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已经熟了: 两种熟了!
(A) 引言
圣经提到庄稼熟了, 需要收割了. 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4章说: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 我告诉你们, 举目向田观看, 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 发白; KJV: are white), 可以收割了”(约4:35).
另外, 启示录第14章也记载有关庄稼熟了, 需要收割了,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KJV: is ripe).’ ” 乍看之下, 这两节的“庄稼熟了”都是同样的意味, 但仔细观察之下, 其实不然.
(B) 约4:35的庄稼熟了
主说庄稼已经熟了. 这节的“熟了”一词在希腊原文是leukos {G:3022}, 意即“白色、明亮、发光、闪耀的.” 约瑟·塞耶(Joseph Thayer)指出, leukos 一词可意谓“成熟谷物变白的颜色”(the whitening colour of ripening grain).[1] 这词也用来指主耶稣登山变像时“衣裳洁白(希腊文: leukos)如光”, 可以有“发光和闪耀”(bright and brilliant)之意. 这一词在启示录中出现14次, 常译作“白”(指白衣、白石、白马、白云等).[2] 因此, 主在约翰福音4:35所说的庄稼已经“熟到白了” — 成熟的谷物在阳光照耀下更“白得闪耀发光” — 这是非常正面的意义. 这正是福音“道种”撒在人的心田里, 人预备好听信真道, 愿意领受福音而“道种”在人心里发芽成长所带来的美好果效. 这应该鼓励我们努力为主“撒种”与“收割”. 让我们再阅读这节经文的上下文:
- 约4:34: “耶稣说: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 作成祂的工.’ ”
- 约4:35: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 我告诉你们, 举目向田观看, 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 发白), 可以收割了.”
- 约4:36: “收割的人得工价, 积蓄五谷到永生, 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
- 约4:37: “俗语说: ‘那人撒种, 这人收割’ , 这话可见是真的.”
- 约4:38: “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 别人劳苦, 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对于以上约翰福音4:34-38的这段经文, 约翰·赫丁(John Heading)贴切解释道: “在第 35 节中, 主用比喻的方式将祂所说的话与门徒所说的话进行了对比. 门徒可以想象四个月后的自然收成(natural harvest), 但祂可以看到当时就为收割者准备好的属灵收成(spiritual harvest). 祂把好种子(神的道)种在了女人(撒玛利亚妇人)的心里, 现在她又把它种在城里其他人的心里(不久就有不少撒玛利亚人要前来, 约4:30, 39-41).[3] 这颗好种子只需要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就能生长, 纵然人们不知道如何生长. 正如主在其他地方所说的, ‘庄稼多’(太9:37; 路10:2).[4] 但人们需要有信心, 才能看到这预备好给收割者的成熟收获(ripe harvest).
“在第36-38节中, 主描述了祂子民的服事将超越主在叙加井(Sychar’s well)所完成的(指在约翰福音第4章所获得的收成). 在上下文中, 主在撒种, 主也在收割 — 门徒什么也没有做. 但在后来的服事中, 当信心和属灵力量更加明显时, ‘别人’(other men)若蒙主派他们到那个服事的领域, 就努力撒种… . 这些是带着好种子, 也就是神的道出去的传福音者(evengelists). 但随后的人是收割者, 就是那些关心归信者灵魂的人, 例如那些牧养的和教导的(弗4:11).[5]
“ ‘那人撒种, 这人收割’(约4:37)这一事实让我们想起了保罗所描述的伟大服事原则. 对于服事神, 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全交在一个人手中, 因为‘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 乃是许多肢体’(林前12:14), 根据神的旨意, 肢体分布在整个身体中(林前12:18). 所有人都一起为神所做的善工而欢欣鼓舞, 并获得‘工价’(wages, 约4:36: “收割的人得工价, 积蓄五谷到永生, 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 这‘工价’不是金钱上的奖赏(另译“酬报”, reward), 因为金钱上的酬报会阻碍基督的福音(“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林前9:12), 福音是免费的(“不花钱”, 林前9:18).[6] 相反, 归信者本身也是属灵意义上的奖赏, ‘我们… 喜乐的冠冕… 是… 你们’(KJV直译; 帖前2:19).[7] ‘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另译“劳苦”, labour)得自己的赏赐(林前3:8), 并且‘那时, 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林前4:5).”[8]
(C) 启14:15的庄稼熟了
另一方面, 启示录第14章也记载有关庄稼熟了, 需要收割了,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著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KJV: is ripe).’ ”(启14:15).
约翰福音4:35所谓“庄稼已经熟了”可指人心里渴慕真理, 预备好要领受神的道, 是蒙福的庄稼(harvest of blessing). 但启示录14:15的“庄稼已经熟透了”是指什么? 收割这熟透的庄稼到底是福(指圣徒蒙神收取免遭审判的祸害)? 还是祸(指恶人被神聚集去受审判的祸害)?
(C.1) 收割的庄稼是指召会圣徒被提吗?
有者认为收割这熟透的庄稼是指圣徒蒙福, 被神收取而不被审判所灭, 甚至有者以此作为“召会被提”的论证, 指召会(基督徒)或召会中的得胜者在“灾中被提” — 被神收取, 收藏在“天上的仓里”(他们引证 太13:30的麦子被“收割然后收在仓里”).[9] 但启示录14:15的“成熟庄稼”是马太福音13:20的“麦子”吗? 这看法正确吗?
首先, 我们仔细比较马太福音13章稗子的比喻(太13:24-30, 36-43)与启示录14章(启14:14-16), 就不难发现两者是不同的事件.
太13:24-30, 36-43 | 启14:14-16, 17-20 | |
1 | 收割者是天使: “… 当收割的时候, 我要对收割的人说, 先将稗子薅出来, 捆成捆, 留着烧; 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太13:30,39) | 收割者是人子: “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那坐在云上的, 就把镰刀扔在地上, 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启14:14-16) |
2 | 收割的次序是先处理不好的稗子(先对付“那恶者之子”, 太13:38): “容这两样一齐长, 等着收割. 当收割的时候, 我要对收割的人说, 先将稗子薅出来, 捆成捆, 留着烧; 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13:30) | 收割的次序是先处理地上熟透的庄稼(启14:14-16), 然后才处理地上熟透的葡萄(启14:17-20).
* “灾中被提论者”认为: 1) “熟透的庄稼(谷物)”代表属神的圣徒/召会信徒; 而“熟透的葡萄”则代表不信或敌对真神的恶人. 2) 是先处理圣徒(信徒被提), 过后才对付恶人. 但这显然与“稗子比喻”的次序不同. |
上述两者显然是不同的事件. 因此, 若以 启14:15的“收割成熟的庄稼”解释成“召会被提”,[10] 并以 太13:30为依据, 说召会圣徒仿佛麦子被“收割”然后“收在仓里” — 被提然后到“天上的仓里”(天堂), 这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因为这两处经文的收割者和处理义人恶人(信与不信者)的次序不同, 启14:14-16完全没有提到被收割的庄稼是放在天上, 没有暗示任何的“被提”. 事实上, 太13:30的也没暗示这“仓库”是在天上. 换言之, “灾中被提论者”是把自己的意思读进这两处的经文, 这并非正确的解经 — 读出经文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exegesis), 而是私意解经或曲解圣经 — 把自己的意思读进经文里(eisegesis).[11]
必须澄清的是, 我们并非说启示录14:14-20与马太福音13章的“稗子的比喻”完全无关; 两者确实是有关联, 但其关联乃是建立在“先处理稗子”的原则上(太13:30), 即启示录的“地上的庄稼”是指敌对神的外邦列国之恶人, 而这些恶人按神的安排是要“先”被聚集和消灭, 正如稗子“先”被收集和烧灭(太13:30).[12] 请参本文附录二:艾伦(Jim Allen)对启示录14:14-16的注释】
(C.2) 收割的庄稼是指外邦列国的恶人
要正确解经, 我们必须读出经文原本的意思.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参考那节经文的上下文, 并以经解经. 让我们仔细阅读此段经文:
- 启14:14: “我又观看, 见有一片白云, 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 头上戴着金冠冕, 手里拿着快镰刀.”
- 启14:15: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希腊文: zêrainô )了.’ ”
- 启14:16: “那坐在云上的, 就把镰刀扔在地上, 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 启14:17: “又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中出来, 他也拿着快镰刀.”
- 启14:18: “又有一位天使从祭坛中出来, 是有权柄管火的, 向拿着快镰刀的大声喊著说: ‘伸出快镰刀来, 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 因为葡萄熟透了!’ ”
- 启14:19: “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 收取了地上的葡萄, 丢在神忿怒的大酒榨中.”
- 启14:20: “那酒榨踹在城外, 就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 高到马的嚼环, 远有六百里.”
这里有两个事件, 第一是收割地上熟透的庄稼, 然后是收割地上熟透的葡萄. 我们都确定后者是神对恶人施行审判和降祸, 因为葡萄收割后是丢在“神忿怒的大酒榨”, 踹这酒榨有血流出, 正是述说哈米吉多顿大战的浴血惨况(启16:14-16; 19:15). 但收割地上庄稼又如何呢? 其实神早已知道有人会错误地把“收割庄稼”解释成圣徒灾中被提,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 神早在约珥书3:13中提供了明确的答案. 让我们仔细阅读其上下文:
- 珥3:11: “四围的列国啊, 你们要速速地来, 一同聚集. 耶和华啊, 求你使你的大能者降临.”
- 珥3:12: “万民都当兴起, 上到约沙法谷; 因为我必坐在那里, 审判四围的列国.”
- 珥3:13: “开镰吧(意即: 要用镰刀收割)! 因为庄稼熟了; 践踏吧! 因为酒榨满了. 酒池盈溢; 他们的罪恶甚大.”
我们从约珥书3:11-12看到四围的外邦列国的万民聚集(要围攻耶路撒冷, 参 亚14:2),[13] 到以色列地的约沙法谷. 但神也在那里审判他们. 接着第13节就论到神如何审判他们 — 开镰(用镰刀收割)熟了的庄稼, 以及践踏酒榨的葡萄! 这正是启示录14:14-20所描述的场景! 吉姆·艾伦(Jim Allen)正确评注道:
约珥描述了“地上的庄稼”和“地上的葡萄树”: “开镰吧(意即: 要用镰刀收割)! 因为庄稼熟了; 践踏吧! 因为酒榨满了. 酒池盈溢; 他们的罪恶甚大”(珥3:13). 相比之下, 以色列的葡萄收割期比庄稼(谷物)收割期相对较短, 因此大型活动被压缩到夏末的几周内. 在葡萄收割期, “葡萄串”被迅速收集并投入酒榨. 动词“聚集”预示了启示录16:14-16中各国大军的聚集. 在灾难时期(指末世七年灾难)的最后阶段, 在“整个可居住的世界”各国, 或更确切地说, 这些国家的军队, 都聚集在耶路撒冷周围, “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 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启16:16).
基督到来时, 哈米吉多顿的这次聚集将成为“神忿怒的大酒榨”(启14:19). 启19:15也有类似的关键性话语: “(主耶稣基督)踹全能神烈怒的酒榨.”[14] 这也是耶利米书(25:30-31)、以赛亚书(63:1-4)和约珥书(3:13-16)所描述的酒榨; 它描绘了基督对那些聚集起来企图毁灭神的圣徒(指当时在地上的灾难圣徒)[15]的军队执行最终的审判 — 审判抵抗神主权的地球军团(启19:16).[16]
运用“以经解经”的方式 — 用清楚的经文解释不清楚的经文 — 我们清楚地看见 启14:15的“庄稼”是神所要审判和消灭的, 所以绝不可能是“圣徒”或“属神的子民”, 而是外邦列国中敌对神的恶人. 因此, 若以 启14:15作为“灾中被提”的论据, 便是曲解圣经了.
最后, 还有一个论据是“灾中被提论者”经常忽略的, 就是圣灵在此特别选用的“熟透”一词. 天使在此说到“庄稼已经熟透了”. 这节的“熟透”在希腊原文是另一个字, zêrainô {G:3583}, 意即“干涸、干燥、枯干、枯萎、瘫痪(枯干到不能动的地步)”. 由于 珥3:13 (提到用镰刀收割庄稼)是解释 启14:15-16有关“用镰刀收割地上的庄稼”之关键经文, 所以若要了解其背景和经文的原意, 我们必须查考那论到“主(耶和华)的日子”之审判的约珥书. 在《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希腊文的旧约圣经译本)中, zêrainô 一词在只有短短三章的约珥书里, 竟然在第一章的5处经文中出现6次(珥1:12出现2次),[17] 全都带有负面的意义:
- 珥1:10: “田荒凉, 地悲哀; 因为五谷毁坏, 新酒干竭 ( zêrainô ; KJV: is dried up), 油也缺乏.”
- 珥1:11: “农夫啊, 你们要惭愧 ( zêrainô ; KJV: Be ye ashamed);[18] 修理葡萄园的啊, 你们要哀号; 因为大麦小麦与田间的庄稼都灭绝了.”
- 珥1:12: “葡萄树枯干 ( zêrainô ; KJV: is dried up); 无花果树衰残. 石榴树、棕树、苹果树, 连田野一切的树木也都枯干 ( zêrainô ; KJV: are withered); 众人的喜乐尽都消灭.”
- 珥1:17: “谷种在土块下朽烂; 仓也荒凉, 廪也破坏; 因为五谷枯干了 ( zêrainô ; KJV: the corn is withered).”
- 珥1:20: “田野的走兽向你发喘; 因为溪水干涸 ( zêrainô ; KJV: are dried up), 火也烧灭旷野的草场.”
请比较zêrainô 一词的用法和含义: 珥1:17提到“五谷枯干了 ( zêrainô ; KJV: the corn is withered)”, 而 启14:15说: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 zêrainô ; KJV: the harvest of the earth is ripe).” 因此, 启14:15 用 zêrainô 一词来表达“熟透”是可以有“熟到枯干、枯萎”之意, 是带有负面的意义. 这也难怪天使要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对于“熟到枯干或枯萎”的庄稼或谷物, 只好将之割下, 收集和捆绑起来, 留着焚烧(请比较 太13:30).
根据《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动词 zêrainô 基本上有“使干燥(to dry [something] up)、是干的或变干(be or become dry)、枯萎(withered)、枯干”的意思. 它进一步解释道:
这动词“在新约出现15次[【编者注: 按一些新约圣经抄本是16次】,[19] 包括马可福音6次. 这字都是以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出现, 唯一例外是雅各书1:11, 那里指炎热太阳把草晒干, 以示富足人也可瞬间衰残. 除此以外, 这动词均指植物枯干(太13:6及其平行经文; 太21:19-20及其平行经文; 约15:6; 彼前1:24; 启14:15 [正面意义, 指庄稼已准备好可以收割了] )、河流枯干(启16:12), 以及身体状况(枯萎的手[可3:1]; 血漏干了[可5:29]; 哑鬼附身的孩子被弄得身体枯干[可9:18] ).[20]
值得留意的是,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在解释 zêrainô 一词在 启14:15的用法时, 特意在括号内加了一句“正面意义, 指庄稼已准备好可以收割了”. 为何要特别在括号内提到“正面意义”? 因为zêrainô 一词在新约圣经的用法几乎都带有负面的意义, 而我们若根据 珥3:13这节关键经文, 以及参照 zêrainô 一词出现在约珥书(珥1:10, 11, 12 [2次], 17, 20)的经文, 启14:15的zêrainô 一词也应该同样带有负面意义. 吉姆·艾伦(Jim Allen)评论道:
“熟透”一词是动词“使干燥”(to dry, zêrainô) 的过去不定时态-被动语态(aorist passive), 应译为“枯萎”(is withered). 在新约圣经中, 该动词出现了16次, 但从未被用作正面意义【注: 除了 可5:29有争议性, 可以有正面的意义(“她血漏的源头立刻乾了…”); 其余的都是负面意义; 参本文附录一】. Zêrainô 这词的用法与种子(太13:6)、无花果树(太21:19-20)、手(可 3:1,3)和枝子(约15:6)相关时, 其前后一致的翻译表明了 zêrainô 这词一般上的含义是(负面的)“枯萎”(withered)”. 达秘(J. N. Darby)在他的英文译本中有些含糊, 将之译为“干燥”(dried)[21](指“干燥”这一译文有些含糊, 难以确定是正面或负面意义); 《新英文译本》(New English Translation)译为“成熟”(ripe), 但英文圣经《修订本》(Revised Version)将之译作“过熟”(over-ripe). 在神长久的容忍中, 魔鬼撒种(satanic sowing)的稗子被允许成熟(指过度成熟)到一个阶段 — 神的圣洁现在要求审判的临到, 如同镰刀临到(指收割了)由魔鬼撒种的庄稼.[22]
简而言之, 在希腊文中, 庄稼、谷物或果子成熟了, 除了可以用 约4:35的 leukos {G:3022}一字, 也可采用 paradidômi {G:3860}一词(可4:29: “谷既熟了…”),[23] 但圣灵特意不选用这些意义较正面的词字, 反倒选了一个常带负面意义的字 — zêrainô {G:3583}, 其目的是为要帮助我们容易分辨,[24] 清楚认出这庄稼的成熟是负面的“熟透了”[25] — 熟到枯萎、熟到坏透了![26] 一方面表明神对他们是何等的忍耐, 甚至给他们过久的悔改时间; 另一方面也显明这些人是何等的可恶, 简直败坏透了, 所以应该遭受神严厉的刑罚! 换言之, 上述辞典中的“正面意义”纯属辞典编者史尔瓦(Moises Silva)个人主观的看法, 没有确实可靠的客观论据, 更违反 珥3:11-13的明确意思.
(D) 总结
总括而言, 约4:35的“庄稼熟了”是好的、是正面的, 表明人有预备领受真理的心, 而我们要积极去传福音, 努力撒种和收割. 不过, 启14:15的“庄稼熟透了”则是负面的, 正如范氏(W. E. Vine)正确评注的: “在启示录 14:15 中被翻译为谷物收成(harvest)的‘熟透’(英文圣经《修订本》[Revised Version]译作“过熟”, over-ripe),[27] 这是用来比喻在这时代(指末世时代)的末期聚集起来反对耶路撒冷的众国(nations, 外邦列国)…”[28] 又如威尔逊(Walter L. Wilson)适切评论道: “这是大灾难的写照, 末日到来时, 神将以强大的审判和可怕的忿怒来惩罚地球上邪恶和叛逆的人们.”[29]
因此, 诚如艾伦(Jim Allen)贴切指出的, 启14:16-19是一幅双重画面(double picture): 一幅描绘的是庄稼(谷物)的收成(第14-16节), 另一幅描绘的是葡萄的收成(第17-19节). 为何要用双重画面呢? 笔者认为前者(收割过度熟透的庄稼)表明神宽容的大量 — 长久忍耐地给恶人悔改的机会; 后者(收割和践踏酒榨的葡萄)则表明神审判的严厉 — 恶人战死血流成河(启14:20: “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 远有六百里”).[30]
*****************************************
附录一: 希腊文 zêrainô 一词的用法
天使在 启14:15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这节的“熟透”在希腊原文是 zêrainô {G:3583}, 这一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16次, 几乎都带有负面的意思(除了 可5:29).
- 太13:6: “日头出来一晒, 因为没有根, 就枯干 ( zêrainô )了.”
- 太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 就走到跟前, 在树上找不着什么, 不过有叶子, 就对树说: ‘从今以后, 你永不结果子.’ 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 ( zêrainô )了.”
- 太21:20: “门徒看见了, 便希奇说: ‘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 ( zêrainô )了呢?’ ”
- 可3:1: “耶稣又进了会堂, 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 ( zêrainô )了一只手.”
- 可3:3:* “耶稣对那枯干 ( zêrainô )一只手的人说: ‘起来, 站在当中.’ ”
- 可4:6: “日头出来一晒, 因为没有根, 就枯干 ( zêrainô )了.”
- 可5:29: “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 ( zêrainô )了; 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 可9:18: “无论在那里, 鬼捉弄他, 把他摔倒, 他就口中流沫, 咬牙切齿, 身体枯干 ( zêrainô ). 我请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 他们却是不能.”
- 可11:20: “早晨, 他们从那里经过, 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 ( zêrainô )了.”
- 可11:21: “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 就对他说: ‘拉比, 请看! 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 已经枯干 ( zêrainô )了.’ ”
- 路8:6: “有落在磐石上的, 一出来就枯干 ( zêrainô )了, 因为得不着滋润.”
- 约15:6: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 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 ( zêrainô ), 人拾起来, 扔在火里烧了.”
- 雅1:11: “太阳出来, 热风刮起, 草就枯干 ( zêrainô ), 花也凋谢, 美容就消没了; 那富足的人, 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 彼前1:24: “因为凡有血气的, 尽都如草; 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 草必枯干 ( zêrainô ), 花必凋谢;”
- 启14:15: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 ‘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 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 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 ( zêrainô )了.’ ”
- 启16:12: “第六位天使把碗倒在伯拉大河上, 河水就干 ( zêrainô )了, 要给那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预备道路.”
*****************************************
附录二: 吉姆·艾伦(Jim Allen)
对启示录14:14-16的注释
约翰在启示录14:14重复了启示录14:1中熟悉的短语 — “我又观看, 见…”, 刻意将这一场景与第一场景形成对比. 在开场的场景中(启14:1-5), 羔羊的跟随者蒙神拯救; 在这两个结尾的场景中(指启示录14章14-20节), 兽的跟随者注定要灭亡. 事实上, 这是一幅双重画面(double picture): 一幅描绘的是庄稼(谷物)的收成(第14-16节), 另一幅描绘的是葡萄的收成(第17-19节).
关键问题 — 这里所收割的是代表蒙福的拯救还是审判的灾难? 这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许多解经家认为此处的收割是圣徒被聚集进入天国的过程. 阿尔福德(Henry Alford, 英国圣经学者和经文评鉴学家)经过一番犹豫后, 得出这样的结论:
总体而言, 虽然我不会明确表态, 但我倾向于认为庄稼的收成是圣徒的聚集(in-gathering of the saints), 在此描述为神在随后酒榨的忿怒未到之前, 从地上收割的庄稼(harvest).[31]
它之所以出现这种困难, 是因为“庄稼”(harvest)这个隐喻(metaphor)在圣经中有强调不同的重点. 在福音书的一些章节中(例如: 太9:37-38; 路10:2; 约4:35), 基督使用这个“庄稼”来描述这时代长期以来人类灵魂被聚集, 这是借着加略山福音的撒种所换来的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主耶稣是“庄稼的主”. 相比之下, 基督也以更狭义的方式使用这个隐喻, 来描述“麦子”和“稗子”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审判时期, 如马太福音13:30中所描述的: “容这两样一齐长, 等着收割. 当收割的时候, 我要对收割的人说, 先将稗子薅出来, 捆成捆, 留着烧; 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在同一章经文的第 40节中, 主将其解释为“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 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太13:40); 达秘(John N. Darby)将这最后一句话(“世界的末了”, KJV: in the end of this world)翻译为“时代的末了”(in the completion of the age). 有者认为, 这正是约翰在此看到的收成. 此时, 这异象集中在主所建立的“先收稗子的原则上”(太13:30) — 先收稗子, 然后将其除去, 用火焚烧. 这是撒但所撒的恶种; 人类已经“熟透”了 — 过度地熟了(over-ripe), 熟到应该承受神的审判了, 所以我们看到基督采取行动(挥动镰刀).
事实上, 启14:15 (收割熟透的庄稼)是一个审判的场景; 有三个观察结果支持这个观点:
- 基督的称号 — “像人子”.[32] 这与约翰在 启1:13 中使用的称号相同, 同样具有审判的含义; 在启示录第1章中, 审判是针对召会; 而这里则是针对地球. 虽然天使向人子下达命令这件事(参 启14:15)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问题, 但如果理解了本书的象征意义, 就不会有困难了. 神正在施行审判: 首先是从宝座起(启4:2、3、5), 然后是从圣殿(启11:19). 由于天使来自圣殿(启14:15: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 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 这象征着神(父神)以圣洁的行动继续施行审判(而这位“从殿中出来”的天使不过是传达父神向圣子主耶稣所发出的命令, 编译者按).
- “熟透”一词是动词“使干燥”(to dry, zêrainô) 的过去不定时态-被动语态(aorist passive), 应译为“枯萎”(is withered). 在新约圣经中, 该动词出现了16次, 但从未被用作正面意义【注: 除了 可5:29有争议性, 可以有正面的意义(“她血漏的源头立刻乾了…”); 其余的都是负面意义; 参本文附录一】. Zêrainô 这词的用法与种子(太13:6)、无花果树(太21:19-20)、手(可 3:1,3)和枝子(约15:6)相关时, 其前后一致的翻译表明了 zêrainô 这词一般上的含义是(负面的)“枯萎”(withered)”. 达秘(J. N. Darby)在他的英文译本中有些含糊, 将之译为“干燥”(dried) (指“干燥”这一译文有些含糊, 难以确定是正面或负面意义); 《新英文译本》(New English Translation)译为“成熟”(ripe), 但英文圣经《修订本》(Revised Version)将之译作“过熟”(over-ripe). 在神长久的容忍中, 魔鬼撒种(satanic sowing)的稗子被允许成熟(指过度成熟)到一个阶段 — 神的圣洁现在要求审判的临到, 如同镰刀临到(指收割了)由魔鬼撒种的庄稼.
- 人子坐在(希腊文: epi )云上. 这段经文中没有任何内容表明这不是按字面(实义)去理解的云. “白色”强调了神的公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基督骑着白马(启19:11)和白色大宝座(启20:11); 这三幅画像所要表达的必然是神对于罪人的公义审判.
“人子”站在白云之上表明基督是人, 祂自称是旧约先知所引介的“弥赛亚使者”(Messianic ambassador, 但7:13); 祂是神所指定的神性代表(representative of Diety, 约5:27), 而祂现在正在执行属神的审判. “金色王冠”表明祂是真正的统治者, 祂将通过战胜死亡(来2:9)让世人最终臣服于祂. “锋利的镰刀”表明祂是神所认可的收割者, 要割取撒但所种的恶果. “锋利”(sharp)这一形容词的使用, 例如 启2:12; 19:15,[33] 表明了审判的严厉性; 这一切确认了启示录14:14-16这个场景的主题是审判, 而不是赐福(换言之, 这庄稼并非圣徒, “收割庄稼”不是指召会被提, 而是与严惩罪人的审判有关, 编译者按).[34]
[1] Joseph H. Thayer, The New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hardback)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81), 第376-377页.
[2] 希腊文 leukos {G:3022}在启示录中被用来形容许多物件的“白色”, 例如: “白”衣(启3:4,5,18; 4:4; 6:11; 7:9,13)、“白”石(启2:17)、“白”马(启6:2; 19:11,14)、“白”云(启14:14)、“白”色的大宝座(启20:11).
[3] 约4:30: “众人就出城, 往耶稣那里去…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 因为那妇人作见证… 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 求祂在他们那里住下… 因耶稣的话, 信的人就更多了.”
[4] 太9:37: “于是对门徒说: 要收的庄稼多, 做工的人少. 所以, 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主的话表明有些人关心自己灵魂的福祉, 渴望得到解脱, 正等待着有人带领他们走向救主耶稣基督. 愿我们能成为主所打发的工人, 去收祂的庄稼.
[5] 弗4:11: “祂所赐的, 有使徒(apostles), 有先知(prophets), 有传福音的(evangelists), 有牧师(shephards, 或译为“作牧养的”)和教师(teachers, 或译为“作教导的”).” 注: 收割者不仅可指那些“作牧养和教导的”, 在经文的应用方面也可指任何成功领人归主的普通信徒; 他们收获了撒种后的美好果效 — 人愿意听信福音而归信基督! 这仿佛收割了“成熟的谷物”.
[6] 林前9:18: “既是这样, 我的赏赐(KJV: reward)是什么呢? 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KJV: without charge)得福音, 免得用尽我传福音的权柄.”
[7] 帖前2:19-20: “我们的盼望和喜乐, 并所夸的冠冕(另译: 喜乐的冠冕; KJV: crown of rejoicing)是什么呢? 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吗? 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 我们的喜乐.”
[8] John Heading, “John”,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vol. 6), edited by T. Wilson and K. Stapley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88), 第80-81页.
[9] 太13:30: “容这两样一齐长, 等着收割. 当收割的时候, 我要对收割的人说, 先将稗子薅出来, 捆成捆, 留着烧; 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
[10] 此乃《圣经综合解读》的解法【参其 启14:14-16的注解】: “14-16节的异象对应于以色列人从初熟节到五旬节对‘庄稼’的收割. 这些‘庄稼’就是五旬节献上的‘初熟的果子’(利23:16), 也就是教会(雅1:18). ‘收割’可能象征教会被提, 这些被提的信徒也和那十四万四千人一样是‘初熟的果子’(启14:4). 此时正是‘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启11:15; 林前15:52), 这次被提可能与两位见证人的被提(启11:12)是同时发生的”【引自《圣经综合解读》】. 然而, 这解法忽略了神已在旧约圣经(珥3:11-13)中对此处“收割庄稼”的解释(参上文的解释), 也忽视了 太13:30,39与 启14;14-20的不同之处(参上文的图解).
[11] 加尔文(John Calvin)曾表明解经家应该着重文法、历史、原意解经(exegesis), 反对私意解经(eisegesis, 指把自己的意思读进经文里). 他在罗马书注释的序言中写道: “解经家的首要任务, 是让圣经作者说出他的意思 (注: 此乃 exegesis ), 不是强将自己认为作者应该说的加进去”(注: 此乃eisegesis ). 可惜的是, 加尔文在解释预言时却常采纳“灵意解经”(注: 他是无千禧年论者), 把许多经文给灵意化, 不照字面来解释, 反而“强将自己认为作者应该说的加进去”, 参: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4/06/我们该以实义或灵意来解释千禧年/ ; 关于“灵意解经法和实义解经法”, 请参: https://malaccagospelhall.org.my/2020/02/解经释经三-灵意解经法和实义解经法/ 【特参文章的附录三, (C.3) 反对“无千禧年论”的论点】.
[12] 太13:30说到“先将稗子薅出来, 捆成捆, 留着烧(注: 先处理稗子); 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按神的计划, 召会(神属天的子民)先要被提到天上【注: 属天的召会(基督的身体)是旧约隐藏的奥秘(弗3:5-6), 故稗子的比喻里没有预示有关召会(包括召会被提)的事】, 神才处理留在地上的人和事, 包括借着这七年的灾难时期引领以色列人(神属地的子民)悔改归向基督(包括 启7:1-8的“144,000个以色列人”), 然后在地上建立神在旧约所应许的“天国”(由天统治的千禧年国), 而七年灾难时期也有很多外邦人会信靠神(他们被称为“灾难圣徒”, 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外邦人, 参 启7:9-17). 因此, 稗子的比喻表明在神处理地上的人和事的时候(注: 稗子比喻中的“田地就是世界”, 太13:38), 重点是: 祂会先处理“稗子” — 刑罚活着的恶人(此事与哈米吉多顿大战有关, 启16:12-16; 19:11-21), 然后才处理“麦子” — 赏赐信靠神的人(这包括叫已死的旧约圣徒和灾难圣徒复活, 但12:1-2; 启11:18; 20:4), 然后为这些信靠神的人建立蒙福的天国时代【注: “天国”是“创世以来所预备的国度”(太25:34), 是属于“神创世以来的计划”, 它有别于“召会”, 因召会是属于“神创世以前的计划”(参 弗1:4); 这计划在创世以来是隐藏的奥秘(参 弗3:5-6). 神“创世以来的计划”(设立天国)因着以色列人拒绝天国之王耶稣基督而“暂搁一旁”(put aside, 暫時擺放一旁不處理), 神因此启动“创世以前的计划” — 成立召会, 开始了“召会时代”(注: 弗1:23表明召会是“基督的身体”, 而信主的外邦人与犹太人一样都同样归入这个身体[林前12:13], 这是创世以来没有启示的真理, 所以 弗3:5-6称这“外邦人和犹太人同为一体”为历代以来隐藏的奥秘). 换言之, 在现今的“召会时代”, 神是进行祂“创世以前的计划”. 当召会时代结束(召会被提)之后, 神会重启祂“创世以来的计划”, 重启但以理书“七十个七”的最后一个七(但9:27), 要借着最后一个七的“七年灾难”, 引领许多以色列人归向他们向来所拒绝的耶稣基督, 也给在灾难时期的外邦人最后一个机会归向基督. 在七年灾难末了, 基督从天降临, 来到地上消灭敌基督和他的军团(启19:19-21), 拯救祂属地的子民以色列人(罗11:25-29), 为信靠祂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包括旧约的列祖和众圣徒, 设立那“创世以来所预备的”天国(这正是 亚14:1-21所描绘的情景). 到了那时, “神创世以来的计划”就完满地实现了, 也实现了“七十个七”的最终目的 — “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 已经定了七十个七. 要止住罪过, 除净罪恶, 赎尽罪孽, 引进(或作: 彰显)永义, 封住异象和预言, 并膏至圣者”(但9:24)】
[13] 亚14:2: “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 城必被攻取, 房屋被抢夺, 妇女被玷污, 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 剩下的民仍在城中, 不至剪除.”
[14] 这幅“踹全能神烈怒的酒榨”的象征性画面是引到可怕的结局. 葡萄采摘后, 人们开始踩榨酒榨. 真正的酒榨通常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出来的, 由两个桶组成, 一个上桶(the upper vat), 一个下桶(the lower vat). 葡萄被扔进上桶, 踩踏榨出果汁, 然后收集到下桶中. 约珥书3:13提到了这两个桶(vats): “酒榨”(希伯来文: gath , 上桶, the upper vat)满了; 酒池(希伯来文: yekeb, 下桶)盈溢.” 上桶装满了葡萄, 下桶装满了榨出来的葡萄汁(见 Unger).
[15] 艾伦(Jim Allen)所指的“圣徒”不是已在灾前被提的基督徒或召会圣徒, 而是在灾难时期在地上为主证道的“灾难圣徒”(包括在灾难时期信主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
[16] Jim Allen, “Revelation”, in What the Bible Teaches (vol.10), edited by T. Wilson and K. Stapley (Kilmarnock: John Ritchie Ltd., 1997), 第369-370页.
[17] 根据《七十士译本圣经汇编》(Concordance to the Septuagint, by Hatch & Redpath), zêrainô 也出现在 珥1:16: “粮食不是在我们眼前断绝了吗? 欢喜快乐不是从我们神的殿中止息了吗?” 这节的“断绝”一词(KJV: cut off)在希腊文古卷 Codex Sinaitucus 2 的抄本是 zêrainô ( ezêranthê ); 但在其他古卷如 Codex Alexandrinus、Codex Vaticanus 和 Codex Sinaitucus 1 则是另一个字 êlôlethreuthê .
[18] 《和合本》译为“惭愧”, 指农夫因为他们的田间庄稼都枯干了, 自己也可喻为“干涩”(dried up), 一无所有了, 所以感到“惭愧”. 其他中文译本将之译作“羞愧”【《新译本》】、“忧伤”【《当代译本》】、“悲伤”【《现代中文译本》】或“失望”【《吕振中译本》】.
[19] 希腊文 zêrainô 一词在《少数抄本》(the Minority Text)中出现15次, 但在《多数抄本》(the Majority Text)和《公认版本》(the Received Text, 或称Textus Receptus)中则出现16次, 因在《多数抄本》中, zêrainô 也出现在 可3:3 (“耶稣对那枯乾[zêrainô]一只手的人说…”).
[20] Moises Silva编, 沈纺缎、邱昭文、陈家勋、邬霈霖合译, 《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新北市: 华神出版社, 2022年), 第663-665页.
[21] Darby Bible: “Send thy sickle and reap; for the hour of reaping is come, for the harvest of the earth is dried.”
[22] Jim Allen, Revelation Revisited (Cookstown, N. Ireland: Scripture Teaching Library, 2016), 第457页.
[23] 可4:29: “谷既熟了(希腊文: paradidômi ), 就用镰刀去割, 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24] 约珥书3:13的庄稼“熟了”, 其希伯来原文是: bâshal {H:1310}, 简义为“煮沸、烹煮、成熟”, 可译作“成熟”(创40:10: “葡萄都成熟了”), 却没意味着熟到什么程度. 不过, 当启示录14:15引用 珥3:13为背景时, 圣灵为要让我们清楚看见这庄稼的情况(是指神要审判敌对神的恶人), 所以刻意选用意义更为明确清楚的希腊字 — zêrainô , 以此带出明确的负面意义, 来表明这庄稼是“过熟了、熟到枯萎”, 因此是时候被神“开镰(用镰刀收割)”, 执行审判刑罚了!
[25] 值得留意的是, 在描述庄稼“熟透”时, 圣灵甚至不采用祂在接下去几节就使用的 akmazô {G:187}一词, “…葡萄熟透( akmazô )了”(启14:18); 因为 akmazô 一词主要表达“成熟”之意, 没有“过度成熟”的负面意义. 但若要清楚表达负面意义, 有“熟到枯萎”的 zêrainô 一词最为适合.
[26] 希腊文zêrainô 一词常带有负面意义或贬义, 例如在世俗希腊文的文献中, zêrainô 一词在荷马(Homer)作品中以被动语态出现两次, 指一处“被烤焦”(was parched)的平原(Iliad. 21. 345, 348). 这字特别常见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作品(他把这字用在人身上的各种疾病)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著作(主要用在自然界和动物界的语境里). 至于在《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希腊文的旧约圣经译本)中, zêrainô 一词出现55次以上, 特别在以赛亚书(14次; 也注意约珥书中6次[注: 在 珥1:12中出现2次], 对这么短的书卷来说, 这个频率已经很高了), 通常翻译希伯来文 yâbêsh {H:3312}(创8:7: “地上的水都干了”). zêrainô 这个动词以主动语态出现的次数不到10次(例如“你使长流的江河干了”(诗74:15). 被动语态用于植物(赛56:3; 结17:24; 珥1:12)、土地(创8:7,14)、河流(王上17:7; 赛19:5-6), 但也用以指耶罗波安枯萎的手(王上13:4: “王…的手就枯干了, 不能弯回”), 以及因为田间庄稼都枯干而自己也“干涩”(dried up)的农夫(珥1:11). 引自《新国际新约神学与释义辞典: 第三册》, 第663-664页.
[27] 另一本英文圣经《新修正标准本》(NRSV,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译作 “完全成熟了”(fully ripe).
[28] William E. Vine, M. F. Unger & W. White, 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5), 第186页【参此页条目 “DRY”一词的评注】
[29] Walter Lewis Wilson, Wilson’s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yp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57), 第242页.
[30] 启14:20: “那酒榨踹在城外, 就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 高到马的嚼环, 远有六百里.” 论到这“六百里”, 其原文是“一千六百斯塔德”(希腊文: stadiôn {G:4712}, 复数: stadia ; 注: Darby Bible译作“a thousand six hundred stadia”), 约300公里, 但强调的不是距离, 而是“一千六百”这个数目. “一千六百”等于四十乘四十(40 x 40 = 1600),而“四十”在圣经中是刑罚、试炼的数目, 例如: 在大洪水的审判中, “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创7:7),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创7:17);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飘流, “担当罪孽四十年”(民14:34). 因此, “一千六百”可能象征世界受到彻底的审判.【引自《圣经综合解读》】
[31] Henry Alford, The Greek Testament (vol.4) (Chicago: Moody Press, 1958), 第 691 页.
[32] 有者认为这里的收割者不是四福音中专称基督的“那人子”, 而是“一位好像人子”(启14:14). 但这论点不能成立, 因为我们可以确定启示录第一章的“人子”就是主耶稣基督, 而那里也同样描述主耶稣基督为“一位好像人子”(启1:13), 而这两处经文的“一位好像人子”在希腊原文都同样是“homoion huion anthrôpou”( like Son of Man ), 所以中文圣经《和合本》也将这两处译得完全相同.
[33] 启2:12: “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 说: ‘那有两刃利剑的…”; 启19:15: “有利剑从祂口中出来, 可以击杀列国. 祂必用铁杖辖管他们, 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榨.”
[34] Jim Allen, Revelation Revisited (Cookstown, N. Ireland: Scripture Teaching Library, 2016), 第456-458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5年1-3月份 第144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