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五): 加插例证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教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四期《家信》探讨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四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和写下大纲).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第五步骤 — 加插例证.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骤五: 加插例证
讲道中加插例证犹如“善用配料”. 有经验的厨师烹调菜肴, 必须善用配料. 配料若用得好, 会将主菜的味道引发出来, 更为出色可口. 有鲜味的会显得更鲜美; 有辣味的也辣得更香. 因此, 厨师必须知道什么菜色要配什么样的配料.
配料可作装饰, 使食物赏心悦目. 比如炸子鸡的旁边会放些炸虾片作装饰, 但奇怪的是这些炸虾片却甚受欢迎. 同样地, 在讲章中加插小故事或小例证, 有助于将信息的主题发挥得更好, 甚至在多年后仍被听众牢记.
赖若瀚贴切写道: “建立了良好大纲之后, 不要皮包骨, 要注意在大纲之外加些肌肉. 有些讲道如数家珍地将要点一一道出, 却没有好好发挥要点的内容, 这就像瘦骨嶙峋的身躯, 没有肌肉, 只有硬绷绷的骨架. (另一方面) 讲章当然不能只要肉团, 没有骨架. 讲道的故事例证太多, 给人臃肿累赘的感觉, 因为无法理出这篇讲章的思路.”[2] 因此, 这方面要如何掌握是讲道者必须认真学习的.
在加强讲道内容方面, 罗宾森(Haddon Robinson)认为: “没有人会因为读完罗马书的大纲而受感动, 就要相信. 倘若大纲未曾加以发挥, 听众可能掌握不到其意义而无法被说服. 讲道时, 听众心中会提出几个问题: ‘他在说什么呢?’ ‘他这样说有根据吗?’ ‘听起来很吸引人, 但如何在生活上实践呢?’ ‘我仍然掌握不到其中的意思. 你可以再说一遍吗?’ 为了扩展、解释、证明或应用讲章中的概念, 并使它们易于了解且引人注意, 你可以使用各类不同的辅助材料.”
这解释了为什么讲章的内容, 在主题与大纲都就绪之后, 必须按听众的需要添加辅助材料(指加插例证), 生动地阐明并发挥此信息.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释经讲道十步骤的第五步骤 — 加插内容例证,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述介绍:[3]
- 采用解释与辩证加强讲道的内容
- 采用故事与例证加强讲道的内容
- 采用幽默与谐趣加强讲道的内容
- 讲道辅助材料的来源
- 如何建立资料储存库
值得留意的是, 辅助材料有解释性、辩证性与应用性三种. 赖若瀚在本章先行讨论前两项(解释性与辩证性的例证), 至于应用性的例证, 将留到第八步骤的“列出应用”才讨论.
(一) 采用解释与辩证加强讲道内容
讲道者要经常问自己: “要怎样才可以将这概念解释得清楚?” 一般而言, 讲道者最好不用艰涩难明的词句, 而在不可避免的情况, 必须加以解释.
(1) 解释
解释是把讲章内容的意义和概念讲得清楚明白, 免得听众(会众)困惑. 它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 这部分的基础, 其实在“解释经文”时已经预备好了; 经文中的难解字词和语句, 都已经有了答案, 可按需要直接变成讲章的内容.
赖若瀚说道: “一个重要守则是不要卖弄学问, 尽量减少讲原文, 因为这样会使讲道者与会众(听众)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距离. 会众只想看刚出生的可爱宝宝, 没有兴趣听讲员长篇大论地缕述十几个小时的生产历程.” (编者注: 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可进入另一个极端, 就是禁止用原文解经! 因为有些经文确实只有借助原文方能清楚解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提出原文的字义或文法以阐明经文, 或为听众解开疑惑).
1) 指出事实: 首先要交代从观察经文而得的事实. 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事实, 其后的推论无论如何漂亮, 也不能有令人信服的效果.
- 交代时, 要从一般(普遍)的事实导入具体(特殊)的事实, 以概括的说明建立初步的、全面的印象, 再作详细说明.
- 例证一: 亚伯拉罕为献以撒所做的预备
- 解释: 亚伯拉罕为这次旅程预备了儿子、仆人、驴子、火、柴、刀、绳子等, 一切都齐备, 这表明了亚伯拉罕对献以撒的要求作出彻底的顺服.
- 例证二: 玛拉基书2:10-16 :
- 解释: 在这7节经文中, “诡诈”重复出现5次之多, 可见它是经文所强调的.
2) 讲明定义: 下定义是明白词句最基本的步骤. “定义”是一个句子, 简洁地讲述阐明某个字词的基本意义, 或揭示事物特有的属性, 多半是在讲道一开始时就说明的.
- 要养成一个习惯, 即常问自己经文中重要的字词是什么意思. 若无法用一句话明确地解释, 可以找词典或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来说明.
- 经文中哪些字词需要下定义呢? 这要按听众的程度来判断. 因不同听众对真理的掌握程度不同, 听道时需要清晰定义的字词也不同.
- 例证一: “信心”的定义
- 解释: 要理解信心, 可从三方面切入. 先采用圣经定义,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意思是“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 对没有看见的事能肯定”. 若是用人熟悉的讲法, 信心就是类似中国人说的“人言为信”; 但对于基督徒来说, 应说成“神言为信”. “信心就是在圣经的话语上找着神.”
- 例证二: “忧虑”的定义
- 解释: “忧虑”是“意识到一些尚未存在或即将来临的危机, 而不知所措地想去减低它发生的可能性.”
3) 引用名言: 在解释时可以采用嘉言隽语, 因为名家精炼过的句子, 不乏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之效, 我们不必再用冗长的话来试图表达.
- 名言也带着较强的说服力, 因为专家广受尊重, 他们说出来的话语更具权威.
- 例证一: 作牧师的杨牧谷说: “信仰不是用来解释人生的, 而是要来承载人生的.”
- 例证二: 洛克耶(Herbert Lockyer)说: “祷告不只是逃避灾难的出路, 更是使我们活命的呼吸.”
- 引用名言的要领(要点)是: 简洁和一针见血, 不要引用太长的句子, 也不要交代太多细节. [注: 讲道与写作不同, 写作可写多一点, 因读者可以反复地阅读思索, 但讲道则必须切中要点, 不拖泥带水, 模糊焦点]
4) 换句话说: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重述一个概念, 可称之为“重申”, 如用“换句话说”带出同义句来解说.
- 这样可以给概念的意义赋予新鲜感, 不仅有助于理解, 还可加深印象, 提高可信性.
- 例证一: 上文讨论希伯来书11:1的“信心”定义时, 已列出“换句话说”的变化处理(参上文).
- 例证二: “真确的信仰是人活在世上的盼望.” 换句话说, “人若是什么都不信, 在人生道路上会没有出路. 在这个充满黑暗、恐惧、混乱、愁烦的世界, 只有借着信心倚靠神, 才能给我们真正的解救.”
- 例证三: “啰嗦”的意思是“说话重复, 拖泥带水, 意思表达不清楚”. 换句话说, 是“说来说去都说不到重点, 不得要领, 尤有甚者, 让听的人感到厌烦.”
5) 映衬比较: 寻找相似或相通的事物来作出对比, 揭示其中的联系或异同.
- 在同义或相类的比较中, 可以看“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 我们也可以用相反词, 以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解释.
- 例证一: “信心不是…, 乃是…”
- 信心不是紧张, 而是交托. 信心不是“理所当然”(另译: “想当然”, take it for granted), 不是“一厢情愿”, 也不是不管证据如何而盲目接受. 信心乃是认定神, 排除一切拦阻, 作神要我们作的事.
- 例证二: 忧虑与计划
- 主耶稣说: “不要为明天忧虑”, 但中国俗语说: “人无远虑, 必有近虑”[4] 到底谁对谁错? 其实, 二者没有冲突. 主耶稣说的是消极的、没有成效的忧虑, 对解决问题一点用处都没有. 而中国俗语所说的, 是指对未来的事情要有计划(或打算), 积极地谋求解决的方案. 计划是可以的, 但忧虑却要避免.
- 也可以先说明一般人对祈祷的种种误解或误用, 逐一解说驳斥, 然后指出真实而又正面的祷告作用.
6) 举例说明: 以具体、典型的事例解说事物, 能把抽象深奥的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或把复杂繁琐的事物说得简单易懂.
- 我们在下文的“故事例证”将作出详细讨论.
(2) 辩证
辩证的步骤是要解答一个基本问题: “这概念真确吗?” 要用不同的方法证实或确认它的可信性. 虽然我们是活在后现代的世界里(注: 后现代注重主观感受, 而非客观事实), 但仍须建立道理的真确性. 讲员不仅要列出证据, 更要借着推理与辩证使听众信服讲员所讲的道. 讲者当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讲完长篇大论, 但至少要提供基本的论证与可以信服的答案.
论证可分正反两种方式:
- 正面陈辞 — 顺其意而证其实, 以显其是(显明它的真确);
- 反面陈辞 — 反其意而揭其害, 以显其非(显明它的不对).
辩证时要得体大方, 对事不对人, 为主不为己. 只要真理被传扬, 个人得失应该置之度外.
1) 基本逻辑的推论: 逻辑推理是一种普遍行为, 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但我们提出一项原则或道理时, 应该预期听众心中会问: “为什么?” 所以在讲道中, 须要给予解答.
- 例证: 彼得要求行走在海面上(太14:22-33), 是正面例证还是负面教材?
- 从经文可见, 彼得这次行动是合乎主的指令, 因为:
- 彼得在行动之前, 问主说: “主, 如果是你, 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 主回答他说: “你来吧.” 他得到主的批准.
- 当彼得要沉下去, 主把他拉起来, 对他说: “小信的人哪, 为什么疑惑呢?” ,
- 言外之意是: “你若有足够的信心, 就可以行完全程. 为什么你小信和疑惑呢?”
2) 归纳法的推论: 归纳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借着观察、解释、假设与求证, 从众多个案中, 找出当中普遍的原则.
- 归纳法的推论对任何背景的听众都适用. 可以从一个例证、问题或事实开始, 引出类似的事例或情况, 然后将它们归纳, 得到结论.
- 运用归纳法时需要小心, 因为灵性的经验与科学的分析不大相同. 属灵经验的范围广大, 不是归纳法可以完全把握的.
- 另一方面, 有些真理如“圣经无误”、“挪亚洪水是全球或普世性的洪水”等, 是圣经中启示的真理, 不能单靠客观论据归纳出这些结论.
- 在讲道时常见两种错误, 一是没有足够的观察, 二是没有经过足够的解释, 两者都会归纳出错误的结论, 讲道者要小心避免.
3) 演绎法的推论: 演绎法是从一项普遍的真理, 来推论个别事物的含义, 三段论证法是这种方法的最好例证.
- 先将结论讲出, 然后再说明过程; 或先说明主题意思, 然后才读出经文.
- 有些议题的一部分是听众已经接受的公认结论, 不须多费唇舌. 这样, 透过演绎法, 先陈明圣经中那些清晰的真理或论述, 让听众明白自己所信的立场, 再倾听议题其余部分的解说, 终至完全领受.
- 另一方面, 有些题目可以让听众随着你一起剖析经文而层层深入, 大家一同发掘真理的信息.
- 不过, 演绎法只是一种惯性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而已, 并不代表它更权威或更属灵. 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式, 可以在同一篇讲章中交替互用, 增加兴趣和变化.
4) 从小到大的推论: 将听众相信的概念, 推向更高层次, 可以达到另一个正确的概念.
- 它的公式是: “既然第一点正确, 那么第二点岂不是同样正确吗?” 或是: “若甲能存在, 乙岂不更能存在吗?”
- 这是主耶稣常用的论证方式: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 也不种, 也不收, 也不积蓄在仓里, 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 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太6:26).
- 这也是保罗常用的论证方式: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 为我们众人舍了, 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罗8:32).
5) 统计数字的推论: 现代常用统计数字来证明要点或趋势. 统计数字是针对一个主题搜集数据, 加上分类、计算、分析、统计之后得到的结果.
- 因为统计数字来自一大堆客观抽样的资料, 因此是支持辩证的好材料.
- 统计数字可包括下列两种: 简单的和复杂的
例证一 : 简单的 主耶稣医治人的统计 |
· 圣经学者查普曼(J. Wilbur Chapman)作了统计: “新约圣经中记载有40个病人得着主耶稣的医治, 其中6人是亲自来到主面前, 20人被带到主面前, 另外14人是主被带到他们面前的.” · 按数据分析所得的结论: · 能自己找到主耶稣的人只属少数. · 多数人都需要别人带领, 不是将他们带到主面前, 就是将主带到他们面前. · 由此可见,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个人布道”, 努力接触和带领人认识基督, 并且归向基督.
|
例证二 : 复杂的 基督徒比较像主耶稣, 还是像法利赛人? |
· 2013年4月30日, 巴纳研究小组(Barna Research Group)在网上发表由金纳曼(David Kinnaman)与伯克(John Burke)主导的统计调查报告. · 调查的题目是: “现今的基督徒比较像耶稣, 还是像法利赛人?” · 2012年11月, 他们用电话向全美国50个州, 1,008位18岁以上, 自称是基督徒的人进行调查. 目的是要看他们的行动与态度是像主耶稣或法利赛人. · 调查者预备了20条问题, 有关像主耶稣的行动、像主耶稣的态度、像法利赛人的行动、像法利赛人的态度各占5题. 受访者回答同意或不同意. · 根据受访者的回应, 归纳为下列四类人: a) 有像基督(主耶稣)的行动与态度. b) 有像基督的行动, 没有像基督的态度. c) 有像基督的态度, 没有像基督的行动. d) 两项都没有. · 统计显示, 这群自称基督徒的人中间: 1. 51% 的人没有像基督的行动 2. 14% 的人同时具有像基督的行动与态度 3. 21% 的人有像基督的态度, 却有像法利赛人的行动 4. 14% 的人有像基督的行动, 却同时有像法利赛人的自义态度 · 虽然这项研究统计有它的限制, 但可以发现福音派信徒最具有像基督的行动与态度, 他们仅占总受访的基督徒人数的23%, 不到四分之一. · 由此可见, 今日的基督徒, 甚至是纯正福音派信仰的人, 在活出像基督的生活上, 仍有一大段距离.
|
- 在使用统计数字时, 因数字精密又繁多, 不妨可以用“大约…”、“超过…”、“占…%”等用语将它简化.
- 另外, 使用统计数字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事情, 就如要看统计的假设、抽样及分析方法是否有代表性、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切等.
- 值得一提的是, 数字不一定表示真相. 例如在前例中, 计分表是怎样设计的? 为什么只问这20个问题? 这些问题真能断定一个人像主耶稣或法利赛人吗? 美国幽默大师兼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曾说: “世上有三种谎言: 谎言、荒谬谎言和统计数字.” 因为统计数字也会误导人, 所以使用时也必须留意.[5]
(二) 采用故事与例证加强讲道的内容
(a) 例证的种类
(1) 嘉言隽语类
1) 格言金句: 一般而言, 格言金句都有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特性.
- 例证一: “做神的工作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不可能’, 第二是‘很困难’, 第三是‘做成了’.” (戴德生, 英国宣道士兼中国内地会创办人)
- 例证二: “那些使人伤心难过的事, 也是使人有良多长进的事.” (富兰克林)
- 例证三: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或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来伤自己的心.”
2) 押韵词句:
- 例证一: “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 例证二: “隔离, 人权没了; 不隔离, 人全没了.”
- 例证三: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6]
3) 诗词歌赋: 有些诗歌的歌词感情充沛, 特别容易感动人心.
- 例证: “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奇异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 今被寻回, 瞎眼今得看见.
(2) 见证故事类
1) 圣经事例: 引用圣经的事例, 不能只将熟悉的故事或例证照抄不误, 必要经常思考, 或者在切入点上下点功夫.
- 例证: 读了 约11:5-6, 我们看见主耶稣既然爱他们姐弟三人, 听见拉撒路病了, 理当赶快前去帮助才对, 却在原地仍住两天, 怎么会这样呢? 我们不明白, 是因为我们采取世人的逻辑和表达爱意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但主耶稣自有祂属灵的一套逻辑, 以及更高的心意与更美的计划. 身陷困境时, 我们只须相信一件事: “只要祂知道我的困境, 那就足够安慰我了!” 我要耐心等候祂施行奇妙作为的时间.
2) 感人事迹: 感人事迹可包括个人见证、真实故事与名人轶事.
- 用个人生活体验为例证, 或以实际经历来说明真理, 都是最有力的. 这些例证可从传记、自传或历史的记述中找到.
- 见证法是说出自己或别人的经历. 有时读了一段感人的事例见证, 但要复述让人感动是另一回事. “写与读”跟“讲与听”是有不同的.
- “心灵鸡汤”的故事一般上十分感人, 但它们多半从平面的角度(人的角度)讲述人心, 缺少神与人垂直的关系, 引用时要多加注意.
3) 神话寓言故事: 如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伊索寓言等, 若用得恰当, 有助于加强讲道的内容.
(3) 伟人祷文类
- 例证一: “我将众多的‘为什么’陈献在祢上架前, 双膝跪下, 俯伏敬拜. … 在敬拜中, 我体会: 只要认识祢, 我再不须问: ‘为什么’!”
- 例证二: 麦奎尔金(或译“麦奎克”, Robertson McQuilkin)的祷文“让我在昏暗前回家吧!”很有意义, 提醒我们要小心保住晚节, 免得在人生最后路程上, 因犯错而一世英名尽丧.
祷文: “让我在昏暗前回家吧!” |
“主啊, 日头快要下山了. 我生命的影子, 一直延伸至过去暗淡无光的岁月. 我不惧怕死亡, 因这柔弱的敌人终有一天会被倾覆. 它将催促我进入永恒的生命中, 那将会是 — 与祢同在, 没有世事缠绊, 何等自由奔放的生命啊! 但我却惧怕 — 我怕死亡的王来得太快, 或该说来得太迟吧? 我怕在工尚未成之前, 我人已不在, 又或是作成了, 却是马虎了事. 我怕我会玷污祢的尊荣, 羞辱祢的美名, 伤透祢的慈心, 听说少有人能功成身退的; 主啊, 让我在昏暗前回家吧!”
|
(4) 比喻画像类
有关“比喻画像类”这一部分, 我们留到下一期的“遣词用字”才讨论【注: “遣词用字”是释经讲道十步骤的第六步骤】
(b) 采用故事例证的原因
1) 帮助解释: 例证的功能是辅助解释一些论述或概念, 使抽象的道理变成平实的叙述, 使遥远的变成可亲近的, 使模糊的变成清晰的, 使陌生的变成熟悉的. 它的功能就是那么神奇.
- 魏斯比(Warren Wiersbe)指出: “用讲故事的方式作比喻, 这比喻最初是一幅图画(picture), 接着是一面镜子(mirror), 然后变成一扇窗(window).”
- 故事例证犹如窗户, 本身不是光, 却能引进光
- 讲道不应该像没有窗户的房间; 要尽量打开窗户, 让空气流通. 不然, 沉闷的空气会令人昏睡或窒息.
- 司布真(C. H. Spurgeon)在《我对学生的讲道》(Lectures to My Students)一书中, 用了七章(约150页的篇幅)来说明讲道要使用例证. 他说: “一栋没有窗户的建筑是‘监牢’, 而非住宅… 同样地, 没有引述比喻的讲道沉闷乏味, 使人肉身困倦.”
2) 加深印象: 听众聚会完回家后, 许多时候记得的, 往往只是一些例证、故事或见证.
- 若能借着例证让他们记得讲章中的真理, 也是十分可取的.
- “谦虚”的例证: “谦虚如同滑溜的泥鳅. 当你以为已经掌握住它的时候, 它就从你的手指缝间滑出去.”
3) 引发兴趣: 人都喜欢听实际的例子或感人的故事, 这说明了为何“心灵鸡汤”丛书那么畅销.
- 例证是提神剂, 使听众心灵可得松弛休息. 人的头脑不可以持续绷紧, 要让它适时地轻松片刻. 讲述真理的同时, 也要让人的思维有一些空间; 吸收“硬道理”之余, 也要用一些故事、生活趣闻, 或社会中的事例、数字调剂一下心情, 听众就能吸收更多听到的信息.
- 韦列(John W. Reed)见证道: “我曾听某位牧者的讲道至欲罢不能! 我… 会把心思放在讲道之外. 然而, 这位牧者总会夺回我的心思… 即或我努力把注意力放在别处, 他仍能将我拉回来. 我分析他吸引我的关键在于他精心选取的例证. 这些例证强力地支持他讲道的主题信息.”
4) 鼓励实践: 应用性的例证基本上是解答一个问题: “我可以用哪些例证使听众愿意将信息应用在他们的生活与事奉中?”
- 例证将抽象的道理变成具体, 所以也能鼓励听众去实践. 有些例证本身已有应用的力量. 听众知道别人可以这样, 就会激励自己去行.
- 引用例证或见证时, 就让听众知道实践神的话是有路可循的. 例证像是桥梁, 可以连接两地, 从已知的引进未知的领域.
- 然而, 搭桥的时候, 必须注意适切的配合. 须注意不要离题万丈, 就如某配料只适合与某种主菜配搭, 炸虾片配炸子鸡正好, 不能放在鸡丝拉皮上. 例证必须精挑细选, 配合主题.
5) 触动感情: 在讲道中, 讲述真实的经历与事迹, 最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感情.
- 例证: 提摩太后书4:6-8 (画下生命完美句点)
例证: 画下生命完美句点 (提后4:6-8) |
· 我曾在2008年到意大利教学, 教学完毕, 有一位教会的弟兄愿意带我去参观使徒保罗为主殉道的地方. · 我们开车到郊区一个被称为“三水泉教堂”的小礼拜堂. 相传保罗在这里被斩首后, 头颅在地上撞击了三下, 从三个撞击点涌出泉水, 因此得名(注: 保罗是伟大的使徒, 若有神迹伴随他的殉道, 并不为奇). 教堂里面有三个圆拱门, 标志三个水泉的所在. 门口右边的角落有一根柱子, 据说是当时捆绑保罗用的. · 这地方少有游客, 十分安静. 带我来的弟兄说, 他每次到访都不免潸然泪下. 我不以为意, 心想真的那么神奇? 到达后, 才感受到他所言不虚! · 教堂前有一小段路, 相传是从第一世纪保存下来的. 相信这段路, 就是保罗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之后他就被带去行刑. 我站在小路之前, 想到提摩太后书4:7保罗一生的宣告: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当时我的脸庞已被眼泪所湿润了. · 我流的眼泪不是悲伤的泪, 不是同情的泪, 也不是无奈的泪, 乃是感激的泪、激动的泪. 感谢神赐给我们一个属灵伟人生命的榜样, 他无愧无悔的人生, 带给历世历代无数信徒极大的福气!
|
(c) 使用故事例证的守则
1) 认定配角地位: 例证只是配料, 不是主菜, 是配角不是主角! 牡丹与绿叶, 要配得巧, 才能相得益彰.
- 例证不能太喧宾夺主, 使人忘掉传讲(讲道时要带出)的真理, 仅仅记得例证. 有些讲道充满见证、故事与笑话, 唯独“道”的部分不够充实.
- 真正能使感动化为力量, 并且有持久价值的, 是神的话语, 不是故事或例证.
- 烹调时加配料, 目的是将主食的味道引发出来, 使人在吃主菜的时候感到津津有味.
- 烹调大师都会告诫我们配料不仅要用得对, 分量与时间也要恰到好处. 因此, 例证的数量要适中, 不宜太多, 穿插的时间点和长短也要讲究, 务使信息本身不被例证遮盖, 失去光彩.
2) 贴切阐明真理: 用例证的时候必须要切合主题, 否则宁可不用.
- 不要只因为某个例证有趣味性就选它, 或是你刚好读到某个例证而希望在这个主日与会众分享, 就硬要把它套进讲道中.
- 有些例证要转几个弯才可以清楚表达, 有些甚至要转个大弯, 那样只会使人头昏脑胀,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早期有一套“喻道故事集”名为《箭上羽》, 此名甚为贴切. 喻道例证是箭尾的羽毛, 让箭可以射得远、飞得平稳, 但谨记 — 它不是箭! 因此, 不要为了添加例证而讲“极其有趣但与所讲的‘道’无关”的故事.
- 例证只是阐明真理, 本身不是真理, 因此不能拿例证当作真理去讲解. 比如说, 信徒要在末世如同明光照耀… , 不能把“光的不同意义”作为主要大纲. 否则, 就是用真理去支持例证, 本末倒置了.
- 此外, 不能以例证中的个人经历作为绝对的真理或行事的标准, 因为个人的经历是主观的, 必须与圣经真理配合才能发挥见证的作用.
3) 注意听众背景: 许多在西方修读或留学的传道者读的多半是英文书, 以致采用的例证、故事或嘉言大部分是西方的东西(指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人、事、物).
- 英语世界的资料确实比较丰富, 但要特别注意是否适合华人的口味与文化.
- 这不是“营养价值”的问题, 而是“胃口”的问题. 许多食物本身具有营养价值, 但因为煮得不合胃口, 就不想多吃. 若是给华人家乡风味的食物, 当然比较合胃口.
- 我们建议多与信徒贴近, 多阅读中文报章、杂志和书刊, 多搜集本色化的见证, 讲道听起来会更有亲切感.
- 除了注意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差别之外, 还须注意知识分子与蓝领人士、年轻人与长者等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 简之, 要从听众(会众)而不是讲员的世界去思想.
例证 : 一语双关 |
· 杰拉德·福特(Gerald Ford)是美国第38任总统, 喜欢用双关语. 他某次对记者说: “我是福特, 不是林肯.” 林肯(Lincoln)一字可指美国伟大总统林肯, 也可指高级名车的品牌; 福特汽车则是普通、廉价、大众化的车款. 福特以上这句话, 一方面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如林肯总统的伟大, 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大众化的平民总统. · 评语: 以上这个例证对多数中国人或华人来说, 不能一下子领会其中奥妙. · 例证若是需要很多解释, 对讲章(讲道)的助力会大大削弱, 不如不用.
|
4) 多用真人真事: 最好的例证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仅有真实感, 又增加讲员的可信度.
- 引用见证的好处是不会使人在听道时有虚无缥缈、脱离实际的感觉. 其次, 它添加了人情味, 使人产生共鸣. 第三, 举出有权威者的见证, 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 马克吐温曾说: “听沙场老将讲战争, 总是精彩有趣; 但是听从未登过月的诗人讲月亮, 就不免黯然失色.”
- 罗宾森认为, “讲员实际的经验”与“听众实际的经验”契合下(即讲员与听众对所举的例证都有共同经验下), 便是最有力的例证, 因它充满人情味(容易引起共鸣).
- 不过, 引用真人真事的见证, 不能将它视为绝对的标准, 它只是主观经历, 会因人而异: 即使某人有, 但别人未必有. 而且, 它们往往只注重某一特定方面, 不能表达真理的多面性.
- 讲道者可以分享自己成功与长进的见证吗? 当然可以! 保罗曾叫哥林多人效法他: “你们该效法我, 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参 腓3:17). 但分享成功经历的次数不宜过多, 并要先确定动机, 不要在有意或无意间高抬自己. 在分享自己经历时的态度与语气务必要谦卑真诚. 我们不过是神的器皿, 见证的目的是要荣耀神, 而非自己.
- 另一个问题: 可否将自己真实的例证改用第三者来讲述呢? 是可以的. 譬如说: “我认识一个信徒, 他在多年前…” 有时这是十分需要的, 为要避免听众以为讲员在高抬自己(保罗也用过此法, 参 林后12:2-7), 或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是骂这个人, 实际上是骂另一个人).
- 此外, 有强烈假设性的例证会引起对神和圣经教义上的误解, 那就千万不要用. 例如, 网上很多有关彼得把守天堂大门的笑话, 因为用使徒彼得的真名, 让听众对此事误以为真, 以为这真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
5) 运用创意使用: 见证不要老是从同一个来源取得, 也不要固定采用同一个种类. 要多有变化, 要新鲜, 不要陈腔滥调.
- 食物若是新鲜, 必定美味; 菜色若是新颖, 必定吸引食客. 同样地, 可以运用一点想象力创造或改编例证. 想象力是讲道者最佳的资源, 若运用得宜, 见证必定独一无二, 新鲜有趣.
· 相信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 我现在讲述的是“龟兔赛跑”现代版. · 有一只乌龟在悠然地爬行, 忽然有一只兔子从它左边飞奔而过; 不久, 另一只兔子从它右边跑过去. 几只白兔过去之后, 乌龟忽然有所领悟, 停下脚步. 它把自己的四只脚缩进壳里, 再将自己的头也缩进壳里, 然后在壳里大声宣告: “从现在开始, 我不爬了! 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白兔一样跑得那么快呢? 没有可能!” 停了几秒, 乌龟又大叫: “我 — 罢 — 爬!” · 教训: 我们常会与一些才干比我们高、恩赐比我们多的人比较. 相形见绌之下, 感到大不如人, 因此灰心丧志, 便坚定地“罢爬”! 其实, 我们不必跟别的弟兄姐妹相比, 因为各人所领受的恩赐不同, 重要的是我们按照所得的恩赐, 忠心事奉主.
|
- 将熟悉的例证转变一下, 加插另外的例证在其中, 会给人带来新鲜的感受. 而且, 在例证中再加插其他类别的例证, 以不同方式合并来表达, 可收更大的果效.
6) 力求准确精辟: 例证要力求准确. 涉及时间或地点的例证或真人真事, 便必须小心, 要查考验证才可以使用.
- 若是道听途说的或依稀记得(指模糊不清)的, 又或是涉及较专门学问的例证, 可以在网上求证.
- 最好是记录下来, 不要在不同地方讲道时使用不同版本, 影响听众对讲道内容的信心.
- 传道者若引用的资料错误或不全, 信徒可能会知道, 因他们的接触面广, 心里有数.
- 信徒尊重传道者, 可以原谅他们偶尔引错资料, 但若传道者刻意欺骗或屡错不改, 信徒就会对他们的诚信度与责任心有所怀疑, 信任也大打折扣.
7) 慎防不良意识: 讲道要浅显通俗, 但不是庸俗. 有些例证隐含不雅或低俗的意味, 最好不用.
- 若是对某个例证有怀疑, 可以请教有学问与教养的弟兄姐妹, 他们之中若有人感到不妥, 就最好不用.
- 以下是一些有不良意识的例证:
例证一 : 不文雅的例证 “预备讲道好像便秘一样!” |
· 有讲道者在台上描述预备讲道的辛苦时, 说: “预备讲道好像便秘一样, 就是出不来.” · 评语: 这例子让听众觉得不文雅, 倒不如说: “预备讲道好像生金蛋一样, 但一直都生不出来.”
|
例证二 : 取笑别人的例证 “不会拿筷子就不配称为中国人或华人!” |
· 一位讲员讲道时, 开玩笑地说: “拿筷子吃饭是中国人或华人优良的传统. 很多人自认是中国人或华人, 但拿筷子的方法大错特错, 有些更糟, 连拿筷子都不会! 真不明白为何他们还敢自称是中国人或华人.” · 评语: 听众当中若有不会拿筷子的中国人或华人, 他是不是会有反感? 会拿筷子的听众也不一定认同这位讲员的论点(不会拿筷子就不配称为中国人或华人). 这类有意或无意伤人感情的话, 最好不要说, 否则会“触电”, 伤的是自己. · 若是故意的批评涉及别人的文化或兴趣(爱好), 那就更当小心避免了, 例如对喜欢足球的年轻听众说: “我不喜欢足球, 因为足球是一群傻瓜在狂追一粒球.” 这样的话无疑使听众反感, 对讲员的讲道失去兴趣.
|
例证三 : 有点不雅的例证 “放下一堆不干净的东西”(drop a plop) |
· 美国著名的领袖学牧者麦克斯韦(或译“麦斯威尔”, John Maxwell)曾经讲述一个故事: “一只小鸟要到南极过冬. 但因太晚出发, 天气已经十分寒冷, 小鸟飞到一半就因双翼僵硬而不能再飞. 小鸟落在农场的一块空地上, 心想, 这次注定要冻死了. 当它正感到无望的时候, 一头牛朝着它走来, 停在小鸟附近, 随即一堆牛粪落在小鸟身上. 小鸟感到十分无奈, 但也只能自认倒霉, 连死都死得不干不净. 正当它在埋怨的时候, 它的身体忽然感到一股热流, 不久双翼竟可以摆动了, 小鸟就兴奋地唱起歌来. 一只猫听见小鸟的歌声, 很快就发现粪堆里的小鸟, 把它叼出来不久, 小鸟就成了那只猫的晚餐.” · 麦克斯韦接着说, 这故事教我们三个道理: a) 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放脏东西的都是你的敌人; b) 不是每个把你从脏东西里拉出来的都是朋友; c) 当别人将不干净的东西放在你身上, 或当你躺在粪堆时, 最佳策略是“闭上嘴巴少讲话”. · 评语: 这故事引人发笑, 其信息也十分贴切, 但似乎有点不雅的感觉. 不过, 讲者不是经常这样做, 而且在讲述之前, 他也曾提醒这故事将会让人产生一点不舒服的感觉. 赖若瀚写道: “我以为, 这故事如果用在某个专题讲座中, 也许能吸引人, 加深印象; 但若是用在教会或主日讲道中, 则不大合适. 另一方面, 年轻会众对于幽默故事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讲道者可以因此按对象作出斟酌(即反复思考来决定取舍).
|
8) 尊重别人隐私: 讲道时不要随意揭发别人的隐私, 让人感到难堪.
- 牧者辅导信徒所交谈的内容, 不可以当作例子搬上讲台, 这是专业的操守.
- 自己家人的事情最好不要多讲, 若要讲, 也要事先征求他们的同意.
- 基本的原则是: 不要在有意或无意中揭露或张扬别人私密的事情, 即使隐去其名, 也一样令人难堪.
9) 小心反面例证: 有些例证若带来负面作用, 最好不要用.
- 某次, 有个讲员要讲述一个例证, 但担心会令一些姐妹听了不安, 便先征询召会中两位姐妹的意见, 她们都建议不要用, 他便打消原意.
- 此外, 有一些故事的意思并不明确, 说出来不一定能造就人, 不讲也罢.
例证一 : 失灵的兑银机 (指以纸币兑换硬币的机器) |
· 有个传道者要说明信徒若奉献给神, 神必用厚厚的恩典来回报他们. 他用以下例证, 说: “有一位当夜班的护士, 听见病房外的兑银机前不时传来欢呼声. 稍后, 她看见修理员在修理兑银机, 才明白这部兑银机坏了, 放1元纸币进去, 会吐出6个25分的硬币, 比正常情况多出2个硬币.” · 评语: 以上“类比”让人联想到“神就好像一部出错的兑银机吗? 我们岂不是变成贪图蝇头小利的伪君子?” 但神哪会出错! 祂的恩典岂是一种谬误?
|
例证二 : 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 |
· 有个讲员讲“个人布道”的主题时, 说了以下的故事: “某位牧师受邀主领特别聚会. 他第一晚开始讲道时说: ‘在未讲道之先, 我有一个习惯, 就是要问你们, 知道我今晚要讲的是什么吗?’ 大家摇头说: ‘不知道.’ 牧师就说: ‘你们还未预备好, 回去好好预备, 明天再来.’ 第一晚的聚会就此结束. 第二天聚会前, 会众都商议好, 大家都要点头, 回答说知道. 果然牧师又问同样问题,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知道!’ 牧师说: ‘那么既然都知道了, 我就不必讲了, 大家回去吧!’ 第二晚的聚会又不了了之. 第三天聚会前, 大家商议好, 要一半说知道, 一半说不知道. 听到这样的答案, 牧师就说: ‘那么请这一半知道的告诉另一边不知道的就好了. 再见!’ 第三天的聚会就这样结束了. · 讲完故事后, 讲员便作出结论: “作个人布道的也该这样做: 那些知道的, 要去告诉那些不知道的.” · 评语: 上述比喻有几处令人费解的地方. 首先, 谁见过这样的牧师? 其次, 为什么教会竟容许这位牧师连续三天那样讲下去? 最后, 牧师的重点是: “那些知道的要告诉那些不知道的”, 但按照这个故事, 那些说自己知道的, 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可见这例证不足为训.[7]
|
(三) 采用幽默与谐趣加强讲道的内容
“幽默”常与“风趣”、“诙谐”、“机智”、“豁达”、“嘲讽”等元素拉上一点关系. 笑话与幽默有何分别? 其实区别不大, 只是幽默在令人会心微笑之余, 往往不失高雅, 因为隐含更深刻的人生道理.
赖若瀚写道: “有一次, 我问两个儿子喜欢哪些讲员. 他们分析说, 年轻的一代不喜欢被人教训; 他们喜欢信息是在轻松的讲论中传递出来. 由此可见, 后现代会众特别看重‘幽默’.”
当然, 讲道不是为要娱乐观众, 有些信息是严肃的就当严肃. 然而, 若某个幽默的例证能更有效地将信息深印在听众心中, 讲员为何完全弃之不用? 简之, 讲员要保持平衡, 避免以下两种极端的情况:
- 讲道时只为了讨听众欢喜, 不断讲笑话, 引人发笑, 听众只记得笑话而忽略或忘记讲道的内容. 那么, 这位讲员不过是扮演“小丑”的角色, 不是主忠心的仆人;
- 讲道时总是太过严肃, 从头到尾不断教训谴责, 让听众一直神经紧绷, 感觉讲员自命清高(看不起别人), 因而不愿听取其讲道内容.
事实上, 讲员可以在讲道时有严肃的时刻 — 传达敬畏神的真理; 同时也用幽默的例证 — 强化讲道的内容, 让听众容易接受和记得所学的真理. 在这方面, 要恳求主赐下智慧去保持平衡.
(a) 幽默的功能
有人说: “幽默可以调剂精神, 平息愤怒, 增进友谊, 消散愁虑, 辅助消化, 延年益寿.” “幽默”使我们的人生闪烁着智慧和喜悦的光芒, 它带有亲和力, 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萧伯纳(Bernard Shaw)曾说: “幽默就是用最轻松的语调, 说出最深切的道理.” 幽默有以下几种功能:
1) 讲述严肃的道理, 也让人有轻松的感觉: 幽默是“指言语或文字表面轻松而实际含有深刻的讽刺”.[8]
- 皮普尔(另译“皮柏尔”, John Piper)提醒传道人运用幽默的一些界限. 他说: “如今不少传道者讲道时, 似乎是用笑话取代了带领人悔改的目标. 你若能引人发笑, 使人们感觉十分畅快, 使听众喜欢你, 证明你也可以感动他们, 在某程度上你有能力, 而且你表达的功夫相当不错. 但若在讲道中对罪恶的深重、神的圣洁、地狱的怒火、悔改的迫切等都避而不谈, 感动他们和表达得好又如何呢?”
- 因此, 在传福音时, 不可忘记我们所传的, 其实是严肃的、生死攸关的信息. 有者说得好: “在传道者的生命与讲道事奉中, 欢乐与深沉必须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让粗心的灵魂得以醒悟, 也能让肩负重担的圣徒得到滋润.”
2) 在人欢笑时, 会比较容易吸收真理: 人在欢笑时, 往往心灵也敞开了, 真理的信息便易于进到他的心里(注: 因为幽默撤除了人的防线, 那时我们的心门大开, 神的话便能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心)
- 不过, 通俗的笑话、低级趣味的戏谑、带酸辣味的嘲讽, 都不能纳入幽默的范围内.
- 幽默必须具有深远的心境, 用亲切同情的说话或文字, 去迎接一些小问题或是意外的场面, 是智慧的表现, 是温厚而体贴人心的, 能使人愉悦地发笑.
- 幽默没有特定的方式, 你可以充分运用创意, 只要自然, 不生硬便可以.
- 讲道者若能培养出一定程度的幽默感, 对于帮助人打开心门将大有助益. 不过, 运用幽默之余, 切记传讲神的话语才是最终的目的.
赖若瀚指出, 根据多方面的观察, 今日华人教会的讲台采用例证的情况大概如下:
极少被采用 |
有时被采用 |
经常被采用 |
幽默 画像 感人故事 个人例证 |
历史事件 定义 嘉言隽语 新闻故事 |
统计数字 科学资料 耳熟能详的故事 名人轶事 |
上表显示“幽默”是极少被采用的例证. 讲员若能在左栏(极少被采用的)的例证种类下功夫, 多多善用, 相信对讲道会有很大的帮助.
(b) 幽默的种类
有者将幽默区分为五大类:
- 诙谐类: 轻松滑稽、使人发笑的幽默故事.
- 机智类: 以才智化解困境的幽默故事.
- 嘲讽类: 嘲弄自己与讽刺别人的幽默故事.
- 风趣类: 意趣风雅、耐人寻味的幽默故事.
- 豁达类: 气度宽宏、率真超脱的幽默故事.
幽默可以经由发展下面三种技巧来培养, 这也可说是幽默的另一种分类法.
1) “自嘲”: 幽默的第一个技巧就是“自嘲”. “自嘲”意即嘲笑自己, 开自己的玩笑, 敢于揭露自己的弱点或尴尬的情况.
- 讲道者若能开自己的玩笑, 让人发出会心微笑或捧腹大笑, 表示他们具有一种亲和力, 能让人感到其心胸的宽大. 因为这代表讲者的心灵有足够宽大的空间, 不会掩饰自己, 不介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弱点或缺失.
- 自嘲是可以的, 但得小心不可用同样的技巧去嘲弄别人.
- 例证: 胡适之(或称“胡适”, 1891-1962)先生是中华民国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 把孔子学说称作“孔说”, 孟子学说称作“孟说”, 他自己的学说称作“胡说”.
2) “串连”: 幽默的第二个技巧就是“串连”. 用“串连”来制造幽默, 是将两种不协调的观念或事物放在一起,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 它可以训练创造力, 加上机智与随机应变.
- 例证: 有一位讲员上台时, 不慎摔倒在地, 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走到讲台前说: “这就是人生, 在什么地方跌倒, 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 在十分尴尬的情况下, 以“串连”化被动为主动, 表现了机智与适切的幽默, 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 使敌对的情绪化为欢笑, 更赢得听众的心(使他们愿意敞开心灵接受真理).
3) “逆转”: 幽默的第三个技巧就是“逆转”. “逆转”就是讲道者表达出来的意思, 与听众预期的完全相反, 让人觉得滑稽又好笑, 因为它具有相当程度的“夸张”与“荒谬”, 让人始料未及, 惊讶之余带来欢笑.
- 例证: 某城每年受难节都有人按传统在街上重演主耶稣受难的情景. 某年, 有一人被请扮演主耶稣, 背起十架在街上走, 路旁挤满群众. 为了营造气氛, 路旁的人向扮演主耶稣的那人讥笑辱骂, 甚至丢石头. 那人被弄得忍无可忍, 大声回应他们说: “太过分了! 等我复活后再跟你们算账!”
从上述幽默的三大特质, 可见幽默并无一定准则或制造公式. 你可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 条件是要自然而不要僵硬做作. 在讲道中, 幽默可有立足之地吗? 罗宾森接受访问时这样回应: “因为讲道要讲触及生命的事情, 所以必须加入幽默的元素, 让人看到生命的真相, 包括其中荒谬的情况” 有了幽默的元素, 信息可以更凸显真相, 贴近生活.[9]
(四) 讲道辅助材料的来源
正如一些人喜欢收集邮票, 讲道者应该喜欢收集各方面的例证. 好的例证其实得来不易, 故要专心搜寻, 时刻留意. 哪里可找到例证? 电视、电影、新闻、杂志、电脑网页与生活观察等, 都有丰富的资料. 与别人交谈, 或听别的讲员讲道, 也可以挑动我们搜集例证的神经. 正如德国的蒂力克(Helmut Thielicke)说的: “整个世界是神的画册.”
1) 听道: 无论是在现场、电台或网上听别人讲道, 可以特别注意其中的例证, 及他们如何使用. 随身常带着小记事簿或小卡片, 方便随时拿出来记录.
- 然而, 听道中得来的例证, 必须作出查证, 不能照抄, 因为许多时候, 讲员在传道时会省略了细节, 不经查证, 很容易有遗漏与错误.
- 运用互联网、维基百科等是好的查证方法.
2) 阅读: 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这不单是为了搜集资料, 更重要的是扩展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境界.
- 阅读范围不妨广博, 即要涉猎不同领域的书刊, 以开阔自己的眼界.
- 可以阅读报章、杂志或网上的新闻. 讲道者必须注意时事, 以致所讲的道不会跟信徒的真实生活脱节.
- 至于喻道故事集这一类的书, 在预备讲章时偶尔会用到. 不过, 用时须留意, 当中一些例证是否太过陈旧? 是否多次被人引用以致缺乏新鲜感? 赖若瀚指出, 这些喻道材料可以参考, 借此启发思考, 但不要过分倚赖它们.
- 阅读不同材料后, 要懂得消化并使用, 所以必须做笔记. 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有手机, 可以先把例证材料拍下来, 存记在手机内, 或上载到云端存储, 过后才将之分类记载.
3) 音像: 现今各式各样的音像媒体十分蓬勃普遍, 可善用电影、短片与网上录像所带来的启发.
- 例证: 2012年上映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述说男主角一家在海上遇难, 最后只有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处在一艘救生艇上. 故事讲述人虎如何同舟, 在太平洋上漂流, 度过了227天. 看完后的一个启发是: 主角若不是与这只老虎在一起, 激起他的求生意愿, 他可能无法在大海中存活得那么久. 神让我们遇见逆境与困境, 也是同样道理.
4) 经历: 真人真事是最有力的例证, 其中也包括别人的见证.
- 要常常张开耳朵和眼睛, 接收从生活而来的好例证, 多听、多看别人的经历, 或留意信徒经历神的美好见证.
- 个人的经历也是例证的丰富资源. 若能加以引述, 能与听众建立温馨的亲和力.
- 我们容易忘记生活中的片段和例子. 为了捕捉这些片段, 可用小笔记簿或小卡片, 或随身的手提电话、平板电脑的笔记簿功能记下来. 若有写日记或札记的习惯, 可先记在其中, 以供日后参考使用.
- 例证: 2012年, 赖若瀚一团人到圣地的马撒大(Masada)观光(注: 此处是希律所盖的行宫, 后来犹太民族在此起义失败). 从马撒大回程时遇到罕有风沙, 电动缆车因此停驶. 全团48人从高处走下来. 当时另有一韩国团在山上大声祷告, 求神使风沙停止. 后来, 风沙不止, 他们只好走路下山. 由于赖若瀚走得慢, 全团人都越过他而去, 最后是两位开缆车的犹太人. 他们过来, 用英语半取笑地对赖若瀚说: “韩国团的团友祈祷, 但结果更糟.” 赖若瀚回应说: “我们祈祷, 不单让外在的风暴止息, 更要先让我们里面的风暴止息.”
5) 观察: 观察周围的人事物, 也是寻找讲道例证的很好来源.
- 人的一举一动、具有人情味的事情、生活上的不协调和人们艰困的遭遇, 这些都足以让人深思, 领会当中关乎生命的实况.
- 日常生活例证俯拾皆是, 我们要尝试学习以散文家的笔触, 及诗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揣摩诗人大卫如何看见“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 又如勇士欢然奔路”(诗19:5), 并以此来比喻神话语的渗透力, 便可以知道大卫对生活中的不同场景, 都能联系到所信的真道.
- 事实上,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一些可以借镜的功课, 或可以领会的真理. 若有一些事情让你受感动或有启发, 必须立刻记下来.
- 例证: 有一个富翁, 为了健康便常常步行到离家不远的超市买东西. 某日, 当他买完就提着两袋食物走回家时, 突然一辆车在他身旁停下, 司机说: “看你一定是没有车代步的新移民, 买完菜只得走路, 真可怜. 来! 请上车, 我送你一程吧!” 从这件事我们察觉到很多时候, 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硬加诸别人身上, 但实际情况可能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呢.
传道者各有不同方式去寻找讲道例证, 有些喜欢透过个人默想, 有些喜欢阅读, 有些喜欢静观世界, 有些喜欢与人交接.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只要按着适当的原则去搜集与运用, 这些例证都能大大有助于在讲道中把信息作深入的演绎与发挥.[10]
(五) 如何建立资料储存库
智慧者曾说: “懒惰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蚂蚁没有元帅, 没有官长, 没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 在收割时聚敛粮食”(箴6:6-8; 也参 箴30:25). 很多出色的传道者都会善用例证, 而这些例证都是透过殷勤收集而得的. 但如何善加储存各样的例证呢?
有位作家突然得到很好的灵感, 便跪下来感谢神. 不过当他起来时, 却忘了那个灵感是什么!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生活中遇到有任何灵感或可以作为例证的材料, 首先之事就是把它们记下来. 因此, 无论在床上、车上或其他地方, 身边都要常带着笔记簿或一些小卡片. 但现今的人身上常带着手机, 也可马上记录在手机内的记事本(notepad).
(a) 建立资料储存库的重要
1) 知识爆炸: 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资讯如同漫无边际的海洋, 因此关键不是能否接触到资讯, 而是要用什么方法来储存资讯, 并加以分类、整理和备用.
2) 记忆有限: 有没有试过回想一个例证, 一时之间却无法记得它的出处, 不知要去哪里才可找到它.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记忆力不错, 看过的资料在要用时唾手可得. 但人的记忆力实在有限, 若不加以收集和分类整理, 要重新找回并不容易. 因此, 我们不能忽略收集、整理与储存的功夫, 以补记忆力的不足.
(b) 否定资料储存库的借口
1) 只是埋藏, 不是收藏: 有些人虽然收集不同的书刊资料, 但只是收藏, 却没有加以分类或整理, 要用的时候往往仍是遍寻不着, 那只是埋藏. 若要日后能找得到, 需要有效的储存系统.
2) 没有系统, 就是系统: 有些人声称“没有系统也是一种系统”, 全凭个人的记忆力处理收集的资料. 我们不否定有些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资料, 便不能再仔细记忆和掌握. 因此, 要建立储存的系统, 才能应付长期需要.
3) 费时费力, 不太值得: 建立资料储存的系统, 在开始时要花费不少时间, 因此有人认为不值得投资这样的时间. 但在熟能生巧之后, 常加运用, 便能够享受劳苦所得的果效.
4) 现成例证, 到处皆是: 现成的例证材料实在很多(例如喻道故事集、例证集等等). 但有时候因为背景不同, 品味不同, 以致在众多的例证中, 只有很少部分是合用的. 就像快餐店提供的食物, 偶尔可用来填饱肚子, 但真正有营养又合口味, 能满足全家人需要的, 还是父母到市场买材料回来, 用心去为家人烹煮的菜肴.
(c) 选择资料储存库的方式
收集到的例证和喻道材料, 若不加以分类和储存, 就只有堆积, 到后来就很难找到了, 因此有系统地整理它们是至为重要的.
1) 用文件夹储存: 可以先买50至100个文件夹或公文袋, 将不同的项目写在其上, 将收集的资料存放在其中, 并继续发展下去.
- 这方法比较简单, 不必用太多时间做预备功夫, 而且可将不同大小的资料, 如笔记、剪报等全放在其中。
- 但这方法不能作详细的分类, 在电脑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这种方法显然有点过时.
2) 用小卡片储存: 可以用3吋乘5吋的卡片, 或更大的(4吋乘6吋), 将资料用手抄上、复印贴上或打字在其上, 然后按照预先拟订的系统储存起来.
- 这方法比较精密, 而且有互相参照的作用. 但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 不容易开始.
3) 用电脑储存: 在电脑中设定不同的档案(files), 按照分类存入资料.
- 优点是比较方便, 而且因为网上的资料繁多, 从网上下载, 可以直接储存到电脑中.
- 应善用现有的“云端存储”(cloud storage)科技, 可储存大量资讯, 包括各种题目的视频短片.
(d) 开设资料储存库的守则
1) 不要求完美: 资料系统好不好, 是看系统是否适合使用者的需要. 各人的喜好与需要有所不同, 因为不必羡慕其他人拥有的系统及资料, 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可. 也不必太在意没有完美的系统而不去开始做, 毕竟我们是资料系统的主人, 如何使用是我们的决定.
2) 能持续发展: 采用的系统必须能持续发展. 有些系统开始时似乎很好用, 日后却不适用于持续发展, 所以不要选择这样的系统.
3) 要贯彻始终: 不要经常更换系统. 更换系统就像搬家一样, 每搬一次就劳民伤财. 因此, 选择系统时要想清楚才决定, 决定了就不要随便更换.
(e) 当如何进行
1) 参考别人:
可以先参考别人的资料储存库与索引, 再按自己的需要加以调整, 然后才开始.
2) 简单开始:
要从小(从少)开始, 不要贪心, 先建立简单却具有发展潜质的资料储存系统. 不要一下子就想收纳极多的资料.
3) 按部就班:
将手上已有的资料先分类储存, 然后恒心地持续增加.
4) 交换分享:
可以与同路人组成小组, 定期运用脑力激荡(或译: 集思广益, brainstorming), 分享搜集到的例证与心得.
有些在主日要讲道的传道者或牧者在周六晚上才草草预备讲章, 想要添加故事或例证,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 就随便找一个凑数, 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果效. 因此, 不要临渴掘井, 必须在平日就时常留意所阅读的刊物和新闻, 或听到的故事和经历, 加以收集剪裁.
这些长期收集得来的例证, 在有系统地分类储存后, 就如同中药店的小抽屉, 可以随时打开取用配合成有效的良方. 这样, 要使用时自然左右逢源, 手到擒来.[11]
结语
在前几期的《家信》中, 我们论到“优质讲道的基本特质”, 并提及好的讲道必定“引发兴趣”(Interesting). 若要讲道能接近“博大精深”的境界, 运用辅助材料是必须的, 而例证便是重要的辅助材料, 所以收集例证是讲道者不容轻忽的事.
魏斯比(Warren Wiersbe)贴切描述道: “有些人不爱阅读, 好像蜘蛛用自己里面吐出来的东西结网, 这些网虽美丽, 却不能长久. 有些人则像蚂蚁, 攫取一切它们能找到的, 储存起来供日后之用. 然而, 最佳的榜样是蜜蜂, 它们从多种花卉采摘花粉, 制造自己的蜂蜜.” 愿神帮助我们学作蜜蜂, 殷勤地收集和自制“例证的蜂蜜”.
诚如赖若瀚所提醒的, 传道者的讲道不可能一步登天, 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建立讲道的资料库(包括收集各种例证)是这样, 学习讲道也是这样. 讲道是一生的呼召, 因此要看得远, 作长线的投资, 要持之以恒, 努力不懈, 锲而不舍, 用勤学不倦的精神去进行.
(文接下期)
*******************************************
附录: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2]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3]
|
预备讲章十大步骤
|
1 选取经文 |
选择一段完整单元的经文, 然后用默读、诵读、读重点、读译本、默想、祷读和背诵来初步处理经文. |
2 解释经文 |
先观察经文, 再勤发问题, 然后采用一些久经试验的解经原则去解释, 务求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
3 找出主题 |
找出经文的主题, 并将经文主题经过处理, 先看它是否有受到文化因素所规限, 确定没有了, 再找出神学主题, 并看它是否与圣经的教导相符, 然后可以作为讲道主题, 预备讲章. |
4 写下大纲 |
根据主题, 写出忠于经文的讲道大纲. (注: 良好大纲的特征是: 忠于经文、层次分明、段落连贯、质量均衡、有应用力) |
5 加插例证 |
可以采用辅助材料, 如解释与辩证、故事与例证、幽默与谐趣来丰富讲章的内容. |
6 遣词用字 |
在遣词用字上要下一点功夫. 多用简单的、精确的、分量较重的、重叠或同义的、具体的描述, 最好用一些能触及五官, 以及带画像等的用语. |
7 会众情况 |
在预备讲章时, 要特别注意会众的情况. 认识他们的性别、年龄、语言、文化、职业与背景; 又了解他们的需要、忧虑与灵命情况等. |
8 列出应用 |
透过多种设计, 用需要实践原则作大纲、建立实用性张力、多采用应用例证, 建议实践的方案, 发出挑战与感召, 并设立讨论回应小组等来让会众应用信息. |
9 结论归纳 |
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应用, 将信息带到高潮, 让会众留下深刻印象. |
10 引论题目 |
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引言及题目, 使会众一开始听便产生兴趣, 进而打开心门, 继续聆听. |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251-252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252-296页.
[4] “人无远虑, 必有近虑”指的是人若没有长远的打算, 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 可理解为, 人如果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 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5] 上文(一)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252-261页.
[6] 此乃明朝学士崔铣的“六然训”.
[7] 上文(二)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261-277页.
[8] 用诙谐与隽永(即含意深长)的说话去描写人物和世态的近代幽默大师有英国的萧伯纳、美国的马克吐温和中国的林语堂等.
[9] 上文(三)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277-282页.
[10] 上文(四)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282-286页.
[11] 上文(五)改编自《食经讲道》, 第286-290页.
[12]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xvi页.
[13] 同上引, 第439页. 以下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0年7-9月份,第126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