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否教导说召会必须经历大灾难? (上)


(A)       引言

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观福音书(或称“符类福音书”, Synoptic Gospels), 即马太福音 24、马可福音 13、路加福音 21的伟大预言章节中, 以及在约翰福音结尾的离别讲论(或称“告别之言”, farewell discourse)中, 主谈到祂的再来的方式不同. 在对观福音书中, 祂称自己为“人子”(太24:30, 33, 37, 44; 可13:26; 路21:27),[1] 这确实是祂惯用的词语, 祂的再来是一个遥远的事件, 首先会发生战争、饥荒、地震、假基督、大灾难和天上的征兆(太24:3-31; 可13:1-27; 路21:7-28). 然而, 在约翰福音中, 祂以第一人称说话: “我… 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约14:3), 没有任何世俗事件的介入. 启示录中也存在同样的差异. 在第19章中, 主被揭示为“诚信真实”(启19:11),[2] 前来发动战争和执行审判; 但在第22章中, 祂三次以第一人称谈到自己: “我必快来”(启22:7, 12, 20).[3]

 

为何有如此差异, 理由很简单. 祂降临有两个不同的阶段(phases).[4] 一个是预言的主题, 主将从天上向世人显现; 另一个是揭示的奥秘, 这是上述降临的前一个阶段, 目的是带走祂自己的人“脱离将来的灾祸”(from the evil to come). 主永远在祂的子民面前, 就是那位为他们而死, 为他们而活, 又为他们而来的主. 因此, 早期的基督徒理解了祂的旨意. 他们“离弃偶像, 归向神, 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 等候祂儿子从天降临, 就是祂从死里复活的, 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帖前1:9).

 

 

(B)       “经历灾难论简介

此篇文章的目的是检验一个解释系统, 为了简洁起见, 我可以称之为“经历灾难论”(the Tribulation Theory). 此理论教导说“召会”(教会)必须经历大灾难(Great Tribulation).[5] 那些传讲这些观点之人无疑是认真的人, 但我认为他们被表象(appearances)所误导了, 陷入了一个常见的错误: 从个别案例得出普遍的结论【即卡森(D. A. Carson)所谓的“不当的普遍化”】.[6] 因此, 他们认为已从马太福音24:29和使徒行传2:20中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预言“事件的顺序”, 并以这顺序为他们首要的论点.

 

然而, 我相信他们整个想法都是建立在混淆了两个“日子”, 即“主的日子”和“主大而明显的日子”. “主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是一个时期(period), 而“主大而明显的日子”(that great and notable day of the Lord)则是一个危机时刻(徒2:20)【注: 我们在下一期的《家信》将分析和解释此事】.[7] 然后, 他们又以 赛2:17 中所说的“在那日, 唯独耶和华被尊崇”为基础, 他们断言这种情况将在整个主的日子期间盛行, 尽管这些话从上下文来看, 很好地表达了主的日子的审判, 其结果将是  —  唯独祂被高举! 关于这些主要论点, 我们稍后会详细提及.

 

对某些人来说,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重要.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理论倾向于抹杀或删除了最重要的区别(distinctions). 它混淆了神对现在和未来的安排(dispensations). 它给启示录的解释带来了怪异的混乱. 总之, 它会一下子否定神的众仆人(特指奉主名聚会中的主仆们)在过去70多年里一直强调的许多独特教义(特指他们正确辨别召会和以色列的不同, 神对这两者有不同的计划). 但是, 正如有人说得好, “一个试验性的假设(tentative hypothesis)可以解释许多事实, 但只有当这假设获得圣经完全的支持, 才能让我们满意地称之为神的真理.”[8]

 

我认为“经历灾难论”(指召会或基督徒会经历末世的七年灾难)是错误的, 理由如下:

  1. 它混淆了“召会”(教会)和以色列.
  2. 它为预言事件制定了虚构假想的顺序.
  3. 它混淆了第二次降临的两个阶段.
  4. 它扰乱了启示录的秩序和特征.
  5. 它使召会失去了盼望.

 

 

(B.1)    它混淆了召会”(教会)和以色列

“经历灾难论”倾向于毁掉召会和以色列之间的区别. 从罗马书第11章中, 我们得知以色列整体国民(nation)由于拒绝了主耶稣基督, 所以也被神暂时拒绝. 她现在“没有国王, 没有王子, 没有祭品, 没有偶像, 没有以弗得, 没有家中的神像”(何3:4), 也就是说, 她失去了国家和宗教的特权, 被偶像崇拜的不洁风气所“掏空”. 这种风气后来会以比之前更糟糕七倍的形式回归(参 太12:43-45).[9] 现在, 以色列被搁置一旁, 为揭示“耶稣基督… 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罗16:25)留下了空间(意即神把祂对以色列的计划暂搁一旁, 在这间隔期的空间引进了“召会时代”). 召会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 在那得着荣耀之基督的领导下, 他们之间的中间隔墙被拆除了. 以色列是一个拥有地上遗产和“世俗圣所”的地上民族. 召会则是一个拥有属天呼召、祭司职分和得享基业的属天子民(得到的是“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 弗1:3).

 

 

(a)   三重划分 (The Threefold Division)

在 林前10:32中, 保罗将哥林多的人口(同样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人)分为:[10] (1) “犹太人”  —  他们拒绝耶稣为弥赛亚; (2) “外邦人”: 他们没有基督, 没有神, 没有希望(弗2:12);[11] (3) “神的召会(教会)”: 他们是由前两种人(即犹太人和外邦人)当中接受耶稣基督为主的人所组成. 只要“召会”还在地球上, 任何犹太人或外邦人接受基督就会立即被纳入一个身体(指基督的身体, 即普世性的召会). 因为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中写道: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 是希腊人(指外邦人), 是为奴的, 是自主的, 都从一位圣灵受洗, 成了一个身体, 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 当召会在地上消失(指召会被提)之后, 旧有的区别(指地上的人只分成两种人  —  犹太人和外邦人)将再次适用, 将有一群信靠真神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群体, 两者不仅与世界不同, 也彼此不同【请参本文附录二: 召会和以色列的分别】.

 

那么, 很明显的, 如果圣经告诉我们, 将来有一天, 耶路撒冷的圣殿敬拜将被恢复, 得救的以色列人将再次被承认为以色列人, 那时, 召会必定不在地上(因为若召会当时还在地上, 信主的以色列或犹太人就会立即被纳入基督的身体  —  普世性的召会, 林前12:13). 现在将此应用于马太福音第24章. 我们在这里看到主耶稣对四个犹太人发表的预言性讲论(见马可福音13:3; 这四个犹太人是“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 他们代表着神的选民犹太人).[12] 他们已经接受了耶稣作为神所应许的基督, 但如果他们因为接受了他们的民族弥赛亚而不再是犹太人, 那就太奇怪了.

 

因此, 这四个犹太人期待着弥赛亚的宝座被建立在地上, 换句话说, 期待着国度(kingdom, 即马太福音所谓的“天国”  —  由天上的神在地上统治的国度)应该被恢复而归给以色列. 但神确实注定他们要进入一个更高(更蒙福)的地位: 他们后来成为“召会, 即祂(基督)的身体”的一部分(参 弗1:23: “…召会是祂的身体…”). 然而, 这召会是隐藏在神里面的奥秘(并首先通过使徒保罗正式将此奥秘揭示众人), 这四人当时对召会的盼望和神命定给召会的未来景况(its hopes and destinies)一无所知. 换言之, 他们代表末世忠信的犹太余民(faithful Jewish remnant), 主是以他们的这种身份向他们说话.

 

马太福音第24章的气氛肯定是“极度犹太化的”(ultra-Jewish). 预言事件的场景是犹太和耶路撒冷(太24:16; 路21:20).[13] 公元70年被毁的圣殿将被重建, 因为但以理预言有关“他的人民”(指以色列民或犹太人)的某些预兆将发生在“圣地”(指耶路撒冷地, 太24:15).[14] 然后, 忠信的(犹太余民)要逃跑, 他们应当祈求, 叫他们“逃走的时候, 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太24:20), 这原因对任何虔诚的犹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虔诚的犹太人在安息日不可以走得太远).

 

试想一想, 安息日与现今的召会有何关系呢? (圣经从没教导说新约的召会信徒要守安息日, 编译者按) 为什么召会应该特别出现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呢? 召会在“人手所造的圣所”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不! 马太福音24章中没有提到召会; 这种想法是犯上严重的“时代错置”[15](anachronism, 被置错时代的事物).[16] 但假设召会在那里, 那么按照旧仪式事奉的信神之犹太人就不可能同时出现在那里,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召会的一部分. 然而, 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 信神的犹太人正是我们的经文(马太福音24章)中所说的人民 (选民, 太24:24,31),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召会被排除在本章之外, 也不包括在所描述的灾难时期【编译者注: 当我在本文谈到“召会/教会”(the Church)时, 我指的是“基督的身体”(the body of Christ), 即普世性/宇宙性的召会】.[17]

 

 

(b)   一大群人 (The Great Multitude)

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启示录第7章. “经历灾难论者”(the Tribulationists, 指那些认为召会或基督徒会经历七年灾难的人)要求你相信 启7:9中的“许多的人”(另译: 一大群人, great multitude)是被带到天堂的召会.[18] 若是这样, 为什么这一章中既没有提到“主的降临”(the Lord’s coming), 也没有提到“被提”(rapture), 又为什么在这“许多的人”(启7:9)之前提到了144,000名忠心的以色列人, 他们领受印记成为神的仆人?[19]【编译者注: 召会应该是不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了, 都归为一体了, 但为何启示录要刻意分开他们来谈, 并且描述他们的遭遇都不一样, 前者(犹太人/以色列人)蒙神盖印而受到保护, 后者(各国各族的外邦人)却遭大患难、受饥渴日晒之苦!】

 

上述第7章的这种顺序对“经历灾难论”来说很不合适【编译者注: 因为若按“召会/基督徒将经历末世灾难”的看法, 那么在启示录第6章最后几节提到各种灾难后, 照理第7章开始时应该先提到这一大群“从大患难中出来的”外邦人(注: “大患难”按原文可译作“大灾难”, 启7:14)】, 以至于一位作者悄悄地把它的顺序颠倒过来, 写得好像这“许多的人”是第6章(结尾时第6印揭开后天上出现异象  —  日头变黑、满月变红、星辰坠落)的天象之后提到的下一件事. 确实, 启示录中的所有事件都不能按照书写的顺序来理解, 但这并不是为要符合一个特殊理论而篡改第7章事件顺序的借口.

 

这“许多的人”(启7:9-17)怎么可能是召会呢? 尤其是当这144,000名得救的以色列人同时存在于地上的时候? 【注: 因为假如召会当时还在地上, 这144,000名信主得救的以色列人就会直接被纳入“基督的身体  —  普世性的召会”了, 是属于召会的一份子】此外, 假设这“许多的人”是被提的召会, 为什么又留下了144,000人呢? 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这两大群的人都不代表召会. 我相信, 这“许多的人”(来自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外邦人)是那“144,000受神印记的以色列人”作见证所结的果子【所以启示录先提到这“144,000名以色列人”(启7:1-8),  然后才提到由外邦人组成的这“一大群人”(“许多的人”, 启7:9-17), 编译者按】.

 

我们可能并不完全清楚这“许多的人”是谁, 但他们很可能是因神的(144,000名)见证人的传道而归信的外邦人, 也可能部分的人是因为启示录14章中天使传扬“永远的福音”(启14:6),[20] 使他们因此信主归向真神. 这“永远的福音”是向“许多的人”当中的四类人(即 启7:9所谓的“各国、各族、各民、各方”)宣讲的. 这看法是更有可能的, 因为就在提到天使传讲“永远的福音”之前, 第7章中的144,000人再次出现在启示录第14章的现场(启14:1-5). 然而, 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与目前的讨论无关. 但有一件事是我们肯定的: 他们不可能是召会.

 

当我们说马太福音24章是给于犹太人的时候, 我们当然不是说, 这段经文没有给我们什么教训. 因为它既然是圣经的一部分, 它就是神所默示的, 为要叫我们得着益处(参 提后3:16-17).[21] 我们的意思是指, 虽然在应用上, 这段经文(马太福音24章)适用于所有阅读之人, 但在解经上, 它是指犹太人而言. 我们(指新约的召会)不是圣经的中心主题, 中心主题是神本身, 以及祂的荣耀.[22]

 

 

*****************************************

附录一:   余民 (The Remnant)

 

“余民”(the Remnant)一词在旧约中经常出现, 意思是“其余的人”或“剩余的人”(the rest of the people). 以色列历史上的每一次危机, 都有余民存在, 例如: 亚哈时代就是如此, 神说: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 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19:18).[23] 保罗在罗马书称这样的人为“余民”(KJV: remnant): “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 祂说: ‘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 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如今也是这样, 照着拣选的恩典, 还有所留的余数”(罗11:4-5)【编译者注: 第5节的“余数”(KJV: remnant)可正确译作“余民”】.

 

新约初期也是如此, 在以色列人普遍离开神的道路时, 以色列中仍有敬畏神的“余民”, 例如公义敬虔的西面(路2:25)[24]和女先知亚拿(路2:36-37).[25] 众先知在他们书中的见证充分表明未来也会如此. 以色列这片土地将繁荣昌盛, 神将使祂的余民占有这片土地, “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 葡萄树必结果子, 地土必有出产, 天也必降甘露. 我要使这余剩的民(KJV: the remnant of this people)享受这一切的福”(亚8:12). 当神的子民不忠于祂的呼召、不遵守祂的话语时, 祂就会在“余民”中实现祂自己的旨意. 魔鬼将来也会攻击以色列的余民, “龙向妇人发怒, 去与她其余的儿女(另译: 她后裔的余民, KJV: the remnant of her seed)[26]争战, 这儿女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 那时龙就站在海边的沙上”(启12:17).

 

诗篇中许多预言的话语不是指以色列全体大众(即以色列整体国民)而言, 而是指以色列的余民(少数敬畏神的忠信之人); 诗篇中首次将余民与不敬虔的国民区分开来. 例如: 诗篇第91篇所预言的应许就可指着在旧约以色列国民当中对主忠诚的以色列余民,[27] 甚至是未来灾难时期蒙神保守的以色列余民,[28] “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 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 祂的诚实是大小的盾牌. 你必不怕黑夜的惊骇, 或是白日飞的箭, 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 或是午间灭人的毒病. 虽有千人仆倒在你旁边, 万人仆倒在你右边, 这灾却不得临近你”(诗91:4-7).

 

此外, 一些学者认为, “余民”的概念也出现在主对推雅推喇召会的讲论中. 主说: “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KJV: the rest), 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 我告诉你们, 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 但你们已经有的, 总要持守, 直等到我来”(启2:24-25). “其余的人”在希腊文是 loipoi {G:3062}, 有者认为可指余民. 他们代表离经背道的天主教制度(apostate Popish system)那最高权力的时期(指第6世纪至16世纪)不同流合污的忠实信徒.[29]

 

简之, “余民”(remnant)代表了在道德上最初健全或原先纯全(original whole)的群体, 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较劣等的剩余部分(inferior remaining portion). 神的恩典使人能够在普遍背道时期仍然坚定地持守原先最初的真理和呼召(original truth and calling).[30] 我们为此赞美神.

 

 

*****************************************

附录二:   召会和以色列的分别

 

虽然召会和以色列人在圣经中都被称为神的“选民”(西3:12; 诗105:43; 赛65:9), 但两者在神的计划中却有明显的不同. 可惜的是, 有些人教导说召会只是以色列的延展. 他们说: “世纪以来, 神一直拥有一个延续的召会. 以色列是旧约中的召会, 但当那些百姓拒绝了弥赛亚, 神也永远的拒绝他们. 对以色列来说, 这个民族再没有未来, 无前途可言. 新约召会现在已经成了神的以色列, 所有给以色列的应许现今在灵性上已赐给召会, 也借着召会落实(即实现一切关乎以色列的应许).”[31] 但此看法合乎圣经的教导吗?

马唐纳 (William MacDonald)

 

马唐纳(William MacDonald)正确评述道: “我们相信圣经的教导并不是这样  —  以色列和召会在起源、特性、责任和结局上都大不相同. 当以色列拒绝主耶稣为她的弥赛亚, 神就把这国(以色列)暂时搁置一旁, 然后引进一些全新的事, 就是召会. 当祂与召会的计划在地上完成时, 祂将恢复祂对以色列的交往(实现祂给以色列的诸般应许). 因此, 召会好像是神与祂古代子民以色列人关系受到干扰时的一种加插(parenthesis).”[32] 务须提醒的是, 这“加插”就是我们所谓的“召会时代”, 但此“加插”并非神临时预备的应急计划, 而是“神创世以前的计划”(弗1:4), 因为无所不知的神早就预知以色列整体国民会拒绝耶稣基督, 所以便在创世以前就精心安排这个召会时代的“加插”【注: 从“但以理书七十个七”的预言来看, 此“加插”便是“第69个七”和“第70个七”(即最后一个七)之间的“间隔”(interval). 有关这“七十个七”的预言和间隔, 请参《家信》文章: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3/01/但以理书的七十个七/

 

召会与以色列之间的区别可从下列的对照表略见一班:

 

召会

以色列

1.   召会是奥秘(mystery):

保罗说召会是一种奥秘. “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 像如今借着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弗3:5). 保罗说这奥秘从创世以来隐藏在神里面(弗3:9), 一直是个秘密, 现在却借着预言的圣经将她表明(罗16:25-26, 也参 西1:25-26).

1.   以色列从没被说成是“奥秘”. 整本旧约圣经从创世记至玛拉基书, 都毫不避讳, 清清楚楚地提到以色列的起源、历史发展, 以及荣耀的未来(特别是在先知书里的预言). 事实上, 左边栏里所描述关乎召会的事, 没有一样可在以色列身上找到, 因为召会在旧约是奥秘, 以色列则不是.
2.   召会的起源: 圣灵在五旬节降临, 开始或成立了召会(使徒行传2章). 我们可从以下一系列事实推断出上述的结论:

  1. 当基督在地上时, 召会仍未成立, 因祂说: “我要(原文是未来时态, 意即我将要)把我的召会建立在这磐石上…”(太16:18).
  2. 当保罗写给哥林多召会第一封信时, 召会显然在当时已经存在. 他说信徒已借着圣灵的洗归入基督的身体(林前12:13)
  3. 我们知道所应许的“灵洗”发生在五旬节(徒1:5-8; 2:1-4). 因此, 五旬节就是召会的生日.
2.   以色列国的起源不在新约, 而是早在旧约的创世记就开始了, 可说是在亚伯拉罕蒙神所召的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神应许亚伯拉罕(当时名叫亚伯兰)说: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创12:2), 而在信实之神的保守和赐福下, 亚伯拉罕的后裔越来越多, 最终成为大国. 简之, 以色列国的起源是从亚伯拉罕就开始了.
3.   基督是召会的头/元首(弗1:22; 西1:18) 3.   基督是以色列的王(太2:2; 赛24:23)
4.   成为召会的肢体必须靠属灵的出生(林前12:12-13; 多3:5). 4.   以色列国的成员是靠肉身出生而成为一员(罗9:3-5).
5.   召会是神属天的子民. 召会所享受的福气是“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弗1:3). 基督徒的国民身分是属天的(腓3:20). 召会的盼望是与基督在天上永远同在. 5.   以色列是神属地的选民. 以色列人的福气首先是(虽然不单是)地上物质的福气. 以色列国民的身分是属地的. 以色列人的盼望基本上是弥赛亚在地上作王.
6.   在召会中, 信主的犹太人和信主的外邦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个新人. 他们同为后嗣, 同作肢体, 在基督里同蒙因福音而得的应许. 在基督里, 那把犹太人和外邦人分隔开来的“墙”已被拆毁, 两下已成为一(指分隔的两方已合为一)(弗2:13-17; 弗3:6) 6.   以色列却没有半点类似的事. 在以色列人看来, 外邦人是与基督无关, 在以色列国民以外, 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 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 没有神(弗2:12).
7.   在召会中, 所有信徒皆祭司  —  圣洁君尊的祭司. 因此, 他们随时可以凭着信心进到神的面前(彼前2:1-9; 来10:19-22). 7.   在以色列, 祭司是从利未支派亚伦的家族中挑选出来的. 只有大祭司可以一年一次进到神的面前(来7:5,11; 9:7)
8.   在被提时, 召会将被提到天上, 与基督相会. 七年灾难后与基督回到地上, 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提后2:12; 比较 启20:6). 8.   得赎的以色列人将在基督作王的时候(指千禧年, 或称天国时代)作祂的子民(耶31:33; 亚8:8).

 

人常把马太福音23:37至25:46的经文, 即主耶稣在橄榄山上的教训, 套用在召会身上, 这是把召会与以色列混淆的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马唐纳正确指出, 这段经文是与以色列有关, 而不是与召会有关, 所描绘的是包括基督再来作王的情况. 注意 太24:16所说的, “那时, 在犹太的, 应当逃到山上”, 地点明显是犹太地. 此外, 我们在20节读到: “你们应当祈求, 叫你们逃走的时候, 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 神从来没有把安息日赐给召会(即没有要求召会守安息日), 只赐给以色列. 在22节提到的“选民”是指神犹太的选民(即以色列人). 在30节所形容的基督再临, 并不是祂来到空中迎接祂的召会, 而是祂降临到地上作以色列的王.

 

马唐纳补充道: “因此, 圣经学生应该分辨究竟经文是指以色列抑或召会. 如果你读到关于 ‘主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 你可以肯定经文基本上是指以色列. 另一方面, 如果你读到的是‘基督的日子’(the day of Christ), 你可以肯定经文所指的是召会. 因此, 启示录第11章的第七号是与以色列有关, 因为那是‘主的日子’的一部分. 可是在 林前15:52的‘号筒末次吹响’, 却是与召会有关, 因为那里所讲论的题目是召会被提(Rapture), 被提是与基督的日子有关.”

 

总括而言, 新约的召会并没有取代旧约的以色列, 因为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召会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33] 神对这两者各有不同的计划. 神给以色列的应许都要一一地应验在亚伯拉罕的后裔  —  以色列人的身上, 而不是由召会取而代之. 简之, 以色列和召会在起源、特性、责任和结局上都大不相同. 明白和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是极其重要的. 让我们谨记马唐纳的忠告: “这是十分重要. 除非我们看见这两组人是分开和独特的, 否则将严重地影响我们的解经, 尤其在召会和预言的真理上.”[34]

 

 

 


[1]               太24:30: “那时, 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 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 他们要看见人子, 有能力, 有大荣耀, 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2]               启19:11: “我观看, 见天开了. 有一匹白马, 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 祂审判、争战, 都按着公义.”

[3]               启22:7: “看哪, 我必快来! 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 启22:12: “看哪, 我必快来! 赏罚在我, 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 启22:20: “证明这事的说: ‘是了, 我必快来!’ 阿们! 主耶稣啊, 我愿你来!”

[4]               这两个阶段也可被称为: (1) “基督为圣徒/召会而来”(指召会被提: 基督来到空中接召会回天家); (2) “基督同圣徒/召会而来”(基督降临在地上). 有关这两个极端, 请参《家信》文章: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0/02/基督为圣徒来与基督同圣徒来/ .

[5]               “教会”(church)一词在新约圣经的希腊原文中是 ekklêsia {G:1577}, 含有召出(out-calling)之意, 所以把“教会”译作“召会”更为贴切, 更合乎原意, 指被神呼召出来的一群人(a called-out company). 英文“church”一词常用来指教堂, 但新约圣经从不用ekklêsia 来指建筑物, 也没用她来形容由一群会众组成的宗派组织. “召会”(church)在新约圣经中主要是用来指“宇宙(普世)性召会”或“地方性召会”(除了 徒7:38;  19:32,39,41).

[6]               卡森(D. A. Carson)在其所著的《再思解经错谬》一书中解释了“不当的普遍化”(Unwarranted Generalization)之错谬.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3/01/再思解经错谬四-逻辑上的错谬下/ 【特参 (B.10) “不当的普遍化”】

[7]               徒2:20: “日头要变为黑暗, 月亮要变为血; 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KJV: that great and notable day of the Lord).”

[8]               这句富有意义的话在英文是这样写道: “A tentative hypothesis may account for many facts, but nothing less than a full-orbed scriptural support should satisfy us as to what claims to be the truth of God.”

[9]               主耶稣在 太12:43-45说: “污鬼离了人身, 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 寻求安歇之处, 却寻不着. 于是说: ‘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 …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 都进去住在那里. 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 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10]             林前10:32: “不拘是犹太人, 是希腊文(意指“外邦人”), 是神的召会(教会), 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

[11]             弗2:12: “那时, 你们与基督无关, 在以色列国民以外, 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 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 没有神.”

[12]             可13:3: “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 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的问他说.”

[13]             太24:16: “那时, 在犹太(Judaea)的, 应当逃到山上…”; 路21:20: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Jerusalem)被兵围困, 就可知道它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14]             太24: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请比较 但9:27: “一七之内, 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 一七之半, 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 那行毁坏可憎的(或作: 使地荒凉的)如飞而来, 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或作: 倾在那荒凉之地), 直到所定的结局.”

[15]             因为当主耶稣在橄榄山上讲论这些末后的事时, 新约的召会还没有成立(注: 召会是在五旬节时, 在“圣灵的洗”之下才诞生的, 比较 林前12:13 与 徒1:5-8; 2:1-4).

[16]             “时代错置”(英语: anachronism)是指把不可能出现于同一时代的事物安排在一起. 这些在时间上不一致的(指错置的)可能是人物、物件、事件等等.

[17]             普世性/宇宙性的召会(the universal church)是指从五旬节开始直到召会被提这段“召会时代”期间, 所有信主得救的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自动归入的“基督的身体”.

[18]             启7:9: “此后, 我观看, 见有许多的人, 没有人能数过来, 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 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 身穿白衣, 手拿棕树枝.”

[19]             有者认为这“14万4千人”是代表召会或基督徒. 但马唐纳贴切解释道: “这十四万四千人明显是犹太信徒,  而不是二十世纪的外邦异端信徒(如异端“耶和华见证人”的信徒). 这批犹太圣徒是在大灾难初期得救的. 他们在额上的印记, 标志着他们是属神的, 并保证他们会得蒙保守, 在随后的七年里得以活着. 然而, 以法莲和但这两个支派却没有列在其中. 他们榜上无名, 也许因为他们曾领导别人敬拜偶像. 有人认为敌基督会出于但支派(创49:17). 名单上包括约瑟和利未支派; 无疑约瑟取代他儿子以法莲的位置了.”【引自《马唐纳圣经注释》】

[20]             启14:6: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 有永远的福音(everlasting gospel)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 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这福音是与敬畏神和祂的审判有关, 因天使说: “应当敬畏神, 将荣耀归给祂! 因祂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 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21]             提后3:16: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 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 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22]             William Host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William Hoste (vol.2): Prophetic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99), 第52-56页.

[23]             王上19:18: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 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未曾与巴力亲嘴的.”

[24]             路2:25: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人, 名叫西面(Simeon); 这人又公义又虔诚, 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 又有圣灵在他身上.”

[25]             路2:36-37: “又有女先知, 名叫亚拿(Anna)… 现在已经八十四岁(或作: 就寡居了八十四年), 并不离开圣殿, 禁食祈求, 昼夜事奉神.”

[26]         中文圣经《吕振中》译本将之译作: “就去对妇人其余的后裔”. “其余”一词在希腊文是 loipoi {G:3062}, 意即“剩下的”、“剩下的人”、“其余的”、“其他的”. 虽然希腊文 loipoi 一词在中文圣经《和合本》没有译作“余民”, 但在英文圣经《钦定本》(KJV)在此处(启12:17)译为“remnant”(意即“余民”).

[27]             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强调这段经文的应许主要是给旧约中敬畏神的以色列人(编译者注: 例如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时, 迦勒和约书亚两人就经历了神奇妙的保护, 可以“不怕黑夜行的瘟疫, 或是午间灭人的毒病. 虽有千人仆倒在你旁边, 万人仆倒在你右边, 这灾却不得临近你”), 参 John Phillips, Explore the Psalms, vol.2 (New Jersey: Loizeauz Brothers, 1988), 第32-33页.

[28]             在末世的七年灾难时期, 就有14万4千个“以色列余民”受了神的印记, 蒙神特别保守, 达秘(John N. Darby)评述道: “首先, 在神所定的审判工具(指各种灾难或灾祸)被允许发挥作用之前, 以色列余民(remnant of Israel)的完美数目是已被确定的; 144,000 = 12 x 12 x 1000. 他们按神旨意将得福气, 被神分别为圣”【摘自达秘所著的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vol.5)】.

[29]             参博饶本(E. H. Broadbent)所著的《走天路的教会》(the Pilgrim Church). 此书记述在天主教鼎盛时期(教皇时期, 第6世纪至第16世纪)仍有不少忠于神话语的基督徒群体, 他们不愿与天主教同流合污, 所以分别出来, 也因此常受到天主教廷的污蔑、打压, 甚至迫害.

[30]             上文主要参考 George Morrish, A Concise Bible Dictionary (Sussex, England: Kingston Bible Trust, 1899), 第657页.

[31]             William MacDonald, Here’s the Difference! (Kansas: Walterick Publishers, 1975), 第62页.

[32]             同上引.

[33]             请参: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4/08/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

[34]             以上附录主要参考 William MacDonald, Here’s the Difference! (Kansas: Walterick Publishers, 1975), 第61-66页; 也参此书中文译本《分别在此》, 第93-98页. 引自《家信》文章: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5/05/新约的召会是否取代了旧约的以色列/ .



作者: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2025 MalaccaGospelHall.org.my.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Passion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