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不同菜色篇 (二): 叙事文释经讲道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请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十期的《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已来到“不同菜色篇”. 上期探讨了“标题式释经讲道”, 本期将谈论有关“叙事文释经讲道”.

 

(文接上期)

(D)       不同菜色篇

 

(D.2)   叙事文释经讲道

 

犹太人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 “真理”到世上来, 它没有穿衣服. 人都怕它, 没有人理会它, 刻意远离它. 它敲门, 也无人给它开门. 后来, “故事”来了, 看见“真理”缩在一角, 饥寒交迫. “故事”深感怜悯, 将真理带回家, 把自己一些上好的衣服给它穿上. 后来, “真理”再到村庄里敲人家的, 因这次穿上了“故事”的衣服, 众人都改变态度, 欢迎它, 把它接纳进到家里. 从那个时候开始, “真理”与“故事”成了好朋友.

 

以上这故事说明“讲故事”的重要.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贴切指出, 传统的福音派讲台多半是对人的左脑说话, 较多传讲对真理的分析. 然而, 若是太多采用伦理式的讲道, 会容易让人疲累, 也难以进入听众的心灵深处. 难怪不少人听道时眼神呆滞、表情木然. 因此, 传道者要注意如何处理并更多传讲叙事式的经文.[2]

Henry Grady Davis

 

讲道的形式除了传统的三种: 经文式、解经式、标题式(专题式、主题式)之外, 还可以加上第四种: 叙事式. 早在50多年前, 讲道大师戴维斯(H. Grady Davis, 1889-1971)已经提出, 一篇讲章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模式, 分别为: (1) 一个题目的讨论; (2) 一个主题的演绎; (3) 一个信息的启发; (4) 一个问题的解答; (5) 一个故事的讲述. 罗宾森后来用不同的字眼来重组, 但其中仍包括一个故事的讲述.

 

赖若瀚在他所写的《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有关“叙事文释经讲道”.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加以编辑, 并简略讲解:[3] 

  1. 重视叙事文讲道
  2. 注意叙事文解释
  3. 传讲叙事文守则
  4. 两种叙事文传讲

 

 

(一)     重视叙事文讲道

 为什么我们要更多重视叙事文的讲道呢? 原因十分简单, 可分三方面.

  

(a)   圣经重视叙事

犹太人有句谚语说, 因为神喜欢故事, 所以祂创造了人类. 整个救赎计划就是透过祂创造的人类来进行, 换句话说, 是透过叙事式来表达. 包括人的堕落、选民(以色列)的历史、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救赎的福音(林前15:1-8), 初期召会(教会)的历史等. 神既然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可见它的重要性. 若是将圣经中的叙事文拿走, 全书就剩下不到一半的篇幅了.

 

圣经中的叙事文用故事体裁出现, 看起来是一篇篇的故事, 却是神奇妙安排的故事, 是神借着圣经作者们用生动的描绘, 完美的结构布局, 窥探人类心灵深处的人性表现. 因此, 若要忠实传讲圣经全备的启示, 就必定不能忽略叙事文的体裁.

 

 

(b)   听故事的世代

后现代人在电视、电影、电脑等各式各样的媒体陪伴长大的情况下, 他们的脑袋已被图像与动画充斥. 他们喜欢听故事. 难怪电视电影中的桥段变化莫测, 层出不穷, 连各式各样的小说、心灵鸡汤等类的书籍都不乏读者.

 

赖若瀚 (Johann Lai)

我们喜欢听故事, 是因为故事具有动感, 悬疑性强, 有引发人想像的魅力, 不单孩童喜欢, 成年人也很感兴趣. 后现代的人喜欢经历、要看见、要亲身投入动感的世界中. 有者如此形容: 对于后现代的人, 没有“动感”就没有“感动”.

 

赖若瀚认为, 传道者不单要“重讲”圣经的故事, 让听众“重听”圣经的故事, 更要让他们“重活”这故事, 让人经由3D、有声、有色、有深刻印象地进入圣经叙事文的世界. 若只是持续地用机械式与抽象化的讲论, 教会将会失去新的一代.   

 

 

(c)   容易被人认同

叙事文有血有泪, 描绘着许多人生命的故事, 容易让人认同. 叙事式的讲道多采取归纳式来传递真理, 很少用命令句, 它经常将抽象的观念具体化, 也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加上有互动效应, 可以使传道者容易与会众打成一片.

 

Calvin Miller

后现代人不太能接受说教式的讲道, 故事式的讲道因此可以静悄悄地从后门进入, 不是先进脑袋, 乃是先进心房. 加尔文·米勒(Calvin Miller, 1936-2012)写道: “叙事式的讲道如同有经验的辅导员, 是按照会众的情况来讲述故事, 直到带出应用. 这些答案不是以‘应然’(注: “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或‘不可’等方式来表述. 叙事式的讲员用故事与‘高举自我的世代’(特指后现代的人)对话, 针对他们的需要, 却不让人觉得讲员是在‘说教’.”

 

Eugene Lowry

洛瑞(Eugene Lowry)因此提出“讲章的情节”(Homiletical plot)的概念, 作为对讲道的新理解: 故事可以带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 提供新的经验, 并从这个经验产生意义; 当人的感情投入故事情节之时, 意义就产生了. 洛瑞说, 这样的讲章不一定要根据圣经中的一段叙事文, 甚至讲章也可以不是故事式的. 按洛瑞的定义, 叙事式讲章在早期就建立张力, 造成不平衡或不协调. 接着下来是将讲章(如同在故事的布局一样)引导到高潮, 然后峰回路转, 达到讲章的最终结局.

 

 

(二)     注意叙事文解释

近代学者十分注重文体释经与文体讲道. 由于叙事文与教义式的体裁不同, 所以解释与传讲时应有各自特别的处理方法, 因为经文的意义会受盛载的器皿影响. 例如砂锅鱼头、汽锅鸡及铁板牛柳, 顾名思义都知道需要特别的器皿, 才可以煮得好吃.

 

新约圣经中的罗马书、以弗所书等, 采用论理的文体表达信息, 特点是比较直接、重理性与分析, 在探讨教义时十分重要. 旧约圣经的叙事文以及新约圣经的四福音等, 采用叙事文来记述, 则属比较间接、重感受, 让人体会故事的力量, 从别人的经历而看见神的作为.

 

Prof. Ray Lubeck

吕贝克教授(Prof. Ray Lubeck)写道: “圣经中的叙述是真实的, 这不仅因为它们准确地记录过去所发生的事, 也因为它们描绘出真实世界的形相, 这些故事教导我们人与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真理. 在这些叙述中, 也隐含着一些永恒的和普遍的真理, 若我们能将这些教训正确地辨识和应用在个人的生活中, 将令我们有所获益.”

 

 

(a)   辨认分类

叙事文若按文体分类可有事迹、传记、悲剧、戏剧、比喻等. 若按性质分类, 有历险(但以理三友在火窑中、但以理在狮子坑中)、拯救(如亚伯兰救援侄儿罗得)、寻觅(希伯来书第11章的信心英雄寻找更美的家乡)、被逐与流放(创世记第4章的该隐)、死亡与再生(约拿鱼腹中的历险、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考验(亚伯拉罕献以撒、但以理与三友经历多次的考验)等.  

 

 

(b)   解释原则

Gordon D. Fee

费依与史都华(Gordon D. Fee & Douglas Stuart)提出要注意叙事文的三个不同层面. 最低层次是不同的个人事迹; 然后是中间层次, 是有关旧约的以色列民族或新约教会的整体描述; 最高层次是从这个事迹看清神全盘的普世计划.

 

(b.1)    选取性高, 非完备记录

Douglas Stuart

圣经不是一种编年史. 它具有高度的选取性, 是作者在选材的时候经过精心的设计, 而且在圣灵的带领之下写成的. 对不同人物的记述, 固然多寡不一, 而对同一位人物, 在不同时段的记述也有多少的不同. 无论记录下来事迹的多寡, 都具有历史的准确性.

 

(b.2)    记述事迹, 非教导教义

叙事文的目的不是要教导或印证教义, 乃是透过圣经人物的经历, 让人体验神的作为. 叙事文不直接讲述主题与信息, 只透过对人物的刻划, 让读者去揣摩、去感受, 而不是去分析.

 

当然, 叙事文有时候可以配合教义、印证教义、偶尔会有一些评语来说明教义, 但是大多数的叙事文是没有说明什么的. 说明文的直接论述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b.3)    描述人物,非刻划模范    

叙事文记述已发生的事. 因此, 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是模范人物, 不是所有的结局都是理想结局. 圣经人物多是正面角色, 但也不乏反面角色, 如撒但的讲话、愚昧人的作为等. 有时候同一个人同时具备正反两面的特质, 不一定能划分清楚.

  • 例证一: 神人与老先知 (王上13:1-32)
  • 在开始时, 神人有神的同在, 建立了神话语的权威, 但后来却被狮子咬死. 相对的, 假先知开始时假传圣旨, 后来却成为神宣告审判的器皿. 圣经没有明说着老先知是真是假, 只有自己按文理去推敲. 经文字里行间提供的线索, 让我们相信他是个假先知(或是已不再被神重用的先知了, 编者按). 其一是老先知既然在伯特利, 神竟然不用他去责备耶罗伯安, 反从犹大差神人前去. 其二是经文两种称呼, 一是老先知, 一是神人, 相信是要凸显他们二人的不同. 其三是老先知鼓励人违逆神的话. 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 后来叙事文亦称神人为“先知”(王上13:23), 只不过是在他犯错之后.

 

(b.4)    英雄是神, 非个别人物

Jeffrey D. Arthurs

叙事文有一定的设计. 圣经作者用文学的方式过滤,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 如为神的荣耀、神的国度、神的拯救或强调神某一方面的属性而写. 因此, 最终的英雄是神, 而圣经作者经常是站在一边的, 也就是站在神的那一边. 阿瑟斯教授(Prof. Jeffrey D. Arthurs)评述道: “圣经的叙事可以定义为对一些人或活动具有准确历史性, 并具备写作造诣记录, 其目的是启示神自己与启发读者.”[4]

 

 

(c)   注意重点

解释叙事文时当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圣经的叙事文, 有许多特色是基于文学技巧的表达, 奥尔特教授(Prof. Robert Alter)在他有关圣经叙事文的经典著作中说: “在圣经的叙事文中, 文学技巧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时时刻刻都会因为不同的情况而出现微妙的变化. 遣词造句、记述的细节、叙述的节奏、对白的细微变化, 以至文本中由众多枝节交织而成的整体脉络, 往往都由文学技巧支配.”

 

“当你阅读当代小说和叙事, 或以批判的态度观赏和分析电影时, 你会发现许多叙事的基本原则和技巧都是适用的. 如果家里有录影机, 你大可以自己去揣摩一下叙事学的技巧.”

 

(c.1)     完整性: 它如何自成一独立单元?

要注意叙事文的结构与合一性. 先从大处着眼, 然后才看小节. 注意不同的情景如何一幕幕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不要将幕景任意截断. 因为每篇叙事文都有它的一致性及其思想单元. 耶稣基督的比喻甚具完整性, 容易辨认. 但旧约中的叙事文却没有那么容易.

 

Haddon Robinson

罗宾森(Haddon Robinson)说, 在处理叙事文的时候, 要注意几件事. 首先, 脑海中要随时记得全面的图画. 要记得传讲的是一个思想单元, 不是个别的经节. 所以要想到段落, 或是讲道的单元. 其次是强调经文的轮廓, 不要满足于在字词片语中找到零星片段的几点亮光, 而要指出各词语与经节间的联系. 最后需决定哪些要仔细说明, 哪些只要简略介绍.

 

一个事件的完整性可以从它的整体布局得知. 意思是事件的设计尚未完结, 最好不要停止. 有关布局的处理, 留待下回分解.

  • 例证一: 路加福音15章 (浪子的比喻)
  • 讲述浪子的比喻最好是一气呵成, 指出主题与重点. 尽量不要把人物分三次讲, 一次讲父亲, 一次讲小儿子, 一次讲大儿子. 因为他们是彼此连在一起的.

 

(c.2)     上文下理  —  它于整篇叙事文有何关系?

四本福音书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记述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 它们都有其所要强调的信息. 研读叙事文要先从大处着眼,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再根据全书的写作目的与合新信息来看个别事件. 因此, 要了解写作的上文下理. 当解读上下文之后, 经文本身的目的与意义自然会凸显.

 

我们也要注意叙事文的“家族”. 他们具备一定的上文下理, 不是忽然冒出来的. 吕贝克(Ray Lubeck)写道: “传讲圣经叙事文的经文时, 要谨记着每个故事不是要指出三、四项不同的道德教训. 其实, 一连串的事迹是有目的地连接在一起, 用以表达一项整体适用的概念.”

 

  • Robert Alter

    例证一: 创世记38章与约瑟事迹“家族”(创37至50章)的关系.

  • 若要研究约瑟的生平与事迹, 必须将它放在“家族”中来了解. 然而, 解经家对于创世记38章有关他玛和犹大的事迹为何放在这其中, 则感到非常困惑, 意见也不相同. 奥尔特(Robert Alter)认为它与整个家族是连在一起的. 他精辟的见解如下:

故事以犹大离开他的兄弟开始, 而表达这个行动的语句相当古怪, 直译作“他从… 下去”, 无疑是试图把犹大之离别兄弟跟约瑟之离别兄弟联系起来…. 犹大和他后代的故事, 如同约瑟的故事, 甚至如同整卷创世记一样, 都是讲到铁定的长子继承权给颠倒了… 或许进一步说, 故事到这个阶段, 加插了这些材料是对家谱的讽刺, 因为一方面, 排行倒数第二的约瑟最终会在有生之年管治自己的兄弟, 一如他从前在梦中所见那光; 而另一方面, 排行第四的犹大更成为了以色列王的祖先, 这在创世记38章结尾时会提到.

 

  • 例证二: 撒母耳记与历代志对大卫形象的描述大有不同, 撒母耳记不违言地记述大卫人性的一面, 如他犯罪、逃难、装疯等. 但历代志对这些却绝口不提, 反将大卫抬举到十分崇高的位置.

 

  • 例证三: 列王纪与历代志的记述也显然有别. 历代志只记述犹大的历史和大卫家的历史. 在写作时, 北国已亡, 因此对神人和老先知事件中耶罗波安的罪行没有缕述(王上13、14章). 列王纪记述了许多先知的事迹, 可是在历代志中, 以利亚和以利沙的生平都被刻意省略了(王上16章至王下10章). 历代志的作者也未详细列出导致北国沦亡的诸般罪行(王下17:1至 18:12).

 

(c.3)     背景  —  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背景可以细分为历史、地理、时间、文化等因素造成的情况, 让人可以先注意, 这些情况如何带出事件的意义.

  • 例证一: 历史背景 —  神人与老先知事件(列王纪上13章)
  • 要明白神人与老先知的事件, 必须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耶罗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时候, 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弃神, 转去敬拜偶像, 一直以来神都要求祂的圣民以纯正的心意来敬拜, 申命记12章1至32节要求敬拜集中在中央的圣坛举行, 因此, 在南国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敬拜. 然而, 在北国的敬拜, 都经常在邱坛并混杂了迦南异族的仪式. 对于北国诸王而言, 要衡量王的好与坏, 是按照一个叙述模式, 即“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行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所行得道, 犯他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 (王上15:34;  16:31;  王上3:3;  10:31;  13:2-11;  14:24;  15:9, 18, 24, 28;  17:22).
  • 列王纪的编者认为(也是神借编者指出)以色列在但和伯特利立下金牛犊的坛, 是犯了大罪; 然而, 北国诸王始终执迷不悟(参 王上12:25至13:34). 他们排斥耶路撒冷的重要地位, 这些邱坛便成为量度并定北国诸王的罪的标准.

 

  • 例证二: 地理背景 —  神差以利亚到撒勒法去(王上17:8-24)
  • 列王纪上17章, 一开始时在基立溪, 神借着乌鸦供养以利亚. 当基立溪开始干涸, 神的能力受到人质疑时, 神差以利亚到撒勒法, 说已经安排了一个寡妇供养他. 撒勒法是外邦之地, 这显然是刻意的铺排. 在路加福音第4章记着当主耶稣引述这个事件时, 祂特别提及神没有差遣以利亚到以色列地, 反而差他到西顿的撒勒法去(路4:25-26). 主耶稣正是要强调“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4:24). 不论在主耶稣的时代或在以利亚的时代, 外邦人中仍有人愿意相信以色列的真神, 然而在以色列的本土上, 众人却是背离神甚远.

 

  • 例证三: 时间背景 —  但以理书事件发生的时间(但以理书2-3章、5-8章、10章)
  • 但以理书中的时间背景, 能让读者明白到底事件是在但以理生命中何时发生的. 第5章巴比伦大帝国已在伯沙撒王期间被波斯国征服, 第7章与第8章分别是在伯沙撒王元年与在位第3年发生. 而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第8章的“双羊梦”中, 只看见玛代波斯与希腊两国, 因为巴比伦大帝国的日子已经不长了.
  • 第2章的“巨像梦”(或作: “大像梦”)发生在“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但2:1), 而第3章尼布甲尼撒做金像要人敬拜, 却没有记述年份. 但以理书为什么一反常态, 其他事件都有记述年份, 而这个却没有呢? 因为, 第3章的“金像”与第2章“巨像的金头”有点关系. 尼布甲尼撒大概不能全然了解但以理对“巨像梦”的讲解, 又或者刻意不要接受自己只是巨像中的金头, 所以造一个全身的金像, 希望巴比伦帝国永远巩固存留. 但以理也刻意不提及这事件的日期.
  • 另外, 但以理书第10章发生在“古列王(塞鲁斯王)第三年”(主前537年), 这是但以理书记述最晚的一个日子(但1:21只提及到“古列王[塞鲁斯王]元年”. 若但以理在主前605年被掳时是15岁的年轻小伙子, 72年过去, 他已经是87岁高龄了. 神在这时仍赐予异象, 可见他实在是大蒙眷爱的人. 当年正月24日(参4节), 但以理已经哀哭了“三个七日”. 在这21天中, 他经过了正月14日的逾越节与正月15到22日的除酵节. 可见但以理是在克苦己心的情况下, 度过这两个节期.

 

(c.4)     人物  —  谁参与在事件当中?

这事件与整体叙事文的设计有什么关系? 谁是主角? 谁是配角? 谁是正派? 谁是邪派(反派)? 人物的造型是什么? 他们具备什么特征等等? 还要注意这个人物如何随故事的情节而有所演变(从正变邪, 或反之亦然)? 作者如何透过他来表达人性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案?

 

主角是整个事件都围着他发展与转变的人物. 可以从一些描述、情节、对话、行动、情绪起伏, 及与其他人的互动等, 看见他是怎样的人物.

 

接着要留意作者如何刻划配角与主角的关系, 他们的家庭背景、属灵光景与品格. 他们与叙事文中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彼此产生的张力等. 虽然我们不一定每次都可以说主角是神, 但如上文所述, 神总是背后的英雄, 同时是叙事文背后的大导演.

  • 例证一: 一页家庭的糊涂史(创27章)
  • 中国著名讲道者黄原牧师, 曾用这章经文(指创世记27章)讲了一篇道: “一页家庭的糊涂史”. 这的确是以色列先祖家中的闹剧, 也可以由此看见人性的败坏.
  • 这段经文的主角是谁? 是以撒? 雅各? 以扫? 还是利百加? 不错, 以撒掌有祝福的主控权. 但若细心看整个事件, 却是利百加在操控着整个事件的策划与执行. 他才是这个事件的主角. 雅各只算是利百加的助手, 是利百加手上的一枚棋子而已.

 

  • 例证二: 浪子的比喻(创15章)
  • 在浪子的比喻中, 到底谁是主角呢? 这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 一般人因为浪子离家与回转, 实在有强烈的戏剧性, 因此, 自然以为浪子是主角. 若是从整个路加福音15章来看, 在前两个比喻中, 不论寻羊或寻钱, 谁是主角十分明显, 是主动寻找的牧羊人与妇人, 而不是被寻回的羊或钱. 所以浪子的比喻中, 若是以那位父亲作主角, 似乎更合理. 这样的解释使整个比喻的重点放在父亲及他的一切举动: 他的爱、等候、跑上前、以及他的宽恕等.

 

(c.5)     布局  —  事件如何发生? 又如何演变?

布局(layout)是整个事件的计划, 是策划如何将一连串的事件或场景(scene)带到高潮, 最后达到预定的结局. 布局是有目的(purpose)的, 事件的“本末(指开始与结束)由来”经常要等到看见结局时才知道.

 

布局是叙事文的灵魂, 它决定人物与场景如何安排. 每个事件都可以用布局的特定格式来分析, 此时要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如何与布局连成一气及次第展开(“次第展开”意即按顺序开展).

Austin B. Tucker

 

奥斯汀·塔克(Austin B. Tucker)归纳了七种不同的布局. 这七种布局如下:

  1. 消灭强敌 —  大卫与歌利亚
  2. 否极泰来 —  约瑟
  3. 担当重任 —  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4. 迷途知返 —  浪子回头
  5. 喜剧人生 —  [注: 圣经很少纯粹喜剧的人生]
  6. 悲剧人生 —  参孙
  7. 重生救赎 —  福音书的故事

 

无论如何分类, 布局总是为我们制造张力. 从一开始就要注意, 要看张力如何产生, 如何持续, 又如何缓和等. 有时候会有多个布局, 即在张力渐趋缓和之际, 又有另一个张力逐渐产生.

 

  • 例证一: 争夺长子名分(创27章)
  • 双重布局, 一开始时的张力与悬疑是以撒好像要认出雅各的假扮, 但在最紧张的关头, 以撒没有认出. 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时, 结局却引出另一回的张力. 因此以扫怨恨难消, 决定杀雅各以泄心头之忿(41节), 因此产生了双重布局.

 

  • 例证二: 神人与老先知(王上13章)
  • 在神人与老先知的事件, 开始的布局是一位从犹大来的无名神人, 蒙神使用, 向耶罗波安宣告审判的信息, 并彰显神的权能(王上13:1-10), 而暗伏着神吩咐神人不可留在伯特利吃喝. 序幕过后, 在回程的路上, 出现了老先知(王上13:11), 将事件的布局带到另一个张力中. 当老先知邀请神人回家(在伯特利)吃喝的时候, 作者明说老先知是要“诓哄他”(王上13:18). 由此可见, 张力转移至老先知为什么要诱骗神人到他家, 且神人为什么那么单纯地听从了老先知的话? 看到神人决定返回伯特利时, 读者的心不由得紧张, 神是否真的会刑罚这位被神重用的神人呢?
  • 接下来的张力更加明显强大, 因为事件没有按照读者预期的情况结束. 为什么好人(神人)竟然受罚. 而坏人(老先知)却逍遥法外? 这种张力不单是由悬疑的情节产生, 更是因为抗衡着读者一直持守的信念而产生. 最终的问题是: “在这场真假先知的斗争中, 谁是赢家?” 在此的确可以看见神人的失败, 但是他的失败并不代表神的失败, 那更加证明了神话语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是不容怀疑与抗拒的.

 

(c.6)     张力/高潮点  —  事件有什么悬疑与张力产生?

注意作者在铺排资料时制造的张力或冲突, 同时注意张力如何因神的作为而得到舒缓, 至终得到解决.

 

张力可以存在于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之间, 亦可以存在于人物与他的环境, 甚至是人物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等. 在圣经中, 有不少的情况是人物与神之间的张力.

  • 例证一: 大卫与歌利亚(撒上17章)
  • 经文记述歌利亚看见大卫没有穿军装, 只是拿着杖, 带着一个甩石的机弦前来, 所以他向大卫说: “你拿杖到我这里来, 我岂是狗呢?”(撒上17:43).  “难道我是一条狗吗?” 这话出自敌人的口, 被记录下来, 提供一种强烈的映衬. 歌利亚是巨人, 而且气焰高涨, 怎么会像一条狗呢?
  • 然而, 在作者写作技巧的铺排下, 歌利亚所说的话正是作者要道出来的重点. 在大卫的眼中, “歌利亚是一条狗”, 一头野兽. 大卫曾经在牧羊的时候杀死狮子和熊, 那么他面前的这条狗, 又算得什么呢? 作者用这种深具创意的想象, 带出故事的高潮, 最终大卫使用牧羊人日常射击野兽的甩石机弦和一块石子击杀了歌利亚.

 

(c.7)     明显映衬  —  有什么明显的映衬?

作者有时会刻意铺排一些明显的不协调, 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映衬, 及人物与非人物的映衬等.

  • 例证一: 大卫与歌利亚(撒上17章)
  • 扫罗对大卫说: “你不能去与那非利士人战斗; 因为你年纪太轻, 他自幼就作战士”(撒上17:33).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 而且符合事实. 它充分利用了“年轻”的正负两面, 构成一个精密的句子. 扫罗提到歌利亚是“专业的战士”时, 说他“从小(年轻, KJV: youth)就作战士”, 这里的“年轻”一词带着正面含义; 相反地, 前一章(撒上16章)的上半部已经告诉读者, 这位少年人接受了先知撒母耳的膏立, 并预定要成为新王. 扫罗说, 大卫“年纪太轻”其实是有负面的含义.

 

(c.8)     重复用语  —  作者是否刻意用重复用语来表达信息?

重复用语在叙事文中重复出现, 显然具有强调功用, 可以称之为“鹦鹉用语”(parrot words), 表示如鹦鹉般经常重复.

  • 例证一: 神人与老先知(王上13章)
  • “耶和华的命/话”一词在全章出现12次(第1, 2, 5, 9, 17, 18, 20, 21[2x], 26[2x], 32节). 由此可见, 经文的主要重点是“神的话”以及与神的话相关的回应. 神人奉“耶和华的命”到伯特利, 宣布神的心意(第1,2,5节), 并受嘱咐不可以在伯特利吃喝(第9, 17节); 而神人因为违逆这谕令, 遭受神的刑罚(第21, 26节).
  • 另一个重复用语是“回去”、“回家”、“回来”等, 其英文是“turn”或“return”, 共出现16次(第7, 9, 10,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6, 29节), 而“道/路”(way)同样出现多次(第10、12节). 最后的高潮点是在于耶罗波安没有从自己的恶道转回正道(第33节). 而神人的路程与路向, 更显示他在神的面前没有遵从神的道路而行.

 

(c.9)     旁述者评语  —  作者有加上什么评语吗?

旁述者其实由作者扮演, 可称为作者的“化身”或“替身”. 他们有时候会在叙事文的前后加上评语, 表明立场、指出主题与目的, 或是对人物作总结论定等.

 

  • 例证一: 创6:6: “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 心中忧伤.” 叙述者(旁述者)指出神无所不知的属性, 而且祂是满有感情的.

 

  • 例证二: 创27:41: “以扫因他父亲给雅各祝的福, 就怨恨雅各, 心里说: ‘为我父亲居丧的日子近了, 到那时候, 我要杀我的兄弟雅各.’ ” 以扫因被雅各骗去长子的祝福而心生怨恨, 心中对自己说要将雅各杀掉.

 

  • 例证三: 撒下11:27: “但大卫所行的这事,耶和华甚不喜悦.” 大卫所行的直接地违反神的命令, 叙事者指出神对该事件的看法.

 

  • 例证四: 代上10:13-14: “这样, 扫罗死了. 因为他干犯耶和华, 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 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 没有求问耶和华, 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 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 此处是扫罗的失败的盖棺论定(注: 这成语的意思是盖上棺材盖, 才能下结论; 指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到死后才能作出确定的评价)

 

  • 例证五: 代下15:16-17: “亚撒王贬了他祖母玛迦太后的位, 因他造了可憎的偶像亚舍拉. 亚撒砍下他的偶像, 捣得粉碎, 烧在汲沦溪边. 只是邱坛还没有从以色列中废去, 然而亚撒的心一生诚实.” 历史事迹具有教导性, 作者有时指明主题.

 

  • 例证六: 约20:30-31: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 没有记在这书上.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 是神的儿子, 并且叫你们信了祂, 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约翰说明他记述主耶稣事迹的主要目的, 是叫人“信耶稣是基督”. 其实约翰在选材上花了不少功夫, 同时也放弃了不少次要的材料.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 还需注意到明显的矛盾、前瞻、伏笔、对话、刻意的堆砌、象征性用语等.

 

 

(三)     传讲叙事文守则

有些人不知道如何传讲叙事文, 特别是旧约故事, 所以就略去不讲, 十分可惜. 我们应试着增进传讲叙事文的功力与效果, 以下是一些建议.

 

(a)   学会讲故事

讲圣经的叙事文, 就要学讲故事. 既要讲故事, 就要讲得好. 为什么在圣经中有那么多的故事, 而在我们的讲道中却是那么缺少? 因为我们的讲章经常跟从希腊式的演讲技巧, 而不是跟从圣经的模式.

 

在生活中, 我们常讲故事, 多数的人讲自身的遭遇都会讲得生动有趣. 为什么讲圣经故事的时候, 却变得沉闷枯燥呢? 相信主要是因为大家太熟悉圣经故事了, 没有新鲜感. 有传道者说: “我相信这故事是大家熟悉的, 我就不再重复了.” 然后在故事中找一些“神学意义”(指圣经教训), 就算交差了. 另有传道者不真正将自己投入圣经的叙事文中, 自己没有兴趣, 就很难让别人有兴趣了.

 

Jeffrey D. Arthurs

因此, 要学习将每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得新鲜又吸引人. 要讲得生动, 讲得活泼, 讲得有力, 讲得让人认同, 可以与自己的生活连在一起. 阿瑟斯(Jeffrey D. Arthurs)写道: “除非我们自己本身感到故事真实、对我们而言是真的, 否则这些故事不会有力量或能持续流传. …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和听者有关联的, 他也不会听. 一个伟大和持久的故事, 是关乎每一个人的, 否则它不会持续流传. 只有那些深深关乎个人的, 让人感到熟悉的故事才能如此, 否则, 那些外族人、陌生人不会对它感兴趣.”[5]  

 

在讲述的时候, 要按幕景及故事的整体来传讲, 注意事件中一幕一幕的感动, 让人感到正活在故事当中. 千万不可将故事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段, 或者是用三个重点而将叙事文切割, 跳来跳去. 若将故事拆散, 又没有主题, 只在其中找一些可应用的原则, 那是糟蹋了故事的特色.

 

(b)   运用想象力

运用想象力带有某程度的冒险性, 因为想象力是主观的, 而启示是客观的. 在结构上创新比较安全, 在内容上创新则较为冒险. 想象力好像火一样, 必须规限在一个地方让它燃烧. 没有规限, 就无法保障安全. 有人说“想象力”是“解释”的朋友. 然而, 若是处理不当, 它也可以成为“解释”的敌人.

 

运用想象力要先从默想开始. 可以根据经文的框架来默想, 或者称为“以圣经作框架”. 想象力不可以离开这个框架, 若是离开了, 正如火离开了火炉, 就会造成相当的危险. 从默想经文, 可以得到灵感. 有人高举他的想象是“透过圣灵而来的”, 但圣灵所赐的“想象”必是根据圣经的(因为圣经是圣灵所默示的, 圣灵不可能自相矛盾).

 

讲道者的思想在圣经与圣灵的引导下, 进入熟悉的经文, 从中体会新意. 然而, 写成这样的一篇讲章, 仍需要很好的想象力.

 

(c)   找神学(圣经)原则

不要将叙事文视为平面的故事, 见到一些人际关系伦理学的功课与教训, 就见猎心喜, 通盘予以应用(意指全盘或完全都拿来应用). 因为整个叙事文的要点必须有配合或符合重要“神学思想”(指合乎圣经教义的思想)的主题, 将所有情节都归到这主题之下, 从而决定如何应用.

 

有人问: “故事的重点是什么?” (What is the point of the story?). 回答是: “重点正是故事本身.” (The story is the point). 然而, 不能期望每个听众都能掌握故事的要点. 讲道者必须提示重点, 免得大家听后仍然漫无头绪.

  • 例证一: 看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呢? 当然, 即使不知道主题, 仍能欣赏这部电影,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结束时, 当然不会在银幕上打出电影的主题或教训. 然而, 在讲台上却不一样: 必须有所总结归纳, 最好能有智慧地一语道破.

 

传讲叙事文的时候, 可以设想: 会众(听众)听完之后, 会如何领受并应用呢? 当然, 传道者不能只根据叙事文而归纳出什么大道理, 然而, 我们有圣经的全备启示, 可以借着研读其他经文取得亮光与联系, 校正主题, 然后加以应用. 有时候, 圣经作者会在讲述叙事文的前后, 放下一些表达主题的线索.

 

  • 例证二: 主耶稣医治生来瞎眼的人(约9章)
  • 约翰福音第9章记述主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人. 从一开始, 约翰就明说这件事与主耶稣是“世上的光”(约9:5)有关. 换言之, 约翰要透过这个神迹, 来表明主耶稣是“世上的光”. 所以“作者在说些什么?”, 这个是在寻找经文主题时必须要问的问题. 而且在叙事性的讲道中, 那把开启的钥匙经常挂在后门. 约翰福音9章最后一段(约9:35-41)告诉我们, 当世界的光主耶稣光照人时, 对回应祂的人, 祂会给于属灵上的供应.

 

  • 例证三: 神人与老先知(王上13章)
  • 本段经文经常出现“神的话”这片语. 耶罗波安不听从神的话, 神预言将来审判要临到; 神人不听从神的话, 遭受神立时的审判. 而那执行刑罚的狮子, 在咬死神人之后, 却静悄悄地等在那里, 没有吃掉神人的尸首, 也没有伤害驴子. 它听从神的安排, 没有多做或少做, 似乎在等候有人前来, 见证这事的真实与完成.
  • 由此, 可以将事件的主题写成: “耶罗波安因为违逆神而受到神的刑罚(将临性的); 同时, 曾被神使用的神人, 也因为违逆神的命令而受到神的刑罚(立时性的).” 在当时纷乱的世代中, 这两者足以给众人作为非常鲜明而严重的鉴戒.
  • 这主题可以转化成为讲道的原则: “无论在任何什么情况下, 对于神的话语, 我们只有绝对的尊重与顺从.”

 

(d)   用传讲技巧

有时经文是一则故事或一段事迹, 讲道者可以重述一遍. 在叙述时须运用创意思考, 加上表情动作, 配合声调语速的变化, 使听众有点想象空间, 能进入故事原来的意境之中. 加尔文·米勒(Calvin Miller)解释道: “要宣讲叙事式讲章, 必须巧作安排. 要经过排练熟习, 辅以戏剧性来加强效果. 这也许是叙事式讲章最难的部分. 可以用耳朵、高喊、停顿等来带出效果, 赶快行动, 延缓行动, 唤起情感, 引人注目, 都是宣讲时可用的手法.”[6]

 

 

(四)     两种叙事文传讲

要传讲叙事文体裁的经文, 就得注意文体的形式与风格, 以便讲明白故事原意所要说明的重点.

 

传讲叙事文体(narrative style)和传讲说明文体(expository style), 哪一样比较容易呢? 其实两者都不容易. 笔者认为叙事文更为难讲, 因为它的主题不清楚, 不能一下子就说出主题. 传讲说明文比较容易, 因为论理的成分高, 可以从经文的结构与文字处理的法则去寻索归纳.

 

传讲叙事文有以下两种方式:

 

(a)   叙事式

经文若是叙事文体, 自然可以用讲述叙事文的方式来处理. 因为有了故事的情节, 就可以按照故事的进度传讲. 故此, 有些讲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主耶稣有时候有比喻来作为祂的讲道, 便是很好的例子. 加尔文·米勒(

Calvin Miller

Calvin Miller, 1936-2012)写道: “叙事式讲道不单包含着故事, 它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从开始到结束, 都把整篇讲道锁定在一个单一的情节上, 作为其主题. 不论出现任何情节, 独立的例证或劝戒, 可以丰富或装饰这段叙述, 但叙事的主题始终如一, 从开始到末了带动着整个宣讲.”

 

当然, 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将多个故事串连在一起来传讲. 每个事件称为一个“感动环”. 当然有的故事只有一个“感动环”, 但多数讲章通常有几个“感动环”, 它们按事件本身的顺序逐一出现.

  • 例证一: 司提反的讲章(徒7章)
  • 使徒行传第7章是用叙事文建构的讲章. 司提反选取了几段旧约的选民历史, 讲述了会众熟悉的旧约故事, 用归纳法指出其中的重点, 最后用一个主题将它们串连起来. 若他在一开始就说出主题, 可能早就被人用石头打死了, 绝对没有机会讲完.
  • 司提反复述以色列人的历史, 巧妙地指出犹太人重视的圣地与圣殿, 在神晓谕祂圣民的一贯心意中, 从未被宣示为最重要的. 神在米所波大米(另译“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向亚伯兰显现, 在埃及和旷野向摩西启示(注: 这意味着神的启示与同在不局限于耶路撒冷的圣地与圣殿).
  • 司提反表现出先知的身分与精神. 他深知道众人将会对付他, 如同他们的祖宗对付以前的先知与属灵领袖一样, 但他毫无畏惧, 勇往直前. 即使先祖多次弃绝神安排的救星, 然而神的同工与拯救却是从未停歇, 神的同在完全不限制于圣殿或是任何地方, 如 徒7:49-50所引证的: “主说: 天是我的座位, 地是我的脚凳; 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 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吗?”
  • 经文中“被弃绝”与“得拯救”的主题是在第51-53节.
  1. 约瑟: 代表经节是第9节: “先祖嫉妒约瑟, 把他卖到埃及去; 神却与他同在.”
  2. 摩西: 代表经节是第25节: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借他的手搭救他们; 他们却不明白”; 第35节: “这摩西, 就是百姓弃绝… 神却… 差派他作首领、作救赎的”; 第39节: “我们的祖宗不肯听从, 反弃绝他, 心里归向埃及.”
  3. 主耶稣: 代表经节是第51-53节: “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 常时抗拒圣灵! 你们的祖宗怎样, 你们也怎样. 那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 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 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 杀了. 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 竟不遵守.”
  • 司提反在信息中进一步指出: 因为约瑟等三人(指约瑟、摩西和主耶稣)后来都成为自己同胞的救星, 他借此劝勉百姓要回转归神. 而他们将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是以色列人抗拒神的主权之延续. 当他这样直接责备犹太公会的人时, 他们就怒不可遏, 冲上去把他推到城外, 并用石头打他, 将他杀害.

 

  • 例证二: 演绎阿摩司书
  • 在某次教导有关阿摩司书3至5章, 因时间紧迫, 提早一个星期告知同学预备分组演出其中的异象, 并在演出之后, 用一句话予以归纳, 最后再提出应用. 结果大家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 成功地掌握了三章经文的信息与应用, 省时省力又有效.

 

这方法的优点, 正是我们值得传讲叙事文的原因: 注重感官、引人入胜、具新鲜感. 然而, 叙事式的讲道也不是全无缺点. “叙事式讲章的一个弱点, 是它偏重归纳性. 讲员可能会错误地假设, 讲章本身能引导听者把个人的生命故事与讲道的结论连结起来. 然而, 好些人也许未必受感动, 能看到讲道跟自己生命故事的关联.”

 

“没有人指教我, 怎能明白呢?” 埃提阿伯(另译: 埃塞尔比亚)太监这个问题, 表明不是所有人的程度都足以明白圣经或一切与圣经有关的事, 更不要说一听就能掌握信息的中心(指信息重点或主题), 并加以应用. 从旧约的众先知到新约的主耶稣与众使徒, 他们传讲信息都期盼人的回应. 叙事式的讲章却不能积极鼓励回应, 否则可能造成反效果. 叙事式的讲道是要让人心里产生共鸣, 暗暗地作出反省, 故不宜期盼正面而直接的回应.

 

赖若瀚指出, 若是经常在讲台上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讲道, 就会缺乏建议方面的指引. 对于那些想要领受圣经真理、能吃干粮的会众来说, 可能会感到只是在吃稀粥, 未得饱足. 因此, 讲章(讲道)必须要兼有信息与教导的功能, 信徒才可以装备好, 在这个异端充斥的世代中为真道而战.

 

米勒(Calvin Miller)说: “在圣经中有许多伟大的基督信仰之教义, 将它们讲解明白, 是教会在教导时必须肩负的责任. 若只用叙事式的讲道, 我怀疑能否将一切丰富的教义讲得完备.”

 

叙事式讲道的另一个弱点是: 如果处理不当, 会让人误认为只为迎合潮流、取悦听众, 而不在于传讲信息、改变生命. 有时候, 为了强调创意或是语惊四座, 不免加油添醋, 将圣经事件的内容更改得面目全非, 变成另一个故事. 正像有些小说的人物情节都十分熟悉, 但当它搬上电影或电视屏幕的时候, 情节作了大幅度的改变, 跟原著大不一样. 那是最令人失望的事.

 

(b)   旁述式

为补上述的不足, 笔者认为不宜在讲故事之后就停在那里, 不加上任何解释. 因为不是所有听的人都能掌握其中的真理, 连主耶稣的门徒经常都不明白主耶稣所讲的话, 特别是比喻. 例如撒种的比喻, 主耶稣都要加以解释.

 

最佳的方法, 是将一个或多个事件用主题将它们串连起来, 加上旁述式的评语和应用. 约翰福音经常将故事与论理(包括评语)结合在一起, 让听众知所适从. 这种旁述式的传讲, 也可以有两种进路: 归纳式(inductive)与演绎式(deductive). 归纳式中有引言、故事、讲道主题、应用、及结论. 演绎式则先说出主题, 再讲述故事, 最后提出如何应用. 这两种进路可以交替使用, 从每个幕景中找出重点与分题. 如此, 同样是讲述故事, 因为穿插了评语和分析, 可以更清楚地展现实践的信息.

 

  • 例证一: 自然反应与信心反应
  • 每次带团到以色列, 在加利利海中心的时候, 笔者都会请船家暂时停船, 大家一同思想主耶稣与门徒三次在加利利海的经历.
  • 我重新讲述这三个故事, 在每段经历中加上少许有关该段主题的解释与发挥. 由于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所以要特别懂得掌握事情的张力与高潮.
  • 全篇讲道的主题订为: “不要倚靠自然反应, 要学习信心反应.”
  1. 第一段: 整夜劳力, 却打不着什么(路5:4-11): “不要靠经验, 要依从主的吩咐.”
  2. 第二段: 主耶稣在风浪中睡着了(可4:35-41): “不要惧怕, 要信靠在船中的主.”
  3. 第三段: 彼得行在海面上(太14:28-33): “不要躲在安乐窝, 要仰望主超越困境.”

 

当弟兄姐妹身处在加利利海中, 用叙事式, 再加上一点旁述, 已足以让弟兄姐妹穿越时空, 进入当时的情况, 深切地感受一切. 这种方式的好处不单囊括了上述叙事文讲道的优点, 更可以避免听众听道之后仍不知道重点何在. 不必长篇大论, 只要生动地讲出故事, 让圣经的故事自己说话. 在讲述主题之后, 可提醒弟兄姐妹该如何应用, 配上一些富智慧的评点, 会产生更大的果效.

 

缺点方面, 当然有人旁述太多, 叙事文的特色会被旁述者盖过了或替代了. 然而, 如果稍加注意, 就当可以避免.

 

 

结语

美国著名的圣经教师吉布斯(Alfred P. Gibbs)提出采用叙事式讲道(吉布斯称之为“历史性事件讲道”, Historical-Incident Sermon)的三大优势:

Alfred P. Gibbs

 

  • 世人都喜欢听故事(All the world loves a story);
  • 它提供广大范围的讲道材料(A wide range of sermon material is here provided);
  • 圣经的事件, 尤其是旧约圣经的事件, 是特别为此目的(指叙述史实的目的)而记载的(The incidents of the Bible, particularly the O.T., have been especially recorded for this purpose).[7]

 

总括来说, “讲个故事给我听吧!” 这是人类心灵恒常的渴求. 简而言之, 叙事文的讲道不容忽视, 值得尝试![8]

 

(文接下期)

 

*******************************************

附录: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9]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0]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466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467-491页.

[4]               Jeffrey D. Arthurs, Preaching with Variety: How to Re-create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Genres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2007), 第64页.

[5]               Jeffrey D. Arthurs, Preaching with Variety, 第62页.

[6]               Calvin Miller, “Narrative Preaching”, in Handbook of Comtemporary Preaching, ed. Michael Duduit (Nashville: Broadman, 1990), 第105页.

[7]               Alfred P. Gibbs, Preach the Word (Emmaus Correspondence School, 1972), 第95页.

[8]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491页.

[9]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上引书, 第xvi页.

[10]             同上引, 第439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