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贝勒特 (John Gifford Bellett, 1795-1864)


jg bellet(A)    到都柏林的深造

john nelson darby约翰·贝勒特(John Gifford Bellett)在1795年, 生于爱尔兰(Ireland)的都柏林(Dublin). 他来自英吉利人和爱尔兰人混血儿(Anglo-Irish)的家庭, 与爱尔兰的圣公会(Irish Established Church)有关系. 他到都柏林的大学即三一神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修读法律. 贝勒特的亲兄弟指出, 当时贝勒特轻易地考入此间大学的法律系. 在大学第一年时, 虽然他迟入学, 并且那里有许多优秀生, 但他仍以优异成绩荣获古典文学奖学金. 虽然如此, 他不为名利所动, 而以寻求事奉神为生命目标. 在三一神学院, 他结识了过后成为一生密友的约翰·达秘(John Nelson Darby). 他们俩皆是古典文学界的强人, 毕业后更是律师界的精英. 但不久, 达秘离开法律界, 担任圣公会的牧师, 而贝勒特则以“平信徒”(layman)的身份, 积极参与信仰的活动.

 

(B)    召会真理的寻见

在1927年, 他们这两位热心追求的信徒参加在(爱尔兰)威克洛(Powerscourt House, in Co. Wicklow)的查经聚会, 研究圣经预言. 当他们在圣经真理的知识上成长时, 他们看出周围所谓的“(基督教)新教教义”(Protestantism)和这些“教派主义”(sectarianism)的错误, 所以便坦然离开公会. 他们愿意顺服圣经的指示, 回到符合圣经的地方召会之样式(徒2:41-42). 因此在1828年, 我们发现贝勒特与其他共同思想的朋友, 例如克伦宁(Edward Cronin), 赫契生(Francis Hutchinson)和达秘(J.N. Darby)等人, 已经开始在家中擘饼记念主.

lord congleton在1829年, 聚会的人数日增, 结果他们便迁到赫契生(Francis Hutchinson)所借出的私人房子内聚会.地点是在9号, 菲茨威廉街区, 都柏林(No.9 Fitzwilliam Square, Dublin). 但在隔年(1830年), 人数的增加使他们觉得在私人家中聚会不太方便(当时他们已和刚克利顿爵士[Lord Congleton]那里的聚会合并起来), 所以在刚克利顿爵士(当时称为约翰.柏纽尔)的安排下, 他们把聚会处迁到在都柏林安及亚街(Aungier Street, Dublin)的一座拍卖场所内. 主将得救的人, 不断加给他们(参徒2:47). 贝勒特不盲从人的传统和制度, 以查经来明白神的旨意, 并愿意付一切代价来顺服神的话语, 这点实在是今日事奉神之人和所有信徒的好榜样.

 

(C)    基督品德的彰显

(C.1)   帮助穷人和弱者的爱心

贝勒特的身上常散发基督那亲切仁爱, 乐于助人的香气. 某次, 贝勒特到朋友家探访. 当他离开时, 看见篱笆门口有一位穷人在卖扫把. 他动了慈心, 便买下一支扫把, 回到朋友家门口, 请朋友收下, 因为他不想把它带回. 可见他买下扫把, 是出于爱心, 而非自己的需要. 贝勒特也常预备好帮助穷人. 几乎每次施舍时, 他都会向那人说: “这是为了主耶稣的缘故”, 使感谢和荣耀都归于主. 此外, 他也常期望能鼓励软弱或不受重视的人. 当他看见或听到那些受轻视者, 有信心和爱心的表现时, 他总是万分喜悦地说: “那在后的已在前了!”(太19:30)

(C.2)   强调知识与爱心的平衡

由于贝勒特有丰富的圣经知识, 所以在讨论圣经时, 朋友往往提出圣经难题请他解答. 虽然贝勒特乐意为人解答难题, 但他不喜欢无谓的争论, 及那些只是为了满足理智层面的问题. 对他而言, 发问的动机应是出于真诚追求的心, 解答的目的也应是为了激励人对神的信心和爱心. 他的朋友贴切地说道: “贝勒特不是每一次都回答你的难题, 但他总是把你提升超越这些难题.” 此外, 虽然柏勒特重视圣经的知识, 但他却反对保留在“只有圣经知识而没实际爱心”的层面. 谈到一些“仅是为争辩论点”的基督徒交流或聚会, 他说: “在那里没有情感, 没有爱心的油膏, 只有理智的枯萎.” 这些话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D)    讲道文字的事奉

the moral glory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贝勒特的讲道扣人心弦. 一位在巴斯(Bath)听到他讲道的人, 形容他为“出口成诗”(talked poetry)的人, 在感情和表达上优美甘甜, 简洁有力. 在讲道方面, 他是全面依靠圣灵带领的人. 他的女儿见证道: “有时候, 去聚会的途中, 他告诉我当晚他讲道的题目, 但较后我惊奇地发现, 他在讲道时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题目.” 对于这点, 正如他在某次写给女儿的信上所言: “我的心思被转移到另一个题目, 你也知道, 我欢喜被神的手如此带领.” 这点提醒我们, 不只需要在讲道前充分预备自己和信息, 更要在讲道时谨慎倾听圣灵那“微小声音”的引领(王上19:12).

贝勒特喜欢称圣经为“神的书”(Book of God). 他喜爱谈到路加福音、希伯来书和以色列众列祖的课题, 而思想基督则是他的至爱和最高享受. 他晚年的著作 —《荣美的主耶稣基督》(Moral Glory of the Lord Jesus)足证他对基督的忠诚爱慕和朝思暮想. 他在书中写道: “大家若能这样注目主在地上事奉的一切表现, … 实在是一件蒙福、可喜、叫人敬拜的事… 我们若真能明白他事奉的真谛, 或明白他在地上的每一步、每一刻所显出的荣美品德, 我们就能透过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平凡的事, 借着这位人子得以认识神而进到神的面前.” 反观现今许多神学院所教导的, 或是许多信徒所阅读的, 大部分都是些有关宗教伦理、社会哲学、心理学、世俗知识和沟通技巧等等的课题, 忽略了默想并熟悉所事奉的主基督, 这实是一大危机.

在文字事奉上, 贝勒特的其他著作有: 《先祖》(Patriarchs)、《传道者》(Evangelists)、《神的儿子》 (Son of God)等等. 此外, 他的一些解经精华也收集在《召会作者文库: 第11册》(Assembly Writers Library: vol.11). 已故的古维特(R.Govett of Norwich)是一位很好的鉴赏家(judge). 他读完了奉主名聚会运动的领袖们所著的一切书籍后, 发表他的看法, 认为贝勒特是“最属灵的一位”. 他的看法并非毫无根据, 因为贝勒特的文笔之间多方流露出他那高尚的品德和属灵的深度.

 

(E)     心满意足的一生

贝勒特于1846-1848年间住在巴斯(Bath), 并于1854年左右回到都柏林(Dublin), 住在那里直到离世(1864年). 1859年, 他积极参与在北爱尔兰的大复兴(Great Revival). 在这些年间, 他彰显基督徒仁爱亲切的榜样, 经常在召会事务的纠纷上, 以这属灵的态度来缓和其中的悲痛. 这位追求和平, 也使人和睦的贝勒特, 口中常强调不要以权利作为争论的理由, 倒要“愿意成为零”(cypher) — 倒空自己, 化为无有.

bellet1864年9月, 贝勒特的身体开始虚弱, 但他心灵仍是健壮. 某日, 当他到朋友的办公室, 那里的书记表示对他的病况深感难过. 贝勒特回答说: “我希望当你处在我这样衰弱的情况时, 你能像我一样的喜乐. ” 接着亲切地握着他的手, 说道: “记得, 我一切的喜乐是在耶稣(基督)里, 而非在于我自己.” 在1864年10月10日, 他的身体越来越弱. 卧在床上时, 他的心并非想到自己的病痛, 仍是想到主的感受, 因他以最甜美的声音问他女儿: “主是否满意?” 女儿回答: “是!” 接着他便很满足地休息. 不久, 就在当日, 他终于“永远满足”地安息在主的怀中. 他的遗体被葬在爱妻的墓旁, 他的墓碑上刻着: “你必以你的面光使我充满喜乐. 你已将他心中所求的赐予他.” 深愿我们离世前也像贝勒特一样, 活出使主满足的一生, 好叫我们永远满足.[1]

 


[1]          上文参考 J. G. Bellett, Assembly Writers Library (vol.11), (Glasgow: Gospel Tract Publications, 1985); Hy. Pickering (comp.), Chief Men Among the Brethren (New Jersey: Loizeaux Brothers, 1986).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