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血漏的妇人、迦南妇人被鬼附的女儿和在山下被鬼附的男孩


(A)       患血漏的妇人 (9:20-22;  5:25-34;  8:43-48)

当一大群人向会堂主管(管会堂的睚鲁)[1]的家走去时, 一个可怜的病妇走近主耶稣. 她患上女人血漏的问题【请参本文附录一】, 这令她尴尬的血漏问题实属个人隐私, 所以她不方便在公开场合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不好意思公开求主医治.

 

她似乎已经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疗. 12年来, 她显然经历了很多事情, 尝试过很多医生, 但都无济于事. 现在她已到了一个地步, 花光了一切的钱, 不仅没有好转, 反而情况更糟, 没有任何适当的补救办法.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伤、多么绝望的案例啊! 这是罪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最大的需要就是救赎. 没有人能帮到, 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 没有人能帮, 没有办法可行, 只有基督能解决!

 

 

她听见主耶稣的事(可5:27),[2] 然后以她认为不会被他人察觉的方式行事. 她从后面走近主耶稣, 在无助中向救主耶稣伸出手去触摸他(的衣裳). 从此以后, 有成千的人这样做了, 并且得到极大的福气(参 太14:35-36).[3] 由于她的信念(深信主耶稣能够医治), 她的困境立即消除, 疾病立即痊愈. “因为她心里说: ‘我只摸祂的衣裳, 就必痊愈”(太9:21). 这里是关于信心和信靠的宝贵功课, 伴随信心而来的福气是显而易见的. 主说: “摸我的是谁?”(路8:45). 事实上, 主并非不知道. 祂转身看着她. 那妇人恐惧颤抖,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 就恐惧战兢, 来俯伏在耶稣跟前, 将实情全告诉祂”(可5:33).

 

我们的大祭司(主耶稣)知道、关心并体谅我们的软弱和缺陷! 对我们而言, 晓得这个宝贵事实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祂“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来2:17), 祂“体恤我们的软弱”(来4:15). 在这患血漏的妇女所处的时代, 她伸手触摸主耶稣(因此得着医治和福气); 但在今天, 祂的事奉也临到属祂之人, 使他们得着福气. 祂在神面前为我们服事. “祂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8). 知道这一事实真令人安心.

 

 

(B)       迦南妇人被鬼附的女儿 (15:21-28;  7:24-30)

主耶稣只有一次离开犹太领土, 进入推罗、西顿的境内去(太15:21, 这两处是属于外邦人的地方). 就在这一次, 主与这位非凡的女人相遇. 这位迦南妇人来到救主面前, 请求祂见一见她那被鬼附身的女儿. 值得注意的是, 这妇女是一个外邦人. 作为外邦人, 她不享有与神的选民同等的特权.

 

随着事件的发展, 这名妇女的性格和信仰也随之展开. 这位母亲内心极度痛苦, 她呼求主的怜悯, 并称呼主说: “主啊, 你是大卫的子孙”(太15:22). 外邦人无权使用这称号(指“大卫的子孙”)来接近祂, 因为祂是犹太人的弥赛亚.

 

这大概就是为何主沉默不语, 而众门徒也想要送她走的原因. 然后, 主解释说, 祂只是被派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太15:24). 但这妇人依旧不放弃, 继续向主求助. 对她来说, 如果她不能以犹太人的身份来到弥赛亚面前, 那么她就要毫无畏惧地以恳求者的身份来到主面前. 这一次, 她放弃称呼主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而是诚心地来到主面前, 谦卑地敬拜祂, 说: “主啊, 帮助我!”(太15:25)

 

为了进一步探究她信心的真实情况, 主耶稣告诉她说, 为了把饼喂给外邦狗, 而不去喂养犹太儿女, 这是不好的(太15:26: “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这话一开始看来有些苛刻, 但我们需要了解犹太人的观点, 他们将外邦人视为“拾荒的狗”(scavenging dogs), 但主所说的“狗”却是另一个字(希腊文: kunarion {G:2952},[4] 有家中所养的“小狗”之意, puppy), 这字用来暗示宠物(a pet), 而不是那些具有攻击性、拾荒的野狗(scavenging cur).[5] 【编译者注: 主耶稣用“女儿”和“狗”来作比喻, 是要强调正确的次序  —  儿女先吃, 狗后吃. 主并不藐视这迦南妇人, 而是借此表明祂事工的次序  —  “先是犹太人, 后是希腊人(指外邦人)”(罗1:16), 请参本文附录二】

 

女人的回答让众人大吃一惊, 她彻底承认自己的不配. 她承认自己是桌子底下的其中一只“小狗”, 同时评论说, 有时饼的“碎渣儿”从主人桌上掉到地上, 小狗因此受惠(太15:27: “妇人说: 主啊, 不错; 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这个答案充分揭示了这个可怜妇人坚持的性格和谦卑的精神. 主耶稣承认她的“信心是大的”, 并奖赏她的大信心(太15:28)  —  她的女儿就在那时痊愈了.

 

 

(C)       在山下被鬼附的男孩 (17:14-18;  9:17-29;  9:37-42)

主耶稣登山变像

主耶稣曾在山上改变形像【请参本文附录三和四】.[6] 在此山上, 三个享有特权的门徒(即彼得、雅各和约翰)[7]曾亲眼目睹祂的威赫荣光,[8] 但他们很快就被提醒, 山下是个充满人类各样需求的低谷. 就在此山下, 有一位忧心如焚的父亲. 他过后跪在救主面前, 倾诉他的心声. 他悲痛欲绝地为他那被污鬼附身的儿子恳求.

 

这是他唯一的儿子. 他痛心地目睹自己的儿子突然剧烈抽搐, 这是多么悲伤的事啊. 马太描述这男孩是“害癫痫的病很苦, 屡次跌在火里, 屡次跌在水里”(太17:15),[9] 显然有自杀倾向. 马可则形容鬼叫这孩子“重重的抽疯, 倒在地上, 翻来覆去, 口中流沫”(可9:20), 而医生路加说这孩子“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 鬼又叫他抽疯, 口中流沫, 并且重重的伤害他, 难以离开他”(路9:39).

 

这男孩已被污鬼附身, 完全被鬼控制. 此事对这位父亲来说, 是多么大的考验啊! 他是如何应对这种恶劣情况呢? 父亲向那些留在山下的门徒寻求帮助, 他很快就了解到众门徒有心无力, 徒劳无功, 诚如诗人所说的: “人的帮助是枉然的”(诗60:11).

 

但主耶稣来了, 祂斥责那污鬼, 命令他永不可附在男孩身上. 污鬼在被逐出以前, 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攻击来抗拒, 过后便离开男孩. 主把被治愈的男孩交给他的父亲. 众门徒之前被赋予赶鬼的权力(太10:1,8), 但如今他们失败了. 主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信”(太17:20), 并且缺乏“祷告”(可9:29), 这两件事是一切属灵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有门徒都该过这种充满信心和祷告的自律生活.[10]

 

救主向这位父亲表明, 神可随时施展大能, 但前提是人要对神有信心. 要得到神的福气, 就要有信心, 正如主耶稣所说的: “你若能信, 在信的人, 凡事都能”(可9:23). 这位父亲表达了“信心的悖论”(paradox of faith;  注: “悖论”在逻辑学上指自相矛盾的命题), 他说: “我信! 但我信不足, 求主帮助”(可9:24). 这位父亲像所有基督徒一样, 承认信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信心不足. 请记住, 我们的信心需要不断加强![11]

 

 

*****************************************

附录一: 什么是血漏” ?

 

马太福音9:20记载有位妇女“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这名妇女的疾病是妇科病, 等于整个月经期不断, 血流不止, 而按照律法的规定, 她就一直不洁净(利15:19-33); 所以她不单有身体的问题, 还有社会与宗教的问题, 因要承担被歧视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如果她碰到任何人, 或任何人的衣服, 就会使那人整天在礼仪上都不洁净(参 利15:26-27). 或许人会认为, 她不该挤进这一大群人当中, 因为她碰到什么人, 那人就不洁净.

 

犹太人的 “Tallith“

许多犹太教的教师完全避免碰触妇女, 以免自己无意中沾染不洁. 因此, 她不能碰别人, 别人也不能碰她; 她可能从未结婚, 也可能已经离婚; 她是犹太社会的“边缘人”. 她去触摸主耶稣的衣裳䍁子  —  这肯定是指犹太男人按民数记15:38-41和申命记22:12的穿著, 在外衣的四角上所织的穗状装饰(希伯来文称之为 zizith ), 后来在祷告的围巾上也有类似的装饰( tallith ). 䍁子是用蓝色与白色的线编织成的.[12]

 

由于患血漏的女人是不洁的, 也会使那被她触摸的人不洁, 所以这可怜的妇人不敢公开向主耶稣寻求医治. 她只能私下接近主, 以触摸祂, 因她相信即使只摸一下主衣裳的䍁子(犹太人根据律法规定, 在外袍四角缝有䍁子, 用来提醒自己遵行律法), 自己便可以不药而愈. 然而, 主耶稣却故意问“摸祂的是谁”(路8:45), 好让她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说出实情, 目的是要当众称赞她的信心, 并且宣布她已得着完全的康复.[13]

 

 

*****************************************

附录二: 迦南妇人的信心之坚持

 

马太福音15:21记载: “耶稣离开那里, 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那里”指革尼撒勒地方(太14:34). “推罗、西顿”是位于加利利以北腓尼基境内(即今日的黎巴嫩)的地中海港口市镇, 是被神咒诅的外邦人之地(赛23:1-18).[14] 主耶稣离开假冒为善、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 退到被神咒诅之地, 表明其工作转向外邦人, 天国的工作范围要扩展了. 之前, 主耶稣吩咐门徒“外邦人的路, 你们不要走. 撒马利亚人的城, 你们不要进. 宁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0:5-6), 但现在犹太人优先蒙恩召的次序已经结束了.

 

“有一个迦南妇人, 从那地方出来, 喊着说: 主啊, 大卫的子孙, 可怜我! 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这节的“迦南妇人”是希腊人, 属叙利腓尼基族(可7:26). “大卫的子孙”是弥赛亚的代名词, 这个称呼只有以色列人能叫(太15:24). 迦南妇人可能是效法其他犹太人, 以为称主耶稣“大卫的子孙”会取悦祂.

 

“耶稣却一言不答”(太15:23). 可能因为那迦南妇人效法犹太人称祂为“大卫的子孙”, 但主耶稣说: “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 “以色列家”就是雅各的后代, 他们是神的选民, 但其中许多人却因偏行己路, 如羊走迷(赛53:6), 成了“迷失的羊”. 主说这话的意思, 乃是向迦南妇人指明, “大卫的子孙”这名称是专门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保留的.

 

“那妇人来拜祂, 说: 主啊, 帮助我!”(太15:25). 她现在只称呼主为“主啊”, 可能因为听懂了主耶稣话中的意思. 主耶稣回答说: “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太15:26). “狗”是当时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蔑称, 主耶稣故意用迦南妇人常从犹太人口中听到的蔑称来和她说话, 好在众人面前显明她的信心. 主人会喂养家狗, 但次序是儿女先吃, 狗后吃. 主耶稣并不蔑视迦南妇人, 而是借此表明祂事工的次序, 祂来原是要使救恩先临到犹太人, 然后才轮到外邦人.

 

对于主耶稣在 太15:26把迦南妇人比喻成“狗”一事, 《启导本》适切解释道:

犹太人称外邦人为“狗”, 原属蔑视之词; 但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 耶稣提到“狗”、“儿女”与“主人”, 所着重的是轻重与次序. “儿女”(犹太人)先从“主人”(主基督)得到食物(救恩、帮助), 然后才轮到家里的“狗”(外邦人). 照习惯, 犹太人说“狗”通常指“郊外野狗”, 这里的“狗”字原文为“小狗”(希腊字是 kuôn ), 指的是家里养的狗. 妇人听到耶稣的话, 明白耶稣愿意帮助她, 增加了信心. 这从 太15:27的回答可以看出. 外邦人要是能有像这妇人的信心, 就一样可以得到救赎, 成为天国的子民.[15]

 

迦南妇人说: “主啊, 不错; 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太15:27). 离弃神的人, 在神面前如同没有灵的畜类. 但迦南妇人却不因主以“狗”比喻她而见怪, 反倒承认自己在神眼中的本相, 甘心站在“狗”不配的地位向主求恩. 神必然赐恩给谦卑的人, 阻挡骄傲的人(彼前5:5).

 

主耶稣说: “妇人, 你的信心是大的! 照你所要的, 给你成全了吧. 从那时候, 她女儿就好了”(太15:28). “你的信心是大的”, 迦南妇人谦卑而坚持地认定主耶稣是她惟一的拯救, 这就是信心的表现. 再无第二人受到主耶稣如此的表扬, 仅次于迦南妇人的, 要算是那位百夫长了(太8:10). 这是天国的工作“先是犹太人”的结束, 同时是“后是希腊人”的开始(罗1:16).[16]

 

 

*****************************************

附录三: 到底是过了多少天,

主耶稣登上高山改变形像?

 

有关主耶稣带领三个门徒上到高山, 在山上改变形像一事的时间, 马太、马可和路加在其福音书中有以下的记载:

  • 马太记述: “过了六天, 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暗暗的上了高山”(太17:1).
  • 马可的记载与马太相同: “过了六天, 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可9:2).
  • 路加则记述: “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 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路9:28).

 

为何路加的记载与马太和马可不同? 难道圣经的记载有错误, 彼此冲突吗? 其实不然. 从彼得承认主耶稣是基督之日(太16:16), 也就是主耶稣说门徒当中有人“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之日(太16:28), 到上高山的那一天, 中间“过了六天”(太17:1; 可9:2). 路加福音将头尾两天也算在内, 所以说“约有八天”(路9:28). 传统认为这“高山”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 “六天”正好足够从凯撒利亚腓立比走到此地, 而且山下有犹太人的村落(太17:14).[17] 换言之, 福音书的作者以不同的天数计算法来记述, 实质上并没有矛盾或冲突.

 

马唐纳 (William MacDonald)

对于上述不同的天数, 马唐纳(William  MacDonald)的注释很有意义, 他写道: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以后六天, 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登上高山. 那高山位于加利利. 许多解经家认为‘六天’含有特殊意义. 例如盖伯林(Arno C. Gaebelein)这样说: ‘ “六”是人类的数字, 代表工作的日子. 六天之后, 即工作完毕, 人类已筋疲力尽, 主的日子  —  天国(the Kingdom)  —  便来到了.’ 路加说: ‘约有八天’之后, 主便改变形像(或作: 形象, 路9:28). 他说的‘约有八天’明显包括了最后和中间的日子. 由于‘八’是复活和新开始(new beginning)的数字, 路加以新开始来描述天国(the kingdom), 十分合理.”

 

论到这“国”(可作: 天国, the kingdom), 马唐纳继续评论道: “彼得、雅各和约翰仿佛与救主异常靠近, 享有特权目睹祂改变形像. 直至这时候, 主的荣耀仍被祂血肉之躯遮蔽着. 但那时, 门徒看见祂的脸面明亮如日头, 衣裳洁白如闪耀之光. 主显示祂的神性, 就如旧约以荣耀的云彩象征神的同在之荣耀. 这景象预先显示当主耶稣再来建立祂的国时, 祂的形像将会如何. 祂不再以被宰羔羊的姿态出现, 却以犹大支派的狮子出现(参 启5:5). 看见祂的人都立刻认出祂就是神儿子, 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18]

 

 

*****************************************

附录四: 主登山变像的山是哪一座山?

 

马太在其福音书中写道: “过了六天, 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暗暗的上了高山”(太17:1; 注: 可9:2也同样提到“高山”).[19] 这座“高山”是哪一座山呢? 主要有两个看法: (a) 位于加利利的他泊山(Mount Tabor); (b) 位于亚比利尼境内的黑门山(Mount Hermon, 注: 该撒利亚腓立比正处于黑门山的南麓 [麓 = 山脚] ).[20]

 

黑门山 (Mount Hermon) 和 他泊山 (Mount Tabor)

 

他泊山 (Mount Tabor)

《圣经综合解读》指出, 传统认为这“高山”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 “六天”正好足够从凯撒利亚腓立比走到此地, 而且山下有犹太人的村落”(太17:14). 无论如何, 吴允耀-迦勒在所著的《新约全书逐节汇查》中写道: “传统看法认为, 这事可能发生在加利利地区海拔不到600米的他泊山上, 那只是一个小山坡, 顶上还住有村落. 马可说到, 他们是在山脚下医好污鬼附身的孩子后, 离开那个地方, 经过加利利利的(可9:30).[21] 所以, 登山变像不可能是在加利利的他泊山.”[22]

 

黑门山位于戈兰高地海拔2814米, 是一座山顶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

因此, 吴允耀-迦勒认为, “这次事件(指登山变像)发生在耶稣退到凯撒利亚腓立比(另译: 该撒利亚腓立比, Caesarea Philippi)的境内以后, 所以‘高山’自然是指戈兰高地海拔2,800米的黑门山.”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赞同此看法, 评论道: “当时他们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参 太16:13),[23] 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门山’(参 申3:8-9; 诗133:3).”[24] 《丁道尔注释》也支持这看法: “这次事件发生在耶稣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之后; 故高山便设想是指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 不过传统看法早已把事件的发生地点定在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上了(尽管那山并不偏远, 顶上还住有村落).”[25]

 

 

总结时, 我们引述《中文圣经注释》的评述: “教会传统上的看法是主耶稣带三个门徒上‘他泊山’(位于加利利海西岸不远之处). 但现代的解经家较赞同这是指‘黑门山’, 因为它接近该撒利亚腓立比不到23公里处. 高山是得启示之处(见 太4:8; 5:1; 28:16), 摩西和以利亚都在山上得了神的启示(出3:2; 王上19:8).”[26]

 

 


[1]               “管会堂的”是犹太会堂的主要负责人, 也是当地社会的著名人士.

[2]               可5:27: “他听见耶稣的事, 就从后头来, 杂在众人中间, 摸耶稣的衣裳.”

[3]               太14:35-36: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 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 把所有的病人带到祂那里,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祂的衣裳䍁子; 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4]               希腊文: kunarion {G:2925}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4次(太15:26,27;  可7:27,28), 都与上述迦南妇人被形容为“宠物小狗”的故事有关.

[5]               另一个用来形容“狗”的希腊字是 kuôn {G:2965}, 指一般的狗或野狗. 这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5次(太7:6;  路16:21;  腓3:2;  彼后2:22;  启22:15). 犹太人一般上称外邦人为kuôn , 意即“野狗”, 也译作 “犬类”(腓3:2; 启22:15).

[6]               有关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变像”一词, 请参《家信》文章: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出于内在与外在的改变/ .

[7]               主耶稣在与神单独交通时, 往往带“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与祂作伴(太26:37; 可5:37), 给他们特权学习宝贵的功课, 因为这三人将来要担更重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 摩西上西乃山时, 圣经也记载了三个名字的同伴与他相随(出24:9: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 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 都上了山”).

[8]               主耶稣登山变像, 脸上发光(太17:3: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 脸面明亮如日头, 衣裳洁白如光”). 这发光的荣耀一幕不禁令人想起神当初在西乃山上向摩西启示祂荣耀的情形. 此外, 人的外表也会因这荣光而改变, 最接近的记载就是 出34:29, 那里说, 因为神亲自向摩西显现, 摩西的脸庞就发出荣光来.

[9]               “癫痫的病”(太17:15)在希腊原文是“月亮病”【希腊文: selêniazomai {G:4583} [源自希腊字selênê (意即“月亮”, the moon) ]; 注: 留意英文圣经的翻译: KJV: lunatick;  Darby Bible / NASB / Young Translation: lunatic;  NKJV / ASV / NRSV: epileptic [癫痫病的]; NIV / NLT: seizures [癫痫发作] 】, 这是因为古人以为这种病的发作跟月亮的周期性有关. 参《信望爱圣经注释》.

[10]             主耶稣在 太17:21说: “至于这一类的鬼, 若不祷告、禁食, 他就不出来(或作: 不能赶他出来).” 信心不是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愿望的自信, 赶鬼不是人的所有所能做得到的, 必须在信心中支取天国之王的权柄去对付鬼. “祷告、禁食”就是认识自己的欠缺, 因而舍弃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 付上代价, 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没有”和“不能”, 专一地寻求主的“有”和“能”, 让主的“有”和“能”来盖过我们的“没有”和“不能”. “禁食”的功效并不是因为其行为, 而是因为其存心和态度. “这一类的鬼”指很不甘心出去的污鬼(可9:20,26). 摘自2019年出版的《圣经综合解读》.

[11]             上文编译自 Ivan Steeds (ed.), Day by Day with Bible Characters (West Glamorgan, UK: Precious Seed Publications, 1999), 第302, 303, 304页.【注: 上文的A、B和C项是各别译自这三页】

[12]             资料主要参考《圣经背景注释》.

[13]             参考《新旧约辅读》和其他相关资料.

[14]             西顿曾是邪恶王后耶洗别的家乡(王上16:31), 但在当时, 那一带有一位妇人曾从以利亚得着食物和儿子的医治, 因而成为“以色列之神的信徒”(王上17:8-24).

[15]             余也鲁总编辑, 《中文圣经启导本》(香港: 海天书楼, 2005年增订新版), 第1429页.

[16]             此附录摘自《圣经综合解读》, 并稍加其他资料.

[17]             参考《圣经综合解读》.

[18]             摘自马唐纳著,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香港尖沙咀: 活石福音书室, 2007年), 第99-100页.

[19]             这节说“暗暗地”, 是因为登山变像是主耶稣在复活里的荣耀之启示, 但主还未从死里复活, 所以祂说: “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 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太17:9).

[20]             “黑门山”是巴勒斯坦周围一带最高的山岭(2,814公尺). 此山的山顶通常终年积雪, 以致露水充沛, 与上下邻近地方的旱地截然有别(参 诗133:3提到“黑门的甘露”, 诗89:12的“黑门”是指黑门山). 溶化的冰雪乃是约但河水的主要来源: http://www.equiptoserve.org/etspedia/聖經地理辭典/巴力黑門山 【注: 黑门山南北蜿蜒30公里】.

[21]             可9:30: “他们离开那地方, 经过加利利; 耶稣不愿意人知道.” 注: 离开后才经过加利利, 可见那座山不是在加利利境内. 换言之, 在加利利的他泊山并非此“高山”(可9:2).

[22]             吴允耀-迦勒著,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2018年).

[23]             太16:13: “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的境内, 就问门徒说: ‘人说我, 人子是谁?’ ”

[24]             “变像的山可能是黑门山, 较接近该撒利雅腓立比, 而且较高(超过2700公尺, 可参考 可9:2). 也有人说是加利利北面的米伦山, 山高约1200公尺(但此看法普遍上不被学者们接受, 编译者按).” 摘自《信望爱圣经注释》.

[25]             摘自《丁道尔新旧约圣经注释系列》.

[26]             摘自 丘恩处著,《中文圣经注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5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