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释经法简介(上): 观察和解释
(A) 引言
市场上有很多论及读经法和释经法的好书, 例如马有藻的《读经乐》、华理克的《华理克读经法》、苏克的《基础解经法》等等, 都介绍了一些值得学习的读经法与释经法. 我们在这三期《家信》中, 要介绍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这是一本结合研经法和释经学的佳作, 它强调若要正确地解释经文, 必须由观察经文开始, 然后解释 — 采纳正确的解经原则, 最后也不可忘记应用 — 写下实用的原则和细节加以实践. 由于整个“观察 + 解释 + 应用”共有十大步骤, 故赖若瀚把原本1994年出版的书名《实用释经法》改称为《十步释经法》(2008年出版).
(B) 什么是“十步释经法”?
简单来说, “十步释经法”是糅合“归纳式查经法”与“释经学”原理在一起而设计的一套研经法. 它采用了归纳式查经法的架构, 即“观察”、“解释”和“应用”. 它在“观察”的部分中强调观察“事实”、“关系”和“结构”; 在“解释”的部分中注入了久经试验的10项释经学原则; 又在“应用”的部分中制定了“神学性原则应用法”的模式.
简言之, 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主要是采纳“归纳式查经法”去研读圣经, 再加上“释经学原理”(基本上采纳“演绎法”)为辅助. 换言之, 此释经法是糅合两种不同的治学法: “归纳法” + “演绎法”【参本文附录: “十步释经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这两种不同的治学法各有优点和限制, 糅合两者便能相辅相成, 使解经更合乎正道, 合神心意.
现在就让我们先进入“归纳式”的三大步骤: “观察”、“解释”和“应用”. 我们在本期《家信》先讨论“观察”和“解释”的部分, 并在下一期探讨“解释”部分的“注意体裁” — 研究圣经不同“文体”(如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等)和运用“释经学原理”来正确解读这些不同文体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和经文意义. 最后, 我们会多用一期《家信》来探讨“应用”的部分.[1]
(C) 观察 (OBSERVATION)
根据《韦氏大辞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定义, “观察”是“小心地注意事物的细节或行为的表现, 目的是要归纳出一项判语”, 或是“借着所寻得的事实去体会或知道”. 赖若瀚指出, “观察”当注意的原则如下:
- “观察”是研经的第一步, “观察”的时间愈多, “解释”的时间就愈节省.
- “观察”必须仔细入微. 观察者必须具有侦探精神, 充满好奇心, 注意各种细节.
- “观察”必须客观, 要忠于所观察的经文.
- “观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
- “观察”时要辨认细节的方向与位置. 避免因过分注意细节, 而忽略经文整体性的意义.
简之, 要细读经文一遍, 且要以第一次接触的精神去读它. 此外, 可用不同方法(例如默读、朗读、听圣经光碟)或不同译本(例如《新译本》或其他英文译本)来阅读, 进行观察. 最后, 要将观察经文所得的结果记在笔记簿或圣经中.
- 观察(Observation) = 一项用心灵眼睛去寻找事实, 或判别现象的行动.
- 它回答一个基本问题: “我看见什么?”
- “观察”是研究圣经的第一步, 观察经文必须注意三件事: 它的 “事实”、“关系” 及“结构”
(C.1) 第一步: 细察事实
“观察”必须有系统, 有方向, 知道自己在找什么. 漫无目的去寻找只会导致一无所获. 为了方便读者知所适从, 按部就班地观察, 以下列举一些经常出现的经文事实, 扼要描述并辅以一些范例.[2]
1. 文体 (Genre) |
是文字所采用的体栽; 例如叙事文、说明文、诗类、智慧文学、比喻、预表、预言等. 例: 旧约历史和福音书 = 叙事文体; 书信和主耶稣的教导 = 说明文体; 诗篇 = 诗类. |
2. 人物 (Character) |
构成叙事文的基本要素, 可分两种: 主要人物(主角)或陪衬人物(配角). 例:约2章: 主角 = 主耶稣, 配角 = 门徒、新郎、马利亚、管筵席的、舀水的佣人. |
3. 时间 (Time) |
是记载时间发生的时候, 要注意两点: a) 找出个别事件在历史中的哪一点发生; b) 追寻整个事件的前后、它与其他事件的关系. 例: 太2章: 博士朝拜主耶稣时故事发生在“希律王的时候”. |
4. 地点 (Place) |
是事件发生的所在地. 例: 太2章: 主要地方 = 东方、耶路撒冷、伯利恒 |
5. 情况 (Situation) |
是故事的背景或场合. 它通常配合时间与地点出现. 例: 约2章: 主耶稣把水变酒的事件是在“娶亲的筵席”的情况下发生的. |
6. 评语 (Comment) |
是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 加插了个人的评述或解释, 为要使人更了解事件的意义. 例: 约2章: 作者加插了评述: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 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 显出祂的荣耀来; 祂的门徒就信祂了.”(约2:11) |
7. 强调语气(Emphasis) |
是作者用特别文法的处理, 或重复的词句来加重语气. 例: 登山宝训(太5:3-10)的“八福”里每句都重复“有福了”, 为要加重语气表达“强调”. |
8. 引用语 (Quotation) |
是作者将别人所说的话(经句、段落、甚至整个故事)引述在自己的作品中, 可分: a) 明引(将原作一字不漏的采用); b) 暗引(将引文加以修改, 但保持作者原意). 例: 主耶稣在 太4:4说: “经上记着说: 人活着, 不是单靠食物, 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是引用 申8:3的话“人活着, 不是单靠食物, 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
9. 问题句 (Question) |
用问话的方式来引发思想与注意力, 可分两种: a) 直问(期待回答的问题); b) 设问(假设的问题, 不期待回答, 等于正面的声明) 例: 直问: 耶和华在 创3:9问亚当说: “你在哪里?” 例: 设问: 保罗在 罗8:31-35用一连串的“设问”引出他的要点: “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 谁能定他们的罪呢?…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答案是“绝对不能”! |
10. 命令 (Command) |
是必须履行的声明, 大多数是重要的劝导. 例一: 太28:18-20中的“大使命”是一项必须履行的命令. 例二: 腓4:4: “你们要喜乐”在希腊原文是“命令式的语气”(imperative mood), 是一项命令而非选择. |
11. 应许 (Promise) |
是神直接承诺赐下某种福气, 或是作者以神的福气作为鼓励人或催促人行事的一种陈述或声明, 可分两种: a) 有条件的应许: 指出应许的实现须具有某种附带的行动. 例: 太28:20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是随着19节的条件“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b) 无条件的应许: 指出应许的条件不须有任何附带的行动. 例: 林前10:13的应许“你们所遇见的试探, 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 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 在受试探的时候, 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 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
12. 警告 (Warning) |
是作者提示潜在危机的指标(触犯者将遭遇恶果), 可意味着反面的命令. 例: 林前10:6-10引用以色列人惨痛的经历后, 提出五项警告: “不要贪恋恶事… 不要拜偶像… 不要行奸淫… 不要试探主… 不要发怨言…” |
13. 例证 (Illustration) |
作者引用历史的故事或日常的经历去解释一项真理. 例: 保罗在 林前10:1-5引用旧约历史故事为例证, 如: 以色列人从红海中经过、在旷野吃灵粮(吗哪)等等. |
14. 神学性观念 (Theological Concept) |
是具有神学意义与分量的词字/字词(word)或短语/片语(phrase). 例: 词字如“基督”、“圣灵”、“召会(教会)”、“救赎”、“恩典”、“称义”等; 短语如“神的羔羊”(约1:29)、“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启5:5)、“明亮的晨星”(启22:16)、“公义的日头”(玛4:2)、“阿拉法”和“俄梅戛”(启1:8)等等. |
15. 钥字 (Key Word) |
是对经文意义具有重大影响的词字或短语. 例: 约翰福音的钥字之一是“信”(其动词在整本书中出现至少99次) |
16. 象征性用语 (Figurative Language) |
是作者特意用另一件事物或词句去形容一个观念或描述一种情况, 而从作者的角度看来, 两者之间有着一项共通点. 常用的象征性用语是: a) 明喻(simile): 采用“如、如同、犹如、像、好像、和…一样”; 例一: “那等候耶和华的…如鹰展翅上腾”(赛40:31); 例二: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诗1:3); 例三: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 (诗125:1) b) 暗喻(metaphor): 没有上述明喻所用的字, 但采用动词“是”(verb “to be”; is, are, was…)把事物、情况、观念接连在一起; c) 故事的比喻(parable): 作者借着一个故事来阐明一项真理, 主耶稣讲道时常用比喻来教导真理(用属地的事物阐明属天的真理). |
17. 难解的用语 (Difficult Term) |
是一些难以明白的用语, 包括专有名词、地理名词、历史性用语, 或罕见的用语. 例: 太2章: “东方”、“星”、“博士”、“文士”等等. |
(C.2) 第二步: 认清关系
单单观察到以上17项“事实”还不够, 也要找出各样“事实”与“事实”之间连结在一起所产生的“关系”, 才能彰显它的效用. 以下列出观察经文时可寻找的22项“关系”. 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并不是每个经文都会有这全部22项关系.
18. 上文下理 (Context) |
是掌握经文信息的重要关键, “上文下理”顾名思义有“上文”与“下文”, 它提供作者思路的连贯性, 使人较容易捉摸经文的中心. 例: 创2:18-25记述“神为亚当预备配偶”; 它的“上文”是“神吩咐亚当可吃和不可吃的果子”(创2:8-10), 它的“下文”是亚当和夏娃受试探, 吃了禁果而违背神的命令(创3:1-7) |
19. 高潮点 (Climax) |
是整段经文重点中心或思路达到最高峰之所在. 例一: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件中, 高潮点是在亚伯拉罕举刀要杀以撒的时刻(创22:10-12)。 高潮点也可在一连串的事件中发生. 例二: 使徒行传第一章的众多事件引进了第二章“圣灵降临”的高潮. |
20. 总括性语句 (Summary Statemant) |
是作者指出事件或段落的总意或目的. 例: 创22:1一开始就总括了事件的目的: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 |
21. 映衬(对比) (Contrast) |
是将相反的两件事物、语句, 或观念放在一起, 为求达到借着“相对”而来的效果. 例: 主耶稣说: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 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 “义人”和“罪人”两者是衬托或对比的观念. |
22. 比较 (Comparison) |
是将同类的两件事物、语句, 或观念放在一起, 为求达到借着“比较”而来的效果. 例: 徒12章中引述两道“门”, 当彼得来到监牢的铁门前, “那门自己开了”(10节 ), 这是神迹; 可是当彼得站在门徒聚集为他祷告的房门前, 他却要“不住的敲门”(16节). [注: 需要解释第二道门为何不自动打开, 那时属于“解释”的范围] |
23. 重复语句 (Repetition) |
是相同或相近的词句或观念在经文中出现, 它们指出作者的写作重点, 或特别要强调的地方. 例: 赛14:13-14是有关魔鬼堕落的经文, 留意这两节经文中的“我”一字不断出现(出现6次): “你心里曾说: 我要升到天上; 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 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 在北方的极处; 我要升到高云之上; 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
24. 气氛 (Atmosphere) |
是整个故事借着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布局的变化, 以及情况的变异等所带来的效果. 不同的气氛可包括: 平静、紧张、惊险、欢乐、悬疑、悲惨等. 例: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件中, 整个过程的气氛充满紧张和惊险(创22); 在浪子回头的比喻中, 虽是悲剧开始, 却是戏剧收场(路15:11-32). |
25. 文法结构 (Grammatical Structure) |
是指词句本身在文法上的划分: 如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前置词(介词)、连接词等, 也包括: 时态(tense, 过去-现在-将来)、数式(number, 单数-复数)、语气(mood, 命令-祈愿-假设)等等. 例: 林前3:16: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 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 “殿”(temple)是单数, 配合复数的“你们”, 应指召会, 而不是指个人而言(不然该用复数的“殿”, temples). |
26. 主要连接词 (Significant Connection) |
是文法上的短词, 作用是将词字、句子或段落接连在一起. 常用的有: 和/与、但是、如果/若、因为、所以、使/好叫…. 例: 罗12:1的“所以…”(合理的推论或结果)表明 罗12:1-15:13的论述是以它之前几章的论述为基础(因果关系). 信徒“因为”得了之前所说的神的恩典(罗9-11), “所以”应该把身体(全人)献上, 当作活祭献给神. |
27. 离题的插段 (Digression) |
是作者因一时有感而发的题外语, 与主题并无直接的关联. 例: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 来5:11本是要谈论麦基洗德, 但因为读者灵命不成熟, 所以作者接下去论到读者这方面的问题(5:12-6:20), 直到7:1才回到主题, 继续谈论麦基洗德. |
28. 递进的观念 (Progression of Ideas) |
是作者特意堆砌一些名词或短语, 从底层至高层, 由小至大地引发高潮和注意力. 例一: 罗5:3-4是采用这种形式, “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 忍耐生老练, 老练生盼望, 盼望不至于羞耻.”. 例二: 约拿下到约帕(1:3), 下到底舱(1:5), 抛在海中(下到海中, 1:15), 投下深渊(海的深处, 2:3), 下到山根(海底, 2:6). 也参 弗3:20. |
29. 比较译本 (Comparing Translations) |
是将某段经文、短语或词字的各种不同译本的译文放在一起作比较, 从不同角度来了解经文可能的意义, 而且更可以借着不同译本去发现某些潜在的问题. 例: 罗16:4说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两人为保罗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 试比较以下英文译本: 1. KJV: laid down their own necks (复数); 2. NIV: risked their lives (复数); 3. Darby译本: staked their own neck (单数); 4. Young译本: their own neck (单数) did lay down. 此节“颈项”在希腊原文是单数, 即夫妻两人“只有一个颈项”, 表明同心合一, 在灵里也合为一体. |
30. 质的关系 (Qualitative Relationship) |
是作者借着两件事物在质素和本质方面而作出的映衬或对比. 例一: 约2章: 把“水”变成“酒”, 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改变. 例二: 约3:6: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 从灵生的就是灵.” 两者本质完全不同(参 约1:13). |
31. 量的关系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
是作者借着两件事物的数量、身量、容量或分量所作出的映衬或对比. 例: 保罗说“但在召会(教会)中, 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 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14:19), 两者之间是1与2000之比, 说明方言不被重视. |
32. 地域上的关系 (Spacial Relationship) |
是两处的地点, 或城市, 或国家之间相隔之距离或相关的影响. 例一: 门徒从以马忤斯跑回耶路撒冷报信(路24:28-35), 两地相隔约11公里, 足证火热之心. 例二: 以利亚从迦密山跑到耶斯列(王上18:42,46), 两地相隔25公里, 以致太累甚至求死. |
33. 时间(年代)上的关系 (Chronological Relationship) |
是指出两个不同时代、年代、年日, 或时间所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差别与关系. 例: 希西家在绝症中求寿, 神加增他15年岁数(王下20:1-7). 当儿子玛拿西接续他作王时只有12岁(王下21:1). 以此计算, 希西家求寿后3年生了玛拿西(15 – 12 = 3). 换言之, 希西家若在绝症中死去, 就不会生下玛拿西这位恶王(玛拿西治理犹大长达50年之久, 恢复希西家所毁的拜偶像恶俗). |
34. 先后的关系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
是两件事物或两个观念之间在次序上的前与后, 早与迟的关系. 例: 太6:33: “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也参 太5:24 “先去同弟兄和好…”; 太7:5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
35. 亲属/朋友的关系(Relational Relationship) |
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在生理上、属灵上, 或情感上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 亚伯兰两次称自己的妻子撒莱为“妹子”(创12:11-13; 20:2), 原来他们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创20:12), 但称撒莱为“妹子”只是一半的真理, 因为撒莱事实上已是他的妻子. |
36. 循环的关系 (Cyclical Relationship) |
是两项事件循环转动, 先由A至B, 然后又由B至A, 循环不息的关系. 例: 保罗劝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 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林前7:3). 圣经中许多“彼此”的劝勉, 表明循环性的动作, 如: 彼此相爱(彼前1:22; 4:8)、彼此接纳(罗15:7)等. |
37. 权力的关系 (Authority Relationship) |
是指两者之间在权力层面(权力方面)的高低, 谁要向谁负责的关系. 例: 弗5:22-6:9论述信徒在家庭和工作场合的权力关系. 保罗强调妻子顺服丈夫、儿子听从父母, 以及仆人听从主人. 但这些关系中最高的权柄是基督(弗6:9). |
38. 因果的关系 (Causal Relationship) |
是指出某项事件或物体是另一项事件或物体的“因”或“果”. 要构成因果的关系, “因”必须先于“果”, 意即它们之间必须有时序相承. 例一: 在 加6:7, 保罗强调“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请思考雅各生命中的“因果报应”. 例二: 罗5:1: “我们既因信称义, 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称义”是“因”, “与神相和”是“果”. |
39. 遗漏的关系 (Omission) |
在正常的情况下作者应该放入经文中但却没有放入的资料. 它可能是作者有意的遗漏, 为要达到写作的某项目的. 例一: 创16:16记载亚伯拉兰生以实玛利时是86岁, 下一节(创17:1)则说: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 耶和华向他显现”. 这期间有13年的空白, 没有一点记载 (值得思考为何如此). 例二: 在基督的家谱中, 约雅敬的名被遗漏(太1:11; 比较 耶35:1 [约雅敬是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 ). 其实是被神刻意的删除, 因为约雅敬烧神的话语, 神因此审判他, 将他除名, 参 耶36:30; 启22:19) |
注: 上述39项观察的项目(17项事实 + 22项关系)好像“标签”一样, 可按照经文的顺序将合适的“标签”贴上. “贴标签”的过程是搜集资料, 用眼睛去观察和发现, 暂时不要进入“解释部分”的思考和分析, 要将之留到“勤发问题”(第4步骤)和“逐题解答”(第5步骤).
(C.3) 第三步: 注意结构
经文有几种文体: (a) 叙事文(例如历史故事); (b) 诗类(例如诗篇); (c) 说明文(例如书信)等. 在注意结构方面, 主要是找段落和写大纲.
- 找段落: 定“事件”的界限, 所有“新情况”的出现都可能是新段落的开始.
- 写大纲: 根据经文写出主要大纲.
分段方面 |
在分段方面, 可用下列原则来帮助辨认或划分“事件”的界限: 1) 注意“新情况”或“新事件”的出现, 以此来分段. 2) 注意主要的人物、时间或地点的改变, 这表示“新情况”或“新事件”可能已经产生. 3) 书卷本身段落的划分可能会有帮助, 但还需加以印证它的正确性. |
大纲方面 |
1) 所有“新情况”的出现都可能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故可以此来分段). 2) 分段过后, 在每个段落前写下主要的大纲. 3) 大纲必须简短, 并清楚表达整段经文的意思. |
我们在以下采用约拿书为例, 来写出约拿书的结构, 即章节的分段和大纲.
以故事人物来分段 | 以经文中的 章节来分段 | |
第 一 章 | 约拿不顺服神, 但神忍耐 | 1. 拿1:1-2: 神对约拿的呼召 2. 拿1:3: 约拿逃避神, 往他施去 3. 拿1:4-10: 神兴起风浪找出约拿 4. 拿1:11-17: 约拿受神管教 |
第 二 章 | 约拿向神祷告, 故神赦免 | 1. 拿2:1-2: 约拿在危难中祷告, 蒙神垂听 2. 拿2:3-6a: 约拿描述他被神管教的情况 3. 拿2:6b-7: 约拿承认是神将他从危难中拯救出来 4. 拿2:8-9: 约拿向神感恩还愿 |
第 三 章 | 尼尼微人悔改, 故神开恩 | 1. 拿3:1-3: 神第二次呼召约拿 2. 拿3:4: 约拿在尼尼微传道 3. 拿3:5-9: 尼尼微人悔改 4. 拿3:10: 神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不降所定的灾 |
第 四 章 | 约拿向神发怒, 但神怜悯 | 1. 拿4:1-5: 约拿因尼尼微人悔改而大大不悦 2. 拿4:6-10: 神用蓖麻的比喻教导约拿体会神怜悯人的心 |
约拿书的结构: 以“故事主角”及“现代化用语”来分段
以故事主要人物来分段 | 以约拿为主角来分段 | 现代化用语的描述 | |
第一章 | 约拿不顺服神, 但神忍耐 | 约拿逃避神 (Jonah Ran from God) | 我不去! |
第二章 | 约拿向神祷告, 故神赦免 | 约拿归向神 (Jonah Ran to God) | 好啦, 我去! |
第三章 | 尼尼微人悔改, 故神开恩 | 约拿与神同行 (Jonah Ran with God) | 我来了! |
第四章 | 约拿向神发怒, 但神怜悯 | 约拿超越神 (Jonah Ran Ahead of God) | 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我来! |
(D) 解释 (INTERPRETATION)
“解释”是根据所观察的事实去探究经文的原意. 最常用的方法是采取不同的方式发问, 借此找出经文关键性的意义及难解的地方. 发问的范围可包括经文的“意义”或“含意”, 其“重要性”或词句之间的“关系”.
解释经文是极其重要的. 事实上, 每一种文献或作品都必须经过阐释, 内容才会产生意义. 从莎翁的戏剧到产品的说明书、从法庭的判决到买卖的契约、从遗嘱到乐曲的欣赏等, 都须要遵循正确的途径去解释. 不然, 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解释圣经的经文也是如此, 很多异端谬论的产生, 主要原因是在释经上出了问题, 没有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3]
- 意义(Meaning) = 作者借着语言、文字或其他讯号所表达或传递的信息.
- 含义(Implication) = 作者在经文中有意或无意间所传递的信息, 它虽不是作者立意要说明的意义, 但却是包含在文字整体的意义范围内.
- 解释(Interpretation) = 找出圣经作者借着文字、语句和段落所要表达出来的意义. 它回答一个基本问题: “经文的意义是什么?”
(D.1) 第四步: 勤发问题
在未解释之前, 我们要基于观察发出问题, 越多越好, 主要有下列三种问题:
1. 定义性(解释性)问题 |
是针对作者用词的意义与解释而发. 至少三种词句或短语需要找出定义或解释. a) 钥字(key word)或钥句(key sentence). b) 有神学性意义的词字(word, 字词)或短语(phrase, 片语). c) 难明的词字或短语. 例1: 尼尼微城在哪里? 它是个怎样的城市? (定义性问题) 例2: 神为什么呼召约拿到尼尼微城去? (解释性问题) 例3: 他施在哪里? (解释性问题) 例4: “掣签”(拿1:7)是什么意思?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解释性问题) |
2. 逻辑性(关系性)问题 |
是专注于追究原因, 寻找词句与词句之间合理的关系而发. 例1: 他施与尼尼微相离多远? (关系性问题) 例2: 神使海中起大浪与约拿的行动有什么关系? (关系性问题) 例3: 人被鱼吞了还可以活吗? 人可以在鱼腹中祷告吗? (逻辑性问题) 例4: 约拿在船舱底“沉睡”(拿1:5-6)与主耶稣在船尾“沉睡”(可4:35-41)二者之间有何不同? (关系性问题) |
3. 引申性(关键性)问题 |
是注重找出经文的意义所带来的重要性而发. 例1: 从水手们的反应, 可见人性的哪一方面? (引申性问题) 例2: 船主对约拿的责问(拿1:6)有什么特别之处? (关键性问题) 例3: 为什么约拿在大风浪中沉睡? (关键性问题) 例4: 约拿被抛下海里, 浪就立刻平息, 这表明了什么? (引申性问题) |
(D.2) 第五步: 逐题解答
解答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重心, 最重要是借着解答问题找出经文的意义. 解答问题可以采纳9项久经试验的原则(参以下1至9项).
第1项的“实义解释”是所谓的“雨伞原则”(umbrella principle), 意即其他的8项原则(指下列第2项至第9项原则)都可以归纳在它的总意之下. 值得留意的是: 不是每条问题都须要用上全部9项原则去解答, 但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不会超越这9项原则所订定的范围. 至于到底要用哪一项原则, 又要用多少项原则, 就得看经文的情况而定.
以上9项原则适用于任何文体的经文, 因此被称为“普通释经学原理”. 但有些不同的文学体裁(如比喻、诗篇、预表、预言等), 就得增添一些特别的解经重点, 被称为“特别释经学原理”. 这是第10项“注意体裁”的原则. 最后, 另有两个原则值得一提. 首先是第11项“参照注释”, 即参照其他释经学者的意见, 集思广益. 其次是第12项的“承认无知”, 这是“在无路可行时的太平门”, 但不能经常使用.
1. 实义解释 |
实义解经法是按照语言正规的用途、语法上基本的法则及历史事实的要求, 去追寻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义. 例: 约拿被大鱼所吞, 过后仍然活着去尼尼微传道. 这是真正发生的历史事实, 而非虚构出来的故事(主耶稣也引述它为真实事件, 太12:40). |
2. 上文下理 |
注意经文的上下文(context)思想的一贯性, 看前后的经文如何帮助了解该段经文的意义. 例: 水手听了约拿的自我介绍后, 就“大大惧怕”, 因为他们听约拿说耶和华神是“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他们惧怕神降罚约拿而连累他们. |
3. 历史背景 |
认定每段经文都是作者在某一个时代对特定的读者所传递的信息, 所以需要明白作者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例1: “尼尼微”是个怎样的城市? 它是亚述帝国的首都, 由宁录所建(创10:11). 其城基以大石巨砖所砌, 护城的壕沟宽14丈, 城围周24英里. 城外街市甚大, 万国商人都在此聚集. 当亚述战胜一国, 必将其侯伯囚于铁笼, 任民讥辱. 尼尼微人的风俗邪恶, 必受重大的刑罚(参那鸿书1-3章). 例2: “他施”位于巴勒斯坦西面大约3,200公里, 而尼尼微是在巴勒斯坦东面大约800公里. (约拿逃往他施, 与神的吩咐完全“背道而驰”). |
4. 文法结构 |
了解语法的结构及词句彼此之间的关系, 是断定经文意义的基本法则. 例: 拿4:2:“ 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 并且後悔不降所说的灾. 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所以”表明一件事: 约拿不去尼尼微宣告神降灾的信息, 因为他认为满有恩典怜悯的神会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不降灾(比较 拿1:2 与 拿4:2) |
5. 词的意义 |
推敲每个词字可能的意义, 并且找出它在经文中确实的用法. 例: “神的后悔”意即神转意、改变心意. a) 按圣经的教导, 神是决不后悔的神(民23:19; 撒上15:29; 诗110:4; 耶4:28). 祂不改变, 不后悔, 祂的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林后1:20). b) 但圣经有一组关于“神后悔”的经文(撒上15:35; 创6:6; 拿3:10), 那是因为采用文学上的“拟人法”来描述神(为使人更容易明白神的性情或行为), 意即神转意、改变心意. 神的转意是根据神的属性与人的反应(神是有丰盛慈爱怜悯的神; 人若悔改, 神便转意不降所说的灾, 耶18:7-8). |
6. 以经解经 |
借着对照其他类同主题的经文, 找出圣经整体启示的教导(即从不同经文的不同角度去了解经文的意义). 例: “神后悔” 其实是指“神收回成命”的意思, 因神会基于祂的应许作出合宜的调整, 正如 耶18:7-10所说: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 要拔出、拆毁、毁坏; 我所说的那一邦, 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 我就必後悔, 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 要建立、栽植; 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 不听从我的话, 我就必後悔, 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 .” |
7. 比较经文 |
借着比较不同书卷(或经文)对相同事件或主题经文的记载, 找出更丰富的意义(比较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 例: 比较约拿和主耶稣的“沉睡”: 约拿是因为不顺服神(逃到累了)而沉睡(拿1:2,3,6); 主耶稣却是为了完成神的旨意(传道累了)而沉睡(可4:33,38). |
8. 化解象喻 |
分辨“象征性的用法”与“实义性的用法”. 遇有象征性的用语, 必须遵照适当的解释原则化解其象征性的意义. 例: “罪达到我面前”是修辞的用语, 意即恶贯满盈到神不能再容忍的地步. |
9. 逻辑推理 |
遵照文字沟通的正常逻辑与推理去找出作者的原意. 例: 神使海中起了大浪, 为要阻止约拿前往他施. 神又让人掣签时抽到了约拿, 为要逼使约拿面对(而非逃避)问题和责任. |
10. 注意体裁 |
注意每段经文特有的体裁(genre) — 如叙事文体、说明文体、希伯来诗歌、智慧文学、启示文学、比喻、预表或预言. 不同体裁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可帮助解释经文的意义. 例: 约拿书第1、3和4章是叙事文, 但第2章主要是希伯来诗歌(诗体). |
11. 参照注释 |
遇有争论性或难解的经文, 可以先提出自己初步的结论, 然后参照注释书, 再选取一项最合理的解释. 例: “三日三夜”是等于72小时吗? 有注释书说是, 有的说不是. 参照后再选取一项最合理的解释. 答案很可能不是, 因为主耶稣受死与复活之间的时间差距(太12:40说“三日三夜”)有不同的形容法: a) “第三日复活”(太16:21); b) “三日内”(太26:61); c) “三日后”(太27:63). |
12. 承认无知 |
是解经者经过全面搜索、绞尽脑汁、请教高明后仍未能断定经文的正意时, 就必须承认人智慧的有限, 对圣经启示的奥妙深邃表明自己的无知. 例: 这条“大鱼”希伯来文是 dag gadol ,意即“大海怪”(sea monster). 有者认为是“鲸鱼”, 例如King James Version在 太12:40中译作“whale”(鲸鱼). 事实上, 这节的希腊文是 ketos , 同样也是海怪的意思. 圣经在旧约或新约中都没有注明这大鱼是属哪一种类,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承认“不知”. |
(D.3) 第六步: 归纳总意
所谓“总意”, 就是指经文可以用一两句话将基本的意义说明. 此步骤包括两方面:
1) 组合与整理从“逐题解答”步骤所得的结论.
a) 先将每个所发的问题用一两句话回答.
b) 对于难解的字词或问题, 可以先查考字典或百科全书, 掌握众多相关的资料, 但要用一两句话将这观念解释清楚.
2) 找出经文的结构与大纲.
a) 若是“说明文体”, 我们要找出作者的文思, 以及他如何借着段落, 将主题发展出来的层次与递进性观念.
b) 若是“叙事文体”, 则要认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布局, 使经文的各部分在整体的结构中确定位置.
整合大纲 |
1) 组合整理: 从“逐题解答”所得的结论, 把各题答案彼此连贯起来, 构成整体性的意义, 为随后找出主题的步骤作出预备. 2) 结构大纲: 找出经文的结构与大纲 |
归纳总意: 以约拿书第1章为例 | |
组 合 整 理 |
1) 在第1章经文中, 我们明显可以看见神的主权之彰显: a. 神呼召约拿(1:1-2) b. 神控制风浪(1:4, 15) c. 神断定掣签(1:7) d. 神安排大鱼(1:17) e. 连外邦水手都承认神的主权(1:9) f. 一切创造物都听从神(造物主)的安排, 只有祂的仆人约拿背逆不服. 2) 第1章同样可以看见一个不可理喻的约拿: a. 狂风大作时, 约拿抱头大睡(1:5). b. 他不怕承认自己是祸首(1:10), 甚至连死都不怕(1:12). c. 他承认神是那位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1:9), 但他却要躲避神, 不愿降服. d. 约拿说他是敬畏神的人(1:9), 但他的行动一点都不像, 外邦人的反应比约拿还来得敬虔(1:14,16). 外邦人惧怕神, 约拿却是天不怕、地不怕. |
结 构 大 纲 |
第1章的结构可以分析如下(大纲如下): a. 拿1:1-2 : 神对约拿的呼召 b. 拿1:3 : 约拿逃避神, 往他施去 c. 拿1:4-10 : 神兴起风浪找出约拿 d. 拿1:11-17 : 约拿受神管教 |
注: 赖若瀚的“归纳总意”也包括“重写经文”这一部分【参《十步释经法》, 第324-328页】, 不过由于赖若瀚在讲解“总意”步骤时只声明两方面(即组合整理和结构大纲), 故为避免混淆, 本文将之省略.
(D.4) 第七步: 找出主题
“主题”是经文思想的核心, 是贯串词句之间(或行动与行动之间)的中心要旨. 它可以包括:
(1) 对神本性的一项描述;
(2) 神要人实行的一项吩咐;
(3) 人对神的心意所当作出的一项回应等.
在说明文体中, 它被称为“主题”; 在叙事文体中, 它可被称为“布局”. 要找出经文的主题, 必须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作, 又为何而写. 简之, 主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必须总括整段经文的意义, 而且肯定是一项神学性的命题, 并非历史性的描述.
写出主题 |
1) 写出主题: 主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概括了整段经文的意义(是经文思想的核心) 2) 要找主题须先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与动机(即他要借这些事件或行动表达什么信息) |
找出主题(以约拿书第1至第4章为例) 和 写出主题 |
第1章的主题 = 约拿逃避神的呼召, 不愿到尼尼微去传道, 最终受到掌管宇宙的神所管教 |
第2章的主题 = 约拿在面临死亡边缘之际, 因向神发出祷告而蒙恩获救. |
第3章的主题 = 约拿顺服神第二次的呼召, 到尼尼微城宣传审判的信息, 结果全城悔改蒙恩. |
第4章的主题 = 神怜悯顽梗背逆的约拿, 向他显明神自己普世的心怀. |
(文接下期)
附录: “十步释经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十步释经法”主要是采用“归纳式查经法”(观察 + 解释 + 应用)去研读圣经, 再加上“释经学原理”(采纳“演绎法”)为辅助. 因此, 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释经学”、“归纳法”和“演绎法”.
(A) 释经学
释经学(Hermeneutics)是解释经文的基本原理, 是用来解释圣经的一门学问, 可说是一门科学 — 有一定的系统、规程和原则来解释圣经;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 在经文的处理和应用过程中, 有其技巧而非机械化或枯燥无味的学问.
根据赖若瀚, 释经学的范畴可分两大类:
- 普通释经学 (General Hermeneutics): 是解释圣经一般性的原则, 适用于圣经中任何文体的记载. 这些原则包括: 上文下理、历史背景、语法结构、词的研究、以经解经等.
- 特别释经学 (Special Hermeneutics): 是专用于圣经中某些特别文学类别的解释原则, 如解释比喻、预言和预表等.
(B) 两者治学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推论至整体, 从特殊到普遍; “演绎法”则相反, 是将一项普遍性的结论应用于个别的情况中, 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推论法, 目的是要用一项普遍被接纳的命题, 去印证另一项较为特殊的命题或假设之真确性. 最明显的演绎推理是逻辑学上的三段论证法:
例 子 一 | 例 子 二 |
---|---|
所有人都会死,小 明是人, 所以小明会死. |
所有猫是动物, 狮子是猫类, 所以狮子是动物. |
“归纳法”和“演绎法”之间的分别如下:
归 纳 法 | 演 绎 法 |
---|---|
1.从个别事实到整体结论 | 1.从整体结论到个别事实 |
2.从果至因 | 2.从因至果 |
3.科学方面的推理 | 3.哲学方面的推理 |
4.可能性的结论 | 4.必然性的结论 |
(C) “归纳式查经法”和“释经学”的分别
顾名思义, “归纳式查经法”是采用“归纳式”的方法去研究圣经, 它鼓励人不存偏见地发现、去探讨、去搜索经文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 它提供一种方法与路径, 尽量不倚赖其他的帮助, 而直接地从经文中发掘真理.
“释经学”包含了一系列久经试验(实验)而得的释经原则. 它不仅提供方法, 更重要的是运用策略, 借着累积而得的经验, 知道某些经文须要采用何种原理去解说, 因此, 它基本上是采用“演绎法”. 下列图表扼要地说明二者的分别:
归纳式查经法 | 释经学原理 |
---|---|
1. 鼓励人直接研读圣经, 让圣经本身说出该说的话(指它原本要说的话). | 1. 借着过去实验所订定的原理去解释经文, 使人明白圣经经文的意义. |
2. 提供方法与路径, 使人可以直接研读圣经的经文. | 2. 提供策略, 使人知道如何采用最合适的原理解经; 它也订定标准, 鉴定各种解释的准确性与可信性. |
3. 采用归纳法, 尽量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读经. | 3. 采用演绎法, 应用久经实验(且被认为可靠)的释经原理去解经. |
(D) “解经螺旋”的运用
“归纳式查经法”与“释经学原理”(基本上采纳“演绎法”)各有其优点与限制, 糅合二者来使用便有好处, 能相辅相成.[4] 这就是所谓的“解经螺旋”(Hermeneutical Spiral). 它基本上强调解经必须以研究“个别的部分”为开始, 用归纳的方法分析、研究, 进而明白“整体”的意义(注: “整体”可指段落、章、书卷甚至整本圣经); 然后再将“整体的结论”应用在“个别的部分”上, 务求证实结论的真确性. 如此运用, 整个“解经螺旋”经过几个循环后, 所得的结论就会更为完备. 许多世界性的原则都是这螺旋中的“整体性结论”.[5]
[1]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57-330页; 但也有一些资料和例证是取自其他书籍或编者自己的笔记.
[2] 下列范例主要取自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和《约拿书实用释经研读》, 但也有一些取自其他资料.
[3] 我们计划在第126期的《家信》(2020年7-9月份)开始探讨种种的解经谬误, 敬请留意.
[4] 例如若只用“演绎法”, 便会在解经时带入“先入为主的观念与假设”(或称“前设”), 这或许会扭曲经文的原意. 另一方面, 若只用“归纳法”, 没有释经学原理(演绎法)的协助, 在解释特殊文体如比喻或预表时, 便会误解或曲解原义.
[5] 以上附录主要摘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45-48页.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19年10-12月份,第123期《家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