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佳肴宴客篇 (二): 技巧: 仪表、声线与动作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请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之前的十期《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用了三期谈到“不同菜色篇”. 过后我们来到“佳肴宴客篇”, 上期已谈到讲道的方式  —  “读讲章抑或口语化”. 本期, 我们将探讨讲道的技巧  —  “仪表、声线与动作”.

 

(文接上期)

 

(E)   佳肴宴客篇

(E.2)  技巧: 仪表、声线与动作

 

“一顿美味的筵席, 除了食材品质与烹调技术, 也要注意摆设与铺排. 在宴会上, 每道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用漂亮精致的餐具盛放上乘的佳肴, 倍增赏心悦目, 提升人们品尝的意愿与兴趣. 讲章的真实价值, 在乎其中传讲的真理. 一篇好的讲章与一篇优越的讲章, 最大的分别在于如何传递(传讲的技巧). 会众感到听道得不到喂养, 不一定是讲道者没有信息可传, 而可能是讲道者没有用适当的包装和配置, 将信息妥善而完整地传达到会众面前.”[2]

 

赖若瀚继续指出, 有些餐馆十分注重装潢与排场,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然而, 餐点的分量往往不足, 价钱也甚昂贵. 反而一些路边的小店, 摆设简朴, 但供应的食物却色香味俱佳, 物超所值, 让人大快朵颐. 正如有些讲员注重外表, 却没有内涵; 而有内涵的, 往往缺少包装. 但也有一些讲员外表看来朴实无华, 信息却是影响深刻, 有改变生命的果效. 优质的讲道要有“大餐馆的排场, 大排档的镬气”.

 

赖若瀚 (Johann Lai)

赖若瀚在他所写的《食经讲道》一书中论到讲道的技巧, 特别是在仪表、声线与动作方面.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加以编辑和讲解.[3] 若要在讲道时领导会众, 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苦功操练:

  1. 仪表与品味
  2. 声线及语调
  3. 姿势和动作

 

 

(一)     仪表与品味

赖若瀚指出, 讲员的仪态与品味是听众或会众可以看见的外表、行动、衣着、表情与面容等. 仪态比较容易辨识, 例如: 庄重得体、高雅大方、谦虚真诚、尊重自己传道者的位分. 但“品味”是什么呢? 品味多半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之处表现出来. 例如: 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时, 仍不失风度; 诚然是谦谦君子, 却不吝流露真情; 自持自重, 却不羞怯忸怩; 自信, 却不陷于骄傲, 不打压别人; 尊重会众, 不轻看他们, 不会令他们尴尬等.

 

(a)   衣着

在欧美地方, 在主日时到教会聚会一直是全家盛事, 穿着(指所穿的衣服及所佩的装饰品)比平时体面整齐. 讲员更率先穿着西装革履, 以示尊重. 然而, 随着时代的演变, 传道者在讲台上的衣着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随便, 有的夸张. 有的保守, 有的时髦.

 

按圣经的观点, 事奉神的人的衣着应以“正派”为要(提前2:9). 虽然这段经文是对姐妹说的, 但其中的原则可以普遍地应用. 总括来说, 传道者的衣着宜庄重得体, 不致让会众有负面的印象.

 

传道者在服饰方面可以配合教会的传统与会众的特质, 视情况而略作调整, 不必墨守成规. 在基层的教会, 或在青少年人或慕道朋友众多的聚会上, 穿着要自然朴实, 不一定要穿西装、结领带上台. 在上述场合, 如此正式的穿着反而格格不入, 造成与会众之间的差异与距离.

 

在一次退休会上, 英文部的讲员是我在美国神学院的教授, 遇见他的时候, 我差点认不出是他, 因为他穿着圆领衫和短裤, 与以前形象大不相同. 这正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简之, 我相信入乡随俗, 传道者要学习在什么人中间作什么人, 但穿着得比会众“正式一点”, 这也许是最佳的原则.

 

一些年青的传道人留胡须、扎马尾、穿前卫的衣着等, 这些外表或装扮, 虽然给人一种追上潮流, 很“酷”的感觉, 但在大部分华人会众中, 还是负面的效果居多. 我们事奉神、服事人, 要常常记得追求让众人得益处, 多于表现个人的爱好. 就如保罗所说, 虽然凡事都可行, 但要以荣耀神和造就人为准则(林前10:23-24, 31).

 

(b)   表情

传道人的表情要配合信息的内容, 才会产生相应的果效. 最好带着微笑上台, 表露出诚挚的感情, 不要太严肃.

 

一般的演讲重点在于表现演讲者个人的才华与见解, 其焦点集中于会众对演讲者的反应, 能否达到演讲者预期的效果. 然而, 讲道与演讲不同, 因为焦点不在于讲员身上, 乃在神身上, 所以讲员必须以“带领会众回应神”为中心, 自己不过是神传达信息的管道. 因此, 讲员的表情不必矫揉造作, 要保持自然, 可与平常的表现相同, 不要在讲台上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只要表情能配合和凸显主题与信息便可; 严肃之处要严肃, 兴奋之处则不宜板着脸!

 

表情当然包括传讲时的态度. 对神的话语要怀着认真和尊重的态度. 不轻佻、不夸大、不用愤怒的态度说话、不指桑骂槐、尊重别人的隐私等. 若台下的会众反应冷淡, 或是有人对讲道表现出没精打采时, 讲道者千万不要在台上予以指正责骂. 相反地, 若在聚会后获得肯定与赞赏时, 切不要沾沾自喜, 在眉宇间露出傲气, 反而要默默地归荣耀给神.

 

讲员若在台上面对会众而坐, 双脚不宜经常交叉置放或不住地抖动, 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出分散别人注意力的事. 起立或坐下来时也要泰然自若, 不疾不徐(意即不急不慢). 以稳定的脚步迈向讲台, 站上去时, 则要挺起胸膛, 以温和坚定的目光望向会众, 让他们感到受注视, 如此可以有助他们预备领受当天的信息.

 

(c)   眼神

眼睛可以传递信息与感情. 讲道者的眼神若经常与会众接触, 可以借此掌控全会场. 主耶稣十分善用眼神, 祂曾回头看彼得, 彼得就出去痛哭(路22:61). 主耶稣曾怒目看会众(可3:5); 还有一次, 主耶稣看着西门(这词是指“定睛看”), 然后给他改名为矶法(约1:42).

 

Bryan Chapell

柴培尔(Bryan Chapell)说: “你必须看着听众! 你的眼要发出火焰, 充分表达关注, 见证你内在基督的生命. 不看人就无法表露自己. 与人谈话时也必须看着对方, 否则就是侮辱他.” 注视会众的同时, 也能让会众知道你关心他们, 愿意向他们说话, 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住他们的心.

 

在念中学时, 一位老师被同学们称为“三板老师”  —  他进教室时看地板, 授课时看天花板, 写字背着学生看黑板. 讲员如果老是仰望天花板, 会让人觉得你安全感不够、经验不足也缺乏诚恳. 若经常低头看讲章, 又仿佛进入冥思状态, 令会众感到被忽略. 还是平视前方, 与会众有眼神的交流较好.      

 

不要只看某个角落或是前排的会众. “讲道时, 眼光几乎和声音同样重要. … 我面对的试探, 是只注意前排几位用心听道的人. 也许这样对我比较保险, 对他们讲话也比较容易. 但我得常提醒自己, 不要忘了在两边和后面的人.”[4]

 

在神学生试讲时, 我刻意请班上的同学散坐在会场不同的角落, 让试讲者学习轮流注视每个区域的同学. 以后他们在实际讲道时, 便会习惯注视各区域. 最好是在各个区域内, 以会众中一人为中心, 而从中心点向外挪移, 再逐一转到别的区域. 这样, 讲道者就能够兼顾会场中各个区域的会众了.

 

Grant R. Osborne

论到仪态, 美国著名的释经学家格兰特·奥斯邦(Grant R. Osborne, 1942-2018)评论道: “仪态的收效很大, 如果要给人良好的印象, 就要显得从容自在, 又热情洋溢、信心十足. 根据研究显示, 仪态向听众传递出许多资讯. 讲员如果太僵硬, 听众就觉得很紧张; 如果趴在讲台上, 听众会认为内容无力. 良好的姿态是沟通的重要因素.

 

“眼神的接触与面部的表情也应当是直接的, 并与要点(重点)中的情绪能够配合. 善于运用这两方面, 能让会众感受到讲员的真诚, 帮助他们领会信息的内容. 事实上, 唯一能表达我们对信息兴奋之情的途径, 就是声调、速度、手势和面部表情. 若在这几方面缺乏活力, 听众对讲员便会失去信心, 连带对信息也会漠不关心.”[5]

 

 

(二)     声线及语调

讲道者一般倾向注意讲道的内容, 较少注意说话的表达. 我们出外前, 会先照镜子, 整理好容貌才出去; 但是, 讲道者在上台前可曾记得检视一下自己的声音呢?

 

声音是神赐给讲道者的宝贵资产,  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讲道者可以用“快慢”、“高低”、“抑扬”或“静止”的声音和语调带领会众进入状况, 引导听众的思绪配合信息的意念与情景.

 

甜美悦耳的声音, 听了令人舒服畅快, 百听不厌. 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听者不易疲累, 且受吸引而期待下文! 讲者紧张急促的声音让人觉得没有信心, 鼻音太重则让人沉闷, 喉音太重或是破嗓子, 都叫人听得辛苦. 讲者若带着愤怒的语调甚至可以听见浊重的呼吸, 都让听众不安, 听道受干扰.

 

因此, 要小心保护声音, 并留意改善. 信息的内涵固然重要, 但声音的表达也不可轻忽. 没有力度, 没有“颜色”(喻指吸引力)的声音, 徒然浪费了美好的信息, 也糟蹋了神的恩赐. 若因声音的表达而使信息打了折扣, 就如神赐下一具五弦琴, 讲道者只用单弦弹奏乐曲, 岂不可惜!

 

虽然在台上讲道跟平时与人交谈不一样, 但不需要用夸张的方式去表达. 最好是自然地讲述, 因为不自然的声音, 加添了与会众的疏离感, 且给人留下不诚恳的印象. 弗雷德·史密思(Fred Smith)【注: 这位史密斯是传道人, 而非世界最大运输公司(美国)联邦快递(FedEx)的首席执行官史密思(Fred Smith)】解释道: “拥有美丽的声音的讲员不多, 但只要能让人听得明白, 绝大多数讲员的声音也算恰当. 可是我发现有些人一听到传道人的特别腔调, 不论是装腔作势的学究型声音, 或像在朗读莎士比亚古文学, 耳朵就自动关闭. 因为这些人的立即反应是: ‘他是在表演!’ ”[6]

 

赖若瀚接着指出, 有关讲道时声音的表达和掌控, 可以注意下列几方面:

(a)   音质

人的音质是天生的, 有高有低, 有清晰有嘶哑, 不一而足. 根据2012年美国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调查, 具备深沉声音的演讲者, 比较容易产生说服力. 你可以发现在电视台的广播员, 他们的声音特别自然、动听又耐听. 一般来说, 以深沉、厚实、响亮、有共鸣的声音最为吸引人, 最让人舒畅. 天生的良好音质有助于加强传讲时的说服力, 不过只属暂时而局部的功效.

 

被誉为“讲道王子”的英国大布道家司布真(C. H. Spurgeon, 1834-1892)有副金嗓子, 字正腔圆, 声音宏亮, 传得甚远, 可以对大型的群众讲道, 是神赐给他特别的恩赐. 听说有一次, 在伦敦农业演讲大厅上试音的时候, 司布真大声说出: “看哪, 神的羔羊, 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有位工人后来说, 就因为他这一句话, 让他感动而信主(注: 当时这位工人在大厅内的某个角落, 听到司布真所讲的这句话而受感信主, 司布真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 是这位工人后来作见证时, 人才知晓此事).

 

另一位美国的讲道大师比彻(Henry W. Beecher, 1813-1887), 从年少时就语音含混, 声音也不够响亮. 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西敏寺教堂讲道时, 只有坐在第一排的人听得见. 后来经过专业的演讲老师矫正, 加上后天的努力, 情况才大大改善.

 

(b)   咬字

讲道者不单思想要清晰, 咬字也要清楚准确, 所谓字正腔圆. 咬字清楚的人说话容易听明白, 听来悦耳不易感到疲倦. 否则, 听的人很容易因为要辨明字句而分散注意力, 不能集中精神, 听不完整, 最后可能放弃.

 

若在预备讲道时, 见到不会发音的词字, 必须先查字典, 找出正确的读音, 免得在台上才支支吾吾, 犹疑不决, 或是总读错字, 贻笑大方, 使所讲的道大打折扣. 讲道者也要注意戒除一些懒音字, 或是因自己乡音而混淆相近的读音. 有时因为咬字不清, 会吞掉一部分词句, 让人听得实在辛苦.

  • 例证1 (粤语): 把“国”读成“郭”; 把“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 把“出生证”读作“畜牲证”等.
  • 例证2 (普通话): 把“电脑”(音: know)读成“电老”(音: low); 把“吃肉(音: rou)读成“吃漏(音: low); 把“飞(音: fei)机”读成“灰(音: hui)鸡”等.

 

来自不同地区的讲员, 带着不同地方的口音, 也未必是缺点. 读神学研究院时, 有位从加拿大来的同学, 讲一口浓重加拿大口音的英语. 在一次试讲后, 老师说他的口音正是吸引人注意的地方. 当然, 口音是否能吸引人, 不能一概而论, 重要的是不要让口音造成误解或分散注意力, 使讲道的信息打折扣.

 

(c)   用气

呼吸与发声关系密切, 因为发音是透过口腔、鼻腔与喉咙等部分的肌肉, 使用不同的位置, 让空气借声带震动而产生的微妙作用, 这个过程须借着呼吸而进行与完成.

 

因此, 讲道时要“气量充足”, 在传讲时, 应找妥当的机会呼吸换气. 若等到气量不足时才猛吸一口, 便会在句子中间“断了气”, 语意不能完整表达. 最理想是用腹式呼吸来讲道, 使肺部容易吸入大量空气, 以横膈膜控制而发声, 中国古称运用“丹田之气”.

 

长期讲道的人要学发声、找共鸣, 将声音锻练得比较浑厚. 学习用腹式呼吸而讲道, 如同歌唱家一般, 这样嗓子也比较不容易沙哑. 发声若能合宜, 不用大声吼叫, 仍可以让上千人清楚地听见你的声音.

 

简言之, 腹式呼吸就是利用腹部肌肉带动横膈膜的运动, 让肺部把大量的空气吸入或呼出, 当以腹部肌肉来支配呼吸成为自然的动作, 唱歌或讲话就会有更充足的气量. 如果可能, 我鼓励每个讲道者也学习声乐, 以练习腹式呼吸.

 

精神状态或健康情况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声. 身体不好, 音量自然减弱, 因此, 讲道前务必要有充足的睡眠. 平常的规律运动或早上多作深呼吸, 对于声音都有帮助.

 

(d)   音量

讲道者也要懂得控制音量. 声音小的, 当操练将音量发大一点. 音量大的, 不要整篇信息都用同样的音量, 因为会容易让人感到疲倦, 而且听众会负荷过重. 常绷紧的弓弦最终必变得松弛无力, 听道者也是如此. 虽然主耶稣有时候会高声讲道(约7:37), 但相信祂平常讲道必定是使用最自然的声音.

 

讲道开始时, 运用众人都能听到的音量即可. 而其后的过程中, 在特别需要强调的地方才把音量提高, 但不要令听众感到刺耳. 有时把音量降低, 听众便会格外留心聆听每一个字, 也会产生强调的效果.

 

改变音量能加强你要强调的重点. 若整篇信息都大声地宣讲, 便很难在最重要的地方作出强调. 有些奋兴家和布道家, 声音特别大, 感情流露特别丰富. 然而, 不要让音量突然有极大幅度的变化. 有一位牧者, 常常忽然把音量放大, 吓坏了年长的会众, 所以崇拜时(指主日的敬拜聚会)他们都坐在礼堂之外. 然而, 真正的热诚不单在乎音量大, 更在乎讲道者生命的感染力.

 

每个讲员声音的高度与响亮度都有极限, 不能从头到尾用太响亮的声音, 总要留点力量. 声音的大小与身材不一定成正比. 身材魁梧的人声音可能微弱, 但个子矮小的传道人, 声音也可能传达数百公尺之遥. 而音量小的讲道者, 可以多练习将口腔张开, 放松颈部, 用丹田之气来发声. 同时可以借重扩音器补足, 将扩音器调校到合适之处后, 才开始传讲.

 

(e)   抑扬

音质是先天的, 但说话的声线、高低抑扬, 却可以由后天培养. 一段平淡无奇的讲论, 可以因为合适的声线和抑扬而增强力度, 提高吸引力.

 

讲道若是经常只用一种平淡的音调, 会沉闷乏力, 就像唱催眠曲一样令人昏昏欲睡. 有一种所谓的“牧师腔”, 以为用庄严的音调会让人敬畏, 其实适得其反. 要知道, 一篇讲道中每个句子的字眼不同, 在重要的字眼上加重语气, 才能使会众听到要点.

 

因此, 要学习培养调整声音的能力. 唱歌分高低音, 讲道也可以分高低音. 音调高使你的声音有力, 且传得远. 音调稍低, 同样可以悦耳和传得远, 讲道时要适度地掌握和调节. 如果你习惯用低音调讲话, 要刻意学习在一些地方提高音调. 不要一直用同样的音调说话, 免得听众容易睡着. 学习把你的感情溶入信息中, 你的音调自然会有抑扬顿挫. 歌唱家的声线能随音阶升降, 讲道者也可以效法.

 

有些人讲道的声音太尖锐, 不耐听. 有些人用喉音, 不单讲者辛苦, 听的人也十分辛苦, 都有改进的空间. 你的声音若生来是高音的, 就要练习用低音说话, 培养自己能发出不同的音调. 可选出一些句子, 先以普通的声调来宣讲, 然后用低音讲, 最后尝试再用高音讲, 重复多次. 习惯上, 用低音讲话, 速度要慢. 用高音讲话, 速度要快. 同样的一节经文可以有好多种不同的读法, 读重音字, 以示强调, 加重语气.

 

(f)   顿挫

抑扬顿挫的“顿”(意即“停顿”)是一门大艺术, 在讲出重要意思的句子以前, 可以稍加停顿, 这样能增加力度, 产生强调的效果. 好些讲道者害怕出现冷场, 于是便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 匆匆地一口气把整篇道讲完, 这样使会众难以吸收. 听道者往往需要时间仔细思量所听的信息, 才能真正吸收其中的真理. 有时候, “细拉”(Selah)正是吸引注意力的秘诀, 因此应留下适当的空间, 容让信息在听道者的内心产生回响, 消化所吸收的字句, 催使他们进一步作出某些立志、决定或期待, 以回应神自己.

 

台湾演说家戴晨志说: “有些人讲话的速度非常快, 像机关枪一样不断扫射, 没有适度的停顿, 给人无法喘气的感觉; 也有教授或牧师的说话太急, 没有少许的‘留白’, 令人觉得窒息的压迫感. 其实, ‘空白也是一种美’, 文字编辑的理念是如此, 说话表达时更是不可忽略.”[7]

台湾演说家戴晨志

 

 

戴晨志引用别人的话, 说: “沉默不是真空, 沉默装载着许多想象.” 的确, 言语上的“空白”、“停顿”与“沉默”, 提供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 停顿得太频繁, 会令人生厌. 不过, 讲道者偶尔停下来, 可以制造一些悬疑期盼的气氛. 也可以借喝一口水的机会, 趁机停顿一下. 总之, 要让“停顿”成为自然的分段.

 

(g)   快慢

讲道的速度必须有讲究: 快, 要快得清楚; 慢, 要慢得流畅, 但不是经常停顿. 讲话快的人, 要注意如何放慢, 同时发音清楚. 讲话慢的人, 则要在适当地方刻意加快速度. 务求快慢有致、停顿有度. 许多演说高手都是快慢速度“交替运用”, 令听众一下子融入“快速紧张”的段落, 再以不疾不徐(意即掌握适度的节律, 不太快也不太慢), 或娓娓道来的“慢节奏”, 舒缓听者的情绪, 更能达到强调的果效, 紧扣人的注意力!

 

讲员已花了数十小时预备讲道, 当然对要讲的内容十分熟悉. 但会众只是当下才听见信息, 怎能一下子跟得上呢? 因此, 讲道在速度上不能太快, 从头到尾没有给人喘气的机会, 而且在内容表达上也要按会众的程度予以调整. 正如厨师预备了大餐, 上菜不能太急促, 要让食客有时间品尝消化. 好的食物需要细细品尝, 不能狼吞虎咽, 速战速决.

 

(h)   语气

不要低估会众的智商与程度. 不要用教导小孩子的语气, 总是说“明白吗?”, 又或者问一些过分简单幼稚的问题. 有时候在一些只听得懂中文的场合, 频繁地夹杂英文, 可能让听众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而过分强调引用原文, 也会给人同样的感觉.

 

在讲道之前, 可以用不同的经文练习说话. 至于读经的语调, 要尽量避免一些无谓的口头语, 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要戒除的例如“啊”、“呀”、“喔”、“嗯”、“这个”等词, 或广东话的口头语如“嚟到去…”、“嚟讲呢…”、“咁呢…”等.

 

(i)   力量

声音宏亮的讲员, 讲道时会占一点优势, 但不要以为声音愈大就愈有力量. 弗雷德·史密思(Fred Smith)论及讲道中的力量时说: “讲道的声音中总是包含着某种火  —  信念与活力. 声音中有火, 是指声音与思想相结合, 且它们彼此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活泼的思想一定会发出活泼的声音. … 无论我选用什么词句, 我的声音会告诉听众我是否有真心. 无论我如何竭力掩饰, 敏感的人都听得出来.”[8]

 

有些人讲话的习惯是一句话的尾音低沉无力. 这样讲道, 让人感到虎头蛇尾, 缺乏信心, 甚至容易使人困惑与疲累. 传讲神的话, 讲到重要之处要加重语气, 性格极温和的传道者, 声音也可以带着力量.

 

有时候, 讲道的声音虚弱乏力, 在台上没精打采, 可能是因为体力不继所致. 有些讲员在讲道前要吃一点东西增强体力, 有些则反其道而行, 认为禁食会更加专注, 上台才能精神奕奕. 折衷的原则是不要过饱或过饿, 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总括来说, 讲道者要善于控制声音的音量与变化, 务必有抑扬顿挫, 从轻声细语至高声呼喊, 并带着不同的情感, 让全场都能听得清楚, 感受到信息的力量. 声音若有先天性的缺陷, 可以借着后天的锻练加以改善. 但若是因为生理原因, 就要考虑借治疗予以调整.

 

Grant R. Osborne

论到声音的表达和掌控, 奥斯邦(G. R. Osborne)写道: “腔调的变化与音高的起伏能使听众保持兴趣. 有效的运用顿挫, 可以达到加强注意的效果. 声调的变化和姿势一样, 都要富有活力. 声调太平淡, 或讲的太快, 会使听众无法集中精神. 我经常要注意自己讲话的速度. 有一次讲完之后, 一位妇女惊异地问我: ‘你讲话是不是都不用呼吸?’ 从那次之后, 我就留意运用顿挫, 也小心速度, 可是在讲道时有时还是会控制不了. 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从头到尾毫无喘息式的讲法. 讲话有韵律, 或能高潮迭起, 对讲员很重要. 我们应当注意发音的准确, 讲话的速度要均衡, 句子的尾音不要减弱.”[9]

 

 

(三)     姿势和动作

讲道者在讲台上应暂时忘记一切, 将自己全人投入在讲章中. 一切的姿势与动作, 都要与讲道的要点配合. 你的身体跟你的声音一样, 也传递着信息, 所以讲道时的举止行为是很重要的.

 

动作与表情的重要秘诀, 乃是以“自然”为主要原则, 无论举手投足, 都要配合得自然. 脸部的喜、怒、哀都要表达信息的意义. 在适当时候作出微笑. 手部的动作可有加重强调的意思, 若与信息配合, 能带来莫大的作用.

 

(a)   手势

在描述某些事情时, 可以借用最自然的手势来强调要点, 但手势的形态必须配合信息. 手势宜配合情节和表情, 动作则宜配合讲解的内容. 保罗在讲道时曾“举手”或作“摆着手”(徒13:16; 比较 徒21:40;  26:2;  以及他在 罗10:21引用诗篇65:2的话). 保罗是充满活力的传道者, 他有时甚至站起来说话, 一反当时拉比总是“坐在”会堂讲授律法的习惯(比较 路4:20). 事实上, 他若是一直坐着讲道, 便不能尽情发挥.

 

老罗斯福总统 (Theodore Roosevelt)

美国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 1858年-1919年, 第26任美国总统)演说时充满活力与动感, 满脸都是动人的表情, 他紧握双拳, 全身都流露出感情来, 难怪有位剑桥大学教授说: “伟大的演说家, 会自行创造自己的姿势.”

 

弗雷德·史密思(Fred Smith)也论及罗宾森(Haddon W. Robinson, 1931-2017)的手势: “我的朋友罗宾森拥有我见过最好的一双手. 我曾想算算他的手究竟有多少的表现组合, 却记下了天文数字(意即多得难以数算). 那些绝对的自发性手势, 与他讲的内容与声音完全和谐. 他拥有广博的语言与手势词汇.”[10]

 

以腓立比书3章1-16节为例, 以下是一些配合经文的手势建议:

  1. 分辨的眼光(1-3节) —  手势: 以手向前, 作分水岭状.
  2. 衡量的眼光(4-11节) —  手势: 摊开双手, 上下来回摆动, 有衡量的意思.
  3. 专一的眼光(12-16) —  手势: 一只手指指向前面, 有专一的意思.

 

不过, 讲员也要留意避免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手部动作, 或经常拨弄头发、轻托眼镜等小动作, 免得招人厌烦. 总要自然流畅, 不要呆滞刻板.

Haddon W. Robinson

 

奥斯邦适切地提醒讲道者, 说: “手势必须直接、有力、疏密合宜、用得适中. 过分戏剧化可能造成错误的印象, 让人不注意经文和信息, 只注意讲员的表演. 派瑞(或译: 佩里, Lloyd M. Perry, 1916-1998)说, 良好的手势是话语(自然)产生的, 不是塞进话语中; 不但要注意变化, 还要注意准确, 让听众能觉得讲员富诚意、不拘泥, 又敏锐.”[11]

 

(b)   动作

有些讲员站在讲台上文风不动, 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位置、一种姿势, 好像报告新闻的电视主播一样, 显得过分严肃. 讲员若想帮助会众更加留心听道, 其实可以不时把头转动一下, 注视不同的会众, 甚至在讲台上走动一下. 会众若是跟着你转头, 便可以知道他们是在注意听讲.

 

赖若瀚 (Johann Lai)

有些讲员蹦跳着上讲台, 给人轻佻的感觉. 也许年青的传道人这样做, 可显示其活力. 不过, 还是要看会众和场合. 也有讲员虽有讲台, 却不喜欢局限在同一个位置, 而在台上走来走去, 或习惯全程都站在讲台某一边. 这样做, 一方面要留意配合扩音器和录影机, 另一方面要看会众是否接受. 还有些讲员喜欢离开讲台跑到台下, 与人互动, 甚至拿着麦克风向人发问. 赖若瀚对此评论说: “若是在餐会上讲道, 与会众打成一片, 这样做还无可厚非, 但主日崇拜中的讲道, 仍以庄重地在讲台上表达较为合宜.”

 

 有些讲员会认为讲台是讲道者与会众间的障碍, 造成了彼此的距离, 不可更加靠近. 然而, 较为年长的人深信讲台是宣讲神话语的地方, 代表着权柄, 不能在其上轻举妄动. 但这要看教会的传统, 而且中、西方对讲台的看法不一样, 更有两代间的差异, 实在不易断言孰是孰非(意即谁对谁错).  

 

(c)   道具

在讲道时可考虑使用“道具”, 帮助听者更容易吸收. 在30分钟或更久的宣讲中, 可以利用实物把题材“图像化”、“影像化”和“具体化”, 在听觉之外刺激听众的视觉, 便可加深印象.

  • 例证1: 展示一枚硬币、一杯水、一小块石头等实物, 用以解说物质与属灵事物之间的关系(注: 主耶稣常用比喻讲道, 目的就是以常人所熟悉的事物来解说属灵的真理).
  • 例证2: 打开小棺材: 宋尚节博士有一篇著名讲章: “打开小棺材”. 他带着一个小棺材上台, 讲述每个人的心就像小棺材一样, 装满了许多罪. 他从棺材里拿出一张张的小布条, 每拿一张就讲述一样罪. 讲道结束, 有不少人走到台前认罪悔改.
  • 例证3: 天国钥匙: 美国格雷戈里(Jeo Gregory)讲论“天国钥匙”时, 拿出一串钥匙说: “这一支钥匙是开我家大门的, 让我可以回家. 这一支是我车子的钥匙, 让我可以到各处办事. 这一支让我可以进到办公室工作. 最后一支钥匙, 其实是个十字架, 记念我接受主耶稣, 有权柄进入神的家, 作祂的儿女.”

 

 

结语

Alex Montoya

讲道的传达与讲道的预备同样重要. 亚历克斯·蒙托雅(Alex Montoya)贴切写道: “讲道的表达(或作“传达”, delivery), 是整个讲道过程中最有动力的部分. 讲章的预备在这部分, 可以带来成果或遭挫败. … 信息若未传递出去, 讲章还不算讲章. 若不能将信息有效地传讲出来, 传道者还不算传道者.”[12]

 

讲道者在预备工作一切就绪后, 不妨多加练习, 或是请一两位朋友静听试讲, 多方给予意见. 作为有效的传道者, 要训练自己有掌控场面的领导力. 借着表情与神态、举止与仪表、眼神的接触、坚定有力的声音、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等, 使信息产生更大的功效. 吉布斯(另译“葛普斯”, Alfred P. Gibbs, 1890-1967)所著的《传道》(Preach the Word)和《传道者与传道》(The Preacher and His Preaching)是在讲道和传达信息方面的佳作, 值得所有讲道者阅读【参本文附录二】.

Alfred P. Gibbs

 

结束前, 思考奥斯邦(G. R. Osborne)所写的话能帮助讲员摆正优先顺序:

“在研究经文(原来的意义)和处境(将经文应用到会众身上)之外, 这些(指修辞与演说、宣扬或传达信息的技巧)也是重要的辅助层面. 不过, 外在的包装总是要倚赖(而不是产生)经文的解释. 这些技巧乃是沟通的工具, 绝不可以放在经文的意义与义蕴之前(注: 所谓的“义蕴”可指“意蕴”, implication, 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  —  所包含的意思). 一般听众对于包装的反应强过对内容的反应, 因此我们更容易多花时间注意外在的层面.

“有口才的讲员常会倚赖技巧, 不够注重经文的研究. 可惜, 只有少数听众会注意两者的差别. 我们都必须明白, 讲道不单是向人讲, 更重要的是为神而讲. 人或许不会注意, 但是神却会(注意), 而唯有祂是最后的‘评审’! 因此, 修辞的工具必须居于次要, 最重要的任务乃是讲明: 神向历世历代的人启示的信息, 在今天有何义蕴.”[13]

 

(文接下期)

 

*******************************************

附录一: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W. Robinson, 1931-2017)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14]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5]

 

请点击此图以放大阅读 (点击后能更清晰)

注: 上述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

附录二:   讲道的传达 (Alfred P. Gibbs)

 

论到信息的传达(delivery), 吉布斯(另译“葛普斯”, Alfred P. Gibbs)列出八件需要注意的事:[17]

  1. 注意自己的态度 (Watch his Manners)
  2. 注意所用的语言 (Watch his Language)
  3. 注意自己的声音 (Watch his Voice)
  4. 注意自己的听众 (Watch his Audience)
  5. 注意传道的时间 (Watch his Time)
  6. 注意所传的主题 (Watch his Theme)
  7. 注意达到的成果 (Watch for Results)

 

关于传达信息(Delivery of the Sermon)的态度方面, 吉布斯列出传道者应有的七个重要态度:[18]

  1. 心存谦卑但并不卑屈(Humble, but not servile)
  2. 态度诚恳但冷静自制(Earnest, yet self possessed)
  3. 温文有礼但忠于真道(Courteous, yet faithful)
  4. 发挥想象但避免夸张(Develop his imagination, but avoid exaggeration)
  5. 富幽默感但绝不轻率(Good humored, but not flippant)
  6. 外表整洁不浮华矫饰(Neat in appearance, but not foppish)
  7. 仪态沉稳不模仿他人(Manly, but not imitative of anyone else)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540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541-555页.

[4]               史密思(Fred Smith), “如何被听见  —  掌握五个易被忽视之清楚沟通的重点”, 载《讲道者工作坊》, 罗宾森、拉逊合编, (美国: 更新传道会, 2010), 第171页.

[5]               奥斯邦著, 刘良淑、李永明合译,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  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台北: 校园书房出版社, 2012年增订版), 第629-630页.

[6]               史密思(Fred Smith), “如何被听见”, 载《讲道者工作坊》, 第169-170页.

[7]               戴晨志, 《你是说话高手吗? 教你如何展现说话魅力》(台北: 时报出版, 2002), 第65页.

[8]               史密思(Fred Smith), “如何被听见”, 载《讲道者工作坊》, 第169-170页.

[9]               奥斯邦著,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第629页.

[10]             史密思(Fred Smith), “如何被听见”, 载《讲道者工作坊》, 第169-170页.

[11]             奥斯邦著,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第629页.

[12]             Alex Montoya, Preaching with Passion (Grand Rapids: Kregel, 2000), 第117页.

[13]             奥斯邦著,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第630页.

[14]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xvi页.

[15]             同上引, 第439页.

[16]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17]             Alfred P. Gibbs, The Preacher and His Preaching (Kansas: Walterick Publishers, 1951), 第349-435页; Alfred P. Gibbs, Preach the Word (Emmaus Correspondence School, 1972), 第113-127页.

[18]             Alfred P. Gibbs, Preach the Word, 第114-115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