求的条件, 却对盼望听见神信息的会友视而不见. 坦白说, 注疏式释经是容易做的, 只要有一定的训练, 住进一个具规模的图书馆, 然后给予足够的时间, 人人都可以写出一篇有几百个注解的释经文章, 但这种现代文士式的研经对谁有好处呢? 一个现代站讲台的人又岂能无视于嗷嗷待哺的会友呢?”[5]
我们已谈过一篇优质的讲道必备五项特质, 其中一项是“实际可用”. 讲道不是在写学术文章, 不是关在书房里作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的字词研究. 传道者要读“经”, 也要读“人”; 要研究圣经, 也要研究会众. 因此, 传道者绝不能轻忽会众的需要, 只躲在书房闭门造车.
有者比喻讲道是用神的话语“对全会众一起做的个人辅导”. 在辅导的过程中, 辅导者必须明白受导者的需要, 要切中问题的核心, 并且要知道他们听了之后“可以明白吗?”、“可以接受吗?”、“他们的感受如何?”等. 讲道者必须走出屋子, 与人群处在一起, 尝试去了解和感受会众面对的试炼与挣扎, 讲道才能“天地兼容”、“通天接地”, 把神的信息带入信徒的生活.
(b) 沉迷爱好型
另有一种传道人(讲道者), 因为对某些主题特别喜爱, 专门讲述这些题目, 即使这些题目是神学性强、偏重理性而艰涩难懂的. 赖若瀚称这一类的传道者为“沉迷爱好”而非“沉迷嗜好”(因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 “嗜好”虽是“特殊的爱好”, 但“多指不良的”, 多用于贬义). 虽然“爱好”主要是指本质良好的东西, 但关键在乎是否“沉迷”. “沉迷”是指除此之外, 再看不见其他, 以致将别的重要题目都放下不讲.
赖若瀚贴切评述道: “对于讲道的题目, 我们可以有爱好, 却不该有近乎成癖的嗜好.” 例如爱好亚伯拉罕这信心伟人, 或某个圣经人物, 每次讲道都是亚伯拉罕或那个人物; 又或者爱好末世论, 每次讲道不离“末日灾难”、“谁是敌基督”、“前千禧年论”、“后千禧年论”等等(虽说这些题目都是重要的). 这种偏好不能提供信徒在属灵与生活上各方面的需要. 沉迷爱好型的讲员, 只顾钻研一个学门, 却忽略了身旁的人, 不像本文引言中所说的厨师一样, 能满足食客的需要.
无论某个题目有多吸引, 研经时有多少兴趣, 讲道者不能一头栽进去, 其他什么都不管, 又将讲道最终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保罗对基督徒生活提出一项守则: “凡事我都可行, 但不都有益处. 凡事我都可行, 但无论哪一件, 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6:12). 这项守则自然可以应用在讲道方面.
(c) 道成肉身型
赖若瀚说得好, 最理想的传道者(讲道者), 要像主耶稣一样, “道成肉身”, 住在人群中间(约1:14). 赖若瀚所谓的“道成肉身”是什么意思? 希伯来书2:14说: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 祂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 .” 耶稣基督亲自成了血肉之躯, 进入我们的世界、体验我们的处境. 传道者不能老是站在高位上发号施令, 要亲自站到弟兄姐妹中间, 设身处地用同理心去了解会众的世界, 作会众的领路者, 但更要与会众同行, 明白他们的挣扎和伤痛, 与他们一同实践真理, 一起经历神话语的大能. 道成肉身绝不是赞成或跟随会众的错谬言行, 而是要像耶稣基督生活在人间, 但祂却没有犯罪(来4:15).
道成肉身的讲道, 是讲道者带着仆人的心态去服事会众, 不按自己的喜好, 乃是看到所服事的众人之需要. 复活的主正是采用“道成肉身”的方式给前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讲道. 祂刻意向这两位普通的信徒显现, 伴随在他们身边, 聆听他们的心声、疑虑和迷惘. 他们二人原先“不能相信”主耶稣是弥赛亚, 不能接受妇女们的报信, 以致心灰意冷地要“还乡归田”. 复活之主走进他们中间, 作他们的朋友, 引导他们认识真理, 更认识祂自己(真理的化身, 约14:6). 终于在旅程最后, 在复活主的同在中, 他们欢欣地明白主真的已经复活了, 甚至高兴得“不敢相信”!
赖若瀚写道: “有人认为, 讲道者不一定要探访信徒, 宁可多花时间准备讲章. 然而, 这会让我们容易堕入闭门造车的陷阱. … 无论如何忙碌, 仍要把握一些时间与会众接触: 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听取民意. 定时探访与辅导会友(指信徒)的讲道者, 不会缺乏讲道的素材, 因为会友的经验正是一种活教材, 明白他们的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按时分粮.”
(二) 不同层面, 多方探究
认识你的听众. 正如箴言27:23所说: “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 留心料理你的牛群.” 有些会众是你熟悉的, 但不可掉以轻心, 还须留心观察他们的需要, 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对事物的看法. 信徒每日生活中面对不同的挣扎和持续的挑战, 一个月前的情况, 跟一个月后可能已大不相同.
若受邀到别处讲道, 遇到陌生的会众或听众, 可以事先请教那里的负责人, 尽力多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让讲道不至于“打空气”(林前9:26). 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需要, 也因此有不同的期望、取向和风格. 听众居住地区的分布, 对音乐的喜好, 听众人数的多寡, 他们的年龄层与教育背景等, 都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观点及对神话语的吸收方式. 这些都是值得讲道者留意的.
(a) 认识基本资料
讲道者必须熟知会众或听众的一些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住处、语言、文化、教育程度与属灵状况等.
(a.1) 性别与年龄
无可否认, 男女有别, 兴趣与爱好各异. 弟兄或男性听众比较喜欢推理的讲解, 姐妹或女性听众则较有兴趣于感性的, 与家庭生活、儿女教养有关的主题. 因此, 在讲道中举出例证的时候, 对女性居多的会众, 比较适合多用有关家庭或人际关系的例证; 若是男性居多, 可以多用逻辑推理, 并引用关于球赛运动或世界大事的例证.
另外, 青年人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与挑战, 因为他们的脑子较为单纯, 又注重理想. 成年人较喜欢针对现实、关怀较切身的问题, 他们有主见, 不太容易认同新的事物. 至于老年的人, 对事物的立场、习惯与爱好已经定型, 更难接受新概念. 但有些年老者看透世情, 返璞归真, 表现出纯真的一面.
年长的讲员, 若受邀到年青人中间讲道, 便要留意运用一切年青人能认同的表达方式与例证. 相反地, 年轻的讲员到成年人或长者为主的会众中讲道, 也要留意长辈的视角, 以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不能只顾年青会众的需要.
(a.2) 语言与文化
每一个不同地方的会众可能有不一样的文化、传统与习惯. 认识他们的背景, 可以减低讲道时会众接收信息的障碍. 赖若瀚举个例子, 他曾参加已故黑人牧师贝利(Ervin K. Bailey)所创办的“释经讲道研习会”. 会议中聆听多位非洲裔讲员传讲信息, 他们都属“雷电交加”型, 台上与台下有活泼的互动. 例如台上问: “我可以找到这信息的见证人吗?” 台下的人回应说: “Yeah… yeah… yeah…”. 这种互动似乎像尼希米的时代, 文士以斯拉展开神的律法书, 并称颂神时, “众民都举手应声说: ‘阿们! 阿们!’ 就低头, 面伏于地, 敬拜耶和华”(尼8:6).
中国人比较含蓄, 较难有这样热烈的回应, 这是文化的影响. 有时候, 聚会甚至是寂静无声. 赖若瀚评述道: “我认为在含蓄的文化中, 也可以加上一点互动, 如… 用点头与笑容表示认同, 给讲道过程增添些生气.”
顺带一提的是, 讲道者到外地作教导和培训工作, 长远来说, 最佳的策略是培育当地有教导恩赐的同工起来接棒,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因为“空降的讲员”始终受到文化、背景、风俗、用语等差异的限制, 不及本地的教导者可以自然地深入信徒中间, 容易了解他们的切肤之痛与实际需要, 达到量体裁衣之效.
(a.3) 职业、住处与教育程度
会众的职业不同, 就可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白领阶级与劳工朋友的需要, 商人与学生或知识分子的需要都大不相同. 一般而言, 在一些大城市, 会众以商人或专业人士居多, 但在乡村, 则以农民与劳工占多数. 职业与教育背景跟会众听道时的接收能力与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会众注重智性的理解, 重视理念和原则, 情感不易波动. 但教育水准较低的会众则比较注重实用性, 喜欢听故事, 感情也较容易被触动.
传道者本身也拥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反映其性格与生命取向, 可以是温和的、爽快的、激昂的、沉稳的. 但讲员的风格也可以因着听众和场合而改变. 举例来说, 向高中生讲道与对主日敬拜(掰饼记念主)的会众讲道, 就会不同.
当然, 神的话语是适合所有人的, 但在遣词用字、引用例证方面, 就必须按会众的背景加以调整. 会众当中若多是教育程度较高的饱学之士, 讲道者对经文的解释可以深入探讨, 多加理念方面的讲解; 若会众当中是一般大众居多, 便应侧重生活的事例, 从情感的角度打动听道者.
正如人们上馆子吃饭, 因为口味各异, 自然怀有不同的期待, 想吃什么已有定见. 听众来听道之前, 也有自己的口味: 有些喜欢听到多一点应用性的, 期待讲员的信息更切入生活; 有些喜欢多一点解经的, 则希望得着解经的新意和亮光; 还有一些盼望讲员像“先知”一样, 满有权威地宣讲神的话; 另有一些则希望讲员犹如“朋友”一般, 与他们对话谈心.
因此, 讲道时要建立一种张力(可指具有伸缩性), 一方面要让会众感受到信息具备多种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 也顾及各人的口味. 会众的人数越多, 背景越广泛, 就越须留意信息与内容要具备普遍性, 同时也提供具体的应用. 罗宾森写道: “要向广大会众说话, 须作出一些自我牺牲, 放弃一些自由. 例如放弃某些幽默感, 放弃跟某些少数群体的惺惺相惜, 放弃谈论某些我们特别喜欢的书刊… 甚至放弃只想跟我们有相同教育背景或同等热心的基督徒讲话等等. 有时候, 这些放弃或牺牲当然不免令我们感到受限制和束缚.”
(b) 了解心灵状况
真正能用讲道喂养会众的传道者, 会用尽办法了解会众的处境、挣扎与需要; 尽量关心会众的忧虑与恐惧; 借讲道中的信息安慰他们、引导他们、提升他们; 让他们经历神话语的生命力, 以及耶稣基督复活的大能.
讲道者要经常问这些问题: “这篇讲道要针对会众哪方面的需要?” “他们现在最担忧的是什么?” “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 “他们在面对什么样的挑战?” “他们大部分的人在想什么呢?” “他们基本的世界观如何?”
当然, 会众感觉上的需要, 不一定是他们真正的需要, 但讲道者可以从这些感觉上的需要开始, 引导他们进入真正的需要, 再进一步进入神的心意中. 此外, 讲道者也当留意: 不能因为迎合他们的喜好, 而牺牲了神的话语.
(b.1) 他们的需要
讲道者要了解会众是否被什么事情困扰, 拦阻他们在生活中实践神的话? 他们过去有什么背景或传统习俗, 影响他们接受听到的信息? 讲道者要问: “我这篇信息将如何解决这些困扰、拦阻和影响?”
(b.2) 他们的忧虑
我们可以借着探访关怀, 来聆听与关心信徒的忧虑与挣扎. 若他们感受到我们真诚的关怀, 便会乐意将自己的困难和挣扎坦然相告. 因着了解他们的情况, 我们的讲道便能更具体地切入他们的处境, 提供合宜的提醒、鼓励与实际的帮助.
我们鼓励传道者多作探访. 当弟兄姐妹在就医住院, 甚至举丧的场合中, 传道者要尽量致以关怀或慰问, 与忧者同忧、哀者同哀. 另外, 传道者也能尝试去了解弟兄姐妹的生活话题, 明白他们的视角和处境. 这样, 讲道时便能用神的话语, 给予他们适切的安慰和鼓励, 及分享那能提升他们心灵的信息.
(b.3) 他们的灵命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 想到读者们属灵的光景, 知道他们仍只能吃奶, 不能吃干粮. 他知道他们的需要, 想把他们提升到更高境界, 让他们能吃干粮(来5:11-14; 参 来6:1-8).
主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讲述四种土壤(可4:1-20). 人心好像田地, 神的道如同道种, 撒种的人是主耶稣, 四种土地显示接受神话语的四种心灵情况, 这都存在于讲道者的会众或听众当中. 因此, 传道者要懂得鉴别听道者的心灵土壤.
- 第一种是“无心装载”(可4:15). 这种土壤在有意或无意间, 没有让道种落进心田, 最终被恶者夺去. 他们的征状是毫不在意、甚至敌视真道. 回应的方法是为他们代祷, 求圣灵动工.
- 第二种是“肤浅无根”(可4:16-17). 道种进入了心中, 开始还有反应, 不过扎根不深, 遇见困难或试炼就萎缩, 无法成长. 他们的征状是信道肤浅、生命虚弱. 回应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看重神的话语, 多加消化和应用.
- 第三种是“挤迫混杂”(可4:18-19). 道种进到心中, 却被世俗的环境挤住了, 不能成长. 他们的征状是骑墙观望、信仰窒息. 回应的方法是鼓励他们认真面对信仰, 持守属天的价值观.
- 第四种是“健康接受”(可4:20), 神最理想的一种, 是人听了道, 明白(太13:23)、接受(可4:20), 并“持守在诚实良善的心里”. 他们是真诚相信, 恳切遵行, 因此结实累累. 这一类会众是传道者的喜乐与福气.
归纳以上的四种土壤, 第一种根本“没有入土”, 第二种是入了土却“没有扎根”, 第三种是扎了根却“没有结实”, 最后一种, 不单入土、扎根、并且结实, 有30倍、60倍、100倍之别. 会众当中有哪些人属于哪一类心灵土壤, 我们无法预先知晓(只能祷告交托, 并在讲道之前尽本分做好准备). 讲道者的责任是尽其所能去松土, 产生好土的情况, 免得流失率更高.
另一方面, 若你被邀请到别的召会(教会)讲道, 而讲题又具有争议性, 那么你最好先弄清楚他们对你的讲题所持的立场(这方面可询问他们当中的领袖或负责人). 若他们所持的立场与你不同, 又坚持要你照他们的立场来讲, 那么你可以婉拒邀约, 免得产生无谓的争辩. 不过, 若他们不介意你的立场, 愿意学习真道, 那么你就可放心, 按照你从主领受的亮光去传讲.
讲道要力求尖锐或是保持含蓄? 对于这个问题, 外来讲员可能占点优势, 因为他讲完道后便离开, 不用负起跟进的责任. 但若是召会本身的信徒讲道, 遇上较尖锐的问题, 必须求主赐下智慧. 赖若瀚认为: “若是可以私下处理的个人恩怨或仅属少数人的问题, 不要带到讲台上论述为佳, 免得有人误认讲员借用讲台作炮台.”
(c) 配合讲道场合
每次讲道, 都得先花点时间, 去了解聚会的场合、时间、地点及人数多寡等资料.
(c.1) 场合: 当天的聚会有什么特别性质, 如: 感恩、记念、专题讨论? 或有无其他特别节目配合? 聚会中是否还有其他讲员? 此外, 会众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吗? 这些都是讲员要先弄清楚的.
(c.2) 时间: 聚会时间是在早上、下午或晚上? 早上精神较好, 下午较热, 人又容易疲倦, 晚上则要注意灯光是否足够等. 此外, 聚会是在会众吃饱之后或是吃饭之前? 吃饱的人反应迟钝, 若靠近吃饭时间就必须准时结束聚会.
(c.3) 地点: 聚会地方的大小, 座位是否足够, 隔间是否挤迫, 投影设备、音响、讲台上的摆设、讲台的高度, 以及会众与讲员的距离等, 对讲员都会有所影响. 若使用聚光灯照射讲台, 讲员往往不能看清会众的反应, 这些都是讲道者要先了解的.
(c.4) 人数: 在大型的聚会中, 群体气氛热烈, 会众容易作出回应. 在人数较少的聚会中, 人与人之间比较亲切, 容易熟落, 讲道时可以多用对谈的方式跟会众互动.
(三) 运用想象, 活现眼前
讲道者切忌自言自语, 但应该运用想象力. 保罗在书信中经常假想他的读者就在眼前, 可能正在对他的讲论发出疑问, 他主动地在信息中提出这些问题, 并逐一解答(参 罗3:1-9; 4:1; 6:1-2等). 先知玛拉基的信息也有类似的特色, 书中用五次想象出来的答问, 来导出神子民中间的属灵问题(玛1:2-3, 6-8; 2:17; 3:7-8,13-15). 讲道者很容易只是单方面传递信息, 而忽略了会众心中对信息产生的困难和疑惑.
(a) 想象力: 代入
要想象会众与召会(教会)的需要. 用想象力将自己“代入”在他们中间: “你们可能会这样想… ” 多考虑他们的处境, 体会他们的感受, 从他们的角度去发掘问题. 简单来说, 就是设身处地去为会众着想, 借着心灵的对话将这些需要带出来. 例如: 盼望会众在哪一方面成长? 整体信徒在哪方面比较疲弱, 需要坚固? 在预备讲道时, 最好能将一些具体的面孔显示在眼前, 这样会有助我们贴近会众的需要. 若是在一场对话中, 你根本不知道对方的需要及他心中的想法, 对话便很难产生功效.
如果听众当中有很多不同群体, 罗宾森建议: “每篇信息要针对两三种人发出, 效果比较好(每周转换另外两三个群体).” 他也建议先作会众分类, 在表格上列出不同群体. 例如表格的最上一列注明性别及婚姻状况(男、女、单身、已婚、离婚等). 表格的最左一行写下不同年龄层(青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职业分类(学生、失业、打工阶级、管理阶级等)、信仰状况(委身的基督徒、慕道者、无神论者、愤世嫉俗者等). 若不能这么细致地分类, 可以略微简化. 每次选定两三种群体, 然后每个信息的重点都以他们为对象, 思考如何能将这信息落实在他们的生活中.
赖若瀚写道: “有一次, 我用诗篇第127篇讲道, 会后(聚会后)有一位多年不育的姐妹问我: ‘久婚不育是不是神的咒诅?’ 我立刻警觉, 在讲述儿女众多是神的祝福的同时, 我没有提及可能有例外的情况, 忽略了会众中间有不孕的爱主姐妹, 没有顾念她们听这篇信息时的反应.” 尽量顾及听众当中的每一种群体, 尽量叫多人得益.
(b) 同理心: 认同
被造的人有一些基本的、共通的需要, 例如被爱、期望生命有意义、背负着罪担与过去的包袱、畏惧死亡等. 这些需要在讲道时可以用同理心代入, 那就更能让会众认同信息的内容.
美国的克拉多克(Fred Craddock)在《讲道》(Preaching)杂志中提到的“同理心式的了解”, 也可以帮助我们喂养羊群. 他说, 拿一张纸, 写上: “如果… 那会怎么样呢?” 填上不同的人生场景: 面对手术、独居、财富暴增、被社群拒绝、入伍当兵、不能阅读, 或是… 再填写可以臆想到的情况. 这种练习可以使你更明白如何应用及举例说明神的话语.
对于一位单亲或离过婚的人, 该怎样解释神设立婚姻的美意? 他或她会怎样想呢? 若说找到配偶就是找到幸福的另一半, 这些人会有什么反应呢? 而对那些还在寻觅佳偶的人, 又该作出什么鼓励呢? 或许以下的例证能帮到我们.
讲解玛拉基书2章10-16节时, 罗宾森特别注意到会众中有失婚的人(指丧偶或离婚后未再结婚的人), 所以他表达同理心, 说: “我知道台下坐着离过婚的人, 一开始他们可能觉得神和罗宾森都恨他们, … 后来, 我告诉他们: 你们知道神为什么恨恶离婚吗? 神不是恨恶离婚的人, 乃是恨离婚带给人的影响. 你们受到伤害, 孩子们也满是创伤. 你们可以为此事作见证, 神之所以恨恶离婚, 乃是因为祂爱你.”
(c) 心灵对话: 沟通
讲道是一场对话. 不单是无声无息的心灵对话, 更是由唇齿之间发出实际的对话, 让人在感到亲切、没有威胁的气氛下领受真理, 不必经常使用一些从上对下的权威性语句.
对话式的讲道可从圣经中找到根据. 诗篇经常用在圣殿的敬拜中, 以一唱一和的方式进行; 最好的例子是诗篇24篇与136篇. 福音书中充满对话, 而不是冗长的讲章(参 约翰福音第3和4章); 又如彼得讲完五旬节的讲章后, 会众当中有人问彼得: “弟兄们, 我们当怎样行?”
因此, 预备讲道可以将信息的内容转化为几个回合的对话. 你会发现, 将讲道改成对话的方式有以下果效: 讲话的声音比较有亲和力; 神学性的解释比较容易明白; 专门术语会减少, 转而使用浅白的词语; 平日高亢的语调, 变成平和的、交谈式的语调; 同时, 你还会注意到听众开始有回应了.
赖若瀚指出, 几年前, 他开始用与会众对话的方式来讲道, 发现有出人意表的果效. “在设计讲章时,” 赖若瀚说, “可以在关键地方对会众发问, 让他们思考, 但不一定期待他们的回应. 若是要取得现场回应, 先要在心理上预备会众.” 例如, 看见会众的反应并不热烈, 可以说: “弟兄姐妹, 我在讲道时希望能与大家互动, 所以当我问大家问题的时候, 请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应, 也可以点点头或摇摇头, 最低限度要用一个笑容…来回应, 好吗?” 他发现, 每次讲完这一番话, 大家都开始有反应. 不单讲员讲得起劲, 会众也因为参与在其中, 显得很有兴趣, 更容易领受信息.
例如农历新年的前一个主日, 在讲约翰福音21章的信息中, 可以加入以下的心灵对话:
农历新年快到了! 对许多人来说, 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然而, 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 难免有人是带着伤痛与失望来面对今年的农历新年.
有人说: “疫情下各行各业每况愈下, 债台高筑, 哪有心情快乐过年?” 另有人说: “疫情之下, 无法跨州回乡过年, 这样的思乡之痛, 如何能释怀?” 又有人说: “我最近被解雇, 没有收入, 如何可以快乐地过年呢?” 对于今年的农历新年, 我相信有些弟兄姐妹心中不但没有快乐可言, 反而是忧心忡忡, 对新的一年感到失落、茫然.
对于彼得和其他门徒, 整夜劳碌后一无所获, 所等待的救主又迟迟未现, 相信心中也感到失落、茫然. 就在此刻, 岸上传来仁慈与关怀的声音: “小子! 你们有吃的没有?” 接着, 他们照主的吩咐撒网在船的右边, 竟获得一大网的鱼! 是的, 主耶稣知道门徒的需要, 也供应他们所需. 照样, 主今日也知道你的需要, 也必供应你一切所需…
若能这样与会众对话, 他们会感受到你诚挚的关怀, 至少你没有忽略他们的需要. 你这样关心他们, 必是神的爱在你心里发动. 会众感受到神的爱, 心灵自然更加开放, 对神的话更有回应. 神的爱借着讲道, 终究能感动人归向神.
然而, 上文所谓的代入、认同与沟通的过程, 需要日积月累去揣摩和体会, 才能掌握得恰到好处, 正如司蕴道(Chuck Swindoll)所说的: “我现在知道如何与会众的心灵接轨… 这是从年复一年的经验累积而来.”
(四) 训练会众, 听道行道
今日召会(教会)中最需要以圣经为本的讲道! 换句话说, “讲坛信息”强的召会, 才能奠定美好坚实的发展根基. 然而, 有了好的讲道, 还得要有好的会众去听道和行道, 才会结出果子来. 听道和行道的会众, 同样是召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 我们也要培养会众有一种听道受教的心. 无论台上的讲员讲得怎样, 神都会透过他(讲员)要我们学习一些功课. 我们该做的是从正面去听、去领受, 不要一直存着负面的心思去听.
(a) 建构听道行道的传统
今天的会众对讲员的要求非常高, 经常用著名讲员与自己召会的牧者或讲员比较, 让讲道成为高度的挑战. 但会众只听道而不行道, 对他们的灵命与召会的成长毫无用处.
人生下来就有味觉, 自然而然地知道享受与追求神的道是仿佛美味可口的食物. 然而, 人对属灵事物的爱好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 除了希望有好的讲员预备好的讲章之外, 赖若瀚写道: “教会(可指召会领袖或负责人)也要重视建立弟兄姐妹听道和行道的艺术, 慎防犹推古事件(请参 徒20:9-12)[6]在教会中历史重演.”
听道与行道是需要教导的, 召会的牧者与领袖应留意在召会中建立良好的“道统”(指圣经真道传承的系统), 以帮助弟兄姐妹明白如何听道, 并切实地行道. 这种所谓的“道统”如同召会中的“气候”, 有助于将道种深植在人心中.
(b) 培养听道行道的心态
(b.1) 专注
鼓励弟兄姐妹星期六晚上早一点休息, 星期天早上不要处理太多事务, 学习早到聚会的地方. 在主日听道后, 尽量不要计划赶到什么地方去. 让自己先预备好心灵聆听神的话, 而后能享受主里的安息.
在主日掰饼记念主(主日敬拜)前, 尽量提早到聚会地方, 先安静自己, 求主赐下受教的心、聆听的耳, 等候与神会晤. 启示录中致七召会的书信里, 每段结尾都有一句: “凡有耳可听的, 就应当听”(启2:7, 11, 17. 29; 3:6, 13, 22). 当中的“耳”是单数字, 是指听觉, 不是肉身的耳朵.
摒除一切杂念, 借着祷告, 求主使你将世俗的事, 包括个人、家庭、工作或事业上的一切意念放下, 专心仰望神, 等候祂的话语. 此外, 也要留意不要在聚会的地方高声谈论, 交头接耳, 甚至议论纷纷, 以免影响其他信徒预备自己的心、聆听和接受神的话语.
雅各书1:10告诉信徒要“快快的听”, 这是说对神话语的态度. 这里的“快”并不是指速度快, 乃是要“专注地”听, 如同海绵尽量吸收, 又如饥饿已久的人看见美食, 心中就向往不已.
(b.2) 主动
我们听别人讲话, 可以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 “被动的听”多少有被勉强的意味, 心中不满, 虚应故事(指照例应付, 敷衍了事), 其实根本听不进去. “主动的听”是自发性地要接受信息, 期待着讲员的宣讲, 在脑海里与讲员互动, 在心中说“阿们”等.
边听边想是主动地听的一个特点. 不仅回想刚听到的话, 及品味话里的含义, 又预想接下来讲的是什么, 脑子不停的在动. 要尽量客观地听, 留意信息的细节. 如果思想不能集中, 可尝试默祷, 然后, 只是静静地听就好, 不要胡思乱想.
由于有互联网, 信徒可以随时听到很多好讲员的讲道, 所以并不太珍惜在自己召会听道的机会. 但事实上, 在现场听道和敬拜, 每次与神会晤, 都是值得珍惜的.
(b.3) 谦柔
人潜意识地会为别人听道, 借此得到“弹药”作为论断人的基础. 然而, 为自己听道才能真正得到喂养而灵命长进. 要先放下自我, 弃绝所有成见, 即使讲员讲的与自己以前领受的不同, 先不要急着排斥, 不要自以为熟悉圣经, 就开始评判论断, 要等听完全篇才作出评估.
此外, 绝对不要因为讲道者拂过自己心灵的伤处而发怒, 正是雅各劝勉信徒要“慢慢地动怒”的原因(雅1:19-20). 听道为何会动怒呢? 因为神的话就是一把两刃的利剑, 在切入剖开的时候, 难免触及听者心灵中不为人知的伤处. 在这时刻应该求圣灵动工, 深切地省察自我, 而不是迁怒于那位将神的话带到我们中间的讲员.
(c) 训练听道行道的技巧
(c.1) 记录心得
听道是与神会晤的时间, 神往往借着讲员向我们发出挑战、提醒、激励或安慰, 若能预备一本笔记簿记下这些心得与感动, 以便有空可以再翻阅细嚼, 日积月累, 对灵命将有很大的帮助. 现今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有记事簿的功能, 都可善加利用.
(c.2) 掌握中心
听道时不单注意小节或故事笑话等, 要明白信息的中心主题. 听道时要顺着讲员的思想脉络, 掌握整篇信息. 有些讲员讲道时, 会剖析经文的历史背景, 从中探究经文背后的深意, 又用一些例证说明并提出应用等. 因此必须明白整段经文的主要思想脉络, 才不会弄错重点, 误把背景资料和例证故事视为信息的主轴.
(c.3) 生活接轨
听道的最终目的是行道, 所以必须留意如何将神的话语在生活与事奉上应用出来, 不论讲者或听者, 都必须视行道为最终的目的. 正如雅各所说, “听道而不行道的, 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看见, 走后, 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24). 这样的听道无补于事, 不能给生命带来任何改变. 相反的, 我们若愿意行道, 不论行出来的是多么微不足道, 个别地或集体地都能发挥对生命的影响力.
结语
赖若瀚正确指出: “传道人与会众的接触, 是牧者与羊群的接触. 主耶稣说, 羊会认得牧人的声音. 因此,能打动人心、带来影响力的讲道, 并非单单取决于如何预备讲章, 更来自牧者平日和羊群的对话. 牧者认识和了解他的羊, 以致所讲的道真的能对症下药, 打动人心. 这一点, 需要牧者亲自去揣摩, 付上心力与时间跟羊群建立关系才能体会, 并非可以传授的技巧.”
无论如何, 当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准备, 最后仍可能会挂一漏万, 而讲道的果效, 除了人一切的努力和准备, 更需要倚靠圣灵的工作, 所以讲道前必须以多方的祷告承托, 堵住破口. 这实在是预备讲章时最重要的、看不见的又常被遗忘的功夫呢![7]
(文接下期)
*******************************************
附录: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8]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9]
请点击以下图表以放大阅读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335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335-358页.
[4] 引自赖若瀚所著的, 《食经讲道》, 第337页.
[5] 同上引, 第337页.
[6] 坐在窗台上的犹推古听保罗讲道时, 因着困倦沉睡而从三楼掉下去死了, 过后被保罗救活(徒20:9-12).
[7]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358页.
[8]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上引书, 第xvi页.
[9] 同上引, 第439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1年1-3月份,第128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