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神学 (二): 第一个时期: 初期神学


编者注:以下这篇文章乃摘自殷保罗(Paul P. Enns)所著的《慕迪神学手册》(The Moody Handbook of Theology,香港九龙:福音证主协会,2003年五版),第395-414页。

 

注:历史神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1. 初期神学(第一世纪至主后590年);
  2. 中世纪神学(主后590年至1517年);
  3. 改革时期神学(1517年至1750年);
  4. 现代神学(1750年至现在)。

 

 

(A)     初期神学简介

教义历史的研究,和教会历史的研究很相似,但有一点不同,就是教义(神学)的历史着重研究历代以来教义的发展,而教会的历史,则着重研究与教会发展有关的外在问题。

 
 
 

(B)     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

使徒教父的著作相当重要,因为这些著作,是出于与新约使徒同时期的人物。使徒教父的著作有以下这些:《革利免致哥林多人一书》(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of Rome to the Corinthians),此书写于主后97年;《革利免二书》(The Second Epistle of Clement),此书实际上是一篇讲章,而不是一封信,而此书也不是出于革利免之手,是由一位不知名作者在主后150年写的;至于《伊格那丢书信》(The Epistles of Ignatius)的作者伊格那丢,是安提阿的主教,这封信约写于主后110年,是写给以弗所、马格尼西亚、特雷亚(Trallians)、罗马、非拉铁非、士每拿的教会,以及士每拿的主教坡旅甲;《十二使徒遗训》(The Didache),是写于主后100年;《巴拿巴书信》(The Epistle of Barnabas)是写于主后70至132年间;《黑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是写于约主后140至145年;《帕皮亚残卷》(The Fragments of Papias),此书是由希拉坡立的主教约在主后125年写的。

 

研究教父的著作时,很快会发现这些作品的质素比新约著作为低;而且在内容方面,新鲜材料不多。此外,这些著作很少强调教义而是多着重道德教训。可是,这些著作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们见证了新约著作的正典性和完整性;而且这些作品,是新约与第二世纪护教者在教义上的连系」。

 

(B.1)   教父的圣经论(Bibliology of the Fathers)    

使徒教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圣经融入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大量引用了旧约和新约,在作品中交织著长篇累牍的引用经文。

 

教父都确认圣经的权威。举例说,革利免警告人不可过罪恶的生活,他的根据就是「圣经如此说」一句话(I Clement,Cor. 35,46)。革利免又确认圣经是真实的,是圣灵所赐的,而且在圣经中「没有不义和假冒」(Cor. 45)。革利免称旧的为「神圣的经卷」和「神的训谕」(Cor. 53)。

 

使徒教父经常会使用灵意解经。举例说,他们这样引用了一段旧约圣经:「你们不能生育的女子有福了」,就将这段经文解释为「我们的教会在未能得着她儿女之前,是不能生养的」(2 Clement 2)。《黑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是另一个例子。伊格那丢劝勉特雷亚人说:「你们凭着主耶稣基督的血和肉,应该在信心和爱心上复兴。」(Tral. 8)

 

(B.2)   教父的神学主体(Theology Proper of the Fathers)

教父确信三位一体,革利免清楚写出三位一体神的平等地位:「神活着,主耶稣基督活着,圣灵也活着,他们都是选民的所信和所望」(Cor. 58)。革利免承认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Cor. 33)。

 

(B.3)   教父的基督论(Christology of the Fathers) 

在教父的著作中,确认不少基督的真理。伊格那丢提出了一个关于基督神性的重要宣告:他称耶稣为「耶稣基督我们的神」(Eph. 1;Rom. 1);他住在信徒里面——「他自己在我们里面,正如神一样」(Eph. 15 及 Mag. 12);他是「父的心意」(Eph. 3);他是「神的知识」(Eph. 17);他是「在世界以先与父同在」(Mag. 6);他是「子」(Rom. 1)。坡旅甲也提到,耶稣是(耶稣基督我们的主和神」(Phil. 12),耶稣基督是「神所差派的」(Clement,Cor. 42)。使徒约翰的话语,确认基督的人性(Polycarp,Phil. 7)。基督的复活,也不时被确认(Clemen,Cor. 24,42;Ignatius,Trallians 9;Phila. 1)。他们也确认基督至高的祭司身分,和超越天使的地位(Clement, Cor. 36,61;Polycarp, Phil. 12)。

 

(B.4)   教父的救恩论(Soteriology of the Fathers) 

使徒教父经常提及,救恩是借基督的血所成就的。革利免说:「让我们定睛看基督的血,明白这血对于父是何等宝贵;因为这血是成就救恩而流出,这血为全世界带来了悔改的恩典。」(Cor. 7;比较 Cor. 23,49;Barnabas 5)革利免的话,似乎也提出了无限赎罪观。伊格那丢提出救恩的完成,是借着对基督的血的信心(Smyrn. 6),教父也着重悔改(2 Clement 13; 19)。

 

在救恩中行为的必须性,也是一个着重点。在革利免长篇的讨论中,他强调顺服在救恩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罗得和喇合也是因为接待客旅而得救(Cor. 11,12)。救恩也包括成全父的旨意,保持肉体清洁免被罪所站污,谨守主的诫命(2 Clement 8)。爱是进入天国之门必须的(2 Clement 9),同样地,离弃世俗享乐和肉体情欲,也是必须的(2 Clement 16)。实行公义也是一个重要主题(2 Clementl 9)。

 

以上例子,都说明了教父的著作,非常着重信徒的敬度生活;可是,教父也因此混淆了救恩的信息,偏离了神白白的恩典。这些是早期基督教思想所表露的一些错谬教义。

 

(C.5)   教父的教会论(Ecclesiology of the Fathers) 

教会中执事、长老及主教的职事,都有明确的发展,他们也愈来愈得到更大的权力。使徒教父所首要注意的,是信徒需顺服长老和监督的权力,革利免劝勉信徒,与长老和好相处(Cor. 54),顺服长老的权柄,并且接受长老的惩治(Cor. 57,63)。坡旅甲也教导,要顺服长老和执事(Phil.5)。伊格那丢将信徒顺服监督,比喻基督顺服父神,和使徒顺服基督(Mag. 13)。这使当时的教会领袖获得了相当大的尊崇。伊格那丢给特雷亚人写道:「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得到监督同意,但你们也要顺服长老,正如顺服耶稣基督的使徒……所有人都要尊敬执事,好象尊敬耶稣基督,正如他们尊敬监督,以监督为父,而长老是神的议会」(Tral. 2,3)。伊格那丢写信给非拉铁非人说:「属于神和属于耶稣基督的人,也是与监督同在。」(Phila. 3)。他又说:「尽你的力量跟从你的监督,正如耶稣基督跟从父,长老就等于使徒;至于执事,要尊敬他们,正如听从神的命令……监督在那里,人也要在那里;正如耶稣基督在那里,那里就有普世性的教会。」(Smyrn. 8)

 

伊格那丢的著作,也清楚说明主教权柄的发展过程。

任何人除了得监督的指示外,不可参与事奉。有效的圣餐,应该由主教或主教所委托的人施行……除主教以外,任何人施行洗礼和主持爱筵,都是不合法的。但如果得到主教批准,这在神面前是可喜悦的;你要确知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合法的。……认识神和主教都是好的,尊敬主教就是尊敬神。(Smyrn. 8;9)。

 

圣餐曾被称为「不朽的药物,能解救我们不致于死,叫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永远活着」(Eph. 20)。《十二使徒遗训》教导,应在圣餐之前和之后献上祷告(9;10)。这些教训也适用于洗礼和禁食(7;8)。

 

(C.6)   教父的末世论(Eschatology of the Fathers) 

关乎末世论,我们的资料不多。《革利免二书》说,当神显现的时候,神的国度就会降临(12;17);当这世界的国被基督接受,世人就都惊异(17)。国度和永生,是有分别的(5);信徒在国度中,会因英勇而得着冠冕(7)。基督显现的时候,那些不敬虔度日的人,将要受审判,接受不灭的火的刑罚(17)。巴拿巴劝勉信徒,基督即将再来(21)。帕皮亚在下面一段话中,提到千禧年国度。

 

所预言的祝福,无疑是关乎国度时代的福气,那时,义人将从死里复活,并且掌权;而创造将被更新,脱离捆缚,并且从天上的露水和地上的沃土生产各种丰富的食物……主对那些日子怎样教导?主说,日子将到,葡萄树要生长茂盛,每棵葡萄要长出一万条新苗;每棵新苗长出一万条枝子;在每棵枝子上,长出一万条嫩枝;在每棵嫩枝上,长出一万个花簇;在每颗花簇上,长出一万颗葡萄;而每颗葡萄被压碎后,都会流出二十五个量器的酒……所有动物都吃用土壤中生长的果实,和平共存,和谐生活,全然顺服人类。(Frag.Pap.14)。

 

 

(C)     初期护教者(Ancient Apologists)

由于基督教的道理被人误解,毁谤丛生,当时有些著名的外邦基督徒,写下护教的著作,以维护基督教信仰。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作者,都被称为护教者(Apologists),他们的任务分为三方面。(Ⅰ)他们为基督教辩护,避免别人误会基督教是无神论、食人主义、纵欲主义、拜祭偶象和其他反社会的行为。(Ⅱ)他们澄清犹太人对预表和旧约有关基督预言的误解。他们也批评异教,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对抗异教崇拜中不道德的事情;他们特别要将异教和新约有关神的启示,加以比较。(Ⅲ)在积极方面,他们借着已应验的预言和神迹,来证明新约启示的真实性。

 

重要的护教著作和护教者,有以下这些:《致丢格那妥书》(Epistle to Diognetus),此书写于主后150年,作者不详;雅典的主教夸达徒(Quadratus),约在主后125年,也写了一本护教著作,给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此书今已失存;雅典哲学家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曾写书给安东尼庇乌(Antoninus Pius);撒狄的主教墨利托(Melito),曾写了一封护教著作给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希拉坡立的主教亚波里拿留(Claudius Apollinaris),也曾写过一篇护教文章给马可奥热流;雅典哲学家米提亚得(Miltiades),曾写信给犹太人和异教徒;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也曾于主后177年写信给马可奥热流,维护基督教,驳斥有关无神论、食人主义和不洁主义的攻击;安提阿的提阿非罗,写过三部书,为神的信念、复活的盼望辩护,并且驳斥异教信仰,反映出异教著作如何低于旧约圣经;叙利亚人他提安(Tatian),为基督教是合乎理性而辩护,说明基督教不是「无益的异教」;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可说是最伟大的护教者,他写了两部护教著作,就是《护教学》(Apologies)和《与犹太人推芬对话》(Dialog with Trypho the Jew)。他是一个信主的哲学家,护教之余,仍保持哲学家姿态。

 

(C.1)   护教者的圣经论(Bibliology of the Apologists)

《致丢格那妥书》(Epistle to Diognetus)着重讲论神的启示,宇宙的创造者曾经向人类启示他自己,「眼不能见的神,亲自从天上将真理和圣洁的教训种植在人里面;这些道理超越人的智慧,深深刻在人的内心」(Diog. 7)。这句话带着哲学家的思辩,将神的启示和人对比。这封信又说,神借着道将自己(就是基督)启示出来,「道」是一个哲学术语(希腊文 logos),意思是「话语」或「训谕」,这样,基督就是神向人类的训谕。就此意义来说,护教者都特别强调基督是一位教师,将神的启示传达给人类,让读者得着安慰,可以明白「道」所说的训谕(Diog. 11)。

 

(C.2)   护教者的神学主体(Theology Proper of the Apologists)

《致丢格那妥书》的作者最后宣称,木石所造的神袱虚妄无用。他提醒读者,这些神只只是用石头造成,不过象人脚下所踏的石头一样。这些神只都会腐烂朽坏。用金银所造的神只,在晚间也被门庭深锁(Diog. 2)。但作者称神是「宇宙全能的创造者,眼所不能看见的神」(Diog. 7),及「宇宙的创造者及主宰,是造作一切,安排一切的神」(Diog. 8)。殉道者游斯丁称神是「最真实的神,是有公义、节制和其他美德的父;邪恶不能与他接近」(1 Apol. Just. 6)。

 

神启示自己以前,无人知道神是怎样的,但现在人知道神是「仁慈、良善、公平和真实的,并只有神是良善的」(Diog. 8)。人该受刑罚和死亡,但神是一位容受和忍耐的神,所以,他差遣自己的儿子作罪的赎价(Diog. 9),借此显明他是慈爱的神(Diog. 10)。约翰福音三章16节正显明在这些话语中。

 

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提出一个清楚而明确的一神论和三位一体宣言。他说:「我们确认有一位神,他并不是受造的,他是永恒、眼不能见、不能伤害、不可理解、不受限制的。我只能用心灵和心智与神接触;神是被光明、美好、灵和无法形容的能力所包围。宇宙是神借着他的话语所创造的;铺陈安顿,秩序井然。我们也认为神有一个儿子。」(Athen,Plea 10)圣灵被称为「从神所发出的;圣灵从他流出,又象太阳的光线归回」(同书)。殉道者游斯丁提出一个三位一体教义的说明,他说,子居第二位,圣灵居第三位(1 Apolo. Just. l3)。

 

(C.3)   护教者的基督论(Christology of the Apologists)

基督是道,是从父所差来的;基督被自己的子民拒绝,却被外邦人顺服(Diog. 11)。在一段记载中,基督被称为「从亘古已经有的道……他是永远的」(Diog. 11)。虽然雅典那哥拉称基督为「父的首生」,他却否认子是被造的,他说:「既然神是永恒的心智,道就从开始已经在他里面,成为永远的智慧。」(Athen,10;比较 1 Apol. Just. 21)基督被进一步形容为神的儿子,但也被形容为神「观念的话语,而实际上……神的儿子就是父的心意和话语」(Athen.10)。

 

基督在他的工作中,显明「他是我们的赎价、不法之人的圣洁、邪恶人的正直、不义者的公义、腐败者的清洁、朽坏者的不变易」(Diog. 9)。众人因为一个义人而得称为义(Diog. 9)。罗马书五章及彼得前书三章18节的话语更是清楚不过。

 

(C.4)   护教者的教会论(Ecclesiology of the Apologists) 

殉道者游斯丁引用以赛亚书一章16至20节,说明基督徒的受洗,他似乎要指出,洗礼这种仪式能叫人得着新生(1 Apol. Just. 61)。游斯丁也指出,圣餐只是为信徒而设,又说:「从他而来,经过祷告洁净的食物,便改变了,滋养我们血和肉的食物,就是道成肉身耶稣的血和肉。」(66)从这句话,可以看见罗马天主教教义对变质说的观念。

 

(D)   初期的偏差

(D.1)   关于摩西律法

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仍然摆脱不了摩西律法的桎梏,这是不难了解的,因为新约的伟大人物如彼得,也未能免去这问题的困扰。这也正是教会在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要处理的问题。在初期教会历史,有些犹太基督徒的派系说,人要得着救恩,必须依循律法。拿撒勒派(Nazarenes)是一个严格遵守摩西律法的派系,他们遵守安息日,实行割礼和食物的律例,尽管他们没有将这些律例加诸外邦人身上。拿撒勒派确认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们也确认基督的教训,是超越摩西和先知的。拿撒勒派采用希伯来文版本的马太福音,不过,他们也承认保罗的使徒地应。伊便尼派(Ebionites)则否认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们说,基督不过是马利亚和约瑟自然而生的儿子,耶稣不过是人,一位先知;他们又否认保罗的使徒地位,认为保罗是律法的背叛者。爱尔克塞派(Elkesaites)说,有一位天使曾将一本书交给爱尔克(Elkesai),并说基督是人类父母所生的天使;他们否认基督是由童女所生,却说基督是最高的天使长;他们又认为律法仍然生效,并教训说,守安息日和施行割礼乃属必须。歌罗西书和提摩太前书所指的,大概就是这个异端。

 

(D.2)   关于诺斯底哲学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希腊文gnosis的意思是「知识」。这字的意思,说明了这个异端的特性。诺斯底主义是一个哲学系统,建基在希腊哲学之上;他们强调物质是恶,灵魂是善。果若如此,神就不可能创造了这个物质世界。在他们的哲学系统里,建立了一系列的爱安(aeons),即发出物;这些爱安的发出,是从至高的神开始,这神是完全的灵体。在这系列中,有一个中间体,称为德谬安(demiurge),他是旧约的创造神。这神是他们所否定的;这位德缨安,「本身有充足的灵,以致有能力创造,也有充足的物质,创造物质的世界」。

 

这个哲学系统,影响到诺斯底派对耶稣的观点。这些观点大概分为两方面:有一种说,因为物质是恶的,耶稣不可能真实地以人的身体来到;他只是以人的身体来显现,并且显现接受苦难。另一个观点说,神性的道临到为人的耶稣,这道在耶稣钉十字架前就离开。他们的救恩也是哲学性的——救恩就是认识真理,这真理只秘传给一些人(是一些特别授徒〕。罪恶与邪恶都与无知和缺乏知识有关。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Science)就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诺斯底主义。

 

(D.3)   关于马吉安的正典

马吉安是个富产,他在主后139年来到罗马,尝试在那里的教会中发挥影响力。但不能成功,就自己组织教会,另立特别的教义。他采纳了诺斯底主义某些方面的教训,但放弃了诺斯底主义哲学的形式。马吉安相信,加拉太书是福音真理的根基,福音是因为与律法混淆而受损坏。可是,除了保罗的十封书信和路加福音的编订版本外,马吉安拒绝接受其他圣经经卷。他将旧约的创造神(译者按:德谬安)和新约的神区别;旧约的创造神颁布了旧约的律法,而这些是马吉安所认为是邪恶的。新约的神却在基督里启示了自己,这样,基督就不是旧约的弥赛亚,他也不是以肉身降临,但他启示出新约的慈爱的神,这神和旧约的神是对立的。耶稣也拒绝了旧约的神,因为他反对律法。由于这个原因,犹太人钉死耶稣;可是耶稣没有受到伤害,因为他不是一个真实的身体。马吉安宣称一个信心的救恩,这救恩和凭知识得着的救恩是相对的。

由于马吉安自己挑选正典,他的举动无形中是提醒了教会,令教会也要去确定那些是真正的正典。

 

(D.4)   关于孟他努派(Montanist)的教训

在诺斯底派以外,当时还有一个称为孟他努(Montanus)的人,在小亚细亚的弗吕家兴起,提倡严格禁欲的道理。孟他努受洗时曾说方言,宣称圣灵的时代已经降临,世界快要接近末日。新耶路撒冷将要从天上降下,千禧年时代快要开始。他和他的随众,都是最后一代的先知,他们要将神的真理带给世界。他的门徒中有两个妇女,也破称为先知的,她们要带来新的启示。孟他努独爱约翰的著作,孟他努说,自己就是圣灵保惠师的代言人,要将圣灵启示给世界。虽然孟他努所持的教义都属正统,但他教训说,「圣灵要继续借着先知说话,而这些先知是包括妇女在内」。因为这世代将要结束,圣灵就要彰显他的恩赐。

 

孟他努向跟从者颁布严格的道德诫律,因此,他在小亚细亚有不少随众。他宣讲禁食,禁止在配偶死后再婚,提倡独身,鼓吹殉道。虽然在主后381年,君士但丁堡会议(CouncilofConstantinople)否定了孟他努主义,但他的教训广泛被人接受,特土良也受到他的影响。

    

(E)   正典和信经

(E.1)   信仰准则(Rule of Faith)

因为有异端群体和教师(如马吉安)兴起,故此教会必须立刻将正确的教义和受默示的经卷加以确定。在新约正典被确认以前,初期基督徒都须要建立起一种「信仰准则」(拉丁文 regulafidei),来确定那些是正确的教义,并分辨那些是错误的道理;这就是使徒信经的雏型。最早的信仰准则,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节的施洗条款(baptismal formula),这是对三位一体神的认信。罗马信条恨可能就是这个洗礼信条的最佳说明。

 

当时有一个简短的古罗马宣言(Old Roman Form),那是一个信仰宣言。据说这个宣言来自使徒,由彼得带到罗马,第二世纪中叶已经开始使用。这个简短的古罗马宣言说:「我信神全能的父,我信我们的主他的独子耶稣基督,他是从圣灵和童女马利亚而生;他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被埋葬了;第三天从死里起来;他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边;他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圣教会;罪的赦免;身体复活和永生。」

 

(E.2)   新约的正典

在新约正典被承认的初期,保罗的书信都在教会中诵读,视为权威。爱任纽(Irenaeus)为了对抗马吉安和诺斯底主义,就承认了四卷福音书。约在主后175年的穆拉爹利经目(MuratorianCanon),除了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及约翰壹书外,已列出了所有新约的书卷。亚他那修在主后367年的著作中,也列出了所有新约书卷的名字。此后,新约的二十七卷书就广泛被人接纳。

 

(E.3)   使徒信经

最古老的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版本,约在主后340年面世。使徒信经是用来进一步确定正踊的信仰准则,和驳斥如马吉安等人的错误教训的。传说,使徒信经是由每一位使徒写出一条。我们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信经的始源,那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节。其他根据的经文,还有罗马书十章9至10节,哥林夸前书十二章3节,十五章4节,及提摩太前书三章16节。

 

使徒信经始于使徒时代,包含使徒所讲的道和教训。信仰准则(Rule of Faith)这名词,是指雏型的使徒信经而说。信经演变成力两个版本,一个是简短的版本,称为古罗马宣言(Old Roman Form);另一个较详尽的版本,称为公认宣言(Received Form)。公认宣言内容如下:「我信神全能的父,天地的创造主;我信耶稣基督,我们的主,他的独生子;他因圣灵受孕,由童女马利亚而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苦,被钉十字架,死了,而且埋葬;他曾落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他曾升到天上;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他并且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的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这个详尽版本的使徒信经,最早在主后650年已经使用,但它在主后460年已经存在。

 

使徒信经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圣经,而是要坚固圣经的教训,使教会不被异端渗透。举例说,信经中宣告神是全能者,是天地的创造主,这是针对马吉安所说的,神是一位邪恶的创造者;信经中宣称,耶稣是由童女所生,曾经死去,是要排除诺斯底主义和幻影说的错谬,这些学派以耶稣单单是一个幻象。

 

 

(F)   正典和信经

在三位一体教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要与旧约一神论配合。教会怎能确认神是一应,同时又确认基督的神性?开始的时候,教会的三位一体现念,十分模糊,有些人解释,基督就是神的心意(themindofGod)——那是一个非人格的道(logos),这道在成为肉身时,变成人格化。又有人描绘基督是永远与父同在,但次于父。教会对于圣灵位格的理解,就更少了,有人认为,圣灵是次于父和子的。

 

(F.1)   神格唯一论(Monarchianism)

教会三位一体的教义,要面临两个问题,就是一方面要持守神的合一性(the unity of God),一方面又要确认基督的神性。教会在三位一体争辩中,要面对的第一个异端,就是神格唯一论。此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影响力较小的,称为机能神格唯一论(dynamic monarchianism),此说强调神的合一性,但放弃了基督的位格。拜占庭的狄奥多徒(Theodotus of Byzantium),在主后190年提出这个教义,后来,安提阿的主教沙马撒塔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也持此说。狄奥多徒这样解释道:

 

子与父同质(consubstantial),但他在神格中不是一个独立位格。他与神认同,因为他存在于神里面,正如人的理性存在于人里面。他单单是一个非人格力量,存在于所有人的里面,特别是运行于作为人的耶稣里面。这道日渐深入于耶稣的人性里面,超过任何其他人,神圣的力量渐渐使它神格化。因为作为人的耶稣,已被神格化了,于是,他是配受神圣的尊敬,但是严格来说,按字面的意义他不能算是神。

 

这教义清楚不过,是要维持神的独一性。但神的三个位格的区别就无存了。

 

另一种说法是形态神格唯一论(modalistic monarchianism),较为流行。此说企图保存神的合一性,但也强调基督的神性。此说又称为圣父受苦说(patripassianism),认为道成肉身的是父,受苦受死的也是父。此派在东方的支持者撒伯流(Sabellius),后来发展出所谓的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

 

「形态」(modalistic)一词,已说明神以不同形式显示自己的概念。神有时显明为父,有时显明为子,有时显明为圣灵。虽然形态神格唯一论也讲论三个位格,但他们相信只有一个神性本体(essenceofdeity),这神性本体以三个不同形态表现他自己。于是,父曾降生为子,父曾死在十字架上,并且父曾自己从死里复活。帕克西亚(Praxeas)大概就是形态神格唯一论的创始者,他曾经说,父成为自己的儿子。

 

(F.2)   亚流主义(Arianism)

三位一体论争辩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名字,就是亚流(Arius)。亚流是亚历山太城的长老。亚流反对形态神格唯一论,他说,只有一位能称为神,是永恒的,而且他是超乎人的理解的。若说基督是永恒的,无疑就是说有两位神。亚流说,子有开始,有一个时候,子是不存在的。子不是与父同质的(samesubstance,希腊文 homoousios);子是父所创造的——亚流也说(错误地)子是父所生的。亚流进一步说,基督是在所有受造物以前被造,他也是神后来创造工作的居间者(medium)。基督的地位高过一切受造之物,可是,基督不是神,基督是会改变的。

 

亚历山太城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大力反对亚流。亚他那修强调神的一体性,但同时,他也坚持神格中有三个可区分的位格。亚他那修提出,子是永远存在的;他在教会历史上独立出众,维护正统信仰。

 

(F.3)   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ea)

由于有亚流主义的争辩,教会于是在主后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处理这个问题。三百位主教聚首一堂,会议决定反对亚流主义和一切亚流的主张。此决定立为信条,并且得着皇帝的批御。

我们相信独一神,就是全能的父,一切可见及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我们相信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神的儿子,父的独生子。他有父的本质(ousias),他是从神来的神,从光来的光,从真神来的真神;他是受生而非受造;他是与父同质(homoousion);一切事物借他而来。他为了拯救人类而降临,成为肉身而为人;受苦;第三天复活;升到天上;并且还会来审判活人和死人。

 

同质(Homoousion)这词,强调基督不单象父,而且他与父是同一本质。「从神来的神」和「从真神来的真神」这些字眼,进一步强调基督的神性,而「受生而非受造」和「降临」等字眼,也强调了他的永恒性。

尼西亚会议之后,同质(homoousion / homoousian)这词备受争议,曾经一时遭受反对。争论持续不定,亚流和亚他那修都曾先后被否定多次。西方教会都偏向亚他那修的看法,而东方教会则希望将字眼修改。主后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召开君士但丁堡会议,接纳了尼西亚信条,重新确定 homoousian 这词。

 

(F.4)   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尼西亚信经只确认了「我们相信圣灵」这句话,但信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有关圣灵位格的问题。当时,亚流所教导的是,圣灵是子的第一个创造物。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马其顿纽(Macedonius)教导,圣灵是受造物,附属于子,象天使一样。但亚他那修强调,圣灵是与子及父同质的(homoousian),这问题直到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会议才得到解决。会议宣言如下:「我们相信圣灵,他是主,是生命赐予者。圣灵是从父而出,与父及子同被尊敬,同受荣耀。圣灵借先知说话。」这句宣言强调了,圣灵不是附属于(subordinate)子,也不是附属于父,乃是与父及子同质(same substance)的。

 

    

(G)   初期的基督论(Ancient Christology)

三位一体的争论,也是一个基督论问题的争论。所牵涉的问题,不但关乎基督真实的神性,和真实的人性,也关乎基督两性的关系。两方各有争持:幻影派(Docetists)否定基督的人性;伊便尼派(Ebionites)则否认基督的神性;亚流将基督的神性降格,而亚波里那留派(Apollinarians)则将基督的人性降格;涅斯妄图派(Nestorians)否定两性的合一,而欧迪奇派(Eutychians)强调基督只有一性。

 

(G.1)   亚波里那留主义(Apomnarianism)

亚波里那留与亚流是两个不同极端的教训,但两者都被判定为异端。亚波里那留说:「先存的道,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成为他的灵;这样,耶稣就有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魂,但不是一个人的灵。他又说,基督虽然有一个身体,但这身体升华成为一个神圣的人的身体……亚波里那留将基督的人性降格,成为比一个普通人更低」。亚波里那留相信,人的灵就是罪的所在;因此,如要除去基督有罪的可能性,就要否定基督的灵的人性。

 

亚波里那留观点的问题是,他虽然保存基督的神性,但又否定基督真实的人性。如此按亚波里那留的教训,基督是比人更低的,他为了解释基督位格的统一,不惜否定了耶稣的人性。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终于否定了亚波里那留的教训。

 

(G.2)   涅斯多留主义(Nestorianism)

涅斯多留(Nestorius)不赞成迦克墩(Chalcedon)宣言所说的,马利亚是「神的母亲」。虽然这个宣言也确定了基督的人性,但涅斯多留认为,这宣言会引导人敬拜马利亚。于是他并不承认基督在一个位格里,有两种本性,他「否定在基督身上,神性和人性真正的合一……(并且)持定两种本性和两个位格的说法」。按涅斯多留的教导,基督在人性中受苦的时候,他的神性是没有参与其中的(这个也是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ofDamascus〕的观点)。这教训是否定了道成肉身的真义。他不确认基督是神又是人;反之,基督被视为两个位格,就是神和人,二者之间并无相联。涅斯多留认为,由于马利亚是耶稣人性的唯一来源,因此耶稣一定是两个不同的位格。

 

涅斯多留亟欲维护基督的神性,反对亚流主义,并且反对圣母崇拜(Mariolotry),但他至终连基督的合一性也否定了。主后431年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ofEphesus),否定了涅斯多留的教训。

 

(G.3)   欧迪奇主义(Eutychianism)

欧迪奇(Eutyches,主后380年至456年)为了回应涅斯多留,创立了一个基督一性说(monophysite)的异端。他说,基督只有一个本性,「神性的本性,被人性的本性限制(modified)了,并且调和(accomodated)了,以致基督不再有真正的神性。……同时,由于与人性的本性融合,神性的本质就被限制和改变了,以致基督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人。」

 

欧迪奇的教训,令基督变成非人非神;欧迪奇创造了一种新的第三本性。根据他们所说,基督只有一种本性,那不是人性,也不是神性。

 

这种看法终于在主后451年的迦克墩会议中被否定了,可是,这种观点却一直存留在埃及的科普替教会中(Coptic Church)中。

 

这种思想有一种变化,称为基督一志说(monothelite view)。此说后来公开传杨,说基督只有一个意志。可是,这教训也被主后680年的君士坦丁堡否定。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H)   初期的人论(Ancient Anthropology)

(H.1)   罪与恩典

伯拉纠(Pelagius):伯拉纠是一个英国修士,他与奥古斯了不同,他一直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而没有奥古斯丁那种激昂的灵性挣扎的经验。

 

伯拉纠最早是于主后400年,在罗马提出他对人和救恩的教义。主后410年,伯拉纠来到非洲,与奥古斯丁相遇,二人就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在于原罪和自由意志的问题。伯拉纠教导,人与生俱来是中性的,他有选择善恶的能力和自由;人是没有原罪的。因为神是个别地创造每一个人的灵魂(soul),所以,每个人出生时都象亚当一样,是自由的,是中性的,每个人都有行善行恶的力量;可是,无罪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亚当的罪并没有影响到全人类,而只影响了他自己;因此,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选择善与恶,每个人都有行善行恶的力量。伯拉纠解释世界上罪的问题,是由于「错误的教育」,或「错误的榜样」。神的恩典能帮助人在生命中胜过罪恶,所以救恩不一定是必需的,因为人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因为人生来不是恶,于是伯拉纠反对婴儿要受洗才能得着救恩的说法;他认为婴儿受洗不过是一种奉献仪式。

 

奥古斯丁(Augustine):奥古斯丁在主后354年生于非洲北部。虽然他有一位基督徒的母亲,但他生活放荡,生命中得不着平安。奥古斯丁为了寻求平静,就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他后来又研究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哲学。后来他被米兰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所影响,加入基督教,但他所经历到的,是「可怕的罪的力量,和无法凭个人力量去克服罪恶」。他偶然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4节,就经历到重担的释放,真正悔改归信。信主后,他立刻开始孜孜不倦研读保罗书信,从中体会神的恩典。

 

以下的教义,就是奥古斯丁这位伟大神学家的杰作。

  1. 人未堕落时的景况,是一种在品性完美的状况,因为人拥有神的形象,就是智慧、圣洁和不朽。但因为堕落,人就丧失了他在神里面特有的地位;人不爱神,只爱自己。人落到了一种境况,就是不能不犯罪(拉丁文:non posse non peccare)。人的意志受到完全的破坏,人不再是中性的,而是倾向邪恶。人也不再是自由的。
  2. 这种堕落的罪恶本性和性情,代代相传,临到全人类。按奥古斯丁罪的归与(imputationofsin)的教义,全人类都曾潜在地(seminally present)在亚当里,因此,从古时到末世,全人类都因为亚当在第一次犯罪中有分,而被定罪。这就是奥古斯丁对罗马书五章12节的理解。就是婴孩也在这次的败坏(depravity)中有分。
  3. 神的恩典是绝对必需的,以拯救人脱离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的境况。由于人的堕落,人只有犯罪的能力,人已经没有行义的能力。为了实现救恩,神施行他的恩典——奥古斯丁称这为「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神的恩典并不是和人的本性对立的,但神的恩典「改变了人的意志,叫人自动选择善。人的意志被更新了,使人重获真正的自由。神能够,并且也实在地这样在人的意志上工作,叫人按着自己的自由选择,转向美善和圣洁。因此,神的恩典就成为在人里面一切美善的源头」。人相信福音,也需要这种恩典。「恩典传给(is imparted)罪人,不是因为罪人愿意相信,而是要令罪人相信;这是因为信心本身,也是神的恩赐。」
  4. 总结:伯拉纠和奥古斯丁的分歧是十分尖锐的。伯拉纠相信人生来是中性的,没有从亚当承受了一个败坏的意志,也没有天生对罪的倾向;他相信人有能力选择事奉神,而下需要靠着神的恩典。奥古斯丁却认为,亚当的堕落影响了全人类,人是完全的败坏(corrupted),人的意志偏向邪恶;只有借着神恩典的介入,人才可以得救。人是没有自由选择善的能力。救恩不是人与神的合作,因为人需完全依赖神的恩典,才能得着救恩。

 

伯拉纠终于在耶路撒冷大会(Synod of Jerusalem)中,被判为异端。主后416年,在迦太基和米莱的大会(Synods of Carthageand Mileve)中,伯拉纠主义也被定为异端。主后431年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 of Ephesus),又再否定伯位纠主义。

 

不幸地,半伯拉纠主义(semi-Pelagianism)仍继续存在。这一派所走的是中间路线,认为在救恩中,神的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同样地发生功效。人在救恩中是与神合作的,因为人的意志并没有因堕落犯罪而完全受损,而只是减弱。后来半伯拉纠主义被罗马天主教所接纳。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I)   初期的救恩论(Ancient Soteriology)

(I.1)   赎罪与救恩

使徒教父所教导的是基督代赎的观念,他们都依从圣经所使用的字眼。他们没有将这题目阐释,也没有将赎罪(atonement)一词加以解释。可是,他们对赎罪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革利免说,基督的血在天父看来是宝贵的,「因为这血是为我们的救恩流出,这血为全人类带来悔改的恩典」(1Cor.7)。这句话似乎是说,人在自己的救恩上也付上一份责任(「悔改的恩典」和血所成就的有所不同);这句话也似乎暗示一种无限赎罪观(unlimited atonement)(「为全人类」)。革利免也说,基督的血叫所有相信的人得着救赎(1Cor 12)。伊格那丢所说的,大致也相同(Smyrn. 6)。其他类似的讲法,也是要显明一个概念,就是基督的血在救恩上是必需的;坡旅甲说,基督的代赎,就是基督「以自己的身体挂在木头上,担当了我们的罪」(Phil 8)。

 

亚他那修认为,基督的代赎,不但满足神的圣洁和公义,也满足了神的真理。奥古斯丁认为,基督的死平息神的愤怒,让人与神和好。可是,奥古斯丁的赎罪教训并未完整。

 

(I.2)   救恩的施行或应用(Application of Salvation)

使徒教父确认,基督的死对于人要获得救恩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们也强调,行为是救恩的一部分。革利免用了冗长的篇幅,来说明顺服在救恩中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甚至罗得、喇合等例子,说明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信心和接待客旅」而得救(Clem.1Cor.12)。救恩被描述为「一条通往公义和圣洁的路径」(48);洗礼(Clem.2Cor6),完成神的旨意,保持肉体清洁免被罪拈污,坚守主的诚命(8);彼此相爱(9);拒绝邪情私欲(16);行公义(19)。在以后的世纪,人和神在救恩上合作的问题就显得相当重要,受洗得以赎罪的教训,十分显著;后来又有基督徒受苦(如殉道)能赎别人的罪的观念产生。

 

一些人如伯拉纠等,更是远离圣经,提出救恩可以借着遵行律法获得。诺斯底派说,获得救恩就要远避污秽的物质。俄利根这位譬喻专家甚至教导说,一切所有(包括鬼)当他们受了惩罚后,就可以得救。

 

(J)   初期的教会论(Ancient Ecclesiology)

(J.1)   洗礼(Baptism)

《十二使徒遗训》(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要求每一个人,都奉三位一体神之名受洗。洗礼之前,施洗者和受洗者都要禁食(Did. 7)。

 

最初期教会,洗礼仪式备受重视,不少人甚至教导,借洗礼可以得着重生。殉道者游斯丁说,若要去除罪,就要向受洗者宣示父的名字(1 Apol. 61)。「爱洗以后,基督徒应该不再犯罪,若受洗后仍沉溺在罪的,是不能获得赦免的。」虽然这观念在使徒教父中不被强调,但这观念在以后的多个世纪影响很大。举例说,奥古斯丁教导,原罪和受洗前的罪,都借着洗礼洗去了。为此,他主张为婴孩施洗。可是,奥古斯丁也强调,成年人接受洗礼,必须悔改和相信。爱任纽和俄利根都赞同婴孩洗礼的有效性。但特土良则反对婴孩洗礼。

 

使徒教父并没有明确说明洗礼的仪式;可是,《十二使徒遗训》准许施行洒水礼。但一般来说,初期教会都是实行浸礼。

 

(J.2)   圣餐(Lord’s Supper) 

伊格那丢曾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称圣餐是「不朽的药物,为解救我们不致于死的良方,叫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永远活着」(Eph. 20)。《十二使徒遗训》中,关于守圣餐的教导,提到守餐之前和之后都要祷告。已受洗者才有须受圣餐的资格(Did. 9,10)。殉道者游斯丁说「用祷告话语所洁净从他而来的食物,就成为耶稣肉身的血和肉,经过变质(transformation),我们的血和肉都因此得着滋养」(1 Apol. 66),罗马天主教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的教义,可说是由这句话开始。

 

初期的基督徒都遵守爱筵(希腊文:agape),这爱筵是在主的晚餐之前举行的,食物被确认为献给神的感恩祭,先由主教祝祷,然后当作感恩的祭物(希腊文:eucharist)献给神。随着圣职人员制度的产生,主礼者是站在基督的位置,献上基督的身体和血,作为赎罪的祭物。罗马天主教的弥撒,就是从初期教会这种仪式所产生的。奥古斯丁本人,虽然确认这礼仪是记念性质,但他也教导,圣餐中的物品曾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K)   初期的末世论(Ancient Eschatology)

约在主后130至140年,帕皮亚的著作已经对千禧年国提出一个相当完整的说法。爱任纽提到帕皮亚曾说:「当义人从死里复活和掌权,当受造之物更生而认捆缚中释放,国度将会供应大量各式其适的食物」(Fragl4)。帕皮亚引用主的教训说:「葡萄将要生长,每棵要长出一万条枝子……一棵麦子要长出一万颗穗子……草也有同样收成,所有素食的动物,都要变得驯良、和平,顺服人类」(Ibid)。阜丢斯(Photius)提到,帕皮亚和爱任纽都曾这样教导:「在天上的国度,是有属物质食物的享受的」(Frag. l7)。这些话都清楚描绘出一个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千禧年国度。

 

早期的作者中,爱任纽可说是对干禧年国度刻划得最为详尽的人。他将不同的复活次数分开,他说义人会先复活,接受新的创造秩序,并且掌权。掌权之后,审判来临。爱任纽这种信念,是根据亚伯拉罕之约而来的(创十二1至3)(Against Heresies 32)。他也曾提到新约,在新约里承受土地的福气会更新,「人要喝新的葡萄产品」(33)。他说,义人要复活,在新的和自由的秩序中掌权,大量生产食物(33)。爱任纽提到千禧年时,引用了以赛亚书十一章和六十五章,他引用圣经的方式,似乎比他那一代的人更加详细,更有系统。

 

彼得斯(George N. H. Peters)说,游斯丁、他提安、爱任纽、特土良,希坡律陀和亚波里那留等人,都是第二世纪的「前千禧年派」(premillennialists)。无千禧年派(amillennialism)的教训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埃及亚历山太城寓意解经学派,如革利免、俄利根和狄尼修。奥古斯丁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个公开的无千禧年主义者,他说,现今这个世代,是教会与世界争斗的世代。奥古斯丁持无千禧年观点的原因,是值得注意的:他说,持千禧年观点的基督徒,对国度是存着属肉体的理解,于是,奥古斯丁放弃了按字面解释千禧年的观点。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