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诗篇”里的耶稣基督: 诗篇第118篇


(A)       序言

诗篇第113篇至118篇被犹太人称为“赞美诗”(the Hallel).[1] 根据传统, 这六篇诗是在以色列人的大节期唱颂的, 特别是在欢庆逾越节(Passover)的时刻. 这六篇诗也被称为“出埃及之赞美诗”(The Egyptian Hallel), 因这组诗是庆祝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诗114:1). 诗篇118篇是这组“赞美诗”的最后一首, 亦是“弥赛亚诗篇”(the Messianic Psalms)的最后一篇.[2] 它被列入弥赛亚诗篇中, 因为第22节被新约圣经6次引述,[3] 皆指向弥赛亚主耶稣基督.[4] 威尔逊(另译“卫恩礼”, T. Ernest Wilson)[5]评论诗篇118篇时说道: “全篇总结其他弥赛亚诗篇的教训, 列出犹太人历世历代所遭受的逼害, 最后预告弥赛亚的再临并国度的建立. 本篇首节和末句都是赞美神的话: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6]

 

(B)       诗篇第118篇的简介

诗篇第118篇没有题注, 所以我们不能断定作者是谁. 然而, 弗拉尼根(Jim Flanigan)指出, 普鲁默(W. S. Plumer)列出大约14位备受敬重的解经家, 他们皆认为此篇作者是大卫. 司布真(C. H. Spurgeon)也相信大卫是作者, 其论点是根据 拉3:10-11的记述, 论到第二座圣殿奠基时, 利未人高唱诗歌, “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 祭司皆穿礼服吹号, 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 照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 都站著赞美耶和华. 他们彼此唱和, 赞美称谢耶和华说: 他本为善, 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 司布真表示, 他们所唱的诗词中有些词字与诗篇118的开始和结束之词相似, 所以他认为此诗作者就是大卫.[7]

 

慕迪函授学校和以马忤斯函授学校总监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写道: “我们不知道谁写这首诗. 圣经学者的建议有大卫、希西家、以赛亚、尼希米、撒迦利亚和哈该. 一般认为此诗写于犹太人被掳放逐后的时期(post-exilic); 那时犹太余民从巴比伦归回应许之地, 重建希伯来人的国民生活(包括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城墙, 编者按). 我们可将此诗联于尼希米书第8章所记载的住棚节庆典. 虽然遭受撒玛利亚和其他人的强烈反对, 耶路撒冷的城墙仍然成功重建. 此工程于亚达薛西王二十一年(主前444年)正式完毕, 一个月后, 犹太人全国欢庆住棚节. 诗篇118篇极可能正是为此盛大场合而生.”[8]

 

美国著名的解经家沃伦·魏斯比(Warren Wiersbe)也赞同这点. 他写道: “这是那被誉为‘出埃及之赞美诗’(The Egyptian Hallel)的最后一首.[9] 其背景可能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与城门被修建好后, 在住棚节的献城庆典时刻. 此事发生于主前444年, 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期. 那时, 修城的犹太人被敌人包围着, 先是讥笑, 然后威胁要攻打他们, 令他们停工(参 诗118:10-14; 比较 尼2:19-20; 4:1-9; 6:1-9). 但犹太人竟然用了52天, 就修建完工, 而这消息传开后, 外邦列国惊讶不已(诗118:15-16, 23-24; 比较 尼6:15-16). 此诗提及城门(19-20节)和建筑物(第22节), 并肯定地表达犹太百姓所经历的喜乐, 尤其是他们看见这是主耶和华所成就的一切. 第2-4、10-12、15-16节的重复短语(phrase)显示诗篇118篇是为敬拜而写的. 第5至21节的‘我’(I and Me)是指以色列国民, 而非诗人. 无论如何, 诗人向所有世代的所有信徒说话, 给予他们实际性的指导.”[10]

 

(C)       诗篇第118篇的内容

我们留意到诗篇118篇位于诗篇中最短的一篇(诗篇117篇)与最长的一篇(诗篇119篇)之间, 地位独特. 此诗肯定是弥赛亚诗篇, 因为第22和26节被新约引述, 指向弥赛亚主耶稣. 弗拉尼根写道: “我们的主耶稣在地上事奉的末期也曾引述诗篇118篇. 在主被卖的那一夜, 当祂与众门徒同聚楼房(Upper Room), 要离开前往(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以前, 他们同唱诗篇.[11] 极可能的是, 他们所唱的正是 诗篇118, 因它是逾越节庆典的结束之诗(太21:42; 23:39; 26:30). 此篇诗也被彼得引述(徒4:11; 彼前2:7), 同时又被保罗引用(弗2:20).”[12]

 

对于诗篇113篇至118篇这6篇“出埃及之赞美诗”, 威尔逊贴切指出, 希伯来基督徒解经家大卫·巴伦(或译“帕伦”, David Baron)说: “犹太人在三个大节期  —  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  —  都歌唱这些诗篇. 逾越节时, 他们在喝第二杯前唱诗篇第113和114篇; 礼仪完毕, 喝第四杯前, 他们唱其余四篇. 这大概是主耶稣与门徒设立主的晚餐后所唱的诗歌”(太26:30). 福音书只有一次记载我们的主耶稣唱歌, 就是这一次了. 在马太福音, 我们察见祂传道和教导; 马可福音记载祂的事奉; 路加福音记载祂的祷告; 但只有此处, 马太福音记载祂唱诗. 我们理当细心查阅本篇结尾的句子和感受, 相信能使我们明白主离开楼房到客西马尼园, 以及在十字架上的内心感受.[13]

 

威尔逊进一步指出, 主耶稣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周, 必是常常默想本篇. 祂曾三次引述或论及这篇诗的相关经文:

 

1)      论到葡萄园的比喻, 祂引述本篇第22和第23节, 论及被丢弃的石头(喻指耶稣基督本身)[14] (参 太21:42: “耶稣说: ‘经上写着: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是主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2)      当祂为耶路撒冷哀哭, 祂说: “我告诉你们, 从今以後, 你们不得再见我, 直等到你们说: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太23:39; 比较 诗118:26: “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15]

3)      主耶稣在守逾越节和设立主的晚餐所唱的诗歌, 必是这篇赞美的诗(太26:30: “他们唱了诗, 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注: 犹太人守逾越节时会唱诗篇113至118篇).[16]

 

在分段方面, 魏斯比(W. Wiersbe)把诗篇118篇分成四段, 显明信徒在每一种情况下要如何的对待主. 他的分段简洁, 极具启迪:

1)  1-4节: 在每一个时刻里感谢主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at All Times)

2)  5-14节: 在每一个危机中投靠主

(Trust the Lord in Every Crisis)

3)  15-21节: 在每一个胜利后荣耀主

(Glorify the Lord after Every Victory)

4)  22-29节: 在每一个经历中看见主

(See the Lord in Every Experience)[17]

 

但不少释经家只把此诗分成三大段. 著名的英国圣经教师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 1877-1958)把诗篇第118篇命题为“合唱的和散那”(A Choral Hosanna), 并把此诗喻作一个旅程, 分成以下三大段:[18]

1)   1-4节: 启程 (the Start)

2)   5-18节: 旅程 (the Journey)

3)   19-29节: 抵达 (the Arrival)

 

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也是如此, 把此诗喻为一个旅程的三大部分, 而本篇文章正是采纳他以下的分段:

1)   1-4节: 旅程的开始

(Commencement of the Journey)

·   1节: 敬拜者的主题(The Worshiper’s Theme)

·   2-4节:敬拜的群众(The Worshiping Throng)

2)   5-18节: 旅程的特征

(Character of the Journey)

·   5-7节: 在客西马尼(At Gethsemane)

·   8-9节: 在厄巴大(At Gabbatha)

·   10-13节: 在各各他(At Golgotha)

·   14-18节: 在荣耀里(In Glory)

3)   19-29节: 旅程的高潮

(Climax of the Journey)

·   19-26节: 主耶稣在圣殿的正门前(The Lord Jesus at the Portals of the Temple)

·   27-29节: 主耶稣在圣殿的区域里(The Lord Jesus in the Precincts of the Temple)[19]

 

菲利普斯评述道: “此诗显然有礼拜仪式的特征(liturgical), 其编排法是合唱式, 有人问有人答. 它在住棚节时被犹太人应答轮唱(antiphonally), 特别是当敬拜者走近圣殿大门, 以宣扬神拯救祂百姓的伟大神迹. 此诗也是预言性的(prophetic), 所看到的超越主第一次降临, 直到祂第二次降临, 就是祂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哈米吉多顿的敌人之手, 并带领全世界进入千年乐国的时代. 此诗也把一个旅程  —  归程(a journey home)  —  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将以此观点思考这篇伟大的诗. 它不仅是我们或以色列的归程, 更是我们的主之归程. 它领我们经过各各他, 直到属天的美地.”[20]

 

(C.1)    旅程的开始(1-4节)

(Commencement of the Journey)

我们看见旅程是以赞美神的良善和慈爱为开始, 因诗人在 诗118:1-4说道: “1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2愿以色列说: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3愿亚伦的家说: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4愿敬畏耶和华的说: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a)   敬拜者的主题(Worshiper’s Theme, 1节)

诗人说: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称谢”一词希伯来原文是 yâdhâh {H:3034}, 意即“称谢、赞美、承认”.[21] 现代的产品都不耐久的, 好使厂家继续有生意可做. 事实上, 世上没有一物是永远长存的. 但我们要称谢神, 因祂的慈爱是永远长存的. “慈爱” (KJV: mercy)一词在希伯来原文是 cheşedh {H:2617},[22] 也可译作“怜悯”(mercy)、“仁慈”(lovingkindness)、“良善”(kindness)等等. 主耶稣要上十字架, 替我们的罪面对圣洁之神可怕的忿怒和审判, 所以神“永远长存的慈爱、怜悯、仁慈或良善”对祂而言是何其宝贵、何等安慰啊!

 

(b)        敬拜的群众(Worshiping Throng, 2-4节)

从第2节至第4节让我们看到, 有三类人蒙召赞美神. 三类人是指以色列人、亚伦的家和敬畏耶和华的人. 以色列  —  全部百姓; 亚伦的家  —  作祭司的, 以及敬畏耶和华的人  —  敬虔的余民(玛3:16; 注: 余民就是那些持定弥赛亚指望的人). 参阅 诗篇115篇, 我们也可看到这三类人.

 

先知以赛亚和以西结也曾提及这三类人. 诗篇115篇两次把他们连在一起来谈, 并劝告他们倚靠主, 因祂是他们的帮助, 是他们的盾牌(9-13节). 在各个时代中, 神的百姓都可作同样的分类: 全体百姓、民中的领袖和委身见证神的少撮人. 如果人人都说: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这是何等美好啊!

 

(C.2)    旅程的特征(5-18节)

(Character of the Journey)

从 诗118:5-14, 诗人刻画出整个旅程的特征: “5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 祂就应允我, 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 6有耶和华帮助我, 我必不惧怕, 人能把我怎麽样呢? 7在那帮助我的人中, 有耶和华帮助我, 所以我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8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人; 9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王子. 10万民围绕我,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1他们环绕我, 围困我,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2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 好像烧荆棘的火, 必被熄灭; 我靠耶和华的名, 必剿灭他们. 13你推我, 要叫我跌倒, 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14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是我的诗歌; 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15在义人的帐棚里, 有欢呼拯救的声音;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16耶和华的右手高举;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17我必不至死, 仍要存活, 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18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 却未曾将我交於死亡.”

威尔逊称诗篇118:5-18为“以色列人受苦的历史大纲”(an historical outline of Israel’s suffering). 他解释诗人以诗的手法叙述以色列历代受苦的历史, 并以大灾难为高潮.[23] 首先, 各国举行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 合力要剿灭犹太人, 这对以色列人而言, 是一段漫长而悲惨的历史. 这是历代的争战, 也是女人的后裔与蛇(魔鬼)的后裔之间的战争. 这两者的后裔从太古以来, 已经誓不两立, 直到世代的末了.[24]

 

事情还未完结, 以色列黑暗的日子还在前头. 先前所发生的事, 将在“雅各遭难的日子”(即七年大灾难, 耶30:7)重演, 并且更加剧烈. 公元70年, 耶路撒冷被围困, 1百万的犹太人被屠杀, 但这不过是小小的先兆, 预告末期将要发生的事. 以色列再次被敌人围困, 当整个国家面临崩溃, 在燃眉之急的时刻, 天门敞开, 弥赛亚耶稣基督亲自从天降临, 拯救他们.

 

外邦列国还未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以色列是神眼中的瞳人, 是祂的选民. 那些攻击他们的人, 犹如正面攻击神, 必迅速遭受审判. 德国的希特勒领悟这道理时, 已经太迟了! 英国保护和帮助犹太人时, 她变得强大, 成为“日不落的帝国”. 可是当她改变政策, 配备刺刀的英军转过来逼害以色列的余民, 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区直到应许之地, 又把他们送入塞蒲路斯的集中营, 英国的前景变得黯淡. 只在1个世纪之内, 她的军事力量退至三等国, 又受无政府主义的震荡, 经济杂乱无章.

 

这是诗篇第118篇的教训. 第10至12节中, 4次记载敌人围攻以色列人  —  “万民围绕我”(第10节)、“他们环绕我”(第11节)、“围困我”(第11节)、“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第12节). 经文最终的应验将发生在哈米吉多顿的争战. 那时千钧一发, 列国大军围绕圣城耶路撒冷, 但结果呢? 骑白马的弥赛亚主耶稣从天降临, 完全毁灭仇敌的势力!

 

诗118:8说得好: “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人.” 昔日以色列寻求埃及和亚述的军事援助, 结果一败涂地. 在20世纪, 以色列倚靠英国和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无论如何, 血肉的膀臂仅是折断的芦苇. 相反地, 第15至16节3次论到“耶和华的右手”. 在第6节, 以色列能说: “有耶和华帮助我, 我必不惧怕, 人能把我怎麽样呢?”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耶和华不帮助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资源的一方, 却扶助那些信靠祂的人. 诚然,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是我的诗歌; 祂也成了我的拯救”(14节). 这是节录自以色列人过红海时所唱的“拯救之歌”(出15:2), 以赛亚也曾引述此诗(赛12:2), 论及千禧年的胜利.

 

本段完结前, 记载凯旋的曲调: “我必不至死, 仍要存活, 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17节); 第18节说: “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 却未曾将我交於死亡.” 今日中东的政局, 正是此节的活见证!

 

诗篇118:5-18除了可反映以色列人的历史, 它也可预示弥赛亚主耶稣的旅程, 描述祂从被卖的那一夜, 直到祂被接到荣耀里. 菲利普斯用四个“G”开头的字眼, 来代表这四个值得记念之处.

 

(a)   在客西马尼(At Gethsemane, 5-7节)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 祂就应允我, 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诗118:5). “急难”在希伯来原文是 mêtsar {H:4712}, 意即“狭窄、窘迫、危难”, 也可译作“急难、悲痛”(KJV: distress). 我们无法完全体会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心中因十架的急难而感到的悲痛. 祂甚至对门徒说: “我心里甚是忧伤,[25] 几乎要死”(太26:38). 就在这急难悲痛的时刻, 我们看见祂向神祷告,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 既大声哀哭, 流泪祷告, 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 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来5:7), 正如诗人所说: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 祂就应允我.” 此外, 当捉拿主耶稣的人来到, 说要找拿撒勒人耶稣时, 主耶稣坦然答道: “我就是!”(约18:5). 我们读到祂非但没有逃跑, 反而勇敢无惧地面对一切, 就如 诗118:6所说: “有耶和华帮助我, 我必不惧怕, 人能把我怎麽样呢?”

 

(b)   在厄巴大(At Gabbatha, 8-9节)

诗118:8-9: “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人; 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王子.” 有者说这是整本圣经的核心句. 诚然, 主耶稣不倚赖人; 祂不倚赖门徒中最勇敢的彼得, 虽然彼得夸口说: “众人虽然跌倒, 我总不能”(可14:29), 但不久彼得竟然三次不认主. 人确实是靠不住的!

 

主耶稣也不倚赖手握政权的人(“王子”)如彼拉多. 彼拉多“带耶稣出来, 到了一个地方, 名叫‘铺华石处’, 希伯来话叫厄巴大,[26] 就在那里坐堂”(约19:13), 审问主耶稣. 虽说彼拉多因查不出主耶稣有什么罪而要释放祂, 但他最终还是被群众的声音和压力所胜(路23:23). 由于惧怕人, 他把主耶稣交给众人去钉十架, 纵然他知道主耶稣是无罪的, 该被释放. 普通的人甚至有权之士(王子)都是靠不住的, 所以主耶稣只投靠耶和华神!

 

(c)    在各各他(At Golgotha, 10-13节)

诗118:10-12说: “10万民围绕我,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1他们环绕我, 围困我,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2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 好像烧荆棘的火, 必被熄灭; 我靠耶和华的名, 必剿灭他们.” 当面对巨人歌利亚的时候, 大卫声称他“是靠着万军之耶和华的名”与巨人争战(撒下17:45). 千年之后, 大卫最伟大的子孙主耶稣也是如此. 祂所面对的, 不仅是罗马的军兵、敌对的祭司长和文士们,还有空中属灵气的恶魔与无数的邪灵. 他们如同“蜂子” 围绕十架上的主耶稣, 辱骂祂、嘲笑祂、挑战祂, 但他们“好像烧荆棘的火, 必被熄灭”, 主耶稣最终战胜了他们, 凯旋地完成了救赎的大功!

 

值得一提的是, 第13节说道: “你推我, 要叫我跌倒, 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这你是谁呢? 菲利普斯指出, 这个无名、隐藏的仇敌就是撒但. 撒但把主耶稣钉死在十架上, “要推倒” 祂, 但神“帮助”了祂,叫祂从死里复活(徒2:32), 藉此战胜撒但, 重重地“伤了蛇的头”(创3:15). 感谢神, 主耶稣“藉着死, 败坏那掌死权的, 就是魔鬼”(来2:14).

 

(d)   在荣耀里(In Glory, 14-18节)

经过了客西马尼、厄巴大和歌各各他, 如今主耶稣来到祂能喜乐欢唱之处. 祂能说: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是我的诗歌; 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在义人的帐棚里, 有欢呼拯救的声音”(诗118:14-15a). 根据菲利普斯, 这段经文原本是指(primary reference)在欢庆住棚节时, 在耶路撒冷城外设立的帐棚. 最终是指(ultimate reference)将来有朝一日, 主耶稣会再来, 在以色列地设立祂的国度. 居间意义可指(intermediate reference)主耶稣现今在天堂, 为着祂所完成的大救恩而与祂赎民同欢共庆.[27]

 

所欢庆的主题是: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耶和华的右手高举;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诗118:15b-16).[28] 看看我们的主那双钉痕的手! 祂已被高举在父神的右手边, 正在执行大祭司代祷的工作,以回应及平息恶者对神子民的种种控诉. 主耶稣替我们世人的罪, 在十架上代受神“严严的惩治”后, 从死里荣耀的复活, 并且永远活着(启1:18), 如诗人所说的: “我必不至死, 仍要存活, 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 却未曾将我交於死亡”(诗118:17-18).

 

(C.3)    旅程的高潮(19-29节)

(Climax of the Journey)

诗118:19-29: “19给我敞开义门; 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20这是耶和华的门; 义人要进去! 21我要称谢祢, 因为祢已经应允我, 又成了我的拯救! 22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23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24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 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25耶和华啊, 求祢拯救! 耶和华啊, 求祢使我们亨通! 26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27耶和华是神; 祂光照了我们.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 牵到坛角那里. 28祢是我的神, 我要称谢祢! 祢是我的神, 我要尊崇祢! 29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威尔逊表示, 这段经文曾被誉为“一颗弥赛亚的珍珠”. 在主耶稣被钉十架前三、四日, 并祂准备上客西马尼园祷告, 以及上各各他的十字架时, 祂似乎曾默念这段宝贵的经文. 我们从中看见七个明显的例证:

 

1)             敞开的城门和殿门(19-21节; 参阅 诗篇第24篇)

2)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22-23节)

3)             耶和华所定的日子(24节). 赎罪日.

4)             和散那, 奉耶和华名来的, 是应当称颂的(25-26节)

5)             全国归正(27节). 住棚节

6)             守节献的祭(27节)

7)             最后的称颂(28-29节)

 

(一)                        敞开的城门和殿门 (19-21节)

我们的主耶稣将要受害以先, 骑着驴驹子进入圣殿(太21:2-10). 祂应验了撒迦利亚9:9的预言. 四福音书都记载这重要的事迹. 安德森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曾精确地计算过, 发现此日正是但以理书所说第69个七的最后一日. 这点尤为重要, 说明弥赛亚主耶稣以君王的身份在圣殿里向祂自己的国民说话, 彰显祂的职任. 但我们知道祂最后仍被以色列国民拒绝了, 于是祂带着忧愁的心, 离开圣殿和圣城, 说: “看哪,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23:38). 此刻我们可引用以利的儿妇所说的: “以迦博(Ichabod)  —  荣耀离开以色列了!(撒上4:21). 圣城已成“以迦博城”(Ichabod意指“废弃”), 耶路撒冷城已遭神所废弃!

 

但将来必有一日, 殿门和城门都要大开, 让弥赛亚这位大能的得胜之君、凯旋之王进来, 坐在锡安山上和圣殿中. 那时, 众城门将成为公义的门, “众城门哪, 你们要抬起头来! 永久的门户, 你们要被举起! 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诗24:7-10).

 

(二)           所弃的石头成房角头块石头 (22-23节)

诗人说: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诗118:22-23). 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评述道: “这些字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  使我们想起尼希米记 6:16 (“我们一切仇敌、四围的外邦人听见了便惧怕, 愁眉不展; 因为见这工作完成是出乎我们的神”); 而本篇第21, 24和28节提到的高兴欢喜, 可说明尼希米记8:17的喜乐(“从掳到之地归回的全会众就搭棚, 住在棚里. 从嫩的儿子约书亚的时候直到这日, 以色列人没有这样行. 于是众人大大喜乐”).”[29] 无论如何, 第22-23节有更宝贵的意义, 预示将要发生在弥赛亚身上的事.

 

旧约圣经共有四段经文提及这石头(创49:24; 赛28:16; 亚3:9; 4:7). 弗拉尼根指出, “匠人”喻指那些有责任建造以色列国民的犹太领袖, 包括祭司长、长老、文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希律王等等, 他们都抛弃了弥赛亚主耶稣这块宝贵的“石头”, 但它却成为建造召会的“房角石”.[30] 我们的主耶稣在 太21:42引述 诗118:22来讲论葡萄园的比喻. 园户打了仆人(代表神的众仆人), 并杀了那承受产业的儿子(代表神子主耶稣). 于是, 主耶稣说: “所以我告诉你们, 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 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谁掉在这石头上, 必要跌碎; 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 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太21:43-44).

 

威尔逊指出, 新约圣经共6次引述这节(诗118:22): 首三次是关乎以色列拒绝他们的弥赛亚(太21:42; 可12:10-11; 路20:17); 跟着是召会的建立, 基督是她的房角石, 祂也是召会的顶盖石, 完成整个建造(参阅 徒4:11; 弗2:20). 最后彼得告诉我们, 每一个信徒都是其中的活石时, 也引述这节诗篇(彼前2:4-8).

 

(三)     耶和华所定之日  —  赎罪日 (24节)

以色列人在一年中最大的日子是赎罪日(希伯来语称Yom Kippur ), 利未记第16章描述这日子的条例, 希伯来书第9章则加以解释. 在那日, 赎罪祭牲的血除掉以色列民的罪, 预表并指着将来另一大日, 就是神的羔羊、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各各他的十架上, 献了一次永远完全的赎罪祭(来10:12). 但同时, 这也象征将来另一大日, 就是以色列民仰望他们所扎的人  —  主耶稣基督(亚12:10). 当他们看见主降临的荣光, 并祂被钉十架的记号, 那时, 他们全国才醒悟过来, 察觉自己罪恶滔天. 他们各族各家甚至各人将要真诚悔改, 如以赛亚所说的, 他们承认自己的罪. 一个泉源必为他们而开, 洗净他们的不洁, 他们的新国运从此诞生(亚12:10-13:1). 这将是赎罪日最终的应验.

 

(四)           奉耶和华名来的应当称颂 (25-26节)

当主耶稣首次以王的身分进入耶路撒冷城的圣殿, 善变的群众呼喊道: “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太21:9). 但数日后, 黑暗将至, 十架将近时, 祂离开那将亡之城, 高声说道: “耶路撒冷啊, 耶路撒冷啊, 你常杀害先知, 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 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 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 只是你们不愿意. 看哪,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 我告诉你们, 从今以後, 你们不得再见我, 直等到你们说: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太23:37-39). 自从那日以后, 近两千年, 以色列国仍然不信, 他们的心眼瞎了, “帕子”仍然遮盖他们的心眼和心窍. 但这些经文必然应验, 他们将来必抬头仰望他们先前所拒绝的主耶稣基督.

 

(五)     全国归正的住棚节 (27节)

诗118:27说: “耶和华是神; 他光照了我们…” 威尔逊指出, 这“光照”可指发生在保罗身上的经历. 保罗多次重复地提到他在大马色路上被“光照”的经历, 他形容那光比日头更光(徒26:13). 当他正要盲目残害基督徒时, 那光使他肉眼瞎了, 但此光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向亚基帕王作见证时, 提到主耶稣当时对他所说的话: “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 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 从黑暗中归向光明, 从撒但权下归向神; 又因信我, 得蒙赦罪, 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徒26:18).

 

保罗较后在 提前1:15-16告诉我们, 他在大马色路上蒙主光照以致归主的经历, 是给后来信主得永生的人作“榜样”(KJV: pattern ; 希腊文: hupotupôsis {G:5296}). 在他个人身上所发生的, 正好描述了将在以色列人身上所发生的事. 以色列整体国民虽然目前硬心不信, 但七年灾难之后, 最终会有三分之一的人悔改归主(参 亚13:9; 罗11:25-27), 像敌对主耶稣的保罗最终悔改归主一样.

 

这又如多马的例子, 他说: “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 用指头探入那钉痕, 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 我总不信”(约20:25). 可是, 当他亲眼看见复活的主耶稣, 并祂手、脚、肋旁的伤痕, 他的疑惑和不信立即变为降服和敬拜, 他下拜说: “我的主, 我的神!” 将来以色列也必如此. 他们必仰望自己民族所扎的人(主耶稣), 然后悔改蒙赦, 恢复与耶和华和好的关系.

 

(六)     守节所献的祭 (27节)

诗118:27说: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 牵到坛角那里.” 我们一切的福气都源于基督在十架上赎罪的工作. 在旧约中, 论到献上祭物(sacrifice)时, 常用的希伯来原文是zâbhach {H:2076},[31] 但这节的用词却是châgh {H:2282}. 这字常用作“节期”(feast)  —  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 喻指在这些节期所献的祭(festival sacrifice). 按王正中编著的《圣经原文字典》, 这希伯来字在旧约中共出现61次, 只有这一次译作“祭牲”(诗118:27).[32] 但在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中, châgh 一词在 诗118:27译作“sacrifice”, 另有两次类似的译法(出23:18 [sacrifice] 和 赛29:1 [sacrifices] ).[33] 整本英文的旧约圣经中, 只有这3次如此译法, 意指“守节献的祭”(festival sacrifice).

 

威尔逊写道: “倘若主和门徒在楼房守逾越节和设立主的晚餐时, 唱此诗篇, 那么, 这将给我们何等严肃的亮光, 看见祂进客西马尼园和上十字架时, 内心所存的意念.”[34]

 

逾越节时期, 以色列各家和各方的朝圣者均聚集在耶路撒冷城, 每户均自备一只逾越羊羔. 传统上, 每只羊羔颈项上会有一个花环. 当来到祭坛时, 花环会被除下, 扣在坛角上, 羊羔便被宰杀献祭.这个预表终于在主耶稣身上得到应验. 在逾越节的那晚, 我们看见神的羔羊主耶稣基督五次被拴住:

 

1)      在客西马尼园被人捉拿(约18:12), 犹大要对此事付上责任.

2)      亚那(该亚法的岳父)把祂捆绑, 押送给大祭司该亚法(约18:13,24).

3)      众长老和祭司长把祂捆绑, 将祂带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太27:2; 可15:1).

4)      彼拉多把祂绑起来鞭打(约19:1, 注: 按一般的罗马习俗, 犯人被鞭打时, 双手是绑在木头上).

5)      主耶稣被钉在十架上(约19:18, 祂被钉子钉着, 如同被“拴住”).

 

犯人被执法者捆锁时, 这是何等痛苦和羞耻的时刻. 保罗论到阿尼色弗时, 形容他“不以我的锁链为耻”(提后1:16). 我们的主耶稣亲自经历捆锁的羞耻. 当祂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时, 祂问道: “你们找谁?” 他们回答说: “找拿撒勒人耶稣.” 主耶稣说: “我就是.” 主耶稣一说“我就是”, 他们就退後倒在地上(约18:4-6). 可见主耶稣的话语满有力量, 随时可击倒捉拿祂的众人. 主耶稣也拦阻彼得拔刀救护, 祂说: “你想, 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太26:53) 诚然, 没有任何人或鬼魔的势力能捆绑我们的主耶稣, 那位创造宇宙的全能者!

 

是什么力量能把全能的主耶稣“拴住”呢? 答案是爱的力量! 威尔逊写道: “原来是爱的绳索把守节献的祭牲(神的羔羊主耶稣)拴在坛上(十架的祭坛上).” 基督钉十架时, 神的旨意是首要的, 因祂说: “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22:42). 其次是神的话, 祂多次表示祂所行的, 为要叫神在圣经上的话应验(参 太26:56; 约19:24,28). 接着才是“希伯来仆人”的态度(出21章)  —  我爱我的主人,我爱我的妻子、儿女. 这一切都是叫祂喜乐的事, 所以 来12:2写道: “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 就轻看羞辱, 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七)     最后的称颂 (28-29节)

看到神伟大的救恩, 诗人最后称颂道: “祢是我的神, 我要称谢祢! 祢是我的神, 我要尊崇祢!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28节提到“我的神… 我的神”. 当主耶稣同门徒在楼房上(Upper Room)唱着诗篇118篇, 唱到这节时, 祂深知不久在十架上, 祂将痛苦地呼喊: “我的神! 我的神! 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虽然如此, 祂在楼房上仍然赞美、称颂和高举耶和华. 这点实在叫我们心存敬畏与感激.

 

务须留意的是, 圣经预言有一特征, 即预言可有“多重的应验”.[35] 诗篇118:19-29的预言已部分地应验在主第一次的降临, 但将全面地应验在祂第二次的降临. 威尔逊(T. Ernest Wilson)上述的解释着重于过去“逾越节”所发生的事, 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则将之置于未来“住棚节”所要发生的事, 因而把这段“旅程的高潮”推向世界的末期. 菲利普斯写道: “世界仍然在恶者的手中. 以色列国民仍然在不信的罪中. 此诗的末段是预期这个时代将来到的高潮, 那时上述的一切都要被纠正. 剧情正朝向哈米吉多顿的结束, 并主在千禧年统治的开始.” 我们看到主耶稣那时处在两种光景.

 

(a)   主耶稣在圣殿的正门前 (The Lord Jesus at the Portals of the Temple, 19-26节)

菲利普斯也指出, 主耶稣会带着祂所拯救的属地子民(以色列人)来到圣殿的正门. 当祂第一次来到地上的日子, 身为犹大支派的祂只能在圣殿的院子, 不能进入圣殿里面(只有利未支派的祭司才能进去). 但祂如今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体系), 成了永远的大祭司, 所以祂有资格说: “给我敞开义门; 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这是耶和华的门; 义人要进去!” (诗118:19-20).  主耶稣能进到至圣所里, 扬声说道: “我要称谢祢, 因为祢已经应允我, 又成了我的拯救!”(诗118:21).

 

无论如何, 剧情突然暂停, 回顾一个重大事件: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诗118:22-23). 主耶稣犹如“匠人(喻指以色列民的宗教和政治领袖)所弃的石头”  —  被整体的犹太国民和犹太教主义所弃绝  —  却被神所重用, “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根据一些圣经学者, 这节所谓的“头块石头”(headstone or cornerstone)是指一块坚固的石头, 用来覆盖建筑物, 并把墙都砌合(结合)在一起.

 

诗118:25-26说: “耶和华啊, 求祢拯救! 耶和华啊, 求祢使我们亨通! 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此事曾发生在主耶稣骑着驴子进耶路撒冷城的时候, 那时众人喊着说: “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 在此是称颂的话)归于大卫的子孙!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 希伯来文的合并词 Hoshiah-na (即“和散那”; KJV: Hosanna )可意谓“现在拯救!”(Save Now!)[36] 可惜不久, 以色列众人就弃绝主耶稣. 不过, 当主第二次再临, 来到圣殿的正门时, 所有的人都高唱道: “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参 太23:39).

 

(b)   主耶稣在圣殿的区域里(The Lord Jesus in the Precincts of the Temple, 27-29节)

诗118:27说: “耶和华是神; 祂光照了我们.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 牵到坛角那里.” 在住棚节时, 百姓围绕着在圣殿院子的祭坛进行庄严的游行. 六日的每一日都是如此围绕一次, 呼喊“和散那”. 到了第七日, 他们围绕祭坛七次, 同样高呼“和散那”. 这一切是预表将来千禧年基督作王统治的光景. 祂将拯救以色列人, 重建耶路撒冷和圣殿, 全球都会欢庆住棚节. 祭牲将被献上, 为要记念主耶稣在十架上已成就的大功. 想到这荣耀的时刻, 圣灵感动诗人写道: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18:29)

 

(D)       总结

菲利普斯称诗篇118为“信封式诗篇”(the envelope psalm), 意即这类诗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是一样的(皆以“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祂本为善;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来开始和结束). 因此, 我们唱到最后一节时, 也可将之当作第一节来重唱整篇. 此篇诗以称谢神的良善和无尽的慈爱来开始和结束.[37]

 

诗篇118篇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钟爱的诗篇. 马丁路德如此形容: “这是我的诗篇, 我特选特爱之诗. 我爱圣经所有书卷, 它们都是我的安慰、我的生命. 但这篇诗最靠近我心怀, 我有特权称之为我的诗篇. 它已拯救我脱离急迫的危险, 是任何君王、英雄、圣徒都无法救我的. 它是我的良友, 对我而言, 它比一切世上的尊荣和权势更加宝贵.”  他又表示: “我不独霸我这产业, 我要与全世界分享它. 愿神帮助, 使所有人都称此诗为属于他们所特有的.” 诚愿诗篇118篇也成为你我特有的产业, 阿们.[38]

 

***************************************

附录: 诗篇118篇的唱法

 

英国的斯克洛基(W. Graham Scroggie)认为这篇诗由三组人同唱. 首先是一位领唱者(a Precentor); 他代表整个国民; 其次是一队民众合唱团(a Chorus of People); 第三是一群利未人(a group of Levites), 其合唱次序可能如下: [ 笔者注: 为了方便识别, 我们用“P”(Precentor)代表领唱者; “C”(Chorus)代表民众合唱队; “L”(Levites)代表利未人;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 即“Ch”(Choir)代表大家合唱]

 

第1节: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他本为善; Ch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2节:    愿以色列说: Ch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3节:    愿亚伦的家说: Ch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4节:    愿敬畏耶和华的说: Ch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第5节: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 他就应允我, 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

第6节:    有耶和华帮助我, 我必不惧怕, 人能把我怎麽样呢?

第7节:    在那帮助我的人中, 有耶和华帮助我, 所以我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第8节:    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人;

第9节:    投靠耶和华, 强似倚赖王子.

第10节: 万民围绕我, Ch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第11节: 他们环绕我, 围困我, Ch 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第12节: 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 好像烧荆棘的火, 必被熄灭; Ch 我靠耶和华的名, 必剿灭他们.

第13节: 你推我, 要叫我跌倒, 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第14节: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是我的诗歌; 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第15节: 在义人的帐棚里, 有欢呼拯救的声音;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第16节: Ch 耶和华的右手高举; 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第17节: 我必不至死, 仍要存活, 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第18节: 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 却未曾将我交於死亡.

第19节: 给我敞开义门; 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第20节: 这是耶和华的门; 义人要进去!

第21节: 我要称谢你, 因为你已经应允我, 又成了我的拯救!

第22节: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第23节: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第24节: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 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第25节: 耶和华啊, 求你拯救! 耶和华啊, 求你使我们亨通!

第26节: 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第27节: 耶和华是神; 他光照了我们.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 牵到坛角那里.

第28节: 你是我的神, 我要称谢你! 你是我的神, 我要尊崇你!

第29节: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因他本为善;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39]

 


[1]               希伯来文 Hallel意谓“赞美”(praise).

[2]               有关“弥赛亚诗篇”的简介, 请参 2008年7/8月份, 第77期《家信》的“弥赛亚诗篇里的耶稣基督: 诗篇第2篇”之附录“弥赛亚诗篇简介”. 威尔逊(T. Ernest Wilson)在《弥赛亚诗篇》中列出16篇弥赛亚诗篇(诗篇2、8、16、22、24、40、41、45、68、69、72、89、91、102、110和118). 这不意味着其他诗篇里找不到“弥赛亚元素”, 只不过我们无法正确地解释这16篇诗, 除非我们把弥赛亚放在其中; 这些诗的预言及预表只有在弥赛亚(主耶稣基督)身上获得最终的应验.

[3]               这6处经文是: 太21:42; 可12:10; 路20:17; 徒4:11; 弗2:20; 彼前2:7.

[4]               “基督”一词原意为“受膏者”(the anointed one), 希伯来文是Messiah (音译“弥赛亚”), 希腊文则是 christos (音译“基督”). 在旧约, 先知、祭司和君王都是受膏者, 而主耶稣基督正是具备这三重职分  —  先知、祭司和君王. 他过去来到地上时是先知(传达神的话语, 来1:1-2), 现今在天上是祭司(为我们代求, 来7:24-25), 将来再回到地上作君王(统管万有, 启19:16; 路1:31-33). 主耶稣也被称为“弥赛亚君”(意即受膏的君王, the anointed king), 与 但9:25的“受膏君”(KJV: the Messiah the Prince,指主耶稣基督)意义相同.

[5]               威尔逊(T. Ernest Wilson)这位奉主名聚会的弟兄于1902年出生在北爱尔兰. 21岁时, 他便到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Angola)事奉主将近半个世纪. 1960年代初, 他被逼离开非洲, 到美国居住, 继续事奉主. 他所著的《弥赛亚诗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6]               卫恩礼著, 岑德华译, 《弥赛亚诗篇》(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92年), 第153页.

[7]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edited by W. S. Stevely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2001), 第503页.

[8]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New Jersey: Loizeauz Brothers, 1988), 第250-251页.

[9]               “The Egyptian Hallel”(出埃及之赞美诗)在希伯来的《塔木德经》(Hebrew Talmud)也被称为“The Hallel of Egypt”(埃及的赞美诗). 犹太基督徒圣经学者埃德逊(Alfred Edersheim)写道: “这些诗唱于一年中的18日和1夜, 这18日是在逾越节的献祭[宗教年: 1月14日]、五旬节[宗教年: 3月6日], 以及献殿节[宗教年: 9月25日开始, 共8日]和住棚节[宗教年: 7月15日开始, 共8日]这8天庆典中的每一日(加起来共18日). 只有1次是在夜间唱的, 即在逾越节的晚餐(Paschal Supper), 被每一个在屋里守节的人所唱.”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487页.

[10]            War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OT): Wisdom and Poetry (Colorado: Cook 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2003), 第306页.

[11]             太26:30: “他们唱了诗, 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12]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503页.

[13]             卫恩礼著, 《弥赛亚诗篇》, 第153页.

[14]             诗118:22-23: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15]             在耶路撒冷城内, 当以色列人的宗教领袖拒绝主耶稣, 孩童却歌唱说: “和散那归与大卫的子孙.”(太21:9; 亚9:9). 这事与 诗118:25(“耶和华啊, 求祢拯救!”)有关, 因“和散那”意即“求祢现在拯救!”(Save now!)

[16]             使徒彼得在 使徒行传4:11和彼得前书2:7, 并保罗在以弗所书2:20同样引述本篇的经节来指主耶稣基督, 所以我们确知此篇是弥赛亚诗篇.

[17]             War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OT): Wisdom and Poetry, 第306-307页.

[18]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 1995), 第145, 149页.

[19]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250页.

[20]             同上引, 第251页.

[21]             yâdhâh {H:3034}字义是“抛、射、崇拜、感谢、承认”. 这一词在旧约圣经出现111次, 最多译为“称谢”(56次), 也译作“称赞”(27次), “承认”(12次), “感谢”(2次), “抛”(1次), “射”(1次)等.

[22]             cheşedh {H:2617}字义是“仁慈、良善”. 这一词在旧约圣经出现246次, 最多译为“慈爱”(182次), 跟着是“恩”(26次), 也译作“仁慈”(8次), “良善”(3次), “怜悯”(2次), “怜爱”(1次), “仁慈的”(1次)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 cheşedh 一词在英文圣经KJV中, 最多被译作“mercy”(意即怜悯, 137次, 例如 创19:19), 跟着是“kindness”(意即良善, 40次, 例如 创20:13). 所以cheşedh 一词常带有慈爱怜悯之意.

[23]             塞缪尔(Bendor Samuel)也赞同这点, 但强调以色列未来的受苦才是此诗全面的应验. 在其所著的《诗篇的预言性特征》(The Prophetic Character of the Psalms)一书中, 他写道: “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个简短但生动的描述, 述说以色列的灾难,和基督归来时, 他们得蒙拯救, 并悔改归主. 我们可用耶利米的话作为它的标题: “这是雅各遭难的时候, 但他必被救出来”(耶30:7).

[24]             埃及的法老、旷野的游牧民族亚玛力人、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波斯帝国的哈曼、希腊的安提阿哥· 伊比法(Antiochus Epiphanes)、罗马的凯撒大帝、犹太的希律王、苏联的斯大林(Stalin)和德国希特勒(A. Hitler)等, 都迫害犹太人, 作了可耻不仁的事. 今天阿拉伯人拥有丰富的油矿, 但他们曾说: “要灭绝犹太人!” 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法庭、俄国有组织的屠杀、欧洲集中营的可怕气炉和残酷处决, 都是清楚的明证, 暴露撒但所用的诡计, 为要灭绝雅各的后裔.

[25]             “忧伤”在希腊原文是 perilupos {G:4036}, 字面意义是“被忧伤包围着”(grieved all around), 喻指“非常的悲伤、深深的哀痛”.

[26]             厄巴大(Gabbatha)也译作“铺石地”. 这“铺华石处”(Pavement)是指古代圣殿或皇宫外铺有石板的场地(代下7:1-3; 约19:13). 新约提到的这“铺华石处”可能指的是希律王宫前的空地(在耶路撒冷的西部). 该处可能是经常审讯罪犯的地方, 参白云晓编译, 《圣经地名词典》(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第307页.

[27]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256页.

[28]             诗人3次提到“耶和华的右手”, 象征耶和华的能力与权能. 只有靠着这能力与权能, 方能获得胜利.

[29]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第149页.

[30]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508页.

[31]             zâbhach {H:2076}一词在旧约圣经中出现132次, 最常译作“献”(59次),  “献祭”(34次), “祭祀”(20次), “宰”(10次), “献…为祭”(2次)等等.

[32]             châgh 这一词也有1次译作“牺牲”(玛2:3, 指用作牺牲的祭物, 即祭牲), 其余都译作“节”(46次, 例如 出10:9; 12:14; 利23:34; 亚14:16,18,19等)和“节期”(13次, 例如 民28:17; 何9:5; 摩5:21等). 何9:5中提及“耶和华的节期”, 这“节期”希伯来字正是châgh .

[33]             在中文圣经《和合本》中, châgh 一词在 出23:18中被译作“节”, 而在 赛29:1中则译为“节期”.

[34]             卫恩礼著, 《弥赛亚诗篇》, 第160页.

[35]             “多重的应验”是指某个预言分别应验在多于一件的事上. “多重的应验”并非表示预言有“多重的意义”, 除非有特别理由的支持下, 否则经文只有一项单一的意义. “多重的应验”乃表示先知预言的精意重复地应验在不同的事上(注:“意义”只有一个, 但“应用”却可多方). 例如 创3:15清楚指出“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 显然, 主耶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恩, 正是这项预言最主要和关键性的应验(约12:31-32; 约壹3:8). 然而, “女人的后裔”主耶稣最终的得胜仍在将来, 那时他要“全面地”伤蛇的头(罗16:20; 林前15:24-26; 启20:7-10). 故此, 诗篇118:19-29的应验可指基督第一次降临所成就的事, 但全面的应验将发生在祂第二次的再临.

[36]             弗拉尼根解释“和散那”(Hosanna)意即“现在快来拯救”(Save now)或“我求你拯救”(Save, I  pray). 它是一个欢呼/喝采(an acclamation), 同时亦是一个祈求成功昌盛的祷告(a prayer for prosperity). Jim Flanigan, “Psalms”,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第508页.

[37]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第251页.

[38]             上文主要参考 卫恩礼著, 岑德华译, 《弥赛亚诗篇》(香港九龙: 基督徒阅览室, 1992年), 第151-161页; 以及其他在本文脚注中所注明的参考书.

[39]             W. Graham Scroggie, A Guide To the Psalms (vol.3)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 1995), 第145-147, 149-150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