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者的吃卷与分粮


(A) 引言

中国古语说: “民以食为天”, 可见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吃”的民族.[1] 人在身体上固然需要食物, 另一方面, 人在精神和心灵上也需要灵粮 — 神的话, 正如主耶稣所说: “经上记着说: 人活着, 不是单靠食物, 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圣经就是神的真道或圣言, 是我们灵命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经常“吃”它“食”它. 传道人或讲道者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他们必需先“吃卷”(领受圣言), 才能“分粮”(传讲圣言)给神的子民.

 

吃东西的过程基本上有三个步骤: 先是将食物放到嘴里, 然后咀嚼吞咽, 最后消化吸收, 完成吃的目的. 圣经用“吃”来比喻领受圣言或“读经食卷”, 这是非常贴切的(结2:8; 启10:9; 耶15:16). 请留意“吃”的三大部分(步骤):

 

  1. 第一部分是“摄取与放入”, 可喻为读经的“观察”部分: 先将喜欢的食物拿起来, 放到口里. 吃东西绝对是“自发性”的行为, 别人不能代替你吃. 用来比喻读经的话, 这属于读经的初步观察
  2. 第二部分是“咀嚼与吞咽”, 可喻为读经的“解释”部分: 食物入口之后, 需要咀嚼才能吞咽. 牙齿不好或镶假牙的人, 常因咀嚼不佳而吃得缓慢. 其实, 咀嚼不单是一种需要, 更是一种享受. 假如你狼吞虎咽, 不加品味, 食而不知其味, 有何意思呢? 这就如同读经时, 必须经过慢慢的默想与细心的研究, 才会“读出味道”.
  3. 第三部分是“消化与吸收”, 可喻为圣经的“应用”部分: 食物进入肠胃, 会被消化吸收, 成为人体的养分, 使身体获得能量, 维持健康. 只是吃而不消化不能使人强壮, 吃下去之后能消化并吸收才能助人增强体力. 我们听道或研经也是这样, 要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来4:2), 好使我们不单领会神的心意, 更是遵行神的旨意, 以此校正我们的生活言行.[2]
赖若瀚
赖若瀚

 

 

(B) 吃书卷领受圣言

赖若瀚指出, 圣经用“吃书卷”来描述传道者与圣言的关系. 圣经记载着至少两位神的仆人在异象中吃书卷的经历: 旧约的先知以西结(结2:8-3:3)与新约的使徒约翰(启10:8-11). 先知耶利米也曾以吃神的话来比喻自己领受神的道(耶15:16-17).

 

当然, 两位神的仆人并非在平时真的把书卷吃进了肚子, 只是神在异象中指示他们一项象征性的行动而已. 吃书卷的经历必定成为他们日后事奉中深刻的提醒. 让我们从以西结及约翰的经历, 来分析吃书卷对传道者的意义.

 

(B.1) 有话要说

主前597年, 犹太人第二次被掳到巴比伦. 被掳者有皇亲政要、军兵、工匠及百姓等约一万人(参 王下24:14), 当时年轻的祭司以西结也在其中. 以西结被掳到巴比伦后, 某次在迦巴鲁河边看见神荣耀的异象(结1章), 神在异象中要他作以色列的守望者, 向被掳的百姓发出预言与警告的信息, 并吩咐他吃下书卷.

 

赖若瀚贴切指出, 神在异象中三次吩咐以西结要将书卷吃下(结2:8; 3:1,3), 可见这动作的重要性. “吃书卷”是什么意思呢? 是要神的仆人将神的话语领受、咀嚼, 用信心接受并消化吸收, 成为属灵生命的养料.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 代表神说话, 必须先有神的话在他的生命中. 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信息可传, 有话可说. 他们不是传讲自己喜欢的话, 也不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乃是要讲出神嘱咐他们宣告的话. 若不先将“书卷吃下”, 又怎么说得出神的话, 作神的代言人呢?

 

曾任福音文宣社总编辑的于中旻贴切表示: “今天华人教会传道人的问题, 是没有吃下神的话. 什么是咬文嚼字呢? 就是认真的咀嚼细味、咽下消化神言语的意义, 以吸收属灵的营养, 得以滋长进步. …清朝名将左宗棠, 有一次抚着肚子, 问他的部将幕僚, 知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有的说是燕窝鱼翅, 有的说是美酒佳肴. 左公笑着说: ‘这里面是满腹经纶!’ … 今天神的仆人, 该自问肚子里装些什么东西. 腹中空虚、胸无点墨, 是可怜的, 难以按时分粮; 就是里面满了世学、显学, 而没有灵里的丰富, 不是像以西结或耶利米一样, 把神的话充满肚腹(耶15:16), 就不能传出神的信息, 作时代的先知, 供应人的需要.”

 

教会中有两种讲员, 一种是“有话要说”, 另一种是“要有话说”. 第一种讲道者有从神而来的话要向会众宣讲(所以是“有话要说”), 每次上讲台, 都带着从神而来的信息, 怀着负担来讲, 句句扎心, 复兴灵命. 但另一种讲道者往往没有真正的信息和负担, 只不过出于他的传道身份或岗位责任而站上讲台, 不得不找些话来说(所以是“要有话说”), 内容自然枯燥贫乏, 没有助益.

 

若讲道者或传道人对神的话领受肤浅, 认识幼稚, 又不肯真正下功夫用心钻研, 自然没有领受、没有负担, 也就不能将神的道供应别人灵命的需要. 他们只是在台上引用一连串的经文, 却不曾深入研读、仔细咀嚼其中的内涵, 所以讲道肤浅, 甚至误解或曲解圣经, 错谬连连. 传道人自己的生命若没有认真地消化和吸收神的话, 不论他讲什么, 都无法造就人、荣耀神.

 

(B.2) 其甜如蜜

先知以西结和使徒约翰在吃书卷之后, 口中都感到其甜如蜜(结3:3; 启10:10). 为什么会有“甜蜜”的感觉呢? 相信是因为所领受的信息充满了安慰与鼓励, 为传道者带来欢乐. 先知耶利米虽然没有采用“甜蜜”一词来形容, 但神的话令他心灵“欢喜快乐”(耶15:16), 意义也极其相近.

Francis Bacon
Francis Bacon

 

圣经 — 神的话 — 是必须仔细咀嚼才能深刻品尝其美味的书. 匆匆略读, 囫囵吞枣, 就不能领会其中的甘甜.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说: “有的书可以浅尝, 有的书可以粗吞, 少数书可以咀嚼消化; 有的书为好奇; 有几种要全读, 勤读并留意. 有的让秘书去读; 有的叫别人读了作摘要报告. 虽然只有相国能这样做, 但圣经不能叫别人代读, 连叫教牧(教牧人员)代读也不行, 是必须亲吃, 精读勤读.”[3] 身为传道者, 就更不能疏忽自己深入研读圣经的工夫, 应当要认真地“吃卷”!

 

(B.3) 感同身受

以西结吃下的书卷, 上面写着“哀号、叹息、悲痛的话”(结2:10), 说明书卷里记载了审判与刑罚的信息! 从上文可见他后来感到“心中甚苦, 灵性忿激”(结3:14), “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结3:15). 吃下的那一刻, 在口中是甘甜的, 但进到腹中却是苦涩无比的. 使徒约翰也有同样经历, 他吃下书卷之后, “肚子觉得发苦了”(启10:10下).

 

赖若瀚的话应该叫许多自认为“神的先知”的传道者深省羞愧, 他说道: “先知要传讲审判的信息, 当然可以直接用‘耶和华如此说’去责备会众, 自己超然地置身事外, 毫不动情! 然而, 以西结与约翰不单以代言人的身份去宣告审判, 更设身处地站在会众的立场, 与他们同感愁苦. 作为先知和使徒, 听见自己的同胞要受到审判, 他们岂能无动于衷呢?”

 

耶利米也有类似经历. 他将神的言语当食物吃下之后, 起初是“欢喜快乐”, 但接下来却是“满心愤恨”(耶15:16-17). 因为神的话使他心灵沉重. 这是先知的孤独感, 不能与人在宴乐中同乐, 因为神的手在他的身上, 使他感到沉重.

 

真正合神心意的先知总是体会主的心肠, 是忧主所忧, 将感情投入神所托付的信息里, 让信息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先知的责任, 正是先将神交付的信息与自己的生命连结在一起, 再传递给神的子民或百姓.

 

今天有太多的“约拿式先知” — 只会宣告神的审判, 然后坐在一旁等着看神如何管教或刑罚祂的子民. 他们何等需要学习神要约拿学到的功课 — “我岂能不爱惜呢?” (参 拿4:5,11). 他们需要明白神的心 — “恶人死亡, 岂是我喜悦的吗? 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结18:23). 他们需要学习先知耶利米的榜样, 为神的子民哀号哭泣(参耶利米哀歌), 而不是作个“传声筒”. 赖若瀚说得好: “神的仆人若只是个‘传声筒’, 那就连一位现代新闻报道员都不如… 神的仆人蒙神呼召, 在这世代传述圣言, 也必须感同身受, 忧主所忧, 并且时时以神的子民为念(常为他们流泪代求).”

 

(B.4) 不敢违逆

 

神吩咐以西结吃下书卷之前, 早已向他发出一道命令: “人子啊, 要听我对你所说的话, 不要悖逆像那悖逆之家….” 这句话说明了两个事实: 以色列百姓是悖逆成性, 不听神的话; 神要以西结作为中流砥柱, 顺从神的命令, 不能违逆. 以色列百姓被称为“悖逆之家”, 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听从神的话, 执意要走自己的路, 作自己喜欢作的事(参 结3:5, 7, 11, 27等). 以色列民惯性地悖逆, 他们被掳到巴比伦, 正是长久悖逆的结果, 何等可悲!

 

事实上, 在以西结被掳之前, 先知耶利米就深刻体会到以色列的君王公然违抗神的话语. 耶利米书36章约雅敬王在位第4年(公元前603/602年), 神的话临到耶利米, 吩咐他把神要攻击以色列、犹大及各国的话写在书卷上, 目的是警告他们, 要他们悔改, 离开恶道. 耶利米叫他的秘书巴录将耶和华的话记在书卷上, 要巴录将这些话在圣殿中向百姓讲述. 这消息传到约雅敬王的耳中, 王听见书卷的信息之后, 不但没有悔改的心意, 反倒用刀割开书卷, 用火焚烧它.

 

约雅敬王烧书卷一事, 有可能被以西结亲眼目睹. 即或不然, 身为祭司的以西结, 也必因此事被传开后而知道王烧毁了书卷. 约雅敬王当面烧掉先知耶利米代表神向以色列人传达的信息, 拒绝接受神话语的权威, 这与约雅敬的父亲约西亚王命令人重修圣殿时寻得律法书, 便撕裂衣服, 在神面前表达悔意, 父子两人的举动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啊!

 

约雅敬“烧书卷”的事, 刚好与以西结“吃书卷”的异象构成强烈的对比. 前者是对神公然的悖逆, 后者是对神绝对的顺从; 前者一意孤行, 不接受从神而来的信息, 后者则愿意按照神的心意去行. 以西结后来因传讲神的话而遭遇强烈反对, 但他因已“吃下书卷” — 让神的话语深深浸透, 所以灵命健壮兴盛, 满有能力承担主的使命, 忠诚传讲主的圣言.[4]

 

简之, 我们需要“吃书卷”领受圣言. 倪希米正确写道: “ ‘吃’圣经就是要明白上帝的真理… 圣经就是上帝所默示的书卷. 我们研读圣经, 最根本的是要明白上帝的道. 要将整卷书纳入口中, 细嚼慢咽, 消化吸收, 渗透到我们整个生命的细胞里, 流淌在血液中, 成为我们言行的源泉和力量. … ‘吃’圣经是要陶造我们的心灵. 毕德生说: 圣经中的字词‘会载运灵感、意义、力量, 以及真理’… 我们在研读神的话语过程中, 聆听神的教训, 默想神的真理. 这是神在对我们的心说话, 使我们的生命不断成长. 读圣经要‘吃’进去, 因为神的话语是我们的灵粮吗哪, 是生命的源泉.”[5]

 

 

(C) 作管家按时分粮

主耶稣曾用个比喻, 说明“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会按时分粮给家里的人(路12:42). 忠心的讲道者或传道人也是如此.

 

(C.1) 讲道犹如烹饪

前慕迪圣经学院院长史道卫(Joseph Stowell III)曾说: “预备讲道如同预备筵席. 我们先有了菜谱, 便去搜罗各种所需的食材, 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工作已经完成, 因为我们不可能让客人拿起材料来自己烹调. 然而, 我们的讲道确实常常就是这样, 只是把不同的释经材料罗列出来, 不曾或极少下功夫把圣经中的真理与现实生活连结起来.”[6]

 

赖若瀚贴切描述道: “讲道就像烹饪, 同样是一门艺术. 下厨的人不光是把食材摆放在一起, 更需要用心烹调. 烹调的过程, 是要把不同的材料适当地配置, 经过精确有序的过程, 用恰当的温度火候烹煮, 才能做得出好菜. 若煮出来的东西不论味道过重或太轻, 又或半生不熟, 大家都难以下咽. 相反地, 好的厨师懂得用不同的食材及作料, 加上适当的配搭调味, 适中的烹煮温度与时间, 端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 让大家大快朵颐(意即痛快大吃, 大饱口福).”

 

讲道者先对经文有透彻的了解, 并且融入生活, 把深刻的属灵真理配合适当的事例来向大家说明, 让听者感到信息切合实际生活, 激励他们作出改变, 便是一次成功的宣讲.

 

(C.2) 教会是属灵家庭

一个健康的家庭, 其成员会常常一同进餐, 这样才像一家人. 家中每个成员, 都靠家中的饭菜得到自身的营养, 并养育新一代. 教会的讲道, 犹如养育生命成长的菜肴. 弟兄姐妹每星期来聚会, 是吸收灵粮的时间. 所以, 作为牧者、传道人或主日的讲员, 要如保罗所说, 是用为父的心来牧养信徒, 也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

 

当然, 教会信徒个人与整体的增长, 除了好的讲道, 还要有其他众多因素的配合, 例如美好的个人灵修生活、富有造就性的查经聚会、内容充实的主日学等等. 尽管如此, 无可否认的是, 教会若是没有好的讲道, 必会拦阻信徒灵命的健康成长.

 

(C.3) 传道人犹如厨师

如果讲道犹如烹饪, 那么传道者就是厨师. “厨师”与“营养师”不同. “营养师”只懂分析食物的营养分配, 根本不懂烹饪做菜. “厨师”却会实际下厨煮食, 满足食客需求.

 

厨师做菜光有好材料是不够的, 还要有好技巧将食物做得令人胃口大开. 厨师烹调, 端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使人得享美食, 回味无穷, 这是厨师极大的喜悦和光荣. 讲道者在主日预备佳美的信息, 让主的儿女享用营养丰富而味道甘美的灵筵, 也是主给讲道者荣耀的使命, 看到弟兄姐妹因此成长, 更是讲道者无上的喜悦和满足.

 

(C.4) 在“厨艺”上不断提升

(a)   分辨营养

有营养的食物, 不一定很讲究, 清淡菜饭也可以是营养充足的. 要供应有营养的食物, 必须先懂得分辨什么是有营养的, 什么又是垃圾食物. 保罗斥责当代的假师父“为利混乱神的道”(林后2:17). “混乱”一词的背景乃描述卖酒的商人, 在酒中掺水, 以图暴利. 保罗说传道者必须“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7]

 

有营养的灵粮, 不是一些只能充塞头脑或满足好奇心的信息. 讲道者也不可不经审察, 就随意在互联网上搜取信息作为讲道材料, 因为某些看似十分属灵的内容, 可能其中存有谬误偏差, 例如背后只是一套成功神学或异端教义, 传道者不能不详细审视辨别.

 

(b)   锻炼烹调

讲道绝不是容易的职事. 或许有人认为, 只要上几次课, 读几本书, 就能学会讲道. 甚至有者认为, 只要请属灵的主仆或著名的牧者按手祷告, 就必立刻得着讲道的恩膏. 但事实上, 讲道是需要操练的; 学习讲道, 必须从基本的功夫做起.

 

厨师烹煮菜肴, 必须先花几年练习基本功, 逐步学习, 才明白如何慎选食材及作料, 还要讲究火候及配搭, 以达到色、香、味与营养具备的效果. 这岂是短期可能达到的境界? 同样, 讲道者要充分地准备讲章, 先要有深入研经及释经的训练, 且要明白会众的处境和需要, 并在神面前谦卑等候, 领受圣言, 融会贯通, 以生命承托所讲的信息, 才能具有真正的影响力. 这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磨炼与考验; 另一方面等待神的认可与托付,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c)   善用食谱

我们发现一些本不善于烹调的人, 当根据食谱练习后, 逐渐领悟出一些烹饪的基本要诀. 经过不断尝试而越来越熟练, 过后还可以自加创意, 变化到更多美味的菜式.

 

感谢主, 透过祂的众仆人写了不少有关释经讲道的好书. 正如善用食谱有助于学习烹饪美食, 我们也可从这类释经讲道的好书, 学习到如何预备“灵筵”的原则与方法. 在学到基本功夫之后, 必须多加锻炼, 才能灵活使用具创意的方式表达.

 

(d)   勤勉改进

没有哪位厨师生下来就会置办筵席, 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操练, 才能掌握箇中技巧. 虽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天赋, 但仍必须不断下功夫、求进步. 我们看厨师煮一桌好菜, 似乎不费吹灰之力, 但他们先前多年下的苦功并不为人所知. 听别人的讲道也是如此. 为什么他们谈笑风生之间, 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条理分明、简洁流畅却深具感染力的讲道呢? 其实, 背后所下的心思与苦功, 是旁人不曾察觉的.

 

拉逊(David L. Larsen)既幽默又正确地表示, 在讲道的过程中一定有人要受苦. 若是讲道者不在预备讲道时受苦, 那么就是会众在听道时受苦了. 因此, 讲道者必须勤勉自励, 力求在神在人面前作无愧的工人, 既按正意分解真道(提后2:15), 又同时持续成为有信息、有供应的好讲员. 你在预备讲道时有受苦吗? 还是你让你的听众听道受苦? [8]

 

 

(D) 培育信徒的胃口

信徒的灵命能否得着供应, 除了需要讲道者提供促进健康之道, 听者也必须具备属灵的胃口. 传讲与接收是“双向道”, 不是“单行道”; 正如有人吃不下饭, 可能是厨师煮得不好, 但也有可能是食客食欲欠佳.

 

赖若瀚说得好: “不少信徒信主多年, 仍停留在吃奶的地步, 不能吃干粮, 因为他们的生命仍然稚嫩幼小, 只喜欢听见证、笑话、新闻等, 遇到扎实的道就听不下去.” 因此, 我们也要培养信徒对神的道有渴慕之心, 有健康的属灵胃口.

Keith Willhite

 

(D.1) 培养信徒对神话语的胃口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所指出, 信徒胃口不佳, 主要有三种病症: (1) 厌食症 — 不肯进食; (2) 偏食症 — 挑嘴偏食; (3) 痴肥症 — 暴饮暴食. 故此, 教会的牧者必须经常供应健康之道, 来改变信徒, 培育他们属灵的胃口, 让他们的心田成为好土.

 

威希特(Keith Willhite)谈及“具适切性的讲道”之重要性时, 提供三个策略给我们参考. 首先要从会众或听众的角度而非从讲坛(指在讲台上的讲道)来入手, 然后要刺激会众对神话语的“食欲”, 最后是向会众展示有关信息的可行性.

Eugene Peterson
Eugene Peterson

 

对于牧者或传道者, 毕德生(或译“彼得森”, Eugene Peterson)的话值得思考. 他强调他们“不应该因着要吸引‘顾客’, 就随会众所想要的供应他们… . 然而, 这做法的确能吸引人. 教会的最大敌人, 是急剧发展活动项目, 以满足人的欲求. 每个人都渴想神的, 但我们的味觉(指属灵的味觉)都扭曲了. 我们都是吃‘垃圾食物’长大的, 所以我们所渴求的往往都是错误和扭曲的. … 会众想要的(当然指没有违反圣经的事物, 编者按), 多少给他们提供一点, 却又不就此无限地放任他们; 你得慢慢调校他们生活的各个面向, 使其对准神的心意.”[9]

 

赖若瀚以自己的经历提醒道: “我们经常听说这一代因受影视与传媒的影响, 注意力十分短暂. 不错, 今日教会的讲台正受到传媒的冲击. 但我们要小心, 不要过分强调‘注意力不长’的问题, 以致将讲坛的信息草草结束. 缩短讲道时间, 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因为那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曾到一些教会, 他们崇拜中的讲道时间是45分钟至1小时, 会众听道始终非常留心, 没有半点不耐烦. 也有一些讲道时间很短的教会, 会众在听道时并不专注. 由此可见, 问题在于听道者属灵的胃口, 而不是讲道时间的长短.”

 

(D.2) 让信徒看见神话语的活泼

来4:12说道: “神的道是活泼的, 是有功效的, 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 甚至魂与灵, 骨节与骨髓, 都能刺入、剖开, 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神的话本身是活泼的 — 充满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些人传讲神的话时, 却死板僵硬, 一点活泼的气息都没有呢?

 

释经讲道本身不是一件沉闷的事, 只是人未能将它活泼的优点发挥出来, 或是拦阻了它的活泼与生命力. 这多半是讲道的人操练不足, 或对圣经的内涵认识不够, 或不借着祷告倚靠圣灵的能力等等. 换言之, 问题并非出在释经讲道这种讲道的方式, 而是其他因素所致.

 

(D.3) 让信徒经历神话语的真实

“后现代”的世界注重感官, 若要讲道能引人入胜, 其中一个要素是让会众在听道时能经历神, 感受到神的同在. 我们可以善用一些活生生的故事和实例, 传道者的生命也要彰显神的话语, 才能将人带到神面前, 让他们亲自经历神的话语是何等实在, 何其宝贵.

 

今日的讲道者应该来到神面前求神光照: 怎样才能帮助会众听道时投入理智与情感, 以及在每次讲道的时候, 得着力量去感化生命, 改变生命, 进而改变周围的环境与社会?[10]

Edwin C. Dargan
Edwin C. Dargan

 

 

(E) 总结

专门研究召会讲道历史的学者达根(Edwin C. Dargan)在其所著两大册的《讲道史》(History of Preaching)中写道: “教会(召会)属灵生命的低落和工作低沉, 常是与没有生命的、形式化的、没有效果的讲道有关, 部分是因, 部分是果. 在另外一方面, 教会历史中的信仰大复兴, 往往由可以追溯讲坛工作而起, 同时在复兴的过程中, 使讲道聚会发展成为更重要的地位.”[11]

 

杨牧谷在《厨房哲学》一书中说道: “餐桌是现代家庭的房角石, 一个家庭能否稳固牢靠, 只要看看家庭成员围在餐桌前的光景, 就可以分析他们的现况, 和预见他们的将来.” 同样, 讲台是现代教会的房角石. 在那里, 能凝聚整个属灵的家庭成员, 因此绝不可轻忽讲台和讲道的重要性.

 

好的讲道是需要“用心”去讲. 若是不用心去讲, 无论你讲的是什么, 都没有效益. 当然, 传道者可以借重一些培灵聚会、读经或研经聚会, 或是举办退修会或圣经营等等, 请一些蒙神重用的讲员来预备“属灵的丰筵”. 但诚如赖若瀚正确指出, 这些聚会都“不能取代每个主日传道者的按时分粮, 就算是清茶淡饭也好, 最重要是具有充分的营养.”[12] 故要先食经才能讲道!


[1] 中文就有不少词汇用“吃”或“食”来形容日常生活, 例如受雇用叫“混饭吃”, 做得辛苦叫“吃力”, 受欢迎叫“吃香”, 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 靠积蓄过活叫“吃老本”, 有苦难言叫“哑子吃黄连”, 嫉妒叫“吃醋”, 负担太重叫“吃不消”, 再加上“吃亏、吃苦、吃罚单、吃软不吃硬”等等, 可见中国人“吃的哲学”无孔不入, 实令人“大吃一惊”.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43页.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43-44页.

[3] 于中旻, “咬文嚼字”, 取自www.AboutBible.net ; 浏览于2013年5月14日, 引自《食经讲道》, 第47页.

[4] 上文(B)项资料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44-50页.

[5] 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5419 .

[6] Joseph M. Stowell III, “Preaching for a Change” in The Big Idea in Biblical Preaching, ed. Keith Willhite and Scott M. Gibso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2003), 第129页; 引自《食经讲道》, 第50页.

[7] 林后2:17说: “我们不像那许多人, 为利混乱神的道; 乃是由于诚实, 由于神, 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8] 上文(C)项资料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50-58页.

[9] Eugene Peterson, Subversive Spiritual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4/1997), 第241页; 同上引, 第59页.

[10] 上文(D)项资料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58-60页.

[11] 曾立华著, 《讲道职事的重寻》(香港九龙: 宣道出版社, 1993年), 第16页.

[1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60-61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