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释经法简介(中): 量体裁衣(一): 比喻的解释
编者注: 我们在上期开始介绍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此法强调若要正确地解释经文, 必须由观察经文开始, 然后解释 — 采纳正确的解经原则, 最后也不可忘记应用 — 写下实用的原则和细节加以实践. 由于整个“观察 + 解释 + 应用”共有十大步骤, 故赖若瀚把原本1994年出版的书名《实用释经法》改称为《十步释经法》, 于2008年出版. 我们在上期《家信》已讨论了“观察”和“解释”的部分. 本期, 我们将探讨“解释”部分的“注意体裁” — 研究圣经不同“文体”(如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等)和运用“释经学原理”来正确解读这些不同文体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和经文意义.[1]
(D.5) 量体裁衣
(a) 圣经中的“文体”
中国文学里有诗、词、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分别, 圣经也有不同的文体. 所谓的“文体”(genre, 或译“体裁”)是指写作所采用的不同体裁, 在内容规格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 叙事文(记叙文, Narrative): 讲述一个故事.
- 说明文(Description): 论述或解释一个观念.
- 比喻: 借着一次生活的经历或一个故事来衬托出一项真理.
- 诗篇: 借着抒发感情的文字来描述或解释.
- 预表: 指出神在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或一项制度中所预先置放的意义.
- 预言: 预指神在将来所要成就的事.
(b) 量体裁衣的需要
赖若瀚正确指出, 解经原则的应用必须承认文体(体裁)不同所带来的分别. 虽然释经的普遍原则(指本文附录一的“10项释经学原则”)[2]可以普遍地适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中, 但在解释的时候, 各种文体的特征仍需要特别留意, 有时候甚至要采用不同体裁的解释原则.
认识“文体”或“体裁”的特征, 就如注意裁剪衣服的方式一般; 例如某人到百货商场选购衣服, 不一定会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因为现成的衣服是大批制作, 为普通身材而制作的. 但若请裁缝师来为他量身定做, 做出来的衣服就会比较称心如意. “文体”也属同样道理, 圣经作者借着不同体裁去表达信息, 所以知道文体独特的写作技巧, 将会带来更准确的解经. 现在就让我们探讨四种不同的圣经文体 — 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3] 让我们先讨论有关比喻的解释.
(D.5.1) 比喻的解释
(一) 比喻的定义
从字源学来说, “比喻”(parable)是“将一件事物放在另一件事物之旁边的意义, 借此比较出一项真理”.[4] “比喻”一词可以有较广义的用法. “比喻”的希伯来文 mashal 及希腊文 parabole 都可广泛地用来指箴言(proverb)、明喻(或称“直喻”, simile)、暗喻(metaphor)、故事的比喻(story-parable)、寓言(allegory)或谜语(riddle). 然而, “比喻”较狭义的用法是明喻、故事的比喻或寓言.
关于“比喻”的定义, 简单来说, 它是“一个广义的象征或直喻(暗喻, simile)的用法, 采取一个生活中普遍的经历或情况来与一项属灵的真理作出比较.” 简言之, 就是用常人所熟悉的属地的人事物作比较, 来教导有关属天的真理.
(二) 解释比喻的原则
1) 解释比喻必须配合它的上文下理(context)与写作宗旨. 这些资料通常会出现在比喻的前后, 即作者所附加的引言或结论中.
- 例一: 在“饶恕人七十个七的比喻”中(太18:23-34), 主耶稣是回应彼得所提的问题: “主啊, 我弟兄得罪我, 我当饶恕他几次呢? 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
- 例二: 马太和路加分别记述主耶稣讲论“失味的盐”(比较 太5:13和 路14:34-35), 但因着不同的上文下理, 两处经文所带出的意义也略有不同:
- 马太福音的上文是主耶稣讲述“天国八福”的真理, 特别劝勉门徒: 纵然处于一个反对并逼迫他们的社会中, 仍要活出美好生命的见证(太5:11-12). 下文接着论到门徒是世上的光, 理应借着美好的生命, 默默地照亮周围的人.
- 路加福音的上文是主耶稣对门徒讲论跟随祂所要付出的代价, 并且引用打仗与建楼的比喻说明(路14:28-32). 路加在此无意用“盐”的正面用处来作比较; 反之, 他强调“失味的盐”根本一无是处. 同样地, 一个不能撇下所有跟随主的人, 就如同“失味的盐”一般, 没有任何属灵的功用.
2) 每个比喻都强调一项中心真理. 除非作者特别指出比喻的双关意义, 不然, 在正常的情况下, 比喻是要表达一项中心的信息.
- 例: “葡萄园的比喻”(太20:1-16)的中心信息是什么? 有几个看法: (1) 后来的工人所做的相等于那些先前工人所做的; (2) 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 (3) 要解决当时的劳资问题; (4) 主张外邦人要后来居上, 并先于犹太人. 要找出这比喻的中心信息, 必须先注意几个重点:
- 这比喻的中心思想应连于上文, 与上一章的“赏赐”有关(太19:28-29; 即神会赏赐为神撇下一切的跟从者). 在主耶稣回答有关赏赐之后, 祂加上一句话: “然而,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 在后的将要在前”(太19:30). 它指出神的主权与怜悯, 白白把祂的恩典施予人, 使那些不应得的也可多得.
- 紧接下来是主耶稣讲述“葡萄园的比喻”. 比喻以“因为”(太20:1)一词作开始, 表明是接续这句话(“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 在后的将要在前”)而来的. 在讲述比喻的内文(1-15节)之后, 第16节再重复一次说: “这样, 那在后的将要在前; 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这句话与 太19:30相同, “葡萄园的比喻”被夹在这两句话中间, 所以这比喻的中心信息必定与它们有关.
- 接下来的一章, 在讲述“两个儿子的比喻”(太21:28-30)之后, 主耶稣说: “ ‘你们想, 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 他们说: ‘大儿子.’ 耶稣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 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 你们却不信他; 税吏和娼妓倒信他. 你们看见了, 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太21:31-32) 这里显然有“先后”的重点, “先”是犹太人, 以当时的宗教领袖作代表; “后”是外邦人, 以税吏和娼妓作代表.
- 接着下来, 在讲述“凶恶园户的比喻”(太21:33-41)后, 主耶稣作出结论: “所以我告诉你们, 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 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 这个比喻的要旨是指出: 先得恩惠的犹太人, 没有珍惜所领受的地位与恩典, 因此被神弃绝; 外邦人是后来者, 却要蒙神的怜悯, 甚至会后来居上.
- 故此, 从上文下理看, “葡萄园的比喻”的中心信息应该是: 外邦人将要后来居上, 甚至要先于犹太人, 在神的国里蒙怜悯、得恩惠.
3) 注意比喻中有关生活背景的资料, 明白该比喻是否受到当时代任何风俗、背景或文化等因素所规限.
- 例: 从现代的婚礼习俗来看, 我们不明白为何不穿礼服参加婚筵会受到主人那么严厉的对待或惩罚(太22:11-13). 原来穿礼服赴筵是主耶稣时代的习俗, 不穿是对主人极度的不敬. 而且, 在王所设立的筵席上, 王必定会为所有没礼服的人预备礼服. 因此, 没有穿礼服是咎由自取.
4) 认清比喻的听众是谁, 并且了解他们的属灵情况. 主耶稣用比喻的目的, 当然是要教导属灵的真理, 然而这些真理能否被领会, 就要看听众的属灵状况而定了.
- 例: 马太福音第13章记述主耶稣向众人讲述比喻(1-9节)之后, 祂只向门徒阐释比喻的意义(10-16节). 马太表明主采用比喻的目的, 是因为听众的心刚硬, 不愿意领受真理(13-15节), 这是比喻“隐藏真理”的功用.
- 故此, 比喻可有两项功用: (a) 向愿意接受的人(如当时的门徒)具有“显明真理”的作用; 但向敌对的人, 却包含着“隐藏真理”的功能.
5) 比喻的结语经常会带出比喻的重点. 基斯麦格(Simon Kistemaker)描述这现象为“结束的重点”(end stress). 这是一种写作的技巧, 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后出现的人物、最后的行动或最后的言论”.
- 例: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25-37)中, 重心人物不是祭司与利未人, 而是好撒玛利亚人; 他的出现使比喻达到高潮, 同时也是主要信息的所在.
6) 注意比喻中有关“天国”或“神的国”与末后景况的教导.
- 例: 在主耶稣讲论的许多比喻中, 经常有“天国好像…”作为开首语(太13:24, 31, 33, 44-45, 47; 18:23, 51; 22:2; 25:1, 14; 可4:26等), 可见这些比喻都是对天国的描述或与天国的真理有关的.
7) 切勿根据比喻的教导来断定教义, 应对照圣经整体的教导(注: 也不可忽略“时代的真理”).
- 例: 有人可能会根据 约15:2中枝子被“剪去”与第6节的“扔在火里烧”等字句, 来证明信徒得救后仍有失去救恩的可能. 然而, 主耶稣采用“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 旨在说明祂与门徒的关系, 而非教导得救后是否仍有失去救恩的可能. 若要查考这教义, 必须参考圣经其他清楚直述的经文, 如: 约5:24 及 约10:28-29等等, 才可定准.
(三) 研究比喻的步骤
根据“十步释经法”的十大步骤来研读比喻时, 必须注意下列几项要点:
- “观察”方面要特别注意“比较”(或译“比对”, comparison, 指把同类的事物或观念放在一起来作比较)与“对比”(另译“映衬”, contrast, 指把相反的事物或观念放在一起来对照)两方面.
- “解释”方面必须从大处着眼, 先归纳出比喻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处理细节.
- 每个细节不一定都需要仔细解释, 它们必须配合比喻的中心思想这大前提来处理.
(四) 研究比喻的例证
我们采用赖若瀚的“十步释经法”, 即“观察 + 解释 + 应用”(注: 这三方面共有十大步骤: “观察”有三步骤, “解释”有四步骤, “应用”有三步骤, 参本文附录一). 由于我们还未讨论关于“应用”方面, 所以以下例证只涉及“观察”和“解释”两部分(共有七个步骤).
例证: 央求不断的寡妇 路加福音18:1-8
观 察 : 同时进行第一步骤(细察事实)和第二步骤(认清关系)如下
* 可观察的一些“事实”和“关系”:
1) 这是一个比喻, 在经文的开始已清楚说明【文体】 2) 经文的上下文包括: 【上文下理】 * 上文(路17:22-37): 论述主再来时的情况(注: 最后1节, 即37节, 论及七年灾难的情况 — “尸首在那里, 鹰也必聚在那里” — 暗喻审判必临到不信的恶人). 路18:8也提到“人子来的时候”, 因此, 路18:1-8这比喻与主再来之前的情况有关. * 下文(路18:9-14): 用法利赛人与税吏的祷告作出对比. 这与 路18:1-8的主题“祷告”互相呼应. 3) 第1节开首语: “耶稣设一个比喻, 是要人常常祷告, 不可灰心.” 这说明比喻的目的.【总括性语句】 4) 比喻的人物: 不义之官和寡妇.【人物】 5) 比喻的地点: “某城”(没指定地方).【地点】 6) 寡妇到这官面前要请他代为伸冤.【因果关系】 7) “不惧怕神, 也不尊重世人”出现两次【重复词句】 8) “伸冤”一词出现3次(3、7、8节).【重复词句】 9) 不义之官开始时不理会寡妇, 后来因她不断的缠磨而改变态度.【对比/映衬、因果关系】 10) 用“不义之官”来反面地比作“神”.【对比/映衬】 11) 用“寡妇”比作神的选民.【比喻】 12) 寡妇的请求最终得到应允, 比作选民的祷告呼吁最终得到神的垂听和应允.【比喻的中心】 13) “然而, 人子来的时候, 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问题句: 设问】 |
观 察 : 进行第三步骤(注意结构)如下
* 初步的分析, 全段经文可分为三部分:
1) 引言的部分(1节). = 总括性语句, 说明比喻的目的. 2) 比喻的部分(2-5节). 3) 解释及应用的部分(6-8节). |
解 释 : 同时进行第四步骤(勤发问题)和第五步骤(逐题解答)如下
* 可发的一些“问题”和它们的“解释”:
1) 在主耶稣的时代, “官”的地位如何? 2) “寡妇”在以色列人当中的身分与地位如何? 3) “伸冤”一词出现三次(3, 7, 8节), 有什么意义? 4) 为何这官起初不理会寡妇, 后来却又改变主意? 6) 用“不义之官”来比作神, 是否有不妥之处? 7) 主耶稣在最后一句话中, 将这比喻与“信德”连在一起(8节), 有何用意? |
解 释 : 进行第六步骤(归纳总意)如下
* 可归纳的“总意”:
1) 比喻的目的十分清楚, 主耶稣在开始时说明这比喻是要鼓励门徒“常常祷告, 不可灰心”(1节). 2) 比喻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不惧人神的不义之官. 3) 比喻出现的第二个人物是一个孤苦无助的寡妇, 没有后台靠山和金钱势力. 但她与她对头之间的问题, 需要这不义之官给她合理的判决. 4) 这寡妇采用的唯一方式 — 不断地缠磨(求这官为她伸冤) — 来改变“不义之官”的态度. 这官因寡妇不断的烦扰而非常苦恼, 最终为她伸冤. 5) 总括来说, 整个比喻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 世上极坏的官, 尚且因着一个无助的寡妇不断哀求而答允她;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 祂岂不更要垂听他们的祈求吗? 即使稍有迟延, 也只是因为时间未到, 祂的选民必须常存信心, 继续祷告, 恒切等候. |
解 释 : 进行第七步骤(找出主题)如下
这比喻的主题是: 主耶稣教导门徒要恒切祷告, 忍耐等候神公义大能作为的彰显. |
编者注: 在2020年1-3月份, 第124期的《家信》中, “读经解经”专栏是用同一篇文章探讨四种不同的文体 — 比喻、诗篇、预表和预言. 但为了方便读者按题目阅读, 我们在《家信》文库中把这四种不同的圣经文体分成四篇上载.
[1] 下文主要改编自 赖若瀚著, 《十步释经法》(美国加州: 圣言资源中心, 2008年), 第343-423页; 但也有一些资料和例证是取自其他书籍或编者自己的查经笔记.
[2] 这十项主要释经学原则是: (1) 实义解释; (2) 上文下理; (3) 历史背景; (4) 语法结构; (5) 词的意义; (6) 以经解经; (7) 比较经文; (8) 化解象喻; (9) 逻辑推理; (10) 对照注解.
[3] 下文主要改编自赖若瀚所著的《十步释经法》, 第343-423页; 有四大部分: (a) 第344-360页: 量体裁衣(一): 比喻的解释; (b) 第361-382页: 量体裁衣(二): 诗篇的解释; (c) 第383-400页: 量体裁衣(三): 预表的解释; (d) 第401-423页: 量体裁衣(四): 预言的解释.
[4] “比喻”原文是 parabolê {G:3850}, 意即对照、例子或格言; 这字也有“模式”或“表样”(figure, 来9:9)之意.
Related
作者: 微光
刊登于2020年1-3月份,第124期《家信》
Leave a Reply