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心理学的“自我形象”和“健全自尊”
编者注: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会领袖、牧师和传道人把世俗的心理学、心理治疗引入教会中, 声称它们能够有效地帮助信徒或会众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更蒙福的灵命. 有者强调信徒必须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 培养和建立“健全自尊”, 甚至声称所谓的“自尊”和“自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慎思明辨…
(A) 序言
现代心理学家高举“自尊”(Self-Esteem), 视之为众善之泉, 好像缺少了它就是万恶之根, 所以学生考试不合格、吸毒、未婚少女怀孕等等都算到“自尊不足”的账上. 据说“自尊”程度高的人, 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良行为, 而且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同时, 不仅西方教会中类似的谈论到处可闻, 甚至华人教会中也越来越多的牧师、传道人和教会领袖认为信徒必须重视和建立“健全的自尊”(self-esteem), 要培养良好的“自我形象”(self-image),[1] 把焦点从神身上转移到“自我”(self). 不过, 这样做是否合乎圣经的教导? 这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
(B) “自尊”的定义
黄瑞西在其所编的《教牧咨商辅导辞典》中解释道: “Esteem一词原义有二: (1) 敬重、尊敬、珍爱; (2) 认为、估量、看法. Self-esteem可以说是‘个体’(个人, individual)对自己所持一种自我喜爱、珍视、尊重或自我轻忽、排拒的情感; 或是个体(个人, individual)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简言之,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前者, 强调自尊的感情成分, 后者重视自尊的认知成分, 尤其是自我评价.”[2]
张逸萍在她所写的《心理学偏离真道》一书中指出, “Self-Esteem”一般被翻译为自尊或自信, 但是 Esteem 这个字是敬重之意, 所以 Self-Esteem应该是自我重视、自我抬举、自我欣赏、对自己有好感等等. 它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周刊》(Newsweek)报导: “调查过一百位教员的意见之后, 得到二十七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所以全国议会无法同意于一个定义.”[3] 虽然如此, 我们仍然可从一些专家们的意见看出一点眉目:
-
“自尊运动”权威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4]说: “自尊有两方面, 就是认为自己能干和有价值, 所以就是自我信任和自我尊敬.” 他解释说, 一个人必须自觉能干, 否则当他面对事情时, 就会反映出他这样的想法, 于是表现笨拙. 另一方面, 因为人有道德观, 所以他必须觉得自己的道德原则正确, 才能有一个快乐的生活.”[5]
- 美国的心理学家代尔(Wayne Dyer)[6]也一样, 认为自尊就是觉得自己有价值, 和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7]
- 心理学家鲍尔(Carolyn Ball)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尊, 她说: “思想可以创造现实 — 如果我们相信一件事, 不管它是不是真的, 我们就会按照它而行动.”[8]
很多基督徒心理学家们也持同样的论调, 譬如布鲁斯·纳拉莫尔(Bruce Narramore)认为,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 他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反之, 如果人觉得自己好, 他就有可能开发他的潜能.[9] 另一位著名基督徒心理学家大卫·席蒙思(另译“席蒙得、席蒙德”, David Seamands)[10]也说, 自尊不足是撒但最厉害的武器, 自尊不足使人瘫痪、破坏人的梦想、毁坏人际关系、损害基督徒的事奉.
(C) “自尊”真的有效?
“自尊”(self-esteem, 有者译作“自信”)运动真的有益和有效吗? 张逸萍在《心理学偏离真道》一书里指出, “首先, 让我们用常理去批判这个理论. 一个人是否因为自信是好人, 于是变为一个好人? 觉得自己聪明能干, 于是变得聪明能干? 自信能得全‘A’的学生至少能成为优异生? 每一个自信能成为百万富翁的人迟早会发达? 你能同意这样的道理吗? 如果是真的话, 实在太好了! 可惜这些理论, 并未有事实证明, 却大有研究者反对.” 张逸萍提出以下的论据:
《新闻周刊》(Newsweek)曾经专期报导自尊/自信运动, 指出现在很多的美国教育著迷于自尊/自信, 加州圣地牙歌市立学校为了要增加小孩子的自尊/自信, 曾一度企图不让学生成绩单上有‘F’字(意即“不及格”); 又说, 美国学童对自己的数学能力的自信程度比日本和台湾的学童高, 但真正的考试成绩却相反.[11]
《新闻周刊》继续说, 虽然“自尊(或译: 自信)不足”似乎和青少年未婚怀孕有关, 但是另有研究指出高度自信和青少年日益增加的性行为有关.[12] 该期《新闻周刊》的封面标题是“自尊的咒诅”(The Curse of Self-Esteem), 可算是该文章对“自尊”的结论.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曾经有一篇标题为“自尊不被敬重”的文章, 因为研究显示它的程度多少与成功无关, 有些帮派少年自信甚高, 有些自觉无价值的人却大有成就. 现在很多学校教师已经醒悟其害处, 但是该文表示自尊/自信仍然会大受欢迎, 除了因为它已经深入美国文化以外, “只要我们的社会高举个人主义, 它仍然会诱惑我们.”[13] 换言之, “自尊”运动之所以流行, 不是因为它的可信性, 而是因为它迎合人性.
心理学家威姿(Paul Vitz)的总论最中肯, 他说: “自尊和人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关系, 无论正面反面都没有”, 因为人生是非常复杂的, 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 没有什么大用(意即提倡“自尊”运动对人的成就并没有什么效益).[14]
安克伯(John Ankerberg)和韦尔登(John Weldon)在所合著的《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一书中也举出以下例证, 证明“自尊”运动或这类课程并没有得到它所夸的效益:[15]
苏珊·布莱克博士(Susan Black)是纽约埃尔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 注: 此学院是一间大学)研究院的教育系教授, 也是很多学校和工业的专业顾问, 曾经对美国全国学校和工业所用的自尊课程作深度研究. 她调查过不同的大学、研究人员、学生、教育机构超过一百份研究自尊的刊物后, 结论是增加人自尊的活动, 大多数是浪费时间.[16]
《新闻周刊》(Newsweek)甚至总论说, 很多在美国的自尊课程简直是胡闹, 那些相信自尊会促进表现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是欺骗自己, 因为好的自我形象是在真正的成功之后, 并非之前; 真正的自尊是努力和成就的产品, 而非心理上的诱导、内心幻想的发展或积极思想.
主要的是, 自尊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没有效用和浪费时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一篇文章指出, “差不多没有研究证据能证明这些自尊课程有效.” 其原因不难理解, 因为不管小孩子成功与否, 都会受到称赞为如何特出、如何完美和可爱, 这样的话, 还有什么能激励小孩子去努力、进步或改变呢? 正如这篇文章所指出的:
着迷于自尊终于会不知不觉地伤害真正的教育, 原因就在此. 当自尊课程支配一所学校, 教师就被迫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要接纳每一个小孩子, 为了需要让小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指有好的“自我形象”); 你必须避免任何批评, 避免给于几乎任何有失败可能的挑战. 实际上, 这是将每个小孩子看成是脆弱的治疗对象, 不断需要别人增强他的自尊, 不必谈困难的工作, 标准也每况愈下; 就算测验也是问题(特指不能进行了), 因为有人会不合格.[17]
(D) “自尊”运动的危害
张逸萍写道: “原来评论家认为自尊(另译“自信”, esteem)没有意义, 旷时误事. 仅止于此的话, 问题倒轻, 但是自尊(自信)实在带来害处.” 她在《心理学偏离真道》一书列举四个危害:
(D.1) 有碍进步
有一次,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 News & World Report)报导, 现在的老师们因为恐怕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 所以不愿意给学生坏成绩, 结果美国学生“虽然对学业厌倦、缺席、做功课的时间缩短, 但是仍然对自己的学术水准充满信心.”[18] 另一篇社评说, 在21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生考试中, 美国学生排名第19, 评论者认为美国学校所采用的自尊(自信)运动影响学生成绩.[19] 的确, 如果一个人天天努力保持良好自我形象, 何来改进? 如果“A”(特优成绩)得来容易, 学生就不会更加努力, 结果学生成绩退步, 有什么奇怪?
(D.2) 助长暴力
最新的研究已经开始对自尊(自信)运动不利. 有心理学家批评美国学校的自尊(自信)教育说: “自尊使人自我中心, 甚至引致自恋狂”, 而且现代父母受自尊运动影响, 所以避免批评孩子.[20] 不但如此, 《雅虎新闻》(Yahoo News)也报导, 一般人认为侵略性行为是自尊不足所导致, 但是最近两所大学进行了一个研究, 量度学生的自尊程度, 然后让学生展现他们的暴力倾向, 结果显示, 侵略性的反应来自有高度自尊的学生.[21]
(D.3) 影响教会
《新闻周刊》(Newsweek)也报导: “教会发现‘自尊不足’不像‘罪’那么使人反感.” 又说: “从前美国的教会不怕指责会众为卑鄙的罪人… ‘今日教会’传讲… 最大的罪是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不是我们一向认为是罪的那些行为… 如果你过着一个罪恶的生活, 就是因为你缺乏自信… 所以指责罪人是没有用的, 只会叫人对自己更没有好感.”[22] 现在属世人士都看见教会被自尊运动影响, 所以讲台上少有听到关于圣洁、敬畏神、对付罪的信息. 教会却没有自知之明, 实在可悲!”
(D.4) 错误神学
反之, 很多基督徒心理学家都反对“舍己”的教导, 譬如有者说: “我们以为耶稣叫我们‘舍己’(self-denial, 例如: 太16:24),[23] 不应该有‘自尊’(self-esteem), 实在是我们自己误解了圣经. 圣经说神是爱, 你不必做任何事情来获取神的爱, 否则你就是律法主义, 所以基督徒不要问可否做这个, 可否做那个.”[24]
事实上, “舍己”不等于禁欲守律法. 虽然圣经没有要求基督徒奉行律法主义, 去严谨遵守各种律例条规, 但是基督徒应该常常自省和学习“舍己”, 因为主耶稣实在说过: “若有人要跟从我, 就当舍己(KJV: deny himself), 背起他的十字架, 来跟从我”(太16:24).
美国名牧罗伯特·舒勒(Robert Schuller)[25]曾在教会内外大力推动自尊运动, 举国闻名. 他曾经为罪下了一个定义: “任何剥夺自己或别人的自尊(自信)的思想或行动”, 他对重生的定义是: ‘从一个不良的自我形象变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 从自卑变为自尊(自信).”[26] 如果最重要的神学思想都被心理学歪曲了, 恐怕有一天, 心理学会在基督信仰中正式变成异端. 在这方面, 舒勒当然是极端份子, 难得有人能够和他比美, 但是这个例子应该已经足够让基督徒对世俗心理学警惕了!
(E) “自尊”运动的来源 — 新纪元思想
“自尊(自信)”其实是新纪元的主要思想, 新纪元运动中有好些通灵人士, 他们所交上的鬼灵也强调这个道理, 例如鬼灵Ramtha说: “你要爱你自己, 爱是唯一将自己无限神圣显露的途径.’[27] 另一鬼灵Lazaris也说: “神圣的旅程以自爱开始… .”[28] 还有鬼灵Orin最喜欢谈论自尊(自信), 它的书看过去就和现代流行心理学差不多, 例如它说: 有自尊(自信)的人觉得自己有价值, 对自己有好感.[29] 又说, 一个人必须自己来肯定自己的自尊(自信), 不能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决定.[30] 针对此事, 张逸萍指出, 她所读过的新纪元邪灵教导, 几乎都大力支持这方面的道理.
此外, 很多心理学家也使用新纪元技术来帮助人增加自尊. 例如说, 改善自我形象“最有效的办法是… 冥想(meditation)”, 又说, 催眠术可以控制自尊/自信不足的坏习惯.[31] 甚至有心理学家明言, 这样的办法“就和密宗瑜伽学生学习冥想的方法一样, 回教神秘宗的内心幻像训练也是差不多.”[32] 亲爱的弟兄姐妹, 你愿意接受新纪元运动中的邪灵教导吗?
(F) 圣经的教导
圣经没有教导我们“要强调自尊”,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要先爱自己”, 不过, 圣经倒是有很多经文带有完全与此相反的含义.
(F.1) 圣经并没教导“要先爱自己”(自爱)
首先, 基督徒心理学家都很喜欢引用“爱人如己”(可12:31)这一句话, 来说明圣经教导我们先去爱自己, 然后才能去爱别人, 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圣经解释. 詹姆斯·爱德华兹(James Edwards)解释道, 这样的观念来自心理学, 圣经从来没有叫你爱自己, 却多次命令我们去爱神和爱其他人, 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爱自己, 满足自己的愿望, 少有人需要别人提醒, 所以圣经的意思是说信徒应该照顾别人, 好像照顾自己一样.”[33]
如果我们查考圣经, 就不难发现圣经多次命令我们去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 例如:
- “你们要彼此相爱, 像我爱你们一样, 这就是我的命令.” (约15:12)
- “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 (约壹4:11)
- “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加5:14)
圣经也指出爱人不需要先爱自己, 例如保罗劝勉信徒说: “爱人… 要彼此推让”(罗12:9-10); 论到爱, 保罗又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13:5).【也参 林前10:24: “无论何人, 不要求自己的益处, 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罗15:3: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 简直, 重点是为了爱主而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 而非自己】
一般而言, 圣经不担心你不爱自己! 例如你肚子饿的时候, 你一定会找东西吃, 问题是别人肚子饿的时候, 你会怎样做? 或者两个人都肚子饿, 但是只有一碗饭, 你怎样做? 你能“爱人如己”吗? 诚然没有人能完全不自爱(指不爱自己), 但是圣经教导我们朝着“舍己”的方向走, 每天少爱自己一点, 多爱别人一点, 但是今天的心理学理论是教导人朝着与此完全相反的方向走, 与圣经真理背道而驰.
让我们莫忘保罗的警告: “末世… 人要专顾自己”(提后3:1-2; KJV: lovers of their own selves; NIV: lovers of themselves), 现在教会内外都有人大力推动所谓的“自爱”(要爱自己)! 看来末世症状已经清楚显明了!
(F.2) 圣经并没教导“要看重自己”(自尊)
请看以下的经文:
- “人算什么?” (诗8:4; 144:3; 伯7:17)
- “考究自己的荣耀, 也是可厌的.” (箴25:27)
- “要别人夸奖你, 不可用口自夸.” (箴27:2)
-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 自卑(或译: 谦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路14:11)
- “以谦卑束腰… 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 赐恩给谦卑的人, 所以你们要自卑(或译: 谦卑自己)… 必叫你们升高” (彼前5:5-6)
-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腓2:3; KJV 译作: let each esteem other better than themselves)
这些经文和心理学所谓的“自尊”之观念和谐吗? 相符一致吗? 当然不和谐! 当然彼此冲突! 正如“要爱自己”一样, 圣经是不怕你缺乏“自尊”, 只劝你约束它, 学习谦卑和信靠神; 在这方面, 心理学理论和圣经教导是背道而驰的.
(F.3) 圣经并没教导“要相信自己”(自信)
世俗心理学常强调我们要“自信” — 相信自己. 让我们继续看以下经文:
- “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吗? 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箴26:12)
- “心中自是的, 便是愚昧人.” (箴28:26)
- “虚心的人有福了!” (太5:3)
- “我在你们那里, 又软弱, 又惧怕, 又甚战兢.” (林前2:3)
- “自以为站立得稳的, 须要谨慎, 免得跌倒.” (林前10:12)
上述这些经文与“自信”的观念和谐吗? 当然不和谐! 或许又有人问: “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自信? 岂不是很颓丧吗?” 圣经虽然不教导我们要自信, 却没有教导我们要意气消沉、悲观消极; 事实上, 圣经有更宝贵的道理 — 信靠神, 不信靠自己. 约书亚很可能是一个自信不足的人, 他自己并没有设法去增加自信, 神也没有鼓励他自信, 神只是鼓励他说: “你当刚强壮胆, 不要惧怕, 也不要惊惶, 因为你无论往那里去, 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1:9). 弟兄姊妹们, 你觉得自己自信不足吗? 请你信靠和仰望神.
罗伯特·舒勒(Robert Schuller)解释说, 英文的自尊(self-esteem)实在就是圣经中的自爱(self-love), 他挑选这词, 因为这样可以和心理学家及专业人士有一个沟通的桥粱, 事实上, 还有其他类似的名词, 譬如自我价值、自我形象、自我威严等等.[34] 然而, 圣经叫我们少爱自己, 多爱别人; 少依靠自己, 多信靠神; 而心理学却叫我们更爱自己, 对自己更有信心, 由此可见, 心理学和圣经是背道而驰!
(G) 圣经人物的榜样
最后, 请留意圣经里的属灵伟人怎样看自己, 他们对“自我形象”的看法应该是我们的榜样.
- 摩西: 他在年青的时候一腔热血, 后来经过四十年的磨练, 当神要用他的时候, 他却说: “我是什么人? 竟能去见法老, 将以色列人从埃及地领出来呢?”(出3:11).
- 大卫: 他对自己的评论甚多, 因为大部分的诗篇都是他的心声, 他说自己是“软弱的”(诗6:2), 又说“神阿, 我的愚昧, 你原知道, 我的罪愆不能隐瞒”(诗69:5), 但他知道他的好处不在神以外(诗16:2), 所以他专心倚靠神.
- 保罗: 他对自己的评论最有趣, 虽然他的工作(指他对神的事奉)“没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后12:11), 但他说自己“又软弱, 又惧怕”(林前2:3-4).
王明道先生所翻译的《隐密处的灵交》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观察: 在成圣上的进步, 可以用对于所剩存的罪而有的敏感度去衡量, 使徒保罗在主后59年写信给哥林多教会, 他称自己为“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 过了5年以后, 在主后64年写信给以弗所教会, 他称自己“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3:8); 到主后65年, 在他正要行完在世路途, 预备进入安息的时候, 他写信给提摩太, 竟然说: “在罪人中, 我是个罪魁, 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16).[35]
由此可见, 灵性愈进步, 自我形象愈下降. 但是这些伟人们都懂得信靠神: 当摩西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将以色列人领出埃及的时候, 神对他说: “我必与你同去”(出3:12). 大卫倚靠神的心最明显不过, 他说: “我的心投靠你, 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诗57:1). 诗篇中也充满了这样的句子. 保罗更没有例外, 他非常明白工作的力量来自神, 当他讲到自己“四面受敌… 却不至死亡”(林后4:8-9), 因为他深深明白“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 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 是出于神, 不是出于我们”(林后4:7).
(H) “自尊不足”的原因
波利森博士(David Powlison)评论道, 当然“自尊不足”很准确地描述某些人的情绪状态, 却没有对它作出解释, 而只是重申一种症状; 这是一个叫人误解的概念, 因为它没有论及背后基本的原因, 其实是各种不同内心的偶像(指人内心所追求或崇拜的事). 这三种“内心的偶像观念”(即思想模式)如下:
- 以别人为偶像而要求自己达到别人的标准: 不能活得合乎别人的标准时, 非常害怕别人的想法(注: 可指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喜爱和接纳), 而不是关心上帝怎样想;
- 以自己为偶像而要求自己达到自己的标准: 或者达不到自定的标准和愿望, 是一种骄傲的形态及“强迫达到自义的力量, 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
- 以自己为偶像而要求别人和上帝都要达到自己的标准: 再者, 第三个常见的偶像观念是“其他人和上帝都令我失望, 达不到我的标准和愿望.”
波利森继续写道: “自尊不足通常也是对上帝和别人信任不足, 骄傲和要求必伴随而来, 产生忿怒、苦毒、自怜、牢骚、自我中心和害怕. … 那三个偶像的模式是人心通常有的罪, 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其中之一是自我憎恨和沮丧, 这被称为‘自尊不足’.[36] 另一方面, 基督的爱会补足我们受这些偶像所歪曲的需要. 当祂(主耶稣)成为我们生命、爱和顺服的中心, 自尊不足就会被克服.”[37]
(I) “自尊”理论的错误前提
提升某人的“自尊”就能有效地提高那人的成就吗? 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这个“理论”难以站立得住! 连最著名的加州自尊促进队的报告, 《自尊在社会上的重要》(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也承认, “这书中每一章里最叫人失望的, 是自尊及其果效的关系很少(获得)研究支持.”[38]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 News and World Report)也评论道:
事实上, 如果你进深研究这社会科学, 那关系(指自尊和其果效之间的关系)差不多等于零. 这事证实了一个常识的判断, 就是积极思想和心理支援甚少能改变行为… . 惧怕失败及得到父母亲关心, 比较(比起)自我的好感更有助于学业成功.[39]
现代心理学对自尊的教导, 其整个架构是基于错误的前提 — 也就是在人本主义的前提下, 人性与生俱来是良善和完美的. 自尊的教导终必失败, 不但因为没有应付到真正的问题(即没对症下药), 也因为它提供了错误的解决办法. 自尊的辅导, 正如现代心理学, 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 正如基尔帕特里克博士(William Kirk Kilpatrick)所言: “我知道自己一生中最羞愧的事 — 我现在不敢回想的事 — 就是快乐地接纳自我的结果, 是我被‘自尊’所迷的那一段日子, ‘天真地’按照我确信是好的, 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冲动来采取行动. 我的自尊根本不让我有诚实的自我醒觉; 这种自我醒觉很久后才出现.”[40]
安克伯和韦尔登在《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中继续解释道:
我们的价值并非由自己决定, 而是由上帝和祂为我们所做的来决定的; 圣经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有自尊、自信和信赖自己 — 只是在上帝里得到尊重和信心. 客观地说, 我们里面有什么可以叫我们自信、倚靠的呢? (参 太15:19)[41] 只有圣经中的上帝是可信的.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从上帝在十字架上所表明的爱而来, 才会是稳固和安全的; 当它是从人心里面的败坏而来, 就只可能是失败的.
今天我们的自我形象存着问题或许不足为怪, 因为小孩子和学生被教导他们是动物(正如生物学所学)或是机器(正如行为主义所教), 或是只为享乐和性爱(正如享乐主义所教), 或是钱财(正如极端的物质主义所教)而存在的. 如果我们只是丑恶、没有人情味的唯物进化过程的结果, 人类可以从哪儿找得到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呢?
事实上, 现代心理学所高举的“自我”(self)是一个堕落了的自我; 上帝说如果高举它, 就会破坏自己. 现代心理学和文化的自我主义, 引致社会上普遍的困境 — 而至终引到地狱里去.[42]
(J) 结论
安克伯和韦尔登正确指出, 心理学的自爱(self-love)概念引至自尊(self-esteem), 圣经中舍己的观念引至自我的丰富, 是完全相反的.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要有健全的心理和成功的人生, 必须爱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可是圣经上说, 我们应该把上帝和其他人放置于‘自我’之先, 才会使我们快乐, 生活和谐. 事实上, 圣经不但绝对没有教导要爱自己, 还说末世的一个标记, 就是人会“专爱自己”过于“爱上帝”(提后3:1-4).
圣经教导我们要舍己或治死肉体(罗6:11-16)和互相礼让(罗12:10)是有原因的. 真正的爱是先付出的, 因为只有自我牺牲的爱才仿效上帝自己的性情, 祂“就是爱”. 因为上帝爱人, 祂也愿意他们像祂. 主耶稣也说, 没有舍己, 就不能作祂的门徒(可8:34).[43]
最后, 让我们以张逸萍的话作为总结: “自爱/自尊/自信, 不但不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而且对基督徒灵命有不良影响, 敬劝弟兄姐妹们,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罗12:2).[44]
*************************************
张逸萍后记:
正当《心理学偏离真道》出版的时候, 美国一份相当有份量的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有一篇关于自尊(自信)的文章, 该文报导很多最新研究, 其结果都推翻从前的想法, 譬如一向以为自尊(自信)有助学习, 现在发现这样的信念完全没有证据. 又有研究显示, 自尊无助于人际关系, 只有在主动交友一事上有所帮助, 但是这些人更容易和别人绝交, 另找伙伴. 此外, 那些自尊高的人比较不受约束, 易于冒险, 性行为比较开放随便. 文章也报导自尊和暴力行为的关系: “有侵略行为的人一般对自己有好感, 自视甚高… 校园中的恶霸, 比较其他孩子自信,”[45] 因为时间关系, 这篇文章的资料无法被搜集在《心理学偏离真道》中, 但这是一个好例子, 说明心理学理论不是真理, 而且那些和圣经真理不符的理论, 迟早会被推翻, 所以基督徒不必震摄在属世智慧面前, 只需专心跟随圣经教训.
*************************************
本篇文章编者注:
- 推荐阅读《心理学偏离真道》(张逸萍著):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S_psych_depart.htm .
*****************************************
附录一: 基督徒对于心理学和咨商辅导的态度
基督徒对于心理学和咨商辅导的态度是如何呢? 黄瑞西在其所编的《教牧咨商辅导辞典》中指出, 劳伦斯(Lawrence)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整理, 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态度:
(1) 分离共存 (Separate but Equal)
圣经的话语是用来处理属灵与神学的问题, 涉及基督信仰以及信仰实践的层面, 在如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则不是基督信仰的责任.
- 评论: 若我们认为圣经对人的关注是全部的, 那我们就无法接受圣经完全无涉及人类心理的领域.
(2) 沙拉混合说 (Tossed Salad)
它主张基督信仰提供极大且有时是必要的资源(如信心、爱、希望、信任)可应用. 将圣灵的启示和圣经真理, 与心理学的知识融会成为实际有疗效的基督化心理治疗.
- 评论: 这主张并未仔细审视心理学中可能有悖于基督信仰(指违反基督信仰)的成分.
(3) 别无他说 (Nothing Buttery)
这看法是全然撇弃心理学, 唯独恩典、唯独耶稣、唯独信心、唯独神的话语.
- 评论: 这种论点过于简单, 而忽略了心理学中某些合乎基督信仰的观念与技巧, 因而丧失这些可能助人的机会. 此外, 这种主张也隐含人的困扰是因为“罪”与“不遵行神的话”. 因此, 协谈很可能变成简单的“标准认罪以及命令改变”的过程.
(4) 择善固执说 (或作: 择善坚持说, Spoiling the Egyptians)[46]
最后一种态度是同意并接受心理学必须居于圣经权威之下. 择善坚持者(或作: 择善固执者)会采用心理学观点帮助受辅者, 然而, 当某些心理学观点与圣经冲突时, 他会以圣经作为最高指导原则.[47]
- 评论: 成语“择善固执”的意思是指选择好的、正确的事去做, 且坚持不变. 换言之, 选择心理学里正确的观点, 即符合圣经的观点, 或一些不违反圣经的方式, 来帮助受辅者. 一旦发现某观点不合圣经, 便弃之不用, 以圣经为最高权威的指导.
编者注:
以上第四种态度是比较平衡可取的看法, 即不完全接受世俗心理学的观点(因为心理学里确实有太多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或技巧是明确地违反圣经的教导), 同时也不完全撇弃那些符合圣经或不与圣经冲突的观点或技巧(例如: 咨商辅导时的发问技巧、积极聆听的辅导技巧、人成长的阶段分类等等). 简之, 要以圣经的亮光来选择正确可取的观点或技巧, 并撇弃错误的谬论与治疗法.
此外, 编者建议将这观点取名为“择善坚持说”, 而不是“择善固执说”, 因为“固执”一词经常带有负面或消极意义, 指某人很顽固, 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愿变通, 甚至自以为是地错下去.
[1] 按词典的释义, “形象”一词和“形像”一词都有“形状、外貌”之意, 但“形象”一词另附有“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 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的含义, 所以现今一般英汉辞典(例如陆谷孙所著的《英汉大词典》)把英文image一词译作“形象”. 【注: 中文圣经《和合本》、《吕振中》、《现代中文》译本将image一词译作“形像”, 但后期的《新译本》、《新标点和合本》、《当代译本》等译本已将之译为“形象”】. 本文采用现今词典里常用的“形象”, 虽说张逸萍在《心理学偏离真道》一书中采用“形像”一词.
[2] 黄瑞西编著, 《教牧咨商辅导辞典》(加利福尼亚: 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5年), 第444页.
[3] 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17 Feb, 1992, 第48页.
[4] 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博士是一位大学讲师、精神治疗执业医师, 同时也是20本书籍的作者, 他的著作更多地关注于自尊心理学、爱情与生活心理学, 甚至有者认为“布兰登”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自尊心理学”的代名词.
[5] Nathaniel Branden,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1), 第110-114页.
[6] 韦恩·沃尔特·戴尔(Wayne Walter Dyer)博士是美国自助作家、精神作家和励志演讲者. 他的第一本书《你的错误地带》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7] Wayne Dyer,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or Your Children? (New York: Avon Books, 1985), 第44-48页.
[8] Carolyn Ball, Claiming Your Self-Esteem (Berkeley, CA: Celestial Arts Publishing, 1990), 第30-31页.
[9] Bruce Narramore, You’re Someone Specia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8), 第11页.
[10] 席蒙思(另译“席蒙得”, David Seamands)是“内在医治”的一大推动者, 并错误地定义圣经中的神和罪. 参张逸萍所著的《邪魔登讲台》, 第61页, 请读者上网参阅此书: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UA_Chn_samples/UA_Chinese(final).pdf .
[11] Adler, “Hey, I’m Terrific!”, 第48页.
[12] 同上引, 第51页.
[13] Kirk Johnson, “Self-Image Is Suffering From Lack of Esteem,” The New York Times, 5/5/98, 第F7页.
[14] Paul Vitz, Psychology as Religion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4), 第17页.
[15] 以下种种例证引自 安克伯、韦尔登合著, 张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 1998年), 第83-84页.
[16] Susan Black, “Self-Esteem: Sense and Nonsense”, in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July 1991, 第27-29页.
[17] U. S . News and World Report, April 1, 1990, 第16页.
[18] Ben Wildavsky, “At least they have high self-esteem,” U. S . News and World Report, 2/7/20, 第50页.
[19] John Leo, “Hey, we’re No.19!” 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 March 9, 1998, 第14页.
[20] Catherine Donaldson-Evans, “School Self-Esteem Programs Get Mixed Grades,” Fox News, 3/7/02.
[21] “Narcissists most prone to aggression,” Yahoo News, 7/26/98.
[22] Adler, “Hey, I’m Terrific!”, 第46, 50页.
[23] 太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 “若有人要跟从我, 就当舍己, 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也参其他有关舍己的经文: 可8:34; 路9:23; 加1:4; 2:10; 弗5:25; 多2:14.
[24] 黄维仁, 《真我之追寻》(Santa Clara, CA: 家庭更新协会, 1995年), 录音带#5.
[25] 罗伯特·舒勒(Robert H. Schuller, 1926-2015)是美国著名的电视布道家, 但他竟然滥用和曲解圣经字汇, 说道: “重生(born again)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从消极转变成积极的自我形象(self-image) — 从自卑转变到自尊, 从惧怕转变成爱, 从怀疑变成信任.” 【编者注: 这句话的英文是: “To be born again means that we must be changed from a negative to a positive self-image — from inferiority to self-esteem, from fear to love, from doubt to trust.” Robert H. Schuller, Self-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Waco, TX: Word Books, 1982), 第68页, 引自网上文章: https://www.equip.org/articles/a-new-reformation/ 】.
[26] Robert Schuller, Self 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第14, 68, 74页.
[27] Steven Weinberg, ed., Ramtha: An Introduction (Eastsound, WA: Sovereignty, Inc. 1989), 第43页.
[28]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1988), 第101页.
[29] Sanaya Roman, Living with Joy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第55页.
[30] 同上引, 第59页.
[31] Ball, Claiming Your Self-Esteem, 第37, 161页.
[32] Matthew McKay & Patrick Fanning, Self-Esteem (Oakland, CA: St. Martin’s Paperbacks, 1995), 第242页.
[33] James Edwards, NIV Commentary: Romans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2), 第313页.
[34] Schuller, Self Esteem, 第15页. 张逸萍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偏离真道》一书中评论道: “然而, 请看圣经怎样论及这些概念: ‘那自荐的人… 用自己量度自己, 用自己比较自己, 乃是不通达的’(林后10:12). … 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等等, 正是不通达也!”
[35] 王明道译, 《隐密处的灵交》(香港: 颂恩出版社, 1964), 第28页.
[36] David Powlison, “Integration or Inundation?”, in Michael Horton, ed. Power Religion: The Selling Out of the Evangelical Church? (Chicago: Moody Press, 1992), 第208-210页.
[37] 引自 安克伯、韦尔登合著, 张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 第83-84页.
[38] Ibid.
[39] U. S . News and World Report, April 1, 1990, 第16页.
[40] William Kirk Kilpatrick, Psychological Seduction: The Failure of Modern Psychology (NY: Thomas Nelson, 1983), 第41页.
[41] 太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 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42] 安克伯、韦尔登合著, 张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 第79-80页.
[43] 同上引, 第81-82页.
[44] 上文主要参考和改编自 “自爱、自信、自尊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吗?” 节录自《心理学偏离真道》(第十章):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op_psychology/S_self-esteem.htm ; 也参 安克伯、韦尔登合著, 张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香港九龙: 天道书楼, 1998年), 第76-84页.
[45] Roy F. Baumeister,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uary 2005, 第84-91页.
[46] “Spoiling the Egyptians”一语是取自英文圣经 出12:36的经文: “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 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 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 (KJV: they spoiled the Egyptians).” 以色列人按神所说的(出3:21-22; 11:2), 向埃及人要金银器皿和衣服(注: 只是开口要求, 而不是动手抢夺, 故可译作“把埃及人的财物带走了”), 后来这些材料用以建造会幕(出35:22-24)来敬拜神. 这点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世上的东西(包括世上的知识学问), 来善用在属神的事上. 成语“择善固执”意即选择好的、正确的事去做, 且坚持不变.
[47] 黄瑞西编著, 《教牧咨商辅导辞典》(加利福尼亚: 美国荣主出版社, 2005年), 第97页.
Related
作者: 石子
刊登于2024年4-6月份 第141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