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绝境乃神的良机 !
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是英籍德国作曲家, 一生创作歌剧、清唱剧70余部及康塔塔、声乐曲、器乐曲等. 除了管弦乐曲《水上音乐》(Water Music), 他最伟大的代表作就是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 1741). 1742年, 当这部乐曲在伦敦演出时, 英国皇帝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1683-1760)也到场观赏. 这位世界历来最大版图的大英帝国之君, 一听到《弥赛亚》最伟大的一首歌“哈利路亚”大合唱时, 他深被这首歌颂“万王之王”的词曲所感动, 谦卑地承认基督乃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于是肃然起敬, 站立起来, 直到那一首歌结束! 全场的人也随英皇站了起来. 这是音乐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王站起来, 全场的人都站起来. 这一事件就变成以后每一次唱《弥赛亚》“哈利路亚”大合唱时, 全场都站起来的传统.
诚然, 很多音乐爱好者都知道《弥赛亚》是首伟大的乐曲, 却不知它的创作背景是出自一颗陷于苦难绝境的破碎心灵. 故事是这样的: 1741年的一天晚上, 失魂落魄的韩德尔在街上游荡. 那晚, 他苦不堪言, 因为他已破产了, 英国贵族对他的音乐已经感到厌烦, 弃之不听; 更可悲的是, 当天晚上他还与人发生争吵, 起了冲突, 结果被人打了, 伤势很重. 那个时候, 他已是个55岁的人, 还没结婚, 孤家寡人, 在伦敦街头上绝望地走着, 走到一半, 听见泰晤士河旁一间礼拜堂的钟声响起 — “当! 当! 当!……”. 他老泪纵横, 对神讲了一句话: “如果你不给我新的生命力, 让我死去算了! 主啊, 我活在世上做什么?” 擦了眼泪, 没有人听见这些话, 也没有人了解、明白和安慰他(这事后来他写在日记里). 他回到家里, 很是颓丧, 无精打采, 坐在椅子上. 然而, 人的绝境乃神的良机! 当他把假发脱下(那时许多英国人就像现在的法官一样戴假发), 放在桌上时, 手就碰到一张纸, 拿起一看, 是他好朋友金尼斯(Charles Jennens)寄给他的一封信.
金尼斯是个英国第三流的文学家. 他从圣经中寻找论及基督(基督论)的经文, 结果找出大约50节最重要的经文. 他把找到的经文全摆在一起, 摆在第一的是赛40:1-2, 所以他的第一句就提到: “你们要安慰, 安慰我的百姓… 又向他宣告说, 他争战的日子已满了, 他罪孽赦免了”(赛40:1-2). 从这一节经文开始, 他就把圣经中其他50节最重要的基督论经文列出来, 然后寄给韩德尔.
落魄的韩德尔把这封信拆开来看: “弥赛亚基督论”, 第一句就说: “要安慰, 安慰我的百姓”, 他大受感动. 唐崇荣指出: “我相信这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 这是上帝的安排. 圣灵借着这些经文大大感动他, 他就开始把曲子谱下来; 这个时候, 是他生命最低潮的时候, 但也是他堆积50多年的音乐经验最丰富的时候. 他就一直写、一直写, 写个不停, 23天以后总算把所有的曲子些完了, 他也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躺在床上, 一躺好几天不能起来, 这就是《弥赛亚》曲子写成的历史.” 韩德尔的仆人也表示: “我的主人很不寻常, 每天我把早餐送进他房间, 当中午再送午餐进去的时候, 他的早餐都还没有吃; 送晚餐时, 他的午餐也只有吃了一点点. 他像是疯狂了, 坐在琴边弹、流泪、写、唱, 弹、流泪、唱、写…, 23天一直都是这样.”
不到4个星期, 整部《弥赛亚》完成了. 可是要在哪里演出呢? 虽然以往他曾有过名气, 但目前伦敦已经不欢迎他了, 于是他便到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演出. 他召集了40多个人练习, 由自己亲自指挥, 自己借钱租了一个音乐厅, 自己在风琴上弹交响乐. 一面弹、一面指挥, 就这样, 他在第一次的演唱会上把整部《弥赛亚》演奏出来. 结束时, 一位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在都柏林, 把这件事宣布出来, 他说: “万人空巷, 只为听《弥赛亚》的首演, 太伟大的乐曲了!” 韩德尔的名气再度高升, 一年之后(即1742年), 他就到伦敦作了连“大英皇帝也站立”的感人演出![1]
是的, 人的绝境乃神的良机! 虽然心灵破碎的韩德尔进入人生绝境之际, 但神仍然能使用他的绝境, 来彰显神的恩惠全能, 使他写出《弥赛亚》这部伟大的乐曲. 韩德尔的经历教导我们, 那“使无变为有的神”, 就是那使人在绝望中仍有指望的全能者(罗4:17,18), 能把人的绝境变成赐福的良机. 亲爱的弟兄姐妹, 在人生大海上, 我们经常遇上风浪, 甚至如昔日门徒一般地陷入“绝境”(可4:37-38). 可是, 无论狂风如何大作, 巨浪何等汹涌, 情况何等危机, 甚至进入绝望地步, 让我们切莫绝望, 反倒要靠信心求告和仰赖我们的神, 因人苦难的绝境乃神赐福的良机!
[1] 参 堂崇荣著,《国度、教会、事奉》 (台北: 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 第142-148页.
Related
作者: 枝子
刊登于2002年11月份第36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