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释经法简介(下): 应用


编者注: 我们在上两期开始介绍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此法强调若要正确地解释经文, 必须由观察经文开始, 然后解释  —  采纳正确的解经原则,
最后也不可忘记应用  —  写下实用的原则和细节加以实践. 由于整个“观察 + 解释 + 应用”共有十大步骤,[1] 故赖若瀚把原本1994年出版的书名《实用释经法》改称为《十步释经法》, 于2008年出版. 我们在上两期《家信》已讨论了“观察”和“解释”的部分. 本期, 我们将探讨“应用”的部分. 这部分涉及“十步释经法”的最后三大步骤, 即“写下原则”、“列出细节”和“身体力行”.[2]

(E)   应用 (APPLICATION)

 圣经是神的启示, 显明神的心意, 是要指引人到神面前, 并按神的旨意“活出”丰盛的生命. 然而, 有人把圣经当作护身符摆放在家中, 甚至藏在枕头之下, 据说要在鬼魔侵扰时, 把圣经当作武器去驱逐他.
试想, 一个病人若高举医生的手术刀, 或一个学生崇拜显微镜, 那是无知无用的. 圣经的启示只是神使用的一项工具, 其重要性在于人如何将它的信息应用在生活与事奉中, 这样做才是主耶稣所说的“聪明人”(太7:24).

(一)应用圣经信息的重要性

  1. 圣经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圣经中所记载的“神的话”是活的, 能解决人心灵深处的问题, 它是要人因认识真理后得到改变, 并且能“得以完全, 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帖后3:16-17). 雅各也指出信徒对神的话语应有三方面的态度: 听道、存道和行道(雅1:21-25), 缺一不可. 听见神的话又去行的人, 是智慧的人(太7:24), 因为这正是神把祂的话记载于圣经的目的.
  2. “应用”是“真知”的不二法门: 宋朝诗人陆游写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谓从书中得来的东西总觉得肤浅, 若要彻底了解, 非得亲自实践不可). 医学生毕业后须有“实习年”, 把所学的应用出来,
    才算是“真知”. 学游泳最好的地方不是在岸上, 必须进到水里去“游”, 才学有所成.
赖若瀚 (Johann Lai)

(二)应用圣经信息的困难

  1. “解释” 不能代替 “应用”: 许多传道人、主日学老师或查经班的带领人, 常误以为只要将圣经的信息解明, 信徒就会“接通天地线”, 自然晓得如何应用信息.
    • 其实“解释”与“应用”虽彼此关系密切, 但两者之间仍须建立适当的桥梁, 才可将所解释的信息落实在信徒的生活中.
  2. 解经书少谈 “应用” 的原理: 一直以来,
    有关释经学的书籍常用许多篇幅阐释“解经”的原则与步骤, 却只简述“应用”的原则.
    • 麦高根(J. Robertson McQuilkin)表示“在教会的历史中, 释经学原理的学术著作出现了一项严重的缺漏, 就是忽略了讨论圣经应用的正确原则.”[3]
  3. 人的本性不容易接受新的改变: 要“应用”十分困难, 因为人的惰性, 经常不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 去实践所听到或学到的真理.
    • 人常漠视圣经的“应用”, 以为这样就不须为自己所知道的负任何责任了. 但问题是: 人若对真理经常感而不动、听而不行, 久而久之, 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刚硬, 以后更难以回应.

(三)“应用” 的正名与定义

(I) 应用的正名 — 其 “重要性”

  1. 经文的“重要性”(significance)是读者对经文“意义”(meaning)深切的体认, 愿意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注: 此“重要性”强调“圣经经文与信徒生活的相关性”)
  2. 若“意义”是作者借着文字所要传递的信息, “重要性”就是将这意义与别的事物 —  诸如别的时代、别的价值观等  —  扯上关系.
  3. 换言之, 它将经文的“意义”与21世纪的人、观念、情况或事物连在一起. 圣经虽是千年以前所写的历史记录, 但由于它是神所默示的, 要叫人得益, 所以祂能透过历史的场景、人物和事件等来表达超越时空的属灵信息.

(II) 应用的定义

  1. 《韦氏大辞典》认为“应用”(Apply, 名词是Application)是“将事物原理付诸实际的运用, 带出行动, 或具备实用性”
  2. 苏克(Roy B. Zuck)指出“应用”是“将经文意义的适用性传递给现代读者的一个过程, 它特别注意这实用性如何能化作行动, 并且催促听者(或读者)作出生活上的调整.”
  3. 简之, “应用”注重知识的实践, 要使圣经的信息在信徒属灵生命中找到落脚之地. 这如同飞机在空中飞行可让乘客欣赏优美的景色, 但总要降落地上. 查经如何有趣, 总要实践.
  1. 应用(Application) = 知识的实践, 是基于对经文的认识而愿意采取合适的行动.
  2. 重要性(Significance) = 读者对经文意义的体认, 并愿意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3. “观察”的步骤回答“我看见什么?”; “解释”的步骤解答“它的意义是什么?”; “应用”的步骤针对“这样的解释对我有何重要性?”

(四) “应用” 的原则

  1. “应用”必须基于正确的解释. 应用若离开了经文的正意, 就失去圣经的权威与能力.
  2. 经文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一种解释, 但应用却可以是多方的.
  3. 应用必须基于圣经整体性的神学原则(注: 这里的“神学原则”[也可称“圣经原则”]是指合乎圣经的教义或真理之原则), 先从大处着眼, 然后其他细节就可以配合这大前提来应用了.
  4. 应用的原则不该受历史或文化因素的规限或限制. 遇有这些因素时, 必须先将它们化解, 找出超越时空的应用原则, 才可应用.
  5. 应用必须注意因不同文体(如: 叙事文、说明文、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而带来的差异:
    1. 书信的教导较为直接, 因为21世纪的信徒与第1世纪的信徒同样活在新约时代中. 然而,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仍须按经文的解释来细心处理.
    2. 叙事文(记叙文, Narrative, 指讲述一个故事)的记述要特别留意, 必须先找出经文中有关神的本性、神不变的心意, 或神学性(指合乎圣经)的大原则, 经过多方的推敲与试验后, 才可以应用.

总而言之, “应用”是将解释过程中所得到的中心主题, “搭桥”过来找出应用原则,[4] 将经文的历史性“意义”, 转变成为与现今的现代人相关的“重要性”.
应用的第一步是“写下原则”, 然后根据这大原则引出应用的“细节”与“行动”.

 (E.1) 第八步: 写下原则

信徒读经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用其中的信息, 有的十分可取, 有的根本不足为训. 有些信徒看圣经如同求签问卜一样, 每当遇到困难时, 就随便打开一段经文, 在未完全明白经文的意义之前, 就随意应用.
有者则看自己当时的心情与兴趣, 喜欢的经文就应用, 不喜欢的就丢在一旁. 还有人采纳游击战术, 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地应用, 全无章法可循.   

事实上, 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信徒对圣经信息的“应用”, 赖若瀚在《十步释经法》中有介绍几种, 并分析它们的优点与缺点, 我们请读者仔细阅读本文附录二. 但现在我们要探讨的, 是赖若瀚所提倡的“神学原则应用法”.

神学原则应用法
(Theological Principlizing)
[也可称为“圣经原则应用法”]

(一) “原则”的定义

  1. 根据《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 “原则”(principle)一词可定义为一项普遍的事实(a general
    truth)、一项综合性的法则或教义(a comprehensive law or doctrine), 从中可再延伸到其他法则或教义.
  2. “原则”可以用下列多种形式出现:
    1. 它是一个主张, 或是一种正面的说明.
    2. 它是一个清楚或透彻的宣言(即以一个单子或简要的句子去表达一个重要的思想).
    3. 它是一个经常有效的真理.
    4. 它是一项为生活与行为基础而设的条例.
  3. 兰姆(Bernard Ramm)论到“原则”时说: “在任何叙事文中找出基本的属灵、道德或神学性的原则. 这些原则已蕴藏在经文中, 必须…将它们发掘出来, 并不是将经文没有的强加进去. 借着‘原则应用法’,
    我们可以从经文中得着灵修性(devotional)与属灵(spiritual)的真理, 而避免将先入为主的意义读进圣经中.”
  4. 苏克(R. B. Zuck)根据兰姆的论据, 认为“ ‘原则’是解释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他用下列图表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断定经文对原有读者的意义 写出原则 决定用某种行动去回应
    解释 意义 重要性 应用
               

    * 苏克指明“原则由经文的意义直接产生, 因此蕴藏在意义之内; 原则也表达了意义的实用性, 因此是应用的一部分.”

(二)“原则”必须根据圣经整体的“神学”(指合乎圣经的教义)

  1. 这“原则”必须基于圣经, 是超越时空, 具有恒久性价值, 且包含着神不变的计划与真理.
  2. 赖若瀚在《十步释经法》(第442页)一书中写道: “订定经文的‘原则’必须注意经文的‘神学’. 这里所说的‘神学’是圣经的神学, 而非人的思想结构(思想观念)… 这种‘从经文而出的神学’(emerging
    theology)必须被强调, 其分量甚至高于‘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所归纳的结论.”[5]
  3. 赖若瀚所谓的“神学性的原则”与麦高根(J. Robertson McQuilkin)所谓的“一般性的原则”(generic principle)相类同. 它是“圣经核心的教导与标准, 可用在多种不同的情况下”.
    掌握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共有四个途径:
    1. 圣经清楚陈述的原则; 例如“爱人如己”(利19:18; 可12:31; 罗13:9; 加5:14; 雅2:8).
    2. 从直接宣言(通常指神的命令)而来的原则; 例如: “不可奸淫”(出20:14; 太5:28).
    3. 由历史性叙事文(指圣经所记载的一切故事或事迹; 它们对现今的读者而言是属于已往的历史事件)引申出来的原则.
    4. 由一些不能直接应用的经文而来的原则.
  4. 若要使历史性的事件具有教义性的价值, 必须根据圣经作者写作的动机(赖若瀚称之为“神学性的动机”);[6] 例如路加写作
    徒2:37-42的目的是要为设立召会开创先例, 那么这个过程便是日后信徒所该跟随的规范或模式.

(三)方法与步骤

  1. “神学原则应用法”(也可称为“圣经原则应用法”)主要是使经文的主题经过两项辨别的试验, 让它一方面可以摆脱文化差距的规限(注: 此“规限”是指某经文的教导只适合或限于当时经文作者的时代所使用),
    另一方面又可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然后归纳出可应用的“神学性原则”(或称“圣经教义性原则”).
  2. 以上第一方面(第一项试验)是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 正如兰姆(B. Ramm)所言: “究竟文化的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影响圣经的信息, 规限它只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才能适用?”
    • 例如: 要亲嘴问安(林前13:12)、彼此洗脚(约13:14)等是有文化因素, 规限它们只适用于作者的时代.
    • 换言之, 要分辨哪些圣经教导是超时空的真理, 哪些是受地域或文化因素的规限. 我们该“应用”或实践的是前者, 而非后者.
  3. 关于第二方面(第二项试验), 若要定出合乎圣经整体教训的应用原则, 采用此模式者必须对整体圣经的真理相当熟悉.
  4. 以上“双重试验”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试验一:   “它是否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规限?”
  1. 将由解释经文而得的主题进行第一重试验, 看“它是否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规限?”
  2. 若有受到文化差距的规限或限制, 就不通过, 必须先化解主题中所有的文化规限.
  3. 若没有受到文化差距的规限, 就通过了, 可以进行第二重试验(试验二).
  4. 进行试验二之前, 先写出初步可应用的原则
试验二:   “它是否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1. 将这初步可应用的原则进行第二重的试验, 看“它是否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2. 若是不符, 试找出不符的地方, 再次重新调整与校正.
  3. 若是相符就通过, 成为了经文“神学性的原则”(指合乎圣经教义的原则), 可以应用.
  4. 基于这项“神学性的原则”(或称“圣经教义性的原则”, 可简称“圣经原则”), 列出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参下文 E.2: 列出细节)及具体行动(参下文 E.3: 身体力行), 应用在实际的需要上或生活中.
  • 下图是“神学原则应用法”的模式:

 (E.2) 第九步: 列出细节

应用必须仔细, 粗枝大叶的应用原则使人难以掌握. 例如有个女儿参加朋友的生日会, 父亲对女儿说: “今晚早一点回家.” 女儿12点回到家被父亲大骂一顿, 但女儿委屈地说: “我是同学当中最早回家的.”
早一点是几点? 父亲对“早”的标准和女儿不一样. 原则必须细节化, 才能掌握.

(一)从“原则”到“细节”

  1. 原则适用于任何时代, 细节则适合于一个独特的情况.
    • 例证一: “亲嘴问安”(林后13:12)是细节性的应用; 其原则是什么? 答案是: “信徒见面时要流露出爱心与关心的行动”. 原则是不变的, 但所列出的细节可以不同, 诸如: 见面时有言词上的问候、握手的表示,
      或其他充满爱心而又得体的行动.
  2. 原则是普遍性的, 细节是具体性的. 在应用或实践时, 人常需要一些一针见血的行动项目. 有者用“SMART”五个英文字母来说明“细节应用”的五个特征:
S Specific
(清晰具体)
= 指出一些具体可应用的行动
M Measurable
(可以量度)
= 所列出的行动是可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的
A Acheivable
(容易达成)
= 所列出的行动是不会有太高标准, 是可以达成的
R Relevant
(实际可用)
= 所列出的行动是实际的, 不是虚无缥缈的
T Timing-related
(时间规限)
= 所列出的行动要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
  • 例证一: 徒1:8的“为主作见证直到地极”是大原则, 采纳上述SMART, 细节的行动可包括:
S 清晰具体 =
向父母亲传福音
我立志要实践主的大使命, 从我的“耶路撒冷”(家乡)开始, 向父母传福音, 领他们信主.
M 可以量度 =
向五个朋友传福音
我计划要向五个朋友传福音(列出他们的名字), 带领他们信主.
A 容易达成 =
参加一次“短宣”
我今年之内要参加一次短宣事奉(或参加“逐家分派福音单张”之类的活动).
R 实际可用 =
写出三分钟的见证
我要写出一篇关于“我信主得救的见证”之文章, 其长度在分享时约三分钟.
T 时间规限 =
在三个月内 (30天内)
我要在这三个月内学会“属灵四定律”的传福音方法.
  1. 综合来说, 先从圣经时代的细节(经文的记述), 到找出超越时空的“神学性原则”(圣经教义性原则), 然后再将此原则“细节化”以应用在21世纪的今日情况中.
    • 要明白以上过程, 关键在于一个问题: “若保罗(或其他任何的圣经作者)活在21世纪的今天, 他将会如何用现代生活上的例证来阐释这项原则呢?” 试运用想象力, 就能掌握重点.

(四)“细节”各种层面的应用

  1. 要应用细节, 可以直接问自己一个问题: “既然我现在知道神的心意, 我该如何在生活上实行出来?”
  2. “应用细节”可从以下不同层面来着手:
A.   从对神、对己、对人三方面来回应
  1. 对神方面: 我对神该作出什么回应?
    1. 敬拜: 圣经充满着对神属性的介绍, 叫人向神产生合宜的敬拜、称颂和赞美.【列出一项要赞美神的属性, 并称颂祂】
    2. 信心: 神的话语使我认识祂, 并引导我对祂有更深切的信靠.【列出一项要信靠神的项目】
    3. 顺服: 因顺从神话语的权威, 我决心要履行我身为基督徒的责任.【列出一项要履行的责任】
  2. 对自己方面: 我对自己的生活该作出怎样的调整?
    1. 悔改: 神的话像一面镜子, 照明我内心深处的光景, 我该怎样回应圣灵的感动, 对付自己的软弱, 远离罪恶?【列出一项要对付的罪】
    2. 追求: 我知道自己缺少经文所教导的属灵品德, 我要靠主竭力追求.【列出要追求的品德】
  3. 对人方面: 我该如何改善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1. 待人: 我对周围的人是否已尽上当尽的本分?【列出当尽的一项本分】
    2. 见证: 我怎样才能将主的信息传扬, 使人同得福音的好处?【列出一项传福音的行动】
B. 从教育学的知识、态度、行动三方面来回应
  1. 知识方面: 经文如何帮助我对神、主耶稣、圣灵、救恩、人性等等的圣经真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些认识又如何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 这个层面注重对真理的了解与分析.【列出一项对真理的认识】
    • 例如: 看见超速驾驶的人被警察开罚单, 因而“了解”超速驾驶会有被罚的可能.
    • 有关知识方面应用的字眼可包括: 晓得、指出、阐释、描述、分辨、比较等.
  2. 态度方面: 因着对经文的了解, 我在感情(情绪)上有什么反应? 在心态上如何认同?
    • 这个层面对真理的感受与体认.【列出一项对真理的感受或体认】
    • 应用之道在于心. 心若受感动, 才会顺服真理; 心态调整, 心意更新, 才会将这真理付诸行动.
    • 有关态度方面应用的字眼可包括: 体会、欣赏、喜欢、受感动、得鼓励、愿意顺从等.
  3. 行动方面: 如何能将所认识或所体认的真理付诸行动(实践出来)?
    • 这个层面注重习惯的培养、技能的操练或实际行动的实践等. 【列出一项把所学到的真理实践在生活中的行动】
    • 例如: 知道超速驾驶会有被罚的可能后, 一看见速度限制的交通标志, 就会踏煞车器使车子慢下来, 遵照速度的限制来驾驶.
    • 有关行动方面应用的字眼可包括: 传扬、见证、实行、解决、悔改、认罪、追求、摆上等.

 (E.3) 第十步: 身体力行

当信徒对圣经的真理有所认识, 而且能掌握应用的过程(特指“写下原则”和“列出细节”), 接下来正是“行动”的时候了.  

(一)从“细节”到“行动”

行动必须根据所列出的细节, 要简单而具体, 以下是将真理付诸行动(实践)的几项建议:

  1. 行动必须要即时: 立刻采取行动.
    • 雅各说: “听道而不行道的, 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看见、走后, 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24)
    • 或许有人问: “世上怎会有这样善忘的人呢?”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但这是读经与听道的写照. 读者若自我检视属灵的生命, 不难发现我们都是“善忘”的人.
    • 雅各继续指出: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 使人自由之律法的, 并且时常如此, 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 乃是实在行出来,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5).
    • 即时行动是得福的途径, 特别是当圣灵感动要我摆脱一项恶习的时候, 若没有第一时间去实行, 久而久之, 不但感动会消失, 更容易产生硬心的后遗症.
  2. 要经常自我提醒: 人是健忘的, 需要常被提醒.
    • 信徒可用以下几项建议来提醒自己:
      1. 将经文和所要实行的事写在卡片或记事簿上, 甚至贴在每天梳洗时面对着的镜子上, 经常提醒自己, 不可疏懒(注: 今可存记在手机的记事簿或主屏幕上, 开手机便记起).
      2. 经常自我反省、检讨和校正, 并为所作出的决定经常在祈祷中求主加力.
      3. 将经文背诵, 牢记在心, 自然会达到提醒的作用. 有关如何借着默想经文来应用信息, 请参本期《家信》的“默想灵修”专栏.
  3. 请属灵伙伴相助: 请属灵伙伴给你督促提醒.
    • 找一位知心的属灵好友, 告诉他有关的决定, 请他代祷, 并且支持你、提醒你、鼓励你.
    • 若你的决定是大家可以一同做的事(如读经、祷告、传福音或学习某一项属灵美德), 便可以一同学习、一同追求. 这样, 一方面增加情趣, 另一方面使自己不易放弃.

(二)例证 (第八步骤至第十步骤)

让我们以“博士朝拜主耶稣”的故事为例证, 来看如何进行第八步骤至第十步骤的“应用”.

例证: 博士朝拜主耶稣
马太福音 2:1-12

未进行第八步骤前的一些评注:

  1. 这段经文的主题已被断定是: 东方的博士因着景星的引导, 千里迢迢来寻找并敬拜新生王耶稣基督.[7]
  2. 这主题是历史性的主题, 是讲述东方博士的行动, 与你、我扯不上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必须将它转变成一项超越时空的“原则”, 才可以应用(意即要问: “博士所做的,
    对今日的信徒有什么重要性呢?”).

第八步骤 : 写下原则
(注: 第八步骤属于“应用”方面)

  1. 将主题进行第一重的试验, 看“它是否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规限?”, 若有, 就必须先化解.

试验一:
“它是否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规限?”

  1. 这项主题中有两项较主要的文化、地理或时间因素的规限:
    1. 东方的博士是历史性的人物, 他们从“东方”来, 是当时地理上的阻隔. 换句话说, 拦阻博士前来朝拜的是地域上的距离, 所以是地理因素.
      • 今日信徒要敬拜主, 很少受到如此的地理因素所规限(至少不必走三、四个月才可以敬拜主). 当时对博士们所造成的困难, 不一定是今日信徒所遇见的困难.
      • 困难虽不一样, 今日信徒要敬拜主仍会遇见困难  —  环境上的困难(如家人的反对)或心理上的困难(如爱慕世界).
    2. “新生王”这一称呼是指耶稣基督乃是旧约预言要来作“犹太人的王”的那一位, 是指着弥赛亚说的. 耶稣基督现今已在天上作王, 坐在父神的右边, 长远活着,
      将来也会再来作“万王之王”(启19:16). 因此, 耶稣基督仍然是王, 只要将“新生”两字拿走即可.
  2. 以上的两项文化、地理与时间的因素经过化解调整之后, 就可以写下超越时空的原则来应用. 这正是第一重试验的主要目的.
  3. 在通过第一重试验之后, 初步的原则可以归纳为: “信徒必须排除万难, 来敬拜我们的主  —  我们的王耶稣基督.” (注: 这原则放诸四海而皆准, 是应用方面的“树干”原则)

试验二:
“它是否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1. 将初步的原则进行第二重试验, 看“它是否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
  2. 新旧约圣经都教导信徒要敬拜神(特指父神), 但是否也该敬拜圣子耶稣基督呢? 我们根据“以经解经”的原则, 用别处经文来看这主题是否合乎圣经整体的教导.
  3. 保罗在 腓2:9-11: “所以, 神将祂(耶稣基督)升为至高, 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
    使荣耀归与父神.” 此外, 约翰在启示录第5章看见天上二十四位长老、众天使和万民都跪拜羔羊(耶稣基督). 因此, 主耶稣是应该被敬拜的.
  4. 经过两重的辨别试验之后, 上列初步的原则可以成立, 可以安心应用.

第九步骤 : 列出细节

第十步骤 : 身体力行
(注: 以上两步骤属于“应用”方面)

  1. 太2:1-12的神学性原则(即圣经教义性原则)是: “信徒必须排除万难, 来敬拜我们的主  —  我们的王耶稣基督”
  2. 根据以上的神学性原则(即圣经原则), 我们将之细节化, 从博士身上学习“敬拜主”的功课:
列出细节 身体力行
1 真正的敬拜必须认识敬拜的对象, 如同博士们认识耶稣基督是生下来作王一般【对神方面的认识】 1 细节上的回应: 我愿意在本周内多读四福音(或弥赛亚诗篇、预表基督的五大祭物等), 更多认识我所敬拜的耶稣基督.
2 真正的敬拜必须付上代价, 排除众多的困难, 用坚强不移的意志去完成.【对神方面的行动, 也是对自己方面的追求】 2 细节上的回应: 我知道我在主日早上经常不能按时起床到聚会的地方敬拜主. 我要求主赐力量, 胜过我的软弱; 我要请好友(列出名字)在主日早上按时给我拨个电话.
3 真正的敬拜必须服在主的王权之下(表示向主俯伏敬拜), 因祂配得我们全人的敬拜.【对神在态度上的体认】 3 细节上的回应: 我要在生命中的一个层面(请填上那个层面, 如学业上)尊主为大, 将主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上.
4 真正的敬拜必须有所献上, 如同博士献上珍贵的礼物.【对神方面的行动】 4 细节上的回应: 我在金钱奉献的事上素来不够忠心, 我立志要开始每个月奉献至少十分之一.
  1. 关于第十步骤“身体力行”方面, 有四件可行的事:
    1. 在立志之后, 请将经文及所要实行的事写下, 经常提醒自己, 不可疏懒.
    2. 为所作出的决定经常祈祷, 求主加力.
    3. 背诵与它有关的经文, 用它作提醒.
    4. 若是可行, 将你的决定告诉一位知心的属灵伙伴, 请他常为你祈祷, 并且支持你、提醒你.

读经的应用讲求“心”. 很多人虽然头脑灵活, 对经文知道得很多, 了解也很透彻, 但“心”若不动, 心态不改, 一切都是徒然, 不起什么作用. 心意若能更新, 对圣灵的感动经常有敏锐的触觉, 生命才会有所改变, 读经才会盛化生命.

(全文完)

**************************************

附录一: “十步释经法”简介

简单来说, “十步释经法”是糅合“归纳式查经法”与“释经学”原理在一起而设计的一套研经法. 它采用了归纳式查经法的架构, 即“观察”、“解释”和“应用”(共有十步骤).[8] 它在“观察”的部分中强调观察“事实”、“关系”和“结构”; 在“解释”的部分中注入了久经试验的十项释经学原则; 又在“应用”的部分中制定了“神学性原则应用法”的模式.

观察
  1. 细察
  2. 认清
  3. 注意
解释
  1. 勤发
  2. 逐题解
  3. 归纳总
  4. 找出主
应用
  1. 写下原
  2. 列出
  3. 身体力

十项主要释经学原则:

  1. 实义解释
  2. 上文下理
  3. 历史背景
  4. 语法结构
  5. 词的意义
  6. 以经解经
  7. 比较经文
  8. 化解象喻
  9. 逻辑推理
  10. 参照注释

另加两项特殊原则:
注意体裁 和 承认无知

简言之, 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主要是采纳“归纳式查经法”去研读圣经, 再加上“释经学原理”(基本上采纳“演绎法”)为辅助. 换言之, 此释经法是糅合两种不同的治学法  —  归纳法 + 演绎法. 这两种不同的治学法各有优点和限制, 糅合两者便能相辅相成, 使解经更合乎正道, 合神心意.[9]

“十步释经法”的十步骤有一个简单口诀,
方便我们记住“观察、解释和应用”的十步骤:

观察 =    (事关己);
解释 =    (问答易提);
应用 =     (仔细行).

**************************************

附录二: 圣经信息“应用法”简介

论到如何“应用”圣经信息方面, 赖若瀚在《十步释经法》中另有介绍三种常见的模式, 并中肯地分析它们的优点与缺点.

(一)“认同法”或“投射法” (Identifying with Bible Characters)

(A) 定义与方法

这种应用法是从叙事文的经文中, 找出其中的一个人物, 将自己置身于他的经历与情况中, 完全与他认同, 将他的所作所为投射在自己的身上.
例如效法希西家王在绝症中求寿(王下20:1-7; 赛38:1-8; 代下32:24), 又如读到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的呼召(创12:1-2), 就认为自己必须移居外地, 甚至移民国外. 

(B) 评估与回应

我们必须承认, 若要深入了解叙事文的信息, 读者必须设身处地去体会、去听、去看、去触摸、去经历故事中各人物的情感世界. 但若运用“认同法”或“投射法”来应用圣经, 就免不了会陷入危机中. 原因如下:

  1. 它将圣经人物与现代读者的情况匆促地连在一起, 并未有仔细研究二者之间在历史、文化、地理或神学(可指“时代的真理”方面)的情况中是否完全相同. 简言之, 它忽视了两者之间鸿沟存在的事实, 将过去与现在的情况看为等同.
  2. 它也倾向于将叙事文中“相对性的事理”当作“绝对性的真理”看待.
  3. 它同时将叙事文以神为中心的重点变成“将人当作英雄来崇拜”, 高举了人的经历而忽视神的作为(指神的工作).

(C) 应该注意的原则

  1. 圣经中所记载的事迹, 并不是全部值得我们效法的, 因为有些是反面教材, 不足为训. 例如: 撒但的谎言、愚昧人的见解、外邦人的恶行, 甚至有些属灵人所行的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应用(例如亚伯拉罕娶妾). 圣经中有记载关于说谎、奸淫、乱伦、残暴、欺骗等事, 若不加思索地去认同或应用, 将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2. 圣经写作有两个目的:
    1. 积极性、正面的教导: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 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罗15:4). 这些教训是正面的, 可以效法.
    2. 消极性、反面的教导: “这些事都是我们的监戒, 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 像他们那样贪恋的”(林前10:6). 这些教训是反面的, 必须引以为戒.
      • 读者必须辨认正反两面的教导, 才可适当的应用. (至于如何分辨, 那是解释的部分)
  3. 读圣经叙事文的记载, 不论是个人或团体的事例, 都不能按第一印象而立刻妄下定论, 必须审慎研究, 细心推敲经文的意思才可应用.
  4. 特别注意每件事迹或那段经文记载的前后, 是否已附加作者的评语; 例如: 代上10:13-14对扫罗生平的评语; 代下32:31记载神要试验希西家王; 代下16:12声明亚撒王没有求神.
  5. 注意神对该事迹的看法如何, 或它是否直接或间接地违反神的命令; 例如: 伯42:7, 神向约伯的朋友们说: “我的怒气向你和你两个朋友发作, 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也参 伯38:1-5); 又见
    撒下11:27说: “大卫所行的这事, 耶和华甚不喜悦.”
  6. 有些事迹的评语, 是在别处的经文中才可以发现的; 例如: 加2:11-14记载保罗当面斥责彼得在安提阿的举动, 参 使徒行传第15章.
  7. 其他的事例必须从圣经的整体或一贯的看法, 来断定它应用的可靠性(指是否适合应用).

(D) 例证: 希西家王求长寿

我们用“希西家王求长寿”的叙事文为例证. 请参相关经文: 王下20:1-7; 赛38:1-8; 代下32:24.

A. “认同法”或“投射法”的立论
  1. 犹大国的希西家王求神免死, 神后来应允给他加增15年的寿数.
  2. 根据这段经文, 基督徒同样可以在急难(病危)中求神添寿, 借着恳切的祈求去改变神的心意.
B. 对“认同法”的评估与回应
  1. 这是一项祈祷蒙应允的记载. 但问题是: 信徒能否普遍地或直接地应用这事迹的教训?
  2. 这件事迹完全出于神主权的干预. 本来神的旨意已定, 借先知以赛亚吩咐希西家说: “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 因为你必死, 不能活了”(王下20:1). 不过希西家向神痛哭祈求, 神就例外施行怜悯, 加增他15年的寿数.【上文下理】
  3. 这件事迹本身没有加上作者的评语, 也没有记载神对此事的看法.【上文下理】
  4. 从这事件的后果来看, 希西家在增寿的15年间, 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反之, 他却有下列的恶果:【逻辑推理】
    1. 他病愈后, 把财库中的金子银子并一切的财宝都给巴比伦的使者看. 这样高傲的炫耀财富导致后来巴比伦兴兵攻占耶路撒冷, 把王宫一切财宝和犹大百姓掳到巴比伦(王下20:12-19).
    2. 希西家离世后, 他儿子玛拿西接续他作王, 当时年12岁(王下20:21-21:1), 可见玛拿西是在希西家求寿蒙应允3年后出生的. 玛拿西是犹大国中的坏王之一. 增寿15年, 生了一个这样的儿子, 真是生不如死.
  5. 从圣经的一贯真理看这事:【以经解经】
    1. 人的祷告不是要改变神的旨意, 乃是要配合祂的旨意(约壹5:14-15; 雅4:3-4). 若勉强祈求, 神或许借着祂“许可的旨意”(而非“完美的旨意”)使事情如人所愿地成就,
      但结果不一定是美好的(参 诗106:15).[10]
    2. 人的生命在神的手中, 不是在人的手中(传3:1; 诗139:16; 徒17:28; 太6:27). 希西家王既从先知以赛亚口中得知神的心意, 本该顺服接受.
  6. 结语: 希西家王这事迹不能成为基督徒(信徒)普遍的典范. 基督徒对神的心意的第一反应, 应该是顺服(因万事互相效力, 叫爱神者得益处, 罗8:28).

(二)SPECK 方法 (罪恶-应许-榜样-命令-知识)

(A) 定义与方法

SPECK 方法乃是采取五个应用项目中每个字的头一个英文字母结合而成, 以便记忆. 它可采用以下五个问题来表达:

  • Sin (罪恶): 是否有什么罪恶要我去避免或引为鉴戒?
  • Promise (应许): 是否有什么来自神的应许要我掌握?
  • Example (榜样): 是否有什么榜样让我效法?
  • Command (命令): 是否有什么命令要我遵行?
  • Knowledge (知识): 这段经文如何加深我对神、基督、圣灵、人、魔鬼等的认识?

(B) 评估与回应

SPECK方法提供了一个模式, 让信徒可以实际地应用经文的信息. 不过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是解经者不能忽视的:

  1. 此法用在新约书信中较为合适, 但若用在叙事文体或旧约经文时, 则容易陷入上述“认同法”的弊病中(参下文的例证).
  2. 这种应用法较为松散, 忽略以经文的中心信息作为应用; 它从四面八方进行, 虽然有时会有点滴的收获, 但经常会失去重心.[11]

(C) 例证: 初期召会凡物公用

我们用“初期召会(教会)凡物公用”的事迹作例证. 请参经文: 徒4:32-5:11.

A. SPECK方法的立论
若根据SPECK的应用法, 可能会产生以下较为极端的应用:

  1. 罪恶(S): 我不可以好像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那样的自私自利, 将银钱留下来给自己用, 以致遭受神的管教与刑罚(徒5:1-11).
  2. 应许(P): 当大家凡物公用后, 圣经说: “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 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 把所卖的价银拿来, 放在使徒脚前, 照各人所需用的, 分给各人”(徒4:34-35). 凡物公用必会导致各人一无所缺.
  3. 榜样(E): 初期召会的信徒与巴拿巴变卖田产奉献的事(徒4:32, 34, 36-37), 是我们该效法的好榜样.
  4. 命令(C): 经文中似乎没有直接的命令要我们遵守.
  5. 知识(K):
    1. 召会凡物公用, 彼此相爱, 众人都没有欠缺.
    2. 神是公义的主, 祂是轻慢不得的.
B. 对SPECK方法的评估与回应
  1. 上述的经文是叙事文, 它是初期召会生活的记录, 但可否作为绝对性的准则仍是疑问.
  2. 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的罪是“欺哄圣灵”(徒5:3). 彼得清楚地宣告他们受神刑罚并非因为没有把变卖田产的价银全部拿出来, 乃是因为他们只拿出“部分”却欺哄说是“全部”(徒5:4,8). 由此可见, 变卖田产将价银全数拿到使徒面前, 并非当时硬性的规定.
  3. 变卖田产、奉献价银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 是弟兄姐妹受感动而自愿的摆上. 因此, 今日召会若有信徒要如此奉献, 实在是美事. 但召会或信徒不能硬性要求别人也要如此行, 因为所注重的是甘心情愿的摆上(参捐献的原则: 甘心乐意, 林后9:7).
  4. 在保罗书信中, 可见后期的召会曾有收集捐项(捐款), 在经济上帮助有需要的人, 保罗所提供的原则是: “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 你们受累, 乃要均平, 就是要你们的富余, 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 使他们的富余, 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 这就均平了”(林后8:13-14). 这“均平”的原则是要“富余”的补“不足”的, 并且有来有往, 互助互爱.
  5. 这种凡物公用的现象, 也许是由于当时一个特殊的需要而起. 因五旬节的来临, 许多从外地来的人到了耶路撒冷(参 徒2:5, 9-11), 而且一时有三千人(徒2:41)和五千人(徒4:4)信主, 召会要在经济上照顾这些人实在不易, 须有紧急的措施来应对. 后来, 召会建立了规模, 就将这种需要列入经常性的情况来处理了(即信徒做工自供自足, 也互相帮补).

(三)TRUTH 方法 (困扰-回应-潜在偶像-真理-心灵回应)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 弗尼克(Leslie Vernick)采用“TRUTH”的方法来提倡一个实用、易学、易记的应用模式. (如同“SPECK”, 同样是以五个应用项目中每个字的头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

  • Troubles (困扰): 从神允许你经历的困扰中, 学习扩大视野.
  • Response (回应): 在面对困扰与试炼时, 如何作出较理想的回应.
  • Underlying Idols (潜在偶像): 看生命中有哪些潜在的偶像拦阻你作出适当的改变.
  • Truth (真理): 掌握神的话语中的真理信息.
  • Heart Response (心灵回应): 用心灵去回应, 并学习亲近神.

这模式注重即时的应用, 与 SPECK方法十分相近. 可是它没有先找出经文深入的、超越时空的大原则, 然后才应用, 所以有潜在的危机.[12]

**************************************

附录三: 文化的差距与释经的应用

应用圣经信息的一大困难, 是读者或研经者有时难以断定某段经文的教导是否只限于某时代的特殊情况, 抑或是普遍适用于现今的信徒. 赖若瀚所提倡的“神学原则应用法”模式中, 经文主题要通过的第一重试验就是与此有关 —  “这主题是否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规限或限制?”

针对这点, 麦高根(J. R. McQuilkin)指出: “现代人不断地以相对的社会观念加诸圣经中, 使经文的信息与原意互相违背. 我们必须订定严格的标准来规范文化的解释, 不然, 解经者就变成了权威,
超越了圣经本身的权威.” 根据赖若瀚, 以下所列的是一些“严格的标准”, 用来规范圣经信息的应用.

(一)注意该项记载或教训是否具有道德方面或与神心意有关的真理

例一: 妻子是否应当顺服丈夫? (西3:18; 弗5:22-23)

  1. “妻子要顺服丈夫”的教导乃基于神创造的次序 —  神先造男, 后造女(编者注: 即所谓的“头权”  —  作头带领的权责; “蒙头的真理”也基于创造的次序, 林前11:8-9); 在家庭的制度中, 这次序明显地反映出神的心意(参 提前2:11-14).
  2. 保罗用妻子与丈夫的关系, 比作召会(教会)与基督的关系(弗5:22-33). 基督是召会的头, 同样, 丈夫也是妻子的头(弗5:23; 参 林前11:3).[13] 因此, 妻子顺服丈夫的教义与召会顺服基督的原则相同, 不会因为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有所改变(这就是所谓“与神心意有关的真理”).
  3. 无论如何, 在强调妻子要顺服丈夫的同时, 我们得认定这种“顺服”只限于功能上(functional)的顺服, 并不等于说女人是次一等的人(因在基督里, 男女在地位上[positional]是平等的, 加3:28). 今日的女权运动强调男女要完全平等, 其实是混淆了男女之间在功能上与本质上的分别. 若是要男女完全平等, 那么是否有一天要轮到男性怀孕生子呢?

例二: 守主的晚餐(即所谓的“守圣餐”) 是否一定要用饼和葡萄汁/葡萄酒? (林前11:23-26)
可用其他物品取代吗?

  1.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在此的重点不是谈要用有酵或无酵的饼和葡萄产物,[14] 而是有人曾问: “守圣餐是否有时可以改变一下作风, 换一下口味,
    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呢?”
  2. 要回答这问题, 必须先清楚了解“饼”和“葡萄汁/葡萄酒”在当时所要表达的意义. 这两项表征(symbol)在本质上显示了神救赎事工中的两项要素: “饼”代表主的身体, “葡萄汁/葡萄酒”代表主的血. 若换了别的表征, 今日信徒在“守圣餐”(即守主的晚餐)时, 就无法联想到它真正代表的意义了!

(二)注意该项记载或教训是否只限于当时的风俗与习惯而已

例一: 今日信徒见面是否仍须“亲嘴问安”? (林后13:12)

  1. 初期召会的信徒见面时常会彼此问安, 从热烈的迎迓、言语的问候以至行动上的亲嘴, 这些都是当时常见的表达方式.
  2. 犹太人的会堂是男女分坐的, 男与男的亲嘴, 女与女的亲嘴, 彼此问安, 十分亲热.
  3. 从早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的记述, 发现这“亲嘴问安”的习惯早已变成极其随便, 甚至不合圣徒体统的行动. 保罗说“你们亲嘴问安, 彼此务要圣洁”就是针对这样的背景而来的.
  4. 基督徒彼此之间在基督里具有生命的连结, 见面表示问候关心是应该的. 但在21世纪的今天, 信徒见面若以“亲嘴”来问安, 这行动与当时的意义似乎不太相同. 现代人对“亲嘴”较为敏感(尤其比较保守的东方人), 加上这行动与神的道德性之要求或心意无关, 所以可以借着言词的问候、握手的表示或其他爱心关怀的行动来代替, 促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例二: 今日信徒可以(或应该)在敬拜时举手祷告吗? (提前2:8)

  1. 旧约圣经有多处记述圣徒在敬拜神时向天举手(伯11:13; 诗28:2; 63:4; 88:9; 134:2; 141:2; 143:6; 哀2:19), 而且保罗在 提前2:8也说: “我愿男人无忿怒, 无争论, 举起圣洁的手, 随处祷告.” 这行动似乎是圣经所赞成的.

编者注: 有人指“蒙头”只是哥林多人的传统或风俗, 所以保罗在 林前11:1-16有关“蒙头”的教训只限于第一世纪的哥林多召会的信徒, 不适合应用在现今时代的信徒身上. 果真如此吗?

  • 事实上, 蒙头的教训或教义有两大方面: (1)男人不该蒙头; (2)女人应该蒙头. 蒙与不蒙的原因不是因为当地的风俗习惯, 而是因为创造的次序和目的(林前11:8-9), 这与神“起初”在乐园里所设立的“头权”(headship)有关, 是“与神心意有关的真理”, 而非属于人的传统或风俗习惯.
  • 女人蒙头是遵守“与神心意有关的真理”  —  顺服神“起初”所设立的头权. 天使也在见证她们是否“顺服头权”, 所以保罗指出“女人为天使的缘故, 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林前11:10).
  • 哥林多召会的信徒肯定有犹太人(徒18:1-3, 8-11). 犹太男人按传统风俗敬拜神时必须蒙头, 但保罗在 林前11:4,7强调男人不该蒙头, 可见“蒙头的教义”与传统风俗无关(只与“头权”有关).
  • 保罗在 林前11:16总结时强调, 若有人想辩驳(反驳), 即不赞成“女人蒙头, 男人不蒙”, 保罗表明“我们”(保罗及同工们)和“神的众召会”(包括由犹太信徒组成的耶路撒冷召会)都没有这样的规矩(即允许男人蒙头, 女人不蒙).
  • 有关蒙头是否属于风俗习惯, 我们请读者阅读: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蒙头-可有可无的传统 .【请留意B项的理由(1): 蒙头是第一世纪的哥林多人或希腊人的传统吗?】
  1. “举手祷告”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是形式上的举动. 今日的信徒若要效法, 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然而, 若要在公众敬拜时实行, 必须先考虑下列各项因素:
    1. 这是否只限于男人呢? 姐妹可举手祷告吗?
    2. 所举起的手是否圣洁? (注: “举起圣洁的手”)
    3. 举手祷告是自发性的呢? 还是为了标新立异? 或为了引人注目?
    4. 众人是否以此为“美事”(参 罗12:17)? 因公开或集体敬拜是众人的事, 不只限于个人. 若个人的喜好影响到别人的清心敬拜, 或干扰到他人的集中力, 那就得小心注意(甚至要为了众人而不做此事).
  2. 上列的几项问题, 其实都比“举手祷告”的举动更为重要, 须先处理.

(三)注意该项记载或教训是否有原则性的教导, 抑或只是解释某项原则的一些实例而已

例一: 召会是否必须选立“七”位执事 (徒6:3)

  1. 按使徒行传第6章的记载, 初期召会选立这七位执事, 是因为当时特别的需要.
  2. 从后来保罗的书信中, 可见这些人都是管理召会的同工(腓1:1; 提前3:8), 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提前3:8-13).
  3. 至于是否一定要选立“七”位执事, 就应该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而采取适当的办法), 因情况而异, 不能硬性规定.

例二: 姐妹是否不可以戴首饰,穿贵价的衣裳 (提前2:9)

  1. 提前2:9全文如下: “又愿女人廉耻、自守, 以正派衣裳为妆饰, 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从上下文可见, 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在当时并非“正派”的衣裳.
  2. “以正派衣裳为妆饰”是原则, 其他所列举的只是这原则的实例而已. 实例可因时代不同而改变, 但原则必须遵守.
  3. 保罗反对姐妹像异教徒那样的“穿金戴银”以致有损廉耻自守的形像. 但若认为姐妹连戴结婚金戒指都不应当, 则有点过分了(注: 这就犯了所谓的“矫枉过正” —  纠正错误或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 换言之, 纠正错误过度, 导致产生其他错误).

(四)注意该项记载或教训是否只针对当时生活上的某种流弊, 为要强调效果而加重语气, 其实作者并不是要表达神的一项普遍性心意

例一: 不做工的人就不可吃饭 (帖后3:10), 那么残障人士又如何?

  1. 保罗说: “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 曾吩咐你们说, 若有人不肯做工, 就不可吃饭”(帖后3:10).
  2. 我们必须看上下文, 保罗在下一节说: “因我们听说, 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 什么工都不做, 反倒专管闲事. 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 要安静做工, 吃自己的饭”(帖后3:11-12).
  3. 原来当时在帖撒罗尼迦的召会中, 有人认为耶稣基督快要回来, 就找借口说因为要等候主再来, 就不工作了, 闲坐家中(可能要求其他信徒给他们食物, 养活他们), 甚至“专管闲事”. 因此, 保罗在书信中义正词严地责备这些人, 强调他们在等候主再临的同时, 必须勤奋作工.
  4. 由于这节经文有它特殊的背景, 所以不能拿来作普遍性的应用. 例如一些因意外而残废的人、因病痛而不能工作的人, 或因特别情况而无法从事生产(指做工)的人, 都不能将他们视为同一类(因他们不是“不肯”做工, 而是“不能”做工). 因此, 我们不能因他们不做工而不供给他们所需的物质(包括食物).

(五)注意该项记载或教训是否只适用于某时代, 而被后来的教训所替代了

例一: 割礼是神选民的记号, 所以信徒要守割礼(创17:9-14)

  1. 初期召会当中有人强调信徒要受割礼(徒15:5).
  2. 但新约信徒不需要借着受割礼作为得救的条件(或属神选民的记号), 因耶稣基督已在十架上拆毁了隔断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墙(弗2:14). 人不必先成为犹太人, 然后才能成为神的选民.
  3. 简言之, 受割礼的礼仪已被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赎所取代了(请参加拉太书的解释; 注: 加6:15: “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 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指重生得救的人]”)
  4. 换言之, 神对人的要求在律法时代与在恩典时代是有所不同. 因此, 信徒必须查考和正确掌握“时代的真理”.[15]

例二: 不向外邦人传福音(太10:5-6)

  1. 主耶稣曾吩咐门徒说: “外邦人的路, 你们不要走; 撒玛利亚人的城, 你们不要进; 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0:5-6).
  2. 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今日召会或基督徒要严格遵守的教训, 因为它是主耶稣在完成十架救恩之前, 差派门徒时所颁的一项特殊吩咐.
  3. 在主耶稣完成救恩、死里复活之后, 祂颁布了所谓的“大使命” —  “你们要去,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8-20; 可16:15: “你们往普天下去, 传福音给万民听”).
  4. 这项大使命已取代了那项先前的吩咐(太10:5).

总括而言, 圣经作者的时代与我们现今的时代是有“文化的鸿沟”, 在应用经文以前, 我们必须“搭桥”  —  在两个不同文化的鸿沟之间建立桥梁, 找出同时“忠于圣经”又“适切时代需要”的真理. 赖若瀚贴切表示: “解决文化与历史的差距, 是应用‘搭桥’(指应用方面的‘搭桥’)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有人因为急不及待要将经文应用, 就将鸿沟当作平地, 大步就走过去, 结果跌落万丈深谷里. 最可悲的是, 不少研经者以为自己已掌握圣经正意的应用, 殊不知却只是在绕圈子,
所得出来的结论并没有建立在圣经的权威上.” 有鉴于此, 我们建议采纳赖若瀚提倡的“神学原则应用法”(也可称: 圣经原则应用法), 其模式与流程有助于确保经过“双重试验”出来的应用原则, 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圣经的根据,
而非胡乱的应用.[16]


[1]           这十大步骤是: (1) 细察事实; (2) 认清关系; (3) 注意结构; (4) 勤发问题; (5) 逐题解答; (6) 归纳总意; (7) 找出主题; (8) 写下原则; (9) 列出细节; (10) 身体力行. 请参本文附录一. 这十大步骤的第五步骤  —  逐题解答(解释的部分)  —  采用十项主要释经学的原则, 即: (1) 实义解释; (2) 上文下理; (3) 历史背景; (4) 语法结构; (5) 词的意义; (6) 以经解经; (7) 比较经文; (8) 化解象喻; (9) 逻辑推理; (10) 对照注解.  读者切莫混淆“释经的十大步骤”与“释经学的十项原则”.

[2]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27-473页;
但也有一些资料和例证是取自其他书籍或编者自己的查经笔记.

[3]           J. Robertson McQuilk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Press, 1983), 第11页. 麦高根在上引书中说这话时, 是在1983年, 但过后的情况有些改善, 因为已有一些专门研究“应用”的书籍陆续出现, 例如: Walter A. Henrichsen (Layman’s Guide to Applying the Bible, Zondervan, 1985)、Jack Kuhatschek (Applying the Bible, IVP, 1990)、Dave Veerman (How to Apply the Bible, Tyndale, 1993)等等.

[4]           用“搭桥”来形容从解释到应用的进路, 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1) 应用不像有些人所认为, 可以随手拈来, 这里一点、那处一块来凑合而成. 应用如“搭桥”一般, 须运用心思, 遵行特定的路轨才可以完成; (2) 搭桥必须在两端(过去的历史性和如今的现代性)有坚固的基础(意即对这两方面都有清楚的了解与正确的认识), 才可在上搭起桥来; 不然, 只要有一方的根基不稳, 整座桥就会塌陷下去.

[5]           “从经文而出的神学”(emerging theology)是引述自 Walter Kaiser, Toward an Exeget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1), 第161页. 凯泽(Walter Kaiser)指出有两种可以探测经文神学的工具: 第一种是引用圣经作者明确的教导、暗中的指引, 及所采用的名词等, 看出它们在神递进的启示过程中所占的地位; 另一种是参考好的圣经神学书籍(例如好的释经书, 或有关圣经教义的属灵书籍), 指出神学(指某种圣经教义, 例如“时代论”、“基督论”、“末世论”等)在历史中如何发展. 同上引, 第162页.

[6]           关于这点, 赖若瀚说: “神学性的原则必定与神学性的动机相连.”(参《十步释经法》, 第443页). 此话的意思是: 我们要从圣经的经文中找出的这个“神学性的原则”, 必定与圣经作者写那段经文的目的(神学性的动机)有所关联; 例如保罗说“不肯做工的不可吃饭”(帖后3:10). 保罗写这话的动机是要纠正那些有能力做工不肯做工的人(帖后3:11-12), 而非指残废人士不可吃饭. 换言之, 我们不能说这经文的神学性原则是“凡不做工的人就不可吃饭”, 因它与作者(保罗)说这话的目的(神学性的动机)并不相连或相符. 

[7]           赖若瀚指出, 有者认为这段经文可以用“神的引导”作为重点(主题), 说明神可以借着不同的方式,
如“星”、“圣经”和“异梦”等来引导人的道路. 但那只属“支流”的应用, 因为整段经文对耶稣基督的王者身份, 以及博士对祂的敬拜都十分注重, 是不可忽略的主流意义, 当然, 研经者可以偶尔采取“支流”的应用, 但必须认定那只是支流, 而且不能常用; 否则, 研经者就只徘徊在圣经信息的边缘而已.

[8]           这十步骤是: (1) 细察事实; (2) 认清关系; (3) 注意结构; (4) 勤发问题; (5) 逐题解答; (6) 归纳总意; (7) 找出主题; (8) 写下原则; (9) 列出细节; (10) 身体力行.

[9]           以上附录一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7, 49, 129-130页.

[10]          另一例证是以色列百姓坚持要求立王(撒上8:5-22), 神最后答应他们, 但他们将承担恶果(撒上8:11-18).

[11]          例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扩散的时期, 有些教会的牧师或信徒引证 诗91:6-7:
“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 或是午间灭人的毒病. 虽有千人仆倒在你旁边, 万人仆倒在你右边, 这灾却不得临近你.”(也参 第3节: “他必救你脱离捕鸟人的网罗和毒害的瘟疫”) 他们把这三节当作神给每个基督徒的应许, 强调神必保守基督徒不会感染新冠肺炎, 所以他们不肯“居家隔离”, 仍然到教堂群集, 结果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甚至有牧师和信徒染病而死. 这是何等可悲, 因为错误的“解释和应用”圣经. 事实上,
这篇诗篇是“弥赛亚诗篇”, 里面的应许主要是给弥赛亚主耶稣基督(比较 诗91:11-12 和 路4:10-11), 而非每个基督徒. 

[12]          以上附录二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37-441页.

[13]          有者错误地认为哥林多前书11章是单单论到“丈夫”与“妻子”的关系, 所以只有作“妻子”的姐妹才要蒙头, 单身的姐妹不必蒙头. 针对这点, 我们承认哥林多前书11章的“女人”一词在希腊原文是gunê {G:1135}, 可指“女人”或“妻子”. 但请注意, “每个谨慎的圣经读者不难发现 林前11:2-16并非指‘夫妻’关系,
不然第8节将变成‘丈夫不是由妻子而出, 妻子乃是由丈夫而出’【注:《和合本》把此节译作“男人”和“女人”, 即“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 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 没有一个作‘妻子’的可宣称她是由丈夫而出. 但我们知道‘女人’(指夏娃)却是由‘男人’(指亚当)而出(创2:22)【注: 夏娃最初的名字乃是“女人”, 创2:23:
“可以称他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因此, 《和合本》将哥林多前书11章的 gunê 译成‘女人’(而不是妻子)是正确及合理的.” 引自《家信》的文章“女人的职事”, 请参网址: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召会真理4女人的职事/.

[14]          若读者想了解关于“有酵”还是“无酵”这一课题, 请参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守主的晚餐该用无酵饼还是有酵饼/.

[15]              有关“时代的真理”, 请参《家信》的“基要教义”专栏.

[16]          以上附录三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50-454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