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贝若 (Isaac Barrow, 1630-1677)
(A) 贝若的生命历程
1. 1630年10月, 以撒.贝若(Isaac Barrow)生于英国伦敦. 父亲是富有的布商.
2. 贝若4岁时, 母亲病逝. 他过后与严格的祖父同住, 常被打骂, 几次离家出走.
3. 7岁入学到16岁期间, 贝若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坏孩子”, 品学兼劣, 结果被逼退学. 他较后转到另一所学校, 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 — 霍尔比齐(Holbeach). 在霍尔比齐的鼓励下, 贝若成绩进步神速.
4. 1652年, 贝若以优秀成绩考进剑桥大学希腊与拉丁文学系. 为了要精确地研究神学, 他由文学转修数学.
5. 1655年他大学毕业, 坐船到中东、北非、欧洲、土耳其等, 四处旅游. 贝若的武艺高强, 某次在市场上迅速制服一个闹事的大力士. 还有一次, 他搭船行经土耳其西部时遇上海盗船, 他是船是唯一携带刀剑的乘客, 在甲板上击退整船来袭的海盗.
6. 1659年, 贝若回到英国, 并于1660年出任剑桥大学希腊文教授.
7. 由于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成就, 贝若在1662年任职几何学教授. 并于1663年被选为剑桥大学的数学系首席教授, 直到1669年, 他主动把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他的学生以撒.牛顿(Isaac Newton).
8. 退休后的贝若把生命投入讲道和牧养教会的事工, 终生未婚.
9. 这位把数学、剑术、拳击、信仰融合于一身的数学家因着肺炎, 于1677年5月4日在伦敦与世长辞.
(B) 贝若的科学贡献
1. 今天世界是每一个修读数学或物理的学生, 都会读到他发现的理论, 例如用切线(tangent)去求斜率(slope)、用切线去求曲线(curve)截面积、用切线去求反曲点等等; 他对切线“情有独钟”, 难怪被称为“切线老师”.
2. 他是第一位把光学和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人. 他在透镜(lens)上画切线去求焦距(focal distance)与曲律半径的关系式, 此乃光学物理中最著名的透镜公式.
3. 他也是第一位用分离变数法, 去解长微分方程的人.
4. 贝若所编写的《元素》(Elements of Euclid, 1655年出版)成为当代的标准课本, 长达半世纪之久.[1] 1669年, 他又出版《光学和几何学的讲课》(Lectiones Opticae et Geometricae). 他的另一些讲课较后也被编成书出版, 例如《数学的讲课》(Lectiones Mathematicae, 1683).
5. 格雷夫斯(Dan Graves)贴切指出: “贝若最大的贡献, 就是确认牛顿的天才, 并把他安置在一个有利的职位上(即剑桥大学首席教授), 使他名扬四海.”
(C) 贝若的信仰历程
1. 在恨的童年中长大: 贝若4岁时丧母. 父亲把他交给乡下的祖父看管. 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女子结婚, 他们却私奔到伦敦结婚. 于是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年幼的贝若, 经常打他, 骂他是小杂种. 因此, 从6岁开始, 贝若几次离家出走, 每次被捉回就是一顿毒打. 他就是在这种“恨”的环境下长大. 从7岁入学到16岁这10年间, 贝若不知被退学多少次. 在学校里, 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行不良著名, 成绩差到连番留级.
2. 人的尽头神的开始: 贝若的父亲后来把他转到一所循循善诱的好学校 — 加特慈善之家(Charter House), 希望能改变他的凶暴的脾气. 但有一日, 校长告诉贝若的父亲, “加特慈善之家”无法包容这么顽劣的学生. 贝若后来写道, 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慕: “我在门外偷看, 看到父亲听到慈善之家都无法教好他的孩子, 父亲失望到跪在地上, 大叫: ‘上帝啊, 我恨不得我这个儿子早点死!’ …… 我把门轻轻地掩上, 掉下眼泪来, 上帝啊, 我真的是没救了吗? 难道我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吗?”’是的, 如果失败和挫折能使人想到‘上帝’, 那失败和挫折就是一种祝福, 因为能使人面对生命罪深刻、最关键的问题 — ‘上帝’以及‘我与上帝的关系’.
3. 重拾信心生命转变: 在神的怜悯和安排下, 贝若在1646年(16岁时)转到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 并在此遇到基督徒老师 — 霍尔比齐(Holbeach). 当贝若第一天面对这位教希腊文的老师时, 他必须把过去一切学业、操行成绩和退学记录练给老师看. 霍尔比齐看了资料, 对着站在面前低头羞愧的贝若说: “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 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 贝若受宠若惊地抬起头来, 他过后写道: “我终于尝到被人信任的滋味.”
4. 认识基督信靠基督: 从那天起, 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 他的希腊文进步神速. 霍尔比齐在下一学期留贝若成为小助教, 并鼓励他开始学习拳击和剑术, 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 霍尔比齐过后还接待贝若住在家里, 照顾他的需要. 贝若在这位基督徒老师身上看到基督的爱, 明白自己的需要, 至终选择成为基督徒.
5. 结识终生属灵良友: 在剑桥大学深造时, 贝若结识了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2] 约翰.雷是17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 他在《植物方法论》(Methodus Plantarum, 1703)一书中, 以“种”为生物分类单位, 并给予“种”明确的定义. 约翰.雷认为科学是神赐给人的恩赐, 要人好好去管理神所创造的大自然. 既要管理, 就得先仔细的分析整理, 此乃“分类学”, 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础. 他在1691年写了一本书, 名叫《在创造的大工上彰显出神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 of Creation). 由于志同道合, 贝若与约翰.雷成为一生属灵的良友.
6. 为了信仰学习数学: 当时英国政治动荡不安, 许多大学生爱谈国事, 贝若与约翰.雷却经常一起研读圣经. 贝若后来给牛顿写信道: “当时, 我是书楼中的一只猫头鹰, 偶然咕咕几声, 不与外面嘈杂的麻雀为伍. 读大学的目的, 是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正确根基的础石.” 贝若由文学转修数学, 如他所写: “为了研究神学, 我需要《年代学》(Chronology),[3] 为了年代学, 我需要懂天文学, 为了天文学, 我需要懂几何学.” 贝若后来勤学与精通数学, 因为他找到了修读数学的意义 — 帮助他认识那位爱他的神.
7. 爱心培育贫苦天才: 1662年, 贝若教大学第2年的几何光学, 发现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 思考敏锐, 但因家境贫穷必须打工. 贝若仿效恩师霍尔比齐, 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生.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近代物理之父的牛顿(Isaac Newton).[4] 贝若视牛顿为自己的孩子一样. 1669年, 贝若正当壮年(39岁)就申请退休, 把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 牛顿后来也如法泡制, 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勒(Brook Taylor, 1685-1731)[5]的穷学生. 泰勒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数学家, 发表了闻名的“泰勒级数”. 由此可见, 靠着神的恩典, 贝若对牛顿的爱心栽培为后人结出丰美的果子.
- 谦虚牧养贫穷教会: 退休后的贝若到英国的贫民区, 买下一间破旧的大戏院, 改装成一间教堂, 在那里牧养教会. 这间教堂的特点时: 三分之一是聚会的地方; 三分之一是图书馆(给喜欢念书的孩子用); 三分之一是拳击房与戏台(给不爱念书的孩子).
- 讲章沉长但富逻辑: 贝若的讲道相当长, 一场道至少3个小时, 且经常超过4个小时, 加上他经常衣衫不整, 很多会众都难以忍受. 尽管这样, 仍有少数人留下来听道, 其中一位便是著名的法学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6] 洛克写道: “贝若每一篇信息虽然长, 但是结构清晰, 像数学一样富有逻辑.” 英国大政治家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1759-1806)[7]也研究贝若的讲章来学习雄辩之能. 皮特多年后读到贝若的讲章时如此说: “鲜血仍然抑不住地澎湃!”[8]
愿人认识上帝自己: 贝若离世前留下一则祷告: “喔, 主啊, 你是何等伟大的几何学家, 因为你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让科学家去飞翔, 让探索者去发现, 让爱好技术的人去模仿! 我有一个祷告是, 让这些学习大自然知识的人, 至终能得以认识你自己.” 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 Mapletof)为他撰写碑文, 用简短的一句话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他使周围的人认识上帝.”[9]
[1] 张文亮称此书名为《欧基里德几何学》, 此书不但成为畅销数学名著, 并且革新了几何学的课本. 以前的数学书几乎都是文字, 这本书却有180幅几何图. 贝若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语言, 了解逻辑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图示.
[2] 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是英国博物学家 、植物学家、分类学的先驱, 著作颇丰, 主要有《英国植物名录》、《植物史》、《昆虫史》等.
[3] 此“年代学”特指圣经和教会历史的年代研究.
[4]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是英国物理学家 、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大定律、白光由色光组成的理论, 并开创微积分学. 有关牛顿的科学贡献和信仰见证, 请参 2001年7月份, 第20期《家信》的“科学伟人: 以撒.牛顿(Isaac Newton)”.
[5] 泰勒(Brook Taylor, 1685-1731)是英国数学家, 奠定微分学基础, 在所著《增量法及其逆》中提出泰勒公式, 将几何方法运用于绘画, 写出《直线透视原理》等著作.
[6]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反对“天赋观念”论, 论证人类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的经验论学说, 主张君主立宪政体, 著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
[7] 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1759-1806)曾任英国首相(1783-1801, 1804-1806), 改组东印度公司, 改革财政和关税制度, 组织反法联盟, 进行反对法国革命政权和拿破仑的战争.
[8] 贝若曾写一本《克里索斯托传》, 他那富有逻辑性的讲道相信是受克里索斯托的影响. 克里索斯托(John Chrysostom, 347-407)是早期安提阿的著名基督徒(被称为“希腊教父”), 把福音传至君士坦丁, 并成为于君士坦丁堡牧首(398-404). 他擅长辞令, 讲道热情充沛又条理分明, 有“金口传道人”之美誉, 为传福音而不畏权势, 最后殉道而死(他被禁闭, 死于流放途中). 此外, 贝若也写了一些论文, 阐解“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和反对“教皇制度”(Papacy).
[9] 此篇文章主要是参考 张文亮著, 《科学大师的求学, 恋爱与理念(二): 我听见石头在唱歌》(台北: 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8年), 第197-208页; Dan Graves, Scientists of Faith (Grand Rapids: Kregel Resources, 1996), 第67-69页; 也参 http://www.maths.tcd.ie/pub/HistMath/People/Barrow/RouseBall/RB_Barrow.html ; http://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Barrow.html .
Related
作者: 石子
刊登于2002年10月份第35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