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讲道: 天粮品尝篇(示范三): 叙事文
编者注: 我们必须重视“释经讲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英文有时称之为Expository Sermons), 因为它是圣灵使用来复兴和造就召会的一种讲道方式.[1] 赖若瀚在其著作《食经讲道》一书提出释经讲道的十大步骤. 我们已在之前的《家信》探讨了释经讲道的第一至第十步骤(即选取经文、解释经文、找出主题、写下大纲、加插例证、遣词用字、会众情况、列出应用、结论归纳和引论题目). 我们也用了三期谈到“不同菜色篇”(即标题式、叙事文和第一人称的释经讲道). 过后我们再用四期谈论“佳肴宴客篇”(即讲道的方式、技巧、热诚和铺排). 接着, 我们用一篇谈到“餐后评估篇”, 以探讨讲道整体的评估. 本期, 我们来到“天粮品尝篇”, 本期是叙事文的讲章范文.
(文接上期)
(G) 天粮品尝篇
(G.3) 叙事文 释经讲道讲章
(A) 讲章内容
讲题: “飞越洪涛”(太14:22-33)
经文:
- 太14: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 先渡到那边去, 等祂叫众人散开.
- 太14:23: 散了众人以后, 祂就独自上山去祷告. 到了晚上, 只有祂一人在那里.
- 太14:24: 那时船在海中, 因风不顺, 被浪摇撼.
- 太14:25: 夜里四更天, 耶稣在海面上走, 往门徒那里去.
- 太14:26: 门徒看见祂在海面上走, 就惊慌了, 说: “是个鬼怪!” 便害怕, 喊叫起来.
- 太14: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 “你们放心! 是我, 不要怕!”
- 太14:28: 彼得说: “主, 如果是祢, 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祢那里去.”
- 太14:29: 耶稣说: “你来吧.” 彼得就从船上下去, 在水面上走, 要到耶稣那里去;
- 太14:30: 只因见风甚大, 就害怕, 将要沉下去, 便喊着说: “主啊, 救我!”
- 太14: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 说: “你这小信的人哪, 为什么疑惑呢?”
- 太14:32: 他们上了船, 风就住了.
- 太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祂, 说: “祢真是神的儿子了.”
(引论: 用问题作开始) 请问: “在你的属灵旅程中, 你认为哪一项功课最难学呢?” 我相信若将这问题问十个人, 会得来十一个答案(也许有人会回应说有两项难学的功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 许多属灵的功课都十分难学, 例如: 饶恕、顺服、爱心、忍耐或金钱奉献等等.
(引入主题) 对于我来说, 我认为信心的功课十分难学. 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内向, 是涂颜色不敢涂出框框的那一类. 做人处事总习惯跟随一定的规范, 不擅于推陈出新(意即“去掉旧事物的糟粕, 取其精华, 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或开创不同的局面. 不过, 神的国度也需要一些敢于突破, 开荒创业型的人, 只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不是这类人. 开创新局面, 也许只是主给其他人的托付而已.
信心这门功课, 不能用 1+1=2的方程式去理解或学习. 他必须在人生大学里, 用生命去体验、去经历, 甚至在失败中再次站起来, 才会学得好. 在彼得生平里, 有一次经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 他行在加利利的海面上.
(介绍事件, 用自己的话简述, 以代替读经. 又或者可以请会众打开圣经, 用活泼的方式读出) 当主耶稣用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之后, 祂先打发群众回家, 又催促门徒先行渡到加利利海的另一边去, 祂自己就上山祷告. 当天晚上, 风浪甚大. 马太说: “那时船在海中, 因风不顺, 被浪摇撼”(太14:24)
正当门徒与风浪搏斗得精疲力竭, 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 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一团黑影正在向他们的方向挪移. 各人本来焦虑、疲倦、惊惧的心都提高了警觉. 当然有人喊着说: “是个鬼怪啊!”(参 太14:26) 大家都吓得毛骨悚然, 三魂不见了七魄. 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 听到有“鬼怪”出现, 胆子再大的人也会心里发毛! 那团黑影对他们说: “你们放心! 是我, 不要怕!”(太14:27) 大家听出是夫子主耶稣的声音, 才惊魂稍定.
这事件本可以停在第27节, 然后以第32-33节作为结论, 将“他们”(彼得与主耶稣)改换为“祂”, 结论是: “祂上了船, 风就住了! 在船上的人都拜祂, 说: 祢真是神的儿子了!” 然而, 因为中途杀出了一个“程咬金”(28-31节), 彼得要求行在海面上, 所以事件还没有结束, 还继续发展下去.
(让它自然转入第一段落) 彼得向来是性格爽朗、心直口快、愿意冒险、敢于尝试的人. 他做事喜欢采取快攻策略: 先行动、后思想, 从来不会担心后果, “三思而后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苦差. 他的人生哲学是“行动至上”. 他经常提出一些新奇的主意, 将自己置身在一些情况里, 后来遇到困境时却无法应付. 因此, 他经常犯错, 而且常被主耶稣责备.[2]
彼得看见主耶稣在海面上行走, 他突发奇想, 也希望自己可以行在海面上.
请问: 彼得这次的要求是否好出风头、要引人注意、属乎肉体的表现? (稍停顿一下, 让大家思想, 甚至鼓励大家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
我们不能因为彼得前科不好, 经常犯错, 就认为他所做的都是错的. 彼得这次行动应该是“合乎指令”的. 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彼得在行动之前, 他问主说: “主啊, 如果是祢, 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祢那里去!” “如果”这一词没有不肯定的意思, 按希腊文的文法, 所采用的第一条件句, 可以翻译为: “主啊, 既然是祢, 请叫我…” 彼得虽然自信果敢, 满身是劲, 但面对“加利利海”的挑战, 他知道自己力量有限, 必须得主允许, 才敢踏浪而行.
另外, 请问: “主有没有在彼得的申请表上签名允准呢?” 有! 主回答他说: “你来吧!” 所以, 他这次行动得到主的批准.
最后, 当彼得要沉下去时, 主耶稣把他拉上来, 对他说: “你这小信的人哪, 为什么疑惑呢?” 主耶稣没有责备他说: “早告诉你不要来啦!” 祂虽然是责备彼得, 但言外之意是: “你若有足够的信心, 就可以走完全程. 为什么你疑惑小信呢?”
由此可见, 彼得是按章办事, 一点都不鲁莽. 基于主的允准, 彼得就尝试踏足在波涛汹涌的加利利海上. 所以, 今天的经文不是反面例证, 乃是值得我们正面效法的.
(采取归纳法的方式, 现在才说出第一段落的分题) 第一个值得我们效法的信心原则是: “愿意脱离安乐窝、挑战极限”.
相信彼得在船中, 看见主耶稣行在海面上, 他不单惊讶于主耶稣的能力, 更看见深层的意义. 他当时心中必然在想: “若是夫子(老师的尊称)耶稣能够这样做, 我靠祂的力量必定也能够.” 在其他门徒仍在惊魂稍定的情况下, 他就已经向主耶稣发出要求. 他决定要靠主的力量去尝试, 所以说: “主啊, 既然是祢, 请叫我从海面上走到祢那里.” 他不甘平庸, 他不愿意停留在小船上.
弟兄姐妹, 请问留在小船上比较安稳呢? 还是踏足在加利利海上比较安乐? (期待会众回答: “在小船上” )
弟兄姐妹, 请问: “你的人生现在是否太稳定、太安乐、太舒适呢?” 当然, 我相信很多的弟兄姐妹仍然在挣扎求存, 为两餐温饱而打拼. 但我相信在我们中间, 必定有一些出来工作已有一段时间, 也正在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 请问: “你的人生是否缺少挑战? 好像开车放在‘自动定速’, 让它自动向前走呢?”
曾有一位弟兄问我: “生活无灾病、精神无痛苦, 百事顺利, 是不是神的祝福(赐福)呢?” “弟兄姐妹, 你说呢?” (稍停顿一下让大家思想, 期待会众点头, 或回答说: “是” )
我当时真想回答说: “当然是神的祝福(赐福) !” 因为圣经整体的应许是: “顺服主得福气, 违逆主受管教.” 但我看一下提问的弟兄, 他是教会多年的执事, 又教成人主日学, 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拿来问我呢? 我不期然地多想了一下. 后来我的回答是: “应该是, 但不一定!”
为什么不一定呢? 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 可能你没有坚守基督徒的立场, 没有主见, 面面俱到(意即: 各方面都考虑到、照顾到), “见人讲人话, 见鬼就说鬼话”(广东俗语, 即惯于阿谀奉承). 大家要一同赌钱的时候你一同赌, 大家到佛堂上香的时候你一同上, 所以你身旁未信主的朋友都说你好, 都不会视你为敌人. 但当你站稳信仰立场, 向他们说“不”的时候, 他们就会视你为异类, 会取笑你、排斥你、整治你, 使你难堪, 给你苦头吃. 因这种事情而生活不顺利, 是不是神的祝福(赐福)呢? 是神的祝福(赐福)! 正如主耶稣所说的: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太5:10-12). 又如彼得所说: “因行善受苦”(彼前2:20).
第二种情况: 可能你没有远大的目标, 你所做的都是能力范围可以胜任, 因此, 不需要承担大任, 不需要伸展自己. 人家请你当执事, 你不当; 人家请你带领事奉, 你不做. 你的人生自然是平顺, 没有挣扎, 没有痛苦.
弟兄姐妹, 有没有听过有人这样的祈祷: “神啊! 求你不要给我过于我能力所能担当的担子!” (稍停顿一下让大家思想并回应)
请问: “这样的祈祷有没有什么不好呢?” (在停顿一下让大家思想并回应) 这样的祈祷没有什么不好! 但我称它为“幼稚园的祈祷”. 读幼稚园有没有什么不好呢? 没有什么不好! 但若是十几二十年都读幼稚园, 那就非常不好了!
为什么称这样的祈祷为“幼稚园的祈祷”呢? 因为这样祈祷的人是还没有成长到可以承担大任. 我们应该学习一种成长的祈祷, 请大家留意听啊: “神啊! 祢若要给我过于我能力所能担当的担子, 就请祢给我吧! … 不过, 我一个人承担不了, 请祢赐我足够力量, 与我一同承担吧!” 大家能说“阿们”吗? (期待会众回应)
这样的祈祷才算得上是成熟的祈祷. 是存着广阔的心胸, 不甘于平庸, 不介意为主多做一点, 多付出一点代价. 只有这样的心态, 才能被主伸展, 更被主所用. 试问: “若是经常这样祈祷说, ‘神啊! 就求祢不要给我过于我能力所能担当的担子!’ 神还能够给你什么样的担子呢? 只不过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 你还能承担大事吗?”
彼得可称得上是“有劲之人”, 他有一股普通人所没有的“冲劲”, 甚至是“傻劲”. 加利利海是一个人无法征服的领域, 再加上当时狂风大作、海浪翻腾, 要行在海面上实在难于登天! 但彼得凭着主的允许, 充满干劲地踏浪而行.
你有没有发现, 一些有信心的人都会有一点“傻气”与“傻劲”,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与大部分的人不一样, 所以会被人认为是不属于这世界的. 当然, 不是所有的“傻劲”都能恰到好处. 但彼得的“傻劲”傻得十分可爱, 因为它乃基于一份对主耶稣单纯的信心.
“人生就如一条橡皮胶, 除非被伸展, 否则一无是处!” 信心是伸展我们, 使我们的潜质发挥出来的主要因素.
这次行在海面上的经历, 彼得不希望只作观望者, (现在才说出第一个段落的要点) 他愿意“脱离自己的安乐窝, 挑战极限.” 让我们不要满足于现今的景况, 要为主更上一层楼.
(自然转到第二个段落的分题, 用归纳法, 但仍未说出) 然而, 不是所有要挑战极限的信心都是从神而来的. 世上有一种叫作“积极思想”的信心. “积极思想”注重发挥人的内在潜能, 强调“你若相信自己能, 就必定能!” 这种信心是彻头彻尾建立在人身上.
但扪心自问, 人真的是什么都能吗? 对任何事物都可以胜任愉快吗? 其实人在本质上是脆弱的. 有时虽然集中精神, 付上最大的努力, 仍然是一无所成. 是因为没有“积极思想”吗? 有可能! 但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 人是堕落了的受造物, 必须回到造物主面前, 重新定位自己, 才可以支取力量, 去胜过我们力不能胜的困境.
积极思想宣告说: “我能!”; 但对神的信心宣告说: “神能!” 积极思想说: “我能做成我要做的事”; 但对神的信心说: “神能做成祂要我做的事”.
彼得的信心是基于主耶稣对他们说: “放心, 是我!” (“It is I”) 这句话与旧约圣经神自称为“我是” (I AM, 出3:14)十分相近, 而且与整个事件的结束(太14:33), 众人都敬拜主耶稣, 说: “祢真是神的儿子了” 遥遥呼应. 彼得看见神子耶稣的权柄, 便要求主耶稣让他行在海面上.
信心的价值乃在于信心的对象并信心的内容. 我从旧约与新约圣经发现, 基督徒的信心最重要的是: “信谁”(Who?); “信什么?”(What?); “怎样信”(How?), 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信谁”当然是信神及主耶稣; “信什么”是相信神的话与神的应许; 至于“怎样信”是信心的态度, 那是放在前面二项之后.
譬如说: 一个与你相熟的少女告诉你她要结婚了, 你当然为她高兴, 问她说: “谁是那幸运儿可以娶得你这位美人归呢?” 她告诉你男孩子的名字, 你吓了一跳. 因为你认识这人, 他的品格不好, 玩世不恭, 已经有好几位女孩子被他所骗, 是花花公子一名. 你正要开口说话的时候, 她似乎知道你要说什么, 就打断了你的话, 说: “你不必告诉我什么, 我对他的信心百分之百呢!” 若是她对这样的男人的信心百分之百, 那么你对她的担忧也是百分之百. 为什么呢? 因为当一个女人把她纯洁的爱、真诚的爱, 交给一个不可靠、不负责任的男人, 这是十分可惜而又危险的事. 可见对象是否可信, 决定了信心的价值.
信心的价值不在乎信心本身有多少, 乃完全在乎它的对象是谁. 信心要有清晰并可靠的对象, 才不致陷于盲从. 我认为信心的最佳定义是: “信心是基于神的话语而抓紧神!” 这定义可回答几个基本的问题: “信谁呢?” 信神(真神)! 我们的信心乃根据神的“可信”(提后2:13). “信什么?” 信神的话! 是根据神的话语作为指路牌: “因为主的话语这样说, 我就这样相信!” 最后才是“怎样信?” 要抓紧神! 在确定前面两项(可靠可信)之后, 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相信了.
在2004年1月, 经过多方的筹备, “圣言资源中心”最终在美国加州三藩市湾区成立了. 成立的目标主要是要推广“十步释经法”. 让教会有路可循地回归圣经, 用有系统的读经方法来影响小组查经、教学与讲道的事奉.
在这之前, 我在神学院任教. 其实, 教学、训练与写作是我的恩赐与负担, 神学院正为我提供了最佳环境. 而且, 在神学院十分稳定, 不必自己承担经济压力, 这真是我梦寐以求的“安乐窝”. 然而, 要推广“十步释经法”一直以来是我的负担. 我与太太求主指引, 在什么时候最合适开办这个机构. 后来时机成熟, 我就靠着主的力量, 毅然踏足在我人生的“加利利海”上.
我在开始时曾说, 我最喜欢的工作环境是一个稳定的框框, 哪里会想到有一天会出来开办机构. 在过去9年多的时间里, 我承认在信心的功课有很多操练, 以补我前30年在这方面的不足. 我经历神大能的供应, 让我深深体会到戴德生(Hudson Taylor)所说: “按神的心意, 做神的工作, 不会缺乏神的供应.” 而且, 在过程中交了不少同道朋友, 他们都是神差派来的“天使”, 在我快要沉下水里的时候, 及时过来给予援助与支持.
我鼓励弟兄姐妹要离开安乐窝, 挑战极限. 但我更要提醒一下, 这种挑战极限(用归纳法, 现在说出第二个段落的分题)必须“根据信心的对象, 来伸展自己”. 真正有信心的人, 必定认清对象, 确信神的话语, 抓紧神的应许, 相信神要透过他来成就祂的工作. 踏足在你人生的“加利利海”固然是好事, 但必须有一项条件, 就是清楚这事出于神、合乎神的心意, 否则是“后果自负”.
弟兄姐妹, 你现在是否正面对着好像“加利利海”一般的难题, 觉得自己力不能胜? 你将要用什么态度面对它?
你是否一直满足于现状, 而不愿意靠主伸展自己? 是否有一本书(指圣经的书卷)太深奥, 你不敢读? 有一项事奉太难, 你不敢碰? 有某个人生领域, 你不能突破? 你愿意求主加你力量, 超越你力不能胜的困境吗?
在你的生命中, 是否曾经有过为主承担大事的宏愿, 但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心去达成, 而打消这念头?
(让它自然转到第三个段落, 用归纳法, 仍未说出第三个段落的分题) 彼得虽有“冲劲”和“傻劲”, 却没有“后劲”. 正当他自鸣得意、兴高采烈地踏浪而行的时候, 他忽然发现自己处身于惊涛骇浪之中. 他本来注目在主耶稣身上的视线, 现在转移到四周的风浪: “只因见风甚大, 就害怕!”(太14:30)
彼得当时可能对自己说: “彼得啊, 彼得! 你知道你现在身处何方吗? 你是在加利利海中啊! 你怎么这样大胆, 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要行在水面上呢?”
当他的心灵被惧怕所占据, 他脚下支撑他的力量也忽然消失于无踪, 他好像站在棉花堆上, 无处借力, 身体就“要沉下去!” 在海水还没有淹盖他的嘴巴之前, 他唯有高喊说: “主啊, 救我!”(太14:30)
彼得承认自己的能力到了极限, 他回到信心的对象主耶稣身上, 向主求援! 其实彼得是游泳健将(参 约21:7),[3] 但因为当时风浪甚大, 又怕得厉害, 根本没想到要游到船边去. 对他来说, 最快捷的方法是向主呼求!
这个祷文既简单, 又具迫切性, 正是遇急难之人所需的祈祷. 主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 并对他说: “你这小信的人哪, 为什么疑惑呢?”(太14:31)
彼得不能圆满地完成这次创举, 实在为他感到有点惋惜. 为什么彼得有好的开始, 却不能“圆满收场”呢? 究其原因, 可分三方面来探讨:
首先, 他看见困难比他想象中的大. 其实风浪本来就存在, 只因为他开始时全心全意注视主耶稣, 没有去理会而已. 然而, 当他将视线从主耶稣身上转移, 去看周围环境的时候, 他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心里忽然一寒, 就往下沉.
其次, “惧怕”吞噬了他的信心. 明显地. 当彼得看见狂风巨浪迎面扑来的时候, 他“就害怕, 将要沉下去”(太14:30), 惧怕正在吞噬他的生命和他的信心, 夺去他踏浪而行的能力.
他没有用持续的信心仰望主耶稣. 他的信心只有“小量”, 只属“一时”, 不能支持他达成目标. 当他将视线从主耶稣身上转移到风浪之中, 他的信心就离他而去, 以致产生“全盘皆输”的情况.
主耶稣是能力之源, 彼得借着信心可以支取超然的能力, 但这能力并不属于他. 故此, 当他将视线从耶稣身上转移, 就是与能力的源头切断, 就无力继续走下去. 在短短一刻信心惊人的成就之后, 又被打回原形. 由此可见, 要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 (用归纳法, 现在才说出第三个段落的分题)必须“持续仰望依靠主, 让我们能飞越洪涛.”
我们不能控制外在的环境, 但我们却可以控制内在的心境; 一个人内心的“度量”比问题的“分量”来得更重要. 只要客观的际遇不影响我们对主的信心, 我们仍可站立于安全之地.
彼得这次经历不能圆满收场, 就像人生的历程中, 有时也会差强人意, 我们的尝试最终没有达到正面的结果(或我们想要的结果).
请问: 如果你是彼得, 在你被主耶稣从水中救上来之后, 你会不会后悔作出要行在海面上的决定? (稍停顿一下让大家思想, 等候会众回应. 按过去的经验, 摇头表示不会后悔的人不少)
让我多讲一点, 大家听完之后, 才决定是否仍然坚持说不会后悔. 彼得回到船上, 你猜船上的十一个门徒会怎样回应呢? 他们会否拍拍彼得的肩膀, 说: “彼得, 不简单! 不要紧, 下次再来, 我们一定支持你!” 大家要记得, 福音书记述这些门徒最少三次争论谁为大.[4] 他们要争出头、抢出位, 你想他们会鼓励彼得吗? 必定不会! 相信彼得日后常常活在这次失败的阴影下, 甚至不时被其他门徒拿来当笑柄.
这样的话, 我再问一次: “你若是彼得, 你会后悔吗?” (再次等候会众的回应)
如果我是彼得, 我不会后悔. 若有人要取笑我, 我会冷静且坚定地反问说: “这有什么好笑的呢? 你有没有行在加利利海的经验呢? 你没有, 但我有! 我至少行了一段. 你有没有经历主耶稣的大能呢? (指使人能够行在海面上的大能) 你没有, 我有! 若是这样, 更没有什么好笑的!”
如果我是彼得, 我不会后悔, 是因为我在人生的路上, 至少有一次曾经行在加利利海上, 体验过耶稣基督的大能, 这是极其宝贵的经历. 在这短暂的历程中, 我的生命增添了一幕精彩的片段, 是那些留在船上的门徒无法实际经历到的, 这是非常宝贵的信心功课.
是的, 世事往往差强人意, 不是每一个伟大的尝试最后都会成功圆满, 许多尝试都会半途夭折. 从人的角度来看, 彼得是失败了. 然而, 失败并非终局, 失败只是通往成功的过程而已! 我宁愿像彼得一样, 因为尝试而经历失败, 这总比那些坐在船中的门徒失去这尝试的机会还要好.
试问:
- 有谁学会走路却不曾跌倒? (若是真有这样的人, 必定是超人)
- 有谁没有患病而有今日的健康? (你不要逞强, 说: “我几十年都没看过医生啊!” 因为有些多年没看过医生的人, 一去看医生就得知患上不治之症, 不久便离世了. 患病其实也帮助我们的身体建立免疫力)
- 有谁懂得选择的智慧, 自始至终不犯错?
- 有谁不曾受伤害却洞悉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为这些犯错与挫败的机会感恩, 不一定要到达目的地或达成某些指标才感恩. 因为在过程中, 我们可以得着真正的成长. 今日不少信徒是患上一种“达标症候群”, 认为只有能抵达目的地, 或人生必须达到某些外在的指标, 才算得上是成功, 人生才有意义. 以达到目的地为乐, 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快乐; 以过程为乐, 反而得到持久的快乐. 凭信心行事的人, 他会在过程中经历与主同行的喜乐, 而主也会为他承担一切的后果.
从彼得这次罕有的经历, 可见 (主题重申): “信徒当用信心持续仰望主, 伸展神所赐的力量, 去跨越自己力不能胜的困境.”
(结语): 美国圣公会主教布鲁克斯(Phillip Brooks, 1835-1893)[5]曾说: “不要只求舒适的生活, 要求作坚强的人; 不要只求迎合你力量的工作, 要求迎合你工作的力量; 这样你的工作虽然没有神迹, 你自己就是一个神迹; 每一天你都会惊讶于你自己, 并惊讶因着神的恩典所临到你身上的丰富.”
(默想思考): 请问: 你渴慕在你生命中有飞越洪涛的经历吗? 你愿意靠主伸展你的信心吗? 不要根据自己的力量去设定目标, 乃要根据神赐下的目标去求取力量. 从你的安乐窝中走出来吧, 不要埋没神所赐的各项恩赐与才干.
(呼召、祈祷、回应): 弟兄姐妹, 请在主的面前为你自己祈祷, 看看主要透过你成就什么大事. 求主使你为神国、神家订下崇高的目标, 并靠主全程投入去完成.
(B) 讲章主题与大纲
- 讲道主题: 信徒当用信心持续仰望主, 伸展神的能力, 去跨越自己力不能胜的困境.
- 讲道目的: 本篇信息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弟兄姐妹能用信心靠主、仰望主, 离开自己的安乐窝, 去跨越自己力不能胜的困境.
- 问题句: 要怎样才可以用信心靠主去跨越力不能胜的困境呢?
- 转接句: 用信心靠主去跨越力不能胜的困境, 必须…
- 复数名词: 途径或步骤…
- 大纲:
- 愿意离开安乐窝, 挑战极限
- 根据信心的对象, 伸展自己
- 持续仰望倚靠主, 飞越洪涛 [6]
(文接下期)
[1] 鲍曼(Daniel Baumann)在《当代传道入门》中指出, “释经讲道是根据一段至少两节的经文, 讲道的主题与主要的分段都从经文而来. 经文的中心思想只出自经文, 并不倚重其他的经文. 讲道(指释经讲道)本身具有一个主题, 而且尝试要表达一个从古至今都真确无误的信息. 它不是逐节地解经, 亦不是纯粹解经或是将个别主题中的不同思想放在一起. 信息有一个单独主题, 是从经文而出的, 它随之成为从经文中选择材料的主要骨干.”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reaching, 第102-103页.
[2] 例如: 太16:22-23 和 太17:4-8 (彼得说错话); 太26:51-54 (彼得被主命令收刀入鞘)等等.
[3] 约21:7-8: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 ‘是主!’ 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 一听见是主, 就束上一件外衣, 跳在海里.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 约有二百肘 (古代以肘为尺, 一肘约有今时尺半)…”
[4] 例如: 太23:11; 可9:34; 路9:46; 路22:24.
[5] 布鲁克斯(Phillip Brooks, 1835-1893)是美国圣公会(Episcopal)的传道人兼主教, 著有许多著名的讲章如“The Purpose and Use of Comfort”、“The Conqueror from Edom”、“The Man with One Talent”、“Is It I?”等等. 他也写了闻名的圣诞节圣歌“美哉! 乐哉! 小伯利恒”(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载于《万民颂扬》第53首).
[6] 赖若瀚著, 《食经讲道 — 当代释经讲道手册》(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14年), 第655-668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4年7-9月份 第142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