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烹调艺术十步骤 (九): 结论归纳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参本文附录). 我们已在前八期的《家信》探讨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八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和列出应用).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讨论第九步骤  —  结论归纳.

 

(文接上期)

(C)       预备讲章的十步骤: 逐一分析

 

步骤九:   结论归纳

 

在一般的大宴会中, 最后上桌的通常是水果与甜汤(甜品). 在香港, 寿宴会提供“寿桃”包点, 婚宴则有莲子百合糖水(甜汤), 让出席宴会的人回味无穷. 讲道要让弟兄姐妹感到如同饱尝灵筵, 甚至大家都舍不得离开, 日后仍常常回味. 就如演唱会结束时, 大家一再要求歌手再歌一曲, 最后离场之时, 歌声仍绕梁三日.

 

赖若瀚贴切指出, 一篇好的讲道, 必须主题清晰明确, 引言引人入胜, 大纲平稳全面, 例证活泼生动, 应用具体实用, 结论强而有力. 一篇讲道的结论, 在全篇之中有画龙点睛之效, 也是品味再三, 回味无穷.

 

为什么我们先讲结论, 稍后才探讨引言? 因为讲道内容必须先写好, 才可以下结论. 面前有了全篇信息, 才可以设计引言, 诱发听者的兴趣, 所以引言是预备讲道的最后步骤.[2]

 

赖若瀚 (Johann Lai)

赖若瀚在《食经讲道》一书中, 详细讨论了有关“归纳整体结论”. 我们在下文将之内容简略讲解:[3]

  1. 结论是什么
  2. 结论的重要
  3. 结论的种类
  4. 好结论的特征

 

 

(一)       结论是什么?

 

赖若瀚指出, 结论是一个肯定的结束. 希腊与罗马的大演说家, 都用许多时间去准备结论. 结论可用不同的比方来形容.

 

(a)   捕鱼收网

结论像捕鱼收网一样. 从前收网用人力, 现今在较为先进的地区, 已改用机器. 但网要收得紧, 不可松懈, 不要有漏洞.

 

正如曾霖芳所说: “打鱼的要学会撒网, 网抛得远、抛得圆、抛得大, 才算抛得好, 可能收获会较多. 网没有散开, 圈子小, 收获自然也少. 所以‘道’要讲得宽广, 顾及广大的听众需要, 效果也大, 一定比思想狭窄和坚持己见的讲章大不相同. 可是, 单学会撒网是不够的, 还得学会拉网(指收网), 否则收获漏失, 岂不可惜? 拉网却不可粗心大意, 要小心翼翼, 慢慢拉, 要收得紧, 免得有漏网之鱼.”

 

 

(b)   飞机降落

飞机的起飞与降落同样重要. 按统计, 飞机经常在起飞与降落时失事, 正因为危险, 都会要求乘客扣好安全带.

 

斯托得(John R.W. Stott, 1921-2011)分析说: “有些传道人似乎生来就不会给任何事情下结论, 遑论(更不用说)给讲章下结论了. 他们兜着圈子, 像一架没有仪器的飞机, 在浓雾之日不能降落. 他们的讲章简直是一出漫无目的之悲剧.”

 

传道者也该在开始与结束时多花心思预备, 免得到时出错, 难以弥补, 特别是在作结论的时候, 不可像一直兜着圈子、不会降落的飞机! 

 

 

(c)   最后陈词

律师在诉讼案中, 如何能衡量各种证据孰轻孰重, 然后作出最后陈词, 说服法官和陪审团而赢得官司呢? 这就取决于律师在这最后陈词中的敏捷思考、精湛辩才与充分预备.

 

律师最后陈词的力量实在不可小看. 往往这短短的一段话, 扭转整个案件的结果. 而真正能扭转乾坤的, 是经过细心精选的言词, 并善用情感来表达, 牵动法官与陪审团的理性与感性, 最后洗脱罪名或讨回公道.

 

 

(二)     结论的重要

 

结论是讲道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布莱克伍德(Andrew Blackwood)在其所著的《讲道法的艺术》(The Fine Art of Preaching)一书, 第九章的部分中, 讨论有关“结论”时, 采用的章题是“讲章最重要的部分”. 他说: “从建筑工程的角度而言, 讲道的结论就像一座建筑物的房顶, 甚至是一个尖塔或拱顶”; 房顶、尖塔或拱顶象征整个建构的高峰, 可说是吸引眼目最重要的部分.

 

Bryan Chapell

柴培尔(Bryan Chapell)在引述传播学的研究后, 指出讲道或演说让会众(听众)留下印象的程度, 由最深到最浅的顺序是: (1) 结论; (2) 引论; (3) 例证(特别与引论或结论有关的); (4) 针对性的应用(特别是会众欣然接受或强烈反对的); (5) 信息的中心; (6) 发人深省的思想; (7) 大纲中的一点; (8) 解经的心得等等.[4]

 

由此可见结论的重要. 别人或许依稀记得信息的某些部分, 但他们却容易记住结语. 不少讲道者有好的开始, 在内容讲解上亦有心得, 却在结束时草率了事. 因此, 留下了不良印象, 甚或给人头重脚轻的不良感觉.

 

总括而言, 讲道的结论十分重要, 因为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

 

(a)   总结全篇概念

结论密切配合讲章的主题, 与信息阐述的观念保持一致. 基本上, 讲章的结论是讲章“起、承、道、转、合”五步运作中的最后一步.

  • “起”是讲章的引言;
  • “承”是引言的转接句, 引入讲章的本论与讲解;
  • “道”是讲章的主体、解经与喻道例证等;
  • “转”是信息的应用;
  • “合”是讲章的总结, 鼓励会众回应.

 

桑斯特(William E. Sangster)有个十分传神的比喻, 描述讲道不注意结构的情况. 有一个人要将一幅画挂在墙上, 全家人都要帮忙, 两人扶着梯子, 一人递锤子, 一人要站在远处看是否挂得端正. 这一家之主在各方都预备好之后, 拿着锤子, 爬上梯子, 用手指按在钉子的目标位置, 却发现另一只手上没有拿钉子.

 

“钉子”正是讲道的结论, 是将信息敲进会众心中的重要工具. 然而, 到了最后才发现没有钉子, 无从入手, 就真是太迟了.

 

 

(b)   进入最后冲刺

讲道结论常用的方法, 是用感召力将信息带入高潮. 正如田径比赛的冲刺时刻, 竞赛的运动员集中火力, 作出最后一击. 讲道能否给听众带来影响力, 能否留下深刻印象, 或使信息圆满收场, 正要看这短短的关键时刻.

 

Franz Joseph Haydn

著名奥地利音乐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有一首作品“告别交响曲”. 它的由来很有意思. 当时为王室演奏的乐师, 常常因为宫廷中冗长的宴会而疲累不堪, 因此, 海顿刻意写出这首交响曲. 乐章开始时, 所有乐器演奏者都参与演出, 音乐丰富而多变化, 随着乐曲的进展, 演出者按照顺序, 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最后只剩下小提琴手联合演出的优美二重奏.

 

赖若瀚评论道: “我同意要尽心设计有效的讲道结论, 但讲道结论不应该像‘告别交响曲’, 因它反高潮, 缺乏力量, 使人预备晚上安眠似的.”

 

 

(c)   鼓励会众应用

在每篇讲道的最后, 都要力求使讲道内容不单进入会众的脑袋, 也进入他们的心坎.

 

在讨论“应用”的篇幅里(参上期《家信》), 我们曾讨论讲章的“解释”与“应用”二者之间, 应该是占五五或六四之比. 然而, 作总结时, 应用要占更重的分量. 讲道最终目标若是改变生命, 那么讲道的最后冲刺应该朝这方向进发, 将信息作最后一次重申, 唤起人对神话语的回应.

 

讲章结束, 就是行动的开始. 有一部关于主耶稣生平的电影, 用主耶稣在升天前颁布的大使命作结束, 最后打出的字幕并非“剧终”, 而是“这正是开始”!

 

然而, 为什么讲道会有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呢? 今日有一种“闲云野鹤”般的讲道者, 讲到哪里算那里, 漫无目的, 带你云游四海, 却不知道如何结束旅程. 究其原因, 是因为他们不重视结论, 又或根本不认为有必要讲结论, 以致只花时间预备讲章中的其他内容.

 

结论既然是讲道极重要的一环, 就必须好好预备, 要根据讲章的目标去设定落脚之地, 经过仔细思考来完成. 最好是将结论具体写出, 再三推敲, 最后以最精简有力的言词定稿.    

 

 

(三)     结论的种类

 

结论的目的是综合, 将信息串连起来, 作最后的冲刺, 带给人挑战. 结论可以有下列几种类别 (注: 共十一种类别):

 

(a)   重申重点

由于讲道的范围广泛, 所以虽然讲者对内容及方向了然于心, 但二三十分钟之后, 听者不一定就能明白. 讲员如同导游一样, 必须回过头来, 在结论中向团员简单扼要地重述在路途看见的各个重要景点, 即是借机温习讲道的主旨与大纲. 结论部分不只是复述重点, 更要有力地再次带出整篇信息的中心, 说服人遵从主的道.

 

  • 例证一: 讲题: “谁主明天”: 结论: “弟兄姐妹, 我要大家掌握的信息只有四句话: ‘不要为明天忧虑, 不要为明天自夸, 谦卑地将明天交托给主, 尽力活好今天.’ 你愿意因为知道明天掌握在主的手中, 而接受主的安排, 尽力去处理你能做的事, 而将你不能做的事交托给主吗? 让我们一同低头祷告.”
  • 例证二: 提摩太后书3:15-17: “弟兄姐妹, 当你人生的小船遇见风浪迎面扑来的时候, 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你是否装备充足? 当你遇到人生问题的时候, 你是否先查看圣经? 我恳请你在平时就好好在圣经真理上装备自己, 因为圣经是一本能改变生命的奇书 —  它不仅可以助你得救, 还可以导你向义, 使你完备!”

 

 

(b)   解决问题

若信息的内容是要解决一条问题、一个困境或是一种张力(tension, 注: 这里所谓的“张力”可指某段经文的教导看似与圣经整体教导有所不同或互有冲突), 在本论中就要一步一步的解决, 而到结论时, 将答案再次总结并归纳.

 

如果讲道是以一个问题作开始: “想象你此后的人生, 就是以乞讨为生的乞丐, 你会怎样面对呢?” 在结束时, 必须回应这个问题, 让讲章有个完结. 让信息的结论, 与你的引论连结, 解决你的引论所带出的问题与张力. 最后的结语可以是: “让我们都懂得向神乞求, 求神怜悯我们.”

 

我们可以在引言中叙述一个实例, 即某位弟兄或姐妹遇见的问题与困难, 述说完之后, 可以停顿一下, 问会众说: “你若是当事人, 会有什么反应呢?” 接着, 带出讲章的本论, 分析如何从神的话语中, 找到应对的良方与策略. 最后, 在结论中再分享那位弟兄或姐妹实际解决问题的见证及他/她们所经历的结局, 与理论配合, 坚固激励人心.

 

有时候, 我们找不到可以提供的答案, 可以用神的问题覆盖我们的问题. 但我们告诉神: “神啊, 我不知道怎么办…” 神最终会问我们: “你愿意相信我吗?” “你愿意把前面的道路交托给我, 让我为你安排一切吗?” 正如在约伯记第38章, 神用一连串的问题回应约伯. 神的问题正是祂的解答.

 

因此, 我们也可以引用神的问题作为结论, 例如: “弟兄姐妹, 很多时候遇到人生重要抉择时, 我们口说信靠主, 把一切交托给主, 却紧紧握着驾驶盘不放, 硬要按着自己的意思去行. 是时候我们请主坐在我们人生车子的驾驶座上, 把驾驶盘交给祂, 让祂决定我们的去处, 安排我们前面的道路. 你愿意相信祂吗?”

 

 

(c)   故事结束

布道家常用讲故事作为信息的结束, 这也适用于培灵的信息. 当然, 不要为了要讲故事而这样做, 只有在结论切合信息之处才可以讲. 最好用真实事例, 因为感染力更强, 且带有应用性.

 

  • 例证: “群策群力, 应付危难”:

要说明同心合意去面对挑战, 可以使用下面的真实事件:

 

有个家庭住在美国南部一个小镇外的麦田旁边. 有一天, 作妻子的正在做饭, 她的小孩在旁边玩耍. 不久, 她惊觉身边没有孩子的声音. 她发现大门开了, 相信孩子必定是走了出去. 她马上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来分头寻找. 但到了晚上仍找不着. 晚上点灯继续找, 直到天亮.

第二天, 有更多人加入搜寻工作. 有人建议大家手拉着手, 从麦田这一边横扫到另一边, 仔细地看清每一寸土地. 用这方法, 真的被他们找着了. 但可惜的是, 孩子因为在麦田中跌跤, 撞伤头部而昏迷, 流血太多而死了.

母亲抱着断了气的孩子, 悲从中来, 哭喊着说: “若是早一点联手去找, 我的孩子必定不会死.”

面对濒临灭亡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不能手拉着手, 群策群力去应付危难呢?

 

 

(d)   活画图像

可以描绘画像, 让听众看见实践信息将要达到的境界, 或不实践信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艾德华(Kent Edwards)表示: “可见的画像会增强实践的意愿. 讲道者要让听众置身于真实光景中, 以‘体验’应用出神真理的好处. 当听众选择忽视圣经的信息时, 可以重点式地指出将会发生怎样的坏事. 重要的是讲道者能把现实的情形鲜活地描绘在人的眼前. 为了达到目的, 必须选择描绘可能发生的情况.”

 

  • 例证: “若你愿意顺服神, 尝试用这个方法回应神, 你可以想象: 你前面的道路, 将是何等轻松释放的啊! 反之亦然… ”

 

 

(e)   引用佳句

许多古今中外的格言, 简单扼要、清楚切题, 比说一大堆话更有力量. 箴言说: “一句话说得合宜, 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 不过, 不少外语的佳句或诗词, 翻译成中文, 在文化及语意上不一定适切. 若是“洋味太重”或是词不达意, 最好不用. 另一方面, 中国人的诗词, 通常不能配合属灵的信息, 使用时要小心.

 

  • 例证: “我不是我, 你不是你”:

在讲述腓立比书2:19-30的信息时, 可用下列这段话作结束: “假如我是我, 是因为我生来如此; 而你是你, 是因为你生来如此; 自然我是我, 你是你. 可是, 假如因为你而我是我(即我受你影响), 因为我而你是你(你受我影响); 那么我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

 

然后强调每个人在生命成长中都需要别人, 都受别人影响. “我”已经不是独立存在的“我”, “你”也不是个别成长的“你”, 借此鼓励弟兄姐妹在属灵路上塑造对方的生命, 互为影响, 彼此帮助, 一同成长.

 

 

(f)   宣讲福音

现代人的文化强调“自我修建”. 然而, 远离了神, 人没有力量修建自己. 但很多教会的讲坛依旧注重教导人要做得更好, 以遵守律法的方式自我“修行”. 这样实在忽略了讲道与世俗的演讲不同, 讲道是要带出恩典的救赎, 鼓励人行道, 但不离开耶稣基督与祂被钉十字架; 人要在十架救恩下悔改, 信靠神, 并支取圣灵的大能.

 

蔡慈伦将律法与福音之间的区别说得十分清楚. 律法的文化强调一种模式: “如果… 那么…” (如: “如果你真正爱神, 那么你就不应该恨你的仇敌.”) 然而, 福音的文化是另一种模式: “因为… 所以…” (如: “因为神如此地爱我们, 并照我们的本相接纳我们, 所以我们也当爱我们的仇敌.”)[5] 说简单一点, 律法的文化是靠自己: “我要、我能”; 福音的文化是靠基督: “祂要、祂能”.

 

 

(g)   挑战发问

讲员可以用一连串的问题向会众挑战, 重点是基于神的话语, 配合圣灵的感动, 在会众心中激起催逼感. 发问让会众有自省的机会. 若是可能, 在结束祈祷之先, 邀请会众用一两分钟默想, 将信息内化, 进一步反思.

 

这些问题越实用、越个人化, 那就越好. 若听众是由不同的群体构成, 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他们都有选择, 不致事不关己.

  • 例证: “尼希米记第三章”:
  1. “你是否从尼希米的身上, 学到了事奉的功课? 学习与神的百姓感同身受, 学习祷告、等候, 学习筹划神的圣工, 学习建造与看守, 学习同心配搭事奉…”
  2. “庄稼已发白熟透了, 可以收割了, 但你有否求过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呢? 你祈祷的时候, 是否也将自己包括在其中呢? 或是你诸多推辞退让, 只求主差遣别人出去呢?”
  3. “你有没有看清自己事奉的岗位, 明白事奉的需要, 好好地运用神所给你的恩赐? 你是否愿意将最好的摆在神的圣工上?”

 

 

(h)   鼓励决志

在讲道结束时, 不单宣讲福音及发出挑战, 也可以适时发出呼吁, 要会众向神立志, 以迎接挑战, 将生命更推上一层楼. 当如何发出呼召, 鼓励会众立志呢? 要注意以下几件事情:

  • 必须配合信息的高潮, 顺着圣灵的感动来做.
  • 不要煽情, 要情理兼顾.
  • 要清楚告诉会众你在呼召他们做什么. 若需多项立志, 要逐一说出, 不要将所有的呼召同时放在一起.
  • 带领会众在决志后一同祈祷. 最好预先写出这段祈祷, 甚至背记其大意.

 

赖若瀚写道: 

“呼召之后, 可以请人到台前祈祷, 千万不可勉强, 令人有压迫感或罪疚感. 因为我们是呼召人到主面前, 不是到我们面前.[6]

“当然有一些奋兴是外表的. ‘那些善于修饰言词的讲者, 在圣灵帮助听者把真理带回去消化之前, 已经令人情绪高涨, 十分动容. 然而, 他们的情感也极容易受到牵动而欢欣雀跃, 但转眼又失丧如同掉下深谷.’

“然而, 千万不能因此而排除圣灵在这个时代的工作. 宋尚节博士在中国带领的复兴, 果实累累. 不少受奋兴的信徒到了菲律宾或南洋一带, 他们的热诚仍持久不退. 若是讲道的目的是要改变生命, 让人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或浪子回头, 那么在讲道最后给会众一个决志的机会, 是最好的安排.”

 

  • 例证一: 赖若瀚写道: “几年前, 我带领一个传道人特会, 讲‘划下生命完美句号’(提后4:6-8)的讲道时, 用保罗最后在罗马被斩首殉道结束. 当时, 我感到圣灵在会场动工, 但我当时没有呼召. 结束后, 一位负责同工告诉我, 有不少参加者都受感流泪, 当时若能呼召, 让传道同工们在神面前再次委身立志, 将会成为他们一生重要的时刻. 后来, 再讲这篇信息时, 就加上一些问题, 发出挑战, 并呼召回应:

 

“… 你愿意学习保罗的生命吗? 他点燃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的一刻, 就像蜡烛燃烧到最后一滴才悄然止息. 但他生命的榜样与使命, 使历世历代许许多多的人受激励、被感染. 各位弟兄姐妹, 你愿意效法保罗, 至死忠心吗?”

 

 

(i)   诗歌领唱

若要用诗歌结束讲道, 最好能与主题配合. 若由讲道者自己领唱, 是最顺畅自然的, 不然就列入程序, 请领诗者或同工带领. 选用的诗歌最好带有宣告、默想或是直接向神祷告的性质. 描述性或太平淡的诗歌都缺乏方向与力量, 两者都不适合.

 

  • 例证: 传讲“不为明天忧虑”(太6:24-34)的信息时, 选用“我不为明天忧虑”这首诗歌作结束, 带领会众明白基督徒的人生道路上有天父看顾, 并知道主掌管明天, 可把重担都卸给主, 不为明天忧虑.

回想童年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忧愁,

随着年岁增多,烦恼也跟着多,

许多人忙忙碌碌的追求,

却没有平安喜乐,

再多忧虑 也改变不了什么,

你看天上飞鸟,快乐自在地翱翔,

你看野地的花,如此美丽芬芳,

慈愛的天父会养活它们,它们就不必烦忧,

我们也当像它们一样,

把重担都卸給主,我不为明天忧虑,

天父知道我虽不好,但祂却仍垂顾我,

祂医治我的创伤,祂同情我的软弱,

我知道我主掌管明天,我不为明天忧虑.

 

(j)   没有结论

飞机从高空急降, 三分钟内, 便从三千多尺的高空降到地面, 虽然机师的技术高明, 但乘客一定觉得很不好受. 在会众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 突然终止讲道, 也会给人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因此, 突然冒出一句“我要讲的都讲完了”或“时间到了, 我必须结束”, 就立刻下台. 这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赖若瀚写道: “然而, 经过思考刻意安排的突发性结束, 能够让人留下意外惊喜的印象, 可以偶尔为之(指偶尔使用这种方式), 但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若是出现突发情况, 让讲员无暇作结论, 立即停止讲道, 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若是圣灵带领, 可以顺其自然, 以没有结论作为结论, 有时会带来意外收获.”

 

  • 例证: “我要我的太太”:

贝利(E. K. Bailey)有一次讲彼此饶恕的信息. 他说: “当时有位与太太面临离婚边缘的丈夫, 听了很受感动, 坐在前排座位的他大叫着回应说: ‘我要我的太太!’ 他不知道妻子就坐在后面. 她听见了, 心里同样受到感动, 就向前面走来, 有人告诉这位先生, 他当即起身迎向太太. 二人在礼堂中间相拥大哭. 全场的人都为他们鼓掌, 有人流泪, 也有许多对夫妇相互拥抱.”

 

贝利回忆说, 那时整个会场都充满圣灵的工作, 他就不必再讲下去了, 免得有反高潮的后果. 讲道不正是要人有生命的改变吗? 这对夫妇正好是信息的可贵示范, 将讲员讲的道带到一个很少人经历过的高潮.

 

 

(k)   祈祷结束

每次讲道是否必须以祈祷结束呢? 若是可行, 当然是最好的, 因为祈祷能将人带到神面前. 结束的祈祷不要太神学性, 不要再讲述大道理, 也不要太长.

 

在带领大家作祈祷结束之前, 可以用下面一段转接语: “弟兄姐妹, 你听了这篇讲道, 也许对主有一些回应, 但不知道怎样说出来. 这样, 你可以默默地跟着我一同祈祷, 让我的祷告成为你的祷告. 在祷告中, 若有说中你心里感受的地方, 你可以说‘阿们’来应和.” [注: 应和指呼应、附和]

 

 

(四)     好结论的特征

 

一个好的讲道结论通常会有以下的特征:

 

(a)   要切题, 不添加材料

结论必须与信息主题内容确切相关, 切忌在最后阶段加添资料, 好像忽然想起一个解经问题, 或是一件趣事, 让快要着陆的飞机又再升空, 譬如说: “噢, 我忽然想起有一点十分重要….” 这种节外生枝、使人混淆的结论, 让人觉得你的信息散乱, 缺乏周密的思考与计划. 若是在这时候忘记了, 就让它消失好了, 万万不要在结论中作补充. 若是必须添加, 一定要加在本论里.

 

这种讲道虽然还没有结束, 在会众心中早已结束了. 虽然飞机一直不降落, 早已有人跳机逃走了. 厨师知道准时出菜的重要性, 因为如果在接近散席时才拿出最后几道菜, 食客因归心似箭而无暇欣赏, 甚至有人早已离席回家. 简之, 总结要画龙点睛, 不要画蛇添足. 

 

 

(b)   要肯定, 不柔弱飘忽

所谓“肯定”的意思是不含糊、不马虎, 要带着神的权柄传递最后的忠告. 千万不要说客气话, 如“这只是在下区区的浅见, 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或“我不是这题目的专家…”, “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 耐心听完我的讲道”等. 讲员必须知道自己是神的代言人, 卑躬道歉只会让人轻看讲台的职事, 令人生疑甚至想挑战讲员. 若是讲道者对自己传讲的没有把握, 又如何让人信任信息所指向的神呢?

 

“肯定”不一定是倨傲或刚愎, 谦卑的人也可以站定其立场的. “肯定”也不等于声量放大, 嗓门大不等于有力或有理. 但反过来说, 有气无力、声音柔弱, 则不能带出高潮的结论.

 

 

(c)   要积极, 不灰暗负面

“积极”的意思是要“正面”, 给人有一条可行的路, 让人有盼望、有前景. 或许在本论中有一些灰暗的情况, 但到结论的时候, 必须把人带到光明的路上. 一切灰暗的结论与教导都不具建设性, 对人无益. 不少旧约诗篇中, 开始时看见诗人的悲愁, 但到中间或是最后的部分, 都因神的缘故找到走路. 若是责备罪, 最后当以福音的救赎带出盼望.

 

 

(d)   要简短, 不长篇大论

有些好讲章, 到最后不懂得“见好就收”, 给过长的结论弄坏了. 有些讲道者一开口就不知道怎样闭口, 上台后就不想下台. 他们欲罢不能, 欲止又言, 欲休还语. 或许对自己所讲的不太满意, 要在结论时再讲一次. 最惨的是重头再来, 纠正之前不如理想的地方. 拖泥带水, 拖拖拉拉地没完没了, 实在令人厌烦.

 

另一些传道人, 经常说“最后一点”, 却久久未能真正讲完最后一点. 这可能是因为组织能力不足, 或演讲欲强, 不想停止. 即或有内涵的讲道, 太长也会像狗尾续貂, 甚至画蛇添足. 更何况有些翻来覆去只是同样几句话, 没有内涵, 了无新意, 纯粹在试验和培养听众的耐心.

 

 另有一种寻找“跑道式”的结论, 讲员在最后仍不知道要在何处降落, 找不到落脚之地. 其实, 讲道的结论不须作“特技演出”, 只要顺畅自然就好. 铤而走险, 使听众心慌意乱又提心吊胆的结论都不可取.

 

讲道有两个基本法则: “开口要有话要说, 说完要闭口不言.” 另一种说法是: “要有趣、要简短、要决断、说停就停.” 结论是讲道的一部分, 更该简短但不仓促潦草, 以显示其力量. 正如拉森(或译“拉逊”, David Larson)所说: “好的讲道是别人回应说: ‘讲员讲完该讲的, 就坐下来.’ 不好的讲道是: ‘讲员有多次机会可以结束, 他都错过了.’ ”

 

不要责怪结论的时间不够, 更不能埋怨教会给予讲道时间太短, 因为讲道者早该知道讲道时间有多少, 在未上台之前应预先作全盘的安排, 才不致接近结束时出现问题. 不做好准备是一种坏习惯, 讲道时间就算再长, 也会因这种习惯而落入同样的问题中. 正如惯于迟到的人, 你将约会时间提早, 他还是会迟到的. 因此, 要预先将结论写好, 过分“长气”的客座讲员, 下次恐怕不会再被邀请.

 

 

(e)   要生动, 不死板老套

结论应该生动、活泼、紧凑、吸引人. 不要老套, 千篇一律, 陈腔滥调. 不单方式上力求新颖, 切入点也要创新. 要引发“讶异的情怀”, 减低“可预测性”, 因为能让人轻易猜中的结论, 吸引力自然大大减弱.

 

一些习惯性小动作也要戒除, 如看手表, 合上圣经, 或是愈讲声音愈低沉, 都向人预告讲道要结束了. 也不必直接地告诉会众: “我现在要作结论了…”, 或“讲了那么久, 我们终于来到结论了.”

 

 

结语

 

赖若瀚贴切表示: “一篇好的讲道正如一顿佳肴, 分量应该恰到好处, 能给予视觉、味觉、嗅觉等多重的享受. 既令人饱足回味, 却也不会感到太多太腻, 这才会让人引颈期盼下次品尝美食(指听闻主道)的机会. 结论在讲道中犹如飨宴中的甜点, 讲道者若每次都能为一篇信息作出恰到好处的结论, 让人满足之余, 添加惊喜与回味, 并对神的道有更深的渴慕, 对下一次聆听圣言, 也更有期待.”[7]

 

沈保罗

让我们以沈保罗的一番话作为结束: “论到结论, 我认为讲道的结论好像渔夫撒网打鱼的收网  —  收得好, 一条鱼都不漏掉; 收的不好, 可能前功尽弃. 讲道的结论不单是所谓的‘道的总结’, 讲道的结论乃是与我们讲道的目的与负担有关: 若是呼召的信息, 结论重点在呼召; 若是灵命造就的信息, 结论要激发人借着圣灵, 在基督里有追求的决心. 为此, 讲道的人可用圣经故事, 自己或别人的见证, 或自己极受感动的故事, 或一首感人的诗歌, 作我们讲道的结论.

 

“有时在结论讲了几句话之后, 要全体会众严肃地在祷告中安静在神面前, 连琴声都不用, 完全的寂静, 让他们聆听圣灵自己微小的声音. 有时在我领祷结束时, 要他们不讲话, 安安静静地走出圣所, 把神话语的感动一直带回住所. … 总之, 让我用一句名言作这段落的结束: ‘讲道讲完时, 我们当把会众留在神面前’(Ought to leave the audience at the presence of God).”[8]

 

 (文接下期)

 

*******************************************

附录:   “释经讲道十大步骤简介

 

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共分八大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讨论预备讲道过程的“烹调艺术篇”, 共十大步骤, 与罗宾森(Haddon Robinson)书中所述的十步骤虽然相近, 却仍有不同.[9] 以下是赖若瀚的预备讲章十步骤:[10] 

请点击以下图表以放大阅读

注: 这第七步骤, 赖若瀚将之命名为“会众研究”, 但本文采纳一个比较简明的标题, 称之为“会众情况”(指会众或听众的情形、状态或状况).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2]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393页.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 第393-410页.

[4]               Bryan Chapell, Using Illustrations to Preach with Power (Wheaton: Crossway, 1992年), 第141-142页, 转引自《食经讲道》, 第395页.

[5]               蔡慈伦著, 《当代基督教讲道学》(台北: 校园出版社, 2011年), 第377页, 转引自《食经讲道》, 第401页.

[6]               论到讲道结束时的呼召, 赖若瀚写道: “呼召可以配合音乐. 我参加过一个非洲裔的讲道会议, 他们的培灵会喜欢请司琴在结论时用琴音帮助, 营造气氛. 呼召之后, 可以请人到台前祈祷, 千万不可勉强…”, 引自《食经讲道》, 第403页. 然而, 不少属灵前辈或长者也提醒我们, “音乐”可以激发肉体情绪的冲动, 而不是“圣灵的感动”, 所以我们必须谨慎, 免得“用音乐营造气氛”取代“圣灵的感动”, 导致回应呼召的人仅是出自情绪的冲动, 音乐停止或过了一段时间, 此人又“打回原形”, 显出原来的样子. 简之, 从圣经中我们看见, 圣灵的感动和工作是不需要靠“音乐配合的”, 这点可从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 人并非在“音乐配合下被圣灵感动或充满”而获得证实.

[7]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358页.

[8]               沈保罗著, 《释经讲道回忆录》(香港九龙: 宣道出版社, 2009年三版), 第376-377页.

[9]               参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0). 罗宾森的十步骤分别是: (1) 选取经节; (2) 研究经文; (3) 发现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章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完成讲章目标; (8) 建构讲章大纲; (9) 充实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论和结论. 引自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第xvi页.

[10]             同上引, 第439页.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4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