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 (三): 找出主题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教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一). 我们已在前两期探讨释经讲道的第一和第二步骤(“选取经文”和“解释经文”).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第三步骤 — 找出主题.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 骤 三 : 找 出 主 题
正如插花、音乐必须有主题一样, 烹调美食也有主题. 端上桌的应该是中国菜、法国菜或意大利菜等等. 讲道更是如此, 必须也有主题. 利富丁(Duane Liftin)评论道: “从过去250年研究讲道学与实际讲道的人数中, 我们发现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结论, 就是设计一篇讲道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中心主题串连整篇的讲道.”[2]
赖若瀚贴切指出, 有些传道者在讲道时像丢东西给你, 先将一堆丢过来, 在你忙着拆开, 看里面的内容的时候, 他又丢来第二堆、第三堆… 等到你满怀包裹, 拆解得手忙脚乱, 你很想告诉他: “够了, 不要再丢过来了.” 当然讲员是听不见的, 最后只有关上心门, 塞住耳朵, 不听了.
传道人容易犯两种“罪”. 第一种是“使人沉闷的罪”, 另一种是“贪心的罪”, 什么都想讲, 舍不得割爱, 不懂得筛选, 与主题无关的资料和解经的细节全搬上讲台, 结果什么也没交代清楚. 然而, 作为传道者, 我们实在需要谨记, 不要让你的信息如同一群强拉来的佣兵, 只是向前乱冲, 要如同一队精挑严选有纪律的士兵, 依序前进.
讲道要戒贪.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除非他知道不该说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 最好是先确定经文的主题. 一切与主题没有关系的讲解与应用都不该占用太多的时间.[3]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详细讨论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的第三步骤 — 找出讲道主题.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述介绍:[4]
- 主题概念对讲道的重要
- 从解经主题到讲道主题
- 讲道主题的定义与例证
- 讲道主题的七大特征
- 讲道主题所采取的不同形式
- 讲道主题与讲道目的之配合
(一) 主题概念对讲道的重要
(1) 主题概念容易深植人心
早年在香港有一则著名手表的广告: “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 它的信息是要说服你, 只要有这一款名表在手, 必定满足, 何必管它能否长久地耐用.
许多商家花费巨款在报章、电视台或大型广告版上做广告, 都是在传递利己的“概念”. 但可怕的是, 他们用这些以偏概全的谬误观念将人洗脑, 甚至让人奉为金科玉律, 形成时尚潮流, 导致众人作出种种错误的决定.
基督徒传道者传讲的是永恒的真理, 为什么我们竟常常失之交臂, 无法用合适的工具把真理深植人心呢? 这诚然可惜!
(2) 人性倾向接受合一讲论
神创造的人脑有个特别之处: 它最容易吸收有主题、有层次、有条理的表达内容. 重复啰嗦、不着边际的讲论, 令人厌烦而抗拒! 一篇讲章必须具备“合一性”、“逻辑性”与“递进性”, 才会被人接受.
传道者常陷入的两个极端是: (a) 理念太抽象; (b) 实例太多. 因此, 讲道必须在这两个极端(指理念与实例)之间取得平衡, 其方法就是:
- 理念太抽象的时候, 要举实例来说明: 有时讲员讲的理念十分抽象, 听众无法明白或掌握确切(具体)的内容, 我们不免会问: “你可以举个实例或佐证来说明吗?”
- 实例太多的时候, 要归纳成重点(主旨): 有的人讲道, 讲了很多实际的事例(指日常生活或真正发生的事情), 但是东拉西扯, 我们会问: “请问你的重点是什么?” 讲道基本的意义是什么呢? 是由一个主要概念演绎出来的一篇信息. 博德斯(John A. Broadus)认为: “无论你的讲章有两点或十点, 它总归只有一点, 必须是指向某一个命题(proposition).”[5]
柴培尔(Bryan Chapell)称它为“主日凌晨三时的测试”. 若是讲道者在主日凌晨三时被配偶叫醒, 问及当天早上要讲的主题时, 若不能简洁地回答, 证明讲道仍未准备完善. 其实若是那时说不出来, 早上讲道时能说出来的机会恐怕也是十分渺茫的了. 没有主题串连讲章, 讲道者只不过是带着会众(听众)漫游花园罢了.[6]
(3) 主题概念串连整篇讲章
讲道主题如同用一条丝线将整篇讲章贯连成珠串. 引言用来介绍与引入主题, 不同的段落从不同角度探讨主题的信息, 其他材料帮助妆点与发挥主题, 结论则归纳从主题而来的应用, 而题目是引起众人对主题与讲章产生兴趣.
(二) 从解经主题到讲道主题
每篇讲道都应该只有一个出自经文的主要概念. 其他的次要概念可以附属在主要概念之下, 或被主要概念涵盖. 按赖若瀚在本章的讨论中, “概念”与“主题”两者属同义字, 可以交互使用.
(1) 三种不同主题
与释经讲道有关的主题可分为三种: 解经主题、神学主题与讲道主题. 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主张它们分别在三个世界中运作: 圣经世界、现今世代与当下的生活处境.
1) 解经主题: 解经主题是经文中历史性的信息, 是圣经作者当时要传递的信息, 有其历史的架构及地理的因素等.
- 明白当初信息的意义让我们找出经文正确的意思, 这是必须的; 若未能在这方面花上足够的时间来查考, 讲道主题便很容易“发育不全”.
- 必须强调的是: 解经的研究结果, 不一定都适合放到讲章或讲道上, 但解经研究是基本功夫, 绝对不能忽略, 不能少做.
2) 神学主题: 因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而且圣经的记述对今日的信徒仍是有益的(提后3:16). 因此, 我们要将历史性的解经主题, 神在背后的心意与作为, 以及一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找出来应用(指应用于现今世代的原则).
- 这里所谓的“神学主题”是指由经文带出来的“具普遍性且超越时空”的神学性原则(注: 这里所谓的“神学性原则”是专指那些符合圣经真理或合乎圣经教义的原则). 在某种情况下, 特别是新约书信的经文, 其解经主题就是神学主题(参下文的例证一和论证二).
3) 讲道主题: “解经主题”是历史性的信息, 是发生在圣经时代的事迹或劝勉. “神学主题”是从“解经主题”发展出来, 是恒常不变、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而“讲道主题”是将“神学主题”实际应用在现今的时空背景, 针对一群特定会众(听众)而发出的信息(参下文例证一和二).
解 经 主 题 |
神 学 主 题 |
讲 道 主 题 |
圣经用语 |
现代用语 |
现代用语 |
圣经时代 (历史性) |
普遍情况 (普遍性) |
实际情况 (实用性) |
提供知识 |
提供原则 |
提供细节 |
历史时空 (Timebound) |
超越时空 (Timeless) |
此刻适时 (Timely) |
神曾经 说明了什么? |
神的心意要 说明什么? |
神现今要 对我们说什么? |
(2) 需要搭桥转化
圣经世界跟现代或“后现代”的世界, 在文化处境、生活习惯、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距非常大, 中间仿佛隔着一条极大的鸿沟. 今日的信徒怎样能从圣经世界发生的事件中论及的真理, 寻着具普遍性的原则, 然后道出对现今信徒生活的意义呢? 要从鸿沟的一边, 过渡到另一边, 中间必须有一座桥. 而这座桥, 就是讲道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讲道是在圣经的世界和信徒当今的生活处境之间搭起一座桥, 让圣经的信息及其中的真理原则, 对今日的信徒产生实际的意义与效用.
搭桥 : 解经主题 → 神学主题 → 讲道主题
这三种主题, 正分别是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中的第七至第九步骤. 因此, 十步释经法适用于个人研经, 同时也能演绎至讲道的预备.
1 |
“解经主题” 是第七步骤的 “找出主题” |
2 |
“神学主题” 是第八步骤的 “写下原则” |
3 |
“讲道主题” 是第九步骤的 “列出细节” |
如何从“解经原则”搭桥至“神学原则”呢? 解经原则是历史性的, 是存在于当时历史的场景中. 要将它变成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神学原则, 就必须要化解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因素, 除去文化与特别情况的因素, 并且将过去式变为现在式, 将古旧的述语变成现代人熟知和明白的用语.
例证一: 保罗面对人生终点 (提摩太后书4:6-8)
本段经文属于新约书信“说明文”, 适用于所有的新约信徒, 因此比较直截了当. |
“解经主题” : “保罗面对人生的终局即将来临, 他对现在无求, 对过去无悔, 对将来无惧.” |
1) 先将“解经主题”交付第一重测试, 发现这解经主题不受任何文化因素的规限, 因为每个圣徒都要预备面对人生的终局. 2) 写出“初步神学主题”, 将“保罗”一词转变为“信徒”: “信徒面对人生的终局即将来临, 需要对现在无求, 对过去无悔, 对将来无惧.” 3) 将“初步神学主题”交付第二重测试, 显出这主题确实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因为信徒当视死亡如归家(腓1:23), 不恋栈这世上的事物; 而且, 面对基督“工作审判台”前的交账, 信徒当存坦然无惧的心(林后4:6-10). 4) 定下“讲道主题”, 即按照神的心意, 祂现今要对我们说什么. (请参以下的讲道主题) |
“讲道主题” : “面对人生终局即将来临, 信徒应对现在无求, 对过去无悔, 对将来无惧.” |
让我们再举一个熟悉的故事为例证, 请我们阅读主耶稣履海的经文.
例证二: 主耶稣履海 (马太福音14:22-33)
本段经文属于“叙事文”, 要找出它的解经主题与神学主题比较复杂或困难. 赖若瀚建议从两个角度切入: (a) 主耶稣是满有权能的神之子; (b) 强调彼得愿意倚靠主, 敢于挑战加利利海的极限, 去迎见主. 赖若瀚结合两者, 指出彼得履海, 倚靠主挑战极限, 而且在这两个重点间作螺旋式的互动. 因为不能只注重彼得履海, 而忽略主耶稣的权能. 然而, 若是每次讲论这章时, 只将重点放在主耶稣的神性与权能上, 就难免让听众觉得千篇一律而乏味了. |
“解经主题” : “彼得倚靠主, 凭着信心挑战加利利海上的极限, 去迎见主耶稣.” |
1) 先将“解经主题”交付第一重测试, 发现行在加利利海上是历史性创举, 空前绝后. 它不能成为普遍的原则, 因此要将它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全部化解. 2) 化解后写出“初步神学主题”, “信徒要倚靠主, 凭着信心仰望主耶稣, 超越我们力不能及的困境.” 3) 将“初步神学主题”交付第二重测试, 看“它是否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 首先, 彼得行在海面上是主耶稣允许的, 并不是反面例证(指反对人如此行). 再看圣经整体的教导: 神在圣经里多次鼓励人要靠主用信心来伸展自己, 不怕艰难危险. 正如希伯来书11章众多信心的伟人, 都是在极度不如意的情况下, 靠主胜过危险艰难. 雅比斯的祷告要扩张境界(代上4:9-10), 神就垂听和应允他的祷告. * 但圣经作者更要我们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的尝试都可以成功. 有时候, 我们就像彼得, 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失败. 但在失败中, 仍可学习到宝贵功课. 4) 定下“讲道主题”, 即按照神的心意, 祂现今要对我们说什么. (请参以下的讲道主题) |
“讲道主题” : “要靠主伸展自己的信心, 愿意脱离安乐窝, 挑战极限; 根据信心的对象, 伸展自己; 并持续仰望倚靠主, 飞越洪涛.” |
传道人从书房走上讲台还不够, 还要从讲台走入人们的生活. 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就是要“搭桥”. 从“解经主题”, 透过“神学主题”, 而进入“讲道主题”; 将那亘古不变的圣言, 传递给不断在改变的世代.
(三) 讲道主题的定义与例证
讲道基本的意义不是堆叠许多零散的观点, 让听众如入迷雾中, 摸不着头绪, 无所适从. 罗宾森认为: “在理想情况下, 每篇讲道应该只是一个单纯而显著的主题(概念)的阐明、解释与应用, 虽然它可以由一段或多段经文而出, 或有其他概念支持.”
讲道主题乃是从经文析出的精华, 贯通整篇信息, 是“一言以蔽之”的总结, 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神学性原则或命题(注: 此神学性原则或命题要“此刻适时”地应用在现今世代的信徒生活中).
一篇讲道要满有果效, 主题(概念)必须简明有力, 不是隐晦不明的, 应该是反复出现于讲词中的, 为要激动人心, 成为涵盖信息的核心与骨干. 信息的每个部分都围绕着这中心. 如果听众将讲道的其他细节都忘了, 盼望他们至少能谨记“讲道主题”这句要紧的话.
(1) 同义字
讲道学者采用不同词语表达“讲道主题”这个观念, 除了“主题”之外, 还有采用“命题”、“中心思想”、“主要思想”、“概念”、“中心概念”、“归纳句”、“总括句”、“论点的陈述”等, 但它们的意义是相近的. 在本篇里, 我们让“主题”与“概念”二词互通使用.
(2) 象喻
教授“讲道法”的学者, 曾用不同的比方来描述讲道主题. 以下是三个具有启发性的比方:
- 如同“种子”, 不断成长, 变成一颗有生命的树.
- 如同一颗树的“树干”. 不少时候, 我们讲道时只是在枝叶上做功夫, 却没有骨干, 这种讲道往往不能站立得住.
- 如同人体主要的“脊椎骨”(spine). 讲道主题是人体骨骼中的脊椎, 是支撑人体最重要的结构. 没有骨干(指主题)的讲道, 就如同人体没有了脊椎的支撑, 站不起来.
(3) 定义
1) 讲道主题以“主语”和“补语”的形式出现:
- “主语”(或称“主词、主体”, subject):[7] 是一个片语, 却是重要的神学重点. 主词占据着主题句子前面的题旨部分, 它回答“我要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 “补语”(或称“谓语、述语”, predicate; 也称“附词”, complement):[8] 是用来补足主词(主语)内涵的一段话, 它回答另一个问题: “关于主语, 我要讲些什么呢?” 它放在主语后面, 使整句话有完整的思想概念.
2) 讲道主题必须与听众的生活或应用有关:
- 罗宾森指出, 讲道主题必须与生活有关: “主题(概念)是生活的结晶, 是将生活上类同的细节串连起来, 借着概念(主题), 使所经历的都连结在一起而产生意义.”
- 柴培尔(Bryan Chapell)更强调讲道主题的另一个特点: “主题是一项普遍性真理与应用的结合, 这项普遍性真理必须从经文而出; 且是以带有劝勉的语调出现.” 只有知识性的主题并不完全, 因为它没有应用的导向, 不能影响听众或会众听后的行动方向.
- 举个例子, “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这句话是完全真确的话, 同时合乎圣经的整体教导, 但它是静态的, 与生活没有关系, 没有劝勉性的应用, 也没有寄望听众(会众)听后要做什么. 因此, 较佳的表达是: “听众要接受并相信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 或“信徒必须传扬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 值得一提的是, 主题句子表达的概念必须清楚而具体, 避免采用抽象或负面的字句.
3) 不要把“讲道主题”与“讲道题目”混淆:
- 我们要留意, 不要混淆“讲道主题”与“讲道题目”, 因为两者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讲道主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包括主词、动词和受词等; “讲道题目”只是一个名词、动词或片语, 通常不是完整的句子.
- 例如: “祈祷蒙应允的秘诀”是讲道题目, “祈祷蒙应允有三个秘诀: 要信、要义、要切”是讲道主题. 另外, “讲道题目”看上去可能与经文没有直接关系, 目的是要吸引听众的注意, 明白讲员整体上想要传达的重点. “讲道主题”则与经文本身息息相关, 贯通全段经文的脉络.【有关讲道主题的定义, 请参本文附录二】
(4) 例证: 嘉文类和经文类
(a) 嘉文类的例证
为什么要用一些嘉文来说明呢? 因为这是正规地处理语言的方法. 圣经的写作虽然是圣灵的默示, 却不排除仍要用合于文法、历史和文化的法则来表达.
例证一 : “什么人才有资格实践大使命呢? 有人认为必须是灵命成熟的人, 初信主的人不宜参加. 岂不知宣道乃是每个信徒的责任. 在信主的时候, 你就已经被征召入伍, 义不容辞.”
- 主题: 实践大使命不单限于灵命成熟的人, 更包括初信主的人.
- 主语: 实践大使命的人…
- 补语: …不单是灵命成熟的人, 更包括初信主的人.
例证二 : “伟大的人物通常都不是在顺境中培养出来的. 按我的观察, 一个人的才干虽然有某部分是从遗传而得, 但它经常是通过早期困境的磨练, 加上后期的努力, 以至于成功.”
- 主题: 培养伟人的途径经常是基于某部分的遗传因素, 加上早期困境的磨练, 与后期的努力, 以至于成功.
- 主语: 培养伟人的途径…
- 补语: …经常是基于: (1) 某部分的遗传因素, (2) 早期困境的磨练, (3) 后期的努力, 以至于成功.
例证三 : “如果我们不肯在神大能的手下屈服, 而与祂争论、埋怨、喋喋不休, 我们便会失去祂在前面为我们预备丰盛的喜乐.” — 迈尔(F. B. Meyer)
- 主题: 不顺服神会失去祂为我们预备的喜乐.
- 主语: 不愿意顺服神的结果…
- 补语: …会失去祂为我们预备的喜乐.
例证四 : “仅次于灵魂沦入地狱的人生大悲剧, 应是在跨入永恒之际, 才赫然发现自己已错失神的旨意, 并且把生命浪费在不结果子的短暂事物上.”
- 主题: 人生的一大悲剧是在今生错失神的旨意.
- 主语: 人生的一大悲剧…
- 补语: …是在今生错失神的旨意.
(b) 经文类的例证
例证一 : 创世记50:24-26
- 第24节: 约瑟对他弟兄们说: “我要死了, 但神必定看顾你们, 领你们从这地上去, 到祂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
- 第25节: 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 “神必定看顾你们; 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
- 第26节: 约瑟死了, 正一百一十岁. 人用香料将他薰了, 把他收殓在棺材里, 停在埃及.
读完这段经文后, 或许有人会特别对第26节感兴趣, 继而用心去研究古埃及如何处理死人的各种学问, 如香料学(用来熏死人的香料有哪几种)和棺材学(棺材的材料与结构)等等. 若是这样, 就忽略了经文的重点所在. 就像在一片树叶上面大做文章, 没有注意到经文的树干.
这段经文主要是讲述一位临终的属灵领袖约瑟. 他相信神对先祖亚伯拉罕的应许(创15:12-16), 必定领他们出埃及, 因此吩咐儿孙们要在出埃及时把他的骸骨一同带去(来11:22: “约瑟因着信, 临终的时候, 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 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 解经主题: “约瑟相信神必定按照祂的应许, 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到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
- 神学主题: 包括神的信实、神的应许、神的不变, 以及人如何深信神的应许必定成就.
- 讲道主题: “人会过去, 但神的信实与祂的看顾永不改变! 因为祂是信实守约的神.”
讲道主题分析: 上列的讲道主题可以拆解成: “我们信靠神的根据, 是基于神信实的应许以及神对我们的看顾.”
- 主语: “我们信靠神的根据…”
- 补语: “…基于神信实的应许以及神对我们的看顾.”
例证二 : 出埃及记13:17-22
- 第17节: 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 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 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 因为神说: “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 就回埃及去.”
- 第18节: 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 走红海旷野的路.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 都带着兵器上去.
- 第19节: 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 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地起誓, 对他们说: “神必眷顾你们, 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
- 第20节: 他们从疏割起行, 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
- 第21节: 日间, 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 夜间, 在火柱中光照他们, 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
- 第22节: 日间云柱, 夜间火柱, 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这段经文明显地论述“神的带领”(注: “领”与“路”分别出现于第17、18、21节, 可见“带领”的意义贯穿全段), 可分三个段落.
- 第一个段落(17-18节): 神体贴以色列人的需要, 恐怕他们因打仗而灰心, 特别领他们绕道而行, 舍近取远, 显出祂智慧的安排.
- 第二个段落(19节): 摩西遵照约瑟临终的嘱托, 把他的骸骨带离埃及, 一路上印证神信实的应许果然应验.
- 第三个段落(20-22节): 这里记述神用云和柱火柱引领以色列人, 并保护他们.
- 解经主题: 神用祂的智慧, 凭祂的信实, 加上祂的保护, 带离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前往应许之地.
- 神学主题: 神的带领满有智慧、是信实可靠与多方保护的, 引导信徒进入未知的将来.
- 讲道主题: 我们要深信神对信徒的带领是满有智慧、信实可靠与多方保护的.
讲道主题分析: 上列的讲道主题可以拆解成: “神引领人的特质, 是满有智慧、信实可靠、多方保护的.”
- 主语: “神引领人的特质…”
- 补语: “…是满有智慧、信实可靠、多方保护的.”
(四) 讲道主题的七大特征
好的讲道主题, 既能让讲道者把握住整段经文的重心加以发挥, 又能让听众对信息有概括的掌握. 这主题既容许讲道者有空间可用而继续发展其内容, 但又不会太空泛, 容易流于散漫或离题太远. 以下是好的讲道主题之特征:
- 忠于经文: 讲道主题由正确的经文解释而引发, 与经文的意义不能违背或分割.
- 切实真确: 讲道主题是一项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不只是片面的真理. 它对传道者的生命有说服力, 传达给会众(听众)时也有说服力.
- 用现在式: 要用现在式的句子来表达, 而不用过去式. 因为现在式的表达才能直接触摸到听众现实的需要.
- 焦点清晰: 不要太笼统、太宽广. 太广泛的主题往往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全发挥清楚, 而且没有力量. 例如: 讲“信心”, 必是太广太阔; 若用“信心的意义”, 稍微好一点. 但若改成“真信心带给人生的福气”, 就可以更加清晰和更具应用性. 简之, 讲章的主题句必须以清楚易懂的语言陈述,
- 具发挥力: 好的讲道主题不单提供知识, 它是“有脚的真理原则”, 仿佛一颗有生命的树, 能供应养分, 日渐成长和发挥生命的影响力, 为听众带来推动力, 让他们受到激励而采取主动, 有所行动, 实践所听到的真理.
- 有趣味性: 好的讲道主题会让听众听到之后, 随即受吸引要听下去. 具有趣味性的主题必须: (a) 从新鲜的角度切入; (b) 与听众的生活有关联.
- 实际可用: 主题不仅要有学术性的价值, 同时也有实际性的价值. 换言之, 它要具有应用力.
(五) 讲道主题所采取的不同形式
讲道的主题可以借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可按经文文体或写作方式与重点来决定, 也可以有多元化的表达.
(1) 劝勉式
劝勉式的主题是把讲章所要陈述或宣告的主要信息都包含在内, 包括劝勉信徒去如何面对、回应或实践. 大部分讲章的主题句子都属于这一类型, 上文举出的例证, 多半属于这一类.
例证: 哥林多前书15:12-19 |
主题: “基督的复活为我们带来盼望…” |
|
(2) 问题式
这类型的讲道主题是采用问题的方式来表达(用标点符号“?”), 或先提出一个难题, 然后在补语中找解答. 这类型的讲道主题可以引发人的兴趣, 不是一下子将答案全都说出.
例证: 哥林多前书15:12-19 |
主题: “为什么基督的复活为我们带来生命的盼望?” |
|
(3) 假设式
在这类型的讲章句子中, 传道者提出一个假设, 以便和听者共同研究问题的答案.
例证: 哥林多前书15:12-19 |
主题: “基督若是没有复活, 我们将会成为没有盼望的人.” |
|
(4) 惊叹式
这种惊叹型态的讲章句子(用标点符号“!”), 主要是为了强调信息的重点.
例证: 哥林多前书15:12-19 |
主题: “啊! 基督的复活使我们成为有何等盼望的人啊!” |
|
(六) 讲道主题与讲道目的之配合
无论一篇信息的解经是如何正确与透彻, 设计如何完美, 如果没有特定的目标, 就如同无的放矢,[10] 白费工夫. 讲道的目的要与经文写作的目标相符, 而且这目的必须具体, 不能太空泛, 要向听众或会众发出挑战, 并期待他们生命得着改变(即要有行动, 要有改变).
(1) 讲道要有目的
比彻尔(Henry W. Beecher)在1872年第一届耶鲁讲座中曾说: “讲道不像放鞭炮, 只为制造响声而燃放; 讲道应像猎人的猎枪, 指望击中猎物(意即要有目标).” 罗宾森也主张: “讲章应该像子弹, 瞄准目标, 而不是照相机伸缩的镜头, 随意变换焦点.” 换言之, 讲道每次都要对准红心, 并一击中的(注: “的” = 箭靶的中心).[11]
(2) 讲道目的与讲道主题的分别
“讲道的目的”不必与“讲道的主题”一样, 因为两者有别. “目的”是指目的地, “主题”是引往目的地的地图; “目的”是箭靶, “主题”是箭; 目的影响主题, 而主题是针对目的而发的.
(3) 讲道目的与讲道主题的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 有不少释经讲道者将讲道的目的与讲道主题结合在一起; 例如理查(Ramesh Richard)在他的《释经讲道七阶》一书中, 列出以下七个讲道的步骤. 他将根据经文写的目的, 来决定讲道的目的, 进而将这目的变成讲道的主题, 请参以下图表的说明.
【注: 以下图表与查理在他书中列出的图表有位置上的不同, 上下相反. 查理书中的图表最底层是步骤1 (即“研读经文”, 经文的“身体”), 然后顺序往上(步骤2、步骤3、步骤4…), 直到图表最高一层是步骤7 (即“传讲讲章”, 讲章的“身体”). 本文图表将之倒置, 把步骤1到步骤7变成从上到下, 以方便读者阅读此文时由上到下的方向】
步骤1 | 研读经文 | 经文的“身体” | ↓ |
步骤2 | 组织经文 | 经文的“骨架” | ↓ |
步骤3 | 经文的中心思想 | 经文的“心脏” | ↓ |
步骤4 | 目的转接 | “脑” | ↓ |
步骤5 | 讲章的中心思想 | 讲章的“心脏” | ↓ |
步骤6 | 组织讲章 | 讲章的“骨架” | ↓ |
步骤7 | 传讲讲章 | 讲章的“身体” | ↓ |
查理用启示录第4章作例证, 说明“讲道目的”如何演变成“讲道主题”:
步骤3 |
经文主题: (经文的中心思想):
|
步骤4 |
目的转接:
|
步骤5 |
讲道主题: (讲章的中心思想)
|
讲道题目 |
讲道题目 :
|
赖若瀚总结道: “如何使信息深入神子民的心中呢? 最简单就是将信息之核心传递, 这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神学原则(注: 此处的“神学”专指符合圣经的真理或概念, 而非属人的思想理论), 也就是经文所有的重点、应用、呼吁, 以及盼望、警戒、审判等, 无论何时都能应用于信徒身上, 如此才具有现代的意义, 才有永恒的价值.”[12]
*******************************************
附录一: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3]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4]
|
预 备 讲 章 十 大 步 骤 |
1 选取经文 |
选择一段完整单元的经文, 然后用默读、诵读、读重点、读译本、默想、祷读和背诵来初步处理经文. |
2 解释经文 |
先观察经文, 再勤发问题, 然后采用一些久经试验的解经原则去解释, 务求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
3 找出主题 |
找出经文的主题, 并将经文主题经过处理, 先看它是否有受到文化因素所规限, 确定没有了, 再找出神学主题, 并看它是否与圣经的教导相符, 然后可以作为讲道主题, 预备讲章. |
4 写下大纲 |
根据主题, 写出忠于经文的讲道大纲. (注: 良好大纲的特征是: 忠于经文、层次分明、段落连贯、质量均衡、有应用力) |
5 加插例证 |
可以采用辅助材料, 如解释与辩证、故事与例证、幽默与谐趣来丰富讲章的内容. |
6 遣词用字 |
在遣词用字上要下一点功夫. 多用简单的、精确的、分量较重的、重叠或同义的、具体的描述, 最好用一些能触及五官, 以及带画像等的用语. |
7 会众情况 |
在预备讲章时, 要特别注意会众的情况. 认识他们的性别、年龄、语言、文化、职业与背景; 又了解他们的需要、忧虑与灵命情况等.[15] |
8 列出应用 |
透过多种设计, 用需要实践原则作大纲、建立实用性张力、多采用应用例证, 建议实践的方案, 发出挑战与感召, 并设立讨论回应小组等来让会众应用信息. |
9 结论归纳 |
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应用, 将信息带到高潮, 让会众留下深刻印象. |
10 引论题目 |
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引言及题目, 使会众一开始听便产生兴趣, 进而打开心门, 继续聆听. |
赖若瀚以烹调艺术来命名上述“十大步骤”:
十 大 步 骤 |
烹 调 艺 术 |
内 容 |
1. 选取经文 |
食物原料 |
选取订定经文 |
2. 解释经文 |
素材料理 |
观察解释经文 |
3. 找出主题 |
核心重点 |
找出题目主题 |
4. 写下大纲 |
整体设计 |
建立结构大纲 |
5. 加插例证 |
善用配料 |
加插内容例证 |
6. 遣词用字 |
调味点缀 |
注意遣词用字 |
7. 会众情况 |
嘉宾口味 |
针对会众需求 |
8. 列出应用 |
有益健康 |
融会应用实践 |
9. 结论归纳 |
甜点水果 |
归纳整体结论 |
10.引论题目 |
头盘名目 |
设计引论题目 |
*******************************************
附录二: 再思“释经主题”的定义
以下列出三位圣经学者对讲道主题的定义:
1) 博德斯(John A. Broadus)采用“讲道命题”一词来代表“讲道主题”, 并解释道:
- “经典或典型的讲道学(classic homiletics)把讲道的命题(proposition, 指讲道主题)形容作‘概括讲道者想要发展之主题的一句话’. 这命题(讲道主题)是整篇讲章的萌芽部分, 因此其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John A. Broadus, On the Preparation and Delivery of Sermons, 第54页】
2) 柴培尔(Bryan Chapell)也用“命题”来代表讲道主题, 并强调它必须结合应用性, 以作劝勉之用:
- “命题(preposition, 指讲道主题)就是把建基于经文的一项普遍真理, 以及建基于普遍真理之一个应用, 作出紧密的结合(wedding). 而这普遍真理, 正是从讲章引用之主要经文而来的圣经原则(biblical principle).” 【Bryan Chapell, Christ-centered Preaching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4), 第140页】
-
“命题(讲道主题)就是把建基于经文的一项普遍真理, 以劝勉的方式(hortatory mode)来表达. 命题应该能向会众揭示一项出于经文的真理, 而这真理正好是牧者按着神的话来安慰(或译“劝勉”, exhort)祂百姓的基础.” 【Bryan Chapell, Christ-centered Preaching, 第144页】
3) 戴维斯(H. Grady Davis)强调“概念或思想”(thought)和“意念”(idea)在构成讲道主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并如此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 “一篇精心预备的讲章, 是一个重要概念 (另译“重要思想”或“重要观念”, significant thought)的具体呈现、发展历程和完整叙述. 每个思想(观念, thought)都是一个意念(idea, 指构思或想法). 但讲道的意念(idea)并非单一的思想(thought), 而是涵盖通篇信息, 充满启迪而又具迫切性的思想(thought); 不单是只具备外在形式的思想, 更带着能量和生命的动力…” 【 Grady Davis, Design for Preaching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58), 第20页】
- “因此, 一篇精心预备的讲道(a well-designed sermon), 是一个重要意念 (important idea)的呈现和延伸, 及其完整的叙述. 每个思想都是一个意念, 而当中的首要元素是定义清晰的主题(subject), 其次是一项或更多称为谓语(predicates)的重要元素, 以及对主题的意思在结构上的定限. 这些别具作用的谓语, 大约这是六到八个字, 通常会更少些(指英文字而言, 注: 若换作中文字, 一般上会比英文字更多). 讲章的其余部分, 则用来延伸这意念. 讲章大部分的篇幅, 就是这思想的展开, 是由讲者重新阐述他主要的论点… 借着面对面的交流, 透过不同的方式向会众进一步解释、支持、探究其重要性, 并分享他的价值信念.” 【 Grady Davis, Design for Preaching, 第29页】[16]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188页.
[3]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88-189页.
[4]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190-217页.
[5] 所谓的“命题”(proposition)就是一个论点或观点. 一般上, “命题”是指判断某一件事情正确或不正确的句子. 按《百度百科》,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 命题是指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 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 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注: 在哲学方面, 命题是一些被断言或被提出的内容, 但是命题不同于语句. 语句用于表达命题, 而不是命题本身). 赖若瀚把这“命题”的陈述句应用在“找出主题”, 包括“解经主题”、“神学主题”和“讲道主题”.
[6]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191页.
[7] 根据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在翻译英文字subject方面, 语言学译作“主语”, 逻辑学译作“主词”、“主项”或“主概念”, 而哲学译作“主体”或“主观”.
[8] 按《英汉大词典》, 在翻译英文字predicate方面, 语言学译作“谓语”, 逻辑学译作“谓项”(即命题的第二项); 英文字complement在语言学译作“补语”或“补足语”.
[9] 赖若瀚在其所著的《食经讲道》(第206页)中注明“(4)惊叹式”的讲道大纲与“(3)假设式”的讲道大纲相同, 但我们也可采用“既然…就”来正面表达讲道大纲.
[10] “无的放矢”意思是没有箭靶子而乱射箭(的 = 箭靶的中心, 这里指“箭靶子”). 比喻言行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针对性(也暗示不会有好的果效).
[11] 赖若瀚补充道: “讲道固然不能无的放矢, 但也不能不经瞄准就随意发射(就如有些人惯于一上讲台就先责备人), 更不能长时间地将机枪摆在射击位置上, 却不发射.”
[1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211页.
[13]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同上引, 第xvi页.
[14] 同上引, 第439页.
[15]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
[16] 附录二摘自《食经讲道》, 第215-217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0年1-3月份,第124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