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歌简介(25): 韩德尔的《弥赛亚》(Messiah): 哈利路亚


(A)       序言

曾有一首歌, 据说它被演奏时, 连大英帝国的国王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以表敬畏, 你知道是什么歌曲吗? 它就是德国音乐家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于1741年所著的《弥赛亚》(Messiah).

 

(B)       《弥赛亚》的创作历程

韩德尔创作《弥赛亚》的心路历程相当发人省思. 台湾辅仁大学医学院的施以诺博士写道: “韩德尔原本就是一个著名的歌剧家, 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在他生命中有近30年的时间, 所写的歌剧都是为了取悦当时的贵族, 也极受肯定; 他也尽力在贵族面前展露才华, 为自己树立声望. 然而, 后来韩德尔的创作却一度到了江郎才尽的窘境, 使得他的声望与家境开始走下坡, 所经营的剧院也发生了财务困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辗转有人(注: 此人是Charles Jennens, 参下文)给了他三部剧本(请他代写曲谱), 那三部歌剧全以圣经故事为蓝本.[1] 韩德尔原本还只是想借着写这三部歌剧来赚点小钱, 但后来却越读越感动, 越被当中的圣经章节所震撼! 渐渐地, 他的焦点从赚钱转到天父身上, 因而决定献上自己, 为主所用. 后来竟在很短的时间内, 便写出了神剧《弥赛亚》.”[2]

 

论到韩德尔的神剧《弥赛亚》的创作, 据说有以下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英国)人叫詹南斯(另译:金尼斯, Charles Jennens, 1700-1773)… 他从圣经中间去找有关于基督论的经文, 找出差不多50节最重要的经文. … 他把找到的圣经节全摆在一起, 摆在第一个的是…: “你们要安慰, 安慰我的百姓… 又向他(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宣告说, 他争战的日子已满了; 他的罪孽赦免了…”(赛40:1-2). 从这一节圣经开始, 他就把圣经中五十节最重要的基督论的经文列出来.

Charles Jennens

 

以后, 他把这些经文寄给他的一个朋友韩德尔(G. F. Handel). 书信到的那一天, 刚好韩德尔在街上游荡, 那天晚上他苦的不得了, 因为他已经破产了, 英国的贵族对他的音乐已经厌烦不要听了; 那天晚上, 他还因为跟人发生争吵, 结果被人家打, 受了很重的伤. 那个时候, 他已经是一个55岁的人, 还没有结婚, 孤家寡人, 在伦敦街头上走, 走到一半的时候, 听见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旁边一个礼拜堂的钟声, “当! 当! 当!” 他老泪纵横, 对上帝讲了一句话: “如果你不给我新的生命力, 让我死去算了! 主啊, 我活在世界上做什么?”

 

擦了眼泪, 没有人听见这些话, 没有人了解、明白来安慰他(注: 这都是后来他写在日记里面的). 他回到家里, 很颓丧、很没有精神, 坐在椅子上, 把他的假发脱下来(那时候的英国人像现在的法官一样是戴假发的)放在桌子上, 手就碰到一张纸, 拿起来一看, 是他的好朋友詹南斯这个英国第三流的文学家寄给他的一封信, 他拆开来看: “弥赛亚基督论”, 第一句就说: “要安慰, 安慰我的百姓.” 他大受感动  —  我相信这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 这是上帝的安排. 圣灵借着这些经文大大感动他, 他就开始把曲子谱下来.

 

这个时候, 是他生命最低潮的时候, 但也是他堆积50多年的音乐经验最丰富的时候. 他就一直写、一直写, 写个不停, 23天以后总算把所有的曲子写完了, 他也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躺在床上, 一躺好几天不能起来, 这就是《弥赛亚》曲子写成的历史.[3]

 

韩德尔于1741年8月22日下午开始写《弥赛亚》神曲, 前后一共只花了24天(注: 有者说是23天), 几乎足不出户, 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狂热的灵感中. 韩德尔的仆人说: “我的主人很不寻常, 每天我把早餐送进他房间, 当中午再送午餐进去的时候, 他的早餐都还没有吃; 送晚餐时, 他的午餐也只有吃一点点. 他像是疯狂了, 坐在琴边弹、流泪、写、唱, 弹、流泪、唱、写… 23天一直都是这样.” 不到四个礼拜, 整部《弥赛亚》完成了.[4]

 

另一方面, 施以诺也表示, 在创作神剧《弥赛亚》的过程中, 当韩德尔写道“哈利路亚”大合唱的部分时, 他泪流满面, 甚至感动得双膝跪下, 直说: “我看到天开了, 我看到了救主耶稣!” 而这部分也成为神剧《弥赛亚》中最经典的地方.[5] 以下简略地介绍“哈利路亚”这段歌词:

 

歌词: “哈利路亚, 我主我神全知全能大权. 世上万国万邦必成为我主基督之国, 祂掌大权从永远到永远. 万王之王, 万主之主, 哈利路亚!”

  • Hallelujah! for the Lord God omnipotent reigneth. (启11:15b) 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启19:16b)

 

评注:   这首著名的大合唱是第二部分的终曲,[6] 也是全剧的高潮. 该曲以主调和声为主, 中间穿插一些复调段落. 由于织体不断变换, 而使音乐高潮迭起, 层层深入.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宏伟的颂歌, 主题建立在三和弦基础上, 节奏明快, 和声坚实, 唱出了对救世主的光荣伟大的赞颂感情.

接着是一个和声和复调综合交替的段落. 它的主题包含两个材料: 一个是节奏舒展, 旋律以级进为主, 音乐富有庄严肃穆的意味; 另一个节奏轻快, 旋律简洁, 带有纵情歌唱的情趣. 然后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 歌词大意是“世上万国万邦必成为我主基督的国”. 音乐荡然飘逸, 轻柔而又神圣. 它的旋律先是级进下行, 然后是一个十三度大跳, 仿佛是象征着尘世到天国之间相隔遥远, 具有开阔的空间感, 而这一切都是由神主宰的. 再接着是一个戏剧性段落, 它包含着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十一小节的赋格段, 主题由男低开始, 然后男高、女中、女高依次进入, 音域逐渐扩大, 音响逐渐加浓, 最后汇成一股巨大的音流, 它仿佛是千百万民众的汇合.[7]

 

(C)       《弥赛亚》的震撼演出

《弥赛亚》创作出来后, 接下来的问题是: 要在哪里演出呢? 伦敦已经不欢迎他了, 虽然过去他曾经有过名气, 但如今已经不合时尚了, 所以他就到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Dublin)演出. 他召集了40多个人练习, 他自己指挥, 自己借钱租一个音乐厅, 自己在风琴上弹交响乐, 一面弹、一面指挥, 就这样, 他在第一次的演唱会上把整部《弥赛亚》演奏出来. 结束的时候, 有一位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在都柏林, 就把这件事情宣布出来, 他说: “万人空巷, 只为听《弥赛亚》的首演, 太伟大的乐曲了!” 就这样, 英国人就再次把他请回来; 1742年, 一年之后就在伦敦演出.

 

唐崇荣指出, 当演出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 就是英国的皇帝乔治(二世)也在场. 据说, 当乔治二世听到《弥赛亚》最伟大的一首歌“哈利路亚”大合唱的时候, 他竟然发现: “我算什么王? 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王.” 他也从皇帝的包厢中间站立起来. … 他动也不动, 他是以很严肃的、敬拜的心情站起来, 他谦卑地承认基督是万王之王, 直到那一首歌结束, 他才坐下去. 当英王站起来的时候… 他们就一个一个全都站起来. 这是音乐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王站起来, 全场的人都站起来, 而这一次的事情就变成以后每一次唱《弥赛亚》‘哈利路亚’的时候, 全场都站起来的传统.[8]

 

这里有一件事值得留意, 为什么神要让这首诗歌  —  由德国人韩德尔所著的《弥赛亚》“哈利路亚”  —  在英国伦敦演出, 并且是英国国王站起来呢? 唐崇荣解释道: “如果这首诗歌在别的地方唱, 别的地方的王站起来… 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这首诗歌在德国唱, 德国王站起来… 也没有意义. … 因为当时的德国在历史上、在全世界的地位上都没有什么重要性. 但是这首诗歌在英国唱… 英国的国王站起来… 有绝对举足轻重、不可忽略的意义. 因为当时大英帝国的版图比罗马帝国的版图大了十倍, 大英帝国的版图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地方大了七、八倍, 大英帝国的版图比任何曾经在世界上建立过的帝国版图还更大. 所以, 上帝不是叫别的王站起来, 来彰显祂儿子的荣耀, 祂是叫大英帝国的王站起来, 来显明上帝的国度是比世界的国度更大.”[9]

 

 

(D)       《弥赛亚》的慈善演出

1742 年 4 月 13 日, 韩德尔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弥赛亚》首演演出中对其赞助商表示, 演出所得应捐献给囚犯、孤儿和病人. “我自己曾经病得很重, 现在已经痊愈了,” 他说, “我曾是囚犯, 现在被释放了.” 演出好评如潮, 超出预期, 筹集了 400 英镑, 并将 142 名债务人从监狱中解救出来.  慈善机构赞助商希望吸引更多付费顾客, 要求女士们不要在裙子下戴箍, 并鼓励男士更多捐助.

尽管这部作品在都柏林广受好评, 但在伦敦却不成功, 因为观众们对一部在剧院上演的神圣作品感到困惑. 尽管如此, 1749年, 这是另一场协助伦敦弃婴医院落成的慈善演出, 开启了一系列音乐会的序幕, 再次将《弥赛亚》带到了公众面前, 让人们重新欣赏. 直到 1770 年代, 每年复活节期间的《弥赛亚》演出都会在育婴堂医院举行, 韩德尔指挥或参加了每一场演出, 直到 1759 年去世.

 

《弥赛亚》首演约 40 年后, 英国音乐学家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写道: “王国(指大英帝国)各地都在聆听这部伟大的作品, 人们对它的敬畏和喜悦与日俱增; 它让饥饿的人吃饱, 让赤身露体的人有衣服穿, 养育孤儿, 让清唱剧的继任管理者致富, 这比这个国家或任何其他国家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多(可指让人获益更多).”[10]

 

 

(E)       “千里马小驴驹

台湾辅仁大学医学教授施以诺

我们看到韩德尔把自己献给神, 为神创作来荣耀神. 施以诺评论此事时, 说道: “韩德尔后来的创作态度, 让我想到新约圣经中, 耶稣(基督)进圣城时所骑的那头‘小驴驹’, 是那样地不为自己, 那样地摆上、为主所用.

 

“在华人的文化中, 人们很喜欢用坐骑来比喻人才, 因此许多人才都自喻或被喻为良马. 若以此观之, 韩德尔在音乐上才华洋溢、灸手可热、众人仰之而不可得的程度, 若真要以坐骑来形容他的优越, 真足以称作音乐人才中的‘千里马’! 无怪乎他曾经风光一时. 韩德尔这匹‘千里马’的确靠着自己的实力而获得不少掌声. 然而, 再好的马也有跑累、跑喘的时候, 他倚靠自己的能力, 终究还是跑到了江郎才尽的窘境; 但当他肯为主所用, 心境上变成一匹‘小驴驹’时, 他却在创作过程中经历到无比的喜悦与震撼, 并再度超越过去的自己.”[11]

 

诚然, 从“千里马”到“小驴驹”, 可以用来形容韩德尔心境转变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他重新得力的秘诀. 而我们相信, 在神的国里, “小驴驹”远比“千里马”要来得更稀有和珍贵. 我们或许不是才华横溢的“千里马”, 但我们都可以谦卑地放下自己, 作个完全顺服主、为主使用的“小驴驹”.[12]

 

 

(F)       总结

韩德尔在生命低潮时, 遇见了《弥赛亚》这部神剧, 在乐谱最后, 他写下了“S D G” (Soli Dio Gloria), 意即“荣耀归于神”, 此剧以后, 终其一生韩德尔都没有再创作歌剧, 唯有专注在神剧的创作. 韩德尔因心底对至高神的赞美和感谢而写成的《弥赛亚》神剧, 于1742年4月13日在伦敦正式公开首演的当天, 伦敦万巷皆空, 震撼世界.

 

韩德尔一生中为此剧指挥30余次, 全部都是为了慈善的目的演奏. 如同《弥赛亚》神剧内容歌颂的一样, 神为了世人差派了救世主, 成为贫困穷苦之人的希望和帮助, 三百年间, 人们以此剧透过数以万计的慈善演出, 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实质的助益, 荣耀归于神.

 

 

编后语: 对于有兴趣更进一步了解神剧《弥赛亚》的读者, 也可参以下网址:[13]

 

 


[1]               在这三部剧本(三部歌剧)中, 其中一部便是过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神剧《弥赛亚》(Messiah). 《弥赛亚》歌词由詹南斯(Charles Jennens)根据英文圣经《钦定本》(KJV)的经文, 从诗篇、以赛亚书、小先知书、福音书、新约书信和启示录选出有关弥赛亚的经文来编成. 全曲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 耶稣基督降生的预言和祂的降生, 第1-21曲; (2) 第二部: 救赎的信息和耶稣基督为全人类受死牺牲, 第22-44曲; (3) 第三部: 耶稣基督的复活和最终的审判, 第45-53曲. 最后的合唱文本取自启示录.

[2]               施以诺著, 《诗歌, 是一种抗忧郁剂》(台北: 主流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 第139-140页.

[3]               唐崇荣著, 《唐崇荣神学讲座(16): 国度、教会、事奉》(台北: 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 第142-144页.

[4]               同上引, 第144页.

[5]               《诗歌, 是一种抗忧郁剂》, 第140页.

[6]               第一部分是《预言与成就》; 第二部分是《受难与得胜》, 第三部分是《复活与光荣》. 第二部分由第22至44曲组成, 而这部分主要有: (a) 二十二曲: “请看, 上帝的羔羊”(合唱) (约l:29); (b) 三十二曲: “众城门哪, 抬起头来”(合唱) (诗24:78); (c) 四十曲: “外邦为何暴怒争斗”(诗2:1,2); (d) 四十四曲: “哈利路亚”(合唱) (诗19:6, 16;  11:15),  https://myselinameimei.wordpress.com/2010/04/05/古典之门-亨德尔-messiah弥赛亚/ .

[7]              同上引. 第二部分是一段节奏缩减模仿的对位. 主题虽然只是不同节奏的同音反复, 但它通过五次上行模进, 使音乐达到了戏剧性高潮.

[8]               唐崇荣著, 《唐崇荣神学讲座(16): 国度、教会、事奉》, 第144-145页.

[9]               同上引, 第145-146页. 尽管如此, 亦有者指出, 经过多年来一些音乐界学者的分析和查证, 至今未有充足实质的证据, 证明1743年乔治二世在现场的证据.

[10]             https://www.thetabernaclechoir.org/messiah/george-frideric-handel-a-brief-history.html .

[11]             《诗歌, 是一种抗忧郁剂》, 第140-141页.

[12]             上文主要改编自 施以诺著, 《诗歌, 是一种抗忧郁剂》(台北: 主流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 第139-141页; 也参本文脚注中所注明的其他资料.

[13]             读者若想观赏有关《弥赛亚》的视频和音频, 请参: https://www.cclife.org/View/Article/11030 .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