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歌简介(26): 照我本相 / 正如我状 (Just As I Am)


(A)       序言

人若想来到神面前领受救恩、得着永生, 就不该认为自己“够好”或“不够好”, 因为人的情况不管如何, 都只有借着信靠耶稣基督, 才能来到神面前得着灵魂的拯救. 黄瑞西正确写道: “在踏入‘得救之门槛’前, 许多人都曾踌躇、挣扎, 想靠自己的力量或方法. 他们想先改造自己到完美的地步, 才敢来到主面前接受救恩. 他们不知‘得救是本乎恩, 因着信’(弗2:8). 此‘信’是信神能, 而非信自己行.

 

“主耶稣也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 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祂来, 本不是召义人, 乃是召罪人(太9:12-13). 自以为义的人, 在救恩上永远无份. 我们只有卸下一切伪装, 拿去所有面具, 按照原来的样子, 来到主面前, 才能蒙拯救, 神要在我们的软弱上彰显祂的能力, 只有完全顺服, 才能经历祂在我们生命的雕塑和计划.”[1] 以下这首诗歌  —  《照我本相》(Just as I am, 另译《正如我状》)  —  正是描述以上所说的宝贵真理.

 

这首圣歌作者是英国著名女诗人夏洛特·艾略特(Charlotte Elliott, 1789-1871). 她虽在32岁因病残废, 瘫痪在床长达50年之久, 但靠着神的恩典, 却写了多达150首诗歌, 让我们见证到神的恩典确实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

 

Charlotte Elliott

 

(B)       作者重生得救的经历

夏洛特·艾略特于1789年3月18日, 出生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布莱顿(Brighton)的韦斯特菲尔德(Westfield Lodge).[2] 夏洛特出身在牧师世家, 她的父亲(Charles Elliott )、两个叔叔(其中一人是Rev. John Venn)及两个兄弟(Rev. Edward Bishop Elliott 和 Rev. Henry Venn Elliott)都是牧师; 她外祖父(Rev. Henry Venn)也是牧师, 且是当时宗教醒觉运动的领袖. 夏洛特虽自幼就认识神, 但热衷世俗; 她优雅的风度, 敏锐机智的谈吐, 成为社交场上的名媛, 但灵命则每况愈下.

Charlotte Elliott

 

史伯诚评述道: “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十分令人羡慕而充满诱惑的, 但另一面对她属灵生命, 却构成相当的伤害和高度的危险. 但神早已为祂使女(夏洛特)选择并预定了更好的道路, 是为了把她从这样危险和充满诱惑的生活中, 带回到神的面前. 因此, 在1821年, 夏洛特就开始因病躺卧床上.”[3]

 

夏洛特在32岁时得了重病, 自此终生瘫痪在床. 她在病床上感到世事无常, 虚荣繁华似过眼烟云, 瞬息即逝, 而她对救恩又认识得不够清楚, 因此内心十分痛苦, 时常埋怨神.

 

Henri Abraham Cesar Malan

1822年5月9日, 她在父亲家中见到来自日内瓦的塞萨尔·马兰(H. A. Cesar Malan, 1787-1864).[4] 神使用这位瑞士的著名布道家兼赞美诗作者, 来引领夏洛特归向基督, 信靠救主而重生得救. 克里斯托弗·克纳普(Christopher Knapp)描述当时的情形:

 

一天晚上, 当他们坐下来交谈时, 神的仆人(指塞萨尔·马兰)将话题转向我们与神的个人关系, 并问夏洛特是否知道自己真的是一名基督徒. 她的健康状况不佳, 经常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 这使她变得烦躁. 一场重病使她终身残疾. 她对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感到不满, 并脾气暴躁地回答说, 宗教是她不想讨论的问题.

 

马兰博士以他一贯的友善态度回答说, 他不会追问令她不高兴的话题, 而是祈祷她能把心交给基督, 并运用祂所赐予她的才华来服事祂. 圣灵似乎用她对神的仆人那突然、近乎粗鲁的行为来向她表明她内心深处的骄傲和疏远.

 

经过几天心灵上的痛苦, 她为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向马兰道歉, 并承认他的问题让她非常困扰. “我很痛苦,” 她说, “我想得救. 我想来到耶稣面前, 但我不知道怎样做.” “为什么不照你本来的样子来呢?”(Why not come just as you are?) 马兰回答. “你只需要照你本相来到祂面前.”(意即“就照你现在这个样子来到祂面前吧”, You have only to come to Him just as you are) 马兰万万没想到他这样简单的回答过后会被整个基督徒世界以歌声重复! (指重复“just as I am…”这首诗歌词)

 

接下来是进一步的谈话, 这个好人(马兰)向这位曾经骄傲但现在悔改的年轻女士完全清楚地表明神借着基督拯救的简单方式  —  因祂已为我们流血, 所有发自内心相信祂的人都蒙神悦纳. 结果夏洛特小姐以罪人的身份归向基督.[5]

 

 

(C)       《照我本相》的写作背景

《照我本相》这首圣诗是夏洛特于1834年所写, 后由美国的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 1816-1868)所谱曲, 其写作背景如下: 在1834年的某一天, 夏洛特的家人忙着为协助贫穷的传道人子女筹款建校而举行义卖会. 那时全家出动, 唯有她一人在家, 觉得自己卧病在床, 毫无贡献, 因此倍感不安. 在静寂中, 她想到神的大爱, 回忆自己的重生经历, 于是她写下了这首诗.

 

60多年后的1897年10 月 15 日, 剑桥大学里德利堂(Ridley Hall, Cambridge)的校长, 即达勒姆的慕尔主教(Bishop H. C. G. Moule of Durham)对夏洛特这首赞美诗的起源做了清楚有趣的描述(注: 与夏洛特家人有亲密关系的慕尔是从她的家庭获此信息, 故其资料应是更准确的). 慕尔讲述当时的情形:

Handley C. G. Moule

 

健康不佳的状况仍然困扰着她(夏洛特). 除了它对灵命的普遍影响之外, 它还经常使她痛苦地感觉到自己活着是无用的, 特别是看到她周围的人充满事奉主的活力, 自己却无能为力. 1834 年正是这样一个考验的时刻. 当时她 45 岁, 住在英格兰的布莱顿(Brighton)的韦斯特菲尔德(Westfield Lodge), 她的哥哥艾略特牧师不久前构思了筹款建校的计划, 这一所在布莱顿名为圣玛丽堂(St. Mary’s Hall)的学校, 旨在为传道人的子女提供高等的教育; 这是一项高尚的事工, 此校至今仍成功地进行着, 获得令人赞扬的成就. …

 

为了筹款建校, 他们举行义卖会. … 因着义卖会, 韦斯特菲尔德热闹非凡; 夏洛特家中每个成员都从早到晚忙着准备, 除了生病的夏洛特. 她其实和家中任何一人都一样, 对义卖会充满热切的兴趣, 想为它效力. 但由于瘫痪的身体, 她什么也帮不上. 在义卖会前一晚, 她因为想到自己毫无用处而苦恼不已, 睡不着觉. 这些想法转化成属灵的冲突, 使她质疑自己整个属灵生命的现实, 强烈的悲伤之情令她痛苦万分.

 

第二天是义卖会忙碌的一天 … 昨晚的苦恼再次强烈地临到她身上. 她觉得必须用神的恩典来面对和征服它们. 她不再理会情绪的困扰, 而是在心灵里回忆和聚集了有关救恩的强大确定性: 有关她的主、有关主的大能、主的应许… 为了让自己得着安慰, 她从桌上拿起笔和纸, 刻意写下她的信仰历程 … 她用诗句向自己重述了神的福音, 那使她获得赦免、平安与天堂的福音… 她深刻体会到, 就在那里, 就在那时, 不是只在过去的某个时刻, 而是就在“现在”, 她也在爱子里被神悦纳, 且是“照我本相”(Just as I am)的接纳.

 

白天的时间过去了, 她的弟媳(Mrs. H. V. Elliott)前来看她, 并告诉她有关当天义卖会的情况. 弟媳读了她所写的赞美诗(即《照我本相》这首诗歌), 并(很可能)要求抄写此赞美诗. 于是, 这首赞美诗从那间安静的房间偷偷溜到了全世界, 使多人因诗词的信息得到福气, 60年来它一直在这方面播种与收割, 只有神才能数清到底有多少人因它得福.[6]

 

《照我本相》这首圣歌首次发表于1836年出版的《残疾者赞美诗集》(Invalid’s Hymn Book, 1836), 共六节, 标题为“到我这里来的, 我总不丢弃他”(取自约翰福音6章37节). 在这过后的50年里, 这首赞美诗广受欢迎, 几乎被移植到英语国家出版的所有赞美诗集中. 它已被翻译成所有欧洲语言以及许多遥远国家的语言.[7]

 

值得一提的是, 当夏洛特把这首圣歌交给出版社发表, 作为义卖捐款时, 它出人意外地获得遐迩争购. 以后这首圣歌又在筹建教堂时义卖, 也获得不少捐款. 多年以后, 当身体虚弱的夏洛特在某医生诊所看病时, 基督徒医生递给她一张传单安慰她, 上面印的居然是这首圣歌! 原来, 热心的基督徒已把它印成传单, 广泛地分发给人, 相信它也安慰和拯救了许多宝贵的灵魂.[8]

 

Henry Venn Elliott

夏洛特的弟弟亨利·艾略特(Rev. Henry V. Elliott, 1792-1865)对这首赞美诗所产生的巨大成果, 给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见证. 他说: “在我长期的事奉过程中, 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我劳苦的成果; 但我觉得我姐姐的一首赞美诗所取得的成就, 比我的成果大得多.”[9] 诚然, 《照我本相》可与英语世界中最好的赞美诗并列, 因它被神大大使用, 成功带领了许多人归向基督, 甚至被誉为“世上争取灵魂最伟大的圣诗”.[10]

 

 

(D)       《照我本相》的动人歌词

论到夏洛特所写的这首圣歌《照我本相》, 史伯诚贴切形容道: “这首诗歌在教会中一直被认为是极少数最能摸着人心的感人诗歌之一. 许多教会在崇拜聚会或布道大会结束前的‘决志呼召’时, 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唱出这首诗歌. 多少痛苦的灵因这首诗歌得救, 多少软弱的人因这首诗歌而复兴.”[11]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赞美诗的感人歌词:

 

1)   照我本相, 无善足称,

唯祢流血, 替我受惩,

并且召我就祢得生,

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

 

2)   照我本相, 不必等到

自己改变  比前更好;

因祢宝血  除罪可靠,

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

 

3)   照我本相, 反复不定,

疑信参半, 如浪不平;

内有挂虑, 外有恶行,

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

 

4)   照我本相, 贫瞎可怜,

我真需要  祢的恩典,

感我恶心,  开我盲眼,

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

 

5)   照我本相, 祢肯收留,

赐我生命, 赦我愆尤;

祢既应许, 必定成就,

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

 

以上中文歌词是摘自《圣徒诗歌》第628首.[12] 每一节都是以“救主耶稣, 我来! 我来!”作为结束. 但这一句话在英文原版其实是  —  O Lamb of God, I come, I come  —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而诗歌集《万民颂扬》里的歌词更正确地译出此原意, 也收集了此圣歌首次发表在《残疾者赞美诗集》(1836年版)的六节, 其歌名译作《正如我状无善可陈》:

 

1)   正如我状, 无善可陈,

祢竟为我  流血舍身,

招我前来, 与祢相亲;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2)   正如我状, 前来就主,

不再妄求  自洗玷污;

借主宝血, 秽迹全除;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3)   正如我状, 辗转不宁,

忧愁种种, 疑虑重重;

争战、苦难内外交攻;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4)   正如我状, 盲昧困穷,

亟待救治, 渴望光明;

所求唯有  主能供应;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5)   正如我状, 主便接待,

要赦我罪, 迎我前来;

信主应许  永远不改,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6)   正如我状, 端靠主爱,

撤去隔离, 排除障碍;

归主、属主, 永不分开,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13]

 

 

J. R. Watson

英格兰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英语教授兼圣诗作家瓦森(J. R. Watson)贴切指出这首圣歌的美丽结构  —  从“照我本相 / 正如我状”的一无所有, 攀升到“神之羔羊, 我来!”的高潮顶峰(from the nakedness of ‘Just as I am’ to the climax of ‘O Lamb of God, I come! ); 它使人不再注视软弱有限、污秽不堪的自己, 把眼光转向那在宝座前神的羔羊(主耶稣基督), 仰望祂宝血的救赎和丰盛的救恩! 由于此诗歌的信息简单明确, 满有力量, 它被广泛地使用在教会的聚会上, 特别是布道家如慕迪(D. L. Moody)、葛培理(Billy Graham)和斯托得(John Stott)的布道大会上;[14] 主也使用它来拯救许许多多的宝贵灵魂.

 

 

(E)       疾病缠身但仍有平安

史伯诚指出, 在1836年的年底, 夏洛特病得相当严重, 结果她就计划出去易地休养一段时间. 以后当她回忆这一段日子时, 真是她最享受主的时日. 她写着说: “我一个人坐在一个很舒适的客厅里, 我经历主的爱如同强烈的火焰充满我的心. 祂的灵正像一阵狂风暴雨之后, 带来了丰盛的雨水, 倾倒在我的四周. … 神的同在如同蔚蓝的天空. 雨后的平静与翠绿的树叶相映, 正如同神的平安是那样有力地充满我的心. 整个自然界是那样的肃穆平静, 似乎对祂充满了敬畏, 因为祂的声音震动了整个世界. …

 

“… 我不时被一种思想所充满, 就是我们在世的路程是那样的短暂, 并且充满了疲乏和痛苦, 但是每一个痛苦与挫折都是要把我们更带进天家. 主是应当被称颂的. … 即使外面的痛苦限制了我们的身体, 但里面的灵仍是充满了喜乐. 我自己也因我心灵上所得的奇妙安慰而感到惊讶, 尽管有身体上的软弱和难处, 但主里面甜美的享受却是所有问题的解答, 也成了我所确信的凭据. 并且我能说每一件事物也一定是美好的, 一切的痛苦即将过去, 那永远的荣耀正在被带进来. … 我不仅愿接受这些痛苦与试炼, 而且更因着这些而感谢祂, 因我相信这一切都与‘使我成圣’有关系的.”[15]

 

 

1841年, 夏洛特所特别亲爱的弟媳(弟弟Henry V. Elliott的妻子)离世. 1843年4月, 夏洛特的母亲因重病逝世. 在1843年之后的一年内, 她的姐姐也相继离世. 这几件事情给她带来不少打击, 但主的恩典扶持了她, 度过这一段伤心痛苦的日子, 过后重得属天的平安和力量. 1863年, 她出版了一本属于她的诗集. 在同一年, 她最亲爱的弟弟(Henry V. Elliott)也离世归回天家.[16]

 

1867年之后, 夏洛特的身体渐渐衰弱下去, 上下楼梯都要人把她放在椅子上抬着走. 1869年的秋天, 她的病情恶化, 身体更加衰弱, 甚至连医生对她的病情也宣告绝望. 但感谢主, 就在这段时间, 她居然又写了一首感人的诗:

 

我所亲爱, 请别哭泣, 我将与你暂分离;

如此暂别, 请勿泪滴, 因我与你仍心系;

夕阳几度, 西山斜移, 瞬即再聚永不离.

 

地上欢聚, 相悦相愉, 爱中交往何甘怡;

天家等待, 我们前去, 更深联合乐何如;

无人无物, 能够分开, 如此爱索永相系.

 

我正息祂, 温柔膀臂, 远胜一切强有力;

今将重担, 全数放弃, 天光指引克崎岖;

让我平安, 卧主怀里, 唯此方有永安息.

 

从这开始, 她是完全的被限制在床上活动. 她唯一简单的盼望, 就是让主的荣耀在她里面彰显出来. 无论或生或死, 顺利或苦难, 都是出于祂圣洁的旨意【参本文附录】. 她唯一的态度是单纯而坚强地倚靠祂的话和祂的工作.[17]

史伯诚继续指出, 在这以后的两年内(即1869年秋天至1871年9月她离世那日), 她生活的座右铭, 可简单的在下面这首诗歌的几句字行中表明:[18]

 

噢! 主耶稣, 愿我属祢

真实全能, 光明实际

信心所见, 同在四溢

远胜外界, 肉眼所见

我爱! 更亲更近更密

远超今世, 最美联系

 

有一段时候, 她因身体软弱而不能再去她所喜爱的教堂聚会, 她常说: “主的话是我的殿, 它是永远向我打开, 共有一位大祭司, 是我永远的居所, 祂是永远在等候来接受我, 我可向祂认罪, 向祂献上感恩, 向祂献上赞美的诗歌. 在那里有主的应许, 和圣徒的总会. 这世上的一切都没有价值, 只有在主那里, 我才能找到我所要的一切.”[19]

 

1870年, 在她81岁时, 即她离世的前一年, 她写给她姐姐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说: “我觉得像我这么大的年龄, 只需要三件事  —  伟大的信心、伟大的忍耐, 和伟大的平安. 此时我们要面对现实, 接受任何来临的事, 我坚决的相信良善和怜悯如两个引导我一生道路的天使一样,[20] 每时每刻, 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随着我们, 借着两位天使的引导, 可使我们应付一切的困难, 且不断的给我们安慰, 它们常在我耳旁微声的说: ‘不要惧怕, 因我与你同在  —  不要惊慌, 因我是你的神.’[21] 我们可能会分开一段时间, 但是祂已应许永不离开我们, 也永不放弃我们.”

 

当她在离世前的两个星期时, 她曾说: “我们下一次见面, 是在那羔羊婚筵上.”

 

当人们给她重复一句经节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 她会很快的回答说: “但我的心并不忧愁.” 又说: “我的心充满了神的圣言.” 这些主的话在她经过死荫的幽谷时, 给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她最后一次有知觉的表情是在她去世的那一早晨. 她的姐姐在那一天中重复的给她读一节圣经说: “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 必见辽阔之地”(赛33:17). 她拍着手, 眼睛向天观看, 在她面容上显出荣耀的光辉, 表示她已完全的进入这句话语里面, 并且看到那荣耀的异象. 1871年9月22日晚上10点钟, (82岁的)她便满有平安地安息在主里面, 脸上没有丝毫痛苦或挣扎的表情.[22]

 

虽然夏洛特已离开我们, 安息在她所爱的主怀中, 但感谢主, 借着她给我们留下这首宝贵的诗歌  —  《照我本相, 无善足称》(或译《正如我状, 无善可陈》)  —  提醒我们不管我们的状况如何, 都能照我们的本相, 照我们原本的样子, 向救主耶稣说道: “神之羔羊, 我来! 我来!” 而主耶稣说: “到我这里来的, 我总不丢弃他”(约6:37).

 

编后语:   有兴趣学唱这首诗歌的读者, 可参此网站:

 

 

 

*****************************************

附录:   圣歌 主旨得成

(Thy Will Be Done)

 

夏洛特 (Charlotte Elliott) 因病重瘫痪, 但心灵满有平安喜乐

 

在夏洛特(Charlotte Elliott)离世前, 身体受了极大痛苦. 疾病缠身的那段日子中, 因着主的爱和恩典, 叫她在经历这些之后, 仍能顺服于主在她一生中的带领. 她不因自己的苦难而质问神为什么, 且满心盼望神的旨意在她身上得以完成.

 

(1)   我神我父, 当我飘零,

世途崎岖, 远离天庭,

教导我心, 深处发声.

“主旨得成.”

 

(2)   主若召我, 舍诸福乐,

我所珍爱, 原非属我,

今主取回, 我岂敢夺,

“主旨得成.”

 

(3)   悲伤痛苦, 使我喟叹,

亲朋好友, 即将离散,

顺服是我, 唯一答案.

“主旨得成.”

 

(4)   软弱心灵, 靠祢赐福,

祢灵甜美, 我心常驻,

其余诸事, 悉凭我主.

“主旨得成.”

 

(5)   日复一日, 新我意愿,

与主相合, 除我阻拦,

容我时常, 表白不难.

“主旨得成.”

 

(6)   纵我幽径, 悲伤充满,

容我安息, 怨言不讲,

神圣祷告, 上达穹苍.

“主旨得成.”[23]

 

 


[1]               黄瑞西著, 《岁首到年终》(加利福尼亚: 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0年再版), 第185页.

[2]               https://www.hymnologyarchive.com/charlotte-elliott .

[3]               史伯诚著, 《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加州: 美国见证出版社, 1999年), 第74页.

[4]               不少在互联网上的文章描述此事时, 说夏洛特是“在父亲日内瓦(Geneva)的家中”见到来访的布道家塞萨尔·马兰(Cesar Malan), 但这很可能先是因着翻译上的错误, 结果以讹传讹. 正确事实应该是“日内瓦的塞萨尔·马兰来到父亲(在英格兰)的家中”, 因这方面有明确记载:

[5]              摘自网上文章 “Miss Charlotte Elliott, 1789-1871” : https://www.stempublishing.com/hymns/biographies/elliott.html . 根据一些记载, 夏洛特就是因着马伦这句话而明白救恩的简易性, 并且信靠主耶稣基督而重生得救, “马伦对她说: ‘就照你现在这样即可.’ 这句话使她茅塞顿开, 她即刻接受主, 定该日为她属灵的生日.” 摘自“照我本相: 简介 (二)”, 参网站: https://www.xueshengshi.com/?p=2257 .

[6]              摘自网上文章 “Miss Charlotte Elliott, 1789-1871” : www.stempublishing.com/hymns/biographies/elliott.html .

[7]               同上引.

[8]               参网上文章 “照我本相(Just As I Am): 简介(二)”, https://www.xueshengshi.com/?p=2257 .

[9]    www.stempublishing.com/hymns/biographies/elliott.html .

[10]             参网站: https://www.xueshengshi.com/?p=2257 .

[11]             参《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第84页.

[12]             同上引, 第83-84页.

[13]             摘自诗歌集《万民颂扬》第314首.

[14]             参网上网站 “History of Hymns: ‘Just as I Am’ comes from writer’s struggle with confining illness”; 参网站: www.umcdiscipleship.org/resources/history-of-hymns-just-as-i-am-comes-from-writers-struggle-with-confining-il ; 浏览于2024年1月12日.

[15]             史伯诚著, 《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第79-80页.

[16]             https://www.hymnologyarchive.com/charlotte-elliott .

[17]             《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第81-82页.

[18]             这首诗歌名为“噢! 主耶稣, 愿我属祢” (其英文名为 “O Jesus, make Thyself to me”). 史伯诚将第三段译成“信心异象…” (英文是: More present to faith’s vision keen), 由于下一句是“…肉眼所见” (英文是: Than any outward object seen), 所以将这里的“vision”译作“所见”更能衬托出两者的对比  —  “信心所见”对比“肉眼所见”. 有关它的英文歌词, 参 www.stempublishing.com/hymns/biographies/elliott.html .

[19]             同上引, 第82页.

[20]             这两个一生跟随她的“天使”在英文是 goodness (良善) 和 mercy (怜悯), 取自诗篇23:6的“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KJV: goodness)慈爱(KJV: mercy)随着我.” 中文圣经《和合本》、《新译本》和《现代中文》译本都译作“恩惠”和“慈爱”, 但史伯诚按英文正确译为“良善”和“怜悯”.

[21]             这句话应是取自 赛41:10: “你不要害怕, 因为我与你同在; 不要惊惶, 因为我是你的神. 我必坚固你, 我必帮助你; 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22]             《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第82-83页.

[23]             史伯诚著, 《诗人与诗歌》(一、三集合订版) (加州: 美国见证出版社, 1999年), 第85页. 有关此歌在英文的唱法, 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2MjsiF-mo .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