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不同菜色篇 (三): 第一人称释经讲道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请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十期的《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已来到“不同菜色篇”. 上两期探讨了“标题式释经讲道”和“叙事文释经讲道” , 本期将谈论有关“第一人称释经讲道”.

 

(文接上期)

(D)       不同菜色篇

 

(D.3)   第一人称释经讲道

 

圣经大多数的记述都是用第三人称来记述. 摩西写旧约摩西五经, 提到关于自己的事迹时, 仍是用第三人称(指“摩西”或“他”). 但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的自我陈述(用“我”一词). 但以理书的前七章, 多半是用第三人称, 但到了第八章, 但以理改用第一人称的直述(即“我”). 新约使徒行传中有几个“我们”的部分, 让人认为作者路加用目击者的身分记述保罗的行程, 是第一人称的记述.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贴切指出, 第一人称的叙事式讲道,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愈来愈普及, 坊间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书籍. 述说别人的故事与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基本上的不同.[2]

 

苏努克建(Don Sunukjian)妙喻两者间的不同: “传统式的讲道与第一人称故事体的讲章, 期间的差异, 就好像将百科全书里林白(Charles Lindbergh)于1927年乘飞机飞渡大西洋那一项叙述, 拍成电影一样. 由非人称叙述转变为人称叙述, 能使我们有身历其境的兴奋.”

 

赖若瀚 (Johann Lai)

赖若瀚在他所写的《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有关“第一人称释经讲道”.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加以编辑, 并简略讲解:[3]

  1. 基本定义
  2. 圣经根据
  3. 不同方式
  4. 可取之处
  5. 慎防缺点
  6. 传讲守则
  7. 变通之法

 

 

(一)     基本定义

传统式的讲道是用第三人称来讲圣经的事迹. “他怎样… 他如何.” 但第一人称是采用投入法, 将自己代入在圣经人物中, 用目击者或亲身经历者的身分演出独白戏(即所谓的 dramatic monologue), 以第一人称将故事的信息表达出来, 用“我怎样… 我如何”等等.

 

“第一人称的叙事式讲道, 是从第一身的角度来宣讲, 换句话说, 这种讲道方式, 是建基于对圣经正确的解释和应用, 透过故事当中的人物的有利视点, 来重述圣经的记载.”[4]

 

这当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圣经故事, 乃是加上想象力与创意, 补足有关经文的细节, 并且配合预先写好的讲稿或剧本, 借优美的声线与演技, 与合适的道具、装扮或服装, 让会众置身在古旧的时代, 亲自经历圣经的故事.

 

 

(二)     圣经根据

对于这种新的讲道方式, 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与反对, 看为世俗甚至是撒但的伎俩. 赖若瀚指出: “其实, 工具本身是中性的, 只要用得合宜, 就可以让圣灵使用, 带领人到神的面前.”

 

“而事实上,” 赖若瀚写道, “这种讲道方式不完全是新的, 或仅是20或21世纪的产物. 其提倡者是效法旧约的先知, 他们不单‘言传’, 更借‘身教’, 即现身说法, 来表演及传递信息. 因为他们深知: 戏剧化的行动可以在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a)   借戏剧表演传递信息

先知耶利米多次被神嘱咐, 要用表演的行动配合预言的信息, 例如耶利米书13:1-11. 耶利米被神嘱咐, 先去买麻布带子束腰(1-2节); 然后将带子藏在幼发拉底河的磐石穴中(3-5节); 再从穴中将带子取回(6-7节); 最后是讲解(8-11节). 腰带是贴身之物, 腰带若离开主人, 没有得到主人的照顾, 就会失效并且变坏. 以色列人若因自满骄傲而离弃神, 同样要像腰带一样变为无用. “糜烂麻布带子”的比喻显示人“离了神, 人就不能做什么(指无法成事)”, 最终自取灭亡. 透过实物教材的演绎, 信息引发了百姓的好奇心, 并让他们刻骨铭心地牢记这信息.

 

另外, 神要以西结演出耶路撒冷被敌军围困(结4:1-13), 以及神洁净大祭司约书亚的一幕(亚3:1-6), 都是神用戏剧作为传递祂要启示的信息之生动途径.

 

 

(b)   借制造悬疑加强效果

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巴力先知角力(王上18:20-24), 其实他只需要开口祈祷, 神即可从天上降火下来. 然而, 以利亚运用一连串的特别效果, 制造悬疑. 他先讲述巴力假神的无能、可能仍在默想行路, 或是走到一边(原文是: 上茅厕), 或是正在睡觉等; 接着叫人三次用四桶盛满的水倒在祭牲和柴上, 直到水流在坛的四围, 沟里也满了水; 最后大声向耶和华神祈祷, 带来惊人的结局  —  火从天降, 烧了祭物. 这一切皆证明耶和华神是独行奇事、满有能力的真神. 相信以利亚在山上的一举一动, 日后必被当日亲眼目睹的众民津津乐道, 大加传扬.

 

可见第一人称的讲道, 还可以借着运用道具及设计布局来制造悬疑、加强效果, 让人记忆深刻, 难以忘怀.

 

 

(c)   容易被人认同

但以理书第4章记述尼布甲尼撒王的见证, 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演绎, 构成一篇讲章. 整个流程如下: 序言(1节上), 导言(1节下-3节), 回想(4-36节), 讲道主题(37节)  —  “神能使骄傲行事的人谦卑”.

 

若我们不时重新整理与思考历史事件, 也能引发讲章的新主题. 不过, 今天的传道者与昔日的先知或使徒不能同日而语(注: “不能同日而语”意即差别很大). 昔日神的仆人, 直接从神领受启示. 然而, 在圣经启示正典完成之后, 今日的讲员就没有这样的特权, 我们演绎讲章时, 那些想象出来的细节, 并没有与“耶和华如此说”一语具有同等的权威.

 

 

(三)     不同方式

第一人称的讲道, 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赖若瀚列出以下三种:

 

(a)   全程独白

讲员仿佛要从历史中将某位圣经人物请出来, 到现实生活中与现代会众(听众)说话, 告诉听众自己人生的片段, 特别说出一生犯过的错误或领受的教训等.

 

主角可以直接出场, 一开始便说出自己是谁, 接下去陈述事件. 也可先以类似电影“回到未来”或电视剧“寻秦记”的桥段, 交待主角如何借着时光隧道来到会众中间. 不过, 若是用魔术师的戏法变出主角, 惊喜之余会让人有虚假的感觉, 效果未必会好.

 

这方面的例证甚多, 例如罗宾森“我们在地上的父  —  大卫哀押沙龙之死”、苏努克建的“瘸腿者的见证”及“波斯之夜”等等.

 

 

(b)   加入旁述

单单讲述故事, 会众不一定能掌握它的主旨与应用, 需要有讲员作出提示. 有些讲道者在开始时, 先扮演旁述者讲述前言, 稍后再度出场, 作出结论.

 

例如韦列(John W. Reed, 1927-2020)的“十字架下的百夫长”在最后加上结语(参本文附录二). 爱德华兹(另译: 艾德华, Kent Edwards)的“领袖的典范  —  以利押”, 用以利押作旁观者, 看大卫如何打败歌利亚, 并具备领袖的特质. 此外, 马修森(或译: 马修逊, Steve Matthewson)的“平凡的英雄  —  路得”是用伯利恒一位长老的角度忆述路得的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 旁述的方式特别适用于传福音(参本文附录二).

 

 

(c)   访问对话

基于独白会让听众觉得沉闷, 所以讲员可采用访问某些角色的方式带出张力. 例如罗宾森的“谋求平反  —  访问希律王”, 以访问反派主角希律, 让他忆述自己的失误; 又例如在“罗马电台访问保罗”中, 请他讲述差派阿尼西母回到腓利门身边的感受.

 

在设计保罗的电台访问之时, 笔者尽量采用他在同时期(即在罗马监狱中)写的书信作为参考, 特别是以弗所书、腓立比书与歌罗西书中的材料, 由他适时地按经文原意讲出, 这样访谈不是完全凭讲道者的想象而杜撰.

 

 

(四)     可取之处

 在上一章中, 赖若瀚曾指出叙事文讲道不少的优点与好处, 在这里(指第一人称的讲道)也十分适用, 差别是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而且, 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文讲道, 更能凸显这些优点, 进入更高的境界. 我们再次简述其中的三项要点.

 

 

(a)   引导进入, 圣经世界

这种讲道让人一下子就进入圣经人物的心灵世界, 有助人在感情上投入与认同圣经人物的角色, 进入一个少有人进入的世界. 例如“十字架下的百夫长”的讲章中, 让人有如亲临当时的十字架下, 心中产生极大的震撼(参本文附录二). 用马勒古这种人物, 放进百夫长的故事中, 同属一种想象性的推理.   

 

 

(b)   与别不同, 新鲜独特

赖若瀚评述道: “第一人称讲道与平时传统式的讲道不同, 让人有清新独特的感受, 特别适合慕道朋友, 他们比较能接受这种讲道, 因此对传福音十分有效.”

 

 

(c)   刺激感官, 具吸引力

第一人称讲道与电影或话剧有类似的作用. 如电影“耶稣传”, 将耶稣基督被钉十架的事迹演绎出来, 对于信徒或非信徒来说, 震撼都是十分强大. 然而, 拍摄电影或演出舞台剧, 需动员大批人力、物力、财力, 均属高成本制作. 用第一人称讲道, 除了思虑与考据, 成本几乎是零, 相对容易达成, 在一些特别的场合中, 能补一般讲道的不足, 带出较强的感染力.

 

 

(五)     慎防缺点

第一人称的讲道方式, 在创意与引趣方面甚能吸引人, 然而, 它存在着不少的潜在问题, 必须在预备这类讲道之先予以面对, 甚至用更大的努力去减低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a)   是真是假难以分辨

第一人称讲道有点像历史小说, 利用特定的历史背景, 将自己代替何西阿、基甸、亚当等人物, 出现在故事中. 因此, 必须加入许多想象的细节, 甚至是天马行空的随意幻想, 或是大事夸张, 才会引发会众兴趣. 然而, 有时候分不清楚正史与野史的界线, 加进了经文本来没有的意思. 在运用想象的时候, 有时真的不知道哪些是出自经义的框架, 还是想象得太远, 造成离题或不合经义.

 

  • 例证一: 亚伯拉罕献以撒 (创22章)

曾有传道者讲述如下:

亚伯拉罕有杀牛杀羊的经验, 但是拿刀杀自己的儿子, 却是从未有过的经验. 我想他一定不明白, 为什么手握着刀, 却一直杀不下去. 他试了多次都是如此.

后来以撒也觉得奇怪, 为什么等了许久还不见动静, 就睁开眼睛问: “爸爸, 你未杀我之前, 我可否讲几句话?”

亚伯拉罕说: “儿啊, 你有话尽管说.”

以撒说: “爸爸, 难道我就死在这里吗? 难道我就再看不见亲爱的妈妈了吗? 你为什么三天前不告诉我, 那么我至少可以在那些天, 和妈妈多讲几句话.”

亚伯拉罕安慰他说: “儿啊, 你不要难过, 等一下我们还要一同下山回去的.”

以撒说: “爸爸,你说的话我不明白; 你若杀了我, 我怎能和你一同下山去呢?”

亚伯拉罕说: “是的, 儿啊, 我现在杀了你, 但是我相信神要叫你复活. 儿啊, 你是爸爸一百岁、妈妈九十岁时神赏赐给我们的, 现在神叫你暂时受一点苦, 后来还要将你赏赐给我们的. 你不要多问了, 闭上眼睛吧!”

以撒说: “爸爸, 我还有话要问你: 你杀了我, 又烧成灰, 山上的风那么大, 不是一会儿都吹光了吗? 那怎么办呢?”

亚伯拉罕说: “儿啊, 你不必担心, 即使风把灰都吹散了, 但是我所信的神能使无变为有!”

信心加给亚伯拉罕说不出的力量, 就决定即刻下手… 还没有杀下去, 他就听见天使的呼叫.

 

虽然希伯来书的作者曾经说, 亚伯拉罕相信神可以叫死人复生(参 来11:19). 然而, 这段叙述的想象力仍是过多, 有点不合逻辑. 例如, 亚伯拉罕既然是大有信心的人, 为什么一直都下不了手杀以撒呢? 另外, 为什么以撒看见爸爸举刀要杀他, 仍能那么平静地与父亲对话?

 

Don Sunukjian

苏努克建(Don Sunukjian)就“波斯之夜”讲章接受访问时说: “以故事体的方法讲道, 有时候并不讨好, 因为想象往往会变质为幻想. 你努力地想讲出一个好故事, 却因幻想过多, 而漠视了圣经材料, 未加利用, 或者将原意过分地简化, 挂一漏万(意即列举不全, 多有遗漏). 想象必须与原文联结, 就好像翻译必须依据原文. 否则, 传道人很可能误传了圣经的意思, 或借用神的名说出了神没有说过的话.”[5]

 

犹有甚者, 想象力若不用经文加以规范, 会滋生许多异端来. 正如布朗的小说《达文西密码》, 用了无边际的想象力, 堆砌出耶稣基督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恋情, 甚至生下了孩子. 正是放任想象力的火, 随意乱烧的结果, 不足为训.

 

 

(b)   华人教会不易接受

第一人称的讲道, 在西方教会中被信徒接受的程度, 可能会比华人教会的高. 中国人一般对这种方式的讲道, 仍不太能够接纳. 究其原因, 相信是认为讲台是讲道的地方, 不宜变成戏台. 若是讲道者为了加强效果, 穿着特别的服装出场, 相信会带来更大的冲击(更难被会众接受).

 

对于第一人称讲道的方式, 有些教会难以接受. 因此, 传道者要了解自己的会众, 也需要容许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接受新的方式. 若是大部分会众都难以接受, 就要忍耐等候, 不宜硬闯, 免得弄巧反拙.

 

 

(c)   须用时间额外炮制

第一人称讲道若是只平铺直叙其中的人物与情节而没有创意, 将会全无“卖点”. 若想产生显著果效, 不单要花时间处理正常的解经与讲章设计, 更要做好额外的预备, 例如设计剧情, 处理人物感情多方的变化, 还要背诵讲章等. 请注意: 效果其实会因人而异, 而且多花时间不一定就会有成比例的相应回馈. 因此, 最好尽早预备, 在特别场合偶尔使用, 不能经常讲.

 

 

(d)   讲者需备演戏恩赐(天赋)

第一人称讲道的果效, 会因传讲之人而异, 因此, 不须勉强自己必定要达到某种水平才罢休. 演戏演得好或坏, 很在乎演出者所下的工夫, 也需要天赋, 不过讲故事的技巧, 还是可以学习的.

 

罗宾森与他的儿子托理·罗宾森(Torrey Robinson)认为, 无论是否具备演戏天赋, 都可以讲出第一人称的叙事文讲道, 这句话无疑是为了鼓励传道者去尝试用此方式讲道. 无论如何, “能说会道”(指擅长言辞, 很会说话)确实应该是讲道者的基本功, 可以训练, 多加操练. 若训练得法, 就会有所成.

 

 

(六)     传讲守则

赖若瀚提醒道: “如上所述, 第一人称讲道不容易做得好. 若有跃跃欲试的传道者, 请不要存着‘人有我有’的心态, 勉强自己. 若是要做, 必须对这种模式熟悉通透, 付上最大努力, 投入长久时间, 预备完善了, 才能作第一次的尝试, 以期收到预期的效果.”

 

 

(a)   研究历史事实与背景

正因为这种形式的讲道会运用很多想象力, 我们必须规范想象力的范围. 这方面的要诀(秘诀)是在解经上多下工夫, 并且注意研究历史背景, 建立以圣经为本的架构.

 

可以先提出历史背景的问题, 如: 主要人物具备什么样的背景? 他的家庭、工作、教育程度与属灵光景如何? 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的情况又是怎样? 他在灵性上有什么突出的素质与经历? 他有什么信仰、道德与伦理上的特质? 他是怎样的性格? 是自信型(注: 可指因信靠神而满有信心)、创新型、沉默型还是领袖型等等?

 

根据这些资料, 运用同理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与自己(指讲道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你能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吗? 他的长相如何? 他的体态、健康、举止、声调与服饰各方面, 有什么细节值得注意?

 

John W. Reed

达拉斯神学院前教授约翰·韦列博士(Dr. John W. Reed, 1927-2020)说: “我们需要以正当的想象力来描述当时的事件, 然而我们的解说一定要符合历史与经文的原意, 尽量避免使用乡野间的传闻轶事. 例如: 我们无法知道有几位博士去拜见耶稣, 或者他们的名字为何(指不知他们的名字是什么), 所以我在撰写讲稿时, 会留意不去触及这些细节.”[6]

 

  • 例证一: 提摩太生平

要讲述提摩太, 可以指出性格内向、具有某种程度的怯懦(胆怯, 提后1:6-7)、自信心不足(提前4:12), 而且身体欠佳(提前5:23).

 

  • 例证二: 保罗生平

早期召会对保罗的相貌已有一定的描绘. 根据主后第二世纪《保罗行传》的作品, 描述他是秃头、长鼻、弯脚、小个子、大眼睛, 而且两道眉毛纠结在一起. 这与批评者描述的保罗大致相同: “他的信又沉重又利害, 及至见面, 却是气貌不扬, 言语粗俗的”(林后10:10).

 

  • 例证三: “十字架下的百夫长”

约翰·韦列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长”之讲章中, 曾多次用不同的历史考证, 如“成了”的典故及该撒军队的驻扎策略等, 来铺排故事.

 

 

(b)   建立讲章主题与结构

第一人称的讲道不是全无章法, 随意发挥, 胡乱堆砌. 多位讲道法的学者都承认第一人称的讲道, 仍必须具备主题, 且借着主题、层次与高潮等因素互相配合而演绎发挥.

 

因此, 每篇第一人称讲道的讲章都要尝试用一句话, 将全篇各段串联结合, 成为整体的单元. 在设计时, 要像交响乐一般, 将主题以及它的变调巧妙地穿插在讲章之中.

 

  • 例证一: “十字架下的百夫长”

这篇讲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参本文附录二). 借着百夫长的见证, 指出“耶稣(基督)的死与众人的死大有不同”. 耶稣基督的死具备三个独特之处, 分别是: “耶稣基督没有宣称自己的无辜”、“祂甘愿将命舍去”和“祂最终从死里复活”. 讲章最后顺势带出福音.

 

  • 例证二: “波斯之夜”

苏努克建(Don Sunukjian)的分析: 哈波拿的独白… 跟以斯帖记一样, 有戏剧式的结构. 关于设计戏剧, 有人提出一种古怪的公式: 先将正面的主角放在树上, 然后在树下放一只熊, 最后, 主角从树上下来. 这篇讲章即类似于此(与它相似), 其发展有如一出三幕剧:

 

  • 第一幕: 先呈现背景, 将各角色介绍给听众.

以斯帖, 由一个犹太女子变成波斯皇后; 而哈曼这个反派角色, 图谋杀害末底改, 且拉拢泽克西斯王(圣经《和合本》译作: 亚哈随鲁, 斯3:1-9), 想要一举灭绝犹太人. 这使女主角不知所措地逃上了树.

  • 第二幕: 当熊想来抓她时, 女主角离开先前的枝子, 迅速跳到树上更高的枝叶里. 皇后以斯帖想要击退恶人(哈曼)的计谋, 必须冒着生命危险.
  • 第三幕: 女主角从树上下来, 犹太人得到释放. 哈曼想要炫耀自己的计谋, 却使末底改得到荣耀; 更出人意表的是, 哈曼矗立木架要处死末底改, 最后却将自己挂了上去.

 

 

(c)   竭力追求准确与专业

若要尝试第一人称的讲道, 一定要作多方研究与预备, 务求达到最佳效果. 后现代人因整日接触电影与电视等最专业化的制作, 对于普通业余的、玩票式而不合格的表达, 会因为感到粗糙简陋而予以排斥抗拒. 我听过苏努克建的“波斯之夜”以及韦列的“十字架下的百夫长”, 都是上乘之作, 让人感觉清新, 大开眼界. 至少他们在演讲(传道)技巧上, 已具备专业的水准.

 

因此, 若真要尝试使用, 要先掌握住“演艺专业”的基本原则. 修读戏剧课程或钻研有关的书籍, 会获益良多. 互联网上有许多讲道的录像及视频(多是英语的), 也可作为参考.

 

John MacArthur

麦克阿瑟(另译: 麦克亚瑟, John MacArthur)有一段话, 在我们跃跃欲试之时, 也值得思考, 有助我们取得平衡: “这时代的人经常看电视剧集, 不等于你必须采用叙事式来讲道. 我甚至建议最好避开这种模式, 因为人们已惯常看话剧、舞台表演与电影, 叙事式的讲道变得不足为奇. 避开这些, 你的讲道是以一种罕见的模式出现, 可以吸引人. 我较喜欢用释经讲道, 作权威性的宣讲, 它与众不同, 因此更带有能力.”

 

 

(d)   不可取代圣言与神学

不要用经文甚少提到的人物来进行第一人称讲道. 因为文本太少, 想象力必然要更丰富, 这样会淡化圣言的分量. 就如煮粥要多放一点米, 不然只是稀粥一碗, 不能填饱肚子.

 

曾有作者以巴拉巴(Barabbas)为主角撰写小说, 后来在1961年拍成电影, 由墨西哥出生的美国籍演员安东尼·奎恩(或译: 安东尼昆, Anthony Quinn)主演. 从艺术角度来看, 小说与电影都十分感人. 但用来传递真理的信息, 则文本(text)方面的支持十分薄弱. 巴拉巴只是个小人物, 是否值得用一篇内容全是从想象而来的讲章, 来讲述他的生平呢?

 

《十步释经法》强调, 在应用时小心不要陷入“认同法”与“投入法”的危机中. 因为讲述圣经人物时, 难免让会众认同他的特殊行动, 若是不懂分辨, 容易传递了片面而残缺不全的神学思想. 因此, 建构第一人称叙事文讲章当中, 必须配合正确的圣言解释与健全的神学理论.

 

为了减少类似情况(指传递片面而残缺不全的神学思想)发生, 可以在第一人称讲道完毕后, 安排小组讨论. 借着设计好的重要问题, 让弟兄姐妹在圣言解释与健全神学上, 作审慎周全的思考、讨论与应用.

 

 

(七)     变通之法

坦白说, 在传讲这类型讲道时, 的确会产生一种张力. 讲道者一方面要适切时需, 对“后现代”听众的需要感觉敏锐. 但另一方面, 又要竭力不把人的需要放在文本(指圣经的经文)之前, 而淡化了真理的信息. 我们曾经提到, 讲道要具备“双焦点”, 在经文的世界与会众的世界之间往来互动.

 

 

(a)   只用部分不用全部

进入圣经人物的心灵世界, 确实比较能激起人投入感情, 目的是让会众明白经文要表达的信息. 因此, 应该采用最有效的模式, 以忠实地表达经文的意思. 为了避免陷入使用(滥用)丰富想象力、进而随意猜测的危机, 可考虑在传统的讲道方式中, 在有需要之处适切地加入使用这方法的片段.

 

 

(b)   用同理心代入传讲

讲述圣经人物与叙事文体的经文, 必须懂得如何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 从经文中观察他们的感受, 将自己置身在当时的情景, 并以他们的思虑, 体会他们的感受. 将自己代入圣经人物的环境与心境中, 是基于人性共有的“同理心”.

 

许多圣经人物对神、对人的态度, 都代表着一些人性的共通点. 运用“同理心”是要建立接触点. 若我身在彼时彼处(意即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 会怎样反应, 这与圣经所记有何类同或相异之处?

 

这同理心当然不是一些基于我们罪性或沾染污秽的良心, 乃是出于清洁的良心. 而且, 这种同理心不只是一小撮人的反应, 乃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反应. 这当然跟“会众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 若是可以收集大部分会众的反应, 就可以在同理心的认同上有更贴切的诠释.

 

运用“同理心”时, 可以尝试想象: “假如我是某位圣经人物”, 或“如果我身在同一个情景中”, 状况将会怎样? 代入圣经人物的世界时, 若用下列程式: “如果我是尼希米… , 我的感受是…”, 可以达到近似预期的果效.

 

  • 例证一: 摩西蒙召 (出4:1-9)

摩西继出埃及记第3章之后, 向神提出第三个借口: “他们必不信我, 也不听我的话…”(出4:1) 神立刻用实物教材回应摩西.

神说: “你手里是什么?”

他说: “是杖.”

神说: “丢在地上!” (如果我是摩西, 我一定不明白神为什么要我丢下手中的杖. 我会对神说: “神啊! 这支牧杖是我的倚靠及我的身分象征, 是牧羊人不可或缺的. 没有它, 别人就不知道我是谁了!” )

但神又命令说: “丢在地上.” (虽然摩西仍然不知道神要做什么, 怀着心中的疑问, 他还是将杖丢在地上. 杖一落地, 就变作蛇, 摩西就跑开了. 很少人遇见蛇是不怕的, 特别是在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条蛇.)

神见摩西跑开, 就说: “摩西, 你回来! 伸出你的手来, 抓住它的尾巴.” (如果我是摩西, 我希望当时能暂时失忆: “神啊! 你在叫谁?” 或是假装没听见. 即使真的要回应, 我会说: “神啊! 听说抓蛇是不可以抓尾巴的, 要抓就要抓它的头啊!”)

 

这个实物教材的解经主题可以归纳如下: “摩西, 你想靠你的经验, 但你倚靠的东西并不能成就我将托付给你的事. 你说你是软弱的, 不错, 你就倚靠我吧! 放下你过去的经验, 我必定能借着你彰显我的大能.” 神后来的确用摩西施行众多的神迹奇事, 将以色列人领出埃及.

 

然后, 可将解经主题转化为讲道主题: “面对别人不接纳我们的事奉时, 要坚定相信神的大能, 继续向前迈进.”

 

 

  • 例证二: 进入彼得履海的心灵世界 (太14:22-33)

第一段:

彼得在船中看见耶稣(基督)行在海面上, 不单惊讶于耶稣基督的能力, 他也看见更深一层的意义. 当时, 他心中必然在想: “若是夫子能够这样做, 靠祂的力量, 我必定也能够.” 在其他门徒仍是惊魂稍定的情况下, 他就向耶稣基督发出要求. 他决定要靠主的力量去尝试, 所以说: “主啊, 既然是祢, 请叫我从海面上走到祢那里.” 他不甘平庸, 不愿意停留在小船上, 他想仿效夫子(主耶稣)的作为(走在海面上).

 

第二段:

彼得虽然“冲劲”与“傻劲”都不小, 却没有“后劲”. 正当他自鸣得意、兴高采烈地踏浪而行的时候, 忽然发现自己实在是处身于惊涛骇浪之中. 本来注目在耶稣基督身上的视线, 一下子转移到四周的风浪: “只因见风甚大, 就害怕!”(太14:30)

彼得当下可能对自己说: “彼得啊, 彼得! 你知道你现在身处何方吗? 你是在惊涛骇浪的加利利海中啊! 你怎么竟然这样大胆, 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要从水面走到夫子那里去呢?!”

当他的心灵被惧怕占据, 他脚下支撑的力量也顿然消失无踪, 他好像站在棉花堆上, 无处借力, 身体就“要沉下去!” 在海水还没有淹没他的嘴巴之前, 他唯有奋力地高喊一句: “主啊, 救我!”(太14:30)

 

第三段:

请问: 如果你是彼得, 在被主耶稣从水中救上来之后, 你会不会后悔作出行在海面上的要求? (稍停顿一下, 让大家思想, 等候会众回应. 按照经验, 不少人会摇头, 表示不后悔.)

让我多讲一点, 看大家是否仍然坚持不后悔. 彼得回到船上, 其余的十一个门徒会怎样反应呢? 他们是否拍拍彼得的肩膀, 说: “彼得, 不简单! 不要紧, 下次再来, 我们一定支持你!” 大家要记得, 福音书记述这些门徒最少三次争论谁为大. 他们互相争出头、抢首位, 你想他们会鼓励彼得吗? 必定不会! 彼得日后必定常常活在这次失败的阴影下, 甚至不时被其他门徒拿来当笑柄.

让我再问一次: “你若是彼得, 会后悔吗?” (再次等候听众的回应)

若我是彼得, 我不会后悔. 如果有人取笑, 我会冷静而坚定地反问: “这有什么好笑的呢? 你有没有行在加利利海上的经验呢? 你没有, 但我有! 我至少行了一段. 你有没有经历过主耶稣的大能呢? 你没有, 但我有! 若是这样, 你还有什么好笑的呢?”

若我是彼得, 我不会后悔. 在人生的路上, 我至少曾经行在加利利海上, 又一次亲身体验耶稣基督的大能, 这是极宝贵的经历. 我的生命, 不仅因着这短暂的历程, 增添了一页精彩的片段, 是那些留在船上的众门徒无法体会的; 更重要的, 这是一次非常难能可贵的信心功课.

 

 

  • 例证三: 进入约瑟的心灵世界 (太1:18-25)

第一段 (1:18-19):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 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 还没有迎娶, 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他丈夫约瑟是个义人, 不愿意明明的羞辱他, 想要暗暗的把他休了.”

让我们先解释几个与历史背景有关的问题.

犹太人的“许配”(betrothal)与现今的“订婚”有何不同? 现代人在“订婚”后还不能算是正式夫妻; 但犹太人在“许配”之后已有夫妇之名, 只是没有夫妇之实. 因此, 在19节称约瑟为马利亚的“丈夫”, 而20节说: “只管娶过你的妻子来.” 在这种情况下, 若要解除婚约, 必须依循正式手续. 这期间若有婚外情, 是犯了“淫乱”的罪, 有严重的后果.

 

如何可以“暗暗”的休妻呢? 当时的约瑟最少有三个选择: 其一, 公开这事, 或许马利亚会被石头打死(这样的处分在当时已甚少执行); 其二, 公开与马利亚离婚, 但这样做会使马利亚蒙受羞辱; 最后, 约瑟可以私下解除婚约, 这只需要两三位见证人(参 民5:11-31).

 

接着, 我们可以进入约瑟的心灵世界. 首个提问是: “约瑟怎样知道马利亚怀孕了?” 答案是天使向马利亚显现, 告诉她要从圣灵感孕, 相信天使必定没有将这件事告诉约瑟, 不然, 他不会想把马利亚休了. 那么, 世上只剩下马利亚一人可以让约瑟知道. 试想马利亚有一天对约瑟这样说: “约瑟, 我有一个消息告诉你, 天使有一天向我显现, 对我说我从圣灵怀了孕. 他还说我胎中的孩子正是我们等候要来的弥赛亚.”

 

第二个提问: “若你是约瑟, 听了马利亚的话, 你会有什么反应? 你会相信马利亚吗?”

从约瑟后来想要休她, 表明约瑟不相信马利亚的故事. “假如我是约瑟, 我会感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 我感到不解、痛苦、惧怕、无奈、失望、甚至生气, 当真是百感交集. 一切的计划都被它打乱了. 无论如何, 我无法相信马利亚的故事, 这根本不合常理, 违反自然. 我想马利亚一定是被人欺负, 无法面对, 无计可施, 只好编造出这荒诞的故事.”

对男人来说, “戴绿帽子”实在令人羞恼愤恨,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男人都不能冷静, 会做出绝情甚至不理性的决定. 约瑟若公开此事, 或是将马利亚绳之以法, 都是合理的. 但圣经说: “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 不愿意明明的羞辱她, 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太1:29).

约瑟是个“义人”, 他人生的目的乃是要遵照神的律例生活. 他一方面要在律法面前被看为“公义正直”, 另一方面, 约瑟知道马利亚不是一个物件, 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义”的诠释应同时包括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心肠. 因此, 约瑟最终选择做一个情义兼顾的人.

 

第二段 (1:20-23): “正思念这事的时候…”

提问: “约瑟当时思念些什么?” 约瑟“思念”这事, 表明他被这事困扰, 左右为难, 不知如何是好. 他多方思考, 慎重行事, 想要周全. 相信他想要找出困局中的最好出路, 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这是一种“义”(特指情义兼顾)的思念.

活在世上, 要经常作出选择. 若是这选择不涉及别人的权益, 自然比较容易. 但若是会影响到其他人如亲人、朋友或召会信徒, 做决定择(即定下选择)的难度会不断提高, 难以取舍.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神迹才可以解决危机. 在世上, 除了马利亚, 只有神知道马利亚是清白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主的使者(天使)向约瑟梦中显现, 叫他“不要怕”, 并清楚地解释了事件的始末.

提问: “你若是约瑟, 你当时会怕些什么?”

“假如我是约瑟, 我怕要承担责任; 我怕若是扮作若无其事, 会得罪神; 我怕处理不好, 会在别人的罪上有份; 我怕不知道马利亚是从谁怀了孕, 这人会否找我算账? 我最大的惧怕是公众舆论, 若将已经怀孕的马利亚娶过来, 一辈子就要背黑锅, 蒙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不知何时才能消散. 我怕…” 相信每个落在约瑟光景的人, 都免不了有这些惧怕担忧.

天使后来让约瑟知道马利亚的身孕确实由圣灵而来, 并且她要生的是“救主”耶稣. 约瑟不须休妻, 仍然可以将马利亚娶过来. 神已经为他作出选择, 神的道路确实高过他的道路.

 

第三段 (1:24-25): “约瑟醒了…”

提问: “如果你是约瑟, 你听了天使的指示之后,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假如我是约瑟, 即使我心中仍有未能解决的疑问, 困惑不能一时顿消. 但得知神的心意, 是要我成为施恩的器皿, 确保马利亚能顺利生产, 我就愿意遵照天使的吩咐去做.” 约瑟立时(立刻)顺服, 表明他有“义”的顺从.

顺从之后, 不就等于前面的道路容易走. 约瑟需要放下许多: 放下作父亲为自己的儿子命名的权利(注: 因为天使已赐下名字  —  耶稣, 参 太1:21); 放下作丈夫亲近马利亚的权利; 以及放下自己的面子, 不再想日后会发生的事. 万一在拿撒勒的小镇上, 别人发现结婚只有两三个月的马利亚, 肚腹竟然已是凸胀的呢? 面对别人的窃窃私语, 约瑟只有沉默承受, 因为说出真相, 未必令人置信, 反而愈描愈黑. 这是约瑟顺从的代价.

 

最后, 要找出本段经文(太1:18-25)的讲道主题. 本段经文是否要强调“隐恶扬善, 不要公开别人所犯的罪”呢? 那只是片面的理解. 是不是“情与义之间要选择情多于义?” 这虽然算是前半段经文的重点, 但最后的部分才是最主要的.

 

全段的主题可以试着归纳如下: “耶稣基督在人不能理解的情况下, 借马利亚由圣灵感孕而生, 由此证明祂是弥赛亚.” 这原则切合经训, 而且以神为本. 然而, 它的应用就只限于认知的层面.

 

有鉴于此, 可以从约瑟的角度切入, 由不理解神的旨意到顺服神的主权, 这种应用更为直接: “约瑟本想作情义两全的选择, 把马利亚暗暗的休了, 但基于神的指示, 至终放下自己, 顺服神而娶马利亚为妻.”

 

接着, 可以将“解经主题”转化为“讲道主题”: “顺服神的安排虽然有违我个人的理解与意愿, 却要因为深信神的智慧比我高而顺服遵行.”

 

 

 

结论

赖若瀚正确表明: “虽然笔者同意采用第一人称的宣讲工具是可行的, 然而, 我不鼓励任何人随便拿来在主日讲台作尝试. 而且, 在尝试之前必须做了最好的准备, 不能掉以轻心.”

 

Dr. Donald A. Carson

卡森(D. A. Carson)说过: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道… , 并讲述感动人或引发人思考的故事, 都没有问题. 然而, 在这后现代的社会中, 这类讲道必须扎根在客观的、命题式的、神学的真理上; 不然, 整个以圣经真理为根基的美好传统将会被弃置, 剩下来的只是一些主观的、杂乱的残渣.” 卡森进一步表示:

我不否认在宣讲福音时, 必须带有感性的要素. 但这些感性的要素必须从圣经人物的故事中来归纳并得出真理的信息. 福音的宣讲, 基本上是理性的活动, 是将真理传递的活动, 也是思维上的争战. 使徒清楚地知道必要倚靠圣灵的能力去宣讲神全备的真理, 以期(希望)不效法这个世界, 并在心意上得到变化更新(罗12:2).

北美的福音派迫切需要理性的、神学(指合乎圣经教义或真理的神学, 而非错误的神学)的信息… 仅仅有娱乐性的活动并不足够, 带出眼泪的感人故事不能改变人的行为, 徒有主观的经历亦不能代替神圣的启示. 尝试将耶稣(基督)‘推出市场’,[7] 必定会扭曲祂的本质. 不断追求另一回合的感性经历, 容易使人惯于寻找麻醉自己的代替品, 以取代神的话语. 因此, 宣告符合圣经的理性内容, 是必须而不容质疑或替换的.

当然, 传讲这种内容, 必须秉持无比坚定的态度及热情, 要寻求圣灵的膏抹, 更要经过深思, 知道如何向这个世俗主义的社会发出挑战. 但当这些注脚(footnote)都准备就绪, 我仍要强调同一个信息: 那历史性的福音、带有理性才能明白的内容, 必须要切实教导、大加宣讲.[8]

 

赖若瀚贴切写道: “卡森的评语虽然是在十多年前写的, 它的重要性与适切性却存留久远. 第一人称的讲道模式的潜在危机, 是将从以圣经文本(Bible text)为主, 摆荡到另一极端, 以人的感受为主. 许多讲道大师大力提倡, 他们功力深厚, 在选材与传讲上都能恰到好处, 还不至于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 第二代、第三代以后, 讲道的质量就不能担保了. 因此, 必须提高警觉.”[9]

 

(文接下期)

 

*******************************************

附录一: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0]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1]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

附录二: 第一人称释经讲章

十字架下的百夫长” (韦列, John Reed)

 

(A)       序言

按照惯例, 传道人通常是从一个犹太人使徒的观点来传讲主(耶稣基督)复活的信息. 现在让我们来听听, 负责执行十架酷刑的那位罗马的百夫长, 他怎么谈论这个事件.

 

 

(B)       独白剧

我看过许多人在我手下或在我身旁死去. 一个人怎么死, 显出他内在真实的一面.

 

我叫朱利安那斯, 在罗马帝国两位伟大的凯撒大帝  —  即前任奥古士督及现任提庇留的军队里任百夫长一职. 那件在凯撒提庇留大帝第19年发生的事, 改变了我的一生.

 

经过多年在边界出死入生的军旅生涯之后, 我被派到犹大省总督彼拉多的御营军里服务. 他的军团总部驻扎在地中海边的该撒利亚城.

 

每年逾越节期间, 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聚集在耶路撒冷, 一起庆祝他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  逾越节. 因为人潮汹涌, 总督彼拉多怕群众暴乱, 照往例会把军团总部暂时迁到耶路撒冷坐镇.

 

在耶路撒冷, 我亲眼目睹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的死亡. 祂的死以及死后发生的事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生命, 没有人是像祂那样死的. 祂的死有三个非常独特的地方.

 

 

(B.1)    耶稣基督没有辩称自己无辜

第一, 耶稣没有宣称自己的无辜. 我经常侍立在彼拉多的审判台前, 近距离地和众多犯人接触. 每个犯人在被判死刑的时候, 都是极力地喊冤、辩称自己的无辜. 就连那些罪证确凿的犯人也不例外, 按他们的说法, 好像我们罗马人从来没有钉死过一个罪人似的.

 

但是这位加利利人既不反抗, 也不辩称自己的无辜. 一大清早, 当圣殿的警卫把祂从大祭司该亚法的牢房带出来时, 看得出祂显然整夜没睡, 因在那寒冷的夜里曾被人狠狠地鞭打过.

 

犹太人的官长控告祂颠覆国家、阻止人尊崇凯撒大帝、甚至自称是犹太人的王. 彼拉多从耶稣身上得到的结论是, 祂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 彼拉多宣称他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 就把祂送回管辖加利利省的希律安提帕那里. 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儿子, 当时也在耶路撒冷过节, 他曾听过耶稣的事, 早就想要见祂, 希望看祂行个神迹来消遣一下. 希律在宫中问了耶稣许多话, 但祂什么也不回答. 希律和他的侍卫就藐视耶稣、戏弄祂、给祂穿上华丽庸俗的衣服, 把祂送还给彼拉多去处理.

 

彼拉多原来想要释放耶稣, 但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却坚持要钉祂十字架. 他们煽动群众向彼拉多施加压力. 彼拉多渐渐失控. 原来犹太人定意向凯撒提庇留控告彼拉多, 释放了一个自称为王的耶稣. 加上彼拉多曾因处理犹太人的事务不够周详, 政治前景岌岌可危. 了解到自己已经没有冒犯上司的本钱, 彼拉多就下令鞭打耶稣、钉祂十字架.

 

这位加利利人仍然一句话也不说. 罗马的法律虽然残忍, 但却是很公平、没有偏私的. 我非常清楚, 身为一个犯人, 耶稣的权利已经被严重地侵犯了. 我也惊讶耶稣竟没有丝毫抗议. 祂再度忍受士兵的戏弄, 还是一言不发.

 

我被派负责鞭打和执行死刑的任务. 我相信当那嵌上铁片与骨头的鞭条一旦把祂背部打得皮肉四溅时, 祂必定会开始大声反抗. 但我真是从来没见过一个人那样默默地忍受鞭伤. 在一阵一阵的鞭声中, 只听到祂默默承受中喘气的声音.

 

当我们戏弄祂、取乐的时候, 祂仍是无语地忍受, 甚至那硬套在祂头上, 使祂头上的血涓涓滴下的荆棘冠冕, 也没有使祂发出怨声.

 

我开始觉得这个犯人很特别. 祂背着自己的十字架, 艰难蹒跚但毫无反抗地走完通往髑髅地的崎岖路程. 我手下的士兵把祂固定在十字木头上, 当钉子钉入祂的手和脚时, 我注意到祂还是一言不发. 祂就这样在我们面前被挂在十字架上.

我俩的目光有了第一次直接的接触. 从祂凝视我的眼神中, 我找不到仇恨, 甚至没有丝毫的挫败感, 却看到其中充满怜悯, 甚至是爱! 祂用同样的眼神不慌不忙地注视着我手下的每一个士兵, 好像在鉴察我们每个人灵魂的深处.    祂举目望天, 最后说: “父啊! 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做的, 他们不晓得”(路23:34).

 

这时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冲击我. 我和彼拉多一起, 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也有好几年了. 我们驻扎的安东尼堡是罗马官员和军队的驻扎地. 城堡是沿着犹太人圣殿的围墙而建的, 墙顶上有一高塔, 从塔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圣殿院内的活动.

 

我见过无数的羊羔在逾越节被杀, 羊羔的血被抹在祭坛上. 令我惊奇的是代罪的羊羔默不作声地被人宰杀, 承受与生俱来的命运, 从来没有反抗. 这不就是那位拿撒勒人的写照吗? 祂就像逾越节的羔羊一样! 彼拉多判祂无罪一点都没错!

 

我喊着说: “这真是个义人!”

 

耶稣的死是独特的, 祂正像那逾越节无罪的羔羊  —  “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 祂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

 

 

(B.2)    耶稣基督甘愿将命舍去

另一方面, 耶稣基督的死还有第二点与其他人的死不同的地方. 我知道的每一个人都极力挣扎着想要活命, 但这人却甘愿将命舍去.

 

在整个审判的过程中, 我见到彼拉多无法控制场面, 而祭司们和凶恶的群众则已陷入极度的愤怒和无故的仇恨里.

 

只有犯人耶稣是平静的. 在祂身旁控告祂的那些犹太人像是一大群嗜血的兀鹰. 彼拉多和希律都感到困惑与无所适从, 他们两人并没有得到想要的.

 

唯独耶稣冷静地、默默地、满有把握地站在那里, 祂表现得像是祂正在掌控一切, 包括自己的命运与未来.

 

在髑髅地钉十字架的地方, 我的感觉更加强烈. 这种感觉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个小时后, 变成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 烈日当空之际, 突然间一片诡异的大黑暗笼罩在大地上. 好像是日蚀的样子, 但这却不是合适的时辰(故无法解释). 嘈杂的群众被这种阴森的黑暗吓呆了.

 

我走进耶稣, 免得祂的门徒在这正午时分怪异的黑暗中将祂劫走. 这可怖的黑暗持续到下午, 我就更靠近祂. 在那不寻常的黑暗里, 只有靠得这么近才可以看到祂的脸.

 

我被祂的面容深深吸引. 祂口中喊着一些奇怪的话, 我知道是亚兰语. 我看见祂脸上极度痛苦的表情. 有人以为祂在呼叫先知以利亚, 就把海绵浸满了酸醋给祂喝.

 

祂举目望天, 大声喊叫: “成了!” 祂用了这句在商场交易时, 我听见无数次的常用语, 意思是: “债务都还清了.” 那是胜利的呼喊, 而非失败的慨叹.

 

最后祂大声呼叫: “父啊,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说了这话, 祂就断气了. 有些时候犯人要在十字架上好几天才会死去. 但我感到讶异! 耶稣决意要死, 后来也如祂所愿地死去.

 

我并不觉得我是掌刑的负责人, 祂才是.

 

忽然地强烈地震动, 我被摇得昏头转向地, 一股巨大的恐惧感临到我身上. 我的士兵们向我这边靠拢, 他们紧靠着我的时候, 我感到他们都被吓得魂不附体.

 

我喊着说: “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他们都一致表示同意. (其中一个士兵)亚历山大喘着气说: “我从没有见过一个人是这样死的.”

 

黑暗散去, 下午的阳光重现. 众人暗暗地走了, 许多人捶着胸膛, 好像要把心底里的惧怕全都捶出来.

 

我看着身悬十架的耶稣, 极度的羞耻感袭涌而上. 其实该死的是我, 不应该是祂. 祂的死不像任何其他人的死. 祂的死正像一只无罪被献祭的羔羊. 祂死得像神的儿子.

 

 

(B.3)    耶稣基督死后第三天复活

接着我又发现祂与众不同的死有第三个特点.

 

彼拉多派了侍卫来转达犹太人的要求. 不到三个小时, 太阳就要下山, 安息日也将要开始. 为了避免犯人的尸体留在十字架上玷污安息日这圣日, 我们通常会将犯人的腿骨打断. 腿骨一旦被打断, 犯人就没法用腿的力量去撑起自己, 挺胸呼吸, 这样很快便会窒息而死.

 

我交待手下的亚历山大和布鲁特斯去办这事. 他们先打断第一个犯人的腿骨. 来到耶稣那里, 看见祂已经死了, 就没有将祂的腿骨打断. 布鲁特斯用枪刺进祂的肋旁, 立时有血和水从伤口里流出来. 我看见这事, 就证实耶稣的确是死了.

 

有一个犹太人的财主来求彼拉多, 在耶稣死后领取祂的身体. 信差叫我去见彼拉多. 我回复彼拉多说: “大人, 耶稣已经死了!”(指祂不必被打断腿, 因祂在这之前已经死了) 彼拉多突然冒出一句话: “真是太奇妙了!” 然后批准了财主的要求. 耶稣的身体被领走了. 我也看着那两个强盗的尸体被处理完毕.

 

任务完成后, 我回到安东尼堡休息, 脑海中充满了一幕幕白天的情景. 我负责执行过无数的死刑, 从未因此而心神不宁. 那天晚上, 我竟辗转难眠, 就是无法忘掉这位拿撒勒人. 我想到祂在十字架上凝视我的眼神、那长达三小时诡异的漆黑、以及断气时的大地震, 在在都令我十分不安.

 

第二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 应该是个宁静的日子. 我和彼拉多在一起的时候, 几位祭司长走了进来. 显然他们有非常重要的事, 否则不会在安息日登门造访. 他们对彼拉多说: “大人, 我们想起那个骗子耶稣生前曾说过: ‘三天之后, 我必要复活.’ 所以请下令把坟墓严密看守, 直到第三天, 免得祂的门徒来把祂(的尸体)偷走, 然后对民众说: ‘祂从死里复活了!’ 这样, 日后的骗局比起初的就更大了.”

 

显然, 彼拉多已经不想管有关耶稣的任何事情了, 他曾经为此而洗手表态. 他下令说: “你们自行处理吧! 用你们圣殿的卫兵去看守. 不要再来烦我了!” 他们就去把墓石贴上罗马政府的封条, 又派卫兵严密把守坟墓.

 

过了安息日, 在七日的头一日, 天亮以前, 强烈的地震摇撼着安东尼堡, 我深怕小命不保. 然而, 城堡是用大石头做根基的, 强震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我联想到耶稣断气时的那次地震. 起床以后, 我整天都心绪不宁.

 

我定意当晚要多喝点酒来壮壮胆, 就去了士兵们常聚集的一个酒馆. 夜色中我在酒馆里看到好几个圣殿的卫兵. 有些人似乎有额外的闲钱, 在那儿喝得酩酊大醉. 我认识他们当中的侍卫长. 我把他拉到安静的一角, 他的卫兵也跟了过来, 唯恐让他落单了. 我再三探问之下, 侍卫长酒后露了口风.

 

侍卫长说: “我负责一个小分队, 手下有十四个卫兵, 这个卫兵也是其中一员. 我们被派看守耶稣的坟墓. 嘿! 耶稣那帮胆小的门徒在祂被捕时, 不就都逃之夭夭了吗! 看守这么一个死人的差事, 可真是再简单不过了!”

 

侍卫长接着又说: “今早天亮的时候, 地震得很厉害, 有一位光明的天使把墓石辊开, 坐在上头. 我们被吓得浑身发战, 好像死人一样. 我们正害怕的时候, 看见几个跟随耶稣的妇女一早来看坟墓.

 

天使告诉她们说: ‘不要怕, 我知道你们在找被钉十字架的耶稣. 祂不在这里, 已经照祂所说的复活了. 你们来看安放祂的地方吧! 快去告诉祂的门徒, 祂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

 

侍卫长轻声悄悄地对我说: “妇女们和天使离开之后, 我鼓起勇气和这个卫兵进入坟墓里一探究竟. 正如天使所说的, 是个空坟, 尸体不见了! 裹过耶稣尸体的细麻布还在那里, 里面却是空的、扁的. 耶稣的身体好像从卷着的细麻布里蒸发掉了. 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起, 而是卷好着放在一边. 这事应当怎么解释呢? 你不得不接受死人复活的事实.”

 

侍卫长深吸了一口气, 轻声地说: “我们吓得跑去报告祭司长. 他们给我们每一个人很多钱, 嘱咐我们要这样说: ‘耶稣的门徒晚上来, 趁我们睡着的时候, 把祂偷走了.’ 他们又答应说: 如果彼拉多知道了封条被毁的事, 他们会说服他, 不会牵连我们.”

 

我问那个卫兵说: “真有这种事?” 他显然很怕我这个罗马的百夫长, 就问我: “你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呢? 莫非你要报告上级?” 我向他保证说: “我从不过问犹太人圣殿卫兵的公务, 这完全是你们的职责. 我是负责执行将耶稣钉十字架的人, 只想多知道有关祂的事情而已.”

 

他听了就没那么紧张, 接着他说: “大人, 除了一件事之外, 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 我问他: “是哪件事?” 他回答说: “我看到的是两位天使.” (注: 之前侍卫长说看见一位天使) 我终于明白了. 耶稣的死确实和别人不同, 祂拒绝留在坟墓里(因祂已从死里复活).

 

从天生的个性或是后天的学习来说, 我算不上是个教徒. 我一生宣誓只向凯撒尽忠. 然而这位拿撒勒人(耶稣基督)比所有的凯撒更伟大. 至少没有一个凯撒曾经从死里复活.

 

这位复活的耶稣诚然是真神. 虽然我还不明白其中所有的含意, 但我愿意寻求祂, 找到祂之后, 我会敬拜祂、事奉祂.

 

 

(C)       结语

福音书里曾记载一位罗马的百夫长, 他曾经仰望了十架上的基督(主耶稣), 并且称祂是神的儿子. 我们不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如何, 但这并不是重点.

 

最重要的是, 你和我是否相信祂是神的儿子? (这时候最好能引用 林前15:1-4的经文. 要清楚地传讲福音信息, 然后邀请人信靠基督为救主.)

 

假如你还没有相信祂, 你愿意现在就信靠祂为你个人的救主吗? 你若是已经接受祂作为你个人的救主, 你愿意更专心地敬拜、事奉祂吗?[13]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495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495-517页.

[4]               Haddon Robinson & Torrey Robinson, It’s All in How You Tell It: Preaching First-Person  Expository Messag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3), 第7页.

[5]               苏努克建, “波斯之夜”, 载《实用解经讲章: 十二篇解经讲章附解析》, 罗宾森编 (台北: 中华福音神学院, 1992-1993), 第88页.

[6]               John Reed, “Preaching First Person Sermons”,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未经出版的课堂讲义.

[7]               特指用现代的商业市场宣传手段来宣扬主耶稣.

[8]               Don A. Carson, The Gagging of God: 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第507-508页.

[9]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516-517页.

[10]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上引书, 第xvi页.

[11]             同上引, 第439页.

[12]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13]             上文摘自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705-713页. 【注: 在分段和标题上有稍微改编, 并作补充】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