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四): 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与复国
(A) 第一次的回归
我们在圣经中看到, 耶路撒冷有三次被毁 — 两次已在过去发生, 还有一次将在未来发生; 照样, 我们读到神的百姓会有三次回归故土(巴勒斯坦) (编译者注: 有关这三次回归, 第一次发生在主前5和6世纪,[1]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 第三次在七年灾难后) : “这全地必然荒凉, 令人惊骇. 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耶25:11). “这就应验耶和华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 地享受安息; 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 直满了七十年”(代下36:21).
以色列的地土在每七年不可耕种和收割, 这是耶和华神的命令之一. 但不信的心总是要违背神的命令. 正如在旷野时, 以色列人在第七日不愿安息, 反倒出去收集吗哪, 照样, 他们在第七年不愿让地土享安息; 他们耕种、撒种与收割, 纵然耶和华禁止他们这样做. 人抱怨“劳力的咒诅”, 但神要他休息时, 他却不要. 长时间彻底劳累的工作, 又很少休息, 不是神的心意. 祂要人享受快乐时光, 充分的休息, 但不是闲懒, 无所事事. “大享安逸” (直译“满了闲懒”)是个温床, 让所多玛的放荡邪恶滋生发展(结16:49).[2] 因此, 即使以色列人违抗神的命令, 但神有主权成就祂的心意, 使这地土享受它所该得的安息年 — 祂使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 让地土荒凉, 得享安息.
“玛代族亚哈随鲁的儿子大利乌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 就是他在位第一年, 我但以理从书上得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 论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 七十年为满”(但9:1-2). 但以理发现此事的时候, 他岂有说: “不管我有没有为此事祷告, 或是否关心神的旨意; 神还是一样会成就它们.” 不! 但以理没有这样想; 我们在第3节读到: “我便禁食, 披麻蒙灰, 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但9:3). 他恳切寻求神带领祂的百姓进入一种适合领受所应许之福的状况. 当看见这时刻快来到时, 他向神承认自己国民的罪, 仿佛承认自己的罪一般, 恳求主的怜悯. 我们有多少时候, 以极度谦卑的态度, 来承认神整个召会的罪, 仿佛承认自己的罪一般, 并寻求祂带领我们进入一种适合蒙福的状况? 正如土地需要准备好领受种子, 我们的心田也需要准备好, 以适合领受神的福气.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从前掳到巴比伦之犹大省的人, 现在他们的子孙从被掳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犹大, 各归本城”(拉2:1). 由于现今流传着一些错误理论, 所以我想请你留意这一节. 与以斯拉一同回返的是谁? 这节给我们答案: 是尼布甲尼撒从前掳到巴比伦的犹大省的人, 即犹大和利未支派, 以及在他们当中的利未人. 他们是另十个支派的人吗? 就是那些被亚述王撒縵以色(Shalmanezer, 指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zer V], 王下17:4-6; 18:9-12)掳到幼发拉底河以外的地方之民吗? 不是. 这些人没有回归故土.
这些回归者被称为犹大人(或作: 犹太人); 意即“犹大地的居民” — 此乃“犹大”这一称号的原意, 它可能不是指那十个支派, 而是那些住在犹大国之民, 因他们的祖父母忠于大卫家. 那十个支派被掳到比巴比伦更远的亚述国, 我们没读到他们的回归, 纵然我们从其他经文知道他们在将来会回归故土.
有者告诉我们, 英国或“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是那十个支派. 要否定这一点并不难. 新约的雅各所写的书信是给十二支派的信徒, 证明他们确实存在于某一地方, 但我们无法肯定地指出他们现今身在何处. 神知道他们在哪里, 并会按祂的时候招聚他们. 至于那些归回耶路撒冷的人, 他们住在那里, 直到主耶稣来到地上的日子. 就是这些人处死了主耶稣, 犯此大罪的人不是被亚述掳去的十个支派, 而是住在犹大国的犹大人.
对, 确实有一两个属其他支派的名字被提及, 但他们只是少数个别的例子. 事实是犹大人, 即犹大、便雅悯和利未支派的人杀了弥赛亚, 犯下滔天大罪; 当耶路撒冷被提多将军毁坏后, 就是这些人被分散各地, 在各处遭受迫害. 他们还会归回耶路撒冷, 并会因着拒绝与杀害荣耀之主而经过大灾难, 别忘了他们曾喊着说: “祂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 至于那十个支派, 我不会说他们如今在哪里. 他们曾被亚述王掳去, 我相信可以在被掳的方向找到他们, 如在中东, 在景教(Nestorians, 在中东和叙利亚的某个基督教派)或阿富汗(Afganistan)的民族群中, 或甚至在中国西部(Western China).
(B) 第三次的回归
我们看了在过去, 借着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带领下, 神的子民回归故土. 我们现在要看另一个回归, 这是在未来要发生的事. “列国啊, 要听耶和华的话, 传扬在远处的海岛说: 赶散以色列的必招聚他, 又看守他, 好像牧人看守羊群”(耶31:10). 这节清楚预告一个将来的回归, 它不仅是一个仍处在不信中的政治运动, 而是主的赎民回应祂的呼召所产生的结果. 另一处经文说道: “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 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 日後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 领他们回到此地, 使他们安然居住. 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我要作他们的神. 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 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 使他们和他们後世的子孙得福乐, 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 必随着他们施恩, 并不离开他们, 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 不离开我. 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 要尽心尽意(或译: 全心全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耶32:37-41).
请留意耶和华说祂的全心和全意(“尽心尽意”)都放在这未来的回归. 正如祂在别处经文所说的: “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赛37:32). 现在让我问你, 对于这件将要发生的事, 就是神全心全意关注的事, 你和我岂可漠不关心? 诚然, 对于每一个渴望与神相交、希望神恩惠的旨意成全之人, 都一定会爱慕和关心此事. 我要清楚强调一点, 上述的回归故土是未来才要发生的事, 它与现今任何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因它有重要的不同特性.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人子啊, 你要取一根木杖, 在其上写“为犹大和他的同伴以色列人”; 又取一根木杖, 在其上写“为约瑟, 就是为以法莲, 又为他的同伴以色列全家” (结37:15-16). 我们在此看见这未来的回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 它不单是犹大人, 而是整个以色列(“以色列全家”; 换言之, 这次的回归包括了南国犹大国和北国以色列国联合起来的十二支派之民, 编译者按). 不仅是犹大国, 即犹大和便雅悯支派, 并其中的利未人所组成的南国(称为“犹大国”), 也包括以法莲, 即在此处和常在其他经文所代表的十个支派所组成的北国(或称“以色列国”).
“ ‘…你要使这两根木杖接连为一, 在你手中成为一根. 你本国的子民问你说: “这是什麽意思? 你不指示我们吗?” 你就对他们说: “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要将约瑟和他同伴以色列支派的杖, 就是那在以法莲手中的, 与犹大的杖一同接连为一, 在我手中成为一根.” 你所写的那两根杖要在他们眼前拿在手中, 要对他们说, 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 又从四围聚集他们, 引导他们归回本地. 我要使他们在那地, 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 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 他们不再为二国, 决不再分为二国; 也不再因偶像和可憎的物, 并一切的罪过玷污自己. 我却要救他们出离一切的住处, 就是他们犯罪的地方; 我要洁净他们, 如此, 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我要作他们的神. 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 众民必归一个牧人. 他们必顺从我的典章, 谨守遵行我的律例”(结37:17-24).
我们读到“我的仆人大卫”, 此人就是“大卫的子孙”(the Son of David, 指主耶稣基督, 参 可10:47), 圣经多处称祂为“大卫”(因大卫在很多地方是预表主耶稣基督). 这未来的回归是整个国民, 即十二支派的以色列民回返故土. 这不单是一个政治运动, 而是十二支派的以色列国民按照新约恩典的工作而经历一个伟大的属灵重生; 此“新约”是应验了神给亚伯兰、以撒、雅各和大卫的应许. “当那日, 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 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罗、古实、以拦、示拿、哈马, 并众海岛所剩下的”(赛11:11). 在那日, 耶和华要招回祂的余民. 赛11:11提到这些余民所在之地: 有亚述, 那原是十个支派被掳去的地方; 有埃及, 那里无疑有许多犹太人. 巴忒罗(Pathros)和古实(Cush)是指埃塞尔比亚、苏丹, 以及可能深入非洲中部的地方. 以拦(Elam, 伊朗)和示拿(Shinar)是波斯(Persia), 或十个支派被掳去的那个地区.[3]
我们在 赛49:12得到更多的资讯: “看哪, 这些从远方来; 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 这些从秦(Shinim, 原文作: 希尼)国来.” 这节所谓的“远方”可能指遥远的南部, 如示巴的女王 — 南方女王 — 被喻为从地极而来(from the uttermost parts of the earth). 还有“从北方、从西方来”, 以及“从秦(Shinim)国来”, 即远东的中国, 因为只有东方未提及(换言之, 余民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而来, 编译者按).
对于这么多从不同地方来的人, 赛49:21发出惊讶声: “这些在哪里呢?”(或作: 这些人曾在哪里呢?). 当所谓“失踪”的十个支派回归时, 我们所预期听到的正是: “这些人曾在哪里呢?” “祂必向列国竖立大旗, 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 又从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犹大人”(赛11:12). 上述这些经文被连贯起来, 证明未来的回归或恢复涉及整个以色列国民, 并来自世界的四方, 是在属灵方面回归于主, 而非仅是一个政治运动; 伴随着这事, 是主耶稣 — 他们曾拒绝的弥赛亚 — 的荣耀显现!
一个问题是犹太人所无法回答的: 如果他们因着拜偶像的罪而被掳七十年, 当他们(第一次)回归后就再没有设立任何偶像, 但为什么他们要经历19世纪之久的放逐与愁苦? 他们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而遭到如此灾祸? 为什么耶和华不听他们的呼求, 不插手帮助他们回归故土? 我们知道这全因为他们拒绝弥赛亚(主耶稣), 而他们最终也会被带到这样的领悟中, 并明白以赛亚书53章所说的(赛53:1-12述说主耶稣的受难, 以及过后的荣耀, 编译者按). 另一处经文也告诉我们: “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独居, 无君王, 无首领, 无祭祀, 无柱像, 无以弗得, 无家中的神像. 後来以色列人必归回(或作: 回心转意), 寻求他们的神耶和华和他们的王大卫. 在末後的日子, 必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 领受祂的恩惠”(何3:4-5).
这里清楚预告以色列被放逐, 离开国土家园, 是一段很长的时期 — “多日”(many days). 在此时此刻, 他们“无君王, 无首领”. 他们也“无祭祀”, 因祭祀需要祭司、祭坛和神所拣选的敬拜之处(但他们现今没有圣殿和祭坛进行祭祀, 编译者按). 他们有的只是会堂的敬拜; 只要他们还在异乡异地, 他们就无法进行圣殿的敬拜和事奉. 此外, 他们“无柱像”, 指柱子般的偶像; 也“无以弗得”, 这“以弗得”(ephod)是祭司的袍子, 代表祭司的职任. 尽管他们被降得那么卑微, 他们仍然“无家中的神像”(teraphim). 那被赶出去的偶像之魔还未回到他们先前离去的屋子(太12:43-45). 即使是最虔诚、谨守旧约圣经的犹太人, 也对他们所遭受的一切灾害而大惑不解, 因为他们的心蒙了帕子(林后3:15-16),[4] 没看出圣经所见证的那位主耶稣基督.
(C) 第二次的回归[5]
今日, 他们当中很多人渴望回归故土, 重新设立耶和华的敬拜, 包括重建圣殿、祭坛、祭司职任、献祭等等, 像旧约时期一样. 朝向这方向的运动现今已在进行, 并会无疑地发展下去, 不久我们将会看见一个犹太国重新出现在巴勒斯坦.[6] 这个回归(或恢复)必须出现在我们先前讨论过的两次回归之间, 即过去的回归(主前5世纪)与未来的回归(七年灾难后)之间. 事情必会如此, 因为有关以色列的一切末后日子之景象, 都是与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有关. 有关这方面的犹太人回归, 圣经讲的不多. 圣灵没有多谈这方面的运动. 它可能是主耶稣在 太12:43-45的比喻中所指的[7] — 外表昌盛联于道德败坏的可怕图像. 一个洁净了的土地, 但满布着“被鬼附的”人群.[8]
上述经文(何3:4-5)已明确和奇异地应验了. 但对于神在以色列四散的这段时期(即“恩典时代”或称“教会时代”), 在犹太人身上所要做的事, 祂并不多说, 常保持沉默. 它在旧约圣经中是个死了的秘密. 但对以色列整体国民而言, 神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与他们断绝关系. 祂正向他们说: “罗阿米”(Lo ammi) — 非我民的意思(何1:9, 编译者注: 但这并非永久的情况, 因为当主再来, 召会被提后, 地上要发生七年灾难, 神要借着一系列事件引领以色列人悔改信靠主耶稣基督, 使他们最终成为“神的子民”, 何14:4; 来8:10).[9]
(文接下期)
*******************************************
附录一 : 20世纪大奇迹 — 犹太人复国
(A) 前言
某次, 普鲁士国王(King of Prussia)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即Frederick II, 1712-1786)要人用一个字, 来证明圣经是神的启示, 所得到的答案是 — 犹太人(注: 这词在英文是一个字, 即Jews ).
诚然, 圣经论到很多关于犹太人的预言和应许. 其中最奇妙独特的有两项: 第一, 以色列人若不听从神的话, 不守祂一切的诫命和律法, 就必在万国中抛来抛去(申28:15-25; 耶15:4). 这话应验了! 在历史上, 犹太人约经历了2千7百年之久, 被打碎、被掳掠、国破家亡, 在世界各国中抛来抛去, 何其可悲!
第二, 神必记念祂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 把在万国中抛来抛去的犹太人招聚, 回归故土(即现今所谓的“巴勒斯坦”[10]), 重新建立家园(结34:11-13).[11] 这话听起来不可思议! 但信实的神怎么说, 就怎么成就.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竟然宣布独立, 成就了复国的预言. 黄丹尼教授称之为“20世纪世界大奇迹”!
(B) 以色列复国五大步骤[12]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思考以色列复国五大步骤, 以及其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并以此看见那位启示圣经的神, 其实就是掌管世界政治和人类历史的大主宰.
(一) 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
- 1896年: 奥地利的犹太裔新闻记者兼出版商赫尔兹尔(Theodor Herzl)出版《犹太人国家》(The Jewish State)一书, 第一次提议亡国达2千年之久的以色列人, 要返回锡安山复国.
- 对于他的主张, 有者反对, 有者赞成: a) 反对的人是犹太教拉比、上层犹太人、欧洲反闪族主义者. 赞成的则是下层犹太人.
- 1897年8月29日: 赫尔兹尔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 Switzerland)举办会议, 发起一个政治运动 — “锡安主义”(Zionism). 自此, 世上就有锡安主义的组织, 其目标就是要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争取一片合法而被公开承认的土地.
- 赫尔兹尔坚决主张以色列应有另一次的“出埃及”, 才能摆脱长期的苦难. 锡安山就是回归的总目标. 他的主张被称为 “锡安主义”(Zionism), 一直沿用至今.
- 1903年8月: 在瑞士的巴塞尔展开“全世界锡安主义第六届大会”, 此会议以多数票通过一项提案, 即以“转向东非”的乌干达(Uganda), 作为复国之地.
- 建议者是英国和犹太富翁罗斯柴尔德家族(另译“罗斯查尔德斯”, Rothschieds).[13] 但由于东非的乌干达并非神所应许之地, 结果这项计划终告失败.
(二) 以色列复国奇兆出现
- 1914年6月2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两大联盟交战, 即英国、法国、俄国的盟军, 对垒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的盟军.
- 1915年3月: 英国和法国集中50多艘战舰, 要摧毁当时与德国结盟的土耳其海军基地. 攻打了几个月后失败撤退, 英法两国损失5万之众.
- 1916年: 犹太人化学教授魏兹曼(Chaim Weizmann)改变了历史. 这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生物化学教授在他的好友、前英国首相兼英国海军大臣贝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的邀请下,[14] 出任英国海军特别研究所的首席专家, 并于当年成功研制出火力强大的“无烟炸药”, 摧毁德军战舰100艘以上, 法英两国转败为胜.
- 英国战胜敌军之后, 英国政府要奖赏魏兹曼的贡献, 但他不为自己提出任何要求, 只请求将巴勒斯坦地给于他的族人, 使犹太人得以建国.
- 1917年11月2日: 英国以当时出任外交大臣的贝尔福之名义发表宣言(即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 “英皇陛下之政府(英国政府), 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设立民族乡土, 为达成这一目的, 将尽最妥善的努力.” 这项宣言经协约国多国领袖批准, 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
- 1917年12月9日: 英军在英国陆军元帅艾伦比将军(或译“阿伦比将军”, Edmund Allenby)率领下攻取了耶路撒冷城, 继而占领巴勒斯坦全地. 为犹太人回归故土和复国大业铺好了路.
- 1918年10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三) 犹太人不愿回归故土
- 1920年: 在“全世界锡安主义会议”上, 魏兹曼被选为主席. 名正言顺的指导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 可惜当时欧洲的犹太人分成三大派, 严重阻碍复国运动的进展:
- 左派: 属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此派否定有神, 欲把马克思主义(Marxism, 共产主义)带入将要成立的新犹太国.
- 右派: 属犹太教拉比. 此派人士欲把犹太教传统带入新犹太国.
- 中派: 属西欧极其富有的犹太人和白领阶级者. 此派人数最多, 财力雄厚. 他们不愿归回荒凉的巴勒斯坦, 只愿留在欧洲享受财富.
- 这三派的主张, 都与圣经的教训背道而驰. 由于他们不同心, 加上人数最多的中派不愿回归, 结果以色列复国计划就此告吹.
(四) “新法老–希特勒”的兴起
- 1918年12月: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八分之一的国土, 赔款1,320亿马克, 国内通货膨胀, 但犹太人大做生意, 放高利贷, 大发国难财!
- 1933年: 希特勒(Adolf Hitler)成为德国总理. 为了恢复“大日耳曼帝国”, 他不择手段地杀害犹太人. 他的口号是: “为使阿里安民族生存, 犹太人须被铲除!”
- 1934年8月2日: 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 手握大权, 下令将德国所有犹太人送入集中营, 集体屠杀.
- 1938年3月: 德国军队占领奥地利后, 犹太人的财富全被没收充公. 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 被集体大屠杀! 这应验了 申4:24-27 (也参 哀2:2).
- 欧洲当时的9百万犹太人当中, 就有6百万人被屠杀. 在1918至1936年间, 欧洲的犹太人本可回到巴勒斯坦, 逃过这次欧洲的屠杀之灾, 可惜他们财迷心窍, 不肯归回故土, 以致错失良机, 赔上了生命!
- 1945年4月3日: 德军大败, 希特勒被围困. 5月8日, 希特勒自杀身亡!
- 1941年12月7日早晨, 日本350多架战斗机偷袭美国的珍珠港(Pearl Harbor), 击沉及重创了美军40多艘战舰(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摧毁265架战机, 导致美军2,403人阵亡和1,778人受伤. 此事激怒美国上下, 从孤立主义转为支持参战, 美国因此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15]
- 1945年, 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犹太科学家奥本海默(或译“欧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成功研制出威力强大的原子弹. 在这方面, 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功不可没.[16] 美国于当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震惊全球, 也迫使日本较后无条件的投降.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有者以此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日. 犹太人又再次建功, 获得美国政府所器重, 支持犹太复国计划.
(五) 从血泊中回归复国
- 经过世界大战和大屠杀之后, 犹太人才明白故土可贵. 1918-1936年间, 全球犹太人可自由回到巴勒斯坦. 可惜这19年内, 只有15万人回归, 少过总犹太人口百分之一. 但在1936-1941这五年内, 每年平均有1万5千人归回.
- 1946年: 英国为讨好阿拉伯国家, 便限制犹太人移民入巴勒斯坦. 尽管如此, 单在1946这一年, 虽英国拒绝10万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但数据显示, 偷偷潜入者高达11万3千人.
- 由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欧本海默在研制原子弹方面的贡献(帮助美国战胜了日本), 美国大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17]
- 1947年11月29日: 联合国以多数票通过, 命令英军要在1948年5月14日前, 全部撤离巴勒斯坦.
-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正): 犹太人在公元/主后70年正式亡国, 在万民中流离失所长达1,857年之后, 以色列终于复国了!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英国研制新型炸药的魏兹曼博士被选为以色列国的第一任总统, 人们称呼他为“犹太复国之父”.
- 以色列不仅按圣经预言成功复国, 而且在面对阿拉伯回教国家多次多方的攻击下(有关中东五次大战, 请参附录二), 仍然屹立不倒, 实在令人惊讶不已,也足见神的大能保守和圣经预言的可靠性.
对于以色列能有这样的成就,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闪族语言教授奥伯莱(William F. Albright)深感惊奇. 他写道: “历史上没有一件奇异的事, 能像以色列复国这样的独特非凡… 在世界历史中也没有任何时代, 有一个被灭的民族, 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 能再次归回故土重建自己的国家. 以色列经过2千5百年后复国一事, 根本就不能从世界历史之中找到另一个与之相似的(换言之, 以色列的复国是独一无二的).” (Israel: Its Role in Civilization, 第31页)
(C) 以色列复国后的复兴与重建
按照圣经预言, 复国后的以色列会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 神借着先知以西结预言以色列人的人数必增加, 过后建造圣殿(结37:26: “并且我要与他们立平安的约, 作为永约. 我也要将他们安置在本地, 使他们的人数增多, 又在他们中间设立我的圣所, 直到永远”). 据人口统计资料, 以色列国的人数确实激增了:[18]
- 1948年终 : 71万6千人
- 1961年 : 219万4千2百49人
- 1967年 : 234万5千人
- 1974年 : 330万9千人
- 1984年 : 350万人
此外, 在19世纪60年代, 闻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到当时奥图曼帝国一处地区, 就是今日的巴勒斯坦旅游, 在他笔下, 这片土地“完全荒废, 找不到阴凉落脚之处; 光秃秃、赤裸裸, 连一棵树也没有.” 论到加利利, 他说: “那里没有雨露, 没有花卉, 也没有飞鸟和树木, 只见一潭光光的湖水, 毫无阴凉倒影; 远处只见光秃秃的山岗.” 马克吐温总结他对巴勒斯坦的印象时说: “巴勒斯坦这片土地, 算得上是全世界景色最悲凉的地方. 山岭光秃秃, 景色灰暗, 毫无生趣. 这是一片令人感到绝望、恐怖和伤心的地方!”[19]
但在神的旨意和大能的运作下, 以色列复国后的巴勒斯坦在地理上发生了奇妙的转变. 结36:9-10: “看哪, 我是帮助你的, 也必向你转意, 使你得以耕种. 我必使以色列全家的人数在你上面增多, 城邑有人居住, 荒场再被建造.” (编者注: 不少圣经学者指出, 结37:26和 结36:9-10的经文要到千禧年才全面性的应验, 而现今只是部分性的应验. 编者赞同此看法. 事实上, 神让这些预言现今已部分性的应验, 好叫我们确信这些预言将来是能够全面性的应验). 据官方统计:
- 刚立国那一年(1948年), 全国林区面积只有1万3千英亩; 到了1967年, 林区面积竟然扩到12万4千英亩. 造林改变了天气的气候, 从而使降雨量大增.
- 雨量润湿原来的荒地, 农产品也大幅度增加起来. 例如: 立国之年的大麦产量, 只有2万7千公吨, 至1967年止, 却增加至20万公吨; 立国时只产1千公吨的苹果, 至1967年却增至5万公吨.
- 产业工人的人数也大增, 立国时只有9万人, 至1967年却增至27万8千人. 在电力方面, 1950年总发电量5亿4千万千瓦/小时(KWH), 至1976年达99亿万千瓦/小时(KWH).[20]
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旷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欢喜; 沙漠也必快乐; 又像玫瑰开花”(赛35:1). 今天, 沙漠实在长满了玫瑰! 在约旦河谷和内盖夫沙漠(Negev Desert), 每年冬季, 当地的农民每天生产的鲜花超过5百万. 事实上, 以色列每年出口鲜花的总数达15亿. 在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花卉市场那些美丽的鲜花, 大部分是从以色列入口的. 除了鲜花, 以色列的沙漠也出产水果和蔬菜; 有些瓜果和番茄可以长年供应以色列本地和其他国家的需用. 有些经过改良的苹果和梨子, 可以在以色列酷热的沙漠中生长. 以色列可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苹果和橘子(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地区都未听闻过), 这片应许之地能长出亚热带地区的香蕉, 也能种出寒带地区才能生长的草莓! 每年以色列在供应国内的需用后, 仍能外销超过15万吨的水果和蔬菜.[21]
黄丹尼评论道: “工农业的发展表明: 神千真万确地使这批回归之民‘得以耕种’、‘城邑有人居住’、‘荒场再被建造’.[22] 20世纪, 光就巴勒斯坦一地的巨大变化, 足够使我们惊奇不已! 从这些变化中你可以清楚看到, 不是犹太人自己的聪明智慧, 也不是由于他们手中的钞票, 更不是超级大国的恩赐. 恰恰相反, 而是因为经上祂那永不改变的应许. 神预言在先, 历史应验在后. 耶和华不是说‘我的筹算必立定, 凡我所喜悦的, 我必成就’吗?(赛46:10) 看哪! 祂的话语, 何等准确! 历史上的奥拖曼帝国、希特勒、英国工党政府、阿拉伯人均无法阻挡祂的计划. 祂的旨意, 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之相拒. 倒是相反, 拒者必须付出惨重的历史代价, 而后归于无有.”[23]
有关以色列复国的详情和幕后的重要事件, 我们再次推荐读者阅读黄丹尼教授所著的《20世纪世界大奇迹》. 此书内容今已全放在互联网上, 请读者阅览http://www.shenzhou.us/UpImage/20CenturyMiracle.doc , 读者可下载全书内容.
(D) 结语
早在主前6世纪时, 神已借着先知以西结清楚预言当时已灭国的以色列将会复国(结37:1-14,21-22).[24] 过了6百年左右, 主耶稣第一次来到世上时, 则用比喻述说此事; 祂论到无花果树的“树枝发嫩长叶”, 指的就是犹太人或以色列将要复国 (太24:32-33; 注: 耶和华指明“无花果”是代表犹太人, 耶24:1-7).[25] 时候到了, 即1948年5月14日, 犹太人在亡国2千5百年之久, 犹如无花果树经过漫长的冰冻时期, 夏天近了, 发嫩长叶, 终于回归复国了! 我们在此见证圣经预言是何其的准确可靠. 更重要的是, 犹太人复国对基督徒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 主的再来!
“谁能够想象,” 黄丹尼教授在《时代的焦点 — 中东》一书中评论道, “一个小国在灭亡将近2千年之后,[26] 终于突破重重苦难而重新立国!? 拿撒勒人耶稣曾就这一事件, 于临刑前, 在橄榄山上提早告诉门徒: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 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 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这样, 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 也该知道人子近了, 正在门口了’(太24:32-33). 根据马太福音21章19节, 无花果树指的是当年不结圣灵果子的以色列人. 耶稣咒诅他们之后, ‘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不久, 以色列人就开始了她那长期的亡国生涯. 当枯干的无花果树, 其树枝重新发嫩长叶(指以色列复国)的时候, 也就是说, 于以色列复国被成就的同一世代里, ‘人子近了, 正在门口了’! ‘耶稣再来’, 这是… 数千年来的信徒们所期待的伟大时刻.”[27]
*******************************************
附录二 : 以阿冲突 — 中东五次大战
(A) 前言
黄丹尼写道: “立国之日,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总人口, 一共只有65万人左右, 而阿拉伯人在同地却有120万人之众, 加上邻近阿拉伯国家的3千万人口, 新成立的‘以色列国’, 就好像被置于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之中.”[28] 新国家(指以色列)的领袖们, 忧心忡忡地面对阿拉伯方面的“人海战术”, 生怕新立之国夭折. 但是, 此国并没夭折, 独立至今竟然存留了68年之久! 这些年间, 以色列国经历了险情丛生的许多战斗, 至今(指2016年)仍然屹立无恙, 难怪被人称之为奇迹.
(B) 和平意愿受挫
以色列复国前, 英国尝试在巴勒斯坦的问题上制定协议, 希望得到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接纳, 但徒劳无功. 1947年初, 他们将议题带到联合国讨论. 联合国为此成立一个由11个国家组成的“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Special Commission on Palestine, 简称UNSCOP). 为了满足双方要求, 委员会建议终止英国托管, 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 成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并将耶路撒冷划定为国际性自由的城市.
犹太人渴望独立自主, 愿意妥协接受联合国的方案. “分治方案”(Partition Plan)虽普遍获得各国支持, 却遭受阿拉伯人抵制杯葛. 无论如何, 这方案于1947年11月29日, 在联合国会议上, 以33票对13票获得通过.
在1947年联合国进行辩论期间, 当犹太代表发言恳求和平时, 巴勒斯坦阿拉伯高级行动组(Palestine Arab Higher Commission)威胁发动战争. 11月29日, “联合国对分治方案进行表决, 阿拉伯人则开始准备作战. 巴勒斯坦的道路埋下了不少地雷, 殖民区被隔离, 以色列车队遭突袭; 该周末, 有105名犹太人被杀, 无数在耶路撒冷的房屋被炸, 超过50名男女和儿童被杀; 35名希伯来大学的学生在接近耶城的路上被暗杀; 一队车队在往斯普斯山(Mount Scopus)哈达沙医院(Hadassah Hospital)途中被放火焚烧, 造成77名犹太医生、护士和科学家死亡.”[29]
虽然阿拉伯人先发动攻击, 图阻止犹太人复国, 但1948年5月14日, 犹大国最终成立. 请留意以色列的独立宣言中有这几句话:
以色列地是犹太人的出生地, 这片土地确立了他们灵性、宗教及政治的身份, 在这里, 他们曾经建立过自己的国家, 创造对本身和全世界都极具意义的文化价值, 更将一本永恒之书送给这个世界…
以色列… 为了国民的利益, 会以自由、公义、和平为依归, 正如昔日先知所展望的景象, 确保国民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享有权利, 在宗教、种族和性别上平等; 保障宗教、意识、言语、教育和文化绝对自由; 保护所有宗教的场所, 忠于联合国宪章的本义.
我们向邻近各国的人民伸出双手, 以表和平友好, 以色列乐意为中东地区和平作出贡献, 恳请各国建立联系, 共同协助犹太民族定居在自己的国土上.[30]
(C) 中东五次大战
以色列在立国之前曾接受联合国的“分治方案”, 又在她的独立宣言中强调向邻近各国“伸出双手, 以表和平友好”, 可见以色列是希望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和平友好地相处. 然而, 阿拉伯国家并不接受, 反而多方发动攻击, 这也导致以色列过后采取积极的反击行动, 甚至是主动攻击以除去威胁, 因而爆发了数次中东大战. 自以色列立国以来, 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共发生了五次大战. 这五次的中东战争如下:
- 第一次大战: 独立的即日战争 (1948年5月14日至1949年2月24日)
- 第二次大战: 西乃战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
- 第三次大战: 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至10日)
- 第四次大战: 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 第五次大战: 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至9月29日)
(C.1) 中东第一次战争: 独立的即日战争
(1948年5月14日至1949年2月24日)
以色列第一任的总理大卫·本·古里安(或译“古瑞安”, David Ben-Gurion)宣告立国之后16分钟, 美国率先承认以色列. 接着, 阿拉伯联军就蜂拥由计划好的几条战线, 进攻新生的以色列共和国. 埃及、黎巴嫩及叙利亚分别从南北方向压迫和牵制以军, 伊拉克和约旦两军则从东线渡约旦河, 直逼耶路撒冷并夹攻海法(Haifa). 当时, 阿以双方军力十分悬殊.
威明顿指出, 1948年5月15日, 以色列受到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 与黎巴嫩数国的侵袭. 这次战争动员了4千5百万阿拉伯人, 及6万4千名犹太人. 阿拉伯人从南、北、东三面包围以色列. 阿拉伯与以色列军兵数目之比是40对1, 人口方面是100对1, 装备是1千对1, 土地方面是5千对1. 战争以前,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Field Marshal Montgomery)访问巴勒斯坦时, 曾发出悲观的预测, 说阿拉伯人只需要8天时间, 便可把以色列人赶下海. 以色列国地形狭长, 且有6百哩国界是与充满敌意的阿拉伯国家接壤, 所以若按地理形势而言, 以色列确是极难防守的. 面对这强大而装备优良的入侵大军, 以色列人只有1万枝来福枪(步枪), 每枝枪只配有50发子弹. 以色列人只有四门古旧的大炮, 与3千6百挺轻机关枪. 这种情势对以色列来说, 似乎毫无希望获胜.
然而, 诚如圣经所言: “马是为打仗之日预备的; 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21:31). 当争战爆发与延续时, 以色列人竟然在神的保守下, 战胜了军力远比她强大的阿拉伯盟军. 由于篇幅有限, 我们仅能列举一些事件. 首先是要面对敌军在海上的封锁, 好从海路运入移民、士兵和装备. 以色列人把5艘本已弃置的旧难民船加以改装, 加上1艘破冰船和1艘渔船, 共7艘船便组成以色列最初的海军部队, 停泊在海上. 5月27日, 4艘埃及海军的舰队出现在特拉维夫海岸之外. 当时, 以色列可以应战的船只有1艘 — 以拉号(Elath); 此船装有两门20毫米口径的真炮, 还有两门6吋口径的假炮 — 用硬纸造成, 特意用来吓唬敌人. 埃及的海军舰队见了, 居然受骗而惊惶撤退. 过后, 在10月21日, 双方海军相遇交战, 埃及战舰法鲁克王号(King Farouk)被以色列海军击沉.
另一方面, 通往耶路撒冷的主要公路虽被阿拉伯人控制, 但是好几千名以色列居民, 在耶路撒冷周围石灰质岩石的群山里, 掘通一条秘密的“滇缅公路”(译者注: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东南沿海一带全被日军封锁, 后来唯靠打通滇缅公路[起点在中国云南省, 终点是在缅甸, 全长1,453公里], 才从西南面获得军事补给). 从这狭窄的羊肠小径, 他们把耶路撒冷城内10万犹太人急需的粮食和武器运送进去. 运送物资的吉普车上, 扬起了横幅, 上面写着诗篇137篇5节: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记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兵书曾说: “哀兵必胜”, 回归故土的以色列人, 此时深刻体会到唯有祖居地才是他们可以立脚之地, 于是英勇战斗, 寸土必争. 阿拉伯联军虽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但神让他们产生内乱. 阿联军内部各怀鬼胎. 外约旦的阿布杜拉国王要挂帅当阿联军总司令, 叙利亚及埃及则进行杯葛, 不服指挥. 他们事前虽有庞大的“马斯塔联合战计划”, 但进入圣地之后, 却出人意料地各自为政, 一盘散沙. 1个月之后, 阿联军进展受挫, 停滞不前. 1948年7月9日至18日, 是以军转守为攻的10天进攻阶段, 战斗最激烈之处是加利利湖西南的Nahr el-Mugatta河流域一带, 因为这里曾集结有考克吉将军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优势兵力, 以军司令部为夺取位于区内的历史重镇拿撒勒, 制定了“迪凯尔作战计划”, 利用夜间奇袭, 一举攻下拿撒勒, 并击溃阿军机械化部队, 趁势攻入北加利利地区.[31]
以军在“基顺河”(现今军事书上称之为南加利利战区)一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 分兵两路: 北占加利利山区, 向南则直逼埃及在特拉维夫 — 内格夫沙漠地防线. 1949年春天, 以军左右开弓, 夺回了大片土地. 此次战争之前, 联合国只划给以色列1万4千5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一战之后, 以色列的领土顿时扩大为2万8百50平方公里. 中东第一次战争于2月底结束, 以军由一支原来只有轻型武器的3万人队伍, 扩展为具有机械化装备和空军力量的10万人国防军. 在整个战争期间, 以方死亡6千人, 伤1万5千人; 阿方则死1万5千人, 伤2万5千人. 阿拉伯要一举歼灭这初生共和国的企图, 其结果适得其反, 竟被以军击败, 在世人面前蒙羞.
(C.2) 中东第二次战争: 西乃战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
此次战争的起因比较复杂, 其历史过程是: 1952年7月23日, 埃及自由军官团的领袖纳赛尔(或译“纳萨”, Gamal Abdul Nasser)成功地发动政变, 上台成为埃及总理. 他第一个治国措施是从共产党捷克获得海陆空军援, 第二个措施是和苏俄签订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大水坝”的条约. 一时间, 埃及军事和经济大获提升.
在东方集团的唆使下, 纳赛尔这个军人出身的领袖断然采取激烈措施: 第一, 他把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收归国有; 第二, 成立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联合司令部, 他誓除掉阿拉伯人在中东第一次战争中的失败之耻; 第三, 他下令封锁蒂朗海峡(Strait of Tiran). 这三大措施, 前一条涉及英法两国在运河的权益, 后两条则涉及以色列人的安危. 这导致英法二国与以色列共同采取军事行动对付埃及. 不过, 英法两国的战争目的则与以色列完全不同. 他们的结盟实在是这次战争中的复杂性所在.
这次的情况不像1948年, 以色列人不再静候阿拉伯人的攻击, 而是采取先发制人政策. 以军在10月29日下午5时发动闪电攻势. 欧文(G. Frederick Owen)对这次战况总结说: “以色列军只在一个星期之内, 以快速的行动、猛烈的进击, 攻占了整个西乃半岛, 并将残敌肃清, 击溃或消灭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埃及陆军, 夺到许多军需仓库, 以及苏联制造的装备. 他们俘获了5千6百名埃及军兵, 击毙了2千至3千名敌军, 但本身阵亡的亦有171人, 受伤6百人, 被俘4人. 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军事行动, 所以美国《纽约时报》誉之为世界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军事行动之一.” (Abraham to the Middle East Crisis, 第386页)
对于这次的中东第二次大战, 黄丹尼指出, 1956年10月29日下午, 以军在西乃半岛(另译 “西奈半岛”)空降, 埃及和以色列战火遂起. 11月30日, 英法两国的空军开始轰炸埃及空军基地, 共毁埃机2百60架, 使西乃半岛上的埃及军失去空中支援, 最后导致西乃的埃及军队撤退. 这样, 原属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加沙地带(Gaza Strip), 就暴露在以军的威力之下. 此地原是联合国划给阿拉伯人的领土, 后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 便被以军攻占, 一直至今.
这次战争为期不长, 其结果也不一致: (a) 英法两军虽在运河区获胜, 但因师出无名, 最后被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阻止, 灰然撤退; (b) 以军占领了西乃半岛一些战略要地, 从而巩固其南部疆土的安全; (c) 埃及在战场上均遭败绩, 失地又丧军, 损失十分惨重; 计死亡1千6百人, 伤5千人, 被俘及失踪6千2百人. 纳赛尔上台后雄心勃勃的军事计划, 再一次使埃及人在世人面前蒙羞.
(C.3) 中东第三次战争: 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至10日)
纳赛尔在中东第二次战争失败后, 并不甘心. 为了再雪前耻, 他又积极备战, 以图再战. 他在一系列重要的军政措施上, 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 走得更远: (a) 1958年2月成立埃叙(埃及与叙利亚)合并的“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又在南北两方对以色列构成统一的军事威胁; (b) 同年, 又煽动伊拉克退出美国控制的“巴格达条约”; (c) 1964年支持了“巴解”(PLO,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全名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的成立, 从正面与以色列为敌; (d) 1967年开始, 在军事上与苏俄结盟.
纳赛尔当时认为, 消灭以色列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便于1967年5年13日宣布再次封锁蒂朗海峡, 截断以色列通往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路. 以色列至此, 再也没有选择余地. 5月20日, 形势恶化, 西乃半岛上以苏制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埃及军, 首先向以军开火. 23日, 以色列国防会议作出应战决定. 30日, 叙利亚和埃及又与约旦王国结成军事联盟, 以色列三面受围; 6月3日, 伊拉克军队开抵约旦, 准备渡河, 直逼耶路撒冷; 6月4日, 以色列内阁面对严峻形势, 批准军事上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 决定以空军孤注一掷的炸毁埃叙约三国的空军基地.
6月6日当地时间7时, 以色列战机共196架, 分三批攻击埃及几个机场. 3个小时后, 埃及3百架战机被毁, 三分之一的飞行员丧生; 当日午后, 叙利亚和约旦两国共26个机场也被炸毁. 三国的制空权在一天之内化为乌有, 同时也使他们的地面部队失去空防. 就在这同一日, 以色列陆军开始进攻西乃半岛, 并以机械化部队围攻加沙地带. 通过5天激烈战斗, 以军于6日攻占该地. 6月9日, 以军攻抵苏伊士运河东, 占领全部西乃半岛. 在4天战斗中, 埃军1万1千5百人伤亡, 5千5百人被俘, 6百辆坦克被毁, 5百门大炮毁坏, 并失去1万台车辆. 反观以军只是3百人阵亡, 1千人受伤, 损失61辆坦克.
在北部战线, 攻入北加利利的叙利亚军队, 在6月7日即被逐出. 同日, 以军攻入叙境, 占领了戈兰高地(另译“哥兰高地”, Golan Heights). 叙军在战斗中共伤亡1千3百人, 约有6百人被俘虏. 在东部战线, 以军夺回耶路撒冷旧城, 约旦军队闻风丧胆, 兵败如山倒. 以军趁势追击, 终于在7日下午攻占约旦河西全部领土(West Bank). 阿布杜拉国王, 也即是罗得的子孙,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所夺得的圣地上全部领土, 尽皆失去, 直至今日. 在这次战争中, 约旦军共伤亡5千3百人, 坦克损失2百40余辆, 空军战机几乎全部化为乌有.
对于这次中东大战, 普赖斯(Walter Price)描述道: “以色列人于1967年6月5日突袭敌方各国, 这是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战役之一. 以军只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就完全打败了他们. 其实, 单在第一天, 以色列就实际摧毁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全部空军… 以色列部队也迅速占领整个西乃半岛… 约旦所占的耶路撒冷也皆被以色列军攻取… 以色列空袭的主要目标是埃及. 他们的飞机从特拉维夫附近机场出击, 沿地中海而飞, 以距离水面只有150呎来低飞, 好避过敌方的雷达侦察. 机群从海面突入埃及, 轰炸从开罗到苏伊士(运河), 直到红海海岸的埃及空军基地. 苏联所供应整整齐齐排列在机场上的米格二十一与米格十九型战机, 都全被以色列空军炸毁. 在初开战的几个钟头内, 埃及已有16个机场被毁而不能使用, 更有26个埃及雷达站被炸掉. 在以色列猛烈轰炸之中, 只有两架米格二十一型战机能够起飞, 但在它们击落两架以色列战机之后, 也被打落. … 苏联自1955年起, 就以好几十亿美元军价供应武器给埃及, 但大多数只在几小时的战争之中, 就被以色列人毁灭.” (Next Year in Jerusalem, 第92-93页)
中东第三次战争的结局, 又再一次地使周国的回教盟军在全世界面前蒙羞. 通过这次战争, 巴勒斯坦全地就完全落入以军手中, 直至而今.
(C.4) 中东第四次战争: 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至26日)
此次大战爆发之前, 有几件值得留意的事. 首先是战场失利的埃及总统纳赛尔. 为了挽回面子, 他在“六日战争”失败后便大力重整与提升军事力量. 1970年1月, 他出访莫斯科(Moscow), 以近乎出卖国土的代价和苏俄签订进一步的军事协定. 同年3月, 苏军第一批军事人员1千5百人, 连同40部萨姆式(SAM)导弹发射器, 并1百架米格式战斗机开抵苏伊士运河西岸; 8月, 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导弹系统就完成部署; 9月, 苏军又帮助叙利亚完成了苏姆导弹基地的建设. 此时, 由于苏式武器恶性膨胀, 阿以双方军力的对比开始逆转, 阿联盟军的军力远超过以色列. (见下图)
阿以双方参战部队
国家 | 空军 | 陆军 | 海军 |
埃及 | 750架 | 315,000人 | 15,000人 |
叙利亚 | 327架 | 140,000人 | 2,500人 |
伊拉克 | 73架 | 20,000人 | — |
以色列 | 468架 | 310,000人 | 5,000人 |
正当阿联盟军的军力足可发动另一次大战之际,神的介入导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70年9月28日, 纳赛尔突然死于心脏病, 连一个遗嘱都来不及写. 1971年5月13日, 叙利亚国内又突然发生政变. 埃叙两国是阿联盟军的主力, 两国内部有事, 进攻以色列的战争计划自然推迟. 纳赛尔死后, 继任为埃及总统的是安瓦尔·萨达特(另译“沙达特”或“沙特”, Anwar Sadat). 此人是回教逊尼派教徒, 极力反犹, 但不极端. 在政治上, 世人称颂他“精明”. 上台不久, 他即看透了苏俄军援旨在制造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 从中浑水摸鱼, 而不是真诚的在支援阿拉伯的民族斗争. 1972年6月1日, 他向莫斯科提出了七项内容的质询书, 却遭到苏联高层冷落. 萨达特怀恨在心, 便驱逐苏军人员出埃及. 7月17日, 这个超级强国的苏军含恨退去, 导致以色列的军事威胁顿时减轻了许多! 这也导致以色列松懈下来, 不认真防备埃及的威胁.
1973年10月,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Hafez al-Assad)秘密协商, 两国同意从南北两方同时突袭以色列. 萨达特选择在1973年10月6日(星期六, 安息日)发动突袭, 原因如下:
- 此日是“赎罪日”, 军人因为要敬拜神而防卫松懈(利23:28: “什么工作都不可做, 因这是赎罪日”)
- 公元623年的此日, 穆罕默德成功夺取巴德尔战争的胜利, 军队开入麦加, 创立了伊斯兰教. 此日进攻肯定有助于提升埃及和叙利亚回教士兵的士气.
-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的潮水水位和水流速度在此日是全年中最利工兵搭桥, 以运输重型坦克渡河的一日, 使埃及大军能从南方进攻以色列.
-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答应当日出兵, 从北部进攻以色列, 使遭南北夹攻的以色列无法集中火力对付埃及军队.
此次大战被称为“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 注: “赎罪日”一词在希伯来文是Yom Kippur ). 根据威明顿, 在这星期六(安息日)的下午两点正, 以色列同时受到埃及由南、叙利亚由北的两面夹攻. 大多数以色列人在过去24小时之内禁食祈祷, 因为阳历10月6日是他们全年之中最神圣的一日, 即赎罪日. 这次部队调动规模甚大. 实际上, 以出动的装甲部队数量来说, 可算是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最大规模的一次正规战争. 双方有超过1百万的军队参战, 其中83万8千是阿拉伯人, 攻击27万5千名犹太军兵. 以色列外长(Abba Eban)于1973年10月8日, 在联合国大会上致辞说: “埃及以3千辆坦克、2千门重炮、1千架飞机, 以及60万军兵来进攻我们.”
在以色列军方没有防备, 人力与武器的数量远不如敌军的情况下, 以色列眼看就要遭受灭国之灾! 在争战开始时看来确是如此, 连当时的总理梅尔夫人(Golda Meir)事后也承认: “从复国到现今的25年历史里, 我们第一次想到我们一定会败下去.”
黄丹尼教授在《时代的焦点 — 中东》一书中描述当时的危急情况:
1973年10月6日… 星期六 (犹太人“赎罪日”当天)… 下午1点50分, 埃叙(埃及和叙利亚)两军南北夹攻, 先声夺人, 正在祷告诵经的以色列军民措手不及. 防守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预备役挡不住埃及精锐的海陆空三军, “巴列夫防线”崩溃, 埃军迅即渡河而夺取了重要的滩头阵地. 在北部战线, 叙军以3百辆苏制坦克为前导, “像潮水一般”, 横扫戈兰高地上的以军据点.
埃叙旗开得胜, 下午2点07分, 开罗电台兴高采烈向全世界宣布: “埃及的军旗已在运河东岸升起…” 并且令人不解的引用诗篇83篇亚萨的几段诗: “来吧! 我们把他们剪灭, 使他们不再成国, 使以色列的名, 不再被人记念.” 这时, 耶路撒冷乱作一团, 内阁总理梅尔夫人和国防部长戴扬将军(Moshe Dayan)惊慌失措.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 空袭警报划破长空, 但耶路撒冷“哭墙内却聚集了大量的人群, 他们呼叫上帝的帮助, 并高声诵读赎罪日经文”.
永生神会置遵守圣日的子民于不顾, 而让外邦神的军队践踏圣经上耶和华的应许地吗? 战争的第二阶段,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当叙军以7百辆坦克把以军压至通往东北大门 — 库纳特犹太地区时, 形势万分危急. 以军以劣势兵力死守班诺·雅可夫大桥, 因为此桥一失, 京城(耶路撒冷城)不保. 正当叙军那巨大的坦克群阵迫近此桥仅有5 英里的时候, 不能想象的问题发生了; 叙军坦克的汽油突然供应不上, 走不动了. 此时, 正值黄昏, “以色列的鬼怪式(或称“幽灵式”)及天鹰式战机, 利用最后几分钟的余晖, 从约但河低飞而来, 用胶质汽油弹, 全部炸毁叙军坦克群”. 至此, 东北战线全部改观, 优势易手(转到以军手中), 耶京安然无恙.
同样的奇迹, 也发生在南部的运河战线(指西乃战线). (隔日)正当埃及军胜利渡河, 直迫通往耶路撒冷的三个主要战略要道 — 密特拉、吉迪和卡特米三个山口时(注: 埃及坦克分三路直逼这三条战略要道), 中路主力遇到想象不到的奇事: 那日早上, 炎阳自东边升起, 阳光比往常强烈, 从而使埃及坦克的射手们, “不能瞄准顺着黑影而来的以军坦克”. 稍后, “几百辆坦克的隆隆声和沙漠中扬起的阵阵沙尘, 使坦克手浑身是汗, 吃力异常, 无法反击.” 至此, 以军一日之内, 即毁掉埃及坦克2百50辆, 埃及中路军受重创, 整个攻势受挫.[32] (摘自《时代的焦点 — 中东》, 第20-21页)
黄丹尼接着一针见血地评述道: “这是什么原因? 叙军坦克为何汽油供不上, 埃及中路军坦克为何会遇到比往常强烈的阳光而无法瞄准? 在属地的军事家看来, 这是无法理解的巧遇. 但是, 在上帝信徒的心目之中, 这恰恰是至高者的大能彰显! 坦克群算什么? 上帝不开绿灯, 你就无法前进一步.”[33]
针对此事, 威明顿贴切表示, 在这次战争之中, 曾有一次只剩下七辆被打毁的坦克停在叙利亚军队入境的北方路上, 而不足90辆的坦克正用来对付埃及军队, 阻挡他们从南方攻入. “但是, 不知为什么, 由南北两面夹攻的仇敌, 有整整48小时突然停止前进. 这事给予局势紧迫的以色列一段最宝贵的时间, 他们利用这个急切需要的黄金时间, 调动全国人员上阵.”[34] 黄丹尼也补充说, 正当埃叙两军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受阻之际, 以军突出奇兵, 前任国防部长沙龙将军(另译“夏隆将军”, Ariel Sharon)带领三个装甲旅, 偷渡苏伊士运河, 直插入埃及第三军背后, 切断其供应线, 以此陷东渡运河的埃及大军于绝境.
10月19日(星期五), 西乃沙漠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 数千辆装甲车出动, 作生死之战. 在全能神的保守和帮助下, 以色列最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普赖斯(Walter Price)总结道: “以色列军在战争初启之时(开始时), 便尝到使用苏制武器及装备的埃及大军攻击而致失败的滋味. 埃及军占领了苏伊士运河的东岸地区, 但是, 以色列军队在北部却开始向大马士革(大马色)挺近. 再过不久, 以色列军队也能攻入埃及了. 最后, 当以色列军队进入距离大马士革20哩地区以内的时候, 联合国终于成功地使双方停火. 以色列在埃及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他们已占领了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地方…” ( Next Year in Jerusalem, 第94页)
1973年10月26日,[35] 第四次(算是历次以来最大的一次)中东战争终于结束. 阿拉伯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1万5千人, 以色列也有超过4千人死伤. 至于那个干犯神的圣日(在赎罪日兼安息日发动战争)的主谋 — 埃及总统萨达特事后如何? 由于萨达特在“赎罪日”(10月6日)举兵侵犯耶和华的节期, 触怒了以色列全能的神, 结果在1981年10月6日, 即8年前他发动战争的同一日, 当他在开罗检阅部队时, 竟然被他手下的子弟兵当场开枪射杀而死! 正如 结20:21所说的: “干犯我的安息日. 我就说, 要将我的忿怒倾在他们身上.” 自此之后, 埃及无力再战, 内部矛盾重重, 经济危机深重, 日甚一日.[36]
(C.5) 中东第五次战争: 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至9月29日)
此战争主要是与“巴解”有关. 巴解(PLO,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全名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9年直到2004年由极力反对犹太人的阿拉法(Yasser Arafat, 1929-2004)所带领. 1970年, 约旦国王侯赛因(或译“胡辛”, King Hussein)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驱逐出境, 其后10年, 以色列继续不断遭受来自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基地的恐怖袭击和炮轰. 巴解占据黎巴嫩多处地区, 伤害和杀戮超过千名犹太平民, 当地居民从不知道另一次的袭击将在何时再临.
1982年6月, 以色列发动了“加利利和平行动”(Operation Peace for Galilee, 此乃“中东第五次战争”的别名). 当年6月4日, 以色列军队开始对黎巴嫩发动空袭, 主要目标是对付黎巴嫩首都贝鲁特(Beirut)及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组织游击队. 6月6日, 中东第五次战争正式爆发. 以色列发动此战争的主要目的, 是要消灭巴解, 并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 赶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经过5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及空袭轰炸后, 四个旅约2万人的以色列军队从西、中、东三路向黎巴嫩进军, 主要攻击目标是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游击队.
联合国于6月27日要求以色列军方停火, 并从黎巴嫩无条件撤军, 但以色列也要求巴解游击队立即向黎巴嫩军队缴械, 撤出黎巴嫩境内. 由于巴解不从, 以色列也不撤军, 并在8月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 在长时间的武力威慑下, 8月12日, 巴解最终同意从黎巴嫩撤出, 而以军过后也于9月29日撤军. 在这次战争中, 以军大败巴解组织, 迫使他们撤出黎巴嫩, 使当地居民享有较安稳的生活.
战争期间, 大约100架美制战斗机在黎巴嫩上空, 与100架从叙利亚飞来的苏制米格战机相遇. 当时以色列要面对叙利亚的地对空萨姆导弹(或称森姆飞弹). 这些飞机曾于1973年对以色列军机造成重创. 但在一天之内, 以色列空军射落70架叙利亚米格战机, 而以军却未曾有任何损失. 一名以色列政府部长说: “按机件故障或人为失误, 以色列应当失掉一架飞机, 但我们却丝毫无损!”[37] 这使他相信是神在保守他们. 即使到战争结束时, 以色列战机遭击落的数目远比敌军来得更低.
在历时3个月多的战争中, 以军打死、打伤巴解3千余人, 俘虏7千余人, 击毁巴解坦克1百余辆. 叙军伤亡1千余人, 被俘3百人, 损失坦克4百辆, 飞机90架, 42个防空导弹基地被摧毁. 以军则死7百人, 伤4千余人, 损失坦克和装甲车230辆, 飞机10余架.[38]
(D) 总结
以色列经历了中东五次大战, 仍然屹立不倒, 反而越来越强, 这正应验了圣经的预言, 即以色列不仅要复国(结37:22), 且要“成为极大的军队”(结37:10), 并要永久住在那里(结37:25; 注: 笔者要澄清一点: 以色列人当中也有不信真神的好战之士, 且发生过误杀或滥杀无辜之事, 这一切绝非神所悦纳的, 也是违反新约圣经的教导).
今日, 绝大部分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仍不信靠救主耶稣, 双方交战便无可避免. 虽有不少阿拉伯大国的领袖不断要灭绝小小的以色列, 但在过去60多年来发生了五次中东大战之后, 以色列至今依然存在, 实为神迹奇事. 这一切在在地表明: 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正在主宰着这一切, 使圣经上关乎以色列的预言, 句句应验, 没有一句落空. “又使这众人知道耶和华使人得胜, 不是用刀用枪, 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撒上17:47).[39]
*******************************************
附录三 : 从外地归回的犹太人移民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获准加入联合国, 并于1950年7月5日制定回归法律, 表明全世界的犹太人皆有居住在以色列的权利. 在神奇妙的带领下, 许多犹太人归回故土. 到了1952年, 因着外地归国的犹太人移民, 以色列人口激增一倍, 甚至到了1961年, 以色列从1948年终的71万6千人, 增至219万4千2百49人. 他们来自110个国家, 说80种不同语言.
其中, 有一个甚富传奇色彩的移民事件, 称为“魔术地毯行动”(Operation Magic Carpet). 这行动与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的也门(Yemen)有关. 当地聚居了5万民犹太人. 他们自旧约时代便住在那里, 多个世纪以来处于贫穷, 并困于自己的社区之内. 阿拉伯人不准他们骑马和骆驼. 若有阿拉伯人经过, 看见他们骑在驴子上, 就要将他们赶下来.
然而, 这些犹太人没有放弃对耶和华神的信仰, 仍旧忠于自己的宗教, 每个男孩都要接受用希伯来语讲授的宗教教育. 他们相信旧约圣经的应许, 即有一天要回到耶路撒冷敬拜神. 当以色列复国的消息传到住在也门的犹太人当中时, 他们心中燃起归回故土的炯炯热火, 并且慢慢地横越炎热的沙漠地带, 抵达犹太人的难民营. 以色列政府听到这消息之后, 把轰炸机改装成客运机, 派去接载他们. 一些机员却为他们担心, 因为这些落后的犹太人大多数连汽车都没有见过, 更不用说坐飞机了, 如果他们在乘机飞上天空之后, 突然惊恐起来, 该怎么办? 不过, 这些忧虑是多余的. 这些从也门来的犹太人微笑地回应, 神正按字面的意思应验 赛40:31的应许; 他们脱口就背出了那深植在他们记忆里的经文: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 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 他们奔跑却不困倦, 行走却不疲乏.” 结果在极短的时间之内, 每一个从也门来的犹太人, 都被空运回到以色列地.
还有一个极为壮观的空运, 称为“阿里巴巴行动”(Operation Ali Baba). 此行动从伊拉克的巴格达(Baghdad)空运12万多的犹太人回到以色列. 这些人都是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时代, 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之后裔. 诚然, 天地的主、万军之耶和华已逐步应验祂在圣经中所发的预言: “祂必向列国竖立大旗, 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 又从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犹大人”(赛11:12). 按照神的计划, 此预言要等到七年灾难后, 主基督建立千禧年国之前才全面地应验, 但它现今已部分地应验了, 说明耶和华的信实和全能, 最终必成就这事.[40]
[1] 犹太余民在主前5和6世纪的“第一次回归故土”可分成三批的人. 根据约翰·马丁(John A. Martin), 神的选民在被掳70年后的三批(次)回归如下: (1) 第一批回归: 主前538-515年: 由所罗巴伯带领(拉1-6章), 主要是重建圣殿(Temple Rebuilt); (2) 第二批回归: 主前458-456年: 由文士以斯拉带领(拉7-10章), 主要是改造圣民(People Reformed); (3) 第三批回归: 主前444-432年: 由酒政尼希米带领(尼1-13章), 主要是重建城墙(Wall Rebuilt).
[2] 结16:49: “看哪, 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 他和他的众女都心骄气傲, 粮食饱足, 大享安逸, 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
[3] 赛11:11也提到哈马(Hamath)和众海岛(the islands of the sea). 这里的“哈马”是指今日叙利亚北部的哈马城(Hamah), 位于大马色城的北方约183公里. “众海岛”则指位于西方的海岛.
[4] 林后3:15-16: “然而直到今日, 每逢诵读摩西书的时候, 帕子还在他们心上. 但他们的心几时归向主, 帕子就几时除去了.”
[5] 考德威尔在这之前(参上文A项)论到的第一次回归是指过去发生在主前5和6世纪的回归; 那时的回归可更仔细地分成三个步骤, 分别由三个主要人物所带领, 即所罗巴伯(主前538-515年)、以斯拉(主前458-456年)和尼希米(主前444-432年). 此外, 上文(参上文B项)也论到第三次回归, 那是指将来七年灾难后的回归. 但现在(参上文C项)论到的第二次回归, 是指已发生在20世纪的回归, 直接与以色列在1948年复国有关. 关于以色列的独立与复国, 请参本文附录:
[6] 值得一提的是, 以色列人是于1948年5月14日才宣布独立, 但在这之前, 他们分散各地. 考德威尔于1917年离世归主, 所以上述这篇文章肯定在1917年以前写成, 而当时以色列人还处于分散的光景(虽然已有一小部分的犹太人呼吁回归故土, 即当时的“锡安运动”之目标). 然而, 我们在文中看到考德威尔对神的应许坚信不疑, 他(及其他许多奉主名聚会的弟兄们)相信有朝一日, 以色列人必定按照神所应许的, 归回今日所谓的巴勒斯坦地, 而此事在1948年5月14日终于应验了.
[7] 太12:43-45: “污鬼离了人身, 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 寻求安歇之处, 却寻不着. 于是说: ‘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 到了, 就看见里面空闲, 打扫乾净, 修饰好了,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 都进去住在那里. 那人末後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 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8] 尽管犹太人已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 但目前的光景仍然黑暗可悲, 因为绝大部分的犹太人仍然拒绝主耶稣. 换言之, 以色列国目前可说是“国家外表昌盛”但“国内灵性败坏”, 像 太12:43-45所说的.
[9] 上文编译自 “The Restoration of the Jews to Palestine” (Chapter 6), 载 John R. Caldwell, Assembly Writers Library (vol. 9) (Glasgow: Gospel Tract Publications, 1983), 第58-70页. 此篇文章取自考德威尔(John R. Caldwell)所著的“神拣选的百姓”(God’s Chosen People), 而非他所著的“将来的事”(Things to Come), 但这两系列的文章皆被收录在上述同一本书中(指Assembly Writers Library, vol.9 ). 为了使读者对考德威尔所写的一切预言课题有更全面和仔细的认识, 我们将考德威尔上述两系列有关预言的所有文章都一同编译在《家信》的“将来的事”之系列中.
[10] “巴勒斯坦”(Palestine)的辞源是希伯来语对古代非利士人的称呼, 指从海上入侵迦南地的民族, 那是至少3500年前的事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文章中出现了“巴勒斯坦的叙利亚”这个名字, 来描写从今天的黎巴嫩到埃及的海岸地区. 公元135年, 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在镇压犹太人第二次起义叛乱后, 将犹太省(以色列地)的名字改为“巴勒斯坦”, 目的在于强化犹太人已丧失在自己家园生活的权利. 此名今日被使用来指旧约的迦南地或以色列地.
[11] 结34:11-13: “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 从各国内聚集他们, 引导他们归回故土, 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边、境内一切可居之处牧养他们.”
[12] 黄丹尼著, 《20世纪世界大奇迹》(台北: 导向杂志社, 1992年再版), 第12-54, 75-91页.
[13] 按维基百科, 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是锡安运动(犹太复国运动)的主要争取对象. 而该家族亦对锡安运动颇为支持, 曾多次投资锡安主义组织, 发展巴勒斯坦地区, 为以色列建国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以色列多有以“罗斯柴尔德”命名之街道.
[14] 贝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 1848-1930)是英国保守党领袖, 曾任英国首相(1902-1905)、外交大臣(1916-1919), 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任英国海军大臣一职(1915-1916).
[15] http://www.baike.com/wiki/珍珠港事件 .
[16]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是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 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持之一的“相对论”, 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 = mc2)的发现者. 由于“对理论物理的贡献, 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 他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也被誉为“原子弹催生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里署名, 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 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 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 在他的影响下, 美国加快研制原子弹的脚步, 并在“研制原子弹的总设计师” 欧本海默的配搭下, 比德国更快研制出原子弹. 详情请参阅 黄丹尼著, 《末世大灾难》(台北: 导向杂志社, 1992年再版), 第19-23页.
[17] 1933年, 希特勒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 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 虽然爱因斯坦本是德国籍的犹太物理学家, 是德国普鲁士科学院教授, 但由于希特勒逼迫犹太人, 所以他没有返回德国. 1940年, 他定居美国, 随后成为美国公民. 爱因斯坦强烈支持社会锡安主义, 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18] 有关从外地归回的犹太人移民, 请参附录三.
[19] 魏格纳(Clarence H. Wagner, Jr.)著, 石永坚译, 《圣地纵横·发人深省的365则真相》(香港北角: 以琳书房, 2003年), 第112页.
[20] 黄丹尼著, 《末世大灾难》, 第58页.
[21] 魏格纳著, 《圣地纵横·发人深省的365则真相》, 第114页.
[22] 这些预言要在千禧年才全面实现, 但神使它们今已部分性的应验, 为叫以色列人“先尝”应验的滋味.
[23] 黄丹尼著, 《20世纪世界大奇迹》, 第90-91页.
[24] 一般圣经学者都同意, 以西结书37章的预言写于主前592至570年间.
[25] 耶24:5-6: “被掳去的犹大人, 就是我打发离开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 我必看顾他们如这好无花果… 我要眷顾他们, 使他们得好处, 领他们归回这地. 我也要建立他们, 必不拆毁; 栽植他们, 并不拔出.”
[26] 有者说犹太人从灭国到复国是2千5百年, 有者则指将近2千年, 到底哪个正确? 其实两个都对, 要看你是以哪一事件作为犹太人的灭国: (a) 以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毁灭犹大国)计算, 此事发生在主前/公元前586年: 1948 + 586 = 2,534年(故等于2千5百年); (b) 以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毁灭圣城和圣殿)计算, 此事发生在主前/公元70年: 1948 – 70 = 1,878年(故等于1千9百年, 或作将近2千年).
[27] 黄丹尼著, 《时代的焦点 — 中东》(台北: 导向杂志社, 1987年再版), 第140-141页.
[28] 黄丹尼著, 《20世纪世界大奇迹》, 第85页.
[29] 魏格纳(Clarence H. Wagner, Jr.)著, 石永坚译, 《圣地纵横·发人深省的365则真相》(香港北角: 以琳书房, 2003年), 第160页.
[30] 同上引, 第160-161页.
[31] 黄丹尼指出, 自10月15日, 以军取得了军事优势, 遂在Nahr el-Mugatta河谷在战略上立住了脚. 这河谷其实就是诗人亚萨在诗篇83篇第9节所指的“基顺河”(Kishon River). 2千8百年前, 这位诗篇伶长曾以哀声祈求上帝: “求你待他们如待米甸, 如在基顺河待西西拉和耶宾一样.” 这点完全应验了, 因为士师记第4章记载, 迦南王耶宾的大将西西拉, 率领9百辆战车进攻基顺河时, 曾被以色列人巴拉所率领的1万大军覆灭. 1948年10月的回教徒考克吉将军(此人原藉黎巴嫩, 即早期迦南人的后代, 西西拉是他的前辈)也被彻底击败, 他的兵团在基顺河两岸遗尸遍野.
[32] 当日阳光特别强烈, 埃及坦克是正面对着阳光前进, 而以军坦克则背着阳光、顺着黑影开炮迎战. 这种情况下, 埃及坦克因阳光太强而无法瞄准以军坦克, 但以军却能看得清、瞄得准, 便将埃及坦克逐辆击毁.
[33] 黄丹尼著,《时代的焦点 — 中东》, 第20-21页.
[34] 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香港: 种籽出版社, 1986年), 第1196页.
[35] 有者把此战争结束日期定于24日或25日. 事实上,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10月23日就宣布叙利亚接受停火令, 而伊拉克政府也下令伊拉克部队返国, 但有组织的战斗到10月26日才全部结束.
[36] 黄丹尼著,《时代的焦点 — 中东》, 第19-22页.
[37] 魏格纳著, 石永坚译, 《圣地纵横·发人深省的365则真相》, 第171-172页. 有关这方面的奇迹, 也请参其他网站资料如: “… 1982年6月6日战胜叙利亚: 以色列6分钟内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贝卡山谷摧毁叙军的萨姆-6导弹基地. 接着两次空战, 先后击落叙利亚80架战斗机, 但以色列1架也没有损失.” 摘自 https://www.hoc5.info/letsfollowjesus/main/daily/articles/01/0121-W1-mid-east-wars.html .
[3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0c682.html
[39] 除了中东第五次战争, 上文主要参考 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 第1192-1196页, 也参其他脚注中所注明的书籍或资料.
[40] 上文改编自 威明顿著, 《威明顿圣经辅读: 卷下》, 第1193-1194页.
Related
作者: 考德威尔(John R. Caldwell)
刊登于2016年4-6月份,第109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