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 (八): 列出应用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七期《家信》探讨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七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和会众情况).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讨论第八步骤 — 列出应用.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骤八: 列出应用
所讲的道若没有应用, 就失去讲道的重要目的 — 改变生命. 史道卫(Joseph M. Stowell III)正确表示: “讲道若只为了传讲知识, 那么其内容是可预期而不具威胁性的. 讲道若要改变人的生命, 则是高难度甚至高风险的事. 然而, 更新生命是讲道的核心. 一篇有效的讲道, 不在乎讲者如何巧妙地遣词用字, 而是要看讲道者怎样用神的话来连接听众.” 简之, 讲道须有应用, 改变生命.
赖若瀚也贴切指出, 缺乏应用的讲道, 就像菜肴只注意盘饰, 却缺乏营养; 或只详细讲解营养学, 却不下厨动手煮来吃; 又或是只提供无谓的零食, 没有端上健康的食物. 一个饥饿的人, 不需要别人向他解释食物的营养成分, 也不须去了解烹饪常识和过程, 他只需要真正的食物可以裹腹. 讲道的目的是要满足人饥饿的心灵, 不能只停留在传递知识.
讲台上冗长的讲解, 往往只在最后交待几点应用就草草结束. 这种与生活脱节的讲道, 诚如“鸣的锣, 响的钹”, 只听雷声响, 不见雨下来.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代, 如何能在讲台上坚守信仰, 又能传递有时代感、具透析力的信息呢? 在讲道中带领信徒与神相遇, 了解神的心意, 并活现基督, 是十分重要而又极不容易的事. 应用的困难在于会众各有不同的处境, 而传道者受限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时事的接触, 难以“搭桥”到会众中间.[2] 因此, 传道者必须力求提高讲道的实用性.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有关“有益健康”的“应用实践”.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略讲解:[3]
- 应用的重要性
- 应用常被忽略
- 应用的守则
- 应用的策略
(一) 应用的重要性
赖若瀚指出, 人们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 生活上的压力催逼信徒从信仰中寻求力量与出路. 信仰断然不是人生的点缀, 它应该为信徒提供实存人生中的出路和种种的动力, 产生改变人心、影响生命的果效.
为何在讲道中必须提出应用的方案与策略呢? 赖若瀚举出下列各项原因.
(a) 耶稣基督强调应用
主耶稣在拿撒勒会堂传讲第一篇信息, 在读完以赛亚书61:1-2之后, 祂说: “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4:21). 讲道完毕, 有人称赞祂(路4:22), 但也有人要赶祂出城, 推祂下山(路4:28-29), 可见他的讲道在引发回响之外, 更带来强烈的反应. 主耶稣的讲道不会不痛不痒, 听者不是赞成祂, 就是反对祂, 很难无动于衷. 召会中的讲道若不能改变人的生命, 会众经年累月的听道, 机械般的来去, 来听道前与回去后还是同一个样子, 有什么益处呢?
在结束登山宝训前, 主耶稣用智慧聪明和愚拙无知之人的对比, 来说明两者的分别. 祂指出, 智慧人听道后去实行, 如在磐石上建造房屋, 根基稳固, “雨淋, 水冲, 风吹, 撞着那房子, 房子总不倒塌, 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5); 愚拙人听道后没有实行, 如在沙土上建造房屋, 至终倒塌, “雨淋, 水冲, 风吹, 撞着那房子, 房子就倒塌了, 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7). 请注意众人听了登山宝训后的反应: “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 因为祂教训他们, 正像有权柄的人, 不像他们的文士”(太7:28-29).
在大使命的吩咐中(太28:18-19), 主耶稣差遣门徒出去, 要使万民作门徒, 学习并遵守主的话. 这节的“遵守”(希腊文: têreô {G:5083})一词有“看守、保存”的意思, 重点在“遵守”与“履行”. 这希腊字用来指: 要遵守律法(雅2:10)【注: 基督徒当守的是道德上的律法 [如爱神、爱人、孝敬父母、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 而非如守安息日、献牲祭等等礼仪上的律法】、遵守吩咐(太20:20)、遵守安息日(约9:16)、遵守遗传(可7:9), 与遵守诫命(约14:15,21; 15:10)等. 希腊字 têreô 一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超过70次, 有半数以上是上列的意义, 可见它是一个行动词(表示必须有所“行动”, 来“应用”所听所学之道).
“要遵守”表明心中受感, 然后付上代价, 践信于行. 讲道的目的应配合大使命, 引领各人作门徒, 使他们学习并遵守主的话.
(b) 圣经作者注重应用
威尔金森(Dr. Bruce Wilkinson)在所著的《七个给学习者的定律》(Seven Laws of the Learner)一书中发表统计, 指出保罗写作罗马书, 内容讲解与应用各半(注: 第6至8章也可归在应用的部分); 以弗所书也是平分秋色(前三章是教义性的真理, 后三章是实际性的应用). 此外, 应用在彼得前书有六成(60%是应用), 雅各书最多, 多达八成(80%). 主耶稣的登山宝训是六成五(65%), 马可楼的“临别讲论”(指约翰福音第13至16章)更有大部分是应用, 可见主耶稣是“应用之王”. 另外, 威尔金森又指出美国好几位被主重用的讲员, 如慕迪(D. L. Moody)、司蕴道(Charles Swindoll)、斯坦利(Charles Stanley)、韩君时(Howard Hendricks)等, 他们的讲章至少一半是应用.
赖若瀚承认道: “当然, 如何区分解释与应用, 见仁见智, 各人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如按传统的划分, 认为罗马书的前11章是解释, 后5章是应用. 但无论如何计算, 都证明圣经作者在阐释真理之后, 非常注重教义在生活上的实践.
“我建议最好的分配比例, 是解释与应用各半或六四分账. 教义性较重的经文, 可以解释六成(60%), 应用四成(40%); 而实用性较强的, 则可应用六成(60%), 解释四成(40%). 虽然如此区分不容易清晰界定, 但大致给讲道者一个基本概念, 预备讲道时便更有方向.
(c) 圣经写作为了应用
讲道的目的, 应该与圣经写作的目的相同, 就是保罗所说的: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 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 都是有益的,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 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后3:16-17).
圣经是一张“人生地图”, 讲道的目的是展示这章地图. 好知道如何走合神心意的道路. 只有这样, 讲道信息才不至于停留在圣经中历史性的教训, 可以径直切入信徒具体的生活.
既然圣经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生命, 而释经讲道是要传递圣经的真理, 所以释经讲道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以传递圣经真理来改变生命. 这项“三段论证”(syllogism)[4]应该是极为清楚明确了(参以下三段论证).
- 大前提: 圣经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生命
- 小前提: 释经讲道是要传递圣经的真理
- 结论: 释经讲道是要以传递圣经真理来改变生命
保罗说出圣经四项改变生命的功能: “教训”、“督责”、“使人归正”与“教导人学义”. 保罗向来讲究用词, 字字珠玑(指言简意深, 凝炼有力). 细察之下, 这四个词语可以分成两组: “教训”与“督责”两个一组, 强调教义上的功能; “使人归正”与“教导人学义”两个一组, 指出道德上的效用. 不少教会的信条根据这两节经文, 总结了圣经写作的目的为“圣经是信徒信仰与行为的最高准则”.
这四个词语, 又可以用交叉平行的文学方式予以分析, 分为 “正、反、反1、正1”三方面.
(c.1) 圣经在信仰上的益处
“正” — “教训”是指信仰上的教导. 我们怎知道耶稣基督是童女马利亚生的呢? 因为圣经如此说! 为什么相信死后的身体将来要复活呢? 因为圣经如此说! 当撒玛利亚妇人认识主耶稣的“弥赛亚”身分后, 她的人生立刻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今日的召会(教会)若不在信仰上下功夫, 被异教之风一吹, 就会摇摆不定. 圣经必须成为召会教导事工的核心教材.
“反” — “督责”是信仰上的提醒. 因为假师傅在召会内外欺骗和迷惑人, 使人背离正道, 所以, 对于那些已被蒙蔽的人, 必须用圣经的教训“督责”他们, 让他们知道错谬, 得以迷途知返. 特别对于具有异端信仰背景的信徒, 须用神的话语来纠正他们被扭曲的信念, 让他们得知圣言的教导而弃假归真.
(c.2) 圣经在生活上的益处
“反1” — “使人归正”是行为上的矫正. 圣经如同明灯显明人心中的恶念, 并引导人回归. 如圣经说: “从前偷窃的, 不要再偷; 总要劳力, 亲手做正经事, 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弗4:28). 强盗要悔改, 小偷同时也要悔改. 那么, 不是强盗又不是小偷的, 要不要悔改呢? 如果我们窃取过公司的时间, 拿过公司的文具, 不曾尊重智慧财产权, 就都要悔改. 另外, 不劳而获, 路上拾遗, 算不算是偷盗呢? 也值得省思. 但经文的总意是叫我们不要贪图不义之财, 要自食其力, 并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重视与别人分享所有.
“正1” — “教导人学义”是行为上的引导. 圣经不但引导人回归正路, 更指示义路让人走在其中. “学义”是行为上彰显主耶稣救赎生命的公义, 与中国传统中的“仁义”有别.
基于上述的理解, 在应用时必须经常注意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 要相信哪些正确的信念? — “教训”的目的
- 要矫正哪些错谬的信念? — “督责”的目的
- 要摒弃哪些错谬的行为? — “使人归正”
- 要追求哪些正确的行为? — “教导人学义”
- “教训” (doctrine) 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
- “督责” (reproof) 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正确的
- “归正” (correction) 告诉我们如何行得正确
- “教导” (instruction) 告诉我们如何保持正确[5]
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归纳, 主耶稣在大马色的路上向扫罗显现, 扫罗问了两个问题: “主啊, 祢是谁?”(徒22:8), 是对象与信念的问题; 然后再问: “主啊, 我当做什么?”(徒22:10), 是行动与应用的问题. 两者缺一不可.
(d) 属灵争战需要应用
我们信主之后, 便进入一场思想战. 我们的文化与思想形式已被撒但攻占, 成了他的营垒(林后10:4-5). 然而, 有些传道者一直悠游自在地传达信徒一个信念 — 我们周围世俗的思想潮流都是美好的, 导致信徒缺乏争战的迫切感.
(d.1) 从思想与信念开始
“信念”包括一个人的观念、认知与假设. 若要改变行为, 必须从改变“信念”开始. 当然, 有些人会因一时冲动做出傻事, 或偶然被过犯所胜, 但大部分的行动是基于信念而来: 我们所做的事、所犯的罪, 背后都受到某些信念牵制. 若不先改变信念, 再多的建议都如同坟墓外表的粉饰, 不能改变坟墓里的死寂.
因此, 讲道要强调正确的信念、思想与价值观, 然后行动上才会有调整. 这样做正是配合圣经写作的四大目的: 教训(doctrine)、督责(reproof), 然后才使人归正(correction)、教导人学义(instruction).
(d.2) 更新属灵的价值观
圣经的信息可以直接矫正错谬的价值观, 并指出属天的、正确的价值观. 传道者应该将听众从错谬的价值观转移到正确的价值观去. 史道卫(Joseph M. Stowell III)对“有效领导”(The Effective Leader)作以下的定义: “将人从自己的道路转向神的道路; 从他们的思想到神的思想; 从受伤到医治; 从失望到盼望; 从服事短暂的欲望与世界的宴乐, 到为永恒热切付出.”
传道者要经常寻思: “这段经文教导哪些属灵的价值观?” “当今的社会与文化如何传达相反的价值观?” “这次讲道将如何指出、解释并印证属灵的价值观?” “讲道如何针对文化潮流的相反价值观?” “如何鼓励信徒转向活出神的道路与思想?” 先着手改变信念, 正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
吴思源在2012年的“讲坛事奉”研习会上指出, “破与立”是讲道的关键, 参照耶稣基督的讲道, 几乎都存在很多“破与立”. 他说: “讲道要‘破’除会众的迷思和自以为是, 再建‘立’他们的信心、行事准则及人生方向.” 他坦言要做好“破与立”, 须要按时分粮.
“破与立”, 按美国的柴培尔(Dr. Bryan Chapell)的讲法, 是要找出人的堕落要素, 然后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 将人带回神的心意中. 因此, 在“破与立”之间, 讲道自然是场争战. 介入这场争战充满挑战, 甚至会使人疲累, 绝不轻松, 讲道者必须要有万全准备.
(d.3) 引领人悔改回转
圣经常提到“悔改”(repentance). “悔改”的基本意义是“心意回转”, 在思想与行为上作出180度的转变, 回归到神心意的路上. 这词给人十分严肃的第一个印象. 有人认为信徒信主之时, 要悔改认罪, 但信主之后就不须再悔改了. 其实, 信徒在信主之后, 仍然常常需要神的话语领我们认罪, 重新归向神.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 若错过出口, 最佳策略是在下一个出口“回过头来”, 走回正路. 否则, 便会越走越远, 走更多“冤枉路”. 在属灵的路上若是走迷路、走错路、走歪路, 或是偏行己路的时候, 要怎样反应呢? 当然是立刻回头, 走回正路, 这是“悔改”.
(二) 应用常被忽略
应用是那么重要, 但为什么在今天的讲台上, 却是常被忽略呢? 这往往是因为以下的原因:
(a) 知识重于实践
讲道者若只看讲道为学术研究, 自然会忽略应用. 在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情况下, 就会忘掉这个部分. 但须知道, 讲道的真正目的, 绝不是让传道人发表他钻研圣经语句文词的心得. 除非我们看重弟兄姐妹的生活处境, 迫切为他们思考神的话语当如何落实, 讲道便触碰不到信徒生活的频率, 更谈不上影响别人的生命.
(b) 会众知所适从
听众或会众是否能听到真理信息之后, 便知道对号入座(比喻把自己同有关的人或事物对照联系起来), 举一反三地去应用呢? “不一定,” 赖若瀚答道, “因为人基本上是耽于逸乐而有惰性, 不愿意自动自觉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 多数的信徒到教会来都是例行公事, 按多年的习惯而行. 他们听道, 并不是要热切地将神的话语应用与实行.”
美国的基督徒作家威门(David R. Veerman, 或称: Dave Veerman)说得好: “过去, 我假定听众自己会将听道的学习与生活自动挂钩, 这又是个常见的错误. 我们都不想低估轻视听众的智慧, 所以我们搭建圣经故事的架构, 加上神学的洞见, 或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后就任由他们自己发挥. 但我气馁地发现, 大多数人的思想跳不过(跨不过)这个门槛. 会众不愿意被灌喂婴儿食物, 但他们的确需要有人带领.”
(c) 圣灵感动带领
讲员常作的错误预设, 是以为自己只须点出真理, 圣灵自然会跟进、感动与带领. 不错, 圣灵在讲道上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圣灵必定会亲自动工. 然而, 教导信徒怎样将圣经中的信息, 应用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处境中, 却是讲道者的责任, 不能全推给圣灵.
“今日召会的讲台 — 再思现今召会的讲道”一文中指出, 有人强调说: “既然讲道全靠神, 那就不用作太多的准备, 甚至不必准备, 让圣灵带领就行!” 针对此事, 某位在奉主名聚会中、神所重用的仆人给予适切的答案. 这位老前辈提醒讲道者该做的是: “他为所要讲的信息祷告,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神; 他准备所要讲的信息,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他本身; 他传讲信息, 仿佛一切都有赖于听众.”[6] 换言之, 讲道者不可忽略本身该做的准备, 并要帮助听众能够听得明白, 得以应用.
神曾借着耶利米责备当时的假先知, 说: “我没有打发那些先知, 他们竟自奔跑; 我没有对他们说话, 他们竟自预言. 他们若是站在我的会中, 就必使我的百姓听我的话, 又使他们回头离开恶道和他们所行的恶”(耶23:21-22). 由此可见, 神的仆人要用神的话语带领百姓离开恶道, 这是责无旁贷的(意指属于自己应尽的责任, 不能推卸给别人).
(d) 应用带来威胁
影响讲道者不在应用方面多下功夫的另一个原因, 是应用给听众或会众带来威胁和压力, 所以最好不要涉入太深, 不要太“直接”, 免得引人反感. 会众之中若有人担负罪恶, 但执迷不悟, 屡劝不改, 如果讲员基于真理屡加责备, 可能对方老羞成怒, 传道者最终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难怪有者说: “讲道若要改变生命, 是高难度甚至高风险的事.”
另一方面, 讲者不能只是建议讲道的应用部分, 自己却不去实践. 讲者必须自己带头身体力行, 才能推动、激励和感召其他人一同去实践. 例如在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方面, 尼希米以身作则, 自己积极参与重建的工作, 用自己的行动为别人作出美好的榜样, 结果成功激发其他人, 也积极投入重建城墙的工程.
(e) 被人视为肤浅
只知注重学术研究的传道者, 追求高言大智的讲论, 认为讲道信息涉及太多实际应用是“肤浅”的表现. 威门指出: “有些传道者会不自觉地想要显扬自己的神学知识、原文造诣, 当会众们正等着改变生命的挑战时, 传道者却只顾分解神学重点, 推敲研讨语源学, 或考量经文的背景, 忽略了信徒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和挣扎!”[7]
主耶稣时代的文士与法利赛人是最好的例子. 他们圣经知识丰富, 行为却接不上轨. “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 搁在人的肩上, 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23:4). 他们患上了职业病, 对神的话语麻木不仁. 为什么知道得多的人往往实行得少呢? 为什么有知识却不能产生力量呢? 为什么一些常到教会的人却不能活出基督的生命呢? 是不是习惯使然, 使我们不能对所听到的真道有所反应?
讲道的应用部分, 不仅是加上在信息之后的一些点缀而已. 如何把一段经文应用在21世纪的社会及文化处境, 并且针对时代而作出阐释, 引导信徒看见一项真理在当今的生活中的应用, 是讲道的核心任务.
(f) 讲者忽略应用
无可否认, 传道者的生命必须与讲道相配, 践行自己所宣讲的真理. 如果圣经真理无法影响传道者一己的生活、价值观、灵命与态度, 那他就不能期待听众或会众也化真理为行动. 传道者是他传讲真理的最佳典范.
传道者在会众面前, 必须是信息的真实体现. 要自己先行实践, 然后才应用到听众身上. 传道者就像导游, 自己亲身行过的路, 有了认识与体验, 才可以引导其他人前去. 若我们本身也对神的道冷冷淡淡, 不作反应, 又如何让弟兄姐妹经历到神话语的真实呢?
史道卫(J. Stowell III)指出, 传道者必须注意培养四种增强讲道动力的要素: (1) 用生命传讲信息; (2) 按照经文改变生命的目的来传讲信息; (3) 针对实际生活的经历来设计应用的部分; (4) 把预备好的内容加上清晰的方法来提供会众应用.
(三) 应用的守则
传道者要经常问自己怎样将这信息带进听众的生命中, 与他们的生活打成一片呢? 答案是要诠释圣经, 诠释听众, 也要诠释时代; 就如林语堂先生说的:[8] “智者阅读群书, 亦阅历人生.” 读书、阅人之外, 同时也了解天下事, 对有效的讲道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a) 基于经文正解
解释是应用的基础. 没有正意的解释, 何来精确的应用? 解释与应用性质虽然不同, 却是息息相关. 若只是为了应用而讲道, 会众所得的就只是应用, 亦即一些生活上的常识或建议, 这与聆听励志演讲所得的没有两样. 甚至在佛堂集会或宗亲会的演讲中, 也可能听到类似的感人故事、例证或警句. 但这些没有圣经的经文作为基础的应用, 缺乏权威性. 因此, 应用须有圣经的正解(正意的解释)为支持. 神的道是活泼的, 深切影响人心, 千万不要低估神话语的力量.
然而, 同样重要的是, 讲道者不能将信息只停留在圣经的正解中. 大卫·拉森(或译“拉逊”, David Larson)说得好: “只为讲解圣经而一直停留在经文中, 并非真正按圣经而行.”
(b) 先从大处着眼
讲道的应用要先从大处着眼, 从经文的神学性原则(注: 这里所谓的“神学性原则”是专指那些符合圣经真理或合乎圣经教义的原则)进到应用主题, 这是主流意义的应用. 除此之外的支流性应用并非不可提及, 只是要分辨它们只是树的枝节而不是树的主干.
- 例证一: 马太福音2:1-12的主流意义是“耶稣基督是配得敬拜的主”. 若用这段经文来强调“神带领人的方法”, 这就不是经文主流的意思.
- 例证二: 用约翰福音4:1-25来讲解“个人传福音的要诀”, 虽属于经文的含义, 却非经文主流的意义. 经文主要的意思是“主耶稣按部就班地带领妇人认识祂是弥赛亚”. 主耶稣先解决她对种族的偏见(约4:7-10), 再来是她对物质的眼光(约4:11-14), 个人的罪恶(私下的罪恶, 约4:15-19), 与宗教的传统(约4:20-24), 最后让她认识主耶稣就是弥赛亚(约4:25-26). 讲述这段经文, 讲道主题可以订为: “要认识并接受耶稣基督是救主, 必须冲破种种心理上与行为上的障碍”.
- 例证三: “信与不信原不相配, 不能同负一轭”(林后6:14). 保罗在整段经文(林后6:14-18)强调的大原则, 是要信徒与不信的人分别出来. 这个大原则可否用在婚姻的事上呢? 可以的, 婚姻既是一生的长久关系, 这项属灵原则当然可以用上. 然而, 在搭桥时必须做一点解释, 不要一下子便说这段经文是讲述婚姻关系.
赖若瀚评论道: “至于将这原则应用到生意上的合伙, 那就比较牵强了. 不与不信主的人合伙做生意, 那是出于常识性的智慧, 却不能从这段经文找到应用的权威. 最后, 若是将原则应用到‘不与不信主的人交朋友’, 就有点匪夷所思, 引喻失义了.”
(c) 针对实际需要
我们活在一个受伤的社会中. 到处都是心灵受创的人, 连基督徒也不例外. 如果传道者在讲道时不顾或忽略听众当中那些受伤、受压和需要医治的人, 便会大大削弱他讲道的效果. 一篇讲章若不能与人的需要接轨, 绝不是一篇理想的讲章. 讲道者若没有针对人的需要, 借着神的话语坚固人、安慰人、鼓励人, 就不配作神的代言人.
“有效的应用”取决于明白在特定时候、特定场合中听众特定的需要. 要注意听众或会众切身的问题, 要具有针对性, 才不致隔靴搔痒(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害, 没有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生意失败、感情触礁、家人生病、课业落后的听众, 你如何使他们注意你要讲的内容呢?
好的讲员会把听众心中的问题都一一提出了, 而且在讲道时逐一解答. 在某次教授释经讲道的开始, 赖若瀚问学员: “谁是你最喜欢的讲员? 为什么?” 一位牧者同学说: “我最喜欢的那位讲员, 每次讲道都好像是针对我一个人讲的, 他把我心中存着的一些问题都提出来, 又逐一解答了!” 这种讲道可以称为现代的“先知讲道”, 因他早已知悉听众的问题, 并提出合适的答案.
(d) 具备牧者心肠
论到应用时, 要有“牧者”以及“为父”的心肠. 虽然有些听众需要具“先知精神”的讲员加以提醒与责备, 但他们更乐于听从一位爱他的牧者.
在提供应用时, 可否因为看见时弊(指当时的社会弊端)而责备人呢? 可以的! 可否鞭策弟兄姐妹努力追求? 当然可以! 爱之深, 责之切, 这些都无可厚非. 主耶稣强烈指责法利赛人虚有其表, 而且主对于祂的入室弟子(指门徒), 更是经常责备他们冥顽不灵, 信心不足. 此外, 使徒保罗鼓励提摩太要“用百般的忍耐, 各样的教训, 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 讲道的重点是“打碎刚硬的心, 医治破碎的灵”, 或说“使舒服的人产生不安, 使不安的人感到舒畅”. 有些讲员很能安慰人, 却从来不碰触人需要悔改的地方; 另有一些讲员“善于”责备会众, 经常使他们感到不安, 却忽略安慰破碎的心灵, 也没有指点方向, 令他们无所适从.
责备人难免会让人感到难堪. 若没有带着牧者心肠, 没有圣灵的感动, 又不以爱心为基础, 不免让人难于接受. 人们会误以为你将讲台变成“炮台”, 只想攻击人. 在责备听众(会众)之先, 要以他们的好处作为出发点, 存心帮助他们属灵的健康, 而非利用他们达成讲道者个人的目的. 若讲者里面流着泪的责备, 听者自能体会而产生共鸣, 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若是保持幸灾乐祸的心态, 听者的反应与后果殊难逆料(意指很难事先料到), 切忌之.
赖若瀚表示, 传道者不要因自己的权益受亏损就责备人, 或是让人感到你是为一己的利益而振振有词. 要为自己的会众承担“父职”, 带着爱, 责备的语气与态度都会不一样. 其实有时最重要的不是讲员说什么, 乃是他们怎样听. 如果要避免经常责备人, 可以考虑将责备的内容转变成为问题. 以较婉转的方式让会众得到提醒.
(四) 应用的策略
设计讲章时, 必须纳入将要应用之策略或方案. 不要上了讲台(或开始讲道)时才即兴发挥, 想到哪里就应用到那里. 刻意事先设计应用策略, 是否与圣灵的带领或工作有所冲突呢? 赖若瀚相信二者并没有冲突. 他解释说: “其实, 预备讲章是完成人要做的事(或说“人该做的事”). 神要人先尽上自己的责任, 然后让圣灵动工. 风筝需要先有良好的设计以善用风力, 但还必须有风才飞得起来.”
“应用”(application)该放在讲章的哪一部分呢? 保罗多半是完整地说明他想要说的道理(设立教义)之后, 在最后才提出应用(例如罗马书与以弗所书). 彼得则将他的应用分散在他的讲论之间(例如 彼前1:13-16).
将应用之道分散在讲章各部分, 或是集中在讲章的结论里, 是讲员个人的喜好与习惯. 美国的前三一神学院讲道学荣誉教授佩里(Lloyd M. Perry)建议在每个讲道重点之下, 都加上一个分点来专讲应用. 换言之, 他建议不要等到听者饥饿疲倦、会众的耐力和专注力无法延续时才提出应用. 特别是当讲道时间不够时, 讲员自然的反应是会浓缩结论部分的内容, 难免就无法挑战会众作出应用的行动.[9]
另外, 在讲到应用时该用“我们”, 还是只能用“你们”? 旧约先知有时候用“你们”, 有时候用“我们”, 将自己也包括在其中. 因此, 我们建议讲员可以按情况需要而有所改变, 避免千篇一律.
(a) 实践原则作大纲
讲章大纲应该是可以直接应用的原则, 不宜说约瑟怎样, 或尼希米怎样, 只注重讲述圣经中的历史或故事, 要拐个弯才接触到听众的生活. 当然, 也有些讲章大纲不能立刻应用, 因为观念抽象, 词语艰深, 难以明白. 此外, 讲员也不宜只是运用“过去式动词”(past tense), “第三人称”(指“他/她” 或 “他们/她们”)等, 让人感到跟今日的处境无关. 以上都是因为讲章大纲太间接、失去力量的例子.
好的讲道者都会将讲章大纲转化为应用原则, 这种应用是从树干处入手, 不是仅仅拨弄树枝或树叶. 其中一个方法, 是尽量将“动词”放在大纲中, 让每一点都直接可用. 有一句话说: “讲道必须以应用为重点, 并点明应用”(“Point to application and make application your point”), 这话何等正确, 一针见血!
(b) 建立实用性张力
在解经的步骤中, 传道者会触及经文中的张力(注: 这里所谓的“张力”[tension]是指某段经文的教导看似与圣经整体教导有所不同或冲突, 参以下例证一),[10] 看见它如何与圣经整体教导不能配合. 接下来在预备讲章的过程, 讲道者必须将这种张力“搭桥”到现实生活中, 建立实用性的张力. 你可以坦承在预备讲道时, 自己对经文的意义产生疑虑: “这段经文的信息怎能应用在信徒的生活中呢?”
- 例证一: 读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时, 有人觉得“浪子的父亲纵容小儿子滥用自由, 看来似乎十分民主开明, 但事实上是让小儿子糟蹋自己的生命.” 然后向听众发问: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在指出张力后, 必须提供合理的解答. “在此, 我们得注意比喻的重点是强调神给予人自由意志, 并愿意等候罪人回转, 接受祂无条件的救赎恩典. 在这个靠行为得赏赐的世代中, 实属罕见, 是弥足珍贵的事.
- 例证二: 在讲述彼得行在海面上的经文时(太14:22-33), 可以问: “要具备信心很重要, 怎样才可以有信心呢? 在某些情况下, 持守信心实在很难, 甚至是难以运用. 我们当怎么办?”
- 例证三: 在讲解“信与不信原不相配, 不能同负一轭”(林后6:14)的时候, 有人可能会说: “只要我们相爱, 就能冲破铜墙铁壁, 解决任何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与非信徒结婚?” 在提出问题后, 可以循序渐进地解答. “有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在双方所持有的神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相互冲突时, 请问, 是哪一方要妥协? 若是要妥协, 那么属于基督徒的那一方要妥协什么呢? 你不能总是要对方让步吧?”
建立实用性的张力, 能将听者或会众带进经文, 再从经文引进生活中, 实际处理生活中可能的难处, 并增加互动和启发兴趣, 这对信息的传递很有助益. 要特别注意, 不要让听者在信息结束时, 仍然找不到答案与出路, 必须帮助他们在耶稣基督里战胜自己, 也战胜环境.
(c) 多采取应用例证
例证可有不同种类与功能, 在讲台上经常听见的是解释性的例证, 用来阐释真理, 譬如嘉言隽语、故事比喻等. 然而, 它们缺乏应用的力量, 所以要注意多用有应用效力的例证.
例证: 不要为明天忧虑
要讲述“不要为明天忧虑…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34)的时候, 先想象听众心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可以对他们说: “弟兄姐妹, 我相信你们心里会说: 说得容易, 但在实际生活中, 实在是不能不忧虑啊!” 接着可以说: “我十分明白弟兄姐妹的心情, 除非是万能超人, 或是不食人间烟火, 不然怎么可能没有忧虑! 在面对问题或开始要忧虑的时候, 我建议大家用三个实际的步骤应对. 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 第一步骤是“接受”
最近我做完体检(身体检查), 医生看着报告对我说: “按照你的血糖指数, 若照过去三年攀升的趋势继续下去, 五年后你将会有糖尿病.” 听到这样的消息, 弟兄姐妹, 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当时, 我第一个反应是不太能接受: “我有没有吃太多糖分高的食物, 为什么血糖指数会节节上升呢?” 虽然如此, 还是得接受这体检结果. 不要埋怨说: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神不照顾我?” 也不能采取鸵鸟政策, 当事情没有发生. 我必须接受事实.
- 第二步骤是“处理”
我接着问医生: “我可以做什么来减低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医生说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 减少吃含糖分的食物; 第二, 经常运动; 第三, 半年后再回来复检.”
我心想: “这些都应该可以做得到. 虽然心中不太愿意, 但决定将每早一杯心爱的奶茶减少到每星期一次. 再按医生指示, 每周走路(散步)五次, 每次约半小时. 最后记得半年后再复检.”
- 第三步骤是“交托”
该知道的已经知道了, 能做的开始做了, 就不要再忧虑了. 但面对一些不能改变的情况, 该怎么办? 其实没什么好办的了, 只好交托给主. 马太福音6:26说: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 也不种, 也不收, 也不积蓄在仓里, 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 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若不交托, 天天想到五年后可能会患上糖尿病, 因而睡不着、吃不下, 那又何苦呢? 我无法掌握的事, 交给主去处理吧.
如果一年之后血糖指数没有下降, 反而攀升, 那怎么办? 只有再次“接受”, 继续“处理”, 也不断“交托”. 如果或者五年后真的罹患糖尿病, 又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 得继续“接受”、“处理”与“交托”. 如果或者万一有一天因糖尿病而离世, 如何是好? 别无他法, 就只有“接受”, 不过不必“处理”了, 留给别人去“处理”, 也不需要再“交托”, 因为已经面对面见主了. 若不是按这些步骤处理, 怎能心情释放地活好每一天呢?
以上的例证带有应用力, 即使听者没有糖尿病, 也不难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按照这三个步骤去解决其他堪忧的问题, 达到应用信息的效果.
(d) 建议实践的方案
应用必须具体. 在说明真理之后, 要列出实际行动或具体建议, 供大家参考. 其实, 听众可能心里一直说: “这篇信息很好, 但我要怎样做呢?” 要建议实践的方案, 必须留意以下五个重点:
- 最好能定下配合信息的目标: 例如你希望听众怎样实行所听到的信息呢? 你要他们想什么? 感受什么? 做什么? 他们要面对什么难处? 当听众在应用的部分受到激励, 想要作出回应、采取行动时, 你要明确地告诉他们有什么可行的方案, 哪些是最佳的策略等等. 要从“抽象的阶梯”走下来, 将建议从原则到细节, 讲得越具体、越清晰越好.
- 不要假设听众可以自己找到应用方案: 一方面他们没有类似的训练, 无从着手; 另一方面, 他们十分忙碌, 无暇研究揣摩. 即使听众愿意自行决定如何应用, 但拿捏不准分寸. 因为人性弱点而不愿主动及畏难逃避的听众, 就更不用说了.
- 要从多个层面与角度来提出具体建议: 中国人比较含蓄, 有时会粗略地提到应用, 并不多谈细节. 诚然, 有时候谈得太仔细, 不太适合国情或听众的实际需要. 因此, 讲道者要从多个层面与角度来提出具体建议, 以满足不同情况, 而不以偏概全.
- 要提供永恒真理与合乎圣经的价值观: 在提供细节或具体应用时, 不单要注重“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况, 更要作长线考虑, 提供永恒真理与合乎圣经的价值观, 潜移默化, 长久地影响人. 也就是说, 在注重细节的同时, 每项细节都必须有永恒真理作支撑.
- 采用SMART五大原则: 细节的应用方面, 可以采用《十步释经法》的SMART五大原则, 来断定它的具体性与实用性, 即: (a) 清晰具体(Specific); (b) 可以量度(Measurable); (c) 容易达成(Achievable); (d) 实际可用(Relevant); (e) 时间规限(Timing-related).[11]
- 例证一: 上文“不要为明天忧虑”的例证中, 已同时提出可实行的三个步骤, 即“接受”、“处理”和“交托”.
- 例证二: “禁戒舌头”的实践方案
雅各书3:1-12是一段实用性十分强的经文, 但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应用建议.
- 对要戒掉说粗话习惯的信徒, 可以建议说: “求神加添你力量, 每天作出检讨, 并请另一位信徒作你的‘代祷伙伴’, 从旁协助鼓励.”
- 对经常在背后说人是非的信徒, 可以建议说: “要经常提醒自己, 当你想要说别人的是非时, 要停下来, 问主说: 我说这样的话能造就人吗?”
- 对常在儿女面前爱啰嗦的父母, 可以建议说: “将你的儿女交托给神, 学习放手, 有些事情你管你说, 反而弄巧成拙, 造成僵局, 那么就不如不说.”
- 对容易发怨言的信徒, 可以建议说: “每次想发怨言时, 要思想神在你身上的一项恩典.”
- 例证三: “饶恕的真理”
- 传讲饶恕的真理, 可以先强调两种人生观. 第一种“以牙还牙的人生观”, 是约瑟的兄弟们的想法, 他们认为约瑟必报复他们. 第二种“以善报恶的人生观”, 是约瑟的想法, 他深信神掌管一切, 即使屡遭伤害, 仍确定有祂的美意在其中. 持守约瑟的人生观, 才不致被苦毒蚕蚀掉自己的生命.
-
然后, 向听众发出挑战, 鼓励他们释放心中被禁锢已久的囚犯. 再用史密德斯(Lewis Smedes)的嘉言加重效果: “饶恕人就是释放心中的一个囚犯, 却惊讶地发现, 所释放的竟然是你自己.”[12]
- 接着与听众对话, 说: “可能在座有弟兄姐妹心里会说: ‘你不明白我的处境, 你更不知道那人伤害我是何等的深, 我怎么可能一下子将他完全释放呢?’ 其他的囚犯我可以打发他们走, 不过, 这人绝对不可以, 我要将他关在守卫最森严的牢房中, 至死方休.’ ”
- 跟着, 以同情和怜悯的语气, 说: “我可以体会你受到的伤害, 因我自己也曾被人伤害过. 然而, 你若选择继续被仇恨煎熬与毒害, 真的会好过吗? 为了你的好处, 为了你能过一个自由奔放的人生, 神为你预备了一帖良方: ‘饶恕’! 事实上, 在释放那囚犯之后, 你将会活得更自在、更轻松. 你愿意按神的心意生活吗? 你愿意相信神的吩咐是为了你的好处而设计的吗?”
- 最后, 给听众大约一分钟, 提醒他们将心中的囚犯一一提名释放(注: 可以请听众闭上眼睛, 心中默默向神祷告, 求神帮助自己, 逐一释放心中的囚犯), 并以祷告结束.
要紧的是, 提供行动方案与细节的同时, 更要具备说服力. 听众会质问: “为什么我必须按你的建议去做呢?” 因此, 所提供的建议必须有圣经真理为根据和基础. 基于圣经的信息具有权威, 本当可以产生一定的说服力, 但若再加上合情合理的讲解, 适切的“搭桥”, 多了情绪上的认同与感召之下, 听众会更容易跟从你, 到达你想要带他们去的目的地.
(e) 发出挑战与感召
据说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担任美国总统期间, 不常参加主日的敬拜聚会, 免得自己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不便, 但他经常参加纽约街长老会星期三晚上的聚会. 一天晚上, 他带了一位幕僚同去参加聚会. 聚会完毕, 在回家的路上, 这位幕僚问林肯是否喜欢当晚的讲道.
林肯说: “我认为这是一篇思想周全, 有说服力, 用词精炼的讲道.” “那么, 你认为这是一篇上乘的讲道, 是吗?” 林肯回答: “不是的. 因为牧师最后没有发出挑战, 让我们知道要做什么.”
讲道者不单只是教导听众, 更要挑战他们, 让他们靠主伸展自己, 提供盼望, 追求更上一层楼的经历. 挑战听众或会众的有效方法, 要学习仿效主耶稣基督, 经常问一些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应用性的问题. 直接问听众对所学的真理有什么可以回应之处: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你认为如何?” “你应当怎样回应?”
将你所要讲述的一些句子, 变成问题, 向听众提问. 比如在说明“要恒切祷告”之后, 随即向听众挑战说: “你的祷告够恒切吗? 是否在祷告一次或两次之后就灰心呢?” 又如在说了“每天最少要花15分钟在膝盖上下功夫(指跪下祷告)”之后, 立刻挑战听众说: “你愿意吗? 你愿意在繁忙的日子中, 每天拨出15分钟来祷告吗?” 教导之后, 挑战紧接而来, 愈具体愈有效. 讲员不妨经常问自己: “我期盼听众至此会有什么样的决定?” “我要他们去做什么?”和“我要改变他们哪方面的观点与习惯?”
- 例证一: 应用雅各书3:17
雅各说: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 先是清洁, 后是和平, 温良柔顺, 满有怜悯, 多结善果, 没有偏见, 没有假冒”(雅3:17). 讲员在讲解列出的一连串美德时, 可以在简单解释每项特质后, 向听众提出一个应用的问题.
- 清洁: 真智慧的第一个特征是“清洁”, 它毫无玷污、光明磊落、没有诡诈或自私的意念. 你行事是否光明磊落? 你愿意存一颗清洁、纯一的心, 活在神面前吗?
- 和平: “和平”的特质不单是消极的不竞争、不找别人麻烦, 或不吵架等, 更积极地指爱好和睦, 以生命表彰和平的特质, 作一个和平使者. 你爱好和睦吗? 你愿意求神让你担任和平使者吗?
- 温良: “温良”的意思是对人温和而善良, 即使面对敌挡自己或明显犯错的人, 也不会让人感到你是以“审判官”的姿态出现(参 提后2:24-25), 反而常为别人保留空间, 给予宽恕和挽回的机会. 请问你让别人感到容易亲近吗? 你具备属灵的亲和力吗?
- 柔顺: “柔顺”是不无理取闹, 不故意抹杀真理, 也不用顽强手段待人. 你会欺压别人或贬抑真理吗?
- 满有怜悯: “满有怜悯”是体贴别人的需要, 并愿意将自己的感情与资源与别人分享. 你是否经常想到、体贴并满足别人的需要?
- 多结善果: “善果”是由生命产生的一切美好果效(比较 加5:22-23). 你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属灵的美善果效呢?
- 没有偏见: “没有偏见”是不以先入为主的意见去定别人的罪; 不按外貌待人; 愿意用神宽大的心去接纳人, 甚至是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你会用偏见论断人吗? 你的心够宽大吗?
- 没有假冒: “没有假冒”是指真诚没有伪装. 不会只说不做, 也不会说一套, 做一套; 更不会说话行事遮掩躲闪, 因人而异. 你的生命是表里如一、始终一致的吗?
- 例证二: 应用玛拉基书2:10-16
对配偶忠贞, 并不容易, 有时候对方有些实在难以接受的脾气个性. 但感谢神, 在神那里必定有出路, 而且委身于神的圣约(特指神圣的婚姻誓约), 会给我们冲破障碍的力量. 你愿意抓住神的应许, 对设立婚约的神绝对忠诚? 并对你的配偶忠诚吗?
- 对单身的弟兄姐妹: 你愿意求神给你信心, 相信祂为你预备信主的对象吗? 你愿意求神给你忍耐, 在未找到对象之时, 仍然继续等候神所定的时间吗?
- 对已婚又十分恩爱的夫妇: 我为你们感谢神. 你是否愿意求神保守你在婚约中持守忠贞与纯洁吗?
- 对已婚但与配偶偶生龃龉的(指偶尔发生意见不合的夫妻): 你愿否在婚姻生活上作出调整? 你愿否求神让你放下自己, 用舍己的爱来爱你的配偶? 你认为在保持婚姻忠贞的建议中, 哪一项对你最适用? 你愿意排除一切拦阻去付诸实行吗?
- 对已婚而正在考虑离婚的人: 你愿意求主让你打消这念头, 求主给你遵行祂旨意的力量吗? 你愿意靠着圣灵, 重修与配偶的关系, 两人继续结伴, 一辈子同走人生道路吗?
- 对已经离婚的人: 过去的事不能换回. 你愿意求神赦免你的过去, 又让主亲自医治你的伤痛吗?
赖若瀚指出, 讲道不一定每次都要有呼召, 有时可让会众在讲道后, 有一两分钟的时间, 思想如何选择, 并在神面前立志回应.
(f) 设讨论回应小组
赖若瀚指出, 教会可以在每周小组的聚会中, 花时间讨论上周主日的信息(注: 也可在主日讲道后, 在小组里讨论刚才听到的信息), 重点是如何实践. 有些教会的小组实行这模式, 反应不错. 它的好处是让听众或会众比较注意听道, 写下心得, 更以这个学习应用的互动平台, 相互鼓励, 将信息落实在生活中.
牧者或传道者可以在预备讲道之后, 配合信息设计一些应用问题, 交给小组讨论, 让他们不会天马行空, 而信息的功效可以倍增.
结语
能正确地善用讲台, 借以传扬真道, 改变生命, 实为现代讲道者的重任. 赖若瀚贴切表示: “讲台不是‘炮台’, 不能将个人的目的或私人的恩怨带上去, 要慎防滥用属灵的权柄. 讲台亦不是‘舞台’, 不是用来表现个人神学知识如何渊博、原文如何精通、口才如何动人等. 讲台更不是‘交际台’, 并非用来恭维别人、赞许别人或推介自己的地方. 以上三者都将‘讲台’达到自我目的的‘平台’, 与讲道的基本目的完全相违. 那么讲台应该是什么呢?
“讲台应是‘灯台’, 是让神的话语被解开而发出亮光, 引导人弃暗投明的地方(诗119:130). 讲台同时是‘浮台’, 让在俗世汪洋中气力不足的游客, 在回岸的半途中找到救恩、安息与盼望的地方. 讲台更是一座‘发射台’, 将从神所领受的异象与使命从这里发射出去, 帮助异象升空, 让人有所看见与依循. 讲台就是这么一个转播站.”
“你愿意吗?” 这句话常被讲员拿来问会众, 但我们也可用来问讲员, “在知道‘应用’对讲道的重要以后, 你愿意在日后的讲道中, 求主使用你成为改变别人生命的媒介吗?” 如果在讲道中没有达到这项优质讲道的特质 — “实际可用” (Relevant), 你的讲道将永远不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你愿意吗?”[13]
(文接下期)
*******************************************
附录: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4]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5]
请点击以下图表以放大阅读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363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364-388页.
[4] “三段论”(syllogism, 也称: 三段论法、三段论式、三段论证)在传统逻辑中, 是在其中一个命题(即“结论”)必然地从另外两个命题(叫做“前提”)中得出的一种推论【注: 前两个命题被分别称为“大前提”和“小前提”, 第三个命题(即最后的命题)被称为“结论”】.
[5] 这四个重点在英文是: Doctrine tells us what is right; reproof tells us what is wrong; correction tells us how to get right; instruction tells us how to stay right.
[6] 这句话在英文是: “He PRAY over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God. He PREPARE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him. He PREACH his message as though everything depended upon the listener.” 引自“今日召会的讲台 — 再思现今召会的讲道”, 参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6/今日召会的讲台-再思现今召会的讲道/ .
[7] 威门, “内在的应用 — 找出经文要求之实际回应的方法”, 载《讲道者工作坊》, 罗宾森、拉逊编, 林成荫、吕允智译 (美国: 更新传道会, 2010), 第358-359页, 转引自《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372页.
[8]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9] 转引自 威门, “内在的应用 — 找出经文要求之实际回应的方法”, 载《讲道者工作坊》, 第363页.
[10] “张力”(tension)在物理中常指某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 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 在文学评论中, 常常会有这样的评价: “文章写的张弛有度”, 就是说写文章应该有紧有松、有疏有密、跌宕起伏, 有张有驰节奏感好的文章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在艺术创作中, 也常使用张力借指画面的表现力及力量感.
[11]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58-459页.
[12] “To forgive is to set a prisoner free and discover that the prisoner was you”, 摘自 Lewis B. Smedes, Forgive and Forget: Healing the Hurts We Don’t Deserve (1996), 参网站: 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56576.Lewis_B_Smedes .
[13]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358页.
[14]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上引书, 第xvi页.
[15] 同上引, 第439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1年4-6月份,第129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